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越南高层中,有五位跟中国友好的将军,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近代以来,中国与越南的关系其实是很深的,不少越南方面的重要人物都曾来中国学习过,就连越南灵魂人物胡志明也曾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
但是这一切都被黎笋集团破坏了,自他掌权后,就开始慢慢倒向苏联,对中国实行不友好政策,以至于最终两国兵戎相见。那么在越军之中与中国关系很深的几位重要人物的处境如何呢?
越军的领袖人物是 武元甲 ,他是越南军队的主要创建人,他在1924年前后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深造。越南独立道路上的重大战役比如边界战役、奠边府战役、胡志明战役,他都是主要指挥员,1945年开始就任越南解放军总司令。
然而在1969年胡志明逝世后,武元甲在政治上就没有了倚靠,后来又因为1972年复活节攻势而被解除了军权,自此算是开始闲置了。
等到了1978年,中越两国的边境摩擦日益增多,一向与这个交好的武元甲提出要 “和中国同志缓和矛盾” ,结果被愤怒的黎笋解除一切职务,还踢出了政治局。
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就因为内部的龌龊而隐于政坛,直到黎笋去世才重新出山,一直在为中越关系的复原而努力,1990年,武元甲作为越南政府代表出戏了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
他于2013年去世,享年102岁,非常高寿。
越南没有元帅军衔,大将就是最高,而武元甲就是第一位大将。
阮志清 是越军中仅次于武元甲的人物,与武元甲共同指挥了奠边府战役。不过后来他与武元甲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因为两人对局势的看法完全不同。
武元甲在参观过苏联机械化部队后,认为越南也应该搞一支这样的军队。但是阮志清更现实,他知道以越南的国力当时是无法支持的,他更推崇中国的游击战,非常崇拜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觉得中国与越南很多地方相通,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并且他在军中还经常组织部队观看歌剧《白毛女》,推广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他的做法也传到了毛主席耳里。后来毛主席与胡志明交流时,还特别说过阮志清人才难得。
1960年阮志清被任命为南方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带着四万人深入南越发展,一到任后他就推广游击战,效果显着,任美军如何清剿都没法组织越共在南方的发展。
当时武元甲想要搞正规战役,但是阮志清反对,不管是武元甲还是黎笋下令,他都没听,南方还是以游击战为主。
然而这么一位脚踏实地的将军却在1967年去世了,关于他的死因到现在都还没弄清楚,有说是心脏病,有说是美军空袭,还有的说是黎笋故意泄露了他的行踪,被南越的特工暗杀。
总之比较蹊跷,在他死后毛主席亲自为其发去唁电,在越南人中有此待遇的只有两人,另一个是胡志明。
阮志清是越南的第二位大将。
黄文泰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与武元甲协作,相当于武元甲的政治盟友。1941年9月被越党派到中国黄埔军校柳州分校学习,直到1944年10月才奉命回国,回国后就与武元甲一起创建了越南解放军宣传队。
他在越军中也是重量级人物,曾先后担任过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南部第5军区司令兼政委、南方解放军指挥部司令等要职。
越南统一后又出任了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他也是因为主张与中国交好而靠边站,不过即便这样还是主动跟黎笋提出去与中国“谈谈”,因此被黎笋大骂。
黄文泰1980年12月晋升为大将,越南的第四位大将,1986年因病去世。
朱文晋本姓周,祖籍中国广西龙州,壮族,7岁时才举家移居越南,是越南军队早期领导人之一。在越南只有4个战略区时,朱文晋就是一个战略区的司令兼政委。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时,朱文晋是首任国防部长,这些官职都可见其地位之高。
但是因为他的祖籍问题,被黎笋严重排斥,1976年越共四大期间,65岁的朱文晋被告知年纪大了必须退休,于是被迫离开军政界,从此成了一名普通百姓。
1983年,朱文晋带着不甘离开了人世,最高被授予上将军衔。
洪水算是世界军史上都少有的人物,他本名武元博,与胡志明是结拜兄弟,来到中国参加红军后才改名为洪水。经历过完整的长征,被三次开除党籍,是红军大学第一科的学员,与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刘亚楼、张爱萍等人的同学。
抗日战争结束后,洪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开始继续在越南战斗,先后担任过越南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兼任第五、第六两个战区的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194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当年这个军衔是越南军中最高的了,朱文晋、文进勇、黄文泰、阮志清等人都是少将。
但因为他的中国背景,导致其他人的另眼看待,胡志明不得已在1950年将他再次送来中国。
1955年,洪水被新中国授予少将军衔,他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双料将军。可惜1956年他就被查出胃癌,此后归国,1956年10月21日病逝,年仅48岁。
