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象棋和新中國象棋什麼區別
中國象棋和新中國象棋的區別:
1、等級不一樣
在中國象棋里是由草民、秀才、縣今、將軍等級別。而新中國象棋是分九級棋士,八到一級棋士,其次是三級大師二級大師、一級大師、最後是特級大師。
2、時間的設計不一樣
中國象棋里可以設計一走一步一秒種,而新中國象棋卻最近只能設三十秒。
3、規格不同
新中國象棋的棋子比中國象棋大許多。
(1)中國象棋都有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中國象棋的價值意義:
象棋是極嚴密的邏輯思維,每動一子都可能影響全盤局勢和應變機會,充滿了思維辯證哲學。如一昧進攻往往收效甚微,防守反擊卻能收獲奇效,這一點在《梅花譜》中尤為明顯,後手屏風馬陣型工整可破先手中炮。
象棋是最好的智力體操,其總體思路或行棋落子,都是復雜綜合的心智活動。人們往往忽視它的教育啟智功能和對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作用。
象棋可培養人良好的意志品質。其比賽規則的「摸子走子,落子無悔」,就要求弈棋者通盤慎重,作決定要果斷。舉棋不定是缺乏自信心和果斷性的表現。悔棋是棋品和規則所不容許的,是出爾反爾沒有定見的表現。
2. 中國象棋的歷史演變過程
中國象棋大約起源於戰國時代,那時盛行著一種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了一些變革,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棋盤和國際象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葯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蔣川、唐丹等最為著名。
3. 兩宋時期的象棋有什麼樣的變化
「車走直路炮翻山,馬踏斜日象飛田……」有關象棋的口訣,即使不會下的人也能念上幾句。早在宋代,成都人或許同樣對「屏風馬」、「騎河車」這些套路瞭然於心,他們甚至還將棋子放進自己的墓室。5月20日,成都市文物考古隊在成都天府新區萬安鎮附近考古時,就挖出了一副中國象棋,足足有30枚。
據天府新區文物考古項目負責人謝隊長介紹,此次考古工作發現了10多座唐宋時期的古墓,雖然墓主人多為平民,不過其中一個宋代磚室墓的出土文物讓考古工作者眼前一亮,裡面除了武士俑外,還有一副中國象棋,由青銅打造而成。出土象棋的墓是一個「單間」,只有墓主人一個人,象棋成了為數不多的隨葬品,估計墓主人應該是個象棋愛好者。
據謝隊長回憶,象棋散落在墓主人身邊,黏在一起沒有分開,「數量有30枚,和現代象棋相比,少了2枚。」謝隊長說,究竟是宋代的象棋就是這個樣子,還是遺失了,還有待研究。目前,考古工作者還在對這些棋子進行化學處理,完成後將存放在博物館供市民觀賞。
說到唐朝、宋朝,大家腦海里會聯想到什麼?唐宋八大家、唐詩宋詞、唐三彩、宋瓷……出土文物可以給我們答案——唐宋時期,還很流行象棋。
昨日,天府早報記者從成都市考古隊了解到,天府新區一號文物點於日前發現了唐宋時期的墓群,其中一個宋代時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青銅鏡、武士俑、青銅象棋等陪葬物。目前,考古隊工作人員正在對這套青銅象棋進行除銹的清理工作。不過,這套只有30枚子的青銅象棋的出土,隨之產生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謎題。
------------------------------
推理:唐宋象棋,當時可能沒有炮(或雙方各一枚炮),但是【象】可以走"田"和"用",開局即可看住中兵--如圖,棋盤也沒有河界,因為很多石刻老象棋盤圖上並沒有河界。
當時的兵卒規則也可能是這樣:在起始橫線上的兵卒不能橫移,從前進一步開始才可以橫動。這樣也有進化出"河界"的因素之一。
少炮,甚至沒有炮,雖然兵卒橫移位置提前了,但差異不大,大的是【象】全盤走吃田和用,總體上和有雙炮的象棋變化就差不多了,有興趣這可以試一試,體驗一下這種戰法。
另外,如果當時的象棋連一個炮都沒有,哪與經典象棋相比,少了一個兵種,但多一枚棋子,這枚棋子是什麼呢?
