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同樣的道理,中國也有次貸房,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特別嚴重的金融危機
這裡面存在幾個中外的不同,決定了結局不同:
1、中美民眾生活習慣不同,中國人有儲蓄習慣。雖然有房貸,但是基本的儲蓄傳統,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房貸的風險。而美國人都是超前消費,基本寅吃卯糧的,未來如果遇到失業,就無法償還房貸,造成次級債危機,進而引發金融系統風險和動盪。
2、中國雖然有房貸,但是房貸的比例卻沒有美國人高,還是大部分家庭是全付買房的。尤其中小城市的居民買房全付的比例高,僅僅一線大城市,房貸的比例才高。從整體的風險系數來看,遠遠低於美國。
3、強大的國家財富足夠抵禦房貸風險。而美國政府基本都是虧空的。我們有強大的財政收入做後盾。
4、國家的宏觀調控還在發揮作用,沒有完全失靈,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危機爆發;而美國當時國家管理層措施了最好的治理機會,導致危機爆發。
5、我們還沒進入金融危機,還在邊緣,沒掉下去。只能說是有金融危機的趨勢和前兆。而美國已然進入了金融危機。所以題目所說的為什麼中國沒發生特別嚴重的金融危機,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根本就還沒進入到金融危機中。金融危機銀行倒閉,企業大面積破產,工人失業,工資下降,物價下跌……而我們現在還沒見到過銀行破產、企業也沒有大面積破產,工人失業也沒出現普遍現象,工資還在上漲。物價也在上漲。
目前我們看到的一些蕭條,不過是前兆和趨勢而已。真正的暴風雨還沒出現。
所以綜上種種,就出現了發問者發現的區別。
B. 中國為什麼沒有較大的金融危機現象,而美國經常會發生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現在世界各國經常發生金融危機,包括美國也是這樣,而中國沒有發生,這是因為中國有共產黨的領導,國家有嚴格金融管理體系,有計劃、有措施,所以,中國才沒有發生較大的金融危機。
C. 人民幣是否超發,金融危機為什麼還沒有來。
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已經很多年了,光看每年的M2就知道人民幣的數量驚人,但總有很多人認為人民幣並沒有超發,核心理由無非兩個,通脹和人民幣升值。
1. 通脹並不高:這基本上已經是一句廢話。先不考慮統計數據是否合理,光是統計范圍就不能合理覆蓋實際情況。房價不統計在CPI內是因為國際慣例,但全世界也沒有一個其他地方房子可以普遍性地直接決定婚姻的。CPI全稱是商品物價指數,結果卻把對中國人最重要的商品排除在外。
2。 人民幣在對外升值:這可以算是最大的忽悠。中國是個高儲蓄率的國家,經常賬順差並不代表貨幣被低估,人民幣升值的核心原因在於中國的金融管制,換外幣有限額,換了也無法直接投資海外。基本上中國金融管制的核心內容就是國外的錢進來容易,國內的錢出去不容易,很多人換了美元也只能放在床底下。如果人民幣升值真的是國家所擔心的問題,何不全面放開外匯兌換限額,放開對外金融投資?國外的金融機構可是非常歡迎中國人的。實際情況是對外的金融管制一但放開,資本賬就會大規模逆差,人民幣即使不立刻貶值,M2也無法維持現在的增幅,M2緊縮,經濟會更差,同時人民幣對內貶值的效應會直接導致對外貶值,這會引發雪球效應,民眾會對人民幣信心崩盤,引發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人民幣和房價一樣,必須要造成永遠都在升值的現象,如果趨勢向下,中國的高儲蓄率會導致資本洪水一樣地流出,所以金融管制永遠都不可能全面取消,只能是小規模的試點微調。
金融的核心就是信心,如果所有人都從銀行中取錢,銀行立刻倒閉。中國在貨幣嚴重超量增發的情況下並沒有爆發金融危機的原因就是通過金融管制維持信心。只要經常賬順差還在,人民幣就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升值,只要升值還在,信心就不會跨,只要信心還在,M2就還可以高速增發,只要M2的趨勢還在,信貸規模就可以高速擴張,只要還能不斷借的到錢,以投資拉動的經濟模式就還能繼續,欠債大戶也就仍然可以高枕無憂,GDP仍然可以順利增長。這兩年M2已經收斂了很多,實際上就是因為經常賬順差的萎縮,GDP自然也順桿往下。小小的經常賬基本上決定了整個中國的金融鏈條。國家為什麼對外貿的政策永遠好過內貿,對外資的態度永遠好過內資,這其中的玄妙不讀金融不會懂。國家就算倒貼外貿,也一定義無反顧,倒貼的只是稅款,推動外貿製造經常賬盈餘,才是整個人民幣信心的保證。中國所有的國策都在為創造經常賬盈餘製造條件,只要信心在,金融危機就不會來。「預言帝」們註定要失望,雖然這終究是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這口氣會比大多數人想像地要長的多。這是在資本主義國家無法實現的奇跡。
D. 戴相龍:中國為何沒有發生金融危機
戴相龍:中國的銀行業改革,它是瞄準一個方向,是有步驟的堅定不移。比如說開始我們這個中央銀行辦工商信貸業務,後來它把它分出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等,四個中央銀行,這是第一步。然後四個中央銀行又分成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是獨資商業銀行,然後又由獨資商業銀行又變成股份制銀行,你看這20年改革,是圍繞一個方向進行。這說明我們國家在統一領導下,圍繞一個方向進行,他產生了一個效果,如果有不同領域,原來出身,代表不同利益。那一個國家的金融改革,不可能這樣是圍繞一個方向,有步驟的推進的,這是一個很重要一個原因。第一觀念,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業影響是比較小的,中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金融危機,就是改革比較謹慎有序,另外我們國家很早以前就制訂了為國家商業銀行的重大改革,現在見效了。
