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古至今,中國有20多個朝代,為啥我們偏偏自稱為「漢人」呢
因為在漢朝的時候,之前的王朝叫做華夏人,也就是華人,但是沒有太多的國際知名度,在漢朝之後,通過對外作戰達到的中國第一次的文明上面的巔峰,而且也讓建立起的民族自信心,因此那時候的人稱為漢人阻成為漢族
2. 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稱為漢人 就是我們要流汗嗎
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佔西南夷、佔領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史》)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臣民亦自稱漢人。也有學者認為,漢朝時候的「漢人」一詞僅指「漢朝的臣民」。直到南北朝,越來越多北方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看到中原人民依然穿漢朝服飾、行漢朝禮儀,故以「漢人」作為部族名稱。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至今被稱為奇跡。唐王朝以後,漢人也叫做「唐人」。在元帝國,帝國臣民被蒙古貴族按照征服的順序,劃分為四等,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
這個緣故在於,漢人不是一個族群的意義,而是一種文化群的意義。在這個定義上,漢人和歐洲族群的概念是相當不一樣的,例如猶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群、種族、血統來界定,可是漢朝卻是以文化來定義,才能夠一直維持到今天。今天我想拿我自己假定的一些想法請教於各位。
我們知道漢朝從劉邦打敗項羽後,一時並起的群雄也都一一低下頭,但當時的漢朝還不能稱之為漢朝,從劉邦到呂後再到文景二代,最初還動盪不安,尚未融鑄成一個具體的朝代。直到漢武帝,約公元前一個半世紀的時候,才顯現漢朝之所以為漢朝的特點。賈誼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問道:漢之為漢已經很久了,為何不能改掉秦朝的毛病?為什麼不能避免外族的侵略?為什麼百姓的日子仍過得不好?自賈誼提出這些疑點直到解決這些問題,總共花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時間,才將漢界定為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分析。
一、政權的整合
從一個武裝集團共有逐漸轉變成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加入統治集團。在漢初時,丞相只有功臣可擔任,因此漢朝非侯不能擔任丞相,非軍功不能封侯,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後來逐漸轉變成公孫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可以封侯做宰相。
漢朝的察舉制度經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國的人才進用到中央,也使全國人才分散到各地擔任統治工作。每一個郡都有一定的配額,每一個地區的人皆可加入國家的統治集團,雖然用的名稱為「孝廉方正」或「賢良方正」,等等,這些名稱過去也曾用過,但沒有配額,直到察舉制度建立,才建立了政治統治集團的基礎,使分散在全國各地甚至到邊緣的省份,人口不到一定的比例,也有保障名額,可使地方的孝廉察舉到中央來。
察舉制度選出的人才要迴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擔任地方官,如此可省去地方派系問題。這個制度開啟了中國科舉制度幾千年的傳統,使漢朝從封閉的功臣集團統治轉變為全國各地的精英共同統治的局面。我認為這是漢之為漢的首要條件,這使得人民認為這個國家是大家共同擁有的,政權是全國人民共有的,而不再局限於封配出來的功臣。
二、經濟網路的整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在戰國時代,中國已經具有相當的城市化,商業活動非常活躍,各地有各自的貨幣,例如北方的刀錢、東方的布錢、南方的元、西方的錢。當時秦國叫做錢,楚國叫做元,齊國叫做布,燕國叫做刀。貨幣並沒有統一,各地有各地的物產、風俗習慣,所以各地的市場並沒有真正被整合為一個市場,產品在城市生產。當時第一級的城市約有七八個,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生產單位,手工業在街坊里進行,而不在農村。所以全國城市發展的手工業,基本上只供應各國疆域內所需,自己銷,自己運,並沒有被整合為共同的市場。
到了漢武帝時代,因連年對外戰爭,須徵收大量的稅收,以維持公共工程及防禦的需要,為防止人民逃漏稅,漢朝採取了最嚴酷的徵收辦法,哪一個人密告誰逃稅,則密告的人可得到沒收的財產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國到處都有人告密,這樣做便破壞了工商業的機制,故生產的事業只好轉入農村。
在農村生產須有集散功能,因為農村工業產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機制可以形成全國性的經濟網路。從漢武帝開始,組成了全國經濟交換網,這使得中國經濟被整合為一。至1840年代海運通行以前,中國的經濟網路是中國得以統一的重要因素。政治可分裂、內亂、割據、外族侵佔建立征服王朝,經濟網路可破裂,但時間都不會很長,很快可以修補起來,因區域與區域間的互相依賴,使得經濟網路必須重新建立,故經濟網路完全整合成功是在漢武帝時代。
三、宗教文化方面的整合
在宗教方面,漢武帝是非常迷信、重感情的人,李夫人死後,為了找回她的靈魂,武帝召集全國各地的道士、降靈、靈媒等作法,只求一見愛妃。
3. 「漢人」這個稱呼是什麼來的
