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丹地在哪裡

英國丹地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5-02-09 18:52:15

1. 為什麼人家英國人統治的過的國家都很富裕了。

英國殖民地也有很多落後的地方。

賴索托。1868年英國吞並了該地區,1966年獨立。

波札那。1884年英國遠征軍到達該地,1966年獨立。

英屬多哥,原為德國的殖民地,一戰後被分為法屬多哥和英屬多哥。1919年被並入黃金海岸

英屬喀麥隆,1961年英屬與法屬喀麥隆合並並宣布獨立。

甘比亞 自1661年起該國就是英國商人的要塞,1965年獲得獨立。

黃金海岸即今迦納。自1631年起英國商人就開始在此聚居,1957年獨立。

埃及 1882年埃及被英國佔領,英國軍隊在該國持續駐軍直到1954年。

肯亞 1886年英國與德國瓜分東非後獲得肯亞,1963年獨立。

模里西斯 1814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模里西斯,1968年獨立。

奈及利亞,1886年交由英國皇家尼日公司管理,1960年獨立。

尚比亞。1891年起劃歸英屬南非公司統治,1964年獨立。

馬拉維。1891年英國在此建立中非保護地,1964年獨立。

獅子山 自1787年起獅子山就是英國公司進行黑奴貿易的重要據點。

辛巴威。1893年英國從非洲部落手中奪得南羅得西亞,1980年白人政權與黑人族群達成共治協議,更名辛巴威,成為獲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

索馬里蘭 1884年成為亞丁的保護國,1897年劃定邊界,1905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間曾被義大利短暫佔領,1960年並入索馬里後獨立。

南非 1795年和1806年英國從荷蘭人手中兩次奪得好望角的部分領土,1814年全面吞並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國直接管轄。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並組成南非聯邦,成為一個自治領。

納米比亞。1878年納米比亞的沃爾維斯港被宣布為英國領地,1990年獨立。

史瓦濟蘭 1890年英國與德蘭士瓦對史瓦濟蘭統治者進行聯合保護,1906年英國單獨對其保護,1968年獨立。

蘇丹 蘇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後在1880年代埃及統治被馬赫迪推翻;1898年英國以埃及的名義重新佔領蘇丹,並與埃及共同對蘇丹進行統治。1956年蘇丹獨立。

坦噶尼喀 原為德國在東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獨立,1964年與桑給巴爾組成坦尚尼亞。

桑給巴爾 1841年英國在該島建立領事館,1890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963年獨立,次年與坦噶尼喀合並組成坦尚尼亞。

烏干達 1890年英國東非公司與布干達王國簽訂條約,1894年布干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96年其他幾個地區陸續加入保護國,1905年成立烏干達殖民地,1962年獨立。

請問樓主,對於以上貧困落後的英國殖民地國家,你有什麼說法?

2. 英國重大案件發生時間

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間,於倫敦東區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殺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兇手代稱。犯案期間,兇手多次寫信至相關單位挑釁,卻始終未落入法網。其大膽的犯案手法,又經媒體一再渲染而引起當時英國社會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歐美文化中最惡名昭彰的殺手之一。

雖然犯案期間距今已達百年之久,研究該案的書籍與相關研究也日漸增多。但因缺乏證據,兇手是誰卻是各說其詞、毫無交集,因而使案情更加撲朔迷離。可是開膛手傑克的身影卻透過媒體、搖滾樂、玩具等物品不斷出現在今日的大眾文化之中。

◆犯案過程

開膛手的犯案地點集中在倫敦東區(East End of London)白教堂(Whitechapel)附近。這里在當時是著名的移民集散地,遠從俄羅斯和東歐來的數萬移民定居在此。由於收入微薄,此處早已成為貧窮與犯罪的溫床,街頭上流落著無家可歸的流氓與拉客的娼妓。雖然蘇格蘭場於1829年就建立全市巡邏網,但薄弱的警力仍難以負擔每晚有數萬妓女出沒的東區治安。

白教堂連續兇殺案

疑似兇手寄發的第一份訊息"Dear Boss"1888年8月7日一具女屍被發現陳屍東區的白教堂,死者是中年妓女瑪莎·塔布連(Martha Tabram),身中三十九刀,其中九刀劃過咽喉。同年8月31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分,另一位妓女瑪莉·安·尼古拉斯(Mary Ann Nichols)被發現死在白教堂附近的屯貨區(Bucks Row)里,時年43歲。她不但臉部被毆成瘀傷,部分門齒脫落,頸部還被割了兩刀。但最殘忍的是腹部被剖開,腸子被拖出來,女陰也遭利刃嚴重戳刺。

由於該教堂附近甚少發生兇殺案,這兩件案子和之前的幾件殺人案件受到社會大眾的注目,有些媒體甚至以「白教堂連續兇殺案」(the Whitechapel murders)稱之,認為是同一名兇手所為。這樣繪聲繪影的描述引起當地居民的恐慌,於是警方在此投入更多的便衣警探巡邏,當地居民也組織巡邏隊維持治安。如此使人們相信此類案件將不會重演。

開膛手傑克

沒想到8天後,也就是9月8日凌晨五點四十五分,一位居住在漢伯寧街(Hanbury Street)29號的老車夫於其廉價出租公寓的後方籬笆里發現一具女屍,死者是47歲的妓女安妮·查普曼(Annie Chapman)。她與前位死者同樣被割開喉嚨,並慘遭剖腹,腸子被甩到她的右肩上,部分子宮和腹部的肉被兇手割走。其頸部有明顯的勒痕,據說死前曾呼救,但未引起注意。由於這是兇手第一次在住宅附近犯案,時間還是接近清晨的5點以前,卻未發出任何引人注意的聲響,此案成為日後人稱開膛手的兇手所犯下最著名的案件。

9月27日,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收到一封用紅墨水書寫,並蓋有指紋的信,署名「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信中以戲謔的態度表明自己就是殺死妓女的兇手,並聲稱被逮捕前還會繼續殺害更多妓女。由於這封信以「親愛的老闆」(Dear Boss)起頭,日後便以此稱呼兇手寄發的第一封信。

9月30日凌晨一點,一名馬車夫於住家附近發現伊麗莎白·史泰德(Elizabeth Stride)的屍體。不同於前兩位犧牲者,這位44歲的瑞典裔妓女雖被割喉,但未遭剖腹,而是死於左頸部動脈失血過多。由於犯罪手法不同,有人懷疑此案的兇手與前兩起開腸剖腹的兇案並無直接關系。

