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年國民黨為啥要派遠征軍去國外作戰
主要是希望打通援華通道。中國北部是蘇聯的凍土,西部是高原,東部是大海,而且當時已經被日本控制。只有南部通往東南亞的道路是和國外連接的通道。英美等國援助中國的物資也是從這條通道運往中國。但在1942年日本進攻緬甸時,這條通道也就被切斷了,中國這個時候第一次派出征緬軍隊,但是最後失敗了,日本佔領緬甸,援華通道就被切斷了。只有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航線能夠勉強把少量物資從印度運到中國,但是代價極大。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英國等國就正式成為中國的盟國對抗日本,當時盟軍遠東戰區的司令史迪威希望中國戰場發動反攻攻勢,佔領一些可以轟炸日本本土的中國東部機場,藉此逐步贏得戰爭。但是中國國民政府則要求發動反攻的條件是盟國援助國軍足夠的物資。所以中國戰線的反攻的前提就變成了重新打通援華通道。於是1944年到1945年,中國開始第二次遠征緬甸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較大,也是國軍對抗日本的主要勝利之一。不過因為國軍對整個戰線的反攻仍然處於不積極態度。中國戰場還沒有進行全面反攻,日本就已經投降了。
B. 遠征軍的意義所在望大神知道一二
中國為了打擊日本的侵略,聯合英美兩國在緬甸與日作戰,曾兩次派遣軍隊進入緬甸作戰,其中參加作戰人員多大40餘萬之眾,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沉重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大大提升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國際地位,中國遠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C. 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中國遠征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 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間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國邀請「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到緬甸、印度、馬來亞作軍事考察。以後幾經協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 根據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的意見,中英軍事同盟本來早應成立,以便中國軍隊及早開入緬甸布防。可是英方遲遲不決,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間,中國軍隊才先後動員入緬;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後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後情況變化未發表),指揮三軍在緬甸與英軍並肩作戰。這就是本文所稱的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隨著當時情況的發展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和三種不同任務、不同作戰地區的組織。前一階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國軍隊動員入緬開始。屬於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指揮范圍。第一次入緬遠征失敗後退入印度的部分軍隊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簡稱「駐印軍」或「中國駐印軍」;另一部分軍隊退至本國境內怒江東岸,連同以後新增加的部隊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此為後一階段。但因一般都稱「遠征軍」,以致歷史資料中,經常混淆不清。特別是這三種任務不同的部隊在三個戰區作戰,先後又統歸史迪威指揮,更易造成錯覺。 現在我把中國遠征軍前後兩個階段、三種情況的實際組織分述如次:第一階段:可以概括為自珍珠港事變、日寇侵緬、中國出兵遠征的時期。 時間: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國軍遠征軍開始入緬起,至一九四二年八月間。 地點:包括全境內同古(即東瓜)、葉帶西、斯瓦、仁安羌(即彥南陽)、喬克巴當、棠吉(即東枝)、臘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橋諸戰役及失敗後分頭撤退的地點。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繼任羅卓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兼,第二百師師長戴安瀾、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第九十六師師長余韶,游擊司令(即第五軍新兵訓練處)黃翔;第六軍軍長甘麗初,第四十九師師長彭璧生、第九十三師師長呂國銓、暫五十五師師長陳勉吾;第六十六軍軍長張軫,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新二十八師師長劉伯龍、新二十九師師長馬維驥。 第二階段:可以概括為准備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又分為兩個方面:印度方面:時間: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間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及新二十二師、新三十八師等部隊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止。 地點:包括中緬印邊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會師、打通中印公路諸戰役。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史迪威兼,副總指揮鄭洞國(前為羅卓英);新一軍軍長鄭洞國,繼任孫立人;新三十師師長胡素,繼任唐守治;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繼任李鴻;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師長李濤,第十四師師長龍天武。 中國方面: 時間:自一九四三年四月前後至一九四五年三月前後。 地點:包括中緬邊境松山、騰沖、龍陵、畹町會師諸戰役。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官陳誠,繼任衛立煌,副司令長官黃琪翔;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軍軍長王凌雲、第六軍軍長黃傑,第七十一軍軍長鍾彬、第五軍第二百師師長高吉人;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五十三軍軍長周福成、第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直屬部隊,第八軍軍長何紹周。本文所述,只是遠征軍第一階段一些慘痛的回憶。
記得採納啊
D. 中國遠征軍組建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被迫在中國戰場停止戰略攻勢,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對外擴張戰略重點逐步由大陸政策向海洋政策轉變,既由北進改為南進。
日本希望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威脅中國正面抗日戰場的中心西南大後方,迫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擺脫中國戰場困境。
奪取南洋地區豐厚的自然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戰爭經濟體系,增強同美、英爭霸實力。奪取美、英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占據有利戰略位置,迫使美、英等國屈服,進而瓜分世界。
