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艾米果是哪里的特产呢艾米果的用粉比例是多少
艾米果是赣南,赣北等地的特色小吃,做法比较独特,主要原材料是米粉和艾草。特别是在春季的时候,人们喜欢吃艾米果,阳春3月艾草已经长出来用这种美食制作小吃是比较诱人的。
艾草也是一种草本植物,跟一些野菜是一样的在田地里生长叶子是翠绿的,颜色也是比较清香,不仅可以用来吃也可以用来泡脚,所以艾草的功效是比较多的。这道美食的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需要准备的原食材就是艾叶和米粉,提前将准备好的艾叶和米粉混合在一起,用3:1的比例,然后放进一个干净的容器中边加温,水边搅拌这样的面团是比较香的。然后就可以准备一些调料,将艾米果制作出来是非常有特色的,一般加一些醋或者是蒜就着吃,味道会更香。
㈡ 芭蕉叶可以包粽子吗 芭蕉叶能不能包粽子
1、芭蕉叶可以用来包长粽子。在越南、广西一带就会常见这种长粽子,非常有特色。
2、芭蕉叶就是芭蕉的叶子,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叶片入药,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利尿,自带芭蕉叶的清香。芭蕉叶的叶片非常大,使用非常灵活,根据自己的需要撕出自己想要的大小形状来。南方的一些地区会看到芭蕉叶,它跟芦苇叶差不多,十分宽大,而且用处很多。它可以做一些有特色的芭蕉米果,但其实就跟包粽子差不多。就是将糯米处理一下,然后用芭蕉叶包起来,拿到锅上去蒸熟就行了。这种米果口感软糯,有嚼劲,而且混合着芭蕉叶的香味,十分有特色。
㈢ 台湾话(又叫河洛话)真的是古代中国的官方话吗是哪一朝代呢
是的,河洛语是唐宋之前中国的通用语。
闽南话来自中原河洛地区,又称河洛语,堪称古代中国的普通话
闽南话就是泉、漳、厦、台等地闽南族群的母语,当然广义上潮汕话也应该被归到同一语系中。"离乡不离腔",谨守祖训,和先辈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语言带到闽地一样,闽南人移居到哪里就把闽南话带到哪里,漳泉两地的闽南人同样把闽南话带到了台湾。
宝岛台湾的闽南话的主流腔调就是漳州与泉州两地腔调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结果(这和相对后开发地区厦门岛的闽南话由泉州腔与漳州腔大致对半混合的结果非常非常地类似。
通晓三地口音的朋友们可以自行比对比对),同样地,闽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时将闽南话带到了浙江温州、台州、海南和海外东南亚等地。
(3)越南米果怎么做扩展阅读:
河洛话历史: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称之为“河洛话”或“福佬话”。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闽南方言的形成时间,至今学者们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见端倪。
根据史书记载,北方的中原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灾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北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汉语,为闽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不能排除当时闽地土着语言(古越语)对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不管是从当时汉人人数上的优势看,还是从闽南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可以说,在北方汉人带入的中原汉语跟本地土着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
中原汉语是占绝对优势的,虽然也吸收了土着语言的若干成分(从现有材料看,那是很少很少的),但最后形成的无疑是以中原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虽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样。据初步统计,语音方面(声调只计调类,不计调值),至少有85%左右是相同的。
词汇方面,有人选择了2500个常用词语做比较(不考虑语音形式,只从词源角度比较),至少90%是相同的。所以,泉、漳、厦三地的人们口语交际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