30枚出土棋子可能難以全部辨認,少的是哪兩枚棋子也未知。
4. 中國象棋的歷史資料
起源:
根據出土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在波斯庫思老一世時發展成沙特蘭茲,經絲路傳入中國成北周象戲、在唐代成為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國象棋。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試圖批駁印度起源說。
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後來證實比吉夫此說錯誤,因為印度文獻記載與出土實物三世紀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戲恰圖蘭卡。晏殊的《類要》記載象棋是在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國際仍以印度起源說為主。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
發展: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象棋
象棋,亦作「象碁」、中國象棋(英文名Chinese chess),中國傳統棋類益智游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已有記載。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主要流行於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此外,高材質的象棋也具有收藏價值,如:高檔木材、玉石等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為象棋譜寫了詩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種文化色彩。
2006年5月20日,象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中國象棋是怎樣發展和演變的
中國象棋的發展歷史
--------------------------------------------------------------------------------
來源:.ad 更新日期:2006-02-24 瀏覽次數: 65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在我國古文獻中也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如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說:「神農以日用星辰為象, 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 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如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 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謝在杭《五雜俎》說:「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 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猶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居類書》說:「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君,則斗象棋, 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時,《太平御覽》說:周武帝造象戲」明羅頎《物源》說:「周武帝 作象棋」。
1: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 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
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 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 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 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 ,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2: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 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 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
3:南北朝時期
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 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戲·序 》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4:隋唐時期
隋 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 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 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 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 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 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5:宋朝時期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 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經過近 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 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 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 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 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6: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7: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被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 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磷、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 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6. 中國象棋的變化有盡數嗎
在我們中國,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象棋 ,並且流傳廣泛。也就是說至少 有2300年歷史。
7. 中國象棋和世界象棋有何不同
中國象棋和世界象棋表面上看起來大同小異,除了在規則、走法上有一些差別,另外中國象棋多了炮和士,國際象棋多了後,實際上兩者蘊含的文化差異卻非常大。 首先從棋盤上來看,中國象棋中間以楚河漢界」相隔,比較生動地表現了古時兩軍對壘的場景。另外,中國象棋的棋子都擺在交叉點上,通過線與對方交鋒;國際象棋則沒有界河分隔,棋子都擺在格子里,棋盤的差異體現了中國人運籌帷幄以及西方古戰場上滿盤皆兵的作戰風格。 炮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最大的差別就是炮,追求大一統的中國古代社會,城市是政治中心,城市管理鄉村,城市的規模較大,城市失守,意味著統治權的喪失,擁有城市就擁有了一切,城市的職能決定了攻佔城市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里有炮,這是攻堅的需要,但在西方封建社會里諸侯的基地不過是城堡,迴旋的餘地小,野戰決定命運,戰爭的成敗更主要取決於各級將士的素質和表現,戰爭更體現人的因素,所以國際象棋沒有炮。 後 在國際象棋中,後的作用舉足輕重,中世紀的歐洲,王室之間的聯姻是常態,諸侯之間通過聯姻結成聯盟,王後是力量結合的紐帶,國際象棋中王後威力巨大與此有關。婦女是各級騎士崇拜的偶像,王也不過是大騎士。王後力量超群,是決定勝利的關鍵。當然後的威力強大,也是西方女權的見證。但在中國古代,婦女地位低下,皇後也不過是皇帝的附屬品,在中國象棋都看不到後的影子。 兵 在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中,兵的規則都是只能沖鋒不能後退,在最前方保家衛國。但是不同的是中國象棋中的兵無論如何沖鋒陷陣也都還是兵,拱到底線就沒什麼用了,這一點也說明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老百姓永遠是老百姓,老百姓不在乎政權的興亡,明哲保身比什麼都重要,當順民是首選,因此奮斗沒有價值也就失去了動力。而國際象棋中的兵被稱作是靈魂棋子,一旦攻到底線可以升變為王以外的任何子力,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 ,這體現了西方論功行賞的公平性,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尊重個性的民族和開放性的棋義大概也是國際象棋在國際上成為主流棋種原因吧。 王 王是勝負的標志,中國象棋中的將、帥」龜縮在九宮之中,他是國家的象徵,是被軟禁起來的傀儡」,一旦遭到攻擊,必須士相守衛才能逃過一劫,但在國際象棋中,王沒有皇宮,他的助攻作用非常明顯,到了殘局必須御駕親征」的,國際特級大師古菲爾德曾經說過在開局階段,王是一個嬰兒;在中局階段,王是一個小孩;在殘局階段,王則是一個成年人。」充分說明了國際象棋里王的作戰價值,尤其在殘局中可以隨意行走的特點就凸顯出來。還有國際象棋中的王車易位」 一方面是幫助王逃離險境,另一方面也更大方便出動了車,...........
