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意大利在二战中的主力战斗机是哪一型号
意大利Breda Ba.65攻击机
性能简表
研制年代 1935年
用途 对地攻击机
乘员 1or2人
发动机 1*1000hp Fiat A.80 RC.41
1*800hp Rhone-Gnome K-14
航程 550KM
最大速度 430KM/H(单座),410KM/H(双座)
升限 6300M
重量 2400/2950KG
外形尺寸 翼展12.10M 机长:9.30M 机高:3.20M
武备 2*12.7mm Breda-SAFAT
2*7.7mm Breda-SAFAT
300KG炸弹(机内)
2*200KG炸弹(翼下)
简介:
1935年以截击机/轻轰炸机/侦察机/地面攻击机为设计目的设计的单座/双座飞机。原型机MM325于1935年2月试飞。主起落架向后收起,全金属结构,操纵面布蒙皮。最初的81架飞机装法国Gnome-Rhone K-14发动机,立即装备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向西班牙派驻的援外航空兵团13架,参加1937年8月在西班牙桑坦德(Santander),1938年1月在特鲁埃尔(Teruel),1938年在埃布罗河(Ebro)对西班牙共和军的战斗。西班牙内战的使用经验说明Ba.65仅适合于地面攻击,于是Breda和Caproni-Vizzola公司又各生产80和57架,装Fiat A.80发动机,除交西班牙前线12架外,其余由意大利空军装备。1940年意大利参战时,Ba.65主要驻利比亚地区。由于不适应沙漠作战,加之性能过时,大部分飞机在1941年英国军队进攻昔兰尼加时损失殆尽。在意大利军队使用的Ba.65是双座型,增加一名观察员兼后机枪射手,飞机的后部座舱为敞开或装一个Breda L 型小炮塔,架设一挺7.7mm机枪。
除了意大利军队使用外,Ba.65还向多个国家出口:
1938年 出口伊拉克25架双座型,1941年伊拉克拉希德.阿里策动亲德政变时曾经使用和英国军队作战。
1938年 出口智利20架,装Piaggio P.XI C.40发动机。
1939年 出口葡萄牙10架。
1937年 进行改装Pratt&Whitney R-1830发动机的试验,准备出口中国,但因抗战爆发未成交。
IMAM Ro.37 Meridionali战斗/攻击机
性能简表
设计师或设计单位
研制年代 1934年
用途 双座战斗/对地攻击/观察/联络/救护机
乘员 2人
发动机 1*560hp Piaggio P.IX
1*700hp Piaggio P.XR
航程 1212KM
最大速度 332KM/H
升限 6762M
重量 1585/2420KG
武备 3*7.7mm+180KG炸弹
外形尺寸 翼展11.08M 机长:8.56M 机高:3.15M
简介
意大利双翼双座战斗机。1934年试飞,先装600hp Fiat A.30 RA"V"型12缸发动机,但在东、北非的热带地区作战时经常发动机过热。随即更换发动机称为Ro.37/Ro.37bis,各生产160架或475架。
Ro.37bis首次参战是装备意大利援外航空兵团和佛朗哥军队。主要担负对地攻击任务。1936年参加在阿比西尼亚的作战。1940年意大利参战时尚有275架,在北非和东非仍然被当成一线战斗机使用。在入侵巴尔干半岛时是意军的标准侦察机。之后退出第一线,从事联络、救护等辅助任务。1943年全部退役。
阿富汗、厄瓜多爾尔尔、匈牙利、乌拉圭等国也使用过该机。
Ro.43/45
与Ro.37同时发展的海军双座舰载水上飞机。除了有两个桴体外,其余和Ro.37相似。1940年参战时有105架在意大利海军服役,是意大利海军的标准弹射起飞舰载水上飞机。1943年投降时还有48架。少量Ro.43装备西班牙海军,从事海空搜索和救援。
Ro.45是单座型。
意大利Reggiane Re.2002 Ariete II(Ram II,公羊 II)战斗轰炸机/对地攻击机
研制年代 1940年
用途 战斗轰炸机/对地攻击机
乘员 1人
发动机 1*1175hp Piaggio P.XIX RC.45
航程 1105KM
最大速度 531KM/H
升限 ?M
重量 2390/3650KG
外形尺寸 翼展11.00M 机长:8.20M 机高:3.15M
武备 2*12.7mm Breda-SAFAT + 2*7.7mm or 2*20mm
500KG+2*160KG炸弹
简介
1940年夏天,因Re.2001的发动机供应问题很多(德国发动机交货时断时续,阿尔法、罗米欧公司的仿制品质量存在问题),不得不在Re.2001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前机身,换装新的气冷发动机,形成新的战斗轰炸机/对地攻击机。
