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防空導彈有哪些
關於中國防空導彈系統,型號眾多,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屬於空軍的反導系統,其實用型號為紅旗-9和紅旗-22;二是陸軍戰區防空系統,如紅旗-16,紅旗-7和旗-17則屬於野戰防空系統;三是海上的區域防空系統,如海紅-16等。我們在沒有建成戰略反導系統之前,以紅旗-9來實現其部分性能。世間傳唱的「薩德」,即典型的戰略反導系統。戰略反導系統,以美俄最為先進,為了加強我國反導系統建設,從俄羅斯進口了S-400防空系統,以參照學習,努力提高自己防空導彈性能,以期早日建立健全屬於自己的戰略反導體系。自2010年開始,我國開始了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有人著急,給了它一個紅旗-19的編號,稱之中國版薩德,是與不是,有待證實。
FD-2000出口
傳說就是紅旗-9的出口版,參與土耳其防空導彈系統競爭,獲得土方青睞,一時叫響中國防空系統大名,這是一款可與「愛國者」和S-300齊名的防空導彈。生意沒成,俄羅斯拿出最先進的型號S-400,土耳其不顧美國反對,與俄簽下大單。是好裝備自有人喜歡,據悉,憑自己實力贏得庫曼斯坦等三個國家的訂單,也見我們的防空系統之靚麗。2017年朱日和建軍90周年閱兵,我們亮相一款紅旗-22,射程可與紅旗-9有效銜接,這是一款可以大量代替紅旗-2和紅旗-6系列導彈,並被大量列裝的一型導彈,其最大射程有超100公里,而紅旗-9最大在200公里以上,也見我國反導系統的成績斐然。
戰略反導系統的展開
俄羅斯有計劃,正在實驗接近成功的S-500,即整合戰略反導與戰區反導功能為一體,以期推進反導系統建設。現在我們列裝的紅旗-9,要整合陸基中段反導系統,經過數次實驗,證明了自己努力是有成的。將來或在空軍完成部署後,在海上也可部署一道海上反導系統,以擴大自己的戰略縱深。這一步,已經為期不遠,著實可喜可賀。
『貳』 紅旗導彈的導彈簡介
在「紅旗」系列導彈中,除了「紅旗—7」之外,《中國時報》提到的「紅旗—9」型防空導彈正是我國高空防空導彈的傑出代表。
「紅旗—9」型防空導彈是中國在防空導彈技術上的真正飛躍性型號,初期參考的就是家喻戶曉的「愛國者」導彈,考慮到十多年前中國的科技水準和技術能量,其困難實在超出想像。
事實上中國對這個跨世紀的國家重點工程一直極為重視,即使決定引進S—300PMU1也沒有終止發展「紅旗—9」,可見其地位的特殊。這種情況就好像蘇—27與殲—10之間的關系,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吸收其技術),盡最大可能保護民族兵器工業,一面自力更生,一面引進技術。
「紅旗—9」在國內外都被認為屬於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其殺傷空域大,抗干擾和抗多目標飽和攻擊能力強,導引系統先進(有兩級指揮管制體制),足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第一種具備有限反戰術導彈的國產武器系統,技術層次跨度頗大,因此曾經備受重視並被寄予厚望。
該導彈採用兩級固體結構發動機,一級助推器直徑700毫米,二級主發動機直徑560毫米,均採用聚醚聚氨脂推進劑,最高速度4.2馬赫,主要攻擊高空敵機或導彈。在歷史上的量產型防空導彈中,「紅旗—9」的體積僅次於國外SA—4、SA—200、S—300V和「勝利女神」名列第五。其最大射程為200公里,射高0.5至30公里。
<尖端科技>軍事雜志曾評論稱,「紅旗—9」的綜合性能雖然無法超過「紅旗—15」,反導彈能力也未見突出,但是它的C4I作戰系統及微電子科技能力卻叫人眼前一亮。電子技術領域是「紅旗—9」少數領先S—300的項目,其精密程度直逼歐美同類產品,這正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融合歐俄體系的中國特色兵器發展之路。因此,「紅旗—9」未來改進潛力仍被看好。
