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節日包裝怎麼介紹

中國節日包裝怎麼介紹

發布時間:2022-04-27 22:23:31

1.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熬年守歲、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
3.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4.清明節:公歷4月5日左右
習俗: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
8重陽節: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
9.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習俗:喝臘八粥

2. 中國的傳統節日,簡單介紹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七巧節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 。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叫「年」的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一個冬天的夜裡,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紅紙對聯,點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3. 月餅包裝結構設計說明書怎麼寫

組合成型設計法
組合成型設計法主要包括形狀組合和功能組合法。也可分為平面組合法和立式組合法。
平面組合法--外包裝盒由兩部分,最外屋為設計精美的紙盒,內層為四個單獨的扇形鐵盒組合成圓形,四個扇形通過圖案的設計,巧妙地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每個扇形盛裝一個不同口味的月餅,這樣,月餅盒既有賞月的意境,又具有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適宜四個裝月餅盒,再有一種,外包裝盒也是由兩部分組成,最外層為設計精美的鐵盒或紙盒,內層由七個小扇形和一個較大圓形罐組成,通過結構設計和圖案設計形成一個整體。圓罐裡面放一個大月餅,每個小扇形鐵盒裡面放一個小月餅,象徵闔家賞月,尊敬長輩。
立式組合法--罐身由四個獨立的圓形鐵罐組成,每個小圓柱罐的罐底外凸與其罐身卷接,最下端的小圓柱罐的罐身與罐底內捲成型,罐蓋採用雙層結構,內層與外層內成型。這樣,四個小圓柱罐與罐蓋套合後,形成一個外觀平整的仿古提籃式餅盒,用金色提繩將五個部分連接在一起。這種結構造型新穎,同時又具有二次用途。另有一種,罐身由兩個半圓柱形組成。而且設計成竹筒形,內層由四個獨立的小圓罐組成,根據小圓罐的大小,可採用沖壓成型,也可採用罐身與罐底內捲成型,罐口內卷。最上端小圓罐與罐身內卷連接,配上綠色手提繩,渾然一體。這種結構可方便打開,可視性和展示性較強,同時還具備較好的二次使用性能。
寓意性設計
中秋月餅與其說是一種傳統食品,不如說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溝通感情、仁慈友情的寄託,承載著世世代代老百姓的祝福和期望。因此,月餅盒的設計更應體現一種文化,例如將月餅盒做成一個雙心形或,中間裝四個月餅,直接表達愛心,可作為子發送給長輩、長輩送給遠在他鄉的子發的節日禮物。與中國傳統美德「老吾老,幼吾幼」相呼應。又如將月餅盒做成厚書形,罐身的一端採用半圓塊連接,直角過度,罐身的罐口內卷,罐蓋與半圓塊鉸接,罐蓋採用雙層結構,內層外凸並與外層內捲成型。罐蓋和罐底均伸出罐身,與罐身一樣,四角均為直角。
可以內附一些介紹月餅文化的資料,將月餅文化滲透於中秋賞月和中秋送禮的氛圍中。同時這種罐形具有較好的二次用途,可用作文具盒。還有的鐵盒造型為圓,四季平安。罐底與罐身內卷連接,罐身的罐口內卷子,罐蓋為單層時罐身壓凸筋或縮頸;罐蓋為雙層結構時,罐身的罐口略壓平,雙層蓋的內層外凸與外層內卷連接,並在內層外緣打幾個凸點用以定位。雙層蓋的罐外觀平整,罐形美觀新穎。同時整體造型又似古代的銅錢,寓意財源滾滾。這種罐可再與紙盒配合,鐵盒作為內盒,中央方孔放置茶葉之類的禮品,紙盒作為外盒。
花好月圓,月下賞月,「月」又是中秋的中心話題之一,圍繞「月」進行創意設計,范圍相當廣泛。例如有一種階梯蓋式罐形,罐身、罐底與普通罐相同,只是在罐蓋進行創意改進,為多層階梯形,月亮以開窗孔來表示,形神俱備。
移植設計法
月餅外包裝材料多種多樣,如紙、木、塑料等,各種材料都有其本身的特點。作為高檔禮品鐵盒包裝,吸收眾家所長,結合鐵皮的印刷,加工特點進行改進,是切實可行的,以前鐵盒的外形均採用圓角過渡,而紙盒一般採用折疊直角,罐底和罐身採用同一張鐵皮,罐身成型採用折疊工藝。這樣罐身的四角為直角,罐身罐口內卷,罐蓋的四角也為直角。罐蓋的罐口內折並壓緊,這樣,融合了紙盒的外形和加工特徵。罐的外形就像一個紙盒,改變了鐵盒的傳統形象,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又如六邊形深蓋套合式罐,罐身的轉角採用很小的圓弧過渡,罐底伸出後與罐身卷接成型,罐蓋也分為兩部分,蓋身與罐身的成型工藝相同。蓋頂的外緣拉深,嘗試與蓋身的內卷邊高度相同,蓋身和蓋頂卷接後,蓋頂與蓋身的上緣齊平。蓋頂面平整,罐嶴和蓋身的高度相同,這種鐵盒融合了塑料蛋糕包裝盒的外形特點,配以典雅的顏色圖案,給人一種華貴的感覺,適宜做七星伴月月餅盒。
多功能設計法
普通的月餅鐵盒用後就廢棄了,而在充分保證月餅包裝性能的同時,設計多功能鐵盒,又是拓展月餅鐵盒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例如,鐵盒的外形類似一個糖果盒,由六個半圓形的花瓣組成,罐底內卷,罐口內卷,罐蓋採用沖壓成型,罐蓋微凸或呈階梯形。這種罐形適宜於做七星伴月罐,消費者用完,可用作糖果盒。
又如,手推式兒童月餅罐,罐形為長方形,罐底相對於外表面平說沖凹外緣,沖凹的深度與卷邊高度相同,罐底與罐身卷接後,罐底外部平整,罐身的罐口外卷。罐蓋的結構復雜,罐蓋邊緣內卷,蓋的一端切除蓋身後內折壓緊,並與蓋身部位圓弧過渡,在蓋面沖刺幾個定位點,蓋合後即實現手推式功能。該結構簡單、新穎,用後可用作文具盒,符合兒童的購買心理。又如有一種月餅桶,其本身的結構並無特別之處,但可用來裝茶葉或其他食品,符合家庭主婦的購買心理。
仿形設計法
仿形設計主要用於單個月餅的獨立包裝,選用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形狀作為模型,再結合鐵皮的印刷和加工特點進行形狀設計。該方法運用范圍廣泛,可設計出許許多多的罐形來,深受消費者喜愛。
如一種扇貝形罐給人以新穎、高檔的感覺,上下兩塊用鉸鏈連接,開啟攜帶方便,適用於兒童消費群體。罐寓意明顯,配以相應的圖案,適宜於年輕人之間傳情達意,中秋過後還可用來裝小首飾。