五人之中,三名大将一位上将还有一个是双料少将,其实按照两国之间的渊源,关系完全可以更好,当初中国甚至把镇南关改成了友谊关,就是为了纪念越南独立道路上,两国之间的友谊。
偏偏黎笋集团要一意孤行。唯一好在黎笋死后,继任者就已经开始修复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了。
㈡ 五位中外探险家的探险故事(要求:真人真事 每个100~200字左右) 或写出五个以上的探险家人名
1.麦哲伦的故事
麦哲伦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另外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由于他的阵亡,使麦哲伦失去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机遇。
2.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
罗阿尔德·阿蒙森是最早飞越北极的两位探险家之一。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险家乌姆伯托·诺毕尔乘飞艇绕行北极两圈。在两年后另一次北极上空的飞行中,诺毕尔的飞艇与另一飞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则在寻找诺毕尔的过程中失踪。
3.张骞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张骞回来后,使大汉皇帝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的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4.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主要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险峻的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5.徐霞客的故事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
6.刘雨田的故事
刘雨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
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珠穆朗玛,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等中国五大沙漠。
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港台及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台报道了他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风风雨雨!近十年来,他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险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泪水和汗水为祖国填补了一个以一个的探险空白。
生生死死!他用自己的双手拍摄了一万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探险日记,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哲学、艺术和考古等多种领域。他的几部作品已陆续发表,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奖,有的还作为爱国主义教材选进初中课本,待出的书目是《长城漫记》《丝路纪行》《神秘的罗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极探险记》《探险生涯》等
㈢ 中国陆军综合实力世界排名
目前我们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 100多万的部队 数量是世界第一
但我们机械化程度还不够强
坦克仅有7000辆左右 大部分都是59式/59改 先进的96 99式只装备少数王牌部队 步兵战车也是63式 92式装备的特别少 但火箭炮比较先进
我们目前也是不断的更新装备 裁减剩余人员
可是这么说 我们目前陆军的实力任何国家想说打就打那是做梦 不能说是世界第一但世界前三是没问题
㈣ 中越海战电影有哪些
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全面停止,美军从南越撤出后,越南实现国家统一,
统一后的越南竟将中国视为敌人,主动挑起事端,不断武装侵犯我国领土。
1979年2月17日,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解放军发动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国军队在短时间内攻占了越南北部20余个城镇,又快速撤出越南。
这场战争打消了越南人的嚣张气焰,使其在往后的40年间不敢再招惹中国,保护了边境人民的财产安全,双方也于90年代划定了陆地边界。
从70年代末开始,我们内地便出现很多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战争片。
其中不乏题材新颖、观众口碑很好的作品,今天皮哥为大家推荐7部豆瓣评分最高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电影,看看有没有你看过的佳作。
以下电影排序,依据豆瓣评分,由低至高——
7、《铁甲008》(1980) 豆瓣6.3分
电影《铁甲008》由华纯、任鹏远执导,是80年代第一部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坦克部队的电影,电影改编自作家金敬迈的同名文学作品。