相信經過改良後,真正量產的「紅旗—9A」型防空導彈的性能將非同凡響,特別是反導彈作戰的性能和優勢會相當突出,配合適當改良的電子設備和升級軟體,將一躍成為世界先進的雙重用途先進防空導彈系統。未來中國自行開發的新「紅旗」系列將把歐俄先進技術融為一體,成為獨立於美、俄、歐系防空導彈家族的另一極。
『叄』 中國最先進的地對空武器是什麼
目前我國已知的地空導彈系統都是紅旗的-
中遠程地空導彈有:紅旗-15中遠程防空導彈、紅旗9遠程地空導彈
中近地空導彈有:紅旗1/2/3地空導彈、紅旗12地空導彈、紅旗-16中程防空導彈、
近程地空導彈有:紅旗61A地空導彈、紅旗7野戰防空系統
其他的比如紅旗17隻是說有批量投入使用- 紅旗18/19也只是媒體報道說有某些正在測試期間誕是否具備使用條件並不知道;說的都只是軍方允許讓人知道的也是媒體報道中可以知道的;也可能有其他涉及軍事機密的防空系統;不過即使是有也是軍事機密,除了官方想讓媒體知道你個人才會知道。
我的回答時間是2017.02.23-23:23分
回答內容屬個人觀點;答案僅供參考。
『肆』 中國空軍最厲害的武器是什麼在世界排名如何
我國在經濟實力飛速發展後,逐漸成長為一個空軍大國。中國航空工業正處於組織結構、運行方式和生產能力的變革中,開始製造出接近世界水平的航空武器系統。近年來我國空軍更是好消息不斷——殲20、運20的服役,新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各類無人機的崛起,還有尚未和世人見面,但足夠讓人期待的轟-20……
中美空軍差距最大的地方主要是在大型運輸機、戰略轟炸機和大型加油機這一塊,而這第三個領域更多是用於支撐空軍進行遠程大規模進攻作戰的。美國空軍定位全球進攻,而中國空軍定位於國土防空。
在運20運輸機服役之前,我國只能從軍貿市場去到處購買二手的伊爾76運輸機,全軍的大型運輸機數量也不過20來架,不過自從運20運輸機服役之後,這樣的情況就緩解很多了,目前運20已經有數十架正式服役。
『伍』 中國反導彈系統可否攔截烈火5
近日,央視第四頻道《走遍中國》節目首次公開報道了中國西北某反導雷達基地,解放軍的巨型X波段有源相控陣多目標測量雷達系統在節目中首次曝光,引起媒體高度關注。此前,印度剛剛高調進行了「烈火-5」型洲際導彈試驗,據稱可以覆蓋包括中國東北在內的整個亞洲。而中國展示的X波段反導雷達系統可覆蓋從南亞次大陸北方一線到青藏高原內陸的大片地區,從南亞次大陸發射的任何物體將被一覽無余。輿論認為,這是中國又一次對外展示反導實力,加上已經戰備值班中國紅旗-19導彈,其意義不言自明。
央視節目披露部署在西北的X波段雷達
提到反導的巨型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往這大多被美俄的同類裝備所掩蓋,外界很少關注到其實中國也有類似裝備。據報道,中國X波段雷達對10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應該在4000公里左右,已經接近美軍雷達水平,主要擔任未來遠程防空、反導、空間目標監測等任務。而且近年來,中國在東北、西南、東南和西北先後建設了一系列新型X波段陸基大型戰略預警相控陣雷達,構成了中國嚴密的戰略預警和反導系統,這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反導系統。
中國早就部署了紅旗-19中段攔截彈
很明顯,X波段相控陣雷達就是中國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而只有配上先進的導彈,才能使中國的反導系統發揮最佳作用,這就是外界盛傳的紅旗-19攔截彈。據不能透露消息源的報道指出,紅旗-19導彈於2003年首次試射,2009年定型,並在之後的8年裡進行了多次陸基中段攔截試驗,均取得了很大成功。這種導彈的性能可能更類似美國尚在研製中的「增程型THAAD」或「標准-3」導彈,其最大特點就是擁有35公斤級動能殺傷器作為戰斗部,具備對大氣層內外包括烈火-5在內的目標實施攔截的能力。
