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十個有名的科學家以及他們的最卓著貢獻
文藝界:高行健,獲得過諾貝爾獎
數學機械化
青蒿素
胡氏定理:我國數學家胡國定於1957年在前蘇聯進修期間,關於數學資訊理論他寫了三篇論文,其中的主要成就被第四屆國際概率論統計會議的文件匯編收錄,並被譽為「胡氏定理」.
柯氏定理:我國數學家柯召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專攻「卡特蘭問題」,於1963年發表了《關於不定方程x2-1=y》一文,其中的結論被人們譽為「柯氏定理」,另外他與數學家孫琦在數論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稱為「柯—孫猜測」.
王氏定理:西北大學教授王戍堂在點集拓撲研究方面成績卓著,其中《關於序數方程》等三篇論文,引起日、美等國科學家的重視,他的有關定理被稱為「王氏定理」.
陳氏定理: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於1973年發表論文,把200多年來人們一直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了一大步,現在國際上把陳景潤的「1+2」稱為「陳氏定理」.
侯氏定理:我國數學家侯振挺於1974年發表論文,在概率論的研究中提出了有極高應用價值的「Q過程惟一性准則的一個最小非負數解法」,震驚了國際數學界,被稱為「侯氏定理」,他因此榮獲了國際概率論研究卓越成就獎——「戴維遜獎」.
楊—張定理:從1965年到1977年,數學家楊樂與張廣厚合作發表了有關函數論的重要論文近十篇,發現了「虧值」和「奇異方向」之間的聯系,並完全解決了50年的懸案——奇異方向的分布問題,被國際數學界稱為「楊—張定理」或「揚—張不等式」.
還有:
黃鳴龍反應,王淦昌發現新粒子,彭桓武定理
錢偉長法 中國著名力學家錢偉長,在力學史上第一次成功地用系統攝動法處理非線性方程。國際力學界將這種解法稱為「錢偉長法」。
華——王方法 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與數學家王元,1959年後開拓了用代數數論方法研究多重積分近似計算的新領域,其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王方法」。
侯氏制鹼法 中國已故著名化學家侯德榜,首創聯合制鹼法,被國際鹼界稱為「侯氏制鹼法」。
王氏定理 西北大學教師王戍堂,在點集拓撲學研究方面成績卓著,其中《關於序數方程》等三篇論文,引起美、日等國科學家的重視,他的有關定理被譽為「王氏定理」。
陳氏定理 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於1972年把人們200多年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國際上把他的「1+2」稱為「陳氏定理」。
侯氏定理 中國數學家侯振挺在概率論研究中,提出了有極高應用價值的「立過程惟一性准則」的一個「最小非負解法」,震驚了國際數學界,被稱為「侯氏定理」。
修氏定理 中國女醫學家修瑞娟在微循環研究中發現各級微動脈自律運動的相互關系和變化規律,進而提出微循環對器官和組織灌注的新論點——海濤式灌注。這一論點被國際微循環學界稱為「修氏定理」。
侯氏理論 中國西北大學教授侯伯宇與美國的喬玲博士等人合寫了一篇論文,推導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恆流的結果,揭示了守恆流的根源,填補了國際空白。這一成果被國外學者稱為「侯氏理論」。
吳氏理論 中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吳仲華,上世紀50年代初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世界上先進的飛機發動機設計均使用了這一理論,被國際上定名為「吳氏理論」。
陳氏公式 中國華中工學院教授陳應天,1981年用自己創立的公式,精確計算出100多年來未獲精確答案的世界難題——圓柱體外任意一點的徑向引力。他的公式被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量子測量學創始人庫克教授稱為「陳氏精確公式」。
馮氏效應 中國著名生理學家馮德培,在肌肉產生熱的研究中,發現牽拉能使肌肉放熱。這種現象被國際生理學界稱為「馮氏效應」。
蔡氏核區 中國著名生理學家蔡翹,在研究澳大利亞袋鼠中腦結構中,發現並詳細描述了中腦內頂蓋部一個神經核連續關系,為生理學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國際上稱為「蔡氏核區」。
「龔 氏 物 質」 — 中 國 科 學 家 龔 立 三, 1981年 在 美 國 從 事 遺 傳 工 程 研 究, 組 建 了 一 個 關 系 到 生 物 細 胞 對 外 抗 性 (如 抗 鹽、 抗 旱) 的 新 質 粒, 並 用 這 種 質 粒 創 造 了 具 有 固 氮 作 用 和 能 抗 高 鹽 的 新 生 物 體, 為 人 工 合 成 新 生 物 的 研 究 作 出 了 重 大 貢 獻, 這 兩 種 物 質 均 以 他 的 姓 氏 命 名。
「LO 克 隆 株」 — 中 國 上 海 醫 學 專 家 林 雲 璐 (女), 在 英 國 進 修 期 間, 於 1982年 2月 選 擇 出 國 際 第 一 株 小 鼠 甲 型 流 感 病 毒 特 異 殺 傷 細 胞 克 隆。 她 的 研 究, 為 臨 床 制 備 疫 苗、 防 治 甲 型 流 感 提 供 了 可 靠 的 理 論 依 據。 她 的 導 師 特 用 林 雲 璐 姓 氏 的 第 一 個 字 母 命 名 為「LO 克 隆 株」。
「修 氏 理 論」 — 中 國 女 醫 學 家 修 瑞 娟, 1982年 在 美 國 進 修 時, 發 現 並 首 次 證 明 了 各 級 微 動 脈 自 律 性 運 動 是 以 波 浪 式 進 行 傳 播 的, 提 出 了 微 循 環 對 人 的 器 官 和 組 織 的 灌 注 的 新 理 論 — 海 濤 式 灌 注, 被 稱 為「修 氏 理 論」。
⑵ 新中國十大科學家
1.中國地質力學創始人——李四光(1889~1971年)中國地質力學創始人,為中國地質科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的許多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地質力學,而且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早在1921年,李四光便開始了古生物的研究,他將一種微體標准化石命名為蟲龜科,寫成《中國北部之蟲龜科》一書,不僅解決了中國北部含煤石炭紀地層劃分的爭論,而且對北美石炭紀地層的劃分產生了重大影響。
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士。
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黑洞之王霍金等。
組成
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這一步:我們逐漸脫離自然動物的生存狀況:所有的成員必須全部直接參與生存最基本物質的獲取,有一批人脫離了第一線的物質資料生產而專業從事維護群體安全---我相信這是社會化分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即使未必是第一步。
當科學進步到今天這樣,大部分人都不必再參與滿足人們最基本生存物質資料的生產,更多的人被從滿足生存的第一線解放出來的時候,科學家就從曾經半專業化的狀態進化成了一個專業化的群體。
並且越來越大---原因很簡單:人類社會已經有更多的餘力來探索如何更輕松的脫離自然動物的狀態,而剩餘人群的增加---我是說從事非第一線生產生存必需品的人的增加----必然會壯大在各個時期被分化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人群,作為一個人群,用來維護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不要跟我爭論政治家群體才是腦組織,如果真要做個比喻的話,他們只不過是神經組織的一部分。
品質
科學家的品質對於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首先必須是要有好奇心,對於自然的好奇,對於普遍事物的好奇。據我所知的優秀科學家,他們對於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們想探知事物的規律,他們具有看到事物最為本質一面的本領。
