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糧倉是如何轉移的
中國糧倉是如何轉移的?中國糧倉是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調整,然後把器官所做出的糧食,按規定按計劃進行轉移。
⑵ "南方形成天下聞名的確'糧倉'的主要原因有那些這說明了全國的經濟重心有什麼變化
主要原因:1、氣候溫和、濕潤、2、地形原因、適合農作物生長、3、水資源充足、4、人口密度大、土地肥沃、等等原因、這說明啦全國的經濟重心是根據人口的居住密度來決定的、也說明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向南移、
⑶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古人是如何保存糧食的
01、倉窖法一般會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儲存,比如說可以使用地窖來儲存糧食,也可以使用一些倉庫來儲存糧食。當然了,這種方法一般都是用於儲藏量比較大的糧食或者是蔬菜,如果是量比較少,那就有一些殺雞用牛刀了。北方的土比較的厚,而氣候又比較的乾燥,所以一般會採用地窖來進行儲存。而南方的雨水量比較的充足,所以通常會在地面上建造一些倉庫來儲存糧食和蔬菜。
這種方法應該是比較普遍的,一直到現在依舊有很多的人在使用。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一些鹽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材料,對於食物和蔬菜進行腌制加工,經過加工以後,這些食物往往可以存放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的原理就是通過食鹽可以降低食物當中的水分,這樣就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這種方法通常只對一些蔬菜和肉類的食物有效,這也算是這種方法的一個局限性。
⑷ 我國大宗商品糧食流向從什麼到什麼
我國大宗商品糧食主要流向,大米從南部流向東部,大豆從東北流向全國,玉米從西北流向華東。
⑸ 糧倉的發展史
中國近代戰伐不斷、政權不穩,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糧食產量很低,糧食嚴重短缺,因此糧食儲藏技術及倉房的建設發展遲緩。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庫容量僅有1260萬噸。而且大多數倉房非常簡陋,常為磚木結構和竹木結構,每倉的倉容量只有3—6萬公斤。同時還有一部分倉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廟宇,儲藏條件均不能滿足條件。
1955—1960年,在全國各行業向蘇聯學習的形式下,糧食建倉中學習引進了蘇聯的機械化房式倉,即「蘇式倉」。該倉型在全國普遍推廣建設,磚牆,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間兩根木柱),3米開間,廒間長54米,檐牆堆糧高2—2.5米,斜堆,廒間倉容2500噸(當時號稱500萬斤大倉),瀝青砂地面,牆刷熱瀝青防潮,砂漿抹面。標準的「蘇式倉」是考慮了機械化作業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溝,內裝出糧皮帶機。由於當時經濟實力差,鋼材、橡膠原材料不足等實際情況,後期建「蘇式倉」時,取消了天橋、地溝,此倉也成「標准倉」。
1964—1974年間根據戰備的要求,糧庫的建設應以「隱蔽、分散、靠山、機動」為建設方針,在一些山區、偏僻地域建設了一批糧倉,後來由於糧源、交通等各種原因,裝糧很少。同時在全國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磚木結構房式倉和「土圓倉」。在河南、陝西、山西、內蒙等黃土高原區,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倉、窯洞倉,這些地下倉因地制宜,造價低,儲糧安全穩定,形成了我國儲糧倉型的一大特色。
1975—1983年主要倉型仍是房式倉,磚牆承重,混凝土地,裝糧高3—3.5米,採取的主要屋蓋結構:鋼筋混凝土組合屋架,鋼筋混凝土門式鋼架,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拱板頂等。
1983—1991年,根據農業和糧食的發展狀況,國務院於1983年11月批准了糧食倉庫、棉花倉庫、水果倉庫的「三庫」建設,這是自「蘇式倉」之後的一次統籌規劃的大規模糧庫建設,其中用於糧庫建設的基建投資16.5億元,建設總倉容1500萬噸。倉型仍以房式倉為主,結構多為磚混結構,但是裝糧高度一般為4.5米至5.0米,倉房跨度以18米、20米為主。
1992—1997年為促進糧食流通,提高倉儲作業機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國興建的18各機械化骨幹糧庫和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改善中國糧食流通項目是中國糧倉建設是上的一個新起點。
1998—2001年共進行了1000多億斤倉容的中央直屬儲備庫建設,是空前的大規模儲備糧庫建設。此次建倉以房式倉為主,其他倉型有淺圓倉和立筒倉。
五十多年的糧倉建設史,積累了豐富的建倉經驗,同時也有許多沉痛的教訓。糧倉建設應將充分保障糧食儲藏安全放在首位,從糧食自身的物理性質、生理特性、生態特點等方面考慮滿足儲糧安全的需要。倉型的選擇應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區氣候條件、地質結構、糧種特點、糧庫性質與功能而確定適宜的倉型,全國不能搞「一刀切」;倉房建築結構及建築材料應根據建倉的經濟性及儲糧的安全性選擇應逐步提高我國糧倉的綜合性能。
⑹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轉移後全國最重要的糧倉在何處
肯定是江南啊 就是現在江浙一帶 素來玉米之香的美稱
⑺ 我們中國的糧食主要從哪來的