中國部署在東北的大型相控陣反導雷達
當然,中國的反導攔截系統並非僅有紅旗-19這一個型號。據稱,中國早已分別構建了三層彈道導彈防禦網,第一層為中段攔截層,主要通過動能-2、動能-3導彈來完成大氣層外的導彈攔截任務,是中國構建反導系統的核心關鍵;第二層為大氣層內外和大氣層邊緣的攔截層,主要依靠動能-1、紅旗-19和紅旗-26導彈進行攔截;第三層為末段攔截層,主要通過紅旗-9B和紅旗-29等導彈進行末段攔截。這三層反導攔截網的建立,讓中國具備了無比的信心。
紅旗-19導彈的攔截作戰過程
分析認為,就在印度以及西方媒體紛紛炒作印度戰備試射成功烈火-5洲際彈道導彈的時刻,中國似有意無意的披露了在西北部署X波段反導雷達的新聞(當日本猖獗的時候中國披露的是東北的X波段雷達)。這其中具有明顯的針對性,意在告訴印度別得意忘形,在中國的反導網路面前,烈火-5還差得很遠。從X波段反導雷達的部署地點來看,就是專門對准印度的方向,只要印度發射烈火-5,該雷達就能引導包括紅旗-19導彈在內的攔截彈進行攔截,從而讓印度的吹噓變成哀嚎。
『陸』 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有什麼優點
現代海軍軍事技術日新月異,新型反艦導彈層出不窮,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射程從最初的40KM左右提高到了300KM,蘇聯的SS-N-19(花崗岩)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的射程甚至達到了700公里。反艦導彈的速度也從亞音速發展到了3倍音速,進攻方式也從簡單俯沖進攻發展到了低空突防、末端蛇形機動、末端垂直攻擊、飽和攻擊等新形進攻方式,這就要求艦載防空系統不僅能探測、跟蹤反艦導彈,而且要有能力將其擊毀。現代的導彈進攻強調多批次、數量的飽和進攻,如果按老式的機械臂發射架方式,每次發射完都要重新裝彈,就算你擊毀了最近的一枚或幾枚導彈,但是重裝填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這時候很可能反艦導彈已經沖到了艦隊邊緣。
所以現代艦載防空導彈系統更加強調反應速度快、貯彈量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大力發展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並且西方國家在新造的防空驅逐艦、護衛艦上都開始安裝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垂直發射方式比起發射筒或發射架方式存在以下優點:(1)、取消了復雜的裝填裝置,可靠性高。(2)、可以實現全方位360度發射,沒有火力死角。(3)、可以同時發射多枚導彈,不需裝填,間隔發射時間短,抗飽和進攻能力強。(4)、垂直發射裝置安裝在甲板下面,重心低,提高了軍艦的穩定性。(5)、同樣是因為安裝在甲板下面,減少了軍艦表面的突出物,提高了軍艦的隱身性。(6)、佔用甲板面積小,提高了載彈量。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已經成為世界海軍裝備的主流,世界上出現了很多的垂直發射系統,目前大概有10多種,從發射方式上可以分成冷發射和熱發射兩種。
採用熱發射的發射方式的主要是美國和歐洲國家,有美國的MK41、MK48、英國的「海狼」、法國的「席爾瓦」等等,這種發射方式的特點是導彈在發射筒內直接點火助推,不需要藉助外力起飛,但是這種發射方式因為要產生大量的高溫、高速、高壓的燃氣流,必須配備燃氣排放裝置,而且對發射箱(蘇聯和我國採用的是發射筒)、排放裝置的腐蝕嚴重,導致熱發射系統的裝置設計上要求更苛刻、使用壽命有限,而且維護、保養也相對較困難,費用較高。