作為科學家,他們能夠將事物歸納為最基本的簡單而重要的法則,並通過這些基本法則去了解許多其它事物。他們所了解的事物不單單是一個清單,或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是將對它們的認識歸納成為一種普遍的認識。
這些素質都是應該具有的。另外,優秀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恆心。他們在研究實驗過程中不斷努力,努力再努力,鍥而不舍。此外,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
⑶ 中國十大科技之父
1. 李四光
2. 錢學森
3. 錢三強
4. 袁隆平
5. 劉華清
6. 王選
7. 茅以升
8. 南仁東
9. 詹天佑
10.華羅庚
1.李四光
尊稱:地質之父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是我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2.錢學森
尊稱:導彈之父
錢學森是浙江杭州人,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有著「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稱。是中國現代傑出男性之一。
3.錢三強
尊稱: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是浙江紹興人,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4. 袁隆平
尊稱: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生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在水稻研究上面花費了大半個世紀,甘於奉獻,嘔心瀝血。為人名群眾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十大先鋒人物之一。
5.劉華清
尊稱:航母之父
劉華清是湖北大悟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為國家和民族盡心盡力,為中國海軍的現代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6.王選
尊稱:激光照排印刷之父
王選是江蘇無錫人,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也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為中國科技發展史奠定了基礎,添加了一筆色彩。
7.茅以升
尊稱:現代橋梁之父
茅以升是江蘇鎮江人,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是中國土力學學科的創始人和倡導者。主持修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橋梁,也就是錢塘江大橋。
8. 南仁東
尊稱:天眼之父
南仁東是吉林遼源人,是我國偉大的天文學家,他潛心天文研究,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
9. 詹天佑
尊稱:鐵路之父
詹天佑是中國鐵路工程專家,負責修建京張鐵路等工程,中華鐵路第一人,嚴謹認真,兢兢業業,他是我國鐵路事業的科技驕子。
10. 華羅庚
尊稱:現代數學之父
華羅庚是江蘇丹陽人,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中國解析數論創始人和開拓者,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⑷ 中國著名現代科學家的貢獻
1、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⑸ 我國還有哪些為國家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近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和金錢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普及科學的先驅,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鄭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號心南,福州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於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鄭貞文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發起人。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普及科學的先驅。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一的中文用語。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
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雙奠基人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後在葉凱士天文台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於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中國近代和現代經濟學一代宗師
陳岱孫(1900.10.20-1997.7.27),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於福州閩侯縣。經濟學家、教育家。1922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學士學位,並獲最高榮譽金鑰匙獎;1922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北大致詞, 「學無止境、自強不息」,「學以致用、用在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寫照。陳岱孫在財政學、統計學、國際金融、經濟歷史學說等方面,是中國近代和現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
中國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後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近代和現代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鄧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後獲得森林碩士學位和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先後榮獲「斐陶斐」獎和選為Sigma-Xi最高榮譽會員。為報效中國,謝絕校方和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載入具有世界權威性辭典的唯一的中國人。
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
鄭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於福建福州,生物學家,鳥類學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別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獲最高榮譽SigmaXi金鑰匙獎。這是美國大學研究院獎勵學生的最高榮譽。鄭作新先生是享譽世界的鳥類學家、動物分類學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鳥類學和動物學界的一代宗師。
