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人为什么不恨麦凯恩

越南人为什么不恨麦凯恩

发布时间:2025-08-05 19:53:57

㈠ 越南战争的战役结果

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1176000人死亡(最高估计)、600000人受伤。
中国:参战17万人(1979年),1146人死亡,60000受伤。
苏联:参战3000人,16人死亡。
共计死亡:1177462(最高估计)共受伤:604200人以上。 美国:参战650000人,58220人死亡、303635人受伤、1687人失踪。
越南共和国(南越):120万军队;220357人死亡(最低估计)316000人死亡(最高估计)、1170000人受伤。
韩国:参战53000人,5099人死亡、10962人受伤,4人失踪。
澳大利亚:参战7672人,521人死亡、3000人受伤。
泰国:参战10450人,1351人死亡、5000人受伤。
新西兰:552人参战、37人死亡,187人受伤。
中国台湾:参战人数不详;1人死亡。
老挝王国30000人死亡,受伤不明。
总计:315384人至412000人死亡,1490000人以上受伤。 越南平民死亡:200000人至2500000人(估计)
柬埔寨平民死亡:200000人至300000人(估计)
老挝平民死亡:20000人(最少)
总计平民死亡:42万人—250万人 越南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后,100—250万南越公民被送进劳改营,估计有165,000名犯人死亡。还有100,000到200,000南越公民被处决。R.J. Rummel估计在被赶到“新经济区”从事苦役的一百万南越公民中,五万人死于重劳动。据联合国难民署数字,有200,000到400,000越南船民死在海上。在1945年9月2日至1975年4月30日的战争中造成了800万平民的死亡。战争结束时给越南留下了一片满目苍夷的土地和100万孤儿、200万寡妇、50万残疾人、70万妓女。但这还不是苦难的终结,越南又先后与中国和柬埔寨发生战争。长期的战争以及与世界的隔绝导致经济崩溃、通货膨胀。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尽管美国自建国以来在绝大多数战争中都是获利的,但是越南战争却是美国人的滑铁卢。战争初期国防开支急增,到1966年增加幅度为10%以上。与此同时,1965—1966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但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陷入困境,国防开支负担不断加重,美国经济又调头向下,1967年经济增长率降到2%。1970年美国经济增长则完全陷于停顿。事实上,美国从1969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年12月经济才得到复苏。
大陆地区
中国是越南民主共和国最主要的支持国和援助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再加上社会制度的因素,中国援助越南800亿元人民币,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负担。统一后的越南并未成为中国可靠的盟国,出于担心国家利益受到中国和柬埔寨民主共和国的损害,越南倒向了苏联。1978年12月25日越南侵略柬埔寨民主共和国,破坏了东盟国家的局势,同时在中越边境挑起冲突,并在其国内大肆排华。中国于1979年2月17日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教训越南。
香港地区
1975年越南统一后,有越南难民不断乘船来港,联合国在同期推行第一收容港政策,指定香港须首先接收越南难民(港府称越南船民)。1978年汇丰号事件后,殖民地政府在香港多处地方设立越南难民营,大型难民营包括望后石及深水埗军营(今西九龙中心),此后不断有越南人偷渡来港,当局与越南交涉,并遣返越南难民直至2000年望后石难民营关闭为止。
由于越南难民背景不同,香港政府懵然不知而让北越及南越难民在同一难民营内生活,亲共的北越人和反共的南越人曾多次在难民营内进行打斗,更试过出动驻港英军镇压。由于有部分难民营设置在居民区附近,香港人对经常生事的越南难民反感,越南人在香港的形象十分低落。至今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仍拖欠港府的越南难民处理经费。
脍炙人口的“北漏洞拉”广播亦是越南难民潮的产物,当时殖民地政府为防止更多越南人来港,实施甄别政策以减少越南难民对香港的负担。直到今天,因为越南难民问题,香港仍然对越南人实施严格的出入境管制,包括禁止他们参与专才计划。 如同中东战争,越南战争成为了冷战中东西两方新武器、新战术的试金石,并且由于美国的直接参战,对美军1980-90年代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第一场大量投入直升机进行作战任务的战争;美军利用直升机快速起降与起降场地需求小的特性,发展出利用直升机快速移动部队,进行敌后奇袭的空中骑兵战术,在战争期间发挥出相当的效力。此后,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对直升机的倚重进一步增加,直升机空中机动作战几乎成为美军的典型战术,不过,美军直升机在越战后期的损失率节节高升,也显示出直升机在战场的脆弱性。
常久以来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越南丛林与农田密布的地型限制了美军装甲、坦克部队的运用,而大大削弱了美军在传统武力上的优势。此论述再加上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装甲部队为阿拉伯国家装配的俄制反坦克导弹重创的战例,成为了70年代后风行一时的“坦克无用论”的理论依据。然而在实际上,美军装甲部队在越南的部属与活动受到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的大,更甚至在某些行动中大规模的使用装甲部队作战(如在1965年扫荡湄公河三角洲时,就曾大量投入新式的M113装甲运兵车,对缺乏重武器的当地北越军造成很大的冲击),美军装甲部队在越战期间的缺乏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交战对手装甲兵力上的不足与节制性的运用;直至美军撤出后,北越军的装甲力量才出现长足的成长,不但在越战末期与南越军发生过大规模的坦克对战,同时也在1975年最后的攻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角色。
越南上空的空战也对美军战机发展带来影响,美国海空军在质、量上均优于对手北越空军,但在战争的头几年间却无法在空战中取得优势,甚至付出了近乎一比一的难堪交换比。美军战斗机部队的拙劣表现之原因在于,作为海空军主力的早期型F-4幽灵式战斗机因为当时流行的武装全导弹化概念而未装置机炮,而当时导弹的准确性又难以保证,导致美军飞行员时常出现导弹失灵/脱靶后无法还手的窘境,而美国飞行员教育因全导弹概念而轻视缠斗,编队战术上也较为僵化,结果使重型的美军战机在面对北越相对轻巧的战机时陷入苦战。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美军开始在F-4E以后的各型战机上重新加装机炮、加强飞行员的缠斗训练及获得可靠性较高的空对空导弹后,美国战斗机部队才得以夺回越南空战的优势,将敌我交换比拉大到一比三。此外,北越空军轻型战机在战役期间的活跃表现,让美军出现了名为战斗机黑手党的战术、设计概念,从而催生出F-16战隼式战机。
东西方的轻兵器代表AK-47和M16也在越战中被广泛投入(至今其衍生型仍继续在各国部队中服役),自动武器的参战使单兵火力被提升到二战时期的数倍─这对广泛以小股部队甚至单兵进行游击、骚扰战术的北越方面带来的优势尤其明显。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主要是步兵)在越南被投入一场没有决定性的正规会战、由大量的小部队交战与搜索构成的“非正规”战役,而这种战争模式中所需求的战技(诸如侦搜、班─排级的战斗教范、丛林-住民地战斗)多是过去美军所忽略的。同时,美军当时大量征招大专学生担任尉官的制度,也产生了大量不适任的基层干部;越战的教训无疑使战后的美军更重视相关的训练(其中尤以特种部队作战方面获得长足之发展)。此外,防弹衣也首度在越战期间被美军大量发配做为单兵防护装备。
战后创伤综合症(PTSD)也因为越战返国军人所出现的问题而广为大众所知,因而促进了日后对战争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越南大战》Green Berets(1968年)
《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年,马丁·斯科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经典合作)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猎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第一滴血2》First Blood 2(1985年)
《第一滴血4》First Blood 4
《野战排》Platoon(198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汉堡高地》Hamburger Hill(1987年)
《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年)
《野狼呼叫21》Bat*21,(1988年)
《西贡小姐》Miss Saigon(1989年)
《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年)
《天与地》Heaven&Earth(1993年)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02年) 《丛林之狐》系列Viet cong
《战地风云:越南》Battlefield Vietnam
《重返狼穴3:越南视线》
《越南地狱》
《使命召唤7:黑色行动》
《弹震症:越南67》
《弹震症2:血迹》
《战地:叛逆连队2-越南》
《战争之人:越南》
《风起云涌2:越南》Risingstorm2 Vietnam 《进军歌》杜友益词 文高曲
越南军团,
为国忠诚,
崎岖路上奋勇前进。
枪声伴着行军歌,
鲜血染红胜利旗。
敌尸铺平光荣路,
披荆建立根据地。
永远战斗为人民,
飞速上前方。
向前!
齐向前!
保卫祖国固若金汤。
越南军团,
旗标金星,
指引民族脱离火坑。
奋起建设新生活,
打破枷锁一条心。
多年仇恨积在胸,
为了幸福不怕牺牲。
永远战斗为人民,
飞速上前方。
向前!
齐向前!
保卫祖国固若金汤。
《What's Going On》——Marvin Gaye
Mother mother
There's too many of you crying
Brother brother brother
There's far too many of you dying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lovin'here today -Ya
Father father
We don't need to escalate
You see war is not the answer
For only love can conquer hate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lovin'here today
Picket lines and picket signs
Don't punish me with brutality
Talk to me so you can see
Oh what's going on
What's going on
Ya what's going on
In the mean time
Ah what's going on
Right on baby
Right on
Right on
Oh but who are they to judge us
Simply because our hair is long
Oh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understanding here today
OhPicket lines and picket signs
Don't punish me with brutality
Talk to me
So you can see
What's going on
Ya what's going on
Tell me what's going on
I'll tell you what's going on -Uh
Right on baby
Right on baby 内容简介
越南战争开战伊始在美国就备受争议。这部饶有兴味的历史着作清晰地讲述了美国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就卷入亚洲中南半岛事务,并且深刻探究了美国遏制共产主义运动在亚洲蔓延的种种复杂动机,书中向我们揭示了几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54年决定向南越提供援助,而在1965年约翰逊总统却下令发动战争;为什么北越虽然在1968年的春节反击战中失败但最终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美国到底从越南战争中学到了什么。本书全面介绍了这场曾让美国付出56000多条生命的地区冲突,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这一美国历史上失败的战争。
作者:莫里斯·艾泽曼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美国与越南:错过的诸多良机 亚洲与太平洋,1948
第二章 美国历时最长的战争的背景 北越与南越,1954—1975
第三章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原因:1954—1961 汤姆·多利医生与发生在越南的善恶之战
第四章 肯尼迪的战争:1961—1963 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的反思
第五章 约翰逊的战争:1963—1964 1964年的“和平候选人”—林登·约翰逊
第六章 骑虎难下:1964—1965 胡志明小道,1965
第七章 越南战争中的美国步兵鲍勃·克雷与美国的痛苦记忆
第八章 地面战争:1965—1967 越南共和国,美国军事力量战术区,1968
第九章 空中战争北越的防空体系,1969—1972河内希尔顿约翰·麦凯恩—广受欢迎的战俘政治家
第十章 大后方:辩论与抗议汤姆·海登与芝加哥大街上的善恶之战
丹尼尔、菲利普·贝里根与天主教反战抵抗运动“和平与爱情”:越南战争与反正统文化
第十一章 春节攻势春节攻势,1968年,越南战争如何削弱了民主党
第十二章 尼克松的战争:1969—1973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学与反战运动的命运空中战争,1972年大选:“和平在望”
第十三章 战争结束作战失踪:兰博与美国的越战记忆“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怎样毁掉了尼克松的总统职务
南越政权的垮台,1975“越战老兵纪念墙”
推荐阅读 Acrossstheuniverse(2007年) 越南大阅兵纪念越战结束40周年
阅兵式上有学生挥舞“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旗帜。西方社会认识的简称“越共”一般是指这支由越南共产党指挥的游击队。
越南在胡志明市街头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越南战争结束40周年。
越南人民军副总参谋长阮国庆中将致辞时说:“430胜利是越南人民的黄金转捩点。”