就在大批警力趕到伊麗莎白·史泰德陳屍處時,凌晨一點四十五分左右,46歲的妓女凱薩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被發現橫屍在主教廣場(Mitre Square)上。除了同樣被割喉剖腹,腸子甩到右胸外,她還被奪去部分子宮和腎臟。由於巡羅的員警聲稱一點半時這里並無異狀,因而研判死者是在一點半至一點四十五分之間被殺害,並被剖開腹部。兇手行凶手法之俐落,讓多數人認為他可能是專業的外科醫生。

凌晨三點,一位搜尋可疑嫌犯的警員在高斯頓街(Goulston Street)附近發現件沾滿血的衣物,經過鑒定是凱薩琳·艾道斯身穿圍裙的一部分。而在衣物掉落的附近高牆上,發現疑似兇手用粉筆寫下的一行文字:「猶太人不是甘於被怨恨的民族!」("The Juwes are not The men That Will be Blamed for nothing.",但另有刑警記得是"The Juwes are The men That Will not be Blamed for nothing.")。之後警察督察長湯瑪斯·阿諾德(Thomas Arnold )到現場巡視並觀看這句留言,因擔心該牆上塗鴉天亮後被路人看到,反而激起反猶太主義者的情緒,當場下令擦去。

最後一位受害者

隔天,也就是10月1日,中央新聞社又收到一封明信片,內文同樣以紅墨水寫成。信里,寫信者自稱是「調皮的傑克」(saucy Jacky),並提到他打算「隔天再干兩件事」——一般認為就是9月30日凌晨伊麗莎白·史泰德和凱薩琳·艾道斯這兩起命案。另外,寫信者提到打算割下死者的耳朵寄給警方,這與凱薩琳·艾道斯遺體外耳損毀的情形類似。最後,寫信者同樣留下「開膛手傑克」的屬名。而日後便以寫信者自稱的「調皮的傑克」("Saucy Jacky")稱呼該信件。

10月15日,一封寄給白教堂一帶的居民自發組成的白教堂警戒委員會(Whitechapel Vigilance Committee)信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信里附半顆腎臟,並以黑色墨水書寫。寫信者聲稱「來自地獄」,並說這顆腎臟取自「某個女人」(一般認為就是凱薩琳·艾道斯)身上,其中半顆被他煎熟吃掉。不同於前面兩封信,這封信沒有任何署名,日後人們便以開頭的「來自地獄」("From Hell")為此信命名。比起前兩封信,一般認為此信由兇手親自書寫的可能性最大。

11月9日一位多塞街(Dorset Street)上的房東托他助手到瑪莉·珍·凱莉(Mary Jane Kelly)的房間收六個星期未繳的房租,卻從窗口發現這位25歲的年輕妓女慘死在床上:她全身赤裸,頸部有勒痕,胸部和腹部被剖開,臉部的耳鼻和乳房也被割掉,據信被兇手拿到旁邊的壁爐烤熟吃掉(但有人認為是被兇手割下帶走)。一位鄰居宣稱昨晚,即11月8日晚上八點半時仍看到凱莉活著(不過她對凱莉的長相描述不完全正確),另外有鄰居聲稱當天凌晨四點左右有聽到一聲凄慘的女性尖叫聲。但可以確定的是,屍體發現的前一天晚上10點,凱莉曾出現在酒吧里。

瑪莉·珍·凱莉命案後,開膛手傑克似乎消聲匿跡:倫敦未再出現類似的命案手法,媒體對命案的興趣也逐漸褪去。但警方動員大批人力卻遲遲無法偵破案件,飽受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在內的英國各界人士批評,進而導致警界高層的異動。1892年,警方宣布停止偵辦白教堂連續兇殺案。

◆開膛手書信

綜觀整個開膛手犯案期間,警方和報業收到千百封關於案情的信件。有些信出自全心全意提供訊息協助捉拿兇手的人士之手,但其中絕大多數被認為對案情毫無幫助而被忽略。

也許這數以百計的信中,較吸引人的是那些宣稱兇手親筆寫的信件。這些信中絕大部分被當作騙局。許多專家指出這些信里「沒有任何一封」是真的,但其中卻很可能包含兇手真跡。經過近代和現在的權威人士驗證,有三封信最引人注目:

·《「親愛的老闆」信》:日期是寫9月25日,郵戳日期是9月27日,收件者是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9月29日被送往蘇格蘭場。剛開始這封信被認為是個騙局,但當愛道斯的遺體被發現有隻耳朵部分被割掉時,信中被應證的「割走女士們的耳朵」("clip the ladys ears off")引起人們的注意。警方於10月1日公布這封信,希望有人能認得信里的筆跡,但徒勞無功。「開膛手傑克」之名第一次出現在這封信中,並在信件被公布後獲得世界級的惡名,大部分的胡鬧信件都模仿該信的筆調。連續兇殺案結束後,警方宣稱該信是一名當地記者的騙局。

·《「調皮的傑克」明信片》:郵戳日期是1888年10月1日,收件者是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內文筆跡類似《親愛的老闆信》。信中提到兩位受害者 (即史泰德和艾道斯)將死在彼此附近:「此時的兩件事」("double event this time.")。有爭議的是這封信在兇殺案公布前就寄出了,而且不像是具有此類犯罪知識的怪人所寫,雖然它在案發前24小時更早以前就被加上郵戳,且後面相當長的細節為當地居民與記者所知曉。之後警署宣稱已確認該信是由特定記者所寫,而這位記者也是《親愛的老闆信》的撰寫者。

·《「來自地獄」信》:又被稱作《盧斯科信》(Lusk letter)郵戳日期是10月15日,白教堂警戒委員會的喬治·盧斯科(George Lusk)於1888年10月16日收到。盧斯科打開信件附送的小盒子時,發現裡面有半顆腎臟,不久將其保存在「酒之靈魂」(乙醇)的醫生說這是人類的腎臟。艾道斯其中一顆腎臟被兇手取走,而這位醫生認為寄給盧斯科的腎臟「貌似凱撒林·艾道斯被取走的那顆」,雖然他的發現十分不可靠[1]。該信的作者宣稱已經「煎熟並吃掉」另外半顆腎臟。關於這顆腎臟的說法不太一致:有人堅稱這是艾道斯的,但其他人認為這只是個「恐怖的惡作劇,而且僅僅如此。」

