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英國什麼時候開始承認新中國的
1949年以前,英國與中共並沒有官方接觸。1949年4月,「紫石英」號炮艦事件使英國與中共在軍事上、政治上首次發生接觸,當然這是一次不愉快的接觸。英國對中共發出了一些威脅,但根本沒有能夠付諸實施。
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英國表現得最為務實,眼看著人民解放軍橫掃大陸,而英國在中國有著龐大的經濟投資(當時超過10億美元),英國政府便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先行一步,試圖與中國人民政府建立事務聯系,並且放出「不幹涉中國內政」和「准備研究承認」的空氣。
在這種立場下,英國採取了一系列向中共靠攏的行動。
9月28日,在第四屆聯合國大會進行一般性辯論時,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發表言論:英國政府不試圖干涉中國選擇它的政府,但是,中國曾經承諾了對某些國家的義務必須尊重。
9月29日,英國政府外交部發表了《英國在華投資的研究報告》,其中特別強調英國在中國擁有「經濟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0月3日,貝文表示,英國是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於中國對待英國僑民的待遇和一般態度。
10月10日,英國外交部訓令他派駐廣州的外交人員,不得跟隨國民黨方面前往台灣。
之後,英國政府又將駐國民黨政府大使史蒂文召回倫敦,要他提供英國政府是否應迅速承認中國的意見。
11月,英國在馬來西亞的柔佛召開駐遠東外交人員會議,由英國駐東南亞高級專員麥克唐納主持,會議著重討論了英國是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討論的結果是,從各方面看來,承認較為妥當,建議倫敦採取積極行動。11月9日至11日,英美法三國外長在巴黎討論武裝西德問題,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將英國准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意圖通知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艾奇遜對貝文施加壓力,要英國在承認問題上,必須同美國保持一致,貝文僅僅讓了一小步,答應可以延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期。
延遲並沒有多長時間,1950年1月6日,貝文就致電周恩來,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願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系,同時,英國宣布撤消其對國民黨集團的外交承認。
㈡ 中英第一次外交接觸——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1793年的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政府派遣了馬戛爾尼使團,以慶祝乾隆皇帝壽辰為名,試圖通過外交途徑進入中國市場並收集情報,這一事件被稱為馬戛爾尼訪華。
這次中英之間的首次外交接觸,由於雙方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的差異,兩國政府在維護自身體制和傳統上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這導致了談判的破裂。當時的歐洲對中國的崇拜之情,如馬戛爾尼,深受伏爾泰等思想家的影響,渴望從中國學習,但英國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其急需新的市場和原料來源,這成為此次出使的主要目的。
使團帶來的19宗、590餘件禮物,包括天文儀器、船模等,展示了英國的科技實力,但並未得到清廷的充分重視。盡管如此,清政府仍按照傳統對貢品進行了處理,而部分禮物早已通過民間貿易進入中國。馬戛爾尼的六項要求,如開放更多港口、設立商館等,反映了英國希望擴大商業利益的意圖,但清朝的自大心態和對領土、關稅主權的堅持,導致了談判的失敗。
廓爾喀之戰的勝利,使得英國意識到與強大中國合作的必要性,但清朝的軍事勝利和對英方要求的忽視,使得這次外交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馬戛爾尼的出使,既是中英交流的嘗試,也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它標志著中國錯失了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的機會,同時也影響了歐洲對中國的看法。
馬戛爾尼,這位出身蘇格蘭貴族的官員,曾擔任過加勒比群島總督和印度馬德拉斯總督,直至被任命為訪華使節。他的使命及其所攜帶的「貢品」,雖然未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但其背後所代表的歐洲對東方的探索和野心,卻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㈢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始末
1.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進攻東南亞,切斷了中國與外界的運輸線。為保護這些線路,中國遠征軍准備入緬作戰。
2. 1941年12月,日軍進攻緬甸南部,逼近仰光。中、英、美三國在重慶召開會議,決定中國將出兵緬甸對抗日軍。
3. 中國遠征軍十萬大軍南征,英國人對中國的意圖有所猜疑。美國推動中緬印戰區合並,並派史迪威將軍協調中英軍隊關系。
4. 1942年3月,戴安瀾率領第200師抵達緬甸南部重鎮同古,與日軍發生激戰。盡管日軍猛烈轟炸,同古防線仍得以保持,但11天後因英軍撤退,第200師不得不突圍。