㈡ 越南战争后的越南人为什么不仇视美国人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发生的战争,美国和越南因此成为死对头。而此次美国“华盛顿”号航母,以及以曾参与侵越战争的美国海军将领“约翰·S·麦凯恩”命名的导弹驱逐舰,访问越南,令美越军事关系迅速升温,甚至有媒体说美越进入“历史蜜月期”。
美越这一迅速接近的举动,令外界颇为惊讶。难道越南人已经忘记了美国战机曾经在头顶上的狂轰滥炸吗?如果说,越南人因为那场战争而仇恨美国,那就是一个严重的误会了。笔者自小在中越边境长大,近十多年来经常去越南采访,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包括越南历史、政治学者,甚至军方官员的亲属。对于那场战争,他们不断表示,“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现在越南要全面发展,没有必要总强调历史旧账,那样会让外界觉得越南人很狭隘。”还有越南学者说:“美国军队当年来越南,是为了支持南方的政府,而不是为了占领越南,即不是单纯的侵略行动,所以只要他们离开了,越南人也就不太在意了。”
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个例,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据笔者观察,这既与越南民族的传统性格有关,也与政府的历史教育有关,甚至可以说与其曾经被西方殖民者的统治历史有关。越南的学校已经很少对年轻一代刻意进行“仇美教育”,相反对美国的一些先进科技、现代文明等深为赞许。
越南的这些表现让美国安心,因此更加积极地伸出了合作之手。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曾经被美国支持的越南南方后来虽然被北方武力统一,但是传统上南方人对美国的了解和感情是一直存在的,甚至不乏多重的政治、文化认同,经济上更是仰慕不已。而随着近几年越南南方的干部大量进入国家权力的中枢,对美国的好感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其中重要的一点,地理遥远的美国不会在陆地、海洋上与越南发生关联与争执,这样的现实局面足以让越南高层和民众放心。而如果将同样的情况与中国的关系对比,显然越南与中国之间的历史恩怨,以及现实中的海洋边界纷争等矛盾,却要复杂得多。
事实上,务实的越南人早已经抛弃意识形态和历史恩怨的束缚,与美国不断接近。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所考虑,并且希望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获得更多的收益。
作为一心重返东南亚展现实力,甚至希望与该地区正在崛起的中国力量角力的美国,自然很乐意与务实的越南进行多方位的合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2010年7月下旬表示,美国将在安全、经济和环境问题上加强同越南的合作,表明了将介入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存在主权之争的南沙群岛问题的姿态。
于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驶入了越南的海港,这不但表明这对昔日敌人之间的军事关系进一步升温,更证明了越南人并不仇视美国的真相。

㈢ 没有苏联,北越能打赢越南战争吗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过这么一句话: “美国在越南的失败不是败给了越南,而是输给了越南背后的苏联,因为如果苏联不给越南提供强大的援助,北越领导人连打几个月的仗都不可能。”

一个超级大国死磕一个小国,胜负是没有悬念的,如果超级大国最终没有拿下小国,那肯定超级大国内部出现了问题,或者小国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输血。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莫不如此。

以越南战争为例,战争表面上是两个国家在战斗,背后其实是两大集团在较量。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全面卷入越南战争,也是在这一年,苏联开始介入越南战争,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最倚重空中打击,而苏联对越南最大援助项目,就是为越南建立了现代化的防空系统,这个防空系统对美国战机造成了极大威胁,仅“德维纳”防空系统(即萨姆防空导弹),就击落了2500架美军飞机(数据无定论)。


北越军队战斗意志很顽强,但单纯的战斗意志,在钢弹火海面前不堪一击,只有在武器代差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战斗意志才能为战斗力加成。在战争中,美军武器固然先进,但北越军队的武器并不落后,该有都有,而且数量越打越多,只要不怕死人,扛不住的肯定是美国。

北越有两个主要援助国:“老大姐”中国和“老大哥”苏联。中国的援助讲得很多,按下不表。苏联对北越的援助比较晚,但后来居上,其援助以高 科技 武器为主,对后期战争走向影响更大。


