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留學人才「歸國潮」告訴哪些道理
留學結構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
10年前,我國出國留學,基本上還可以界定為「精英留學」,大多數選擇出國留學者,主要是到國外攻讀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據教育部統計,2007年度,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4.4萬人,這已經是197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值。2007年後,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井噴」:2008年達17.98萬人,2009年為22.93萬人,2010年達28.47萬人,三年間人數大幅增加。
從2007年到現在這10年間,出國留學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出國留學群體整體質量參差不齊。既有傳統的「精英留學」,即申請到國外名校讀本科、碩士、博士;又有到國外讀一般普通院校的「大眾化留學」;在一些局部,確實也存在學力較弱的學生到國外「混文憑」的現象。
二是出國留學低齡化。目前,到國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學生比例接近30%。
觀察2007年以後的出國留學數據和結構,就不難解釋為何會有「歸國潮」現象了。2007年後快速增加的出國留學學生,在2011年畢業之後開始找工作,此時相較於陷於泥潭的西方國家,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勢頭對他們有很強吸引力。這其中,不乏一些競爭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國留學比例。
↑中國吸引留學人員回國發展。資料圖片
頂尖人才佔少數現象仍待改善
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出國留學中的精英留學群體,有多少選擇回國,這對評價出國留學的價值和我國對人才的真實吸引力極為重要。對此,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曾指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到87%。」這說明,大規模「歸國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歸國潮」之下,還有出國留學熱。精英人才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由於有理性的出國留學規劃和優秀的學業表現,在國際就業市場有著很強的就業競爭力。
我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但相對於一些發達國家國際一流大學而言,我國還需進一步提高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在此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獲得了不少成績,但也仍存在有待提升的巨大空間。
「水土不服」折射用人方式轉變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部分「海歸」回國後,遭遇「水土不服」。這其中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認,其中相當一批人的原因在於,在出國留學時盲目選擇,並未做好長期和科學的出國留學規劃。在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的例子:有的學生是想「逃避」國內高考而選擇出國留學;有的認為只要拿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就可混到一張文憑;還有的在國外求學期間嚴重缺乏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規劃能力,導致畢業時缺乏競爭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國留學走向大眾化,我國社會必將從原來的「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用人單位和社會不可能再完全按學歷和留學與否的標准評價、選拔人才,而會更加重視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質。高等教育將擺脫學歷教育導向,重視受教育者的能力培養,而每個受教育者也應該基於個體能力、素質的提升來規劃學業發展、教育選擇,而不能再僅僅追求學歷或身份。
⑵ 怎樣看待留學生回國潮
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陳寶生說,改革開放以來,截止去年,大約派出去458萬留學生,回來322萬,就是說,我們派出的留學生有八成以上回國效力了。為什麼會形成「回國潮」呢?因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留學生回國創業提供了動力,創造了條件,培養典型示範。從教育部的角度,一是給回國人員提供服務,為他們建立綠色通道,讓他們回來辦各種手續通暢一些,少走一些彎路。二是給他們提供事業條件。比如「春暉計劃」,資助了數千名海外人員短期回國搞研究,支持西部、東北高校和海外留學人員搞科研合作,目前已經立項2000多項。三是提供崗位。比如我們支持高校引進各類人才,像「長江計劃」等,已經引進了1094人。
