⑴ 我國歷史上都有那些朝代處於小冰河期
我國歷史上處於小冰河期的朝代有:殷商末期、西周初年、東漢末年、三國、西晉、唐末、五代、北宋初、明末、清初。
1、第一次小冰河期有: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2、第二次小冰河期有:東漢末年、三國、西晉。
3、第三次小冰河期有:唐末、五代、北宋初。
4、第四次小冰河期有:明末清初。
其中明朝小冰河時期是指中國明朝末期出現了極冷的氣候災害。明朝晚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中外專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1)中國小冰河時代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愛國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游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
年(順治十年)陽歷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順治十三年)陽歷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
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歷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
陽歷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明清小冰期時,由於溫度的下降和乾冷天氣的持續,中國的農業經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究竟有多嚴峻。從清朝初年葉夢珠編輯的《閱世編》中可見一斑。書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來是貢品,家家戶戶廣泛栽種。
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子常常被凍死。受到打擊的橘農嚇得不敢再種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時,在中國,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⑵ 小冰河期很冷嗎歷史上有哪些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是歷史上周期性出現的,它會有溫度的下降,而且這種溫度的下降越是在緯度高的地方表現越是明顯,對熱帶地區的影響其實有限,我國在明清時期就曾經出現過一次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的出現其實與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環繞地位是有關系的,當太陽系經過銀河臂旋的時候,太陽內部受到其他星系引力的影響就會出現能量的衰減,並不是說它本身能量衰減了,而是受到引力影響,它不能發出那麼多強大的光環,熱了,地球和太陽的位置又幾乎沒有發生改變,所以說地球上能接受到的熱量就更少了,地球就變得更冷了,這種時間持續不等,但是從幾十年到幾百年。
⑶ 冰河時代是啥意思
冰河時代是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
是一個「冰河時期」(其時間跨度是幾千萬年甚至2、3億年)之中,一段持續的全球低溫、大陸冰蓋大幅度向赤道延伸的時期。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冰期稱冰河時期(Ice Age)也稱之為「大冰期」。相鄰的冰河時期之間的地球氣候比較溫暖的時間段,稱之為「大間冰期」。
地球史上四大冰河時期:卡魯冰期、安第薩哈拉冰期、瓦蘭吉爾冰期、休倫冰期;冰期內部的冷暖交替的時段,分別稱為冰段(或稱作副冰期、冰階)與間冰段(或稱作間冰階)。時間尺度是數萬年。
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形成冰期。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
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這種擴展和退縮時期即為冰期和間冰期。
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
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億,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0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時期。
以上資料參考:冰期——網路
⑷ 什麼是小冰河時期,為何地球會發生冰川期和小冰河時期
關於氣候這個問題,長期以來都是我們人類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然而就在最近,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相關報告指出太陽活動將有可能達到近20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也就意味著全球即將降溫。
但是真正適合人類聚集的只有核發電廠及地熱產生地,我們可以通過融化河冰和採集地下水獲得水源,通過供熱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維持少量的圈養動物,並在一定程度上重構工業體系。
我們應該清楚惡劣的環境和工業供給根本不可能維持絕大部分人類的生存,因此到時候全球人口肯定會大幅減少,政治及社會體系也會變得更為簡單。
⑸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大約15世紀開始,我們的地球進入了一個寒冷時期,這一時期稱為小冰期,又叫做「小冰河時期」,我國則稱呼這一時期為「明清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期的溫度下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多少的影響呢?
第一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商朝末年周朝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東漢末年再到晉朝時期。
第三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唐朝末年再到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最後到宋建立為止。
第四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元朝時期再到二十世紀初,其中氣候最為極端的時間是明清政權交替之際。
冰河期內,極端的氣候加上此起彼伏的戰亂,使得當時的人口大幅度地降低。最慘的要數第二次小冰河時期了!
