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免疫理論從哪裡來

英國免疫理論從哪裡來

發布時間:2025-05-19 15:35:47

① 免疫學之父是誰

愛德華·琴納,又名:安特·愛德華·詹納,是一名英國醫生,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學之父。
琴納生平簡介
在了解愛德華·琴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天花這種疾病。天花是痘病的一種,感染力極強,且很難被徹底治癒。在古代,死於天花的人數不勝數。美國的第一位總統華盛頓小時候就得過天花,從此留下了滿臉麻子。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五和中國清朝皇帝順治也都是因天花而死。由此可見,天花幾乎是當時的一種不治之症。
成功研究了天花疫苗的首位醫生,就是愛德華·琴納。愛德華·琴納1749年5月17日出生於英國格洛斯特郡。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他和他的哥哥相依為命。隨著琴納的年齡漸長,當時天花正在英國流行,幾乎大部分英國人都會染上天花。琴納自己本身也感染過天花。有了切膚之痛,琴納從小便發誓要找到治療天花的辦法。
在他13歲的那年,經過他哥哥的努力,琴納成為了英國外科醫生盧德洛的學徒,他跟隨盧德洛學醫7年,成為了一名能乾的外科醫生助手。學成後,琴納就自己開設醫院,替人診療。
1718年,有位名叫梅麗·惠特尼·蒙塔古的貴族夫人從土耳其旅行回來,稱土耳其有種預防天花的辦法,就是把輕度的天花患者的病毒植入正常人體內,這樣被接種的那個人就獲得了天花的免疫能力。琴納相信了這種說法,他通過醫學實踐和觀察,牛痘的病症和天花十分相似,但牛痘不會致人死命,症狀也輕許多,但得過牛痘的人,就不會再感染天花。
1796年5月17日,愛德華·琴納在一位八歲的孩子身上進行了實驗,他現將牛痘的膿液接種到男孩身上。2個月後,又將天花的膿液接種給男孩,結果發現那名男孩竟沒有得天花的症狀。後來又經過幾次試驗,發現了牛痘果然有抵抗天花的預防能力。
愛德華·琴納將這一發現無私地奉獻給世界人民,從此天花不再是人類的頑敵了,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現和成功,造福了無數人。

② 「群體免疫」的概念是誰最先提出的

「群體免疫」這一概念最早於1923年提出,一名美國學者對美國城市巴爾的摩兒童麻疹傳播情況做了近30年的調查,他發現,當曾經感染麻疹的兒童到達一定規模以後,新發感染數就會明顯降低,讓從未染病的未免疫兒童更加安全。

從那時起,大規模接種疫苗開始變得越來越普遍,並成為了許多國家的公共衛生策略。「群體免疫」的概念被廣泛用於傳染病防控中。根據牛津大學發布的報告,「群體免疫」只適用於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對於非傳染性疾病則無效,形成「群體免疫」的核心是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

(2)英國免疫理論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英國應對新冠疫情的「群體免疫」的策略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13日在接受英國天空電視台采訪時,帕特里克表示,約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英國目前約有6600萬人口,根據帕特里克的預測,即有40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政府做此決定是因為判定本國疫情「遏制」階段失敗,已經進入「拖延」階段,疫情暴發不可避免。為將新冠肺炎的高發期從傳統流感季節的4月延緩至夏季,以緩解醫院面臨的壓力,英國政府決定容忍疫情緩慢發展,期待大部分人在隱匿性感染後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從而在人群中獲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

③ 彼得·梅達瓦簡介

彼得·梅達瓦,1915年2月28日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1987年10月2日逝世於英國倫敦。他是巴西出生的英國動物學家,與Frank Macfarlane Burnet爵士共同獲得1960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他們的研究重點是後天免疫耐受理論,這一理論為器官和組織移植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梅達瓦的學術生涯以動物免疫學為起點,他發現動物體內存在免疫細胞,這些細胞能夠識別並摧毀入侵的外來物質。這一發現對於理解免疫系統如何工作至關重要。在這一基礎上,梅達瓦提出了後天免疫耐受理論,即人體在接觸到特定物質後,免疫系統可以學會「忽視」這些物質,從而達到耐受狀態。