E. 現今中國有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是否只是受影響
是的,沒有在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因為國家有宏觀調控。但是我們仍然受到不小的影響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2、 銀行業雖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由於我國金融管制較嚴,致使損失相對較小,涉水不深。中長期看中國有持續降息的預期,但是由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變更,將在短期內有更多的資金暫時迴流到銀行,後續就看各家銀行如何應對了。 3、 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 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 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 四、關於救市 1、 房地產業:現在針對房地產業的救市論甚囂塵下,本人認為此時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變相利益輸送。 ⑴ 從此次房地產冬天的形成因素來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過程中房地產業的暴利是眾所周知的,這部分利潤必須在市場的調節下回吐; ⑵ 現在房價相對消費者的工資來說還是太高,特別是中小城市後期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未明顯下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房地產業的未來; ⑶ 房地產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需求的不足,但這正是房價過高造成的。中國百姓有嚴重的「買房情節」,潛在購買力是巨大的,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一旦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大量的購買力將使房地產業自然復甦,所以無需救市。
F. 中國為什麼不會發生美國那樣的金融危機
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經濟危機問題,實施了一系列國家干預主義的經濟制策,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從戰後開始,保持了持久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中間雖然有波折,但資本主義垂死掙扎卻垂而不死,反而越來越好,這也許是因為有蘇聯這個威脅存在的緣故,所謂越面臨威脅,生命力越強。而以原蘇聯為首的,自以為無比優越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現實面前,不得不改弦易轍,紛紛向自由市場經濟靠攏。中國三十年左,三十年右,摸著石頭過河。 原蘇聯解體以後,以美國為首的世界人民一下子放鬆了許多,想找個敵人也不容易呢,恐怖主義有時固然很可怕,但並不是可怕的要命,中國也不跟著玩虛擬的戰爭對抗游戲。找不到敵人了,北約組織名存而無用,山姆大叔於是也懈怠了,拚命地、過度地、超前地消費、享樂,印鈔票、發債券,不惜借別人的錢玩,玩奢侈消費,孤注一擲地玩伊拉克戰爭,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錢,不玩白不玩,玩就玩那能令人心跳的,結果,如今終於現形了。 其實,江湖上早就有老話:出來混,早晚都是要還的。佛家講因果,這一世不還,下一世,做牛做馬也是要還的,誰也逃不掉的。 因為美國經濟危機,現在東西方國家,又有人重新反思、討論起社會制度問題了,似乎社會主義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就—是—好。 唉,人類老是被表面的、有形的經濟制度等東西所迷惑。實際,前蘇聯和如今美國的現實,都很清楚地說明了同一個問題:任何法律、制度、體制、民主、管制,無論哪種形式,無論它多麼地完美,都不可能徹底解決人類因為爭奪物質利益而引起的社會問題。 從表面看,是國家經濟決策者及時制定經濟調整政策,使我們國傢具備了躲避、抗拒風險的能力。實際卻不知,是智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即使中國經濟政策,在深層里也充滿了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思想,具體有兩條: 第一,無論為人還是治國,都要守為人為國的本分,不能過度過分。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主張勤儉持家,無論窮人、富人,都要存一筆錢在銀行,為子女教育、結婚,為抵禦生病等意外風險,經濟學家認為是缺少醫療保險、福利教育制度,結果,即使制度改善了,大多數國人依然不捨得消費。所以,國家銀行里始終積攢著大量的存款,即使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也依然如故。