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 越方伤亡多少
关于越军的伤亡 由于我军是越境作战,关于越军的伤亡很难准确统计。但越南方面对越军的伤亡 一直是含糊其词,这恰恰表明了其伤亡极其惨重。 “关于越军的伤亡问题,对越自卫反击战档案说歼灭敌人近6万人,其中击毙敌人42000多人,击伤10000多 人,俘虏2000多人。这个数字主要是我军与越南正规军的交战结果,包括成建制消灭越军第6师和第13师以及第25师,成建制消灭包括其"英雄团"再内的十三个团队。以及重创其316A师等多支部队,其地方民兵与公安部队与我军的交战记录还没算在内。敌被俘伤兵不治而死的数据也没算在内。单从战果统计看,这个数字 还是比较准确的。此外,据1979年越南劳动报公布的平民损失的数据,越南在此次战争中损失平民为5万人,因此可以推算,越南在79年战争中的伤亡,绝对在10万以上。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国军方公布的遭受我军沉重打击的越军主力部队有 第3师、第345师、第346师、第316A师等部队。
采纳哦
‘贰’ 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什么这么惨烈
从各方面的原因分析,是由以下这些原因造成的:
1、从中国军队方面看,文化大革(和)命时期,中国军队是政治挂帅,不注重科技练兵,战斗力很差,军队过分突出政治学习,使得军事荒疏战斗力严重下降,文(和)革的动乱波动到了军队,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才被打倒,军队一片混乱,只剩下表面的稳定,加上中国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军队缺乏磨练。军事技术不过硬,战场上伤亡越是多。广州军区某军标兵团尖兵营有一次遭遇越方9人游击队(属于民兵)骚扰性伏击,300余人居然以密集队形暴露在越方火力之下造成严重伤亡损失,这看得出军队的军事素质。精神装备毕竟硬不过实实在在的硬装备。中国人(和)民解放军在对越作战中使用的是50、60年代的技术和已被实践证明不适用的苏式装备。
以前为了帮助越南,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新式常规武器,先前已经大部分给了越南,自己都不用或很少用,可以这样说,越南军队是中国军队一手训练和装备起来的,毛XX的军事思想和游击战术,越南人得到了真传,这场战争,是徒弟打老师。中国军队后勤供应不足,机动性能差,可能与缺少运送军需品和人员的卡车有关,还有中越边境恶劣的地理条件大大限制后勤补给了。假如中国人装备有进行反击所必需的现代化自行火炮或远程大炮,越军火炮造成的威胁无疑会大大减小。据战后统计,中国军队的伤亡80%多的敌人炮火导致的。中国人(和)民解放军士兵平时训练的重点是拼刺刀和投弹等基本军事技能。他们的训练同其他各项活动一样,都是为适应步兵战术和游击战开展的。中国军队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战士而不是指挥员,当时的对指挥官的训练侧重于政治而非军事。虽然中国在1979年以前就有军事院校,但它们作为训练机构的作用却由于"文化大革(和)命"而受到严重削弱。
中国军队缺乏训练是在这次战争中暴露的主要问题之一。还有,本次战争中,中国还大量使用了新兵参战,有些士兵从参军到牺牲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俺有个亲人就是1979年2月19日为国光荣的,听说当时是坐在坦克上乘搭坦克冲锋开进时被炮弹击中而牺牲的,他还是个新兵,参军还不够一个月,从广东茂名出发,这拨那调的,去到战场也得好几天啊,还没有得到怎么训练,枪还怎么会用啊,瞄准、投弹、刺杀,这些战场基本技能都不会,一个天天跟锄头打交道的农村青年,跟训练有素的越军作战,牺牲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此外,自抗美援朝以后,中国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大仗了,打的只是几场小战役,对于和平惯了的中国人来说,对这场战争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显得很仓促。
二、、从国际形势上看,妨碍中国打击越南的,不是国际舆论,主要是苏联牵制了中国。70年代,是中苏关系最恶化的时期,苏联扶越反华,牵制中国,把越南当作南北夹击中国的一个棋子,苏越签订了《苏越合作条约》。战争前,苏联一再叫嚣:"假如中国对越南动武,苏联决不会坐视不理",为越南人壮胆、打气。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不时恐吓,随时有入侵的可能,中国很怕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那样的话,中国将很被动,很艰难。战争期间,苏联的航空母舰"明斯克"号以"访问"越南港口的名义,抵达越南,并"借道"中国南海,威胁中国,舰上的飞机随时待命起飞,准备袭击中国的军队及物资集结地,舰上的导弹一度对准中国。在北部边境,苏联加大了威胁的力度。所以,在对越作战的前、战时,中国都得把主要的精锐部队防守北边,毕竟这只北极熊比小越南要厉害很多,苏联很大程度吸引了中国军队的注意力,使它不能够全副精神对付越南。中国军队虽然庞大,却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教训一下这个捣乱的小孩子的时候,但又担心这个孩子的父母会来帮孩子,反过来打自己。在一边和越南开战的同时,中央军委命令,华北、东北、西北的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抵御苏联入侵。苏联虽然没动手,但拖住了中国的手脚。
三、作战策略上看,中国军队是各军区派部队轮战,各军区派部队临时组成兵团对越作战,这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深层次地分析,这是由于中国军队情况、国内形势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的。对于中国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当时高层决策者是明知如此而有意为之。除了中越一战是无法选择的选择之外,邓小平也有意要让中国军队受一下挫折,碰一碰石头,吃点苦头。坦率地直说,当时,邓小平对军队并不抱有好感。完全有理由相信,军队在文(和)革中所扮演的那种角色,令他当时对军队十分不满。军队在文(和)革中的特殊地位和表现,使全军上下有一种优越的飘然感。此外大批高干纨绔子弟为逃避上山下乡流入军队,也给军队造成非常不良的风气影响,这种情况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中也得到了如实的再现。邓小平是个卓越的军事家,很年轻就开始搞革(和)命,戎马几十载,当然也知道,当时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的战斗力,怕连当年他领导下的八路军也比不上(事实证明,就是当年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弱小的力量,打骁勇善战、不怕死的日本人,伤亡比例也没这样大)。
四、在战术方面,指挥高层也出现问题。1971年邓小平向毛XX建议的为防止出现军阀割据局面而实行的进行了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策略,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但这种弱将强兵策略的副作用倒是渐渐充分显露了出来。南京调来不久的许世友将军根本不熟悉两广的部队和中越边境的地形、气候,虽然许将军还是有一番非同寻??方的军区(广东、广西、四川或云南)派本地的将领指挥?我们熟悉中越边境的环境和气候啊。不但如此,怎么不找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点的人来指挥?当时在军中,的确打过仗的高级将领没有几个了,死的死了,老的老了,青黄不接,但一定要找一个打过仗的人才能够打赢越南吗?我看不见得,初生牛犊不怕虎,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敢打敢干,果断,灵活,不像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来指挥,廖锡龙就是个不错的将才。战场瞬息万变,一个老人怎么行?最后是秦基伟将军勉强维持了局面。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尽管付出惨重代价,还好,最后还是算完成了任务。一开始的实行的人海战术,死了很多人。
http://bbs.tiexue.net/post2_2913028_1.html
最主要的就是中国以前的领导就是废物,养了一条有一条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