二战后,越南挣脱了日本人的魔爪,又迎来了法国人的入侵,第一次印支战争爆发。

虽然胡志明是莫斯科的老朋友,但在第一次印支战争期间(1945~1954),苏联没有给予越南实质上的援助,而是隔岸观火,喊了几句不疼不痒的口号,这让越南感到寒心。

斯大林也没办法。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苏联都忙着恢复战争创伤,其外交政策的重点是保证本国安全,其次是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为它们移植苏联模式。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事务,斯大林都不是很关心。

换句话说,当时苏联的综合国力远不及美国,除了自保之外,它只能护住东欧地盘不受西方染指。


另一方面,革命支援是有“分工”的,越南这块不归苏联管——亚洲革命主要靠中国。1950年2月,斯大林曾当着中国的面,对胡志明说:“越南战争、越南革命,苏联是可以支援的,但具体的和切实的还是要靠中国来管。”

这一时期,苏联除了小心谨慎的舆论支持之外,对越南的战争采取的是”不介入“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后,否定了斯大林,也改变斯大林时代的外交策略,提出了“三和一少”路线——与西方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到 社会 主义,少援助民族解放运动。

此时,苏联开始在全球布局,但这种布局依然是谨小慎微的,避免“悲剧发生的可能性”(美苏直接对抗),尤其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更是极力避免刺激美国。


对于越南问题,赫鲁晓夫比较纠结,颇有进退两难之感。进,不符合美苏缓和的战略构想,退,有损苏联在东方阵营的威信和形象。不表态吧,更说不过去。

进退都不行,赫鲁晓夫提出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的主张,他在给世界各国首脑的信中,明确反对武力解决越南问题,要让越南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平解决——说了和没说一样,口惠而实不至。赫鲁晓夫甚至提议北越和南越作为两个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

在苏联看来,越南分裂对苏联更有利,一来可以避免卷入战争,调整与西方的关系,二来北越有求于苏联,苏联可以通过援助越南,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并非全部无偿援助)。


1955-1965年这10年,苏联只给了越南3.2亿卢布的经济援助,平均每年3200万卢布,这是苏联给 社会 主义国家的常规援助,就像份子钱一样。北越曾要求苏联提供武器援助,苏联从仓库里找了3000支二战时期缴获的德国枪支,气的胡志明大喊道:把它拉到博物馆去!

苏联不援助越南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北越与中国走得太近,而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1964年1月,黎笋等人前往莫斯科,苏联大佬们见都不见,让他们到处参观名胜古迹,晾了好长一段时间。正式会谈时,苏联直接指责北越站位有问题,警告北越:如果河内不改变态度,两国间不会出现密切合作的前景。


1964年是越南战争的重要分水岭,这一年夏天,北越海军与美国海军在北部湾海域发生冲突,美国国会通过了《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美军大举进入越南,美国全面卷入越南战争。

这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享受秋日的晚风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提前退休,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外交战略与赫鲁晓夫不同,它不再谨小慎微,富有侵略性和扩张性,到了后期更是咄咄逼人。

对于越南问题,勃列日涅夫将其纳入了全球战略范围,并决定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首先可以让美国更深的陷入越战泥潭,便于苏联在世界其他地方挖美国墙角;其次,“越南是 社会 主义在东南亚的前哨站”,援助越南可以提升苏联在兄弟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心中的威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双升;最后,苏联想把越南从中国这边争取过来——苏联在越南的影响力快归零了。

1964年11月范文同访问苏联,与10个月前相比,苏联对越南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差点闪了范文同的老腰。苏联承诺向越南提供援助,表示要回访越南,详细研究援助事项。

1965年2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访问越南,与越南签订了关于加强越南防御能力的协议,2个月后,黎笋访问莫斯科,进一步确定了援助的具体方式和数量。这一年,双方高层多次往来,签订了一系列援助协定,打得火热。

至此,苏联对越南的政策,从“不干涉”过渡到了“有限干涉”。

1965年6月,美国发现了北越使用苏制武器的迹象,9月,美国发现苏联提供给北越的武器,不仅地空导弹,还有高级雷达探测系统、米格-17战机、伊尔-28轻型轰炸机。

美国的情报没错,大批苏制武器已经秘密运往并部署在越南,苏联提供给越南的新式武器,都是中国不具备的,这样它开始替代中国成为越南现代化武器的主要供应国。除了武器之外,苏联还向越南提供机械、通讯设备、卡车、石油、铁矿石、化肥、药品,并帮助北越修复了很多被美军炸毁的工厂、电站等设施。

苏联军事专家还为北越构建了高效的空中防御系统,依靠高射炮团、防空导弹团、战斗机航空团、无线电工程兵团,高低搭配作战。美军在越南战争损失的大部分战机,都是苏联防空系统打下来的。


1965年7月,苏联提供的萨姆-2防空导弹开始部署在河内,第二年,苏联开始向北越提供米格-21战机,这款战机的性能已接近美军战机,1967年北越空军已拥有100架用于执行截击任务的战机,这些战机的基地大多设在中国境内,美军没法实施攻击。

现代化武器需要专业的人来操作,为此,苏联向越南派出了大量军事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越南制定作战计划,安装、修理武器设备,训练越南士兵,甚至亲自操作武器参战。这一点在电影《第一滴血2》中有所体现,兰博泡在泥坑里时,从直升机上下来的那几个军官,就是苏联军事顾问。



