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新中國有哪些叛亂事件

新中國有哪些叛亂事件

發布時間:2022-04-27 12:18:34

㈠ 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949年 開國大典在京舉行 新中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抗美援朝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河北省政府公審劉青山、張子善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
·1954年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54憲法」頒布
·1955年 海陸空三軍大授銜 十大元帥、十大將軍
·1956年 「解放」牌第一批國產汽車試製成功
·1957年 馬寅初在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新人口論》
·1958年 大躍進、全民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大慶油田被發現
·1960年 蘇聯單方面召回全部在華專家
·1961年 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從善戰犯獲特赦
·1962年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1963年 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1964年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 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成立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
·1967年 八個樣板戲風行中國
·1968年 各地開始大規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1969年 中蘇爆發珍寶島武裝沖突
·1970年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
·1971年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 尼克松訪華 發表《中美聯合公報》
·1973年 文革「白卷英雄」張鐵生被推到「台前」
·1974年 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並開始發掘
·1975年 中國農林科學院鑒定並推廣雜交水稻
·1976年 粉碎四人幫 十年文革結束
·1977年 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
·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9年 對越自衛反擊戰
·1980年 最高法院公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
·1981年 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
·1982年 計劃生育定位基本國策
·1983年 中央台首屆春節晚會舉辦
·1984年 新中國代表團參加洛杉磯奧運會
·1985年 鄧小平宣布我國政府裁軍100萬
·1986年 863高科技發展計劃開始實施
·1987年 大興安嶺特大火災
·1988年 價格闖關
·1989年 團中央、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
·1990年 上海證交所成立
·1991年 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
·1992年 鄧小平南巡並發表重要講話
·1993年 「汪辜會談」
·1994年 全國足球甲級(A組)聯賽開始
·1995年 雙休日改變生活
·1996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台灣海峽進行陸海空聯合演習
·1997年 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8年 長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大洪水 全國抗洪救災
·1999年 全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
·2000年 成克傑、胡長清、廈門遠華貪腐事件被處理
·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2年 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
·2003年 眾志成城 抗擊非典
·2004年 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 保護私產入憲
·2005年 神舟六號載人飛行圓滿成功
·2006年 農業稅退出歷史舞台
·2007年 十屆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物權法》
·2008年 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和殘奧會

㈡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事件有哪些

我給你列個年代表吧,自己列的,我只挑重要的什麼會議之類的我就不列了
1949新中國成立
1950朝鮮戰爭爆發,土地改革完成
1956 1三大改造完成,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提前超額完成第一個5年計劃
1958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國的發展道路進入歧途
1959~1961 三年自然災害,餓死數千萬人、
1966文化大革命
1976文革結束
1977關於真理標準的探討
1978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鄧小平為第二代領導核心
1979文革平反
1982十二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
1987十三大.提出具體路線
1992南方談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7香港回歸
1999澳門回歸
2001三個代表提出
然後是科學發展觀了
手打辛苦,給分吧,謝謝,如滿意,請採納

㈢ 清王朝覆滅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中國經歷了哪些大事件

有張勛復辟、護法運動、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

1、張勛復辟

丁巳復辟,又稱張勛復辟、溥儀復辟,是民國六年(1917年,丁巳年)6月,張勛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擁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儀復辟。

6月30日,張勛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張勛復辟是指由張勛一手策劃,於1917年(民國六年)7月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復辟消息傳出後,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組成討逆軍,防守的「辮軍」一觸即潰,張勛在德國人保護下逃入荷蘭使館,復辟僅僅上演了12天。

2、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

又稱護法戰爭。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打倒北洋軍閥專政的虛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統。

3、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4、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佔東北的事件。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九·一八事變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5、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陝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

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㈣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

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

2、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3、王莽篡政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准備。

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托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

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後,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4、西晉八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5、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㈤ 新中國成立後有哪些叛逃事件