蘇聯是最早開始裝備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的國家,最早的SN-6比美國的垂直發射系統早了5年,之後它還發展了近程的SN-9。蘇聯的垂直發射系統採用的是冷發射方式,這種發射方式的特點是導彈在發射筒內不直接點火,而是藉助導彈發射筒底部的燃氣發生器產生動力推動導彈起飛。採用這種方式的發射裝置的燃氣發生器位於導彈發射筒底部,它的上面是一個類似氣動缸的裝置,當燃氣壓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可以推動原來被固定的活塞(導彈托架)擺脫束縛,高速向上運動,同時帶動活塞上的導彈向上同步運動,沖破易碎發射筒蓋,彈離導彈筒,當導彈的彈射高度達到20米左右時發動機點火,開始朝預定目標飛行。採用冷發射設計簡單,不需要設置燃氣排放裝置,由於沒有熱發射那樣的燃氣腐蝕,導彈筒、燃氣排放裝置的使用壽命也較長,維護、保養相對容易,費用也比熱發射低廉。另外熱發射是在導彈箱內直接點火,排放的高溫、高壓燃氣流不僅對導彈筒、燃氣排放裝置有很大的腐蝕,而且可能威脅到其它貯存的導彈,如果導彈點火失敗,很可能發生爆炸,那樣的話無異於引爆了一個巨大的軍火庫,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而採用冷發射導彈是在空中點火,沒有上述熱發射的缺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冷發射相對熱發射存在著自身特有的優勢,而且整個系統在技術上更容易實現,個人觀點認為更適合中國。
蘇聯SN-9發射裝置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蘇聯的冷發射存在著種種缺點,例如通用性差、發射速度慢、裝彈量小、圓形發射裝置看著不順眼等等。先說通用性吧,最著名的老美的MK 41通用性夠強的了吧,不僅可以發射防空導彈,還能發射反潛、巡航導彈,甚至還試射過「魚叉」反艦導彈,但是它也並不是一種發射箱就可以包辦這么多種的導彈,MK41也是分成兩種的,大型的發射巡航導彈,小型的發射防空、反潛導彈,而且如果導彈過大、過長的話MK41也無能為力。如果對我們的發射裝置進行改進的話我相信實現多彈種的通用性也是可行的。發射速度慢的問題蘇聯在裝備了SN-6之後已經將其改進,不再使用轉輪式旋轉裝置,將導彈和井蓋都固定,每個發射筒都配備一個發射井口,在發射速度上比老美的MK41並不遜色多少。
對於裝彈量小的問題並不能簡單怪罪於圓形基座的發射裝置,其實圓形的發射裝置也不會浪費太多的空間,就算老美的MK41也要在每個單元中間(兩排導彈之間)、單元和單元之間留出一定空間進行維護、保養。按照理論來說冷發射的發射裝置還比熱發射裝置體積更小、更簡單、可靠,只是由於蘇聯導彈由於製造工藝和電子設備落後,導致導彈彈體普遍比歐美的導彈大很多,在相同大小、重量下蘇聯的導彈要比老美的射程近。另外由於蘇聯/俄羅斯的導彈折翼技術不過關,導致導彈發射筒體積相比歐美的過大,這也進一步影響了蘇聯艦載防空導彈的裝載量。對於採用圓形發射基座我猜測可能是蘇聯第一次開發垂直發射技術,沒有經驗,而且圓形的發射裝置比矩形的結構強度更大,但是確實是多用了一點空間。另外80年代蘇聯國力開始下降,對海軍的投入也開始下降,直至90年代蘇聯解體,歷史再也沒給蘇聯的冷發射裝置改進的機會。我個人認為冷發射裝置完全可以設計成類似美國的矩形,俄羅斯現在發展的最新的「寶石」反艦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冷發射)就採用了矩形的發射單元,但是由於彈體較大,採用的是6枚導彈一單元。而我國的圓形發射裝置因為時間緊迫,採用了俄羅斯的現成成熟技術,相信以後經過改進性能會更上一個台階。 如果硬要對兩種方式作出選擇的話只能說各自都有優缺點,但我個人更偏向於冷發射方式。有人可能說美國的垂直發射系統如何如何先進,這點我不否認,美國的垂發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美國人財大氣粗,可以把熱發射裝置發揮到極至,但是你去做就不一定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如果歷史給蘇聯人更多的時間和財力,誰又能肯定蘇聯人的冷發射裝置不會比美國人的熱發射裝置更好呢?