應該是沒有什麼聯系的
謝謝!!
8. 中國象棋由何演變而來
中國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是我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項目之一,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的活動。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悟出某種哲理。二,象棋可以讓人在對弈中,開闊自己的視野,讓人看的更遠,更顧全大局。
起源爭議
根據出古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在波斯庫思老一世時發展成沙特蘭茲,經絲路傳入中國成北周象戲、在唐代成為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國象棋。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試圖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後來證實比吉夫此說錯誤,因為印度文獻記載與出土實物三世紀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戲恰圖蘭卡。晏殊的《類要》記載象棋是在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國際仍以印度起源說為主。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
【各方意見】
關於象棋源於何時的問題,由於史書記載不夠詳細,而且其中混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所以學術界至今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單制《五雜坦》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太平御覽.工藝部·象棋》說:「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羅欣《物原》也持此說。
六、英人威廉.瓊斯在本世紀初曾說,中國不是產象國,印度是產象國,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傳入的,近代學者胡適也持此論。
許多學者認為,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斗象棋,亦戰斗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但「前」到什麼時候?有人認為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比如,以舞蹈象徵戰斗,則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徵戰斗,則名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徵不同兵種而來的。這種情況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產生於春秋時期是合乎當時歷史情況的。但對於此種說法,有的學者則不以為然,認為這畢競還是一種推論。
象棋的發展分為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期。傳說其鼻祖是博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種擲採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一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博與後來的象戲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象棋一詞的誕生,孕育著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經》前,這一段時間稱為象棋的孕育期。
戰國
戰國時期,已經有關於象棋的名稱,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六博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六博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有說法棋子種類有為:梟、盧、雉、犢、塞(二枚)。但古文物證實六博棋子非多兵種,這是因錯把樗蒲混為一談,梟、盧、雉、犢、塞是樗蒲擲具的排列組合,不是兵種。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以獲得多博籌為勝,不同於吃王為勝的象棋,沒有演化關系。就如丘處機與吳承恩都寫有同名的《西遊記》,六博與中國象棋只是曾有同種稱呼。
秦漢
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但與象棋也無關。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六博、塞戲、象棋這三者間無論是規則、棋子、棋盤都大相逕庭,並無演化關系。
北周
象棋游戲最早稱為象戲,此一詞出北周,意思是象徵的游戲。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後周武帝依當時的象棋編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戲名稱由此而來,稱為北周象戲。後來演變的唐代寶應象棋,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釋念常《佛祖通載》卷二二,載「始以車、馬、將、卒代日、月、星、辰者,豈異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
北周武帝宇文邕發明的象棋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宣稱武則天夢見與大羅天女下象棋的說法,則為以訛傳訛,根據《唐國史補》、宋元話本小說《梁公九諫》中〈第六諫〉、《狄仁傑傳》、《天中記》、《淵鑒類函》,武則天是夢見下雙陸棋。武後嘗問狄仁傑雲:「朕昨夜夢與人雙陸,頻不見勝,何也?「對曰:」雙陸輸者,蓋為宮中無子,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虛儲位哉?」
宋代
現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詠象棋的詩說:「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他詩中還沒提到炮,炮這兵種,是最後加入的,當然是要在中國人發明了火葯火器之後,才反映在象棋上。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北宋當時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戲大至為為近代象棋的形式,有32 枚棋子,盤大小定為縱十路橫九路,將帥待在九宮之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
至南宋象棋一詞才開始指的中國象棋。南宋時,小象戲已成為象棋的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已有士這棋子。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 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世界上的4大棋類(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將棋)都與本國家的政治制度有關。象棋所反應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的封建社會,而且幾乎是縮影——有中軍帳(九宮)、士位(士、仕)、文官(即中國象棋的象、相,不許過河)、武將(車、馬、炮)、士兵(兵、卒)。
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2009年2月23日據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復棋牌運動管理中心,同意「中國象棋」更名為「象棋」英文譯名採用「Xiangqi」。
9. 中國象棋的所有變化是不是都研究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