从1965年4月,德杰扎上校率领100多名苏联军事专家进入越南开始,苏联派往越南的军事专家数量不断增减,最高时超过10000人。越南也向苏联派遣几千人,参加技术学习和军事训练,这批人回国后都成了北越军事技术领域的骨干。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与美国公开对抗,苏联对越南的援助是秘密进行的,苏联专家和顾问是以“个人”或“志愿者”的身份支援越南人民解放的,美国情报机构当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没有公开点破。

据西方估计,1965年,苏联向越南提供了5.5亿美元的援助,196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0亿美元,苏联对北越的援助占 社会 主义国家援越总额的50%,超越中国,成为北越的最大援助国。


1968年尼克松入主白宫,越战迎来了转机。

美国想体面地撤出越南,越战进入边打边谈的阶段,虽然谈判往往僵持不下,但谈判的大门一直都没有关闭。尼克松还尝试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希望利用中国对北越的影响力,帮助美国撤出越南。

中国为了防止越南彻底倒向苏联,开始重新积极援助越南,将对越援助推向了最高点(由于北越和苏联走得太近,中国和北越关系一度恶化,削减了援助)。

苏联敏锐察觉到美国和中国的变化后 ,为防止战争朝有利于美国和中国的方向发展,也调整了对越政策,从“有限介入”升级为“完全介入”。

1968年6月,两国又签订了有关经济、军事援助的协定,苏联承诺给予北越全面的援助和支援。1969年到1971年,两国签订了7个经济援助和合作协定。


苏联完全介入越南战争后,其话语权不断上升,逐渐成为越战的主导国之一。此时,越南是黎笋当家,走的是亲苏路线,苏联利用庞大的援助,几乎控制了越战的节奏,一方面它支持北越抗美,另一方面又撮合美国和北越谈判。是谈是打,完全取决于苏联的全球战略布局。

比如1972年初,北越为彻底解决南越,计划发动一场比1968年“春季攻势”规模更宏大的进攻——“复活节攻势”,但是苏联不允许,还要求北越坐下来谈判,北越一意孤行,结果因得不到苏联支持而惨败,损失10万人。

事后,北越不仅被苏联断供,还遭到了美国几十万吨炸弹的报复,内外交困,不得不向苏联低头,乖乖回到谈判桌上。


苏联为什么要劝北越和美国和谈呢?中美正在靠拢,越战已困不住美国,苏联想通过主导美越谈判,在中美缓和之前实现苏美缓和,拆解可能出现的中美联合对付苏联的局面。

所以,虽然北越态度坚决、士气高昂,一心要打,但苏联频频踩刹车,劝说甚至逼迫北越谈判。正是在苏联的施压下,北越在1972年7月到10月的谈判中妥协,放弃了美国“完全停止轰炸”的要求,答应与美国签订停战协议。

1973年1月,北越与美国签订了《巴黎协定》,美国从越南抽身,剩下南北越内战。


从1965年到1973年,苏联共向越南提供了10亿卢布的经济援助和2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些援助对北越最终赢得战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前期防空系统刚构建时,越南防空导弹部队平均每发射10-14枚导弹才能击落一架美军飞机,随着苏联顾问不断调试和更新设备,到后期北越平均每发射3-4枚防空导弹就能击落一架美军飞机。

在1972年12月的空袭中,北越12天内击落了81架美军战机,其中包括34架B-52战略轰炸机,3架F-111战斗轰炸机。美国空军每千架次损失率,二战中为9架,朝鲜战争中为4架,越南战争中为17架,1972年12月这一数据上升为34架。


截止1974年,越南防空导弹系统击落美军飞机超过4000架,这还没算高射炮打下的,要知道,整个越战期间美军损失飞机8600多架。

2008年与奥巴马一道竞选美国总统的麦凯恩,曾是一个越战老兵,1967年他驾驶A-4战机执行任务时,被一枚北越防空导弹击落,受伤被俘,直到停战后才被释放。

总之,在美国看来,“苏联的喷气式飞机,地面导弹、雷达等现代化武器,已成为美国利用军事打击向北越施压的严重障碍。”战争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04

苏联是越南战争的最大受益国,它以“微小”的代价把美国定在了战争泥潭,整个越战期间,美国军事支出超过1670亿美元,巨额战争开始加重了美国经济负担,美国经济长期陷入滞胀状态,这又反过来刺激了民众对美国政府的不满,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大量资金投入战场,导致美军武器装备得不到及时更新、科研项目被延迟或取消,苏联则利用这段宝贵时机埋头发展军力,在核武器方面逆袭美国,在常规武器方面也极大地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衰弱,直接导致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下风,苏联迎来了巅峰时刻。


苏联卷入越南战争,还获得了一个附加礼包——一方面,它通过战争检验了武器的实战性能,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实现了很多武器的升级;另一方面,它搞到了很多美国武器,通过吸收先进技术,提高了苏式武器的性能。

仅1965年5月到1967年初,苏联就从越南搞到了700多件美国武器,包括战机、导弹、雷达等高 科技 产品,这对苏联的升级航空发动机、电子设备等技术大有裨益。

1968年3月,苏联军事专家用无线电干扰了美国1架F-111战机通讯系统,然后以伏击战术包围并活捉了这架飞机,包括上面的2名飞行员。当时F-111刚服役,没想一出马就被搞到了西伯利亚。


当然,苏联支援越南的最直接成果,就是把越南拉进了自己的怀抱。越南和古巴一道,成了苏联的哼哈二将。

1973年《巴黎协定》签订后,苏联对北越的援助有增无减,规模更加庞大,到越南入侵柬埔寨时,苏联每年援助越南超过20亿美元。

80年代初苏联外援有四个重点,一是阿富汗战场,每年约110亿美元,二是以埃塞俄比亚为主的非洲,每年约60~80亿美元,三是以古巴为主拉美国家,每年约60~80亿,第四就是越南。

这些援助极大地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境,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塑造“苏联形象”:越南战争中的苏联军事专家及其影响》

《苏联对越南的援助政策研究(1961-1978)》

《苏联对越南战争政策研究》

《尼克松回忆录》

㈣ 美国总统的两位竞选人的简介在线急等!!!!!