5. 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在平滿納地區准備與日軍決戰。然而,英軍在仁安羌的防線崩潰,被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成功解圍,獲得英國女王的勛章。
6. 盡管中國遠征軍在入緬初期取得一定勝利,但由於協作不力,最終面臨潰敗的命運。
㈣ 英國侵藏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英國分別於1884年和1903年發動了兩次侵藏戰爭,那麼你了解英國侵藏戰爭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英國侵藏戰爭的起因,希望能幫到你。
英國侵藏戰爭的起因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侵華的逐漸加劇與清政府的日趨衰朽,西藏地區也遭到英帝國的武裝侵略。
印度在英國殖民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為確保能長期穩定地在南亞次大陸獲取經濟利益,英國人提出了「拱衛印度安全」的戰略思想,核心內容包括:三個緩沖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便是這三個緩沖區之一。1865年,英國把不丹也納入英國殖民勢力的范圍。虎視眈眈的英軍已經距西藏咫尺之遙。
沙皇俄國此時正在為實現南下印度洋戰略積極活動,侵略矛頭也直指我國西北、西南地區。
沙俄的舉動對英國侵略西藏的野心構成了一定威脅。英國人迫不及待地尋找進入西藏的時機,此時發生的「馬嘉理事件」正好提供了機會。1874年,英國派軍官柏郎率領近200人的武裝「遠征隊」從緬甸出發,到我國雲南探測通往內地的路線。駐北京的英國使館派翻譯馬嘉理前往接應。1875年2月21日,武裝探路隊在騰沖蠻允山寨與景頗族群眾發生沖突,馬嘉理開槍打死多名群眾,憤怒的山民將馬嘉理及其隨員擊斃,將探路隊逐回緬甸。
事後,英國立即給清政府施加強大壓力。1876年9月13日,李鴻章被迫與英國公使威妥瑪簽訂了《煙台條約》和《入藏探路專條》。除「賠款」「謝罪」外,還允許英國人開辟印藏交通。
英國侵藏戰爭的背景
19世紀和20世紀初,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由於對印度這一「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英國「食品籃」的高度重視,確保英國能在南亞次大陸長期穩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根據印度的 地理 特點和周邊環境,英國的戰略家們逐步提出了所謂「拱衛印度安全」的「三個緩沖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的戰略思想。三個「緩沖區」中,第一個就是「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保證印度不受中國威脅」;第二個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在英國的控制之下」;第三個是「阿富汗,它擋住了沙皇俄國。」① 兩個同心圓是指,內圓:印度西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尼泊爾—錫金—不丹—阿薩姆邦—印度東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外圓:波斯灣的酋長國—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國。② 一個內湖就是英國控制的印度洋。
從這一戰略構思出發,英國必須從印度向北入侵喜馬拉雅諸山國,進而對西藏進行侵略。此時沙皇俄國也在覬覦新疆,企圖進而南下與英國爭奪西藏。但是,沙俄對中國西藏的侵略威脅,遠不如英國嚴重和直接,其主要方式是進行 政治 上的籠絡。
英國按其從印度北侵的既定方針,1835年向錫金租得大吉嶺地方,作為東印度公司的「避暑地」。從此,英國在喜馬拉雅山區有了立足之地。1846年,英國吞並印度西北部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以後,又悄悄侵佔了原屬於我國西藏地方的拉達克地區。1860年,英軍進攻錫金,並於1861年囚禁了錫金王,強迫其簽訂英錫條約,佔領了錫金的許多土地。1860年,英國同尼泊爾簽訂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對尼泊爾的控制。1864年,英軍進攻不丹,1865年強迫戰敗的不丹與之簽訂條約,強占不丹的大片土地。此後,英國即以錫金為入侵西藏的跳板,在錫金境內大舉修路,步步北上,以逐步實現「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保證印度不受中國威脅」的戰略意圖。
英國侵藏戰爭的結果和影響
英帝國通過兩次侵藏戰爭,攫取了種種在藏特權,為英國後來在西藏從事分裂活動提供了條件,同時給中國造成了嚴重的邊疆危機,為以後中印邊界糾紛埋下了禍根。內外交困的晚清政府雖然無力同英國抗衡,但強烈的刺激促使清政府很快採取了開發西藏的系列 措施 ,為西藏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西藏民眾殊死抗擊英軍的英勇行為,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西藏人民面對強敵入侵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永遠被銘刻在了中華民族的史冊中。
猜你喜歡:
1.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
2. 廓爾喀侵藏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3. 世界上國家間最大的陸地爭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