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飲食民俗有哪些

中國飲食民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8 03:11:35

A. 中國的節日飲食習慣有哪些

1、春節 正月初一(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大餅炒雞旦):

餃子、年糕、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2、元宵節 正月十五:

湯圓、餃子、面團子、生菜。

3、春龍節 二月初二:

吃燜子、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

4、寒食節 清明前一天:

春酒、新茶、清泉甘水、棗餅、寒食粥、寒食麵。

5、清明節 四月四日:

煮雞旦、驢打滾、麵茶、青團子、饊子。

6、端午節 五月初五:

粽子

7、入伏 五月二十六:

吃餃子。

8、天貺節 (中伏)六月六:

面條、曬蛋、干食、包子、焦屑。

9、立秋 六月十六:

吃餃子、吃瓜。

10、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

酸菜土豆湯、坨坨肉、苦養餅、洋芋湯。

11、未伏 六月二十六:

大蔥炒雞旦。

12、七夕 七月初七:

巧果

13、孟蘭盆節 七月十五日:

包子、餃餅、蒸面、粗茶淡飯。

14、中秋節 八月十五:

月餅、柿子、桂花、芋頭。

15、重陽節 九月初九:

喝桂花酒、吃重陽糕、品菊花茶。

16、立冬 九月二十二:

湯圓、餛飩、餃子、赤豆粥、黍米糕。

17、冬至 十一月初七:

吃餃子。

18、臘八節 臘月初八:

吃臘八粥。

19、小年 臘月二十三:

灶糖、餃子、火燒、關東糖、炒玉米、粘糕。

20、除夕 臘月三十:

餃子、雞、豬脷、魚、肉、蚝豉、蝦、年糕。

B. 中國的民俗有哪些

中國的民風民俗有: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春節拜年、走親戚;元宵節吃元宵;寒食節祭掃、踏青;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等。具體介紹如下:

1、除夕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

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3、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2)中國飲食民俗有哪些擴展閱讀:

1、春節禁忌所包含的畏懼和迷信的色彩漸為人與人之間皆大歡喜、互相愛護的情調所取。俗話說:「入哩年界(年關)禁忌多」。客家民間奉行的春節禁忌包括:禁打罵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講粗話惡語。

2、張祖基的《客家舊禮俗》謂:「初一該日特別謹慎,唔敢講惡話罵人,也少人出門,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聽到好的話,就作為系一年的好兆頭,作為會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賀,講各樣的好話」;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初三日忌出門訪友,初三各家都習慣掃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邊去,喊做送窮鬼。因此這日少人出門;忌用針線,尤其忌在廳堂做針線活。

C. 中國春節飲食文化有哪些飲食風俗

春節作為一年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日,具有特殊的意義。千百年的文化傳承和發展中,在這一天已經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風俗習慣,其中就包括所以中國人心中都非常重要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里邊。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吃年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餘之意。在我國的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後一道菜,大家並不是真正的去吃這一道菜,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象徵意義更足,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餘。

D. 中國的飲食風俗

1、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2、重陽節飲菊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3、重陽節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糍耙分為軟甜、硬咸兩種。其做法是將洗凈的糯米下到開水鍋里,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里搗爛,揉搓成團即可。

4、清明節吃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5、清明時節吃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E. 我國人生飲食民俗

飲食民俗是一種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和特色性的飲食,是由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中的廣大民眾所食用,並運用特殊的技術、程序加工製做而成。它一般會隨時間、場所和用途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如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食俗,有婚喪嫁娶、生日宴請時的節慶食俗和待客食俗等。因此,飲食民俗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飲食民俗主要包括麵食、菜餚和與之相應的飲食方式三部分。

(1)麵食部分:主要是利用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及薯類等糧食作物經過加工製成麵粉,再通過一定的加工技術製作而成。如饅頭、麵包、面條、油條、煎餅、米飯、烤薯條等。

(2)菜餚部分:原料和配料是菜餚傳承中最基本的內容。菜餚的構成原料通常有以下六類:①雞、鴨、魚、肉類:包括各種家禽,家畜,陸生、水產等。

②蛋品類:由家、野禽派生出來的類似肉食的菜餚。

③油脂類:同牛羊等派生出來的油脂和植物種子榨取而來的食用油。

④蔬菜類:主要指由野菜培育而成的可食用的蔬菜。包括塊根的薯類、根莖的蘿卜、蓮藕,莖葉的白菜、油菜,還有蕈菌的蘑菇、木耳以及筍、茄類。

⑤瓜果類:各種干鮮果品,既有桃,李、杏、梨、蘋果、葡萄等,也有棗、蓮子、瓜子、松子、核桃、檳榔等,還有冬瓜、南瓜、西瓜、甜瓜、黃瓜等。

⑥調味類:鹽、糖、醋、醬、姜、辣椒、糖精等。上述六種原料,就可配製成千百種不同風味的菜餚,形成各具風味的飲食民俗類型。如中國的八大菜系「閩菜、川菜、粵菜、京菜、蘇菜、湘菜、徽菜、魯菜」等就是典型的菜餚民俗。

