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河和長江對中國有哪些用處呢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6000多年前就孕育了『半坡文化』。5000多年 華夏族 就是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這就是我們被稱為 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的原因。
長江,全長6380公里注 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古稱「江」、「大江」。
和半坡文化幾乎同時期 長江流域也孕育了河姆渡文化。
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之前,幾乎所有的出土證據都表明,中華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誕生於黃河流域。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中國史學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個依據,那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僅局限於黃河流域一個地方,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㈡ 長江在我國農業方面有哪些貢獻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勢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公尺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和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其中長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已在10公尺以下。平原上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高郵湖、巢湖、洪澤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這一狹長地帶。向有「水鄉澤國」之稱,盛產魚、蝦、蟹、菱、蓮、葦。氣候溫和,無霜期240∼280天,江南可種植雙季稻,糧、棉、水產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經濟發達,有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和蘇州、無錫、常州、南通、蕪湖、南昌、長沙等中等城市。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
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 ,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 ),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 、黃麻等。
河汊縱橫交錯 ,湖盪星羅棋布 ,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 ,相當於平原面積 10% 。兩湖平原上 ,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 、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
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 ,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中下游平原在長江三峽以東,淮陽山地和黃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及閩浙丘陵以北,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跨鄂,湘,皖,蘇,浙六省和上海市,是我國三大平原之一.它包括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中平原,長江三角洲等四部分.中游平原地區比較寬廣;下游地區的平原多沿江伸展,形狀狹長.這里地勢平,河道彎曲,湖泊密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是我國主要農業區.平原上的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是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編輯本段]組成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1)兩湖平原包括湖南的北部和湖北的南部。遠古時代這里曾是個煙波浩渺的雲夢澤,後來被長江及其支流沖刷下來的泥沙所填平。它的面積有5萬平方公里,分為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兩部分。平原上水網密布,向稱「魚米之鄉」。
(2)鄱陽湖平原位於江西北部至安徽西南邊緣,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海拔在50米以下。
(3)皖中平原位於安徽中部的長江沿岸,以及巢湖附近,面積較小。
(4)長江三角洲位於鎮江以東,運河以南,杭州灣以北,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由長江和錢塘江沖積而成,這里的海拔只有10米左右。三角洲上,河網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素稱「水鄉澤國」。這里盛產稻米、魚蝦,糧食產量在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曾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長江中下游平原在巫山以東的長江及其支流的兩岸,被周圍低山丘陵(見江南丘陵)交錯分割成四部分:兩湖平原、鄱陽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面積30萬平方公里,海拔在50米以下。長江三角洲在江蘇鎮江以東,杭州灣以北,通楊運河以南,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海拔多在10以下,素有「水鄉澤國」之稱,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兩湖平原以荊江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 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沖淤而成,其中又以贛江為主。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沖積物。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布的狹長的沖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寬窄相間,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河道越過岩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