由于受到新思潮的影响,金敬迈在创作故事时,抛开了战争电影一贯喜欢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的条条框框,要将英雄塑造得更立体。
因此,金敬迈在故事中让一对青年男女农虎南和田静,在008坦克里谈起了恋爱,这种脑洞大开的操作,当时破了先例。
电影讲述对越作战在即,解放军副军长农奕戈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的儿子农虎南送上前线,而农虎南的恋人田静也成了军中医务兵。
农虎南和田静意外都上了008坦克,两人在战争中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来农虎南为了歼灭敌人光荣牺牲了。
电影在战争故事中加入了爱情戏,这在80年代既新颖又大胆,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因此上映后受到一些观众的批评,甚至有人在报纸上用漫画来加以讽刺。
但片中反响的解放军高官送儿女上战争的情节,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而战争情节也拍得很不错。所以忽略那些争议的点,《铁甲008》仍是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6、《年轻的朋友》(1981) 豆瓣6.4分
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的青春片并不多见,而《年轻的朋友》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部。汽车运输排长郑冰和医生赵丽丽、卫生兵赵真真两姐妹的情感纠葛是这部电影的主线,由此穿插了爱唱歌的刘小佳、梦想为家里盖房子的何建武等鲜活的人物。
电影使用了大量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年轻人在面对战争时所做的人生选择,呈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带给观众很大的反思空间。
人活着总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行为才是值得肯定的,电影都给出了显而易见的回答。
主演周里京、张铁林、王薇、方舒都是当时一线青年演员,他们身上的青春气息极具感染力。
正是这些鲜明的艺术形象,激励着那一代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有观众看了这部电影,打消了要去考军校的打算,后来成了同样能做出贡献的大学教师。
《年轻的朋友》立足于青春题材,其主题也偏向于反战,因此这部电影才得到当时那些少男少女的喜爱,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5、《长排山之战》(1981) 豆瓣6.9分
长排山是越南领土,与我国的炮台山相邻,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负责进攻任务的是解放军41军122师365团4连,战士们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在1981年,这段历史被拍摄成军事教育片《长排山之战》。
与以往的军教片如《地道战》、《地雷战》不同的是,本片着重长排山战役的过程。其中主要人物如宋连长、金指导员、贾副连长、张排长等,其角色塑造都比较单一,没能塑造出令观众印象较深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因为带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有趣的是片中的反派越军指挥官和士兵,却都塑造得颇为生动。其中有越军上尉和中尉,一个是头脑简单、脾气暴躁的粗人;一个是睿智精明、阴险狡猾的精细鬼。那些越军士兵也是形象各异,有英勇和宁死不屈的;也有胆小如鼠的,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方面,电影也尽量做到了真实。片中的某部四连虽成功占领了长排山阵地,却牺牲了大量兵力,看着一个个鲜活的军人在眼前倒下,多少观众为之落泪。
“寓教于乐”,这部电影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战争好片。
4、《蛇谷奇兵》(1989)豆瓣7.2分
80年代后期的内地电影,已经发展到颇具娱乐性,就连较为严肃的战争电影,也加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蛇谷奇兵》就是当时具有探索意义的一部作品。
电影改编自对越自卫反击期间,发生在云南的某坦克营搭载步兵营在蛇谷穿插作战的一个真实案例。
由于是八一厂出品,其中的战术细节都经过深入考究,让军事迷也挑不出毛病。而真实战争场景的打造也是一点不含糊,在那个时候,拍电影想搞一些坦克车、机械、大炮之类的道具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当时的战争电影,那些作战场景普遍都拍得很还原。
不过电影中出现的一些虚构情节,很有意思。
比如有打扮成女人的越南杀手、有越南劳军文工团的出现、还有越南的间谍特工,其中一些特写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蛇谷奇兵》的定位就是一部带着娱乐色彩的战争片,而且其中的情节设定也是奔着动作片的方向去的。
由此可见在当时,我们的内地电影就已经在探索商业路线了,比较可惜的是,这条路后来没能坚持走下去,但《蛇谷奇兵》的艺术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
3、《雷场相思树》(1986) 豆瓣7.6分
1984年4月,昆明军区部队在老山、者阴山两个军事要地与越军发生激烈交火,到5月中旬,这两处要地都被我军收复,历史上称之为老山之战。
电影《雷场相思树》讲述的就是在老山前线上,五名大学毕业生在战争中经历生死考验的故事。
君默涛、邱原、季刚、刘国政、丛培民五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被分配到边防部队某团。
