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意大利萨多瓦大学在哪里

意大利萨多瓦大学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7-03 01:38:37

⑴ 帕多瓦大学在哪个城市

帕多瓦大学位于欧洲国家意大利的着名城市帕多瓦。
古老的帕多瓦大学像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样,是西方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帕多瓦大学建立于1222年,当时博洛尼亚大学限制学术自由,而且不能保证师生基本的公民权利,所以大批的教授和学生从博洛尼亚大学脱离出来建立了帕多瓦大学。帕多瓦大学现有13个学院,开设100多门三年制学士学位课程,78门硕士学位课程,5门欧洲学位课程,60门硕士进修课程,63所专业学校,26所博士学校,15门博士课程。

⑵ 关于德国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论文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高。但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意大利恢复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伦巴底、威尼斯等地区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加入普鲁士一方对奥作战。最后由于奥地利被普鲁士战败,根据维也纳条约,威尼斯归还意大利。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被迫调回罗马的法国驻军。9月,意大利军队进入教皇辖地。根据公民投票,罗马合并于意大利,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至此,意大利统一大功告成。 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 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9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⑶ 普鲁士后来成为了什么国家

普鲁士 (德语:Preußen;古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早期历史

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12世纪时,德国人的殖民运动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普鲁士人焚毁。1226年,波兰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并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语。16世纪后,普鲁士人消亡。

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城置于波兰主权之下。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 (Royal Prussia) 。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馀领土,但被迫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Ducal Prussia) ,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普鲁士王国

立国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崛起与扩张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骄勇善战着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 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烧��薄U倏�葡芑嵋椋�⒕芫�邮艿乱庵景盍�榛岱钌系摹暗乱庵净实邸背坪拧5?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德意志帝国:兴起与灭亡

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打败了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廊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Das Zweite Reich) 。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 (巴伐利亚除外) 、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其统治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告终。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盟军投降。

1919年至1947年的普鲁士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ßen),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馀部分分离开来”。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3月1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领土变迁

普鲁士疆域

古代普鲁士地区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泽为中心的西普鲁士地区,以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原东普鲁士地区的领土。1295年占据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购买了波美拉尼亚和但泽地区。1308年自勃兰登堡选帝侯手中购买了纽马克地区,普鲁士同神圣罗马帝国本土接壤。15世纪时将但泽和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

1618年普鲁士公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国,至1701年普鲁士王国成立的时候,其领土以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为中心,包括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纽马克和阿尔特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地区。18世纪时,普鲁士先后从瑞典、波兰和奥地�竦们安�览�嵫恰⒉ㄉ�⑽骼镂餮堑鹊厍�H�喂戏植ɡ坚幔�章呈炕竦昧诵露�章呈俊⒛掀章呈俊⒌�蟆⑼新住⒁约安ɡ纪豕�奈鞑亢椭胁浚��ɑ�车厍�?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后,被迫割让波兰地区,法国在此成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战败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失去了拜罗伊特、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加入瑞士)、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领地,华沙大公国除西部以波森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外都被俄国吞并。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了萨克森王国五分之二的领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汉诺威、明斯特主教区、莱茵河东西两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以及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等领土。

19世纪,普鲁士经过战争,又先后兼并了黑森-莱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法兰克福等王国、公国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拥有22个省,包含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以外的大部分现今德国领土与西波兰及北波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⑽髌章呈亢偷�蟾钊酶�ɡ迹��蠖�厍�钊酶�⑻胀穑��账找娓竦谋辈抗榛沟ぢ螅�骋鹄嫉厍�隙吮徊⑷肴���5诙�问澜绱笳结幔��菝司�ㄏ碌陌碌潞印�崴购酉撸�缦咭远�亩�章呈俊⑽骼镂餮羌安�览�嵫潜徊⑷胨樟�安ɡ迹黄章呈康奈鞑康厍�⑷胛鞯拢�胁坎⑷攵�拢�乩硪庖迳铣山ㄖ频钠章呈恳巡桓创嬖凇?
教育文化

普鲁士王国除了建军武备,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外,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也被后人所称道。为了贯彻民族主义教育,1717年普鲁士王国开始实施义务国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为往后普鲁士高素质的军队奠定了扎实的基??809年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后,开始改革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更成为德国后来二百年的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则是第一所新制大学,更影响了世界各国十九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

⑷ 哪位能告诉我 15世纪到17世纪 意大利的发展历史 及其首都

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文明,留下了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米兰的象征——多姆大教堂,座落在米兰市中心的杜奥莫广场上,是欧洲三大教堂之一。这座始建于1386年,前后经历近6个世纪才竣工的宏伟建筑,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教堂上有 135座大理石尖塔,每座塔的顶端都有圣者贤人的雕像,远远望去,仿佛是耸入空中的尖塔之林,巍峨瑰丽。主教堂大厅面积1.17万平方米,可容纳3.5万人,1805年那坡仑 曾在此举行加冕典礼,成为意大利国王。