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E. 中國的遠征軍的歷史背景
中國遠征軍簡介:中國遠征軍的組建背景是什麼?中國遠征軍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中國遠征軍的評價如何?本文這就為你介紹:中國遠征軍簡介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F. 當年為什麼會有中國遠征軍
主要原因是處於自身安全的考慮,防止日本佔領緬甸,切斷中國最後一條國際補給線滇緬公路,經雲南進入中國,與中國境內的日軍夾擊西南大後方,再加上1941年《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的簽訂,國民政府組成遠征軍赴緬甸協助英軍作戰。
遠征軍在東南亞的戰況主要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2年2月-6月,這支遠征軍總計10W人,下轄第5,第6和第66 3個軍,其中第5軍是國民政府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第5軍的200師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經歷了同古保衛戰,取得了仁安羌大捷,此後由於中英2國在協同作戰方面的分歧(更多是英國不厚道),沒能阻止日軍在緬甸的前進,遠征軍撤退回國,第5軍的新22師和新38師撤往印度,200師在翻越野人山時遭遇重大損失,師長戴安瀾將軍陣亡,至此第一次遠征失敗,遠征軍傷亡5W多人(其中3W人死在野人山的叢林里)。
第二階段:1943年3月-1945年4月:第二次遠征主要由2支部隊,第一支就是在第一次遠征時撤往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這2支部隊在印度接受了一年的全套美式訓練,並且完全按照美國陸軍的模式進行裝備,國內大批知識青年,投筆從戎,新22師和新38師為基礎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組成了中國駐印軍,第二支就是國內成立的中國遠征軍,下轄7個軍,也是全套美式裝備(不過和駐印軍的裝備不能比),但是兵員素質和戰鬥力比駐印軍要低不少。駐印軍在緬北大反攻(胡康河谷,孟供河谷戰役)中殲滅日軍18師團全部,及53師團、第2師團、第56師團各一部,打通了三分之二的滇緬公路,而中國遠征軍(史迪威指揮)的7個軍在進攻日軍56師團騰沖,龍陵一線時受挫,歷經4個月才攻下,自身損失超過6W。
G. 中國遠征軍的意義
1.首先確保中國大後方也就是重慶等西南地區的安全。
2.其次在境外拖住日本主力,給國內減小壓力。
3.最後這是迎合當時同盟國的要求。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沒有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戰備資源,盡管戰前他儲藏了不少,可以要完全吃下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顯然那是非常有限的,更何況爆發了太平洋戰爭。
他侵佔東南亞不外乎是三點原因;
其一是因為中國的持久戰,特別是是在戰爭後期,這種資源的需求更是迫切,中國戰場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武器,而當時的機械化軍團最需要的,不外乎就是鋼鐵,橡膠和石油,東南亞有大面積的橡膠廠,鋼鐵業經過英國等多年的建設,也非常的完備,至於石油,荷蘭人在蘇門答臘島有完整的成套的設備(此時荷蘭已經被德國佔領),日本人去,至少軍部認為完全就是去接收。歐洲如英法等自己都自顧不暇,難道不是去接收?剛開始也的確是這樣。
其二,中國抗戰的意志在重慶,雲貴川是整個大後方,通過侵佔緬甸等,可以配合北方日軍的進攻,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一舉滅亡中國。
其三,中國的抗戰,因為彼時蘇聯已經和日本簽訂了條約,蘇聯自己面對德國的入侵也是疲於招架,根本難以援助,而中國的物資,那個時候僅存的生命線,就是從緬甸進入石油,橡膠,華人的捐贈。侵佔印緬,也就掐斷了中國的生命線,即時不能從雲南打到重慶,畢其功於一役,至少中國的生命線被掐斷,重慶政府的滅亡指日可待了!
所以日本侵略東南亞是必須的,是必然的,是繞不過去的。這對於中國的極為不利的,就好像你面對正面的一個歹徒,本身你不如這個歹徒強壯,偏偏歹徒的幫凶還竄到你的後面,從後面准備給你一擊,這是致命的!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四十萬英勇的中華兒女開赴印度支那,犧牲二十萬,取的了輝煌的勝利。
他的意義就在於,首先他是甲午戰爭之後,第一次中國軍隊走出國門,他們百折不屈的精神,使得世界各國知道,中國不會亡,如美國等義無反顧的支持中國抗戰。
其次,他粉碎了,日本妄圖從緬甸襲擊雲南,進而攻擊重慶,滅亡中國的企圖。
最後,因為他們的英勇抗戰,策應了中國整個抗日戰場,也為同盟國的反攻爭取了時間,沒有他的英勇抗戰,重慶保不住,日本投降會在1945年?
他們是毫無疑問的英雄
H. 中國為啥要組建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派遣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滇緬公路這條國際生命補給線的暢通。
I. 中國在二戰時期為什麼要派遣遠征軍
說好聽點是國民政府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抗擊日本法西斯,實際是為了保障唯一一條外援線——滇緬公路的暢通 同時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當然,背後還有很多復雜的因素,特別是美國的態度。美國從保護其在亞太的利益出發,也選擇了支持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J. 中國當時在抗日期間為什麼還派遠征軍去緬甸
為了打通滇緬公路獲得國際援助。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 ,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
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派遣軍隊入緬與英軍協同作戰。
(10)中國為什麼要派遠征軍擴展閱讀:
滇緬公路的價值意義:
第一,從戰略意義上看,滇緬公路在抗戰初期搶築成功,對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妄想是一個有力的回擊,而對於中國來說,滇緬路成了維系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區的紐帶,大批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入中國,打破了日軍的封鎖戰略。
第二,滇緬公路被譽為「抗戰輸血管」,從物資上給抗戰巨大的支持。據統計,縝緬公路貨量1939年為27980噸,1940年為61934噸,1941年為132193噸。
在運入外國援華物資的同時,也輸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為償還物資的鎢、銅、錫等有色金屬及桐油等物資,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三,滇緬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於後方民族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戰時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內遷的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資基礎。
第四,滇緬公路的修築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連英美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
在當時嚴重失利的抗戰形勢下,這對於國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遠征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滇緬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