有些地方會列出另一封信,即日期是寫1888年9月17日,被認為是第一封使用開膛手傑克這名號的訊息。專家們相信這是封20世紀才被放入警方檔案,距離開膛手犯案時代已十分久遠的的現代贗品。他們察覺到這封信既無警印鑒以核對收件日期,也沒有早期調查員檢查過其是否是潛在證據。另外沒有任一當時的警察檔案曾提過該信,而且部分看過的人宣稱這封信是用圓珠筆書寫,而這要到開膛手傑克犯案後50多年後才被發明。

◆受害者

已確定的受害者都是中下階層的妓女,且除了瑪莉·珍·凱莉外,皆年趨中年卻無固定居。受害者都在隱密或半隱密的地方被殺,死前大多呈現酒醉狀態。死者的遺體顯示受害者喉嚨被割開,死後腹部往往被剖開,部分受害者甚至外陰被兇手切下。現在很多人相信受害者開始就被扼死,以防她們求救。一些屍體的內臟被取出,而根據屍體上的傷口,凶器被認為是如手術刀般銳利的刀,因此推斷兇手有相當程度的外科和醫學技巧,其職業可能是醫生或屠夫。

▲瑪莉·安·尼古拉斯

閨名瑪莉·安·沃克,綽號「波莉」。1845年8月26日出生,1888年8月31日星期五被殺。

▲安妮·查普曼

閨名愛莉莎·安·史密斯,綽號「黑安妮」。1841年9月出生,1888年9月8日星期六被殺。

▲伊麗莎白·史泰德

閨名伊麗莎白·古斯塔斯多特,綽號「長麗茲」。1843年11月27日生於瑞典,1888年10月30日星期六被殺。

▲凱撒琳·艾道斯

曾化名「凱特·康微」和「瑪莉·安·凱莉」,皆出自於以習慣法婚姻結為連理的丈夫湯瑪斯·康微和約翰·凱利。1842年4月14日出生,1888年9月30日星期日被殺。

▲瑪莉·珍·凱莉

到巴黎旅行後自稱「瑪莉·珍娜特·凱莉」,綽號「姜」。據稱1863年生於愛爾蘭蒙斯特的利麥立克或利麥立克郡一帶,1888年11月9日星期五被殺。

可能的受害者

當時其他遭到類似手法攻擊或殺害的受害者們羅列於下表中。這些受害者的資料十分有限,其中包括:

▲「費小仙」("Fairy Fay")

這是1887年12月26日一起無名兇殺案的死者綽號。死因被認定是「一根尖頭柱貫穿她的腹部」,一般認為「費小仙」是媒體一項與艾瑪·史密斯兇案(見下方)有關的烏龍產物:他們把艾瑪的朋友在艾瑪遭受攻擊後,提到艾瑪在兇案前一年耶誕節也受到攻擊一事誤認為另外一樁兇案。「費小仙」一詞直到艾瑪·史密斯兇案後多年才出現,且似乎出自著名歌曲《波莉多利都朵》(Polly Wolly Doodle)的歌詞:「好好享受吧,我的費小仙」(Fare thee well my fairy fay),現在並無任何證據顯示有這位受害者確實存在。在兇案發生地的紀錄里也顯示當時附近沒有位女性姓「費」。

▲安妮·密爾沃(Annie Millwood)

大約生於1850年,據聞是1888年2月25日一次攻擊事件的受害者,這次攻擊造成她「腿部與下半身有多處刺傷」而住院治療。之後她順利出院卻於1888年3月31日去世,死因很可能是某種自然因素。

▲艾達·威爾森(Ada Wilson)

據聞是1888年3月28日一次攻擊事件的受害者。她的頸部連中兩刀,但卻劫後餘生。

▲艾瑪·伊麗莎白·史密斯(Emma Elizabeth Smith)

大約生於1843年。1888年4月3日她遭到攻擊,一把鈍器貫入其陰道,造成會陰破裂。受到攻擊後她設法帶傷走回自己的租屋,回去後朋友們送她到醫院,在此她告訴警方其遭到兩三人圍攻,其中一人未成年。之後陷入昏迷,直到1888年4月5日去世。

▲瑪莎·塔布連(Martha Tabram)

閨名瑪莎·懷特,有時本名因拼錯寫成瑪莎·塔布蘭(Martha Tabran)。生於1849年5月10日,1888年8月7日被殺,身中三十九刀。基於某些不完整的理由,如缺乏犯案證據和行凶動機、地理和時間上近乎接近以及標準的攻擊方式,塔布連最常被認為是開膛手刀下另一位受害人,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犯罪手法(穿刺,而非勒斃或割喉)。不過現在大家也接受兇手會改變犯罪手法,甚至戲劇性的變化。

▲「白廳之謎」("The Whitehall Mystery")

這詞指的是1888年10月2日白廳街(Whitehall)上新倫敦警察隊總部大樓地下室發現的無頭女屍。原本屬於這具屍體的一隻手臂在泰晤士河畔的皮米里科(Pimlico)被發現,另外一條腿被肢解後埋在屍體發現處底下,剩下的一手一腳則未找到,而死者的身分始終無法辨識。

▲安妮·法爾(Annie Farmer)

生於1848年,據聞是1888年11月21日一起攻擊事件的受害者。這次攻擊中她頸部被割開,鮮血直流以致差點喪命。幸好傷口不深,而這顯然是因凶器為鈍刀。警方懷疑這傷口純為自殘,故不久停止偵辦這宗案件。

▲蘿絲·米雷(Rose Mylett)

真名可能是凱撒琳·米雷,但又名伊麗莎白·「酒鬼麗茲」·戴維斯、「秀麗」艾莉絲或「克拉拉」。生於1862年,死於1888年11月20日。據聞她被「緊緊纏在脖子上的繩索」勒死,雖然有些調查員相信她是爛醉如泥時不小心被自己穿著的衣領勒住而窒息。

▲伊麗莎白·傑克生(Elizabeth Jackson)

一名妓女,1889年5月31日至6月25日其部分遺體自泰晤士河中陸續打撈出來。據聞這些屍塊是根據她失蹤前已有的傷痕辨識出來,顯然她死於兇殺案。

▲艾麗絲·麥坎錫(Alice McKenzie)