經過三國的混亂,晉統一全國之時,漢族人口僅剩下七百七十萬。好不容易回了口氣,緊隨而來的就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經歷這些浩劫,漢族人口僅存四百多萬。
⑹ 21世紀有沒有發生小冰河時期
所謂的冰河時代是一個強烈冰川作用的時期,也就是說,地球的大部分被冰川覆蓋的時期。在30億年的生命中,地球至少經歷了三個「冰河時代」,即晚寒武世大冰川、石炭紀-二疊紀大冰川和第四紀大冰川。三次大冰川中最短的時間持續了數百萬年,被認為是大冰川。在大冰川期間,全球溫度顯著下降,幾乎所有中低緯度地區都被厚厚的冰川和冰蓋覆蓋。除了三大冰河時期,一些持續時間較短的冰河時期被稱為小冰河時期。小冰期的持續時間通常持續約100至數百年,無法與大冰期相比。因此,小冰期的發生比大冰期頻繁得多。
地球歷史上有三個大冰期:晚寒武世、石炭紀-二疊紀和第四紀
目前,人類最近的「小冰期」發生在15世紀初。從現在起已經有600多年了。這個小冰期持續了大約100年。15世紀初,人類進入了一個全球氣候變得非常寒冷的時期。此外,這個「小冰河期」也已被記錄在歷史書上。例如,中國明清史料稱這個「小冰期」為「明清小冰期」。因為冰河時代,飢荒發生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晚明飢荒引發的農民起義是小冰期造成的災難。15-17世紀是小冰期最冷的時期,這也促使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頻繁入侵中原,掠奪食物,包括後來統治中原的清朝女真族。
今天,自上一個小冰河世紀以來,數百年已經過去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類很有可能在未來十年進入下一個「小冰期」。第一個原因是人類觀察到的太陽黑洞的活動在過去幾年裡顯著減少。太陽黑子的活動是測量太陽輻射水平的重要基礎。如果太陽黑子的活動減少,這意味著太陽輻射將大大減少。如果太陽輻射減少,到達地球的熱量將減少,導致地球溫度下降。美國宇航局從地球大氣層獲得的探測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年裡,地球大氣層從太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減少了10倍以上,這表明地球的溫度正在逐漸下降。
其次,從地球的冰河時期循環規律來看,從15世紀發生的小冰河時期來看,人類將在幾百到1000年後進入下一個小冰河時期。自上一次小冰期以來,現在已經過去了600多年。人類生活的21世紀目前正處於「明清小冰期」的末期,時間上非常接近下一個小冰期。以前,人類總是認為全球氣溫一直在上升。後來,人們發現這是一個錯誤的命題,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沒有人談論全球變暖,因為地球不是變暖而是變冷。經過觀察,北極地區的冰川增加了200多萬平方公里,而不是在過去十年裡減少了。這進一步證明了地球的「下一個小冰期」正在臨近,科學家估計下一個小冰期將持續20-30年。
縱觀地球進化的歷史,每一次大的滅絕或物種進化都伴隨著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例如,晚寒武世和石炭紀-二疊紀第四紀冰川導致了地球上的巨大滅絕。15世紀初發生的「明清小冰期」對中國的歷史變遷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現在地球上的下一個「小冰期」即將來臨,人類的生活環境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過去,人類可能不得不等待和死亡,但以目前的人類技術,人類有許多方法在下一個小冰河時代生存下來,例如建造大型地下生活區,使用技術儲存足夠的物品用於燃燒和加熱等。科學家預測,地球上下一個小冰期將在10-20年後到來。你准備好了嗎?
⑺ 明末小冰河期是怎麼回事詳細介紹
小冰河期, 明朝
明朝其實亡得很冤枉,中國氣候在明末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從1580年開始),我國歷史學家的考證證明,這個時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冷的時期,被稱作「小冰河期」。根據有的學者的意見,歷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與氣候的改變有較大關系。無論何時,生存總是第一位的。一旦氣候趨向嚴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給短缺,這是南朝肥沃的土地,生活的幸福就會無限的擴大,為了自己的幸福,當然無所不用其極了。我國的地震學家也證明,這個時期也是華北大地震最多的時期。_
在頻繁的旱災的同時,鼠疫也隨時威脅著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在幾次小規模的鼠疫之後,一場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 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縣、忻州、苛嵐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記載。次年,疫情傳至遼州(治今左權),再傳至潞安府(治今長治),疫情進一步擴大。萬曆《山西通忘》卷26記載,潞安「是歲大疫,腫項善染,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患者表現為腫項,傳染性極強。 萬曆十年鼠疫傳到相鄰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區,這里是軍衛密集的軍事重鎮。疫情發生時,「人腫頸,一二日即死,名大頭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巷染戶絕。冬傳至北京,明年傳南方。」此疫不僅造成懷來衛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並且傳入北京。 北京周圍地區,直到清末光緒年間當地人仍然能夠回憶:「萬曆十年四月,京師疫。通州、東安亦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患大頭瘟症死者枕藉,苦傳染,雖至親不敢問吊。」「大頭瘟症」就是頸項腫大。 在疫區,死亡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0%,如真定府(治今正定)新樂縣,「萬曆十年春夏大頭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武強、欒城二縣的記載相同。另外,來自各地方誌的資料表明,鼠疫還傳播到了山東及河南北部等地區。