福州是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劉崇樂(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於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昆蟲學,獲博士學位(1926年)。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他為中國科昆蟲系統分類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開拓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奠基人,物理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薩本棟是中國物理學最早成就者,於1937年獲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薩本棟比任何一位物理學家都旱被中國中央研究院承認的物理學家,他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採用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現代中國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導彈與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繫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於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
近代和現代中國電信網路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
因劉宜倫,1913年5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長樂縣譚頭鎮一個小商家庭。電信網路理論家、教育家。我國電信網路教學的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國入普度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1936年,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37年又在該校獲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此後又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轉入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於1977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套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技術標準的30/32路脈碼調制系統設備及配套專用儀表,為我國通信向數字化方向發展開辟了新時代的道路。
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傑出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中外思想學家。
朱謙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我國近代和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中外思想文化學家。191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學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我國中外,通史方面最傑出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對於歐洲之影響》。九·一八事變發生,使他深感到「以為欲救中國,須根本上從文化著手。深感於民族之不能復興,乃由於文化之不能復興。」
中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氣象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於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並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義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中國近代和現代石油石化的創造者,石油煉油技術的奠基人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開創地球物理教育事業,地球物理科學奠基人和開拓者,國際地震波傳播先驅者。
傅承義(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閩侯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 1940年進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進修;1941年獲得麥吉爾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1946年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1947年回國到中央氣象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並兼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傅承義主要從事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體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線及地震成因的理論等研究 。
近代和現代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
創建中國人體科學者,核彈和導彈結合技術開拓,奠基者,國防超級電腦開拓,奠基者。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製「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並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國近代和現代小麥育種與遺傳開創者,倡導三交和雜交育種科學家之一,小麥肓種奠基者。
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閩侯縣人,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 被選為美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被授予「最高榮譽金鑰匙」獎, 1946年10月到北平農業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與遺傳研究,主持育成10 多個冬小麥優良品種;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是國內倡導使用三交和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在推動數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及倡導改良小麥加工品質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參加主編《中國小麥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農作物卷》和《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發展中國小麥生產與育種事業和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河海大學創始人,水利事業的開拓者,中國海岸工程奠基者。