意大利系文明古国,经历罗马共和(前509~前28年)和罗马帝国(前27~476年)时期后,962年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11世纪诺曼人入侵南部并建立王国。12~13世纪分裂成许多王国、公国、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领地。16世纪起先后被法、西、奥占领。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王国军队攻克罗马,完成统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实行长达20余年的法西斯统治。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国。战后意政府更迭频繁,但政府的内外政策具有相对稳定和连续性的特点。

政治上意大利仍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中左、中右联盟两极的政治格局继续发展,但党派林立,多党联合执政继续给意大利政局长期稳定和体制改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1998年10月,左民党全国书记达莱马受命组成中左联盟政府,成为意战后50多年来第一位前共产党人总理。达莱马上任后,突出改革的特点,倡议从选举法着手重振政治体制改革,并与中右力量基本形成共识。以通过财政法为契机,积极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南部的发展问题,保障社会公正。同劳资双方和社会组织签署了有利于稳定发展的“社会公约”。1999年 12月,由于中左执政联盟内“三叶联盟”公开对达莱马政府表示不信任,达莱马主动向总统辞职,后受命重新组阁成功,战后第57届政府正式成立。

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许多大意批的“意大利人”从地中海的其它地方航行到意大利,并定居在国家的南部地区。具有印度和欧洲血统的部落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现了身份更为明确的部族,主要有撒丁岛上的利古里亚人,定居在今天的利古里亚区;海洋西古巴人,他们在意大利南部和今天的拉齐奥区繁荣昌盛起来。后来又有来自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游牧部族皮齐尼人和梅萨比人,定居在意大利的亚德里亚海沿海地区。在这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所谓的古意大利人——翁布里亚人,萨谟奈人,拉丁姆人、沃而西人、韦尼蒂人及其他人,他们在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开拓了殖民地。公元前800年左右,来自被费的腓尼基人在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上建立殖民地;法国后裔凯尔特人于公元前600年左右也来到了意大利。

希腊人
公元前735年左右随着希腊人的到来,南部地区的定居格局显得更有凝聚力了。希腊与意大利的部分地区长期有生意来往,因此,从希腊来的移民愿意长期在这里居住下区。阿克拉加斯和卡塔纳(今天的阿格里真托和卡塔尼亚地区)等独立的希腊人城市在意大利南部地区和西西里亚崛起,形成了Magna
Graecia(大希腊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丰富了善于发明创造的意大利人在艺术、文化和农业等领域的杰出才能和技巧。

许多新兴殖民地最后超越了希腊城市,导致了大希腊区和祖国之间的摩擦。公元前4415年,雅典人对锡拉库萨——西西里岛上最强大的希腊城市——发动了海上袭击,结果在古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上战役中被驱逐出去。北方的伊特鲁里亚人和附近的迦太基人对希腊人发起了进一步的挑战。

迦太基人
迦太基人最早是北非沿海地区的一个腓尼基曾祖母的。在大希腊最兴旺的时期,它已经凭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强国,不久就在西西里岛和其他地区的希腊殖民地旁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地。这样一来,冲突就引发了。早在3世纪,敌对栓放就开始互不理睬彼此之间的差异,此外,当时这两个竞争对手还面临着一个新的超级大过——罗马——的威胁。罗马政府了库萨,迦太基人多次奋起反击,才得以2多存在了一段时间。

伊特鲁里亚人
正当希腊人与迦太基人在为争夺意大利南部而战时,另一个主要的文明国家——伊特鲁里亚对北方处于分裂状态的领土实行霸权统治。他们是谁?来自何方6?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困扰考古学家的大谜团。根据公元前800年至900年左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他们可能是由同化了的其他部族(主要是翁布里亚人)的善于发明创造的外来民族混合组成,最后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和共有的社会观、艺术观和文化观。

他们的社会结构是在相互间关系联系不紧密的12个城市组成的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从事神职的国王统治。然而,他们所留下来的艺术、文化遗迹甚少,因为许多城市是用木头建成的,很快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实际上,唯一能证明他们存在的证据是从坟墓中得来的。在约400年的时间里,他们所创造的尖端技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他们在意大利中部处于无人挑战的地位,但是最后还是罗马人的猎物。到了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已经占领了大多数的城市。

罗马帝国
罗马建于公元前753年,但有关证据却表明它的建立时间是接近公元前1200年或公元前1400年,也就是在该城市的卡匹托尔山上发现的最早陶器碎片的年代。到了公元前9世纪,在台伯河两岸的低矮山丘上也许已坐落着许多分散的村庄。当时的这个位置是北方伊特鲁里亚人和南方的拉丁人(另一个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部族)的领土之间的战略要地。在接下来的3个世纪的时间里,该地区通过贸易繁荣发展起来,并由伊特鲁里亚国王统治。