從崇禎六年(1633年)開始,華北鼠疫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流行。這次爆發地點仍是山西。一條來自山西興縣的報告說: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是對鼠疫發病迅速,病死率高特點的描述。 崇禎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傳至潞安府,順治十八年《潞安府志》卷15《紀事》記載這次疫情,「病者先於腋下股間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葯餌。雖親友不敢問吊,有闔門死絕無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邊省份傳播。崇禎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屬縣相繼發生大疫,如崇禎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同樣,河北地區也深受鼠疫流行之害。崇禎十三年,順德府(治今邢台)、河間府(治今河間)和大名府(治今大名)均有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崇禎十四年,疫情進一步發展。在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當高。廣平、順德、真定等府,類似的記載相當多。崇禎十四年七月,鼠疫再一次傳入了北京城。 崇禎時人劉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況時說:「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贅肉隆起,數刻立死,謂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間又有嘔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數人並死。」「疙瘩」是對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結腫大的稱呼。崇禎十六年夏秋間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 北京郊區的疫情也很嚴重。在通州,「崇禎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傳染,有闔家喪亡竟無收斂者」。昌平州的記載中稱為「疙疽病」,而且「見則死,至有滅門者」。又如河間府景縣,「崇禎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當時北京實際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檔案就提到崇禎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抱陽生在《甲申朝事小計》卷6中提到崇禎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死人太多,白天已可見城中處處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卷78中說當時「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京營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襲之後,元氣大傷。以至於北京城牆上,平均每三個垛口才有一個羸弱的士兵守衛,怎麼能抵擋李自成精銳之師的進攻。
⑻ 明朝滅亡和小冰河期有關系嗎造成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明朝滅亡和小冰河期有關系嗎?造成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在中國的歷史上你覺得明朝滅亡和小冰河期有關系嗎?造成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看吧。在災難面前人類很渺小、“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冬天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此外小冰河期的主要特徵雖然是寒冷,但並不意味著這是它唯一的特徵。除了寒冷以外,乾旱、滋生蝗災、鼠災都是小冰河期的特點。自然災害可以說是非常嚴重。就拿萬曆43年的災情來說,在山東地區的尤為嚴重,根據當地官員向朝廷匯報,山東地區由於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社會秩序一片混亂。可是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崇禎身上,他卻沒有這樣的魄力,崇禎因為是由東林黨人扶上來的,所以他不敢得罪官員們,在內憂外患之下,崇禎不敢對官員開刀。
通過以上大概了解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⑼ 小冰期是什麼明朝的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冷
有歷史以來,我國共有6次的小冰期。其中一次是發生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還沒有溫度計,所以當時的具體溫度沒法確定,但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當時的廣東潮州下起了大雪,足足有一尺厚!
明朝的滅亡也跟這次氣候變化有關聯。當時崇禎皇帝登基後,民間災荒連連,還有鼠疫,就連皇宮里的守城兵將都沒能倖免。當李自成的起義兵沖進宮里的時候,有些士兵被鼠疫折磨的癱坐在地上無力抵抗。
在整個明清小冰河時期,經常會出現極端天氣,由於當時科學水平不夠發達,各種基礎設施也不夠完善,所以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如今地球上的極端天氣依然存在,但我們有了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施,讓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
⑽ 明清時期也有小冰期,當時的危害有多大呢
大家聽到小冰期這個詞可能不太了解什麼意思,但大家一定聽說過冰川時代,就是歷史長河中地球環境發生的幾次重大轉變,而小冰期與冰河時代很類似,只是影響范圍和程度相對較小一些,但是它所產生的影響仍然讓人們無法接受。而在我國明清時期,就發生了一次小冰期,明朝的滅亡與這一次小冰期也有一定的關系。當時小冰期發生以後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天氣方面的溫度下降,還包括其他的方方面面,甚至引起了很多連鎖反應的發生。引起各種災難接連不斷發生,農作物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人們流離失所。因為這一次小冰期的影響,當時我國的人口數量驟然下降。
當時發生的冰期帶來了很多的影響,不僅僅是溫度上的驟降,還造成了當時土地的乾旱。因為在我國很多的情況下,天氣的寒冷,同時發生的便是乾旱,直接影響全國的農作物,在當時明清兩朝的冰期時,天氣狀況以乾旱為主。經過我查閱資料發現,在當時全國上下很多地方都有乾旱發生,這幾乎是全國的一個普遍情況,有的地方乾旱兩三年不下雨,而有的地方可能會持續乾旱,10年連著不下雨,試想一下,這樣誰能受得了。 這便是明清時期小冰期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