有歷史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
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按照歷史時間先後來說,早前的稱謂應該是「漢人」,「漢族」是後來近代有了族別之分是才有的叫法。因此,漢人這個稱呼主要來源於漢王朝。
4. 為什麼我們自稱是漢人,這個稱呼從何而來
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都是以漢族人數為最多,而且平時我們都是稱自己為漢人。那麼有人就會想了,我們為什麼要稱自己是漢人的而不是趙人、秦人,或者是其他的稱號呢?其實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歷史上漢朝所具有的影響力非常遠大。不僅在我國內有著長期的影響,而且在歐洲、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也具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因此我們一直自稱漢人。
正是因為我國歷史上漢王朝的深遠影響,使得我國人民內心中一直有一個漢朝人的印象。而且國外很多國家對我國人的印象主要是從漢朝開始,因此,我們一直都自稱漢人。
5. 我們中國人,到底為什麼叫「漢人」這其中有什麼由來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秦統一以後,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 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 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之後一直延續。大漢一朝,北部擊匈奴封狼居胥北部疆界推到河套,陰山以北;西北部一統西域諸國,設西域都護府;南部平南越,又佔有了海南島;西南部,漢朝征服了諸國,邊界推移到雲南哀牢山和高貢黎山;東北地區滅亡了衛滿朝鮮,設置了東北四郡。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人口數量大幅提升;實行嚴整軍制;國家注重興修水利農業大為發展;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擴大財政來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文化列為封建正統文化大一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全國興起諸多商業中心;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古文經學走向發達;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漢賦風靡一時;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在科技方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發明瓷器燒造,開始使用羅盤,張衡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道教形成。
開天闢地,治隆中華,滔滔熱血漢衣冠,故稱大漢。
漢代和唐代、宋代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國家統一、文化昌明、武功強盛、國威遠播,是漢唐宋朝的共同特點。漢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而唐朝則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2280美元,西亞人均GDP為621美元;兩者都超過當時西歐人均GDP427美元。
但是中國人天下國家的意識是在漢朝形成,天下國家的內涵是文化,支撐的是經濟的交流,加上另一個支柱是文化上的統一,此為漢之為漢而不是唐、宋的重要原因。
6. 中國人為什麼叫漢人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7. 中國人稱漢人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人自成華夏民族。 漢朝時期,由於漢朝強大,外國人稱中國人為漢人。當時帶有敬畏的意思。 漢朝後的三國晉朝很亂,在東晉時期,大量湧入中國的外國人紛紛建立政權,互相爭奪。那時候這些外國人稱中國人為「晉人」或「漢人」。後來「漢人」這個稱呼使用得多了。而且,「漢人」這個稱呼逐漸成為貶義詞,類似現在日本人所使用的「支那人」。例如「一文漢」就是說漢人只值一文錢。 唐朝時期,中國復興,外國人又稱呼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影響海外,所以這個詞語流傳甚光。 滿洲清國消滅中國政權後,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他們把原來的中國人稱做「漢人」。這就是近代現代漢族稱呼的由來。 中國人不忍蒙古、滿洲清國的野蠻統治,經常反抗。最終在辛亥革命消滅了滿洲清國政權,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在最近,中國人忘記了曾經被滿洲清國殘酷的統治,甚至故意美化這種亡國奴的生活,美化侵略者,美化漢奸(張洪範、洪成疇,施郎等),醜化先賢(孔子、孟子、朱子等),醜化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袁崇煥、鄭成功、洪秀全、孫中山、蔣介石等),這種行為讓那些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尤其是日本人和朝鮮韓國越南人)瞧不起中國人。所以有人說現在的漢族墮落了。
8. 從古至今,中國有20多個朝代,為啥我們偏偏自稱為「漢人」
要查一下相關的信息,以南蠻的一些的漢人的東西非常多的,這個他為啥呢我們?