公元前509年,罗马市民推翻了伊特鲁里亚统治者,建立了他们称之为“共和制度的国家”。在这种制度下“人民就是国王”。罗马城市继续繁荣发展,唯一不足之处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民与迅速抓岸大的政治军事上层人士——贵族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公元前494年,平民选出了保民官(或地方行政官)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并针对社会的这一弊病及其他缺点发表演说。

一个强大的政治基础(保民官是其中一部分)使罗马能够开始实施其政府计划。意大利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萨谟人及希腊人占领的地区
很快就陷落了。接着罗马与迦太基发生了冲突,他们之间的敌对状态导致了三场持久战,这就是着名的布匿战争。第一次战争中(前264——前241),罗马占领了地中海的主要岛屿——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第二次战争(前218——前202)中,罗马遭遇迦太基军事同刷矮汉尼拔,屡屡战败,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公元前202年,他领导的战役失败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前146)中,迦太基人终于投降了,这样,罗马就占领了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
当罗马在海外的事业蒸蒸日上上,国内却内乱不断。政府采取镇压和类似的环节措施都不能解决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新争端,这些争端不断升级,最后发展成公元前92至前89年间所谓的社会战争,动乱导致了苏拉领导的军事镇压,苏拉统帅的独裁政权标志着军队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他当权期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奴隶大起义(前73——前71),由以前的斗士斯巴达克斯领导的注定要失败的起义。

另一个统帅庞陪在素拉去世之后脱颖而出,他与克拉苏实行联手统治,克拉苏最后成为贵族边缘任务。由于军事上的成就,庞陪得到了提拔。这时,第三个统帅——尤利乌撕•恺撒出现了,他于公元前81年参军以还清债务,科岛了公元前63年,却获得了祭司长的植物,即罗马职位最高的礼仪教士。公元前59年,他于克拉苏、庞陪一起统治全国,形成了三权执政局面,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着名的“前三头同盟”。

恺撒原本是因其演讲才能和敏锐的经济头脑而出名,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干很快得到了证实,在为期是年的战争中,他在今天的英国、得国和法国境内取得了多次辉煌的胜利。这些功绩引起了庞陪的嫉恨,他企图让罗马人反对恺撒,于是便找了个借口对恺撒实行报复。公元前49年,恺撒返回意大利,他率领军队断然决定无视法令渡过卢比孔河(靠近今天的博洛尼亚)。当时的法令规定;没有经过参议院的同意,军队不能过河。在预先得到恺撒的到来的警告时,庞陪狼狈而逃,罗马的政治反抗崩溃了。

公元前48年,恺撒被任命为罗马的终身统治者。他大力实行改革和复兴政策以鼓励持久的建设工程,并恢复法律和其他制度。然而,新上任的独裁者的权力遭到了嫉妒。公元前44年3月15日(即古罗马历中3月的第15日),在他不幸区参议院的路上,被一个共谋者集团(包括他的养子布鲁图什在内)谋杀了。

恺撒的遇害引起了全国的轰动。所谓的“第二次三头同盟”首次登台,这是个由罗马人马可•安东尼、李必达和屋大维(恺撒
的大侄子兼指定继承人)组成的联盟。接下来是马可•安东尼与屋大维长达12年的权力之争。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之间的关系毁掉了他的抱负。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战役中的大获全胜标志着安东尼的彻底失败。接着,屋大维改名为奥古斯都,与公元前27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奥古斯都世道。也就是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

奥古斯都的统治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帝国
扩张的速度放慢了,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了巩固,政府鼓励人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奥古斯都引以为荣的是“巴罗马的砖块百年成了大理石”。罗马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在文学领域,奥维德、维吉尔和贺拉斯等作家写出了一部部古典文学的佳作。

奥古斯都的继承者——朱利奥•克劳狄王朝成员——在才能方面远不如他。提比略皇帝(14——37)、克劳狄皇帝(41——54)和尼禄皇帝(54——68)多半都是可以用金钱收买的颓废者,他们只会大笔大笔地挥霍财产。只有帝国创造的巨大财富才掩盖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不足。尼禄任职期间,国家已遭多重创伤,对基督教徒的迫害到处可见。

弗拉维安王朝(69——96)的换地——韦斯巴芗、蒂图斯和图密善——总的来说都很有成就;安东尼王朝及其政府任职者——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和马可•奥勒利乌斯也是如此。117年,在图拉真的统治下,帝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最大;哈德良则是历史上最有修养、注意英明的领导人。

衰退和瓦解
马可•奥勒利乌斯皇帝(161——180)的去世可以说是个分水岭。罗马帝国第一次受到外敌的威胁。长期以来帝国的空洞大话掩盖之下的罗马种种弊病都得到了恶报。通货膨胀袭击了整个国家,罗马的经济摇摇欲坠,帝国的资产被用来抵押和还债,文化生活也一蹶不振,国家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更换皇帝,随着帝国掠夺来战利品的日益减少,国内的农业和商业也衰退了。社会、军事和其它制度变得十分脆弱而奄奄一息。