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中國商品糧基地大致分為全國性和地區性兩類。在中國,前者如黑龍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龍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廣東珠江三角洲,蘇浙太湖平原,蘇皖江淮地區,江西鄱陽湖平原等。
現階段中國已經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客觀上具備諸多有利因素。根據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條件、技術水平和其他發展條件,糧食增產潛力很大。
(7)中國糧倉是如何轉移的擴展閱讀
第一類,是南方原有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
1、這類基地人多田少,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生長季節長,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歷史,勞動力充裕,有精耕細作傳統,農田基本建設有一定基礎,水利、肥料等生產條件較好,
2、糧食單產一般每公頃可達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國糧食平均單產約高一倍;糧食商品率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13片基地商品糧的60%以上,因此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中國「米倉」之稱。
3、今後要進一步加強建設,逐步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做到以糧為主,多種經營,互相促進,增產商品糧仍有較大潛力。
第二類,新發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片,它們處於黃淮海平原南部。
1、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下水條件較好,又處在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降水量、熱量和無霜期低於長江以南而高於黃河以北,是我國重要的水旱輪作糧食產區。
2、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水土條件改善,擴大了基本農田,糧食單產每公頃已達4065千克,糧食商品率19.6%。今後應進一步加強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繼續改善土、肥條件,提高精耕細作水平,仍將有相當可觀的糧食增產潛力。
第三類,水平尚低、發展潛力最大的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遼寧中部平原三片。
1、東北地區人少地多,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產條件和原有基礎均不如前二類地區,農業經營粗放,糧食單產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頃僅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國營農場多,糧食總產量高,糧食商品率為35.2%,
2、其中國營農場商品率高達40%~60%。每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糧,數量佔13片商品糧基地的1/5以上。這里還有大量宜農荒地,開墾擴耕有較大餘地。
3、今後應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水利、肥料等狀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進耕作技術,把提高糧食單產和開荒擴耕結合起來,逐步實現糧食的穩產高產。這里增產商品糧的潛力,在各類商品糧基地中將是首屈一指的。
⑻ 2.為什麼中國糧食生產重心由南方的長三角和珠三角轉移到東北和西北地區
因為北方地區的經濟的整體發展要落後於南方地區,並且人口還有大量的流出,特別是東北地區,所以要從北方地區往南方地區運輸糧食。
自從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了東南沿海地區,本來有著一望無際農田的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從魚米之鄉一躍變成了現代化的城市。發展的重心從農業轉移到了經濟上,糧食的種植面積必然會減少,從而導致了糧食產量的下滑。我們以浙江省為例:1978年浙江省糧食的種植面積為5208萬畝,糧食產量為293億斤,到了30年後的2008年面積銳減到1907萬畝,產量155億斤(以上數據來自網路)。而浙江省的人口卻從1978年的4000萬人增長到現在的5850萬人,這些空缺的糧食,顯然要從外界補充,要不然根本無法保障如此眾多人口的生產生活。而北方地區的經濟的整體發展要落後於南方地區,並且人口還有大量的流出,特別是東北地區,所以要從北方地區往南方地區運輸糧食。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為重要的資源,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能生產出糧食的地區一定是當時最為富饒的地區。俗話說「湖廣熟,天下足」,「蘇湖熟,天下足」,而湖廣地區和蘇湖地區都位於我國的南方,所以古代糧食的主產區主要位於南方地區。
⑼ 從古至今中國糧倉是如何轉移的
讓中國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南方.這也意味著,長江流域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糧倉」.南宋雖然疆域遼闊但人口和農業基地基本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