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朝为什么要三征百越
秦朝为什么要三征百越?
秦始皇曾三征百越,虽然最终成功得到百越之地,但秦军平定百越历时十余年,耗费军资无数,死伤士卒三十余万。那么,秦朝为什么付出如此高昂代价三征百越呢?
三征百越:
百越之地,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国在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居住的地区。在这里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先秦时期的中原人称为越人,因其支系部落众多,又被称为百越。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句话透露出了两个信息,第一,如今的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地域,就是百越的范围。第二,百越分支部落众多,且各后裔族群的祖先不同。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幅员非常辽阔,另外百越分支部落虽然众多,但由于被山川五岭所阻隔,所以远离华夏文明核心所在的中原地区,加之不少古籍记载中百越瘴气和野兽又非常多,常被中原视为蛮荒不毛之地。
可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世对百越地区较大的误解,据文献记载及考证,古越人和中原人最早期的关系就体现在贸易上。那时的越人,用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珍贵的奢侈品,来交换中原人手中的丝帛和手工艺品。
甚至百越诸部族中的于越部族,还曾经北上当过周成王的宾客,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百越地区和中原也已经有过比较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了。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百越和吴越、楚国更是交往频繁,楚国贵族喜爱的茶晶,就出于百越地区。
不少人都认为百越文明的发展,与秦始皇征服后息息相关,可在现代的考古发现中,百越在秦朝建立以前就已经存在璀璨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秦始皇征服百越的两大目的:
《准南子·人间训》中提到,“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由此可知,秦始皇发兵攻打百越地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要拥有当地的犀角、象牙等奢侈品和丰富的自然物产。
但在挥墨君看来,秦始皇攻打百越地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觊觎百越地区的战略地位。
因为百越所处的两广地区根本就没有犀牛和大象,那这些珍贵的犀角和象牙又是从何而来呢?
从现代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从台湾、菲律宾乃至中南半岛等地都发现了百越地区生产的石器和晶石,而广州更是出土了玛瑙和串珠,而这些玛瑙串珠的工艺则来自于古印度等国,可见先秦时期的百越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海上贸易了。
同时在广州发现的秦朝军队造船厂遗址,更证明了百越地区重要的海上贸易地位。因此,秦始皇除了想要占有百越地区的物产资源外,更想要得到百越地区的海上贸易。
‘贰’ 秦朝灭亡南越50万秦军为何坐视不理
秦六国统一后,迅速发动了征服南越的战争。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国为征服南越而动员的军队达到了惊人的50万人。
公元前214年,秦国正式占领了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并在那里建立了南海、桂林和项峻。然而仅仅八年之后,秦帝国就宣告灭亡。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的三年战争中,镇守岭南的50万秦军坐视秦朝灭亡。为什么?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秦朝为什么要征服南越。
统一中原后,秦朝两次大规模使用外军。一次是蒙恬派30万大军北上攻打匈奴,一次是征服南越。
在秦六国统一之前,匈奴经常威胁秦、燕、赵的北方边境,赵甚至常年在北方长城沿线部署十余万大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攻打匈奴,可以彻底解决匈奴对关中地区的威胁。但是,与匈奴相比,南越对中原的威胁极其有限。而秦国进攻百越所用的兵力不仅远远超过北方进攻匈奴所用的兵力,甚至战争的时间也早于北方进攻匈奴。
早在公元前218年,秦国的举率领五路进攻南越。两年后,蒙恬率部收复河套。为什么秦朝比匈奴更重视南越?
全世界都是国王的土地。
皇帝开始以法家治国,“凡事要四方,在中央,圣贤要居要职,四方有效”的思想,使秦始皇以南侵北击为扩张疆域的使命。
当时,60万秦军刚刚完成对楚国的征服,已经对南越形成了战略钳形攻势。然而,与北方进攻匈奴的成功相比,第一次南方战争以秦军的惨败而告终,甚至连秦军的统帅屠呦呦也被杀了。据史书记载,南越原住民“与动物为伴”,“不愿意被秦俘虏”。这迫使秦始皇重新调整了征服南越的策略:稳扎稳打,先攻心,移民边疆,长期驻扎。
公元前214年,和赵佗第二次统一军队南下,秦国把死士、女婿、商人都送去参军,不仅为建立了稳固的军事据点,还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岭南地区,使成功攻占该地区,建立了三郡。
直到四年后,秦始皇在沙丘中病逝,秦国征服南越的五十万大军才北归。秦国为什么不召回五十万秦军,历史上没有记载。
然而很明显,这应该是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甚至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为了彻底征服南越之地,始皇帝可能有专门的圣旨给任涛和赵佗,以防一旦秦军撤离,百越人重新占领这三个县,导致数十万秦军战死沙场的鲜血。
这从任涛生前对赵佗的嘱咐就可以看出。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和光武爆发了起义。作为南越的最高统帅,任涛告诉龙川命令赵佗“让他的人民休息,等待王子的变化。”
如果总司令有意置身事外,那么,50万普通秦军人是否有北上救援的主观愿望?
毕竟秦军在岭南的驻军,主要来源于楚国被伐时王建的六十万人。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秦人。他们会眼睁睁看着秦灭亡吗?也许他们的父母妻儿还在中原等待他们的归来。他们会坐视家园被毁吗?
没想到,这50万秦军在中原之乱面前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冷静。除了少数“龙官”因触犯秦律被赵佗处死外,普通的士兵并没有逃亡和叛变。而是听从赵佗的指示,在广西兴安建秦城,在古三江沿岸守有防御阵地
一种可能是执行某种任务;第二种可能是赵佗想称王。我们先分析第二种可能。秦朝在赵佗灭亡后,确实闭关锁国,甚至称帝。不过赵佗的表现不像是野心家。
赵佗控制的地区仅限于三县,人口和经济都远不及中原。如果赵佗打算坐视秦朝灭亡,然后自行分裂,那么当中原发生内乱的时候,手握五十万兵的赵佗应该会北上争夺地盘。至少,以镇压叛乱的名义动员秦军北上是合乎逻辑的。毕竟项羽全盛时期只有40万士兵。
赵佗不但没有出兵,甚至在汉朝统一后投降了汉朝。赵佗是不是没有能力北上?显然不是。吕后,汉朝与南越关系恶化,汉军一度南下征服,赵佗也自称皇帝。
在这次冲突中,汉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是南越军队北侵长沙。就连夜郎、通什等邻国也被南越的繁华所拍,纷纷派出使节投降。文帝继位后,赵佗马上去找浩帝再次降汉。赵佗的所作所为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只满足于南越三郡,并不想与中原为敌。
自公元前214年50万秦军停驻岭南,直到汉武帝统帅赵佗去世,这个秦军及其后裔不仅经历了秦末的大乱,还经历了汉初的多次封建内战。
他们有无数次北上的机会,但在南越都很自在。虽然坐视秦朝灭亡,但客观上加速了南越三郡并入中国的进程。也许他们和他们的统帅赵佗,真的是在执行一项使命。
我们没有办法证明。
公元前113年,南越第四任君主赵兴向汉朝“内部隶属”。从此,南越彻底纳入中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