政府作出种种努力来抑制衰败的进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在286年把帝国划分为东、西两个管辖区,分别在罗马和君土坦丁堡拥有各自的皇帝。这些措施倒是带来了暂时的缓和。这时出现了一个意志特别坚强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在他的统治制造、下,罗马再度繁荣昌盛起来。他是第一个赋予基督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皇帝。可是,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395年,帝国西辖区的首府从罗马搬到了东北部更容易防守的拉韦纳。15年之后,哥特人阿拉里克洗劫了罗马,他是来自波罗的海的一个部族(属于第一批所谓的蛮族)的首领。罗马的末日来临了。475年,另一个哥特人——奥多埃塞——取缔了帝国西辖区的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图卢斯。493年,狄奥多里克也跟着奥古埃塞而来,他占领了帝国的最后一个首府——拉韦纳,从而统治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

法兰克人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然而,地中海对岸的拜占庭(古老的东帝国)逃脱了它西边邻居的厄运。536年至552年期间,其皇帝——查士丁尼——夺回了意大利的大片土地,并实行拜占庭式的统治,这种影响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几个世纪。567——774年,伦巴族人的到来打破了完全霸权的局面,并在意大利的北部与中部的非拜占庭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公爵领地,他们主要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德国人。

法兰克人的卷入进一步使半岛领土哦犬牙交错的状况复杂化了。这是一支来自高卢(今天的法国)的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两个敌对王朝——卡洛林王朝和墨洛温王朝的存在削弱了法兰克人在高卢的地位。卡洛林王朝的领导人——(矮子)丕平着手处理王朝之间的冲突,他呼吁教皇统治制度(一种教皇俗权不断增长的制度)对次进行仲裁。754年,教皇斯蒂芬三世批准了丕平的统治权力,但他要求法兰克人把伦巴族人驱逐出意大利以作为回报。

法兰克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部分在丕平的领导下,分别在丕平更出名的儿子——查理曼的领导下。800年圣诞节那天,教皇圣利奥三世封查理曼为罗马皇帝,此举有重大的象征意义。查理曼把他从伦巴族人手里夺取的意大利中部领土拱手送给了教皇,从而出现了罗马教皇和、国家的萌芽,这些领土首次为教皇提供了行使真正政治权力的经济来源。
领土的转让也加强了教皇与帝国之间的持久关系。在查理曼及其更强有力的继任者对帝国实行 统治期间,这种关系大多还是友好的(法兰克帝国最终分裂时,神圣的罗马帝国还是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实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教皇和皇帝的时运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当有关合法性的问题出现时,双方都诉诸查理曼那意义重大的加冕约定:教皇有权认可皇帝,皇帝有权任命教皇。双方僵持造成的影响以及各自的阵营和支持者名称——归尔浦派(教皇派)和吉伯林派暗暗皇帝派暗暗啊子意大利的历史上回荡了好几个世纪。

阿拉伯人与诺曼人
意大利那部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被迫击退来自北非的挑战,并在布匿战争中打败了迦击太人。9世纪时又出现了来自非洲的挑战,这次是曾于827年从北非入侵西西里岛的阿拉伯人(或撒拉森人)。他们在岛上呆了差不多两个世纪,传入数不清的文化、建筑、烹饪和其它方面的新食物,从而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如冰淇淋),直至今天。
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最终都被诺曼人征服了(当时,拜占庭人仍统治着意大利南部的其它地方)。诺曼民族是斯堪的那维亚人的后裔,曾定居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他们四处搜索战利品,并以外国雇佣兵的身份来到意大利南部。可到了1030年,诺曼人就在普利亚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王国,作为征服意大利的跳板。他们以此为据点于1061年入侵西西里岛并成立了一个王朝,罗杰斯一世与罗杰斯二世是最着名的任职皇帝,他们与英格兰11世纪的复仇者——威廉(征服者)有亲戚关系。
这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发展再成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罗杰斯二世受加冕为西西里国王时统一了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该王国以不同的形式抑制存在岛1860年。然而,诺曼人的霸权很快就被粉碎了,与意大利北部一样,南部地区还是由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来统治。

1186年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与诺曼公主——欧特维尔的康斯坦斯之间的联姻加速了诺曼民族的衰败。194年,诺曼王朝的家族完全消灭了,亨利幸运的婚姻使他成诺曼王座的继承人。罗马舰艇曾先后批准了查理曼及诺曼人统治意大利南部地区,因此教皇对帝国的出现十分憎恨。亨利的儿子——弗雷德里克•霍恩施陶芬(1197——1205)是中世纪的一个大人物,他丝毫不受教皇态度的影响,例如,他对1228年的被驱逐出教会完全不在乎。他熟练地统治南部地区,由于在艺术、科学和军事上的突出成就,人们赋予他“世界之奇迹”的头衔。

