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
1.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2.創新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創新能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能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是對真理的發展,創新是對實踐的推進;
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國家永葆生機的源泉;
4.只有弘揚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才能給我國的各項事業充滿活力的源泉,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屹立於先進民族之林。
拓展資料
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
1.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我國的第一要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2.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現代化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4.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現代化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2. 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發展
從經濟方面講 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新型農民,發揮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6.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企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7.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8.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實施自由貿易防戰略。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3. 如何更好地促進中國的經濟增長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要繼續解放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要完成這項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首先必然打破一切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把思想切實轉移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上來,並以此為指導,明確基本思路,改革體制機制、制定政策措施。
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加快科技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要堅持走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貫穿到轉變發展方式的各個方面。為此,要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機制,並切實抓好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工作。
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增強消費需求的作用。要調整投資、消費、出口三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此,必然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歸根結底,要切實改善民生,保證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
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政策。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原則,培育以各區域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依託的城市群,作為區域新的經濟增長極。
4. 中國經濟應如何邁向高質量發展
據報道,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25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表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要把握好三個維度。
此外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有效防範社會各種風險的前提下,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推進高質量發展,符合實際,符合規律,是大勢所趨。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早日實現高質量發展!
5. 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穩步發展
穩步「引進來」 理性「走出去」
——帶動全球經濟開放的引領者
2017年,在經濟全球化遭遇強勁「頂頭風」之際,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僅沒有關閉,而且越開越大。中國積極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成為推動全球經濟開放的引領者。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前景持續改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隨著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不斷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投資合作將繼續深入發展,中國對外投資貿易合作仍將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勢頭。
直面挑戰促進改革強調普惠
6. 我國經濟如何邁向高質量發展
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壯大依靠的正是改革開放的力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仍然要靠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繼續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見效的重大改革舉措,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准入的重大舉措,釋放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烈信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部助理主任、中國事務主管詹姆斯·丹尼爾說,IMF對於中國更加重視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感到鼓舞,並指出實現這一目標還需加快一系列改革,包括進一步提升消費、促進競爭等改革舉措。他還對中國最近宣布的一攬子開放政策表示贊賞,認為這不僅有利於提升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和效率,也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增長。
7. 如何切實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恭喜深圳獲得了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先行試驗區,再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標桿,未來的一流國際城市的一哥!深圳現在不是與廣州比了,甚至都不想與上海、北京比了,直接就是對標紐約、紐約的架勢了。
國家這個戰略麻博士覺得至十分符合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規律的,你的優勢要發揮到極致,就是勝利,深圳城市年輕,人年輕,包容性高,人才、資本、資源都加速往深圳流動,不僅是國家的經濟資源加速向深圳流動,而且國際經濟資源也在加速向深圳流動!重點是,這種經濟資源的流動,至少是辦成特區以來,國家不出錢,完全是依靠放開手,只給政策,深圳就能自由的飛翔,市場的力量才是深圳取得全勝的最重要的因素。
不要以為給政策就能起飛,特別是西部的同學,這點務必認清本質,特別是廣西的朋友,國家給廣西的政策不可謂不多,但收效甚微,頗有點像抱不起的阿斗,國家在深圳上花費的成本很少,但為整個國家帶來的經濟動能卻難以想像,如果把國家看成投資者,那麼,深圳無疑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漂亮的一筆投資。
在先行試驗區中,國家獎深圳定位為高質量高水平、高質量建設與發展的標桿,那麼我們今天啊,就來談談深圳的高質量高水平、高質量建設與發展問題,順便也與其他城市對比一下。
二是,構建與經濟社會高水平、高質量建設與發展相適應、與市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醫療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深圳醫療水平。著力構建重點醫院與優勢學科,建議實施三甲醫院「倍增計劃」,將現有三級醫院與各區人民(中心)醫院創建成為三級甲等醫院,力爭每個區至少擁有1家三級甲等醫院,提高各區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深入實施「三名工程」,大力引進國內外名醫、名診所、名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鼓勵社會力量高水平、高質量建設與發展醫療機構。
三是,構建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可持續高水平、高質量建設與發展需求相協調的住房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深圳居住條件。面對較高的居住成本與較大的住房需求,探索建立房地產市場發展長效機制,要加快培育住房租賃市場,從增加供給、公共配套、市場監管等方面完善政策,促進住房租賃市場規范健康發展;要通過新增用地、棚戶區改造、城市更新等多種建設方式以及安居集團租購、城中村統租等多種租賃方式提升住房保障能力,緩解市民住房壓力,努力實現「住有所居」的最終目標。
8. 面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和存在的問題如何積極謀求發展
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在相對更下游的產業鏈完全覆蓋後,中國企業自然而然向上游滲透,向美國等國家把控的高科技發起沖擊。在這種大勢所趨之下,不要害怕,要勇於挑戰,如果具備這個實力,向華為學習。如果不具備,那可以學習比亞迪,接盤富士康。
9. 如何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加強對市場的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