飛行事故還是叛逃?
1990年8月25日下午,我正在軍區空軍政治部值班室(徐秉君,時任秘書)值班,突然接到指揮所的一個電話通報,說黑龍江某航空兵團飛行一大隊的一架殲-6飛機,在中午12時左右起飛後不久失蹤,飛行員是該大隊的王寶玉,經空中搜尋未發現任何蹤跡,無論是飛機還是飛行員都下落不明。
當時我估計最大的可能是發生了飛行事故。因為如果是駕機叛逃,周邊環境並不具備條件。朝鮮是友好國家,韓國當時正在醞釀與我國建交,如果直飛台灣這種輕型殲擊機的油料根本就不夠,最後一個方向就是北面的蘇聯。可是,自1989年5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之後,中蘇關系實現了正常化,蘇方正想借機恢復同我國的友好關系。一個普通的飛行員,怎麼能同一個國家的利益相提並論呢?
然而,當天晚上,蘇聯塔斯社播發了一條簡短的消息:一架中國軍用飛機於當天中午12時45分,在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參崴)附近的克涅維契軍用機場降落,飛行員要求到美國政治避難。我們這才確認王寶玉駕機叛逃已成事實。
降落前未被蘇軍發現
原來,王寶玉因多年升遷無望,加之與妻子產生矛盾,遂將精力轉向研習西方哲學,開始嚮往西方的「民主、自由」。1990年8月25日中午12時09分,他駕殲-6飛機正常起飛進行訓練,科目是低空特技。到達預定空域後,他便右轉彎,以100米左右高度超低空飛行,不久就飛過邊境。他原本計劃直飛蘇聯鳥格洛沃耶機場,但到達機場上空後發現,這個機場正在維修不能著陸,便又改飛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克涅維契軍用機場。
由於超低空飛行耗油量大,到達機場上空時油料也快耗盡,好在這個機場是個轟炸機機場,跑道既長又寬,他便直接對准跑道強行著陸。12時45分,飛機降落在克涅維契軍用機場。當他將飛機滑出跑道,再轉到一個停機坪停穩後,仍沒有引起蘇軍的注意。
過了10多分鍾,王寶玉看到一名蘇聯士兵走了過來,便向他招手示意,這才引起蘇軍的注意。那名士兵旋即離去,可能是向他的上級報告去了。不一會兒一輛汽車開了過來,從車上下來一名軍官和幾名士兵,當他們確認這的確是一架中國飛機時,不由得大吃一驚,那種驚異的眼神分明是在問:「這架中國飛機怎麼會飛到這里呢?」隨即,他們架好梯子,幫助王寶玉下了飛機。當蘇聯軍官找來翻譯,得知王寶玉的意圖後,感到事情重大,立即向上級報告。
蘇聯因此撤換將領
事件發生後,人們不由得聯想到1987年5月28日,發生在蘇聯莫斯科的「紅場飛機事件」。那天傍晚,一位年僅19歲的德國青年馬蒂亞斯·魯斯特,駕駛一架單引擎「塞斯納」172運動飛機,穿越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嚴密的蘇聯防空體系,嘲弄般地降落在莫斯科紅場,令蘇聯當局感到震驚、尷尬和惱怒。不過,這次事件在蘇聯當局引起的震動和影響,遠遠超過了魯斯特莫斯科「紅場飛機事件」。因為,當年魯斯特駕機飛入蘇聯領空時,蘇聯防空軍還是在第一時間發現了目標並做出反應。而這次卻大不相同,嚴重性在於中國的一架軍用戰斗機飛入領空,並輕而易舉地降落在他們的軍用機場,而蘇聯的防空系統竟然沒有作出任何反應。與此同時,還從反向證明了中國空軍飛行員高超的飛行技術和過硬的訓練水平。這一事件足以說明,蘇聯「防空體系存在的漏洞」不僅沒有堵上,而且「漏洞」還「很大」。為此,蘇聯當局又撤換了蘇軍的一批高級將領和與之有直接責任的軍官。
引渡回國與審判
王寶玉駕機叛逃事件發生後,中蘇兩國馬上啟動了外交程序,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與蘇聯外交部長謝瓦爾德納澤分別趕赴哈爾濱,就「8·25」事件進行緊急磋商。雙方經談判交涉,很快達成引渡協議。根據協議,中方安排一架圖154專機直飛蘇聯克涅維契軍用機場引渡王寶玉,同時將其駕駛叛逃的那架殲-6飛機空轉回國。
然而,在具體細節上還是遇到了麻煩。蘇方認為,王寶玉已經提出政治避難問題,因此中方不能在蘇聯領土對其實施逮捕。最後,雙方商定,正式移交以中方圖154專機艙門為界,艙門以外的各項事務由蘇方負責,艙門以內的事務則與蘇方無關。
為了保證順利引渡移交,蘇方對王寶玉講,蘇聯軍方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如何處理他提出的到美國政治避難的要求。為了保證安全,決定給他換一個地方等候消息。由於保密的原因,需要在轉移途中給他蒙上眼睛,希望他能諒解。王寶玉欣然同意。
可是,計劃空轉的殲-6飛機由於王寶玉是強行著陸,因而造成輕微損傷需要修復,雖然蘇方利用機場的現有條件積極給予了保障,但殲-6飛機仍未能修復。後來擔負空轉任務的一位副團長硬是憑著自己過硬的技術和頑強的意志,將飛機安全地空轉回了祖國。
王寶玉被引渡回國後,立即被開除黨籍、軍籍。後被空軍軍事法院以背叛祖國罪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不久,空軍通過這起事件,制定和完善了各項措施,從而從根本上杜絕了這類問題的發生。因此,這次事件便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後一次駕機叛逃事件。