奥巴马个人资料及简介 非常详细

全名: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小)(Barack Hussein Obama Jr.)(台湾地区译为欧巴马)
党派:民主党
公职: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2004年首次当选)
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1997-2004)
职业背景:1993-2004,Miner Barnhill & Galland律师事务所律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生日:1961年8月4日
出生地:夏威夷檀香山
居住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教育背景:19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婚姻状况:1992年结婚,育有二女
宗教信仰:联合基督教会
竞选主页:www.barackobama.com
(截止2007年第三季度)募集竞选经费:8026万美元;已开销:4417万美元
着作:《希望无畏:开垦美国梦的思考》(The Audacity of Hope: 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2006];
《父亲留下来的梦想:种族与传统的故事》(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1995]
奥巴马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父亲是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美国堪萨斯州的白人。奥巴马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于1996年首次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2004年在伊利诺伊州首次当选为国会参议员,成为美国国会历史上的第5位、本届国会中唯一一位黑人参议员。
在2004年7月,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
45岁的奥巴马演说极具魅力,灿烂的笑容更虏获许多民众的心。与过去有意竞选总统的黑人前辈相比,奥巴马是首位在初选前民调获得全国性支持的明日之星,打败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热门人选之一的希拉里,成为民主党总统竞选人。
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不过也有许多黑人表示对于奥巴马并没有认同感,评论家也认为竞选总统他还稍嫌太嫩,奥巴马需要努力的空间仍然不小。