弗雷德里克的儿子——曼弗雷德在才能上不如他父亲,于1266年被安茹省的查理(法国国王路易斯八世的儿子)打败。1260年,罗马教皇曾要求查理把首府搬到那不勒斯,并与安茹省的继承人一起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王朝,对南部地区实行了两个世纪的统治。只有西西里人发动的一场反安茹省人的晚祷起义期间,西西里岛的贵族寻求外来力量的帮助,这一次是求助于西班牙阿拉贡的彼得三世。阿拉贡不仅夺取了西西里岛,还于1442年制造了历史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意想不到的转折——阿拉贡人的统治者阿方索五世居然被任命威那不勒斯安茹省人的末代皇帝继承人。这样,南部地区一直归西班牙统治到18世纪。

城市国家
同一时期(11——12世纪),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城市国家。刚开始是由于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的软弱无能导致这些独立小块地区的出现,他们本应该在这些地区行使权力。大多数皇帝都没有能力把他们在北欧(主要的权力基地)履行的义务与在意大利行使权力的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就罗马教廷本身而言,它与帝国之间的争端大大削弱了它的力量,最终屈服从于法国的统治。1309年,教廷被迫搬到阿维尼翁,继续处于法国的“保护”之下,直至1377年。
城市利用权力真空日益形成独立的个体。被称为海上共和国的热那亚、比萨、阿马尔菲和威尼斯(最为突出)通过海外贸易富裕起来。佛罗伦萨和锡耶那等城市因发达的防止业和银行业而繁荣昌盛。其它城市,如米兰、博尼伦萨和维罗纳也因位于贸易交通要道而日益发达。最后,由400多个城市国家分布在意大利北部。只有在南部,占支配地位的西班牙封建旧制度一直了发展的步伐。这种停滞不前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起初,大多城市海享受民主统治,可以推选商人和少数贵族加入统治机构。可是,随着事件的推移,内部一件的不统一以及险乎竞争城市之间的争端导致了城市的不断分裂。这样的社会背景往往会产生某个富有才能的人物或富裕的家族,只有他们可以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实行统治,如,佛罗伦萨的梅迪奇,米兰的维斯孔蒂,费拉拉的埃斯特,曼图亚的贡萨加和维罗纳的斯卡利杰尔都是其中的一员。

虽然这些富裕的家族常常十分专制,但他们确保了经济繁荣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安定。同时,这些家族还常是开明的艺术资助者,他们所管辖的城市成为电压的文艺中心,人们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乔托(1266——1337)、契马布斯(1240——1302)和杜乔(1255——1318)等创新者;在建筑领域,出现了阿诺尔福•迪坎比奥(1245——1302),佛罗伦萨大教堂就是他由他设计的;在雕刻领域,出现了乔瓦尼•皮萨诺(儿子)、尼古拉•皮萨诺(父亲)和许多艺术家。这个时期的发展势头反映在宗教方面,如圣方济各(1182——1226)使当时盛行的宗教正统观念获得新的活力,同时也对之提出异议。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出现了古典文艺复兴,还创造了几所欧洲最古老的大学(最着名的由帕多瓦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

来自世俗的资助让艺术家们从先前的宗教艺术义务所造成的保守表达模式中解脱出来。学术领域也出现了同样的自由,作家和思想家能够把重心从神学转移带对古典及人文主义文章的研究上来。这些现象十分接近后来的文艺复兴(此词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也可用“新生、再生”,见33——34页),即古典艺术典范的复兴——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的大高潮。
然而,尽管意大利还沉浸在我们今天回顾起来所认为的黄金时期之中,导致它最终灭亡的有力迹象已经十分明显。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新大陆及通往东方更好的商路的发现逐渐破坏了地中海地区以及大陆的贸易,而威尼斯和其他海上强国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此为基础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威胁着威尼斯的政权,同时整个意大利也受到了牵连。但意大利各城市国家在欧洲舞台上与日俱增的声望必然会使它们与欧洲大陆上其它主要强国之间的联系来。更为密切。

在四个月内,加里波第在“红军”——一支由穿红衣衫的自愿者组成的着名军队的协助下,从波旁王朝手里夺取了南部地区。教皇国家很快陷落了,只剩下罗马还在发火卫戍部队的保护之下。1861年3月14日,意大利王国在都灵宣布成立。1866年,威尼斯和威尼托区也加入了王国。当时,卑斯麦和普鲁士人在萨多瓦战役中打败了奥地利。1870年,由于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法军撤出罗马,这样最后一个环节,罗马被收回了,一年以后,它成为新建国家的首都。

统一的意大利
政治家们在统一以后的几十年里共同努力使意大利实现现代化:修建了公路和铁路,改善了教育,鼓励发展工业等。同时,意大利也积极开拓殖民地——厄立特里亚的大部分地区(1885),并征服了北非的利比亚(1911——1912)。此外,还于1913年举行了由全体男子参加投票的选举(妇女到了1946年才由选举权)。