梅達瓦與Burnet共同工作的成果為器官移植領域開辟了新天地。他們研究發現,如果能夠在移植前讓受體(接受器官的人)對供體器官的抗原產生耐受,移植後就可能避免排斥反應。這一理論指導了後來的器官移植實踐,大大提高了移植成功率,為許多患者帶來了希望。



梅達瓦的貢獻不僅在於科學研究,還在於他推動科學普及和公眾理解。他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科學概念,鼓勵人們欣賞科學之美,激發了無數人對科學的興趣。他的工作和影響力超越了學術領域,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彼得·梅達瓦通過他的研究改變了醫學和科學界,為人類帶來了寶貴的健康福利。他的後天免疫耐受理論不僅在器官移植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也為免疫學和相關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梅達瓦的一生是科學探索和貢獻的典範,他的工作將繼續激勵著後來的科學家們追求知識的邊界。


(3)英國免疫理論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彼得·梅達瓦(Peter Brian Medawar),阿拉伯裔英國人,1915年出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父親是一個黎巴嫩商人。中學畢業後他考到英國牛津大學附屬的馬格達倫學院念書,主攻動物學。1960年,梅達瓦因為對免疫學做出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④ 尼爾斯·傑尼人物生平

尼爾斯·傑尼,這位丹麥出生的免疫學家,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對免疫學領域做出了顯著貢獻。他提出的理論包括抗體形成的「天然」選擇學說、抗體多樣性發生學說以及免疫系統的網路學說,極大地推動了細胞免疫學理論的發展,因此被譽為「現代免疫學之父」。

免疫學研究機體對抗原物質的反應機制,早期主要關注感染免疫和免疫技術。然而,50年代以後,免疫學理論取得了突破,對理解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的成功提供了理論指導。至今,已有眾多科學家因免疫學成就獲得諾貝爾獎,傑尼與科勒和米爾斯坦共同在1984年榮獲這一榮譽。

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傑尼,幼年隨家人定居丹麥和荷蘭。他在16歲時獲得鹿特丹學士學位,之後在丹麥國家免疫血清研究所開展研究,195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專注於抗原和抗體間的相互作用,他發現抗體與抗原接觸次數越多,結合力越強。1963年,他在匹茲堡與諾丁合作發明了血小板檢測方法,這一方法成為計算抗體生成細胞的標准手段。

傑尼在20世紀60年代的研究揭示了抗體的可變區具有抗原性,能夠模擬和刺激新的抗體產生。他於1971年提出免疫系統能區分「自身」和「非自身」物質,1974年進一步發展出免疫系統網路理論。這一理論闡述了個體基因型和抗個體基因型抗體之間的平衡網路,當異體抗原破壞平衡時,免疫系統會生成更多抗體來恢復平衡,增強免疫反應。

傑尼的理論成果之一是抗個體基因型抗體在預防接種中的應用,它們能模仿抗原並引發免疫反應,但不會對個體造成傷害。他的抗體自然選擇理論為克隆選擇學說提供了理論支持。傑尼一生致力於科學交流和教育,1971年他在瑞士巴塞爾創辦了免疫學院,擔任院長直至1980年,之後在法國巴黎巴斯德學院任教,並於1994年在蓬德加爾去世。

⑤ 關於群體免疫是否靠譜,歷史給出過答案嗎

3月12日,瑞典政府突然宣布了一個奇怪的決定,他們決定停止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進行統計,並且同時不再檢測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和疑似患者,而在當天,英國首相約翰遜,也提出了類似的決定,宣布英國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已經失敗,准備推行“群體免疫政策”來幫助民眾獲得“群體性免疫力”,作為英國下一步的防疫措施。