㈥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對外侵略戰爭

秦朝:蒙恬30W大軍北擊匈奴,拿下河套地區。
尉屠睢發兵卒五十萬南征。
漢朝:[西漢]:
三大敗仗:1,高祖時白登山之圍,先鋒騎兵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達七天七夜,靠計謀脫困。2,呂後時征討南越趙佗之戰,兩萬漢軍在東南山地中幾乎全軍覆沒,呂後本人也氣病,不久後去世。從此南越得以割據東南地區達三十年。3,漢武帝時征討匈奴的燕然山戰役,漢軍原本節節勝利,誰知漢武帝在後方辦了前線統帥李廣利的罪,導致李廣利孤注一擲,帶領漢軍蹈入死地,後隻身投敵,此戰後漢武帝停止了北追匈奴的步伐,停止了對外用兵,匈奴得以在漠西地帶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三大勝仗:1,漢武帝時的漠北大會戰,衛青霍去病率十萬鐵騎與匈奴會戰,消滅匈奴騎兵十萬多人,幾乎是匈奴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後匈奴由漠北遷徙到漠西,再無力與中國對抗。而鮮卑族卻西遷蒙古草原,填補了匈奴留下的空白。

2,漢武帝征南越之戰,此戰先敗後勝,先是終軍的兩千漢軍被全殲,使漢武帝下定了掃平南越的決心,程不識的兩萬大軍經浴血奮戰,終於平定南越,從此,東南沿海盡為中華版圖。 3,陳湯滅匈奴之戰,此戰殺死了匈奴單於,使匈奴歸附於漢朝,匈奴對漢朝的侵擾徹底解決,漢武帝若在天有靈,也可含笑九泉了。

[東漢]:

三大敗仗:1,光武帝時湖南五溪族反叛,漢朝四次討伐均告失敗,老將馬援也染病身亡,五溪的侵擾從此困擾東漢二十多年。
2,明帝時羌族反叛河西,作亂達六年,東漢損兵折將難以平服。此戰延緩了東漢反擊匈奴的步伐,中國的勢力被阻止在玉門關外幾十年。
3,章帝時南越叛亂戰,叛亂四年之久,漢朝軍隊死傷無數。不過最終還是平定,算是慘勝里有大敗。
三大勝仗:1,和帝時燕然山戰役,大將軍竇憲消滅俘虜匈奴近二十萬人,北匈奴遭受沉重打擊,不得不退到蔥嶺地帶。
2,和帝時金微山之戰,消滅匈奴近萬人,匈奴單於隻身西逃,此戰宣告了北匈奴的最終滅亡。也使得匈奴殘部西遷歐洲。
3,馬援平定交趾之戰,印度支那領土盡為中華版圖,馬援被越南人敬奉為「木頭公」,直到今天許多越南人依然將其敬奉為神,每日朝拜供奉。
.隋朝:三次征討高麗戰役,幾乎是全軍覆沒。

唐朝: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顯慶二年(657年) 唐與突厥戰爭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突厥攻唐涼州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 唐擊突厥石州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唐擊突厥雁門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唐李叔良擊突厥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 突厥攻唐代州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唐楊師道擊突厥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突厥與高開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門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 突厥攻唐新城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 唐擊突厥忻州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貞觀九年(635年)五月 唐與吐谷渾的戰爭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 唐李長卿擊吐谷渾之戰
武德五年(622年)八月 吐谷渾攻唐岷州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 唐擊突厥汾州、三觀山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突厥攻擾唐邊之戰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與吐蕃戰爭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岷州之戰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 唐平蜀中僚人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唐平瀧、扶二州僚人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 唐蔣善合擊吐谷渾之戰
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 五隴坂之戰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 唐擊睦伽陀所引突厥軍涼州之戰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 唐反擊突厥的作戰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 唐擊睦伽陀且渠川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平眉州山僚叛亂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擊突厥涼州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 唐與突厥硤石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 唐柴紹擊突厥秦州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涇陽之戰
唐貞觀二年(628年)正月 唐退吐谷渾岷州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 唐擊突厥河西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 唐滅北突厥之戰
唐貞觀五年(631年)四月 唐平斛薛部叛亂
唐貞觀五年(631年) 馮盎平僚人叛亂
唐貞觀六年(632年)正月 唐平靜州僚人叛亂
唐貞觀六年(632年)三月 吐谷渾攻蘭州之戰
唐貞觀七年(633年) 牛進達平僚人叛亂
唐貞觀七年(633年)至八年 張士貴平僚人叛亂
唐貞觀八年(634年)六月 唐段志玄擊吐谷渾之戰
唐貞觀九年(635年) 唐擊黨項羌之戰
唐貞觀九年(635年)閏四月 唐擊吐谷渾之戰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 齊善行平僚人叛亂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八月 霸州山僚叛亂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 松州之戰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 唐滅高昌之戰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二月 唐擊薛延陀之戰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 唐擊西突厥伊州之戰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九月 唐擊焉耆之戰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至高宗總章元年(668年) 唐與高麗戰爭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攻高麗之戰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 唐滅薛延陀之戰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唐攻龜茲之戰
