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大利和中国的最大区别
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啊! 我说最大的区别是语言不同?意大利没有军队? 意大利女人比中国人傻?因为意大利男人比较浪~~~
哦, 意大利人应该是非常自信的那种, 而中国人是普遍不自信的那种,但是欧洲人都非常自信这个不能算意大利的优点。 那这样说他们都比较自我,而中国人非常注意他人的想法。
2. 同样是传输文化,中国和欧洲文化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国和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当,二者分据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中间隔着中亚、中东和亚欧大草原,所以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几乎没有直接交流。不过,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文明发展历程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1、我国的华夏文明是不断衣冠南渡
在古代,中国的地缘结构是一种“海中地”,整个农耕地区位于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贝加尔湖)的中央,而华夏文明便诞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之后,华夏文明的范围逐步扩大,而方式则是华夏族的衣冠南渡和游牧民族的入主中原。
晋末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北宋末靖康之乱,这三次衣冠南渡使南方永远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并从南宋开始成为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英国,位于欧洲的西北角,历史上在公元43年才被罗马帝国所征服,已脱离了传统的地中海区域,位于大西洋之中。
从希腊到英国,一路向西的欧洲文明最终通过工业革命称霸全球。而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均产生于英国这一原本不起眼的边陲小国。
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
亚平宁半岛的罗马,是欧洲古典文明的巅峰;
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通过大航海将欧洲带出了中世界;
大不列颠岛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使欧洲称霸全球。
这便是整个欧洲文明的主要发展历程,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日耳曼,四者的结合便是今日的西方文明。
3. 意大利北部和南部的文化差异有哪些是我应该知道的
商店开门时间:一般情况下,意大利北部的商店早上开门时间较晚,有的晚到上午10点,关门时间较早,有的早到下午6点半。如果有一个午餐暂停,这通常是非常短的,在下午1点到2点之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在南方,商店营业时间不晚于上午9点,下午1点关门,下午3点半到5点之间重新营业。晚上的关门时间很少在晚上7:30之前,通常在晚上8-8:30左右。一些商店晚上9点就关门了,这在北方是不可想象的
1 .通常,在意大利南部,当你在午餐后遇到某人时,你会以“buonasera”(晚上好)开始打招呼。在北方,你会一直说“buongiorno”(日安)直到日落。“下午好”(buon pomeriggio)这种称呼在意大利的任何地方都不太常用。
交通规则:一般来说,意大利北部的人比南部的人更守法,只有一个例外:超速。可能也是由于基础设施普遍较好,意大利北部的人往往速度更快。但是他们会比南方人更经常在斑马线前停车。
4.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要说起文化的差异,应该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因为“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和动乱,我们看到西班牙斗牛士拿着红布就是向牛挑战,红色可以激怒斗牛,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
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在绘画和雕刻艺术上,中国画是泼墨写意,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现神仙可以飞行就在仙女的脚下加上几朵白云,体现飞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们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西方的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因为他们只有想到翅膀会飞。在雕刻作品中,中国人更注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一个猴子蹲在马背上,它们的比例相差无几,只是表现了一种意境: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讲求写实和细腻,绝不会出项这种比例失调的艺术作品。
中国人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西方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在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
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确切地预约时间。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
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近,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被触摸和拥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触摸。中国小孩远远比美国小孩受到拥抱和亲吻得少,到了十岁左右,就很少有人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除了握手,我们要到谈恋爱时才会和另外一个有身体接触。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十来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没有身体的亲密接触。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凡是正常的人都会有体会,任何言语表达不能代替肢体的表达。社会学和心理学教科书都有“身体语言”这个术语。中国文化缺少丰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人之间的感情和分享。
东方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西方人则喜欢简单,不愿使自己活得太累。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契约社会讲究“先说好后不乱”,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有些时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当事双方的责权利。即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对他***利的尊重.