4. 請簡述:中國食品包裝特色和表現形式。 可以把相關資料與網址寫上。急用,謝謝!!!

中國人在禮品包裝上突出的特點是對吉祥圖案的運用。在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的禮品包裝上,我們可經常看見「嫦娥奔月」、「四喜人」等圖案;在祝福、祝壽的禮品包裝上,可常見以「龜松鶴」寓意「長壽」,以「天地」象徵「長久」,以「有魚」象徵「有餘」,以「牡丹」象徵「富貴」等圖案。中國的傳統圖案豐富多彩,通常以自然界物象或傳統故事為題材,用寓意、象徵、假借、比擬等含蓄比喻的藝術表現手法,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

以糕點禮品包裝為例,目前主要有:

1、彩印塑料膜包裝:這是糕點類包裝的主流,該類包裝有這么幾個特點:①彩印精美,光澤誘人,能美化貨架的陳列擺放,誘導人們購買。這主要是現在彩印科技的先進,使印出的彩印膜產生出超值的美感效果,比內在實物更具有真實性\可觀性,誘人性。②方便消費:撕開就吃,攜帶方便,這也是彩印塑料膜包裝的一個優勢,作為兒童和婦女的消閑食品,非常傾尚這種包裝形式。②保持衛生,遮絕污染,袋子一封,就能給人一種安全衛生感。所以這類包裝一直是生產廠家和消費者樂意接受的形式,而美中不足的該包裝物降解困難,容易形成"白色"污染,不利於環境保護。