再者,我們還是需要理解他們的無奈,而且目前這個政策並沒有全方位的實行。目前他們只是對自家輕症與疑似暫時放棄檢測,醫療集中力量收治確診患者和重症病例,這樣可以緩解本國醫療系統的壓力。而對於免疫力較弱的老年人群體,他們也是在加強隔離防控。

我只是擔心。

學習和借鑒沒有錯,獨辟蹊徑單獨開創一套自己的理論也不能說有問題,但是這是以廣大人民的生命為代價來做的社會實驗,實驗後果就是成功了,皆大歡喜,不成功就繼續混亂,倒霉的是誰?

免疫力較低的人,沒條件治療的人,甚至於全球其他國家已經較好防控住病毒的人。一旦英國瑞典這些國家病毒肆虐,屆時將會是全球的壓力。

我希望是我誤會了,我希望他們是對的。如果成功了,那也將是世界的福音。

⑥ 英國群體免疫力的真相是什麼

正如大家目前所了解的這樣,新冠肺炎疫情已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事,該病毒已在全世界的一百多個國家迅速蔓延,其中以義大利、伊朗、韓國這幾個國家最為嚴重。原本大家的關注點都主要集中在這些疫情發展更迅速的國家,但英國的群體免疫卻突出重圍,這個建立在不列顛群島上的國度,近日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