9. 中國人為什麼叫漢人,而不叫秦人
漢族稱為來自西漢時期,漢族的稱謂是和歷史發展分不開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及秦朝建立後還是以華夏為稱,在後來發展過程中因為漢王朝的強盛等原因才稱為漢人。
秦統一以後,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
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
(9)老梁講中國為什麼叫漢人擴展閱讀:
漢族的形成和發展
在漢族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一個突出的特點。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分期的學術討論進行了差不多半個世紀,至今仍無完全一致的結論,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則已基本上得到統一的認識。
關於漢民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是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1840年以後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為社會主義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並六國,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 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秦統一以後,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 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
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 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
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史稱「衣冠南渡」,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他們大多已被漢族同化, 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族
10. 為什麼我們被稱為「漢人」
我們為什麼被稱為漢人,這歸功於歷史一個強大的王朝,漢朝。然而,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強大的王朝政權,尤其是唐朝,繁榮程度不亞於漢朝,偏偏我們不叫唐人,而叫漢人。到底是什麼原因而使漢人成為中華民族兒女的共稱?
歷史學家或許可以寫一本列舉大量史實來說明我們為什麼被稱為漢人。小編不是搞學術的,小編認為其實很簡單,一句話就夠了。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一句話就能讓人熱血沸騰,小編一直覺得,這句話當之無愧世界古往今來最霸氣的一句話,沒有之一!
都說中華民族不尚武,是的,我們不尚武,我們熱愛和平,但是並不等於我們就任人欺凌,我們更喜歡以友好的態度用美酒對待友人,然如果友人不友好,企圖侵犯我們的家園,那就只能以寶劍對待了。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皇帝的上書。
全句為:「宜懸頭??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釋義:「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街,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當時西域郅支單於,囚禁了漢朝的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使者谷吉。漢朝曾三次派出使者到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屍體,郅支非但不給,而且侮辱漢使,以嘲諷的口吻說:「居困厄,願歸計強漢,遣子入侍。」
當時出使西域的陳湯,只帶了護衛軍,看到西域的情勢,便想趁著郅支單於根基不穩,要滅了他,但是奏請朝廷的話又怕朝中文臣從中阻撓,便假傳聖旨,帶領各路、各族軍士四萬多人攻打郅支單於,大勝而歸。郅支單於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基本全部被誅殺,給皇帝的奏疏中寫下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千古霸氣的話。
漢朝的實力到底有多強?
漢處,由於剛剛結束戰亂,漢高祖劉邦到漢文景帝,都實行休養生息的制度,對匈奴以和親換和平,但是並不代表容忍,到了漢武帝之後,歷經幾代的沉澱,一舉大破匈奴。從此匈奴不敢侵犯漢朝,即使到了漢末,雖然中原群雄割據,但是漢朝的軍事實力從沒被削弱,對待匈奴等外邦的政策的也不變,自家兄弟打架可以,外人想插手,門都沒有。三國亂世,中國打的天昏地暗,外族人也不敢趁機侵犯漢朝威嚴,魏蜀吳都征服了各自不服的異族。
「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唐中後期,回迄,吐蕃多次佔領血洗長安,洛陽。
宋朝從始至終只能望著幽雲十六州,歷經遼,夏,金,元的屈辱,徽欽的奇恥大辱
明朝最鼎盛時期經歷了土木堡,最後被外族人努爾哈赤和他的後代所取代。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一次次割地賠款,打了勝仗還要簽訂不平等條約,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從來沒有如此低三下四過。
只有漢朝,從來沒有被外族人血洗過!只有漢朝,即使垂垂老矣,外族人也不敢侵犯半步!也只有漢朝,即使滅亡了,還餘威尚在,當年五胡亂華時,胡人紛紛主動改性劉,主動更名為漢,覆滅了漢朝的晉朝,名義上還是被劉姓人所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句話,鎮壓多少外邦,即使漢滅了,很多外邦都只認漢,不知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