1914年一战爆发时,意大利还是保持中立,但在九个月内(1915年5月24日),在由可能进一步在非洲开拓殖民地以及占领所谓的“应属一国而受他国统治的地区”(仍受奥地利人控制的意大利东北部讲意大利语的地区)的诱惑下,它加入到协约国的行列之中。刚开始时,意大利的新生军队打不过奥地利军队,在好几个重要战役中连连失利,直到1918年,才在威尼托区的维托里奥取得了胜利。

意大利在1919年的和平条约中得到了它所想得到的东西,但战后的它仍痛苦地棉队临着经济和社会剧变。政治混乱继起,威极端主义的吱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原社会党人新闻记者贝尼托•墨索里尼,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形势,派他的黑衫追随者到接墒煽动混乱的局面,并用花言巧语引诱意大利那些紧张不安的上、中层阶级。

1922年受到威胁的总罢工威变革提供了催化剂,墨索里尼从米兰出发,开始了着名的“罗马进军”,让害怕内战的王维托雷•埃马努莱三世认可墨索里尼威首相,尽管他的法西斯主义党派在议会中的表现微不足道,但他很快巩固了政权,最后就任“领袖”。到了1925年,他已经建立了一个法西斯专政的国家,并不可阻挠地任其自然、逐渐走向与纳粹德国联盟,准备发动战争。

1940年,意大利与纳粹分子联合起来,希望能从德国在波兰和法国的全面胜利背后捞取好处。但是意大利军队准备不充分,土气不高,在希腊、埃塞俄比亚战役中连连失利,并在1943年7月同盟军登陆在西西里岛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1943年9月停战后,墨索里尼被囚禁,在混乱的局势中,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宣战。希特勒采取强迫手段释放了墨索里尼,并正式任命他为意大利傀儡政府的首脑,开始了一场反对步步逼近的同盟军的艰难消耗战。

1944年6月4日,罗马终于被占领了但同盟国到了1945年4月24日才渡过北意大利的薄荷。墨索里尼在企图逃亡瑞士的途中北抓获,于4月28日处死。

直至今天
引人注目的意大利战后改革开始于1946年6月,国家公民复决投票以极小的票数之差通过了以共和国取代君主专制的决议。马歇尔计划为经济的繁荣发展起了催化作用,廉价劳动力的容易获得和意大利的推动作用。1957年的《罗马条约》标志着意大利溶入欧洲的主流,这是一份为欧盟奠定基础的文件。意大利是欧盟的6个创始国之一,罗马于1960年主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使意大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年,费代里科•费里尼的着名电影《甜蜜的生活》上映了,该片展示了意大利在十年非同寻常的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特色与风格。

意大利的变革步是没有存在问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的繁荣只要是按它自己的轨迹自然到发展。联合政府的力量削弱了,经济也变得步稳定,这些因素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紧张局势。1968年,在所谓的“炎热的秋天”时期,动乱爆发了工人和学生的游行示威席卷了全国。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意大利遭到各种政治形式的正好子恐怖主义的破坏。1978年,意大利陷入了最低谷,最可怕的恐怖主义集团:红队“绑架并杀害了前首相阿尔多•莫罗。但是,恐怖主义威胁刚结束,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腐败丑闻就使意大利垂死的政治制度彻底崩溃了。当时的遭遇似乎促成了显着的改变,也首次表明了意大利真正渴求政治制度与宪法的改革。结果,第二共和国于1994年宣布成立,但这只不过是个黎明的假象。近来,由于违约,意大利和欧盟之间曾经亲密的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化。

⑸ Bismach 到底是谁啊,

您问的一定是俾斯麦吧
俾斯麦(1815—1898年)全名奥托 冯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h)出生于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的容克贵族世家,后来迁往波美拉尼亚的一个庄园。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他宣称自己的信条是“人总是追求荣誉和财富的”,于是,他日益变成资产阶级化的容克。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9年任普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在此期间,他对普鲁士的国内政治现状和国际斗争风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得到锻炼并日益成熟起来

德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长期分裂的国家,境内诸侯林立。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超过法国,居世界第三位。当时分裂的诸邦中,奥地利和普鲁士是最强大的两个君主国。奥地利国势日衰,缺乏振兴国家的措施,而普鲁士统治者为排除奥地利的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实力不断增强。1849年和1859年,普鲁士两次企图在自己领导下实现德国的统一,但都因奥地利的阻挠而失败。

1861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承王位后,任命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为内阁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对于普鲁士有能力统一德意志深信不疑。1832年读大学时,在当年美国独立战争纪念日那天,他同一位美国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槟酒打赌:25年内德意志必然统一。虽然德意志统一比他的赌注晚了10年,但毕竟在他的手中实现了。

俾斯麦的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他认定,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他曾反复对普鲁士人说:“当代的重大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凭演说和议会的决议……要凭铁和血。”