2、紙製品包裝:由於彩印塑料膜包裝的先進、安全、快捷,相對來說,對紙製品包裝產生了極大沖擊,使紙製品的包裝由過去的主導地位,轉入到從附性的地位,並在自己獨特領域中,維持著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個獨特領域包含三個方面:①外包裝箱(盒),這一點是彩印塑料膜無法代替的,因為作為紙製品的外包裝箱有著運輸,儲存,擺放的方便性和攜帶的方便性,以及印刷效果優美等作用。所以紙製品包裝對糕點類食品來說,仍然佔有著重要地位。②高檔的糕點禮品盒,也必須由紙製品通過設計印刷,精心製作去提升檔次的品位,去體現身價的高貴,去完成藝術的再現。君不見,在中秋到來之際,各大商場超市出現的月餅禮品盒,富麗堂皇,高雅別致,精美絕倫,無一不是由紙製品來完成。從這一點說,任何金屬性的塑料性或其它方面的包裝製品都不能取代紙製品普遍性的優勢。②比較低檔簡易的普通糕點包裝。為了衛生和方便的作用,一般這類包裝有簡易的小紙盒,簡易的一張紙,隨便印上簡單的圖案,或不印圖案,包起糕點,拿起就走,就這么簡單了事,這種包裝在消費水平較低的農村街頭小攤或商場堆頭,都能見到,且還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3、工藝裝飾品包裝:這種包裝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文化需求的變化而逐漸興旺起來的。其涉及的范圍,除了酒水,以及其它工藝品以外,表現在糕點類方面也是突出的一個亮點。尤其是中秋節期間,只要走近食品店,便不難看出用塑料品,竹編品,紙製品,木製品,鐵皮製品的各式各樣的工藝裝飾品包裝,比較多見的如寶塔型的,天壇型的,龍船型的,樓閣型的,鍾表型的,馬車型的,嫦娥奔月型的等。便於人們用過糕點以後,還能保留一個工藝品供觀賞。這種包裝形式,應該說也是新的一族,是一種文化與品位的體現,也是對包裝裝潢設計人員的挑戰和機遇的賜給。

4、塑料和其它製品包裝,這種塑料製品的包裝是指能區別於彩印膜的一種硬塑料製品包裝,有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塑料包裝製品並通過印刷等藝術加工處理過的塑料製品(如禮品盒),以及起到支撐作用的內襯塑料盒等。這一類包裝五花八門地充塞著包裝製品領域並且還有著長進之勢。而作為其它製品的主要指一些不常用卻有時而出現的包裝製品,如鐵皮製品包裝物,竹編、草編工藝包裝物,木製品包裝物,藕葉、玉米葉等為原料的包裝物等(象粽子,多少年來都是棕葉來完成)。這些包裝物主要受資源條件的影響和限制,以及特定民俗文化限制,它不是糕點包裝物的主流,但作為綠色食品和保護環境回歸自然方面以及提升藝術檔次方面,和豐富包裝形式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著很大的潛力待挖掘。

5. 中國的節日介紹

帥哥來啦!~~~~~~~~~~~~~~~~~~~~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里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6. 禮品的包裝要注意些什麼