若不是如此,在九十年代和亞洲經濟危機時,中國銀行比現今美國銀行的問題還嚴重,經濟早就趴下了,後來及時調整,成立資產公司,置換、處理了銀行呆壞賬。 中國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曾經倡導、宣傳了一陣所謂高消費、提前消費的經濟文化,但對民眾影響很小,因為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格格不入,奢靡無度在中國社會文化中是被瞧不起的,而不是被羨慕嫉妒,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智慧。前幾年,雖然時興貸款買房買車,但國人也很少有超過支付能力地盲目貸款的。後來中國的政府始終都強調要艱苦奮斗,勤儉建國,並把這種思想始終貫徹在國家大政方針里,堅決支持有利於大多數消費人群的經濟政策,雖然前幾年有些地方政府,頭腦過熱,單純、盲目發展房地產經濟,但始終都受到中央經濟政策的制約,被及時剎車,這就避免了以後的被動。 勤儉就是為人為國的本分,是社會美德,這種思想文化對穩定經濟非常有用。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重義輕利,凡「一切向錢看」的人,在中國都是被人瞧不起,盡管很多人都事實上「一切向錢看」,但始終不敢拿到桌面上,這在西方國家文化中是很少見的,中國這一優秀傳統文化也曾被國內一些西化經濟學家大加批判。 所謂,一切向錢看,就是逐利忘義,也就是哪掙錢往哪專營,如一些溫州人的投資,實際也相當於金融資產,金融資產在國民經濟體中所佔的比例若比較適當,還好,可以活躍經濟發展。但如果比例過大就非常危險,這種錢無論境內的還是境外的,即使投資在第一、第二產業領域,尤其是投資在房地產業,它就成為隱形的金融資產,非常危險,遇到一點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都想自己先跑出來,造成物價、經濟的大起大落,既損傷經濟本體,更損傷投資者自己,正所謂損人亦不利己。 中國的房地產業,雖然國有企業的比例也不小,但都歸各自的地方政府管轄,都為各地方的經濟利益而戰,而不能承擔穩定國家整體市場的 社會職能,這真的是一大遺憾,導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老是起不到作用。如果兩年前, 國有房地產企業能配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根本就不用國家實施這么大的宏觀房地產調控政策調整,結果都傷筋動骨。 好在我們國家的國有銀行資產和國有企業資產都還聽從國家的指揮,而不是各自為戰。這就使得境內外的各類金融資產在中國的流動都形不成主流,不能起到主導作用,都興不起浪來。 另外還有一個得天獨厚、至為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國有影響的新聞傳播都是受控制的,不是誰想幹嘛就幹嘛,這樣就不會發讓國人普遍都害怕、擔心的文章,而是多發能讓國人提高信心的文章,這樣,大家就都不害怕,就不會發生大家都一起去銀行提取存款、一起都賣股票的這種事。 對金融來說,基於事實的信心非常重要,有時即使真有問題,但大家都不恐慌,也沒有事。這就是宣傳媒體不可思議的地方,能推波助瀾,甚至掀翻航空母艦,這也可稱謂:「人嚇人,嚇死人」,所以新聞不自由也並不是沒有好處,其好處在關鍵時候往往是大大地好。 那中國是不是應該去美國市場去托一把,當然應該了,同是地球人,唇亡齒寒,同命相連,從道義上,也是應該的啊,況且若做得好,不但不吃虧,還是大戰略投資呢。但一定要挑揀一下,絕不能碰那些以房地產、債券等資產為核心的純金融資產,金融資產控制力強,但你在人家地盤上,怎麼控制人家啊,況且金融資產的不確定性因素又太多了,最後只能被人家給玩空了。
G. 為什麼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影響不大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應對策略
一是股權重組,增資擴股;二是壞賬打包,切割剝離;三是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第三,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
H. 中國為啥不會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
中國現在對資本市場的管制是世界最嚴格的,能夠有效的防止那種大規模的投機。當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從索羅斯做空泰銖開始的。當時泰國如果有強大的外匯儲備是可以抵禦這個攻擊的。可是沒有。即使全民捐獻黃金也不夠。現在中國有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且中國的國際收支比較平衡,財政赤字是世界最低的。這都是很好防禦金融危機的基礎。房地產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8%.,這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比重來說不算高的。房地產是拉動消費和就業的最好的。但是目前房地產供給過剩。而且投機嚴重。大多數富人把投資房地產作為投資的首選。很多人都有幾套或者是十幾或幾十。這也導致供給多,但卻價格一直再漲。如果說房地產泡沫破裂。應該說是回歸常態。一大批投機者將會被套住。他們拋售會是市場上的房源怎多。這樣太多的需要房子的人可以買到。在中國不愁房子沒人買。所以房地產回歸理性。不會引發經濟危機的。不過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的確是一大隱患。中國也算不上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