綽號「陶煙管」艾麗絲,並使用化名艾麗絲·布萊恩做為。她大約生於1849年並死於1888年7月17日。據聞死因是「頸動脈斷裂」但身上被發現另有數起小處瘀傷。

▲「賓奇街兇案」("The Pinchin Street Murder")

這是指1889年9月10日被發現的無頭屍,除了雙手未被割斷外,其情況類似「白廳之謎」。一份當時無法確認的推測認為屍體的確切身分是莉迪亞·哈特(Lydia Hart),即一名失蹤妓女。「賓奇街兇案」和「白廳之謎」常被認為是同一連環殺手所為,「他」因而被稱為「無頭屍殺手」或「無頭屍兇手」。然而開膛手傑克與「無頭屍殺手」是否為同一人或毫無關聯的兩者(但很可能在同一地區活動)已成為長久以來開膛手研究者爭辯不休的話題。另外,伊麗莎白·傑克生也被認為可能是「無頭屍殺手」刀下的另一位受害者。

▲法蘭西絲·寇爾(Frances Coles)

又名法蘭西絲·寇爾曼、法蘭西絲·哈金斯或綽號「橘發尼爾」。生於1865年,死於1891年2月13日。她後腦杓上的小塊傷口顯示曾被狠狠摔在地面,且喉嚨被割開。然而遺體上找不到其他肢解痕跡。

▲凱莉·布朗(Carrie Brown)

綽號「莎士比亞」,乃出自她酒醉時背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習慣。大約1835年生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的曼哈頓,1891年4月24日遇害。她被衣料悶死且隨後被利刀肢解。其遺體上發現外陰部有大撕裂傷,背部和腿部有輕微的割痕。雖然她的卵巢在床上被找到,但沒有任何器官被奪走,這是否為兇手故布疑陣則不得而知。當時,這宗兇案被拿來和白教堂兇殺案做比較,但倫敦警方堅決否定兩者的關聯性。

某些開膛手研究者援引傷殘男童的案例,認為他們也可能是開膛手犯案的對象,因為當時幾封宣稱是兇手寄給警方的信中曾不斷威脅將殺害幼童。

◆嫌疑犯

雖然開膛手傑克引起世人注目,但直到目前為止,並無明確的證據指出兇手是特定的幾個人物。相反的,隨著時間日漸久遠,研究者漸增,被大家認定的嫌疑犯越來越多,且身分遍及當時倫敦的各個階層;反倒是傳統上被認為嫌疑最重的幾個嫌犯,於更多資料發堀後逐漸被還清白。在此,將列舉出較具知名度的嫌疑犯。

下列是警方認為很可能是開膛手傑克的嫌疑犯(但請注意並沒有證據可供認定他們就是):

▲馬塔古·約翰·杜立德(Montague John Druitt)

(1857年8月15日 — 1888年12月1日)

取得律師身分後,他自1881年至1888年11月21日起長期擔任某間私立學校老師以彰其職。另外,他也是有名的運動家和業余板球員。由於不明的原因,1888年11月19日最後一次現身於一所位於布萊克希斯(Blackheath)的學校,兩天後宣告失蹤。1888年12月31日他的遺體被發現漂浮在泰晤士河上,檢查結果顯示其屍駭由於口袋放入大石塊,曾沉入河底數星期之久,警方因此推斷他於沮喪的情況下投河自盡。由於他失蹤與死亡的時間距離第五起兇殺案不遠,且他死後兇殺案不再發生,讓當時許多調查員認為他就是開膛手。然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在凱莉兇案與他死亡之間,他曾在法庭上擔任合法代理人,且根據法庭紀錄,還曾為了座位的問題爭論許久。某些人認為這反駁了杜立德在凱莉案後精神崩潰的說法,而在麥維·麥克那登爵士(Sir Melville Macnaghten)的備忘錄,也就是最早認為杜立德有嫌疑的文件里,這位律師被誤認為一位醫生,由此進一步推論,福德瑞克·艾柏瑞(Frederick Abberline)偵探懷疑杜立德涉有重嫌。

▲塞維林·安東尼諾維奇·克拉索威斯基(Severin Antoniovich Klosowski)

化名喬治·查普曼,但與受害者安妮·查普曼無任何關系。他生於波蘭克拉索威斯基,但來到英國後取名查普曼。當時他住在倫敦,是個有暴力傾向的男人,或許懂些醫學知識,後來因毒殺三名女子的確切罪行處以絞刑。他曾一度是福德瑞克·艾柏瑞認為最有可能是兇手的嫌疑犯(參見喬治·查普曼(殺手))。

▲阿朗·柯明斯基(Aaron Kosminski)

(1864或1865年 — 1919年)

倫敦猶太人社群成員,1891年2月曾送入精神療養院治療。他被麥維·麥克那登警長備忘錄列入嫌疑犯之一,理由是他有許多疑點,如長的像主教廣場附近「倫敦巡警看到的那名男子」(這個說法僅見於該文件中,有些研究者認為麥克那登真正的意思是指倫敦警方的目擊證人約瑟夫·勞溫岱,然而其他人卻想到另種解釋:並未有權威性的資料顯示那晚有任何人出現在廣場附近。)助理長官羅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與唐納·斯文森探長(Donald Swanson)的評述都宣稱「只有眼力好的人才看的到兇手。」(雖然有多種說法,但這可能是指目擊證人以色列·史瓦茲)。然而,他們宣稱因為證人不願意提供不利於猶太人的證據,因此不可能起訴。斯文森在他報告版本的邊注里提到,那個男人就是柯明斯基,並補充說他兄弟的家就在白教堂倫敦警局旁,而其被雙手反綁送入精神病院里,不久便死了。最後兩個關於柯明斯基的細節不太正確,因為他活到1919年。他的精神錯亂症狀有幻聽、擔心被其他人吃掉的恐懼和拒絕梳洗。在院里他被描述成沒有傷害能力的人物,雖然有一次他對著院里的服務員揮動一張椅子。近年來多數研究者認為他會被列入嫌犯名單里,兇案當時的反猶太主義情節影響大於其症狀與案情的關聯性。

▲麥可·奧斯卓(Michael Ostrog)

(1833年 — 1904年?)