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了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里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洪澤湖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
[編輯本段]地貌
兩湖平原以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
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沖淤而成,其中又以為主。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沖積物。
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布的狹長的沖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寬窄相間,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河道越過岩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按其成因有構造湖,也有河跡湖。
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了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里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
[編輯本段]地形
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長江及其支流所夾帶的泥沙沖積而成,總面積約20多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的高度都在海拔50米以下,境內港汊縱橫,湖泊密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大約距今二三千萬年以前,長江自鎮江以下的河口還像一個喇叭形的三角港灣,水面遼闊,潮汐很強。在潮水的頂托下,長江帶來的泥沙大部分被沉積下來,首先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龐大的沙堤。
北岸的一條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直達南通附近。這條沙堤以北主要是古代淮河和黃河所輸出的泥沙沖積而成的里下河平原。長江南岸的一條沙堤大致從江陰附近向東南延伸,直到金山的漕涇附近,並同杭州灣北岸的一道沙堤相連接,構成一個包圍圈,把三角形港灣圍成一個基本上與外海隔開、但還有一些缺口與海洋相通的潟湖,這就是古太湖。後來由於順著沙堤缺口倒灌的潮水和古太湖上遊河流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陸地不斷擴大,古太湖日益縮小、分化成目前的澱山湖、陽澄湖等許多小湖。與此同時,長江的泥沙又在沿海一帶繼續堆積形成新三角洲。
如今在上海市區西部,北起嘉定的外岡,經上海縣的馬橋至金山的漕涇一帶,還可以見到一條斷續的古貝殼沙帶,這就是五六千年以前的古海岸線。這條線以東的土地就是5000年以來由泥沙淤積而成的新三角洲的一部分。如今,上海市東部的南匯嘴以及崇明島的東端土地還在不斷增長之中。
長江中下游平原年均溫14~18℃;1月均溫0~5.5℃;7月均溫27~28℃,絕對最高溫可達38℃以上。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但有「伏旱」。無霜期210~270天,10℃以上活動積溫達4500~5000℃。作物可一年二熟,長江以南可發展雙季水稻連作的三熟制。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本區成為全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本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及巢湖等。湖沼地區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是中國水生植物分布最廣、產量最豐地區;淡水水生動物也屬全國之冠,除有靜水性的、鯿、鯝、、鰱、 鯉、鯽、 青、草、外,還有多種河口洄遊性魚類,主要有鱭、鰣、香魚、銀魚(有大銀魚、短吻銀魚、細銀魚、尖頭銀魚等多種)、鰻鱺、花鱸和松花鱸(又名四鰓鱸)。至於中華鱘、揚子鱷、白暨豚等更屬世界珍品。
[編輯本段]中葯資源分布
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低山丘陵、盆谷、湖泊窪地和沿海灘塗等地貌類型組成,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等。平原上湖泊眾多,江湖串連。廣闊的沖積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為家養和野生葯用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從氣候狀況來講,江南、江北有一定差異:冬季江南比江北溫度略高,江南具明顯的亞熱帶特色,而江北則呈現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特點。
(1)常用葯材種類
本區內分布有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葯材種類,可供應全國並出口。其中產量大而質量好的野生草本種類有土茯苓、益母草、明黨參、葛根、虎杖、夏枯草、白花前胡、烏葯、野菊花、地榆、茵陳、淡竹葉、何首烏、女貞子、南沙參、百部、瓜蔞、桔梗、丹參、牛蒡子、淫羊藿、白前、白花蛇舌草、玉竹、夏天無、太子參、雞血藤、白葯子、貓爪草、北柴胡,南柴胡、馬兜鈴、射干、艾葉、積雪草等;喬木類有樟樹、女貞、冬青、枸骨、楓香、梧桐、合歡、烏梅、南酸棗等;灌木類有覆盆子、檵木、金櫻子、木芙蓉、棕櫚、山胡椒、凍綠、野山楂等;栽培葯材有杜仲、厚朴、山茱萸、半夏、板藍根,紅花、補骨脂、桔梗等。
(2)水生葯用植物