(3)飲食方式:包括飲食姿式、飲食用具和飲食禮儀三部分。飲食方式因各個地區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從飲食姿式看主要有站立式、坐式、蹲式和跪式;從飲食用具看主要有筷子、刀叉、手抓等三種;關於飲食中的禮儀也是各有講究。有的喜歡在熱鬧的場面下用餐,有的則喜歡在安靜、幽雅的環境中飲食,還有的將飲食過程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等。

F.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有那些

中國是文明之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 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有一定親緣承襲關系、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並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其中,魯菜、川菜、蘇菜和粵菜、享稱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為「十大菜系」。
雲南飲食的理解僅僅局限於「過橋米線」、「氣鍋雞」等很少的幾個代表性特色食品,其實雲南菜系十分豐富,從鮮艷的花朵,堅硬的樹皮,樣式各異的蘑菇,蠕動的昆蟲,翠綠的樹葉,水裡長的草莖,肥碩的野果均可入菜,因此這里的烹飪界有「一綠就是菜,一動就是肉」之說。
其實這是雲南獨特的氣候類型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滇菜提供了廣泛的原料,從海拔76米到6740米,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為1.7萬種植物和1萬多種昆蟲提供了生長環境。加上有25個民族世居在這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吃菜的方法和對菜的選擇也不相同。所以外地廚師認為雲南人做菜的材料不拘常理,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一方面國內任何一個地方是無法比擬的,因此把滇菜排為中國第九大菜系是不為過的。

G. 簡述中國飲食民俗的特點。急! 謝謝!

中國飲食民俗一般具有人類共通性、民族性、階級性、歷史性、地方性、傳承性、變異性、集中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多層面地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飲食民俗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民俗由特定的經濟結構,思維方式與文化環境,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即藝術傾向,中國菜餚的名稱也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等。

(7)中國飲食民俗有哪些擴展閱讀

1、選料精良: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餚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

2、刀工細巧:廚師對原料進行刀法處理,使之整齊一致的形態,以適應火候,受熱均勻,便於入味,並保持一定的形態美,因而是烹調技術的關鍵之一。

3、火候獨到:火候,是形成菜餚美食的風味特色的關鍵之一。

4、技法各異:烹調技法,是我國廚師的又一門絕技。

5、五味調和:調味,也是烹調的一種重要技藝,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

6、情調優雅:中國飲食文化情調優雅,氛圍藝術化,主要表現在美器、誇名、佳境三個方面。

H.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有哪些

傳統有八大菜系:徽菜、粵菜、閩菜、湘菜、蘇菜、魯菜、川菜和浙菜。
有四種主要菜式:
1.粵菜事實上也是北方菜和南方菜的大結合,大面積的吸收了很多外來菜式,路上跑的,水裡游的,地上爬的,天上飛的都能吃。
2.北京菜,北京是很多朝代的首都,也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北京菜傳統上代表了古代宮廷口味,以北京烤鴨、「全羊宴 」最著名。

I. 飲食民俗主要類別有哪些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飲食習俗分為:
日常食俗(包括使用各種主食和副食的習慣)
節日食俗(在不同的節日將人們往往是用不同的食品,長此以往,沿襲為俗)
祭祀食俗(來源於人們的靈魂不滅觀念,同時把祭品當作人神相通的中介,認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靈祖先的福佑)
待客食俗(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招待客人熱情禮貌,待客食品往往優於日常食品,如蒙古人家通常以烤全羊待貴客)
特殊食俗(各民俗在食品方面常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地方,常常與他們的生產條件、自然環境、組織形式有關,如侗族人喜食腌制的生肉等)。
快速食俗:指吃快餐等。
飲食習俗還涉及到飲食所用的器皿和場合等十分豐富的內容,但因為關於飲食習俗的資料較多,在此就不一一贅敘。

J. 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飲食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公歷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2月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2月17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公歷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6月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8月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公歷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5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說明:公歷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為中國傳統節日在習慣上按照農歷計算,所以公歷日期每年會有一些差異。

閱讀全文

與中國飲食民俗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喜歡中國什麼青菜 瀏覽:303
想做燕窩生意印尼哪裡有 瀏覽:381
煮熟的義大利面什麼顏色 瀏覽:989
螺旋義大利面怎麼炒好吃竅門 瀏覽:920
汽車為什麼出口不到越南 瀏覽:975
甘肅人在伊朗干什麼工作 瀏覽:333
去伊朗女人准備什麼 瀏覽:188
伊朗有多少國家支持 瀏覽:958
中國四大名面是什麼 瀏覽:930
英國陸地怎麼畫 瀏覽:400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生論文什麼時間交 瀏覽:993
伊斯蘭自由大學在伊朗怎麼樣 瀏覽:392
中俄為什麼不向伊朗賣武器 瀏覽:886
北斗導航和伊朗導彈哪個好用 瀏覽:460
cj物流在中國哪些港口 瀏覽:715
印尼人用什麼軟體復仇者聯盟 瀏覽:80
美國推出伊朗核協議目的是什麼 瀏覽:259
印度國歌是做什麼的 瀏覽:259
印尼甜餅怎麼做 瀏覽:508
伊朗擊落的客機上都是什麼人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