中国文化讲仁爱,重义气。在西方,儿女成人后,父母没有再抚养他们的义务,回家吃饭一分一毛也要计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差别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国人娶了中国老婆后才感叹:“以前,我以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美国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辅导功课,他们认为:如果家长是老师,那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如果孩子做作业出了错,他们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会让孩子再思考,他们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 他们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从来不打击孩子,不说小孩怎么笨,总是不断地夸奖.他们也不会让孩子牺牲周末玩耍的时间去学习。中国的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
中国的教育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孩子,总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你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让一个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中国一再强调自己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永远都处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们中国人天天都用的电脑,其中的电脑芯片和里面运行的大大小小软件,有多少不是美国人搞出来的?
5.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思维模式是宏观的,使中国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礼义廉耻,在平常的时候比较的含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注重礼节问题。
西方:善于微观思考,严谨的思考,这是由于微观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进入科学社会。一般崇尚开放思维,思维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问题,略带个人主义。
2、中西之间的科学文化呈现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学文化诞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严整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
基督教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更是直接酝酿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以求真、实验、证伪、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学以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彰显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丰富内涵。
同样,中国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的进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传统。顺应自然,注重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辩忘言,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她指导中国人有效地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并造就了历学、农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视整体、关联、综合、包容、感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与强调理性、批判、分析、实验、精确的西方科学文化有着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来的科学文化必然有所差别,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需要交流互鉴,相互学习。必须承认,就近代科学而言,中国是落后的,中国尤其需要向先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弘扬近代科学精神,要虚心,要诚心,要甘当小学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国社会极为注重家庭概念,家国同构可谓是其典型特征。中国更加重视家庭生活而缺少集体生活,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有所选择时候,往往以集体理念为重,同构伦理来对社会进行相应组织,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国家被称为“伦理本位”社会。
西方社会则更加推崇个性发展,坚持以个人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形成则更加注重契约的作用。西方人比东方人更为注重集体生活,但是对于家庭的概念则相对淡薄,通过宗教来对个人形成威慑、凝聚社会,来确保个人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所以被称为“个人本位”社会。
6. 各国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国(佛教,儒家思想)
2.欧洲大部分国家(基督教,英国,德国,意大利)
3.美国(遍地都是介绍,基督教)
4.日本(新兴的国家文化,在世界上影响逐渐加大)
5.俄罗斯(忘了教的名字,影响应该不用说)
6.印度(佛教,随着国力提升,在世界上影响很大)
7.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伊朗,伊拉克之类)
中国,儒教文化,以稻米为主,鸡由东南亚传入
印度,印度教、种姓制度
东南亚,虽与中国、印度同属东亚儒教文化,但男女平等,女性多从事商业,有印度教、佛教。
日本,初期全盘移植中国文化,但发展一系列本民族特征,如原始精灵崇拜——神道教、在汉字中加片假名
朝鲜,与日本类似
以上为东亚季风文明,都与中国类似
蒙古,初无文明,为野蛮人,元朝入侵时被全部中国化,进入中亚的皈依伊斯兰教。
罗马、希腊泛神论宗教信仰自由,多肉食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宗教狂热期
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忌猪肉
拉美,原始崇拜,玉米
饮食文化:
美国人是用脑子吃饭:我一天需要消耗多少大卡的热量,我就补充多少大卡,很少讲究口味。而且烹调的方法主要还是以油炸为主。
法国人是用心吃饭:法国人的饮食在世界上来讲是比较讲究的,法国大菜的制作可以说是极费心思的,有的菜从选用食材到制作需要几天的时间,选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色彩之搭配均堪称世界之典范。
日本人是用眼吃饭:说日本人用眼吃饭,并不是贬低日本人,而是日本人长期的岛国心态,造就了他们的饮食习惯,由于日本是一岛国,物产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有的食材需要长期进口,所以他们把饮食的风格放在少而精上,做得量很少,但是食材选择以活的海鲜为主,用的器皿也是非常讲究,但是都突出一个小字,让人吃起来赏心悦目,但是每次的食量都不是太大,所以我们中国人吃日本料理都说吃不饱,而日本人却养成这样的饮食习惯,所以你在日本很少见到大腹便便的人。