嚴愷(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閩侯,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墨西哥科學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學家。河海大學創始人、校長、名譽校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他致力於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帶綜合開發利用,開創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事業,為建立海岸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江葛洲壩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長江口和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學術成就,為江蘇和全國水利建設及水利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黃河下游的治理計劃》, 站洪水流量計算方法之研究《河槽過渡曲線之規劃》,《潮汐問題》,《華東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問題的研究》。1963年《關於珠江三角洲整治規劃問題的報告》,《三峽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中國海岸帶的開發利用》,《中國的水利建設》,《中國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國南水北調》,《海岸工程》科研成果獎勵,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近代和現代中國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粉末冶金科學創建人,中國粉末冶金科學奠基者。
黃培雲(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學術顧問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1941年抵達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4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後繼續在該院從事博士後工作;為了報效祖國,謝絕導師挽留,於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國;1947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長沙參加中南礦冶學院籌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務長、副院長。黃培雲在中南礦冶學院相繼創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個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第一座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國家計委先後批准以該所為依託建設「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黃培雲創立了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子、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進入了當代國際材料科學和高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引起了國際粉末冶金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黃培雲是國際上最早採用粉末流變理論來研究粉末壓制的學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體應變推遲、應力鬆弛、粉末體變形充分馳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論,不僅對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貢獻,而且對力學、流變學也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這一理論因而被稱為「黃氏壓制理論 。為我國第一枚人造衛星、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門製取金屬、非金屬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術,能滿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電子、電氣等高新技術領域各種特殊環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論水平領先國際。科研成果獎勵截至2012年,在黃培雲的主持和領導下,共完成國家重點科研項目300餘項,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其他國家獎共7項,省部級獎47項。
中國近代和現代射電天文學開創者,射電天文學奠基者,中國光纖光譜望遠鏡建立者。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近代和現代中國化學會創立者之一,開創了化學研究實驗,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執掌國立編譯了中國80個學科領域的統一譯名首要奠基者。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於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
⑹ 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及成果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⑺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1、楊振寧
楊振寧毋庸置疑,排第一。他是第一位獲諾獎的華人,這個榮譽已經超過其他人。在物理學界,他更為著名的是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進展之一,是20世紀後50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現代粒子物理研究框架的基礎。
⑻ 中國有哪些做出巨大貢獻並聞名於世的科學家
1、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
⑼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和他的成就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⑽ 十大貢獻大的科學家都有誰
十大貢獻大的科學家都有:鄧稼先、錢學森、楊振寧、程開甲、於敏、愛因斯坦、波爾、沃森、達爾文、斯韋。排名不分先後,科學成就沒有排名。
3、鄧稼先:
為了國家利益,他在四川的一個小鎮上隱姓埋名了28年,他在這里住了28年,懷著那份對祖國的責任,他毫無保留地燃燒著自己的生命。貢獻無法評價,只能說是共和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