與「回國潮」對應,我國還存在「出國留學熱」。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增幅為36.26%。從學歷層次看,2016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攻讀本科以上學歷佔七成(本科生30.56%、碩博研究35.51%)。這意味著我國高中及高中以下的低齡留學已達三成規模。
一個國家的人才,有出國留學,也有歸國就業,這是人才正常的國際流動。之所以「歸國潮」與「出國留學熱」都令國內輿論關注,是因為我國出國留學與留學歸國此前很不均衡,出國留學與留學回國人數的比例2012年為1.46:1。而近年來在留學歸國人數(比例)大幅增加的同時,我國的出國留學熱並沒有降溫,低齡留學趨勢比較明顯。如何看待「歸國潮」與「出國留學熱」並存,不但影響一些家庭的教育選擇,也是我國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需直面的問題。
首先,「歸國潮」與國內就業吸引力增加密切相關,但也與出國留學人數增加、結構發生變化有關。10年前,我國出國留學還主要集中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階段,因此,大多出國留學生學成後選擇留在國外,而由於人數並不多,國外能接受他們工作。而現在,出國留學迅猛增長,出國留學人員的素質也參差不齊,有一部分甚至是「垃圾留學」,回國人員大增,海歸身份含金量下降也就在意料之中。
這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回國人員中,究竟有多少頂尖優秀人才回國。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曾指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到87%。」也就是說,大規模歸國潮中,精英人才其實只佔少部分,如果就以精英人才歸國進行分析,這部分出國留學的歸國比例並沒有大幅度提高。
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出現「歸國潮」的同時,「出國留學熱」高燒不退——頂尖優秀人才出國的原因不變(甚至更強烈),其他留學者則希望有適合自己的多元教育選擇,有經濟條件的父母並不特別在意孩子今後的就業,而希望孩子有更好、更完整的教育體驗。
其次,要從「歸國潮」中,找到緩解「出國留學熱」的葯方,這需要推進教育改革,讓我國教育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歸國比例近年來大幅提高,這有多方面的原因。陳部長是從教育部角度介紹了為歸國留學人才創造的環境,這些措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重視人才,為人才歸國創業、發展事業,提供人性化服務。這其實是之前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對待人才的「軟肋」,官本位思想嚴重,人才難以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選擇出國留學者,一方面希望體驗國外的教育,而另一方面,則有相當比例,是對國內升學考試制度、大學教育質量不滿而選擇出國。近年來高中及高中以下低齡留學火爆,主因就是對國內中高考制度與大學教育質量不滿。因此,教育部門有必要站在家長與學生角度,思考怎樣改革我國教育管理制度、辦學制度與評價制度,讓受教育者在眾多教育選擇中選擇國內教育。說到底,無論是求學,還是就業、創業,今後都會面臨全球競爭和自由選擇,只有尊重市場競爭規律,提高競爭力,才能贏得選擇。
⑶ 為什麼現在會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
中國發展不錯呀.我就是海龜.待國外幹嘛.現在生活當然中國好.
不過工資至少接近國外水準.回來拿的薪水和別人一樣,老臉往哪裡擱?
再說本來在國外呆了久了,對國外了如指掌,自然比沒去過的人能多辦事.
也要這樣的人.能者多得應該啊.
中國離發達國家僅一步之遙了.現在不回來搶位置就晚了.呵呵.
⑷ 如何看待「一出國,就愛國」的言論
1、國家是自己的好
今天國內一些人還天天在貶低自己的國家,開口閉口西方如何,對於真正了解西方的人,著實有點貽笑大方。其實西方也好,中國也好,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今天的中國人對西方既不要仰視,也不要俯視,而是要平視,唯有平視才能把自己和對方都看得比較清楚、比較准確,才不會被別人隨便忽悠。
2、對國家的態度
國內流傳了一種說法:西方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國是「好臟好亂好熱鬧」。但這個說法只是看到了西方「好山好水」的一面,沒有看到西方「好臟好亂」的一面。西方內部的「第三世界化」,其主要特徵就是臟、亂、差,還要加上吸毒泛濫與各種犯罪情況頻發。同樣,中國確實有「好臟好亂」的一面,但中國壯麗秀美的大好河山還在,「好山好水」的地方也非常之多。
3、國家的發展
盡管中國也像西方歷史上一樣,為自己的工業化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但中國模式總體上的糾錯能力比西方模式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有可能引領世界的新能源革命,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現在,中國的發展已由過去解決溫飽的「雪中送炭」階段進入了全面實現小康的「錦上添花」階段。
(4)如何看待中國人歸國潮強大擴展閱讀