Re.2002在机头装两挺12.7mm机枪,通过同步器协调穿过螺旋桨平面射击;两挺7.7mm机枪装在两个机翼的中段;机腹可以携带一枚420/500KG炸弹,翼下挟带两枚160KG炸弹。
1940年10月首次试飞,飞机制造精致、结实耐用,操纵品质和性能均不错。意大利空军订购了200架,到1942年3月才开始交付。1943年7月,第五俯冲轰炸集团才完成列装,随即参加了抵抗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战。
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大约40架Re.2002投向盟军一方,一直使用到1944年。在德国占领区的生产线一直进行生产。共计生产了255架Re.2002,意大利(包括盟军一方面的意大利联合空军和法西斯“萨洛共和国”空军)装备了149架,德国空军除了直接接收60架新机外还将一直不能形成一支可供实战的“萨洛共和国”空军的40余架Re.2002掠为己有。德国的Re.2002主要用在和法国抵抗运动的战斗中。
德国空军曾经设想发展一种使用BMW 1600hp(和FW-190使用的发动机同型)发动机的改进型,但仅停留在计划阶段。
Ⅱ 意大利闪电战斗机的历史
Mario Castldi(马里奥.卡斯托蒂)是30年代意大利最有才华的飞机设计师。和英国的R.J.Michell(喷火的设计师)一样,马里奥.卡斯托蒂为马基飞机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水上竞速飞机,曾经在“施奈德杯”竞速赛上获得31年和34年的两次冠军,达到709.209KM/H的速度纪录,直到1984年才被打破。
随着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的侵略战争接近尾声,意大利空军需要新的单翼战斗机。马里奥.卡斯托蒂设计的原型机MM336在1937.12.24首飞,该机是全金属结构,仅操纵面为布蒙皮,尾轮可以收放,初期座舱为封闭式。因飞行员习惯开启式座舱,宁愿忍受螺旋桨滑流冲击,不愿影响后视界,改为开启式。
马里奥.卡斯托蒂本来准备采用直列式水冷发动机,减少飞机的迎风面积,增加飞机的飞行速度,但意大利的飞机发动机生产厂当时没有合适的水冷发动机,所以只能采用Fiat A.74 RC.38星形气冷发动机.
两架原型机的试飞十分成功,有一架在俯冲时达到805KM/H的速度。1938年,意大利空军定购了99架飞机,正式定名Macchi MC.200 Saetta(闪电)。1939年10月入役,1940年6月意大利参战时已经装备150架。
1940年11月1日,两架MC.200在西西里岛海岸线附近击落英军一架Sunderland水上飞机,成为MC.200的首次胜利。1940年秋天首次参加对马尔它岛的袭击,为轰炸机护航,随后在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时使用。
1941年4月部署到北非,9月在托布鲁克之战时首次使用。曾经击沉英国驱逐舰“祖鲁号”和4艘鱼雷艇,并通过轰炸和扫射阻滞英国装甲纵队向托布鲁克前进。阿拉曼之战后,残存的25架MC.200撤回意大利。随后又在突尼斯部署。
1941年7月,51架MC.200飞抵苏联前线,在南部前线配合德军和意大利仆从军作战。初期的使用效果尚可,1941年-1942年的冬季让不习惯寒区的意大利分遣队吃尽苦头。按意大利资料记载,MC200在冬季也有不少战果:12月21日--25日,击落苏联飞机12架,自己损失1架;1942年1月,击落苏联飞机88架,自己损失15架。1942年底,意大利的6个步兵师、3个山地师、1个轻装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苏军全歼,意大利空军分遣队在1943年5月15日从奥德萨全部撤退回国。
回国后的MC.200曾参加抵抗盟军对Pantelleria岛和西西里岛的登陆,最后只剩下51架,部署在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希腊。
1943年,意大利和盟国停战后,有23架MC200飞到意大利南部盟军控制的机场。
有MC200AS(热带型)和MC200CB(战斗轰炸机)两种改型,共计生产1100架,其中马基公司生产400架,其余为Breda (布雷达)公司和SAI-Ambrosin公司生产。
左图为1942年春天,驻苏联南部前线斯大林诺(现称顿涅茨克)的382中队的MC200。
Ⅲ 第一个发明战斗机的是哪个国家
德国,1915年研制出装有射击协调器的福克EI飞机,可看作是第一种战斗机