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中國東部平原區,也是中國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區。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一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都分布在這里。這一地區瀕臨海洋,地處東南亞季風帶,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湖區水生植被面積大、種類多。水生葯用植物在湖泊內,從沿岸淺水向中心深水方向呈有規律的環狀分布,依次為挺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和沉水植物帶。挺水型水生植物指根扎生於水底淤泥,植物體上部或葉挺生於水面的種類,多分布於內湖淺水、淺溏、溝汊及水田中,主要葯用種類有蘆葦、水燭、東方香蒲、蓮、菰、慈菇、澤瀉、黑三棱、菖蒲、石菖蒲、水蔥、雨久花、鴨舌草和中華水韭等、浮水型指植物體懸浮於水上或僅葉片浮生於水面的種類,多分布於湖緣、池塘、溝汊等靜水水域,主要葯用種類有芡實、菱、野菱、莕菜、浮萍、紫萍、滿江紅、四葉萍、鳳眼蓮、空心蓮子草、蒓菜、睡蓮、萍蓬草、水蕨、水龍等、沉水型紮根於水底淤泥中或沉於水中的植物,多分布於水深4米以的暖流靜水水域中,主要葯用種類有眼子菜、菹菜、竹葉眼子菜、金魚藻、黑藻、水車前及苦草等、在平原的溝溪長期積水處或土壤潮濕的沼澤地,還分布有水生葯用種類燈心草、谷精草、矮慈菇、牛毛氈、節節菜、圓葉節節菜、水莧菜、丁香蓼、水芹、半枝蓮、水蘇、薄荷、鱧腸、蔓荊子、水蜈蚣、魚腥草、三白草、毛莨,半邊蓮、貓爪草和白前等。湖區重要的栽培葯材有芡實、澤瀉以及食葯兼用的荸薺、菱、蓮、蕹菜等。
(3)動物性葯材
本區的動物性葯材有珍珠、珍珠母、蟾酥、地龍、刺蝟皮、土鱉蟲、鱉甲、龜甲、僵蠶、蟬蛻、水蛭、雞內金,蜈蚣、牡蠣、青娘蟲、虻蟲、蠐螬蟲、蜣螂蟲、螻蛄和守宮(壁虎)等;山區有蘄蛇、烏梢蛇、白花蛇,穿山甲、水獺、豹、猴、鹿、熊及靈貓等動物。
(4)礦物性葯材
礦物葯種類不多,主要有螢石、磁石、滑石、紫石英、秋石,無名異、赤石脂、青礞石、代赫石、寒水石,自然銅、陽起石、雲母、赤石脂、禹糧石,琥珀、鵝管石和石膏等。
[編輯本段]水環境現狀
(1)長江三角洲的水環境特徵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范圍介於北緯28°45′~33°25′,東經118°20′一123°25′,行政區域包括上海、南京、杭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及舟山市共15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土地總面積為9.96萬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全區總人口約為7 404.71萬,佔全國總人口的6.05%。長江三角洲東瀕海洋,地勢低平坦盪,河網如織,湖泊眾多,其水系包括長江河口水系、太湖水系、運河水系、錢塘江水系和甬江水系,構成特有的水鄉澤國的三角洲水系。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湖泊是太湖,它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環湖出入的河道220餘條,其中人湖70餘條,出湖150多條,湖水蓄量達46.7億m^3。
長江三角洲地區河渠交叉,河道相連,水系發達。由於平原地區水位落差小,流速不大,受水利工程的高度控制和閘門啟閉及引排水的影響,水流流向不定。河湖除承受當地地表水徑流外,還承受上游15個省區面積約200萬km^2范圍的來水。大水年份,長江三角洲就是上游各水系的洪水走廊,由於面臨海洋,易遭台風暴雨及風暴潮襲擊,常出現外洪、內澇或外洪內澇同時並發的水災;枯水年份,上游來水少,往往造成嚴重乾旱並加劇河湖水質惡化。另外,部分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河床坡降變緩,水庫泥沙淤積使泥沙吸附污染物,加重了水環境的污染,增加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難度。
(2)長江三角洲的水污染現狀
長江三角洲是聞名遐邇的水鄉,水資源是一大優勢,本來不應該缺水,但是,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江三角洲水、土、大氣等方面的環境質量普遍比20年前下降了許多。太湖流域是長江三角洲的心腹之地,是該區域的「心臟」。太湖水質在20世紀60年代為I~Ⅱ類,70年代為Ⅱ類,80年代初為Ⅱ一Ⅲ類,80年代末全面進入Ⅲ類,局部為Ⅳ~V類,90年代中期平均為Ⅳ類,1/3湖區水質為V類或劣V類,藍藻、水花生頻發,湖泊富營養化嚴重,飲用水安全難以保障
㈢ 長江對人類的貢獻有哪些
長江源遠流長,孕育了華夏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
長江流域為人類居住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在安徽省江北發現直立人化石,數處包含人類遺跡的遺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圍,也已被發現。雖然中國政治史多以華北和黃河流域為中心,長江地區卻以其農業潛力而對歷代王朝始終具有重大經濟意義。
長江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長江流域綜合利用任務廣泛而復雜,涉及國民經濟各有關部門及流域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1990年國務院批准同意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
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任務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治澇、水力發電、灌溉、航運、水土保持、中下游幹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調、水產、下流沿江城鎮布局、城市供水、水源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旅遊等,並指出流域規劃工作要堅持「統一規劃,全面發展。
適當分工,分期進行」的基本原則,正確地解決遠景與「近期」,幹流與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發電、灌溉與航運,水電與火電,發電與用電,整體與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關系。
㈣ 長江黃河對中國有什麼作用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長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都在長江流域。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2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資源集中在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因為此處地勢陡然下降,起伏較大,導致此處水流湍急。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素有三峽大壩「黃金水道」之稱。
㈤ 長江對中華的貢獻
自古以來,河流是文明的發源地,長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城市主要區位因素
長江也有航運價值,便利了交通
長江水灌溉了許多的田地。解決旱的問題。
㈥ 江浙滬對中國有什麼貢獻
霧靄主要原因: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造成污染。第二,擴散條件不利.第三,區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貢獻疊加.