http://ke..com/view/1353297.html?tp=0_11

麦凯恩

麦凯恩(John McCain,繁体:马侃、麦肯,1936年8月29日—),是美国的政治家、相当具有影响力的共和党人物,并且是现任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资深参议员。身高:约180cm左右
麦凯恩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域,父亲和祖父皆曾担任美国海军的上将,麦凯恩在维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德里亚圣公会中学和安那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接受教育。他接着担任海军的飞行员,在越战执行战斗任务,被俘并拘禁了长达五年半的时间,也使他成为全国知名人物。
获释回国后,麦凯恩在1982年当选亚利桑那州第一选区的众议员,并在1986年当选参议员。他目前已经连任至第四届参议员任期了。
麦凯恩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曾经角逐共和党的提名,但被乔治·沃克·布什所击败。2007年2月28日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麦凯恩现与妻子辛迪住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凤凰城),有7个孩子。
早年生涯和军事生涯
麦凯恩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域一个名为“Coco Solo”的美国海军基地。尽管生于美国境外,他的双亲皆为美国公民、并且在出生时皆已取得公民籍,这代表麦凯恩仍有资格参选总统。麦凯恩的父亲和祖父皆为知名的美国海军上将,当后来麦凯恩于越战中被俘虏时,他的父亲仍于越南战区指挥军队。他的祖父曾在1945年二战的冲绳岛战役中指挥海军飞行队。他的母亲为萝伯塔·莱特(1912年生)。在1965年,麦凯恩与一名来自费城的女模特儿卡罗·西普结婚,不过两人后来在1980年4月2日离婚。
在从安那波利斯毕业后,麦凯恩先后前往位于佛罗里达州彭萨克拉(Pensacola)以及德州的柯柏斯克里斯提(Corpus Christi)的海军飞行基地接受训练,在柯柏斯克里斯提的一次练习飞行中麦凯恩的飞机发生意外坠落至柯柏斯克里斯提湾,但麦凯恩侥幸逃生只受到了轻伤。最后他终于毕业,并且进入海军的轻型攻击部队。
麦凯恩在1967年7月29日又一次死里逃生。当时美国海军的佛瑞斯塔号航空母舰(CV-59)正驶离越南海岸准备发起攻击行动,一架停在甲板上的F-4幽灵式战斗机]挂载的火箭突然意外发射,击中了麦凯恩所驾驶、正准备起飞的A-4E天鹰式攻击机。撞击力量击破了天鹰攻击机的油箱,造成燃油开始泄漏,两枚机载的炸弹也掉了下来。麦凯恩爬出了驾驶舱,跳离正在燃烧中的航空母舰甲板,紧接着就在意外发生的90秒后,掉落的炸弹在飞机底部爆炸。麦凯恩的腿部和胸部都被弹片击中,但仍侥幸逃过一劫。爆炸和接踵而来的大火造成舰上134名水手罹难,62人受伤,摧毁了至少20架飞机,并差点造成航舰沉没。
在佛瑞斯塔号事故后,麦凯恩加入了海军VA-163“圣徒”飞行中队,在1966年10月26日被分派至人手短缺的奥里斯卡尼号航空母舰(CV-34)。但在麦凯恩到达前不久,闪光弹走火造成航舰甲板起火,造成44人死亡,包括了24名飞行员在内。圣徒中队是越战中阵亡率最高的飞行中队。
在1967年10月26日,麦凯恩驾驶的A-4天鹰式攻击机被一枚北越的防空导弹击落,坠毁在白竹湖(Truc Bach)附近,在弹射出飞机时他还摔断了双臂和一条腿。在他逐渐恢复意识后,发现自己已被一大群越共包围,不断对他吐口水和踢踹,还扯掉了麦凯恩的飞行员服装。他被北越士兵抓去拷问,拷问过程中还用刺刀戳击他的左脚和鼠蹊部,他的肩膀也被步枪枪托所击碎。接着麦凯恩被转移至华卢监禁所(Hoa Lo)-也就是被美军俘虏们戏称为“河内希尔顿”的地方。
当麦凯恩抵达河内希尔顿后,他被监禁于一间小囚房里,并且每天都会被审讯。由于麦凯恩拒绝向北越提供任何的情报,他经常被拷打至失去意识为止。
当北越人发现麦凯恩的父亲是美军太平洋指挥总部(CINCPAC)的总指挥官-所有美军在越南的部队的指挥官时,北越人给了麦凯恩被释放回国的机会,但他断然拒绝了交换条件。
有一次在经过严厉而残忍的拷打后,当麦凯恩的手臂已被打到抬不起来时,他被迫签下一份由越南文写成的反美宣传文件。依据麦凯恩的说法,误签这份文件是他身为战俘的数年里最感到后悔的一件事。不过在麦凯恩签下文件后,北越人觉得这份文件不够好而没有使用,试着强迫他签下第二份声明,这次麦凯恩拒绝了。由于不断拒绝北越的要求,麦凯恩每周固定都要被拷打两到三次。
麦凯恩在北越当了五年半的战俘,大多数时间都被拘禁于臭名昭彰的河内希尔顿,最后他终于在1973年被释放。在被释放后不久麦凯恩重新返回岗位,成为海军VA-174“地狱剃刀”飞行中队的指挥官:一支驻扎在东海岸、配备 A-7海盗式攻击机的海军训练中队。在1976年他成为美国海军在参议院的联络官。他在1981年以上校的军阶自海军退休。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他总共取得一枚银星奖章、一枚铜星奖章、一枚功勋勋章(Legion of Merit)、一枚紫心勋章、以及一枚飞行十字勋章(Distinguished Flying Cross)。
麦凯恩是目前美国参议院里伍名越南老兵之一,另外有内布拉斯加州的共和党议员查克·哈格尔、以及麻萨诸塞州的民主党议员约翰·凯利等。
政治生涯
在1981年麦凯恩与辛蒂·亨丝莉结婚,并且迁徙至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他在那里替岳父经营的百威啤酒代理分销公司工作,在那里他也开始得到当地商业团体的政治支持。当亚利桑那州任职最久的共和党众议员约翰·雅各·罗德(John Jacob Rhodes)宣布退休时,麦凯恩宣布将角逐以共和党籍参选1982年的众议员选举,最后成功当选。在1986年,顺应共和党参议员贝利·高华德(Barry Goldwater)的退休,麦凯恩也成功在接下来的选举中接替他的参议员职位。
2000年总统提名