⑦ 免疫學的發展簡史

18 世紀至 20 世紀中葉為經典免疫學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對免疫功能的認識由人體現象的觀察進入了科學實驗時期。在此期間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
牛痘苗的發明
牛痘苗的發明是繼人痘苗之後免疫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是由英國醫生 Jenner 在觀察到患過牛痘的擠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實後,通過長期研究的科學成果。該疫苗給人體接種後,只引起局部反應,並不造成嚴重損害,但能有效地預防天花。它不僅彌補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實驗室大量生產。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醫學界所接受。
減毒活疫苗的發明
19 世紀末,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法國免疫學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國細菌學家郭霍(Koch)在創立了細菌分離培養技術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地科學研究,利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方法獲得了減毒菌苗,並用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Pasteur 以高溫培養法制備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體內經連續傳代制備了狂犬病疫苗。這些減毒疫苗的發明不但為實驗免疫學打下了基礎,也為疫苗的發展開辟了新局面。
抗體的發現
1890 年德國學者 Behring (貝苓)和日本學者北里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動物時發現,在被免疫的動物血清中有一種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質,稱為抗毒素。將此免疫血清被動轉移給正常動物,使後者獲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 Behring 又與 Kitasato 將白喉抗毒素正式用於白喉的治療,開創了人工被動免疫療法之先河。為此, Behring 於 1901 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後來,人們相繼發現了凝集素、沉澱素等能與細菌或細胞特異性反應的物質,統稱為抗體;而將能引起抗體產生的物質稱為抗原,從而確立了抗原和抗體的概念。
補體的發現
1894 年, Pfeiffer 發現了免疫溶菌現象。他將霍亂弧菌注射到已被該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內,發現新注入的霍亂弧菌迅速溶解。此外,取細菌免疫血清與相應細菌注入正常豚鼠腹腔也可得到同樣結果。Bordet 將新鮮免疫血清加熱 30 分鍾後,再加入相應細菌,發現只出現凝集,喪失了溶菌能力。據此認為,免疫血清中可能存在兩種與溶菌有關的物質,一種是對熱穩定的物質即抗體,其能與相應細菌或細胞特異性結合,引起凝集;另一種是對熱不穩定的物質,稱之為補體,它是正常血清中的成分,無特異性,但具有協助抗體溶解細菌或細胞的作用。
血清學方法的建立
根據抗原和抗體特異性結合的特點,在抗毒素發現以後的 10 年中,建立了許多體外檢測抗原、抗體的血清學方法如凝集反應、沉澱反應、補體結合反應等,為傳染病的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
免疫化學的研究
在抗原和抗體概念確立後,人們對其理化性質、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化學基礎等問題產生了興趣。20 世紀初, Landsteiner 等應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結合抗原,即以芳香族有機化學分子偶聯到蛋白質分子上形成的抗原,研究抗原抗體反應特異性的物質基礎,從中認識到,抗原特異性實際上是由一些小分子的結構及構象決定的,進而提出了關於抗原抗體反應的格子學說,從理論上解釋了血清學反應現象。20 世紀 30 年代, Tiselies 和 Kabot 建立了血清電泳技術,證明抗體是丙種球蛋白,並利用分離、純化抗體的方法對抗體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電泳技術,發現了抗體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質,從而使抗體分子與結構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抗體生成理論的提出
1897 年, Ehrlich 提出關於抗體產生的學說,即側鏈學說。他認為抗毒素分子存在於細胞表面,當外毒素進入機體與其結合後,可刺激細胞產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由細胞表面脫落入血。該學說當時未被免疫學界接受。20 世紀 30 年代 Haurowitz 和 Pauling 等先後提出抗體生成的直接模板學說和間接模板學說,他們均認為抗原決定了抗體的特異結構,否認抗體產生細胞的膜上具有識別抗原受體。這種只片面強調抗原對機體免疫反應的作用,忽視機體免疫系統對抗原識別的本質的理論,違背了免疫反應的基本規律,阻礙了抗體生成研究的過程。直到細胞系選擇學說提出後,才使免疫學有了新的進展。