職業騙子,曾化名和易容過。他被一位新加入調查的警官列為嫌疑犯,時間是1889年,也就是「真作五案」的受害人遇害隔年,但研究者找不到證據指出他犯過比偷竊和詐騙更嚴重的案子。事實上,紀錄顯示開膛手犯案期間他正在法國監獄里服刑,而這似乎成為一項難以動搖的不在場證明。他生前最後一次被提及是在1904年。

▲約翰·皮札(John Pizer)

(1850年 — 1897年)

皮札是住在白教堂附近的波蘭裔猶太人,從事製鞋業,警員隡金特•威廉•辛格(Sergeant William Thick)將曾其帶回偵訊。辛格顯然相信皮扎認識「毛皮圍裙」,即一名以襲擊妓女著稱的當地男子,白教堂連續兇殺案剛發生時,許多居民曾相信「毛皮圍裙」就是兇手。但他的嫌疑終究被撇清,原因是一次觀看倫敦碼頭大火中,一群警官談論起這一系列兇殺案時,皮札宣稱辛格早認識他好幾年了,言下之意是他被辛格逮捕乃出於惡意且缺乏證據。

▲法蘭西斯·塔布萊特「醫生」("Dr." Francis Tumblety)

(大約1833年 — 1903年)

似乎是未受教育或自學的美國人,他靠裝成專業醫師跑遍全美國和加拿大,偶爾遠赴歐洲干同樣的勾當。自認到是位女性貶抑者,他常把死亡與其病患連在一塊,雖然不確定此為有意或無意之舉。1888年法蘭西斯人在英格蘭,11月7日被逮捕,理由是「被控有下流猥褻的行為」,顯然針對其對同性戀性行為的喜好。11月16日他被保釋出獄。等待受審期間,他反而在11月24日逃到鄉下准備前往法國。有人認為他出獄後能及時犯下瑪莉·珍·凱莉兇殺案(11月9日)而隨後即遭到逮補。由於在美國犯下多起惡名昭彰的詐騙,他被逮捕的消息讓某些人認為他就是開膛手。他究竟是名殺手,或只是名受不當懷疑的怪人仍有爭論。塔布萊特被認為有嫌疑,是在兇案發生多年以後某位倫敦警察寄給一名記者的一封信里所提到,但沒人知道這位警員有直接參與開膛手一案的調查工作。而主張蘇格蘭場於1888年派遣一名警官前往美國,試圖將塔布萊特帶回來與罪案有關的說法在近年來的研究中仍是個爭議。

其他可能的嫌疑犯

還有一些被當時的記者等人點名為潛在的白教堂兇殺案嫌疑犯(但請注意並沒有證據可供認定他們就是),其中幾位著名人選是:

▲威廉·亨利·伯利(William Henry Bury)

(1859年 — 1889年)

自倫敦遷居蘇格蘭後不久,他於1889年2月10日勒死發妻愛倫·艾利奧(Ellen Elliot),而她曾是名妓女。在她死後不久,又在其腹部施與幾道傷口。有些人相信,這幾道傷口十分類似瑪莎·塔布連與瑪莉·安·尼古拉斯遺體上的痕跡。柏利向當地警方自首後便被列為嫌犯之一,雖然他宣稱並未涉及其他任何案件。不久之後他在蘇格蘭丹地(Dundee)被處以絞刑,罪名是他自己承認的謀殺妻子。

▲湯瑪斯·尼爾·克利醫生(Dr. Thomas Neill Cream)

(1850年5月 — 1892年11月16日)

一位暗地裡專門從事墮胎的醫生。生於蘇格蘭,於倫敦接受教育,在加拿大開業且之後轉往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1881年他被發現要為他幾位病人中毒,其中男女皆有,負起責任。起初,這起事件沒有他殺的嫌疑,但克利自己卻要求調查這些屍體,顯然這是個引起他興趣的嘗試。之後他被關在位於久利特(Joliet)的伊利諾州州立監獄,1891年7月31日被釋放出獄,理由是品行良好。到倫敦展開新生活後,他再度被控謀殺並遭到逮補,1892年11月16日處以絞刑。根據某些來源所述,他死前最後幾個字是說:「我是傑克....。」("I am Jack...")此話被詮釋為意指開膛手傑克,但也可能被蒙頭罩消音過。專家們根據參與處刑警官們沒提到這宣稱曾妨礙招供的理由,主張這個插曲也許本身沒啥意義的可能性大於此為後來捏造的故事。據聞開膛手犯案之時,他正在監獄里服刑。然而有些著作認為在被正式釋放前他能賄賂警官而離開監獄,或留下一個替身在他所住的牢房裡,但這兩種說法都沒法獲得權威資料佐證。(參見湯瑪斯·尼爾·克利)

▲弗雷德瑞克·貝瑞·汀尼(Frederick Bailey Deeming)

(1842年7月30日? — 1892年3月23日)

一名當時住在澳洲雪梨的水手,有位妻子和四個小孩。由被視為一名英國公民,1887年12月15日他被控破產而前往位在英格蘭的法庭。雖然最後被判處40天徒刑,但顯然他在1887年12月29日就被釋放,並試圖與妻小一塊逃到南非開普敦躲避債主。抵達不久他便因詐欺被當地警方盯上,於是又把妻小送到英格蘭,而自己前往新建立的約翰尼斯堡,從此他似乎消失了:沒有可靠的資料記載1888年3月到1889年10月兇案發生期間他的行蹤下落。他再度現身是在英格蘭的京士頓赫爾(Kingston upon Hull),在此他叫做哈利·勞森(Harry Lawson),即他眾多化名的其中一個。成功轉入職業騙徒生涯後,他顯然試圖與分居的妻子破鏡重圓。1891年7月,他們倆同孩子搬到雨山(Rainhill)的租屋,但這段重歸舊好於1891年8月11日他趁妻小睡覺時割斷他們喉嚨後嘎然終止。由於在他是以單身漢的身分引介到當地,並聲稱其家人是來拜訪他的姊姊與侄輩,所以很輕易解釋他們的失蹤。之後他向他房東女兒愛咪·馬瑟斯(Emily Mathers)求婚,並於1891年9月22日結婚。1891年11月2日這對新婚夫婦搭船離開英格蘭南安普敦,1891年12月15日抵達澳洲維多利亞州。1891年12月24日他殺了愛咪,把她埋在租屋底下,隨即離去。愛咪的遺體不久被發現,並引起當地偵查與尋找在英國其他屍體的行動,這也導致他於1892年3月11日被逮補,並於審判中判處絞刑,而當時的澳洲輿論認為他就是開膛手。據說他熟識開膛手被害人凱撒琳·艾道斯,並與她保持通信,但這個說法仍無法證實。