我國在發展了112、113和167驅逐艦之後在新世紀初始建造了新一級的驅逐艦:052B反潛型和052C防空型,這兩型驅逐艦採用了相似的船體,只是配置武器和作戰功能上不同,其中052C最突出的特點是裝備了類似宙斯盾AN/SPY-1相控陣雷達系統和垂直發射的防空導彈系統--而這些都是我們首次裝備。該級第一艘170於2004年交付,第二艘171於2005年交付。
我國的艦載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
從網上流傳的大量052C圖片可以看出我們的垂直發射裝置採用類似蘇聯SN-6/SN-9的圓形發射基座,但是我們的是6發一單元,而老毛子的是8發一組。早期蘇聯的艦載垂直發射裝置是一種類似轉輪式垂直發射系統,每單元發射裝置配備一個發射井口(井蓋上只開一個口),例如最早的SN-6採用的是導彈發射裝置旋轉(也就是導彈旋轉),導彈井蓋固定的方式,後來的SN-9採用的是導彈固定,發射井蓋旋轉的方式。這兩種種方式的旋轉裝置設計復雜,增加了裝置重量、體積,對有限的甲板下的空間是一個極大的浪費。如果旋轉裝置、井蓋出現了問題會影響到導彈發射,而且這種方式一次只能發射一枚導彈,發射完之後要完成旋轉才能實現第二次發射,發射率相比較低,不符合現代海戰防空的要求,上面已經提到了在SN-6/SN-9初期裝備後就進行了改進,將導彈和井蓋都固定,每個導彈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
我們現在在170艦上看到的垂直發射裝置也是每個發射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圓形發射基座,6枚導彈一單元。網上流傳052C的垂直發射系統採用冷發射,我個人觀點也是我們的垂發裝置採用的是冷發射方式,而且應該和俄羅斯的垂發裝置有很大的技術淵源。防空導彈系統涉及學科和技術面很廣,需要有大量的技術儲備。而歷史原因我國以往對海軍投入不足,缺乏垂直發射系統的成套開發經驗,我國陸基的防空導彈都是採用傾斜發射方式,海軍方面自己開發的「紅旗-61」和仿製「海響尾蛇」的「海紅-7」也同樣是採用傾斜發射方式,而且海軍建設的時間緊迫,因此引進老毛子的技術,縮短研發時間、風險、資金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們自己的發射裝置應該是自己生產的,而且應該是在蘇聯的SN-6發射裝置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因為技術繼承性,仍然採用圓形發射基座,但是考慮到我們的052C的噸位比蘇聯的基洛夫、光榮級小很多,而採用6發一組,以見小發射裝置的體積。至於冷發射的種種優點我在上文已經說了很多,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另外插入一段:有網友說我們的垂發裝置為了節省資金每一單元(6枚導彈)只配備一個旋轉的燃氣發生器,前面我已經介紹了蘇聯的垂直發射系統,其燃氣發生器和導彈筒是一體的,位置在導彈筒的最下部,因此我對每單元配備一個燃氣發生器的說法很懷疑,這種方式還是要採用旋轉裝置(被蘇聯人放棄的方式難道會吸引我們么?)-旋轉到哪個發射筒下發射那枚導彈。如果在6個導彈筒下邊再安上這樣一個燃氣發生器,加上旋轉動力裝置,那麼在長度上很難滿足上艦的要求,而且還破壞了導彈儲存筒的密封性,同時如果燃氣發生器發生故障將使全單元的導彈不能發射。個人認為這樣的發射方式比蘇聯老式旋轉的SN-6還落後。垂發最大的優勢就是反應速度快、可靠性高、火力強大,如果按照網友說的那樣的話試問僅僅為了一點點的資金,難道會犧牲至關重要的性能?是節約的那點資金重要呢,還是艦隊的安全重要呢 ?