在1997年,时代杂志将麦凯恩列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麦凯恩在1999年所写的回忆录《将门虎子》(Faith of My Fathers)成为了最畅销书,这也促涨了他的总统选举声势。 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麦凯恩曾经角逐共和党的提名,但被乔治·沃克·布什所击败。
2004年总统选举
麦凯恩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里公开支持布什。自从2001年911袭击事件以来,他经常赞美布什在反恐战争中的领导能力。麦凯恩的老友和同僚、也是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麻萨诸塞州参议员约翰·凯利据传还曾邀请麦凯恩担任他的竞选搭档。不过,麦凯恩在选战中一直站在布什阵营一边,但在快艇老兵事件中,他说对凯利的服役纪录的攻击是“不诚实而且可耻的。”
2008年总统选战
在2006年的期中选举后,麦凯恩组成了一支研究小组,考察2008年参选总统的可能性。2007年2月28日他宣布角逐2008年美国总统职位。
如果麦凯恩在2008年的选举中获胜,他将成为美国史上依据就任时间计算第二年长的总统,72岁的年纪超过了1980年以68岁高龄就任总统的隆纳·雷根。
麦凯恩在2008年的选举中占有的许多优势包括他是全国知名的政治人物、曾发起许多主要的游说案和竞选资金改革法案、并且带头揭发了阿布拉莫夫丑闻、服役记录(包括了曾经身为战俘的纪录)、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也曾大显锋头(赢得了共和党新罕布夏州初选)、广泛的募款管道和能力、2004年的总统选举里大力协助了布什总统、及对中间选民的巨大感召力。
麦凯恩对民主党选民也有一定吸引力,例如有报道约翰·凯利曾邀请他担任2004年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在2007年1月进行的一次民调中,他的支持度仅落后赫拉蕊·克林顿一个百分点。在2006年的期中选举里,麦凯恩参与了共和党的346场竞选集会、募集超过50万元选举资金。他还捐出了其中的0万元给联邦、州、和地方共和党人士。
在2006年12月,麦凯恩推行了一项名为“停止在在线剥削我们孩子”的法案,将会规定上百万个商业网站和个人部落格必须申报他们所刊载的违法图片或影片,否则将会被处以0,000元的罚款。这个法案将会影响所有大量的社交网站,而且并没有明确定义审查的范围和程度。一般推测这样的法案将会激起许多在线网站用户的反弹,并且对麦凯恩的2008年选战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编辑本段争议
基廷五人事件
被称为“基廷五人”(Keating Five)的事件指的是一起在1980年代末期与大量信贷机构破产有关的国会丑闻。麦凯恩与其他几名国会议员在1987年曾与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Federal Home Loan Banks Board)主席Edwin J. Gray至少见两次面,商讨如何阻止政府接管林肯储蓄信贷(Lincoln Savings and Loan)银行,当时这间银行是查理斯·基廷(Charles Keating)的美洲大陆公司(American Continental Corporation)旗下机构。在1982年至1987年之间,麦凯恩从基廷和其幕僚那里取得了大约$112,000元的政治捐款,此外麦凯恩的妻子和岳父在1986年4月投资了$359,100元至基廷拥有的一间购物中心。麦凯恩家人和保姆还从基廷处报销至少九次旅行费用,有时候免费搭乘大陆航空的班机。在得知基廷的林肯储蓄信贷银行发生问题后,麦凯恩赶紧支付了所有的空中航程费用,一共高达$13,433元。联邦政府最后对基廷提出了高达$11亿元的诉讼,指控他掏空林肯银行的储蓄挪作私用和投入政治捐款。麦凯恩由于为基廷出面干预联邦管制机构和行为失察,遭到参议院风纪委员会的谴责。在谈到基廷五人事件时,麦凯恩说:“这件事带给人一种错误的形象。一群参议员与一群联邦政府人员会面是不应该的,因为那会带给人施加不当影响的印象,这样做也是错误的事情。”
其他争议
据传麦凯恩曾在1998年一场共和党的募款集会上,拿当时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女儿雀儿喜开了个不雅笑话:“雀儿喜·克林顿为什么长得那么丑?因为她的父亲其实是珍妮特·雷诺。”(Janet Reno,当时美国司法部长)麦凯恩后来对此向克林顿总统道歉,克林顿也接受了道歉。
麦凯恩承认曾在从越南返国后不久有过一段婚外情。当他还在越南时,他的妻子卡罗遇上一场车祸而严重受伤。在1973年回到美国后,麦凯恩发现妻子已经与两人结婚时变得大不相同了。由于这场车祸,她的身高矮了四英吋,身材也臃肿了起来,并且必须使用拐杖才能走路。到了1979年时麦凯恩认识了另一名女子辛蒂·亨丝莉,两人逐渐发展出了婚外情。一年之后麦凯恩决定要与妻子离婚,并且在离婚后一个月与辛蒂结婚。麦凯恩依然与卡罗保持良好的关系,卡罗在 2000年曾对此说道:“我仍然深恋着麦凯恩,而且我爱他直到心坎里。”
几名来自“911受难者家属美国国家安全促进会”的成员指称有一次与麦凯恩相会时,他们批评麦凯恩提出的移民改革法案不够严格、无法有效阻止恐怖份子跨越南部边境,结果麦凯恩对他们“大吼大叫”。
麦凯恩是国际共和协会(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的理事会主席,一名美国曾派驻海地的前外交官指控这个组织曾经在2000年选举之后暗地破坏总统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与反对党之间的协商。
在一次谈论到越战经验时,麦凯恩曾公开使用带有强烈种族歧视意味的“gook”一词来形容越南人。在2000年的总统选战中,他曾拒绝对此道歉、并且继续使用这一词长达好一段时间,宣称这一词只是为称呼那些俘虏他的北越人。后来在初选阶段中,由于越来越多亚裔社区的抗议,为了赢得亚裔族群数量庞大的加州初选,麦凯恩才宣布不再公开使用这一词。

