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惹起地理大发觉
郑和航海显示了中国有强大的远航能力。但是由于在动因、大地观、 地图等方面中国远远不具备西欧人完成地理大发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所以中国未能进行“地理大发 现”。“西方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
一、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之大,人员之众,组织之严密,气魄之雄伟,历时之久,远非“地理大发现”时的西方船队所能比拟。
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宏大,首先表现在船舶数量大、种类多。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般每次200 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宝船6 0 余艘,其载重量为1500 吨。郑和船队的船舶又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以及水船等辅助船,其中,宝船是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马船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要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坐船又叫“战坐船”,是大型战船;战船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船舶;水船专门用来储存、运输淡水。最后,表现在郑和下西洋历时之久, 次数之多上。郑和下西洋从1409 开始,到1433年结束,前后七次远涉重洋,共历时达2 8年之久,像郑和这样在近3 0 年的时间里频繁活动于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与郑和下西洋相比,完成“地理大发现”的西方船队,无论在时间上、船只数量及吨位、船队人数、船队组织上,以及航海时间上都相形见绌。
二、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动因、目的之不同。
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宏大,但其动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经济性的,这是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动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区别所在。明成祖之所以组织庞大的船队,派遣郑和远航西洋,就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无可否认,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大量的贸易活动,因而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经济上的动因和目的,但这种经济上动因和目的与政治上的动因和目的相比,则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经济上的动因和目的是次要的,并且是从属于政治上的动因和目的的,这一点可以从郑和下西洋时所从事的活动以及下西洋所带回的物品中得到证明。
Ⅱ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地理大发现
首先要明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呢?
作为和平的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明德认为,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但从没有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传播友谊、实现和平的目的。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威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保障海上安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船队虽然前后航行达28年之久,遍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统领官兵众多,但他们没有在海外建立一块殖民地,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主权,甚至夸耀是自己的伟大“发现”。尽管当时明朝拥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国力,但是郑和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凌辱小国,霸占别国的土地。这说明,中国人没有掠夺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国家的土地开拓为殖民地的习惯。美国学者詹姆斯·赫西昂谈到上述情况时,赞叹地说:“由于缺乏一种更好的词汇,我只能称之为真善美。”
正因为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故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计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他指出,郑和舰队下西洋到马六甲,可以说对马来西亚及马六甲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学、贸易及外交关系,并且丰富了马六甲的多元文化。
文化的使者。姚明德说,郑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的是先进的中国文化。据他介绍,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着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他们尊称郑和为“三宝”(郑和小名叫三保(宝))。在东南亚各地有许多以三宝命名的地方,如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菲律宾有三宝颜,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等,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发展海外贸易。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古代礼制朝贡贸易关系的最高水平,客观上刺激、启示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这些都显示,伴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大规模的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可以这么理解,明朝商人与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为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前瞻性的启示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航海事业的贡献。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成为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他对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由此观之,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何有什么地理发现而去的,因此也不会有什么地理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