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
這是個非常好的提問,有利於我國的實體經濟建設和發展。我就中國製造的發展背景、現狀、發展說說我的觀點。
中國製造的發展背景,有利於發現我們的優勢、機遇、缺陷,所以要說一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非常成熟,表現在過去我們說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和文明的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競爭與人力成本、社會福利等已經成為利潤的主要障礙,使得普通的製造業產品,在沒有技術門檻的時候,市場競爭力主要來自價格,這就導致普通產品,只好尋求更低廉的成本市場為其提供產品。另外象日本,他的製造業矛盾是,有訂單、沒有地方、沒有工人,所以他也看中了中國,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早期,許多磨具技術(製造業的基礎)就是從他們引入的。所以我國的製造業發展背景的外部因素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在競爭的壓力下,尋求低成本的生產市場。而內部因素是,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相比東亞國家我國人民勤勞、智慧 ,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與非洲、西亞、南美相比,我國工業基礎、原材料、政治穩定性上有優勢,所以整體世界製造基地,無疑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缺陷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基本上工業的基礎和工業管理水平是民族資本主義的和蘇聯模式的底子,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整體的市場秩序、管理水平都只有十幾年的水平,底子非常薄,所以我們只有人力成本的優勢,設備折舊的優勢。
②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
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
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
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
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
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從2010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們需要看到,中國的製造業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發展模式,而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將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化生產帶入各行各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零污染等等更是早早展開研究並投入生產。
中國也是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推出了「中國智造」這一概念,並且預計在2025年實現新的目標。
在這份報告中指出,全球新一輪的產業競爭是數字經濟,產業的轉型勢不可擋,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發展是首要目標。為了實現「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除了科技的發展,還需要提高製造業的國際化水平,這一點,與國際化接軌勢在必行。
③ 你怎麼看待現在的中國製造
中國除了人力成本有一點微弱的優勢之外,別的都比美國差。不等特朗普減稅,中國製造已經危矣。
④ 你怎麼看待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從製造已經逐步過渡到創造,從以單純勞動力到中國人通過自身科技創造新的產品,棒棒噠。
⑤ 如何看中國製造業
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幾乎人人皆知,但是只知道「大而不強」似乎還不夠,我應該知道造成「大而不強」的深層次的原因。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標准差,二是自身質量控制不嚴。
中國製造業的各種標准,來源有二,一是西方標準直接翻譯得到,二是在西方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然而,修改的標准雖然為制定者得到了「非抄襲」的名譽,但是卻不能註明等同對象,或者不能等同代用,這為使用者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標准中的質量要求其實是一個調控工具,當你提高要求,增加相關考核項,那麼相關產品整個行業的水平門檻就會上升,如果降低要求,那麼整體質量就會失去控制。
造成這些現狀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標準的不理解,本來對國外的標准就一知半解,據此制定的國標自然問題百出。另外,國標的制定不是由國家背景的機構來主導,卻是由政府的一個部門來制定發布,那麼,這些標准制定完後由誰來考核,是市場還是另外的某個機構?誰來推動標準的更新,標准更新的動力來自哪裡?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企業自身質量控制不嚴。中國從國外引進了ISO 9000、ISO 9001、ISO 14000等等,這些質量控制體系在國外經過市場的檢驗,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但是,這些質量控制體系引入中國後,其從認證到管理完全變了樣。中國的工廠,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原則性不強,很多都是渾渾噩噩在處理,因此生產的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很難保證。