俾斯麦认为:“对于一个外交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抱有幻想。”他多次阐发自己的外交观点,认为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不能死守正统。

俾斯麦有着与众不同的外交风格和个性:他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善于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善于玩弄外交手腕。

此时,正值德意志与丹麦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发生领土纠纷,俾斯麦决定借机先打丹麦,然后再收拾奥地利。

联合奥地利打败丹麦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地处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的日德兰半岛的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根据1852年5月8日缔结的《伦敦议定书》,两公国不隶属于丹麦,但拥戴丹麦国王作为大公。1863年3月30日,丹麦国王否定议定书内容,提出对荷尔斯泰因享有特权;11月13日丹麦通过新宪法,准备吞并石勒苏益格。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邦人都拒绝归属丹麦。普鲁士面临抉择。

俾斯麦从大局出发暂时放弃对奥地利的战争态度,转而采取同奥地利结盟的政策。奥地利为了能从中获益,接受了俾斯麦的结盟请求。1864年1月17日下午,双方订立同盟。接着,普鲁士军队同汉诺威、萨克森军队一起进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在4月18日的居赔尔战役中,丹麦惨败。

1864年5月12日,丹麦同普奥两国缔结停战协定。此后双方进行谈判,于8月签订《加斯泰因协定》:石勒苏益格划给普鲁士,荷尔斯泰因划给奥地利。

武力与外交结合击败奥地利

《加斯泰因协定》实际上是俾斯麦设计的迷魂阵,因为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中间隔着普鲁士其他邦,这为普奥矛盾打下楔子,为俾斯麦提供了战争借口。

《加斯泰因协定》签订后,奥皇约瑟夫想用麻烦不断的荷尔斯泰因换取格拉茨省,被俾斯麦拒绝。于是双方在领土问题上摩擦不断,终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俾斯麦准备对奥战争,最担心的是法国。1865年10月4日,法皇拿破仑三世会见俾斯麦。俾斯麦为换取法国中立,欢迎把卢森堡、瑞士法语区、莱茵河左岸的德国土地等并入法国领土。俾斯麦说:“一个怀有远大志向的普鲁士将把法国人的友谊看作是极端重要的。”拿破仑三世的策略是,等普奥两败俱伤后,他好乘机占领卢森堡、比利时和莱茵河左岸地区。

为了迫使奥地利两面作战,俾斯麦向意大利提出结成军事同盟,遭到法国反对。于是,俾斯麦再次面见拿破仑三世,对他说,普奥战争对普鲁士来说是长期而艰苦的,是消耗战,请拿破仑三世安心。

俾斯麦的战争政策遭到宫廷和许多民众的反对,但俾斯麦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说:“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我拿脑袋作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普鲁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状,两者都必须走(武力)这条路,别无他途!”

群众的反战情绪终于达到极点。5月7日,俾斯麦从王宫回家途中正行走在菩提树下街上。突然他听到身后两三声枪声。他急转身看到一个青年正向他射击!俾斯麦猛扑过去,一手抓住青年的右手腕,一手抓住青年的喉咙。刺客用左手拿过手枪,向俾斯麦开了两枪。一枪打在衣服上,一枪击中肋部。俾斯麦死死掐住青年的喉咙不放。这时一个行路人和两个士兵赶来,抓住刺客,俾斯麦安然脱险。

俾斯麦坚持走回官邸。夫人约翰娜正陪客人用餐。俾斯麦没有打搅他们,而是走进书房,给威廉一世写了一个简短的报告,然后走进餐厅,吻了夫人的前额,像讲故事似地说:“小宝贝,你不要害怕,一个人开枪打我,感谢上帝,我没有事!”

重重阻力都无法阻止俾斯麦统一德意志的决心。1866年6月16日,普鲁士军队正式对奥地利军队展开进攻。

战争开始后,俾斯麦神经紧张。他同英国大使在外交部花园里走来走去。他对英国大使说:“普鲁士可能被打败。如果我们被打败,我就不回来了。”随后,俾斯

麦携带着毒药走向战场。7月3日,双方军队决战于萨多瓦,奥军大败,伤亡被俘共4万余人。战役中,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就站在附近的一个小山上观看。战役结束时,一位副官对俾斯麦说:“大人,您现在是一位伟人了……但如果失败了,您将成为最大的坏蛋!”俾斯麦听后哈哈大笑。

就在俾斯麦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法国开始干涉。俾斯麦意识到,必须同奥地利缔结和约,才能保住胜利果实。1866年7月20日,普奥缔结停战协定。

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1867年德国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这是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重要一步,但南德四邦受到法国控制,其中的巴伐利亚王国和符腾堡王国不愿加入德意志联邦。

俾斯麦在统一南德四邦上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他说:“在我放置诱饵打鹿时,我并不放枪打第一个来闻诱饵的鹿,而是等到群鹿都来才放枪。”