對機體保護性免疫機制的探討
19 世紀末,對機體保護性免疫機制的探討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此期間形成兩大學派。一為以 Metchnikoff 為代表的細胞免疫學派,該學派認為抗感染免疫是由體內的吞噬細胞所決定;一為以 Ehrlich 為代表的體液免疫學派,該學派認為血清中的抗體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它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但每一學派都僅僅反應了復雜免疫機制的不同側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至 1903 年, Wright 和 Douglas 在研究吞噬現象時,發現血清和其它體液中存在一種物質(調理素),能大大增強吞噬作用,從而初步將兩大學派統一起來,使人們開始認識到機體的免疫機制包括兩個方面: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20 世紀中葉至該世紀 60 年代期間,為近代免疫學時期。這一時期人們沖破了抗感染免疫模板學說的束縛,對生物體的免疫反應性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使免疫學開始研究生物問題,出現了全新的免疫學理論。因此,這一期實際上是免疫生物學時期。在此期間獲得的主要成就包括:
一、遲發型超敏反應的發現
Koch 在用結核桿菌給患者皮下注射,試圖進行免疫治療時發現,在注射局部出現組織壞死現象,稱為 Koch 現象。該現象具有特異性。Chase 等對 Koch 現象進一步深入研究,他們以致敏豚鼠血清轉移給正常動物,未能引起結核菌素反應;而用其淋巴細胞轉移則引起了陽性反應。從而證明了結核菌素反應不是由抗體,而是由致敏淋巴細胞引起,機體的免疫性不僅僅只有體液免疫,也可形成細胞免疫。
二、免疫耐受的發現
1945 年, Owen 發現異卵雙生的兩頭小牛體內有兩種血型紅細胞共存,稱其為血型細胞相嵌現象。由於不同血型細胞天然存在於同一機體內不引起免疫應答故又稱為天然耐受。此後, Medawar 等在新生期小鼠體內成功地進行了人工誘導異己抗原耐受實驗,揭示了體內處於發育階段的免疫細胞無論接觸自身抗原還是異己抗原,均可導致對相應抗原的耐受。
三、細胞系選擇學說的提出
1958 年,澳大利亞免疫學家 Burnet 在 Ehrlich 側鏈學說影響下,提出細胞系選擇學說。該學說闡明了抗體產生的機制,並對諸如抗原識別、免疫記憶及自身耐受與自身免疫等許多重要免疫生物學現象作了解釋,大大促進了現代免疫學的發展。該學說基本觀點為① 認為機體內存在識別不同抗原的多種細胞系,每一細胞系的細胞表面表達識別相應抗原的同一受體;② 抗原進入機體後,選擇性地與具有相應受體細胞系的細胞作用,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效應細胞或記憶細胞;③ 胚胎期針對自身抗原的免疫細胞與自身抗原接觸後可被破壞、排除或處於抑制狀態;④免疫細胞可突變形成與自身抗原反應的細胞系,導致自身免疫病。
四、免疫學技術的發展
在此期間,免疫學技術也得到快速發展,建立了間接凝集反應和免疫標記技術,進一步促進了免疫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應用。 現代免疫學時期指 20 世紀 60 年代至今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確認了淋巴細胞系在免疫反應中的地位,闡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結構與功能,對免疫系統特別是細胞因子、粘附分子等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從分子水平對免疫球蛋白的多樣性、類別轉化等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一、免疫系統的研究
1957 年 Click 發現摘除雞法氏囊,可引起抗體產生缺陷。認為法氏囊是抗體產生細胞存在的主要場所,並將產生抗體的細胞稱為 B 細胞。Miller 和 Good 通過在哺乳類動物體內進行早期胸腺摘除,導致細胞免疫缺陷和抗體產生嚴重下降,證明了存在於胸腺的免疫細胞主要執行細胞免疫,稱之為 T 細胞。1969 年 Claman 和 Mitchell 等提出了 T 細胞亞群的概念。此後,人們進一步證實了經胸腺和法氏囊分化、成熟的 T 、 B 淋巴細胞在外周淋巴組織的分布,以及 T 、 B 細胞在抗體產生中的協同作用,從而建立了免疫系統的組織學和細胞學基礎。
二、抗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20 世紀 60 年代, Porter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抗體,獲得了抗體活性片段(Fab)和可結晶片段(Fc)。用化學還原法證明抗體是由多肽鏈組成,並以抗原分析法證明了抗體分子的不均一性。此後,人們統一了抗體球蛋白名稱,並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類。
三、免疫網路學說的提出
1972 年, Jerne 提出免疫網路學說。該學說認為:抗體和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存在獨特性,在抗原進入前,抗體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當抗原進入機體後,使這種平衡被打破,導致特異性抗體產生,當後者達到一定量時,可引起抗獨特型抗體產生。由此可見,在同一機體內一組抗體的獨特型決定基可被另一組抗獨特型抗體分子識別;而一組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可被另一組淋巴細胞表面抗獨特型表面受體所識別,這樣在淋巴細胞和抗體之間就形成了獨特型 - 抗獨特型免疫網路。