Ⅳ 欧洲“狂风”战斗机是几个国家联合研制的
“狂风”战斗机系由英国、原联邦德国、意大利三国联合研制的双座变后掠翼多用途军用飞机,是为适应北约组织对付突发事件的“灵活反应”战略思想而研制的,主要用来代替F-4、F-104、“火神”、“坎培拉”、“掠夺者”等战斗机和轰炸机,以执行截击、攻击等常规作战任务。该机由帕那维亚飞机公司研制,有攻击机(IDS)和战斗机(ADV)两个机种。
战斗机(ADV)是在对地攻击型的基础上研制发展的型号,机载乘员2人。于1979年首次试飞,于1985年装备部队。总共生产了197架。英国和沙特阿拉伯空军各装备173架和24架,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开始交付。
动力装置为2台RBl99-34RMk104补燃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60于牛。
该机翼展25°时13.91米,67.5°时8.6米,机长18.68米,机高5.95米。最大起飞重量17700千克。实用升限15240米,最大速度2337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895千米。
主要武器装备为1台“毛瑟”27毫米机炮,飞机有10个外挂点,可挂载4枚“天空闪光”空空导弹,4枚AIM-9L“响尾蛇”或AIM-120空空导弹等。
Ⅳ 欧洲EF-2000战斗机是由几国联合研制的
EF-2000“欧洲战斗机”,是由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联合研制的一种单座的防御和夺取空中优势战斗机,它在必要时还可以执行对地攻击。
原型机于1994年3月27日在德国试飞,目前一共收到了约600架订单——英国250架,意大利130架,德国130架和西班牙87架。
机载乘员1人。动力装置为2台EJ200补燃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75.57千牛。
该机翼展10.5米,机长14.5米,机高6.4米,最大起飞重量14515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125千米/小时,作战半径(460~556)千米,单机造价约6000万美元。
主要武器装备为1台毛瑟Mk2727毫米机炮;该机有13个外挂点,机身下有5个,每侧机翼下各有4个挂点,可携带各种空空导弹、炸弹及其他对地攻击武器,总带弹量为6500千克。
基本机身设计是无尾三角翼,整个机身大部分是用碳纤维合成材料制成。机鼻装有ECR90多段脉冲多普勒雷达。为了增强机动力,飞机还装有全动鸭翼和四倍灵敏度的头盔飞行控制系统。
Ⅵ 请问欧洲战斗机公司是哪个国家的
欧洲“台风”(Eurofighter Typhoon)战斗机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意大利共和国和西班牙四个国家共同研制,是采用前置鸭式三角翼、双发、单垂尾、机腹进气道布局,具有超视距、空中超机动攻击能力和格斗能力的多用途空中优势战斗机,还具有短距起降(STOL)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和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不使用加力燃烧室就能在音速之上持续飞行。
生产具体分配
欧洲战斗机是最重要的欧洲军事航空计划。生产阶段的制造分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占36.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占30%,意大利共和国占20%和西班牙占13.7%。负责生产的四家合资公司的实际责任是:
·意大利共和国阿莱尼亚(Alenia)航空公司:左翼,外部的襟副翼,第二和第三后部机身部件。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宇航公司(BAE)的沃顿工厂:前面机身,前置三角鸭翼,座舱盖,升降舵,机身背部骨架,后部机身第一个部件。
·西班牙赫塔费斯(Getafe)的欧洲航空防务与空间公司(EADS)分部(CASA)的总装厂制造:右翼和条板。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欧洲航空防务与空间公司(EADS)军用飞机分部(Dasa)的Manching工厂:机身中心部件。
3、原型机制造和飞行试验计划情况