3. 英國最早的殖民地是哪裡後來的是和

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范圍達到全世界面積的1/4。但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大部分殖民地先後獨立。

1607年英格蘭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後的三個世紀中英格蘭不斷地在海外擴張勢力范圍並鞏固了國內的政治發展。
在1921年其領土擴張的頂峰,大英帝國的版圖如下

非洲

巴蘇陀蘭 即今賴索托。1868年英國吞並了該地區,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1884年英國恢復對其的直接管轄。1966年獨立。

貝專納 即今波札那。1884年英國遠征軍到達該地,1885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895年貝專納部分地區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其餘部分繼續直接隸屬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66年獨立。

英屬多哥 原為德國的殖民地,一戰後被分為法屬多哥和英屬多哥。戰後英國對該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19年被並入黃金海岸,迦納獨立後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英屬喀麥隆 原為德國殖民地,一戰後英國對其部分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英屬與法屬喀麥隆合並並宣布獨立。

甘比亞 自1661年起該國就是英國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並入獅子山,1888年成為獨立的英國殖民地,1894年部分內陸地區也被宣布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獲得獨立。

黃金海岸 即今迦納。自1631年起英國商人就開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屬獅子山的下設行政區,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1830年起其領土開始向內陸擴張,1874年英國設立黃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邊界最終被確定。1919年將英屬多哥並入,1957年獨立。

埃及 1882年埃及被英國佔領,1914年至1922年期間是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獲得獨立,但對英國履行必要的條約義務,英國軍隊在該國持續駐軍直到1954年。

肯亞 1886年英國與德國瓜分東非後獲得肯亞,1888年將其並入英國東非公司管轄,1895年由英國政府取代東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亞殖民地,1963年獨立。

模里西斯 1814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模里西斯,1968年獨立。

奈及利亞 1851年在該國建領事館,1861年吞並部分地區,1885年成立尼日地區保護地,1886年交由英國皇家尼日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間英國繼續佔領奈及利亞的剩餘領土,1900年英國政府開始直接對奈及利亞施行統治。1914年南北奈及利亞合並,1919年將英

屬喀麥隆並入奈及利亞,1960年獨立。

北羅得西亞 今尚比亞。1891年起劃歸英屬南非公司統治,1924年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該地,1953年北羅得西亞與尼亞薩蘭和南羅得西亞成立中非聯邦,1964年獨立。

尼亞薩蘭 今馬拉維。1875年起就有傳教士在次建立據點,1891年英國在此建立中非保護地,1907年被命名為尼亞薩蘭,1953年與南北羅得西亞合並成立中非聯邦,1964年獨立。

獅子山 自1787年起獅子山就是英國公司進行黑奴貿易的重要據點,1807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896年其內陸地區被宣布為英國的保護國,1961年獨立。

南羅得西亞 今辛巴威。1893年英國從非洲部落手中奪得南羅得西亞,並由英屬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責任政府,由英國政府管理,1953年至1964年間與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組成中非聯邦,1965年該國的白人少數政府自行宣布獨立,只獲得南非等少數國家承認。1980年白人政權與黑人族群達成共治協議,更名辛巴威,成為獲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

英屬索馬里蘭 1884年成為亞丁的保護國,1897年劃定邊界,1905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間曾被義大利短暫佔領,1960年並入索馬里後獨立。

南非 1795年和1806年英國從荷蘭人手中兩次奪得好望角的部分領土,1814年全面吞並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國直接管轄。英國佔領了這個原屬荷蘭的殖民地後,眾多荷蘭裔白人開始向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移民,但英國在1900年布爾戰爭後吞並了這兩個地區。納塔爾則於1843年被英國吞並並成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並組成南非聯邦,成為一個自治領。

西南非洲 今納米比亞。1878年納米比亞的沃爾維斯港被宣布為英國領地,1884年被並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國吞並了該港周圍的德國殖民地,於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統治地。1990年獨立。

史瓦濟蘭 1890年英國與德蘭士瓦對史瓦濟蘭統治者進行聯合保護,1906年英國單獨對其保護,1968年獨立。

蘇丹 蘇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後在1880年代埃及統治被馬赫迪推翻;1898年英國以埃及的名義重新佔領蘇丹,並與埃及共同對蘇丹進行統治。1956年蘇丹獨立。
坦噶尼喀 原為德國在東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獨立,1964年與桑給巴爾組成坦尚尼亞。

桑給巴爾 1841年英國在該島建立領事館,1890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963年獨立,次年與坦噶尼喀合並組成坦尚尼亞。

烏干達 1890年英國東非公司與布干達王國簽訂條約,1894年布干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96年其他幾個地區陸續加入保護國,1905年成立烏干達殖民地,1962年獨立。

美洲與大西洋

阿森松島 1815年拿破崙被囚禁於聖赫勒拿島後,英國為防止法國人控制該島在此駐軍,1922年起由聖赫勒拿島對其進行行政上的管轄。

英屬蓋亞那 今蓋亞那。英國於1796年和1803年分兩次奪得了原屬於荷蘭的三塊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1831年3塊殖民地被合並組成英屬蓋亞那殖民地,1966年獨立。

英屬宏都拉斯 今貝里斯。1636年起就有英國的洋蘇木砍伐者在該國沿岸定居,之後西班牙與英國展開了對該地控制權的爭奪,直到1786年英國取得完全的控制權。1862年至1884年該地由牙買加管轄,1884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81年獨立。

加拿大 法屬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國佔領,1763年成立英屬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魁北克被分為上下加拿大兩個獨立的殖民地,後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為東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稱作西
加拿大,東西加拿大又分別是後來魁北克省與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們與新不倫瑞克和新斯科舍於1867年合並組成加拿大自治領,之後英屬哥倫比亞、愛德華王子島、西北地區和紐
芬蘭島又陸續加入加拿大自治領。

福克蘭群島 1765年英國首次佔領福克蘭群島,後在西班牙的抗議下於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佔領,1841年開始進行殖民統治。1982年阿根廷宣布福克蘭群島歸其所有引發馬島戰爭,英國在戰爭勝利後重新取得該島的主權。

紐芬蘭 15世紀後期起英國的船隻就在該地區海域捕魚,1583年漢弗萊·吉爾伯特爵士登陸紐芬蘭並宣布其為英國領土,1713年英國政府開始對其進行直接的殖民統治,1855年紐芬蘭成立責任政府,但1934年英國又恢復對其殖民統治,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領。