唐永微二年(651年)七月至三年 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反唐之戰
唐顯慶元年(656年)八月 唐程知節擊西突厥之戰
唐顯慶二年(657年)閏正月 唐滅西突厥之戰
唐顯慶四年(659年) 烏海東岱之戰
唐顯慶五年(660年) 唐滅百濟之戰
唐顯慶五年(660年)至光啟年間(885—887年)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唐龍朔元年(661年)至二年 平壤之戰
唐龍朔二年(662年)三月 唐與鐵勒天山之戰
唐龍朔三年(663年)八月 唐倭白村江之戰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總章元年(668年) 唐滅高麗之戰
唐總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 唐與吐蕃大非川之戰
唐咸亨元年(670年)至儀鳳元年(676年) 唐與新羅戰爭
唐上元三年至儀鳳二年(676年—677年) 吐蕃攻擾鄙、廓、河、芳、疊等州 唐儀鳳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 唐與吐蕃青海之戰
唐調露元年(679年)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唐調露元年(6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唐與突厥朔州、黑山之戰
唐調露二年(永隆元年,680年) 唐擊吐蕃河源之戰
唐永隆二年(開耀元年,681年)五月 唐擊吐善良非川之戰
唐永隆二年(681年)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唐永淳元年(682年) 唐與突厥雲州之戰
唐水淳元年(682年) 唐婁師德擊吐蕃河源之戰
唐永淳元年(682年)至永昌元年(689年) 骨篤祿攻唐之戰
唐武後垂拱二年(686年)九月 唐與突厥兩井之戰
唐永昌元年(689年)七月 唐與吐蕃寅識迦河之戰
唐長壽元年(692年)十月 唐破吐蕃安西之戰
唐延載元年(694年)二月 唐擊吐蕃冷泉之戰
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 唐與吐蕃素羅汗山之戰
唐武後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 黃麞谷之戰
唐武後神功元年(697年)三月 東硤石谷之戰
唐久視元年(700年)閏七月 唐破吐蕃涼州之戰
唐長安二年(702年)十月 吐蕃攻茂州之戰
唐景雲三年(712年) 唐奚冷陘之戰
唐開元二年(714年)七月 唐與契丹灤水谷之戰
唐開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 唐破吐蕃武街之戰
唐開元四年(716年)二月 唐破吐蕃松州之戰
唐開元十年(722年)九月 唐援小勃律擊吐蕃之戰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 唐破吐蕃青海之戰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九月 吐蕃攻唐瓜州、長樂之戰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十月 唐與吐蕃瓜州之戰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七月 唐破吐蕃渴波谷之戰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八月 唐破吐蕃祁連城之戰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襲吐蕃大同軍之戰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與吐蕃石堡城之戰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 唐攻契丹之戰
唐天寶六載(747年)七月 唐與吐蕃積石軍之戰
唐天寶六載(747年)七月 唐擊小勃律之戰
唐天寶七載(748年)十二月 唐與吐蕃青海之戰
唐天寶八載(749年)六月 唐與吐蕃石堡城之戰
唐天寶九載(750年) 唐破吐蕃樹墩城之戰
唐天寶九載(750年) 唐破石國之戰
唐天寶年間至唐末(750—875年) 唐與南詔戰爭
唐天寶九載(750年) 南詔攻雲南之戰
唐天寶十載(751年)四月 唐與南詔瀘水之戰
唐天寶十載(751年)七月 唐與大食怛羅斯之戰
唐天寶十載(751年)九月 唐與契丹土護真水之戰
唐天寶十二載(753年)八月 唐收復九曲之戰
唐天寶十二載(753年) 唐擊大勃律之戰
唐天寶十三載(754年)六月 唐與南詔太和城之戰
唐至德元載(756年)九月 南詔攻劍南之戰
唐至德元載(756年)至大歷年間(766—779年) 吐蕃入侵河西隴右
唐廣德元年(763年)八月至十月 吐蕃入侵長安
唐廣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邠州之戰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靈台之戰
唐大歷八年(767年)九月 唐吐靈州之戰
唐大歷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靈、宜、鹽、百之戰
唐大歷十年(775年)九月 唐吐義寧之戰
唐大歷十三年(778年)正月 唐回陽曲、羊武谷之戰
唐大歷十四年(779年)十月 劍南、西川之戰
唐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唐吐汧城之戰
唐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吐蕃入侵隴州
唐貞元十年(794年) 南詔吐蕃神川之戰
唐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 維州之戰
唐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 南詔入侵東西川之戰
唐太和五年(831年)九月 牛李維州事件
唐會昌二年(842年)八月至會昌三年(843年)正月 唐破回鶻烏介可汗之戰
唐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張義潮收復河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四年(863年) 交趾之戰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戰