1 、體現高檔性禮品作為饋贈物品,既表達被饋贈者的尊貴,也體現饋贈者的身份,因此,禮品包裝應注重包裝的形態和材料。現代的包裝材料已從過去的天然材料發展到合成材料,由單一材料至復合材料,大大豐富了對包裝材料的選擇。禮品包裝材料的種類很多。其中用得最廣泛的便是紙材。僅通用裝飾性禮品包裝紙材就有:銅版紙(印花包裝紙)、鋁箔紙、棉紙、皺紋紙、雲龍紙、透明紙、美術紙、丹迪紙、西卡紙、雙色卡紙、pvc包裝袋等等,各種紙材又有不同的質感,彈性、柔軟度,韌性和防水等特點。當然,也有許多禮品包裝還喜歡選擇其它材料,比如金屬材料,因為它挺括、光澤,具有金、銀器般的貴重感,且利於加工造型和印刷,還利於反復使用而被廣泛地應用於禮品包裝上。
包裝材料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來體現禮品包裝的高檔性,是非常重要的。高檔次的材料不一定都能體現禮品的高檔性,這要看是否用得恰到好處,否則就成了俗氣;反之,低檔次的材料也不一定不能體現禮品高檔性,運用適當,既有特色也會具有高檔感。不同的禮品應該選擇合適的材料,才能將禮品包裝發揮得淋漓盡致。
2 、具有針對性
禮品包裝一般多用於節、慶、婚、壽、訪親、慰問等場合,在其包裝設計上應突出針對性,並體現各類不同禮品的特殊性及用途。
如中秋佳節的月餅禮盒包裝,除了選取高檔材料作包裝外,還應注意其針對性。中秋佳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因此所用的手法哪怕再現代、再西化,但包裝所傳達的語言必須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而這些特色則從包裝的造型、圖案、字體、色彩等方面充分體現出來。如許多圖案都有花好月圓的感覺,色彩也多是紅色或金色系,這些都為節慶里的人們所喜好。再如聖誕節到了,許多禮品包裝出現與聖誕節相聯系的一些形象,如聖誕老人、小雪人、聖誕樹等,以此烘托節日的氣氛。
禮品是用來送親人朋友的,當然應針對不同的對象。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其喜好也必然不同。如為男性設計的禮品包裝應該突出陽剛之氣;而為女性所設計的包裝則應體現陰柔之感;為兒童設計的禮品包裝應該有天真活潑的特點,如卡通圖案,紅、黃、藍等純度較高的色彩,都比較受小朋友的喜歡;為青年朋友設計的禮品包裝則應具有時尚、朝氣感;為老年人設計的禮品包裝則應沉著、典雅,有深度,如一些為老年人設計的禮品包裝則應注意這一點,過於花俏反而不受老年人的喜歡。
3 、強調情調性
送禮本身就是傳情,禮品包裝往往是傳情的使者,是一種情感交流的紐帶。因此禮品包裝不可忽視情調性。情調性既可在包裝的色彩、文字、圖形中得以體現,也可在包裝的造型上加以表達。如一個心形,傳遞溫馨、浪漫;一個卡通動物形,傳遞歡快、愉悅;還有仿古造型,傳遞淳樸、懷舊,等等。以情感人,是現代禮品包裝設計的非常策略。
4 、顯示特色性
不同的禮品產自不同的地方,因此禮品包裝應強調設計創意,突出民族或地方風格,體現具有文化品位的個性特點,拉開了與同類產品的距離,創造出強烈的個性與地域特色,贏得市場。

7.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

含春節、冬至節、端午節、七夕節、清明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七夕節的簡介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8.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和介紹。

1、七夕節

閱讀全文

與中國節日包裝怎麼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fax怎麼讀 瀏覽:767
越南人喜歡中國什麼青菜 瀏覽:303
想做燕窩生意印尼哪裡有 瀏覽:381
煮熟的義大利面什麼顏色 瀏覽:989
螺旋義大利面怎麼炒好吃竅門 瀏覽:920
汽車為什麼出口不到越南 瀏覽:975
甘肅人在伊朗干什麼工作 瀏覽:333
去伊朗女人准備什麼 瀏覽:188
伊朗有多少國家支持 瀏覽:958
中國四大名面是什麼 瀏覽:930
英國陸地怎麼畫 瀏覽:400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生論文什麼時間交 瀏覽:993
伊斯蘭自由大學在伊朗怎麼樣 瀏覽:392
中俄為什麼不向伊朗賣武器 瀏覽:886
北斗導航和伊朗導彈哪個好用 瀏覽:460
cj物流在中國哪些港口 瀏覽:715
印尼人用什麼軟體復仇者聯盟 瀏覽:80
美國推出伊朗核協議目的是什麼 瀏覽:259
印度國歌是做什麼的 瀏覽:259
印尼甜餅怎麼做 瀏覽: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