安圭拉島 1650年部分聖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該島被宣布為英國領土,1882年至1967年它與聖克里斯托弗由一個聯合政府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國恢復對該島的統治。

安提瓜 聖克里斯托弗於1632年對其進行殖民統治,1663年被置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81年獨立為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群島 1717年開始被英國統治,1973年獨立。

巴貝多 1625年起開始有人在該島上居住,1663年歸英國政府統治,1966年獨立。

百慕大群島 1612年一家倫敦公司開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

英屬維爾京群島 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為英國殖民地。

開曼群島 1670年西班牙割讓該群島,行政上一直屬牙買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1959年成為獨立的殖民地。

多米尼加 1761年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該島,1778年法國重奪多米尼加,英國則於1783年再度佔領;1978年獨立。

格瑞那達 1762年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該島,1779年法國重奪格瑞那達,英國則於1783年再度佔領;1974年獨立。

牙買加 1655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該島,1962年獨立。

蒙特塞拉特 1632年起島上開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為英國殖民地,法國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兩度統治該島。

聖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 1623年聖克里斯托弗成為英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第一塊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1782年至1783年間曾被法國短暫佔領。1882年聖克里斯托弗與尼維斯島組成聯合政府,1983年獨立,稱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1778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該島,1783年又歸還法國,1796年和1803年英國又分別兩次重新佔領,1814年英國永久吞並聖露西亞,1979年獨立。

聖文森特 英國於1762年佔領該島,1779年~1783年法國曾佔領該島,1979年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獨立。

特立尼達島 1797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獲得該島,1888年與多巴哥成立聯合政府,1962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獨立。

特克斯和凱克斯群島 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國吞並該群島,之後曾先後由牙買加和巴哈馬的殖民政府管轄,1973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

聖赫勒拿島 1651年英國吞並該島,1661年起東印度公司對其進行管理,1834年英國政府開始對其進行直接管轄。

特立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為防範1815年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拿破崙而由英國皇家海軍於1816年佔領該島,1938年起成為隸屬於聖赫勒拿島行政管轄的英國殖民地。

南極洲

英屬南極領地 1819年英國對該地區聲明主權,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南極洲領土聲明主權的國家。1908年和1917年英國分兩次取得了南極洲的部分領土,1959年《南極條約》制訂,規定南緯60°以內的土地不屬於任何國家,也禁止在南極洲其他地區擁有領土的國家在此移民或從事其他與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

亞洲

亞丁 1839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得該港口,1858年東印度公司將統治權交給英國政府,成為英屬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轄范圍。1936年亞丁與其內陸地區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亞丁保護地。1963年亞丁加入南阿拉伯聯邦,後者於1967年獨立為南葉門,1990年南北葉門統一後亞丁依然是葉門的一個港口城市。

巴林 1820年,英國政府與巴林埃米爾簽署協議,將其變為保護國,1971年巴林宣布獨立。

不丹 1864年英國通過戰爭佔領了不丹的邊境地區,1911年不丹與英國簽署條約,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國執行,內部事務則保持自治;1947年印度獨立後英國也結束了對不丹的控制。

英屬新幾內亞 1884年英國在此建立保護地,1906年轉由澳大利亞管理並更名巴布亞,1949年巴布亞與其餘的新幾內亞合並並獨立為巴布亞紐幾內亞。

汶萊 1888年英國宣布汶萊為其保護國,1942年至1945年間曾被日本佔領,1983年汶萊脫離英國的保護完全獨立。

緬甸 英國經過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戰爭後佔領緬甸全境,並將其置於印度殖民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直到1937年。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佔領過緬甸,1948年緬甸獨立。

錫蘭 今斯里蘭卡。1796年東印度公司從荷蘭手中奪得該島的沿海地區,1802年交由英國政府管理,1815年英國廢黜了錫蘭的國王,將錫蘭全島置於英國統治之下,1948年獨立,1972年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

香港 1842年鴉片戰爭勝利後英國取得香港島;1860年英國又獲得九龍半島;1898年英國向中國簽訂租約,將新界置於香港的管理之下,租期99年。1984年英國同意在新界租期屆滿後將全香港政權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政權順利轉移,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英屬印度 1609年起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據點,1757年開始向內陸擴張領土,多數印度邦保持內部事務的自治,但是就必須服從東印度公司的絕對權威。1858年英國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統治,印度也逐漸成為英國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稱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國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稱號。1947年印度在分裂為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後獨立;1972年孟加拉國又從巴基斯坦分裂出來。

伊拉克 英國在一戰期間佔領原屬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開始對伊拉克進行國際聯盟授權下的委任統治,1922年伊拉克實行自治,1932年獨立。1941年至1945年間英國曾重新佔領過伊拉克。

科威特 1899年起科威特埃米爾就與英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保護條約,喪失了部分主權。1961年科威特完全獨立。

馬來亞 今馬來半島。1874年至1930年間英國與馬來亞半島上的多個蘇丹簽訂了一系列的保護條約;1896年部分州組成馬來亞聯合邦,1942年至1945年間馬來亞全境被日本佔領,1948年除新加坡外的馬來亞組成一個新的聯合邦,包括了1896年沒有加入聯合邦的州,1957年完全獨立。1963年馬來亞、新加坡(後退出)、北婆羅州和沙拉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合邦。

馬爾地夫群島 1887年被納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獨立。

巴勒斯坦 1918年一戰期間英國佔領了原屬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領土,1920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48年英國放棄委任統治,之後發生了幾十年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武裝沖突。今天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領土被以色列佔領。

尼泊爾 1814年英國與尼泊爾王國進行了一場戰爭,英軍勝利後從1816年起在尼泊爾宮廷派駐特別代表,對尼泊爾進行間接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獨立後尼泊爾也隨即獲得獨立。

北婆羅州 今東馬來西亞的沙巴。1881年,汶萊蘇丹將該地區割讓給英國北婆羅州公司,1906年起英國政府對其進行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間曾被日本佔領,1963年更名沙巴並加入馬來西亞。

阿曼 英國自19世紀初開始就控制著阿曼繁榮的貿易,1891年阿曼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71年獨立。

卡達 1916年起英國就與卡達的統治者簽訂了一系列的協定,將卡達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1971年獨立。