網路學說探討了免疫調節機制,提出由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應答不是無休止地進行,而是受獨特型抗體的制約,籍以維持機體的生理穩定和平衡。
四、抗體多樣性研究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 Dreyer 和 Benner 等曾提出一種假設,認為編碼免疫球蛋白(Ig)肽鏈的基因是由兩種基因組成。在胚胎期,它們彼此分隔存在,在 B 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重排和拼接在一起。日本學者利根川進等應用分子雜交技術克隆出編碼 Ig 分子 V 區和 C 區基因,並應用 cDNA 克隆探針證明了 B 細胞在分化發育過程中編碼 Ig 的基因結構,進而闡明了抗原結合部位多樣性的遺傳控制。
五、細胞因子與免疫細胞膜分子研究
細胞因子和免疫細胞膜分子研究是近 20 年來免疫學研究的熱點。
最初人們從細胞培養液中提取細胞因子進行功能和結構的研究,相繼發現了白細胞介素(IL) 、干擾素(IFN) 、腫瘤壞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 等細胞因子,對其生物學功能、作用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可大批量生產細胞因子,促進了細胞因子在臨床治療和實驗研究中的應用。
免疫細胞膜分子種類很多,主要包括 T 、 B 細胞抗原識別受體(TCR / BCR)、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白細胞分化抗原(CD) 、促分裂素受體、細胞因子受體、免疫球蛋白受體,以及其它受體和分子。20 世紀初,人們發現在不同種屬或同種不同個體間進行正常組織或腫瘤移植時出現的排斥反應是由細胞表面主要組織相容性分子(MHC Ⅰ/Ⅱ類分子)決定的。此後,人們又注意到 T 細胞識別抗原時,存在 MHC 的限制性即 T 細胞抗原受體 (TCR) 在識別異己抗原時,同時識別自身 MHC 分子。
人們對白細胞分化抗原 (CD) 的大量研究,揭示了 T 細胞亞群的功能、細胞激活途經和膜信號的轉導及細胞分化過程中的調控等機制。此外,在研究細胞毒性T 細胞(CTL)殺傷作用時,發現 CTL 表達的 FasL 可與靶細胞表達的 Fas 結合,引起靶細胞內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sase)級聯活化,裂解 DNA ,導致靶細胞死亡稱為細胞程序性死亡(PCD)或細胞凋亡(apoptosis)。
六、應用免疫學的發展
1975 年 Kohler 和 Milstein 首創雜交瘤技術。他們將小鼠骨髓瘤細胞和經綿羊紅細胞(SRBC)致敏的 B 細胞在體外進行融合形成雜交瘤(hybridoma)。這種雜交瘤細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細胞大量無限制生長繁殖的特性,又具有合成和分泌抗體的能力。應用該技術可產生均一的、只針對單一抗原決定基的抗體,稱為單克隆抗體(McAb)。McAb 具有純度高、特異性強、可大量生產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於血清學診斷、免疫細胞及其它組織細胞表面分子的檢測,並通過與核素、各種毒素或葯物化學偶聯進行腫瘤導向治療研究。
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於免疫學研究也是一項突破性成就。利用分子雜交技術和分子遺傳學理論制備的基因工程抗體如完全人源化抗體、單鏈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等較 McAb 更具優越性。20 世紀 80 年代,分子雜交技術就被用於研究免疫球蛋白分子、 T 細胞受體分子、補體、細胞因子,以及 MHC 分子等的基因結構、功能及其表達機制。20 世紀 80 年代出現的聚合酶鏈反應(PCR)是一種體外核酸擴增技術。應用該技術制備重組疫苗、 DNA 疫苗及轉基因植物疫苗,為免疫預防開辟了嶄新的前景。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備重組細胞因子的廣泛開展,已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閱讀全文

與英國免疫理論從哪裡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藏紅花怎麼找到 瀏覽:751
到印度貨運多少錢 瀏覽:976
中國到北非需要多久 瀏覽:196
中國最厲害的是哪個軍種 瀏覽:654
3月12號中國疫情多少例 瀏覽:494
印度國民用什麼語言 瀏覽:906
印尼手機上網怎麼樣 瀏覽:951
為什麼伊朗會爆發新冠 瀏覽:22
中國隊和伊朗隊什麼時候比賽 瀏覽:252
南越和越南代工哪個口感好 瀏覽:521
中國人壽康悅怎麼改版 瀏覽:867
伊朗大換幣後什麼保值 瀏覽:432
印度為什麼吃高熱量食物 瀏覽:928
義大利星巴克為什麼這么多人開店 瀏覽:830
中國郵政在哪裡舉辦 瀏覽:535
伊朗的德黑蘭英文大寫怎麼寫 瀏覽:45
有多少香港人定居英國 瀏覽:231
印度經濟世界排名2019是多少 瀏覽:430
印尼簽證itas是什麼意思 瀏覽:52
義大利著名服裝品牌都有哪些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