㈦ 寫出10條 長江對中國做出的貢獻,每一條要詳細
1.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
小輪可上溯宜昌。
2.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
有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
「黃金水道」之稱。
3.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
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4.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
5.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
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
鄉.
6.上游多流經高山峽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米。干支流
水能資源蘊藏量共約2.68億千瓦,其中可能開發1.97億千
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時。
7.旅遊業中長江三峽是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
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
谷的總稱。
8。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著大溪文化的異彩,
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國時代,
這里曾是吳蜀相爭的戰場。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
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聖文豪,在這
里寫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
我只能寫出這些了。
㈧ 長江黃河對中國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關他們簡介是什麼
長江: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居世界第三位。
黃河: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長江的水量: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於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居第三位。
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後者約為長江的60%。
黃河的流域氣候:
一、光照充足,太陽輻射較強。
二、季節差別大、溫差懸殊。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
四、濕度小、蒸發大。
五、冰雹多,沙暴、揚沙多。
六、無霜期短。
㈨ 江河對於人類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國著名的大江、大河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大江大河有
1、長江
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大河。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和遼寧4個省區,在遼寧盤山縣注入渤海。長1,430公里。遼河上游分東、西兩支。東遼河源於吉林省遼源市哈達嶺附近。水從山洞中流出,經東部山地丘陵在三江口入遼寧省,長383公里。
遼河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為遼寧人民的「母親河」。 遼河有二源。東源稱東遼河,出吉林省東南部吉林哈達嶺西北麓,北流經遼源市,穿行二龍山水庫,在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與西源匯合,西源稱西遼河。遼河流域總面積21.9萬平方公里,河長1390公里。
拓展資料: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珠江有八大入海口,從東向西為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西邊注入的有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此外,珠三角也有數量眾多的中小河流匯入珠江口。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珠江有八大入海口,從東向西為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西邊注入的有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此外,珠三角也有數量眾多的中小河流匯入珠江口。
據《2014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2014年,由珠江八大口門徑流攜帶入海的化學需氧量、石油類、氨氮、總磷、重金屬和砷等主要污染物的總量為176.60萬噸。其中,化學需氧量116.28萬噸,約占總量的65.83%;硝酸鹽氮(以氮計)51.41萬噸,約占總量的29.1%。
參考鏈接:珠江_南方網
㈩ 長江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便利的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2005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長江干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
豐富的水能用於發電。
長江的能源生產資源極大,但並未得到大規模的開發。電力總蘊藏量估計超過2億千瓦,約佔中國所有江河能源總蘊藏量的2.25/5。瞿塘峽、巫峽與西陵峽附近電力蘊藏的量特別巨大,約相當於長江總蘊藏量的1/5。長江的許多具有巨大落差和水量的支流——例如雅礱江、岷江和嘉陵江——與作為洞庭湖和鄱陽湖支流的其他的河流,也擁有產生大量水力發電能源的蘊藏量。可以預期,經由開發長江流域水力發電蘊藏量而防止毀滅性洪水、開發農業新領域與改善農業條件。
龐大的漁業資源。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及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再往下游,可發現大量魚子,它們被收集並分散到全國各地供人工養殖。
良好的灌溉資源。
長江以及其支流,加上沿江的湖泊、水澤,帶來了巨大的灌溉資源。長江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