人類因為生存的需要,形成社會,藉助群體的力量方便獲取生活資源和獲得保護。人們對所生活的族群所提供的舒適、寧靜、豐富、優越與安全感產生依戀和榮耀的情感。為了使生產和生活利益得到保障,人們自發地維護這個族群的完整性。這就是最樸素的民族主義。
愛國主義應當是自發的,源於基本的利益觀和良知,它彷彿溶化在人們的血液中,無法根本清除。由於幾乎每個人都具有這種潛能,統治者很敏感地察覺到這是一股強勁的力量,不能降服之就可能被之降服,所以長期以來,民族主義都被統治者所小心駕馭,統治者千方百計地將自己演繹成民族主義的核心價值符號。
民族主義洪流就象漩渦,而統治者則總是企圖扮演漩渦的中心。在後極權時代,由於信息的壟斷,民族主義情緒比以往更易於控制,統治者通過壟斷的傳媒、教育,對民眾的情緒進行操控。在這個「計劃思維」的時代,人們的一顰一笑、一喜一怒都被人算計、被人設計,表面上人們發自內心的情感實質上早落在那些人預先設定的模範當中了。
⑸ 近十萬在義大利的華人華僑將要回國,你們有什麼想法呢
近十萬在義大利的華人華僑將要回國,你們有什麼想法呢?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2019年年末在中國武漢爆發肺炎,危害嚴重,中國以正確的態度,嚴格的處理制止了這場災難。然而國外,新冠肺炎不容樂觀,僅在義大利就有近十萬人。義大利的華僑隨著義大利疫情越來越嚴重,華人華僑慌了,他們擔心萬一染上新冠肺炎卻得不到治療。而且在義大利治療並不是免費的。但是在中國治療,中國老百姓不需要掏一分錢,政府還會每天提供三餐。所以很多華人華僑紛紛要求回國,這就是利益的驅使。
現在義大利也有中國醫療隊,輕微患者也可以在義大利治療。義大利醫療條件也是不錯的。對於近10萬義大利華僑回國事件,必須認真對待。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兒戲,大面積的人歸國,對國內的影響是無法預知的。以大局為重,暫時還是不要讓這些人回來了,等疫情穩定以後,在想辦法回來。以上僅是筆者的個人觀點,歡迎您評論留言。
⑹ 在美華人科學家回國潮,出身中國頂尖高校的他們,為什麼選擇回來
我國為了招引科研人才迴流,在科學范疇的投入、供給豐盛薪資和齊備實驗室等方面的有力舉動眾所周知。而挑選回國的科學家們還說到了其他的關鍵要素,包含我國逐步強盛、在空間間隔上和親人更近、兩國科學水平的距離正在縮小、在美國越來越難以取得科研經費以及作業上遇到的瓶頸。盡管與國內比較,女人科研人員覺得在美國遭到的性別歧視更少,但一些科學家覺得自己在美國並不受歡迎。韓霆表明這種歸國潮「在很大程度上與特朗普政府的上台是同步的。」
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社會學教授馬穎毅對留學生的流向狀況進行了研討,她以為特朗普政府的「仇視」方針可以解說為什麼歸國學生的份額「在曩昔的幾年中不斷擴大。」「咱們都覺察到現任政府對移民不太友愛,」馬穎毅說,「並且各種言辭和全體氣氛都讓外來人員有些憂慮。」
⑺ 怎樣看待留學人員「歸國潮」
為什麼會形成「回國潮」呢?因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留學生回國創業提供了動力,創造了條件,培養典型示範。從教育部的角度,
是給回國人員提供服務,為他們建立綠色通道,讓他們回來辦各種手續通暢一些,少走一些彎路。
給他們提供事業條件。
「歸國潮」與國內就業吸引力增加密切相關,但也與出國留學人數增加、結構發生變化有關。10年前,我國出國留學還主要集中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階段,因此,大多出國留學生學成後選擇留在國外,而由於人數並不多,國外能接受他們工作。而現在,出國留學迅猛增長,出國留學人員的素質也參差不齊,有一部分甚至是「垃圾留學」,回國人員大增,海歸身份含金量下降也就在意料之中。
⑻ 從「留學熱」到「歸國潮」是什麼原因
1847年,「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漂洋過海三個月,在轟隆的汽笛聲中抵達紐約。7年後,他帶著耶魯大學第一張頒給中國人的畢業證書回國,成為中國第一位「海歸」。
由於美國國內的就業保護政策,留給國際學生的工作機會少之又少,並且大多局限於工科、計算機領域。在各國留美學生所學專業分布統計中,中國留學生學科分布相對均勻,商科最多,其次是工科、數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物理/生命科學和藝術。而印度留美學生絕大部分正是選擇了需求最大的工科和計算機科學,找工作相對容易。
⑼ 「回國潮」再次襲來,美籍華人厚臉皮高喊:憑啥取消我中國籍!後來怎樣
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新的國家,但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利堅合眾國於1776年7月成立,當時華盛頓宣讀了《獨立宣言》。在短短200多年的時間里,美國已經成為了多個經濟強國,連續126年位居世界第一,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甚至有些地方比其他國家的軍事都強。
我如何取消我的國籍?我怎麼敢這么說?取消你的國籍不是我們的決定。是你自己決定放棄的。曾經走的時候頭也不回,現在遇到困難還想祖國嗎?說這種厚顏無恥的事是不是有點「厚顏無恥」?
之前我們的發展的確,雖然少,但三十年河東河西30年,現在我們國家已經發生了變化,在許多領域已成為一個「領袖」,也因此,這些華裔美國人看到我們改變後,試著喊回來,回到毫不猶豫地說出這樣厚的皮膚。
這些華裔美國人在被拒後掀起了一股「回家」的浪潮,露出了「本色」。對於這些人,許多網民說:「去你想去的地方。別給我們惹麻煩。」你對此有什麼看法?你支持他們回國嗎?期待您的評論,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