沙拉越 1841年汶萊蘇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國人詹姆斯·布魯克擔任該地區的總督,1861年至1905年間沙拉越的領土不斷擴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佔領該地區,1946年英國政府正式取代布魯克家族對沙拉越進行統治,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

海峽殖民地 即今天的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1826年這三個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聯合組成海峽殖民地,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管轄,1858年起由印度政府管理,1867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交由英國政府直接管理。二戰中這三個城市都曾被日本佔領。1948年馬六甲和檳城加入馬來亞,1957年獨立。新加坡則單獨繼續保留在大英帝國的版圖內,1959年才允許其自治。1963年新加坡選擇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又退出,宣布獨立。

外約旦 今約旦。1918年英國佔領了曾經是土耳其約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約旦,1920年起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21年外約旦與巴勒斯坦分離,1923年英國允許約旦王國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讓其完全獨立於英國。

特魯西爾酋長國 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887年起英國就與當地的阿拉伯統治者們簽訂了一系列保護條約,1971年獨立。

威海衛 今中國山東省威海市。1898年英國向中國政府租借該港,1930年歸還。

歐洲

塞普勒斯 1878年英國與土耳其簽訂條約,獲得了塞普勒斯的統治權,1914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60年完全獨立。

直布羅陀 1704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這個軍事要塞,1713年英國與西班牙簽訂條約,正式確認其主權歸英國所有。

馬爾他 1800年英國人趕走2年前佔領了馬爾他的法國人,並在1814年正式吞並馬爾他。1964年獨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即英國本土,是大英帝國的中心,牽涉到帝國的殖民與行政事務都在此處理,帝國的國家元首英國君主也居住在此。

愛爾蘭 在1922年前屬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前身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於1949年廢除君主制及自動退出了英聯邦,但仍可享有所有英國公民權利。

太平洋地區

澳大利亞 新南威爾士是英國在澳大利亞最早的一個殖民地,1770年詹姆斯·庫克就提出對澳大利亞東部沿海進行開發,1788年第一批英國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爾士成立責任政府。1824年昆士蘭成為英國在莫爾頓灣所建的第一個殖民地,一開始隸屬於新南威爾士殖民政府,1859年脫離,成立獨立的責任政府。1834年英國議會決定在澳大利亞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國殖民者到達南澳大利亞,1855年南澳大利亞成立責任政府。塔斯馬尼亞則早在1803年就被歐洲人殖民,最早被稱作范迪門蘭,是新南威爾士殖民政府下的一個行政區。1825年脫離新南威爾士成為獨立的英國殖民地,1856年成立責任政府。1834年,來自塔斯馬尼亞的英國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維多利亞殖民地成立,4年後成立責任政府。西澳大利亞則從1826年開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責任政府。1901年由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和西澳大利亞合並組成澳大利亞聯邦,後取得自治領地位。

埃利斯群島 今吐瓦魯。1892年該群島被英國宣布為其保護國,1916年埃利斯群島與吉爾伯特群島組成殖民地,1978年獨立。
吉爾伯特群島 今吉里巴斯。1892年與埃利斯群島一同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16年與埃利斯群島組成殖民地,1979年獨立。

斐濟 1835年起就有傳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濟定居,1874年應斐濟酋長的要求,英國將斐濟置於其保護之下,1970年獨立。

諾魯 原屬德屬新幾內亞,一戰結束後澳大利亞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一直持續到1968年諾魯獨立。

紐西蘭 詹姆斯·庫克分別於1769年和1770年對紐西蘭北島和南島提出主權要求,1840年英國與當地毛利人簽訂條約,英國開始統治紐西蘭,1856年紐西蘭成立責任政府,後取得自治領地位。

皮特開恩群島 1790年,英國軍艦邦蒂號發生軍變,9名水手逃亡該島,並在此定居,1838年英國將其納入帝國版圖。

索羅門群島 1893年起成為英國保護地,二戰期間曾被日本佔領,1978年獨立。
湯加 1879年湯加統治者與英國簽訂友好條約,1900年起受英國保護,1970年獨立。

新赫布里底群島 原為英國和法國的共屬殖民地,1980年獨立。

4. 歐洲46個國家名稱是什麼

歐洲共有4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44個國家和2個地區。下面介紹一下歐洲:

1、國家和地區

歐洲包括: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法羅群島(丹)、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

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北馬其頓、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阿爾巴尼亞、希臘、 義大利、馬爾他、梵蒂岡、聖馬利諾、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直布羅陀(英國、西班牙爭議,英國實際控制)。

2、歐洲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名字源於希臘神話的人物「歐羅巴」。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南至馬羅基角,西至羅卡角,北至諾爾辰角。

歐洲面積居世界第六,人口密度70人/km²,是世界人口第三的洲,僅次於亞洲和非洲,99%以上人口屬歐羅巴人種。歐洲是人類生活水平較高、環境以及人類發展指數較高且適宜居住的大洲之一。

歐洲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為界,東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分界線為:直布羅陀海峽)。

歐洲最北端是挪威的諾爾辰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馬羅基角,最西端是葡萄牙的羅卡角。歐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亞歐大陸,與亞洲、非洲合稱為亞歐非大陸。

因為文化、經濟、政治等原因,歐洲的邊界總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有了多個『歐洲』的概念。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歐洲

閱讀全文

與英國丹地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煮義大利面放什麼草 瀏覽:820
印尼皇家乳膠多少錢 瀏覽:166
拉丁舞中國舞哪個難些 瀏覽:518
為什麼越南不能實現工業化 瀏覽:539
伊朗廣場在什麼地方 瀏覽:309
中國人際網是什麼意思 瀏覽:661
日本印尼一般用什麼顏色 瀏覽:690
在英國找工作什麼專業好 瀏覽:395
印尼燕窩產在哪裡 瀏覽:168
印度人怎麼買苦瓜 瀏覽:387
伊朗為什麼治癒病例這么多 瀏覽:20
中國所有拳法有哪些 瀏覽:538
越南新娘嫁到中國有哪些風俗 瀏覽:820
在英國離婚後怎麼處理 瀏覽:742
中國放什麼球 瀏覽:348
越南農村有什麼村 瀏覽:108
印度電子商務公司有哪些 瀏覽:886
英國粉水怎麼預約 瀏覽:421
艱難奪得奧運金牌的中國人有哪些 瀏覽:904
越南什麼車適合跑滴滴 瀏覽: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