㈤ 美国为什么要打越南战争

其实不是美国要打越南,故事的开始有点像朝鲜战争,北越发动了统一战争,想统一南北,但是呢,思路和之前朝鲜战争不一样,不是直接大兵团南下,而是在南越搞游击队,搞得南越痛不欲生,美国觉得自己有义务遏制苏东集团的扩张。



据他自己描述,每周往死里打他两次,他的肩膀骨被越南人用枪托砸了个粉碎,有不少美国战俘常年被关在水牢里,下半身都烂了。不过麦凯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整个越战期间,越南人前后击落7000架UH-1直升机,其中中国帮忙打下来3000多架



阅读全文

与越南人为什么不恨麦凯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导弹有多少 浏览:599
英国病亡人数多少 浏览:1028
查伊朗人口一年平均收入多少 浏览:438
印尼1美元能买什么 浏览:237
越南有什么特殊市场 浏览:67
英国贵族怎么消亡的 浏览:113
印度人怎么犁地的 浏览:337
印度历史背景是什么 浏览:603
英国背景提升机构如何办理 浏览:357
如何去印度治疗牛皮癣 浏览:222
越南最多的厂在哪里 浏览:1007
怎么买伊朗石化产品 浏览:956
美国和伊朗到底什么时候打 浏览:789
送给越南女孩子什么礼物 浏览:686
如何解决印度雇佣童工的问题 浏览:1025
番茄意大利面怎么做最简单还好吃 浏览:41
印尼石油公司叫什么名字 浏览:388
印度没有冰箱怎么存放食物 浏览:364
意大利牧歌有哪些作曲大家 浏览:190
印尼地震了多少人 浏览: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