在導彈方面因為我們採用類似蘇聯的圓形發射裝置,有人猜測052C配備的可能是俄羅斯的「里夫」M型導彈,但這種導彈是70年代蘇聯在陸基的S-300防空導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技術已經落後,對付超音速反艦導彈困難。而且俄羅斯的導彈歷來由於工藝、製造技術、微電子技術落後,導致彈體過大、裝載量小、適裝性差,同時我們也研製了最新的海紅-9艦載防空導彈,因此我認為我們更可能採用自己的導彈,再根據其效果進一步改進。海紅-9是是中國的新型中遠程半主動雷達制導的艦載防空導彈,由陸基紅旗-9改進而來,為了適應上艦要求對其進行了改進,縮小了導彈尺寸、改善低空性能,有消息說其最大射程120KM,最大飛行速度4馬赫,具備很強的抗飽和攻擊能力,應該說還是比較先進的。現代的反艦導彈速度越來越快、抗干擾能力越來越強、機動性越來越高,遠程導彈更多的是用來對付大型飛行器或亞音速導彈的,在近距離上對於現代的新型高速、高機動性的反艦導彈已經力不從心了,因此在海紅-9和730近防炮之間還應該發展一型類似歐洲「紫菀」的中近程防空導彈。
以前我們往往對海軍裝備很失望,但是路是要一步步走的,經過這些年海軍的不斷努力,進入新世紀以來,軍迷們不斷的從網路、軍事雜志上獲得令人激動的信息:052導彈驅逐艦、054級護衛艦、艦載垂直發射裝置、040級大型常規潛艇、大型兩棲運輸艦……這些裝備的出現已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海軍的整體戰鬥力,最後祝願我們的海軍明天更加強大
『柒』 中國主動公開這款武器,成功反超美國俄羅斯都沒
中國主動公開這款武器,成功反超美國俄羅斯都沒有
前不久據外媒報道,俄羅斯已經向中國交付了首批S-400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不過隨後慘遭打臉,有關交付的說法遭到俄軍方發言人否認。據稱S-400所配備的新型攔截彈採用了動能碰撞殺傷技術,可以攔截目標的最高速度從8馬赫提高到18馬赫。意味著這種新型導彈可能具有一定的反導能力。反導為什麼那麼重要,反導有多難,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反導的那些事。
據外媒報道:我國將建立一個完善的反導武器系統,未來將由紅旗-9B、紅旗-19、紅旗-26、紅旗-29等一系列武器組成一個龐大導彈防禦網,第一層為中段攔截層,攔截大氣層外的導彈,第二層為大氣層內外和大氣層邊緣的攔截層,第三層為末段攔截層。
根據「悶聲發大財的光榮傳統」我們有理由相信,早在2010年曝光的反導試驗,如今應該已結出了碩碩果實。反導系統作為現有技術條件下的「核武器終結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不斷進步的反導武器系統,終會為我們撐起一頂「鋼鐵蒼穹」,守衛華夏大地。望採納
『捌』 60周年國慶閱兵中展示的導彈的性能
D31A,洲際導彈,那可是相當牛叉的,射程 有12000公里啊,性能沒得說!
裝備簡介:長劍10陸基巡航導彈於近年剛剛裝備第二炮兵部隊,主要用於遠程精確打擊,作用類似於美軍的戰斧巡航導彈。估計該巡航導彈採用小型渦扇發動機,戰斗部重量500千克,最大射程超過2500公里,低空飛行可以躲避防空系統的探測。一輛陸基巡航導彈發射車配備3枚箱裝導彈,具有極高的火力密度。未來如果採用海基與空基發射平台,將進一步擴展該導彈的打擊范圍,對潛在對手構成極大威脅。
裝備性能:長劍10陸基巡航導彈彈重約2.2噸,最大射程約3000公里,戰斗載荷約350千克,命中精度約10米,部署方式為公路機動。
入選理由:長劍10是中國首型服役的遠程巡航導彈,它的服役標志著中國二炮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裝備簡介:東風31A洲際導彈是我國最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是我國戰略核打擊能力的基石,射程可覆蓋中國主要潛在對手。東風31A是一款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三級導彈,可攜帶多枚分導彈頭及誘餌,能夠最大限度阻礙敵方反導系統的攔截。東風31A最大射程超過11000公里。東風31A採用公路機動,結合山地洞庫部署,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使用固體燃料的東風31A在機動性和發射准備時間等方面比上一代的使用液體燃料的東風5有了極大的提高。
裝備性能:東風31A彈道導彈重42噸,最大射程約12000公里,戰斗載荷達到800-1200千克,命中精度100-300米,部署方式採用發射井/公路機動。
入選理由:東風31A比起前身東風31,射程更遠,可以攜帶多枚核彈頭,在某些國家建立導彈防禦系統的情況下確保我國的戰略核反擊能力。
『玖』 中國反導系統發展到什麼水平了