在战斗开始后,他们都上了前沿阵地,在战火中刘国政因排雷被炸而牺牲;君默涛也因触发地雷被炸死;丛培民则失去了一条腿,他们都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青春。
电影改编自江奇涛的同名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曾获得解放军文艺大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为了更好的还原历史,导演韦廉不满足于根据小说改编,而是深入部队采访曾参战的大学生,以获得老山前线作战的一手资料。
因此,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具有真实感的战争电影。
其中五位主角人物性格鲜明,观众们很容易辨认出他们的形象,因此能够受到这些艺术形象的鼓舞。
在那个年代,这种充满艺术感染力的电影作品非常难得,豆瓣上的评分也相对比较高。
2、《闪电行动》(1987) 豆瓣8.0分
在《蛇谷奇兵》之前的1987年,八一厂其实还拍过一部质量更好的电影,就是公认最好的坦克战大片《闪电行动》。
为何《闪电行动》比《蛇谷奇兵》更早推出,却更优秀呢?这是因为《闪电行动》是由八一厂和香港银都机构合作拍摄的电影。
我们都知道香港电影发展比我们内地早,他们的制作班底比我们当时的内地电影公司要专业很多。而银都机构就是拍出《少林寺》、《少林小子》、《黄河大侠》的公司,其在内地推出的佳作很多,也都是内地观众熟悉的电影。
美国大片《第一滴血》曾在80年代引进,让当时的年轻人感受到肌肉猛男的强大魅力。《闪电行动》也有意向《第一滴血》取经,借鉴其对猛男型军人的塑造。
电影讲述发生在我国云南省猛康县猛江,一支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展开代号“闪电”的行动的故事。
这支侦察小分队的设定也有点像80年代风靡全国的《加里森敢死队》中那支盟军小队。其中有破雷尖兵林小亮、炮位观测专家方永平、军师姜元、李久鸣、高天虎等性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人物,故事又讲得精彩紧凑,因此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肯定。
1、《高山下的花环》(1984) 豆瓣9.4分
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战争片中公认的王炸,是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这是一部唐国强主演的电影,片中还有吕晓禾、何伟、倪大红,当时个个还都是小鲜肉。
本片是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导演是内地导演界教父级别的大导演谢晋,这就保证了电影的质量。
电影讲述对越战争打响后,某部九连开赴前线参战的故事。
以战争为背景,在人物刻画上,电影是下足了功夫。唐国强饰演的赵蒙生是高干子弟,他一心想要调回城里,部队接到命令时,赵蒙生也同时接到回城的调令,但是经历思想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留下。
通过对赵蒙生这个人物的深入刻画,电影诠释了牺牲小我,为国献身的宏大主题。
而为了参战放弃回家探亲的休假,最后在战场上牺牲的连长梁三喜;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的排长靳开来,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也同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山下的花环》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摈弃了以后只塑造高大全军人形象的单一模式,塑造了赵蒙生这个思想上一度动摇的角色,由此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的个性。毕竟面对生死大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置生死于度外,赵蒙生的身上正带着普通人的私心。
在战争场面的打造上,谢晋导演也是做足了功夫,其服化道都尽可能还原历史,战术细节和武器装备也非常符合实际。
因此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同时在内地金鸡、百花两大奖的角逐中,也拿下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总共八项大奖,至今堪称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
我国与越南的边境冲突其实经历了很久,从70年代到80年代,除了1979年的大规模作战之外,局部的大小冲突从不间断。因此80年代有很多表现中越冲突的电影,但在90年代陆地边界最终划定之后,这种题材的电影也就越来越少了。
2017年出现的电影《芳华》,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片中涉及战争的情节虽然不多,却表现得甚为惨烈,也令观众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不是万不得已,没有人会想要战争,我们必须看到那些英雄们的牺牲,是为了我们的国家能够迎来和平与安宁。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安全、和平、健康的社会环境显得更加重要。
当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时,相信我们的军人还是会像1979年对越作战的那些英雄们那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正是他们在用肩膀撑起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