计划生产7架原型机分别在四家制造厂装配,首架原型机于1992年5月11日出厂,后续陆续完工。多次拖延的飞行试验计划在1994年启动,包括七架原型,如下所述:
*DA1:首次飞行在1994年3月27日,由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欧洲航空防务与空间公司(EADS)军用飞机分部(Dasa)的Manching工厂制造。安装RB199发动机。
*DA2:首次飞行在1994年4月6日,由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宇航公司(BAE)的沃顿工厂制造。安装RB199发动机。
*DA3:首次飞行在1995年6月4日,由意大利共和国阿莱尼亚(Alenia)航空公司制造。
*DA4:首次飞行在1997年3月14日,由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宇航公司(BAE)的沃顿工厂制造,双座型。
*DA5:首次飞行在1997年2月24日,由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欧洲航空防务与空间公司(EADS)军用飞机分部(Dasa)的Manching工厂制造。
*DA6:首次飞行在1996 年8月31日,由西班牙赫塔费斯(Getafe)的EADS-CASA公司的总装厂制造,双座型。
*DA7:首先飞行 27 日 1997 年1月27日,由意大利共和国阿莱尼亚(Alenia)航空公司制造。
Ⅶ 世界十大战机都包括啥排名第一的是啥
战斗机也就是大家如今说的歼击机,第二次世界大战阶段曾普遍称之为驱逐机,歼击机的关键每日任务是与敌军歼击机开展空中格斗,夺得上空优点(制海权),是空军上空战斗的关键机型,也可用以实行对地进攻任务。那么世界上什么知名的的战机呢?
第十名光辉战机基本上每个强国的优秀战机研发工作中全是以抵抗F-22进行的,这一问世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战机服现役迄今依然以其称雄群英的整体实力技术领先全部型号规格的战机,将来也将在战斗机行业维持领先水平较长一段时间,的确是实至名归的第一。
Ⅷ 欧洲各国的战斗机是怎样的
英国、德国与意大利3国共同开发的“狂风”多用途战斗机,1974年试飞,1982年服役,具有高机动性,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强。法国“幻影”F-1战斗机,1966年试飞,1973年开始服役,经不断开发改进,“幻影”2000战斗机,1983年服役,结构重量轻,机动性能好,除法国空军装备外,还出口不少国家和地区。
Ⅸ 战斗机型号和生产国家
三代及其以后的战斗机:投入生产的19种,已经停产的6种
美国目前有三家公司:
波音(Boeing):X-32试验机停止发展
F-15鹰(Eagle)、
F/A-18大黄蜂(Hornet)及F超级大黄蜂、
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
F-16战隼(Falcon)、
F-22猛禽(Raptor)、补充:2011年12月13日最后一架F-22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位于佐治亚州的玛丽埃塔制造厂下线。F-22结束生产
F-35闪电II(Lightning II)
诺思罗普·格鲁门(Northrop Grumman):YF-23原型机停止发展
F-14雄猫(Tomcat)已停产
F-20虎鲨(Tigershark)未投产
法国一家:达索(Dassault ):幻影2000(Mirage 2000)已停产
阵风(Rafale)、
英德意合作的狂风(Tornado)已停产
欧洲合作(英国宇航、意大利菲亚特、德国、西班牙):欧洲战斗机Eurofighter台风(Typhoon)、
瑞典萨伯(SAAB)JAS-39鹰狮(Grigen)
印度:印度斯坦(HAL):LCA光辉(Tejas)
日本:三菱:F-2已停产
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AI):狮(Lavi)取消计划
俄罗斯:苏霍伊:T-50(发展中)
苏-27/30系列、
米格:米格-31(已停产)
米格-29、
中国:大陆:沈阳歼8II(二代)、
歼11(苏-27)
成都歼7(二代)、
歼10猛龙、
歼20(发展中)
中巴合作:FC-1枭龙(巴基斯坦JF-17雷电Thunder)
中国:台湾:中山科学院:经国号(IDF)“Ching-kuo”F-CK-1 已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