反導系統,是針對敵方彈道導彈的探測及攔截系統。理想的反導系統可以完全攔截敵方的導彈襲擊,而導彈是目前核武器的最佳載具,因此一個完備的反導系統可以被稱為現有技術條件下的「核武器終結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較為成熟的是導彈反導技術:已服役的具有反導能力的防空導彈主要有美國的愛國者系列,THAAD導彈,和海基的標准系列;俄羅斯的有s300等;以色列的箭式防空導彈系列;印度的大地系列。
中國於2010年01月11日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成功於大氣層外擊毀來襲彈道導彈,自此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陸基中段反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從這一點上看,中國反導水平應該處於世界第三。中國反導系統的明星產品,無疑是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
紅旗-9地空導彈系統屬於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殺傷空域大、抗干擾和抗多目標飽和攻擊能力強,導引系統先進(有兩級指揮管制體制),足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特別它是中國第一種具備有限反戰術導彈的國產武器系統,技術層次跨度頗大,因此曾經倍受重視和寄予厚望。
在研製過程中,紅旗-9地空導彈系統面對許多無法想像的困難與壓力,中國發覺自己與美俄兩國仍存在著大半代的技術差距,但也同時了解到HQ-9能突破技術瓶頸量產,將能大幅接近趕上美俄兩國的科技水準。故HQ-9在S-300系列的競爭壓力下,依然是航天系統技術火車頭。
另外,外媒認為中國紅旗-19導彈是另一種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目前進行的試射均取得圓滿成功。紅旗-19是鑄就中國國土安全「空天盾牌」的利器,類似於美國的「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的導彈系統,由紅旗-9B、紅旗-19、紅旗-26、紅旗-29組成的中國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紅旗-19可能使用碳纖維發動機殼體和N-15B高能推進劑,碳纖維發動機殼體技術世界領先,具有高強度、高剛度和低密度的特點。N-15B高能推進劑是戰術導彈推進劑的改進型,但是比沖性能有很重要的提升,使紅旗-19具備強勁的動力性能,能滿足末段高空反導的高加速需求。
外媒曾認為紅旗-19是俄S-400遠程防空導彈系統的山寨品。事實上,中國雖然表達了購買S-400導彈系統的意向,但是由於俄國生產能力的問題,所以俄國要在優先滿足自己需要後才有可能向中國出口,最快也要到2017年才能接收首批裝備。所以,紅旗-19的功能類似THAAD導彈,可對射程3000公里左右的中程彈道導彈進行高空攔截。如果強的能力,我們對於S400的需求可能會減小。
『拾』 到2030年,我國的海空軍裝備將會變成什麼樣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經過70多年的建設,現已發展成為一支具有強大火力、突擊力和高度機動能力的諸兵種合成軍種。編有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專業兵種,還編有電子對抗、測繪和航空兵部隊。步兵有山地步兵、摩托化步,兵、機械化步兵,炮兵包括地面炮兵、高射炮兵和地空導彈部隊;裝甲兵部隊在編制上以坦克部隊和裝甲步兵部隊為主體,還編有炮兵、反坦克導彈、防空、防化學、工程及其他勤務保障部(分)隊,裝備除主戰坦克外,還有水陸坦克、輕型坦克、掃雷坦克、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等;工程兵由工兵、舟橋、建築、工程維護、偽裝、野戰給水工程等專業部(分)隊組成;通信兵由野戰通信、固定台站通信、通信工程和軍郵勤務等專業部(分)隊組成;防化兵由防化、噴火、發煙等部(分)隊組成。陸軍的編制序列一般是:集團軍、師(旅)、團、營、連、排、班。
最近幾年 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 我們發現 我國的空軍軍力在不斷的提升。
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 仍然能保持旺盛的發展 同時 對於裝備的投入也大大提高 可以說 最近幾年 是我國武器裝備發展得最快的幾年 天上飛的 J10 J11 SU30的加入 使我國的空軍達到第三代戰機的先進行列 水上游的 052C 054A級驅逐艦和護衛艦的形成戰鬥力 使得我們具有的超視野 遠洋作戰的能力 而且隨著我們經濟的繼續發展 我國度軍隊建設還會更少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