中国人是用嘴吃饭:说中国人真正是用嘴吃饭,有人可能会说哪个国家的人不是用嘴吃饭,他们还用鼻子吃饭不成。其实说中国人用嘴吃饭,是说中国人吃饭最讲究口味,酸、甜、苦、辣,什么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中国八大菜系,各有自己的一套烹饪方法,讲究一个风味和口感。
当塞车时:
意大利人:不停地按喇叭,以发泄心中的不耐烦。
日本人:拉长了脸,呆在车里一声不吭。
奥地利人:往往猛烈击掌,表示焦急。
荷兰人:一般会用力跺脚,表示“已缺乏耐心”。
卢森堡人:此时会大扮鬼脸,互视后又大笑。
英国人:会默默地掏出一张报纸或一本袖珍书,边等边阅读。
美国人:往往拿出一支用以减轻堵车烦恼的玩具冲锋枪,扣动扳机,“哒哒”地扫射一阵,据说此举能帮助重获“心理平衡”。
德国人:此时应属于最奇特的一种,不但不心烦,反而感到快乐,这在世界各民族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一位德国工程师对此解释说,此时会产生一种“共度难关”时的“同志式感觉”——大家可以好好地一起感叹上一阵子,等道路畅通,一种共同被“解放”的轻松感又会油然而生。
中国人:最有行动力的应当属于中国人,在焦急等待中走出车厢,自己充当交警
7.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服饰文化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8.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何差异
1、中国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则重理智。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爱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一哲理名言充分体现了西方对理智的偏重远远大于对人情的重视。
2、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强调“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不过是人的陪衬。
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和物质利益,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认为人有能力而且必须征服自然以获取生存的条件。
而中国人从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天、地、人一统于道”,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从语言角度看,汉语是非形态语,西方语言为形态语。
西方文字是由单个字母组成的流线性的文字,它以形统意,通过严密复杂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谓结构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谓结构才是句子。
而汉语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方块字,方块字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语意意思,汉语言是以意统形的,句子的句法、组织结构和语义根据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来安排,而且在汉语中没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是随处可见的,所以汉语组织以达意为主,不滞于形而以意统形。
西方流线性的语言和文字相应于西方人单向性的思维模式,他们强于分析、逻辑。中国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讲究整体性与立体性,体现了中国人立体的思维模式。
4、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里,物质的满足是相当重要的,从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物质的追逐简直不择手段,对物质的追逐,对感官刺激的寻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觉迷茫。相反,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5、西方重个人主义,中国文化重集体主义。
西方自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强调个体的自由,注重个体的奋斗,个人的权利。私人的权利与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会为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之利益。
而中国文化重集体主义。从古至今,家国思想贯穿人心,一个与众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国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主义更是深入人心。
中国人的行为注重的是以大局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强调集体至上的原则,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
9.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的文化差异最明显有哪些
和西方文化相比,这里的西方文化是指以欧美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圈。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文化和价值观、宗教因子、思维方式等。
中西方文化其实相差巨大,只不过因为近代中国国力衰落,西欧文化趁殖民主义将自己的文化传播于世界,中国也深受其影响。因为过于熟悉,导致我们一时具体说出。但是我们终归是知道,我们跟西方人不同。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责任是我国永远不变的话题,这简短的几个字就说尽了国人骨子里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赡养他们终老。对孩子负责,养育他们成长,提供最好的。对另一半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
中国和西方的区别有很多,一两句是说不完的。但是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自然清楚我们跟别人是不同的。今天我们负重前行是为了告诉世人,中华民族将重回世界之巅。
10. 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很复杂的。要说起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应该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因为“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和动乱,我们看到西班牙斗牛士拿着红布就是向牛挑战,红色可以激怒斗牛,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在绘画和雕刻艺术上,中国画是泼墨写意,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现神仙可以飞行就在仙女的脚下加上几朵白云,体现飞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们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西方的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因为他们只有想到翅膀会飞。在雕刻作品中,中国人更注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一个猴子蹲在马背上,它们的比例相差无几,只是表现了一种意境: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讲求写实和细腻,绝不会出项这种比例失调的艺术作品。中国人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