很多人有一種觀念,認為中國製造業成本很低,其實不然,在一些原材料、中國鑄造件和鍛造件等方面都不見得比西方低,造成中國製造業成本低的印象的原因是中國的人工和設備的工時成本相對來說很低。
所以,各種因素綜合起來以後,就會發現,中國製造業的成本並不沒有想像中的低。中國由於受工藝水平低的限制,往往在加工過程中耗費的工時相對來說較長,因此,如果不去改進工藝流程,就會無形中增加製造業成本,降低自身的競爭力。
我們在談競爭力的時候,不要光考慮費用問題,應該考慮在保證高質量的前提下的低費用,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中國目前在產品研發方面,大部分處在體制內,因此大多人以拿到項目圈到錢為主要目的,本身其實缺乏歷史數據,導致沒有研發基礎,缺乏工具,導致缺乏質量保障和積累,缺乏考核,導致研發項目成了一個群體做PPT騙錢的手段。
製造業水平,更多地應該體現在量產上以及經過無數檢測、檢驗的產品上。當下中國的製造業不容樂觀,如何從標准、產品的質量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競爭力是企業家亟需思考的問題。因此,當下人們應該去腳踏實地做點實事,而不是歌功頌德、誇誇其談。
⑥ 如何正確評價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Made in PRC)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因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和他龐大的工業製造體系,這個標簽可以在廣泛的商品上找到,從服裝到電子產品。[1]中國製造是一個全方位的商品,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中國製造在進行物質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將人文文化和國內的商業文明連帶出口到國外。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2017年3月,工信部組織修訂《「中國製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將於近期印發。該指南旨在把《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任務和各地資源稟賦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突出所專所長,打造中國製造「新版圖」。[2]
中文名
中國製造
外文名
Made in China、Mde in PRC
特色
物美價廉給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製造范圍
全方位的商品
分布區域
世界各地
目標追求
讓中國製造,遍布世界的每個地方
⑦ 理性地說,你喜歡「中國製造」嗎
隨著中國的工業發展,現在中國已經基本是最大的工業生產國了,中國這些年來大量的工業產品、加工業產品輸送到外國,「中國製造」可謂是很大認知度的名詞了,當外國發現家裡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電器都是「中國製造」的時候,當世界發現「中國製造」已經在世界上算是普遍存在的時候,這算是一種驕傲吧。
雖然說中國製造讓很多人覺得不如進口的什麼的讓人覺得那麼高大上,但是我並不覺得中國製造就在哪方面輸給他們,中國製造也是有很多很良心的東西,不要總是用那些劣質的東西和別人最好的那些東西比好吧,中國製造並不差,希望大家還是可以理性消費,不要盲目追去xx國原裝進口什麼什麼的。
⑧ 殲20入列世界最先進戰機,怎麼看待中國製造
首先來說,中國製造世界第一,世界離不開中國製造。
一、但是,如此厲害的中國製造,對國人自己的產品的品控又是怎麼樣的呢?不是說中國製造的品質不好,只是說中國對自己國家的產品質量和要求沒有外國的要求那麼嚴格,這就造成了我國製造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只要是做出個外觀就行,至於質量怎麼樣,我們不管。都說便宜沒好貨,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一分價錢一分貨,中國出口的產品質量比國人自用的產品質量要高很多,並且外國的產品出廠時他的質量要求很高,所以出口和進口的產品更貴,更耐用,因為它符合國外的產品質量要求,進口的還要繳關稅
⑨ 如何看待很多跨國公司選擇中國的製造業
一、
現在的中國製造聞名世界,一些跨國公司也選擇中國的製造生產工廠,我認為原因有這些方面。例如,中國原材料成本低、中國運輸成本低、中國代加工人工費低,甚至開辦工廠、招聘工人的費用也很低 所以國際上一些企業會到中國來開廠或者是找代加工廠,這也是它們選擇中國製造的原因。
⑩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現象
我認為,我國政府在提出創新產品,這個提法是正確的如果從發展的動力因素看,但是從真正走向製造強國,還是要修煉內功,猶如創新是打天下的,管理是保天下的;所以國外的產品設計、製造工藝、質量控制這些都已經完成了,他們競爭的是產品性能、營銷模式,所以我們可以創新一時,但是最終是被別人佔有。從國際製造業競爭歷史上看,管理的競爭是根本,創新只是一時之快。所以我國製造業還要扎扎實實的從製造管理、製造工藝、製造質量、製造設計入手,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才能結合我們的地緣優勢、時代給我們的機遇,實現真正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