唐朝前期和中期中國最為強勢的一個時代,對外戰爭無數,基本上都是勝利的,但是對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對西域控制權的爭奪戰的失敗,讓大唐的擴張寫下了休止符,同時的安史之亂更是讓唐朝一蹶不振。
剩下來的,基本不是漢民族主導的拓展史。
明朝有在朝鮮和日本打了一仗,但是基本上和新中國的抗美援朝一個性質,就不提了。

㈦ 1917到1927中國所有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

護法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7月中 共二大召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5月)

1925年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28日李大釗就義

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8月1日南昌起義

8月7日八七會議

9月三灣改編

9日湘贛邊秋收起義

10月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12月廣州起義

㈧ 中國歷史的轉折性事件有哪些

黃帝打敗炎帝,華夏族形成
夏啟建立夏朝,家天下
平王東遷,春秋開始
鄭庄公初霸,諸侯開始爭霸
初稅畝,土地私有化
齊桓公稱霸,五霸時代開始
三家分晉,戰國開始
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崛起
長平之戰,秦國確立絕對優勢
秦始皇統一六國,帝國時代
陳勝吳廣起義,人民斗爭方式的創新
漢武帝罷黜百家,儒家統治地位確立
黃巾起義,漢王朝的終結
赤壁之戰,三足鼎立
劉淵起兵,五胡十六國開始
淝水之戰,北方進入五胡二階段
450年南北之戰,南北均勢
隋朝滅陳,結束三百多年的分裂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石敬瑭稱兒皇帝,出賣幽雲十六州,遼確立對中原的軍事及地理優勢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結束藩鎮亂相
元朝滅宋,結束近五百年分裂局面
紅巾起義,元朝崩潰
土木之變,明朝轉衰
吳三桂降清,漢服終結
鴉片戰爭,屈辱的開始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五四運動,新文化的勝利
中 共一大,中國 革 命的希望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
四一二事變,大革命結束
張學良易幟,國民黨形勢統一全國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蘇區斗爭失敗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
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解放戰爭開始
三大戰役勝利,解放軍取得戰略優勢
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文化大革命,左傾錯誤泛濫
粉碎四人幫,糾正極左錯誤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㈨ 50年代的中國發生什麼事件

1、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2、1950年12月-1951年10月鎮壓反革命運動

鎮壓反革命運動簡稱鎮反運動,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清查和鎮壓反革命分子的政治運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並稱的三大運動之一。

3、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1959~196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部隊平息西藏地方上層反動集團發動武裝叛亂的作戰。1956年底,中央人民政府考慮到西藏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明確宣布在6年內不進行民主改革,國家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是否改革還要徵求西藏各階層人士的意見。

4、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

5、1953年-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有哪些叛亂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螺旋義大利面怎麼炒好吃竅門 瀏覽:920
汽車為什麼出口不到越南 瀏覽:975
甘肅人在伊朗干什麼工作 瀏覽:333
去伊朗女人准備什麼 瀏覽:188
伊朗有多少國家支持 瀏覽:958
中國四大名面是什麼 瀏覽:929
英國陸地怎麼畫 瀏覽:399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生論文什麼時間交 瀏覽:993
伊斯蘭自由大學在伊朗怎麼樣 瀏覽:392
中俄為什麼不向伊朗賣武器 瀏覽:886
北斗導航和伊朗導彈哪個好用 瀏覽:460
cj物流在中國哪些港口 瀏覽:715
印尼人用什麼軟體復仇者聯盟 瀏覽:80
美國推出伊朗核協議目的是什麼 瀏覽:259
印度國歌是做什麼的 瀏覽:259
印尼甜餅怎麼做 瀏覽:508
伊朗擊落的客機上都是什麼人 瀏覽:620
巴沙爾和伊朗哪個厲害 瀏覽:911
日本人最不敢去的中國城市有哪些 瀏覽:191
中國怎麼當獵人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