随着俾斯麦加紧统一德国,普法矛盾越来越尖锐。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普鲁士做了些让步,但拿破仑三世得寸进尺。当时在埃姆斯温泉疗养的威廉一世以温和的口吻予以拒绝,然后将其与法国大使会见的经过用电报通知俾斯麦,让俾斯麦对电报内容作必要的改动后发表。俾斯麦认为这是一桩对普鲁士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提供了一个刺激法国宣战的机会。在与军方人士商议后,他当即篡改电报内容,使其带上侮辱法国的口吻,并相信这“将对‘高卢牛’起到一块红布的效果”。7月13日电文一发表,便引起法国政府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决定宣战,翌晨法军接到动员命令。同日晚,普鲁士政府亦向北德意志联邦发出动员令。7月16日,南德诸邦也动员起来。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爆发后,一方面由于法国的孤立和军事上的失误,另一方面由于普鲁士制定了周详的作战计划,因此,不到一个半月,法国就被击败。9月2日的色当激战,拿破仑三世和39名将军当了俘虏,普军大获全胜,法国投降。

1871年1月,普鲁士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皇帝,俾斯麦任帝国宰相。统一的德意志成为世界强国

⑹ 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哪里

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是萨多瓦战役

1866年6月14日,普奥战争爆发.站在奥地利一边的还有几个德意志小邦汉诺威,萨克森和黑森—卡塞尔等.欧洲以惊讶的情绪注视着普奥之间的斗争,普遍认为奥地利有较多的取胜机会,因为奥国军队经过长期的训练.

但是战局的发展同普遍的看法恰恰相反.普鲁士军队以典型的普鲁士方式作战:准备周到,行动迅速,采取攻势,速战速决.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参与对普作战的几个小邦没有力量对普军进行坚强的抵抗,只有汉诺威作过顽强的战斗,但是它的军队终于在6月28日决定性地被击败了.

普鲁士军队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主力向南推进,主战场越来越移向波希米亚.7月3日,奥地利军队二十多万人和普鲁士军队二十多万人会战,这就是着名的萨多瓦战役(德国历史家常称之为克尼格雷茨战役).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开头奥军顽强作战,打得巧妙.普军指挥部里空气紧张,据说在紧急时刻,俾斯麦不时看毛奇的脸色,从而判断战场上的形势变化.

胜负关头,普鲁士王储率援军赶到,出奥军右翼.会战结束,普鲁士取得了会战的胜利.由于普鲁士同意大利结盟,奥地利不得不同时在意大利作战.如果奥地利不分散兵力,把用在意大利战场上几万兵力投在萨多瓦,其作用确是难以估量的.

另有资料

克尼格雷茨(或称萨多瓦)之战(1866年7月3日)
在一个大雨瓢泼的黎明,易北河军团和第一军团向奥军发动攻击。但由于电报机的故障,第二军团没有接到毛奇的第一次攻击的命令,而没有实施机动。由于过分匆忙,易北河军团没有充分地扩展其攻击线,而且其攻击跨过了第一军团的攻击道路。混乱的普军遭到奥军猛烈的反冲击和密集炮火的杀伤。到上午11时,普军的进攻被阻止,而且其预备队也投入了本已非常密集的正面攻击。假使奥军在此时坚决地发动一次骑兵冲击,普军也许已被逐出战场。但是贝内德克却让骑兵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一名传令兵奔驰了30多公里,给王储送来了国王(实际上是毛奇)的强制性命令。随后,第二军团开始向北运动。下午2时30分,第二军团向奥军北面的防区实施攻击。在同一时间,K·Z·霍恩洛厄-英厄尔芬根亲王非常英明地将普鲁士近卫军的预备队炮兵调上前来,对奥军中部实施毁灭性的轰击。普军的后膛击针枪比奥军的前膛枪先进,也使普军步兵获得了火力上的决定性优势。于是整个形势发生了改变。贝内德克以其炮兵作掩护,开始顽强地撤退。奥军被决定性地打败,但并没有一败涂地。普军损失了近1万人,奥军损失45000人,包括2万人被俘。尽管普军取得了胜利,但克尼格雷茨却成为向预定战场实施战场集中充满危险性的典例,因为其成功取决于精确的协同和同步(守时)。

⑺ 想知道世界各国的爱国英雄

圣女贞德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重定向自圣女贞德)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 (法语:Jeanne d'Arc或Jehanne la Pucelle, 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 是法国的女英雄、军事家,天主教的圣人(女的称为圣女)。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平民组成的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擒并被处决。
[编辑]

生平

贞德本来只是一个生于法国香槟区和洛林边界的杜鲁弥村的一个农村栋雷米(Domremy)的平凡小女孩。当时法国北部被英国占领,而英国又与勃艮第公国结盟。当时Domremy属于亲英国—勃艮第的Barre公爵的领地。

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她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和圣玛桂莱德,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国的侵略者,更促成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最后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转解至英国,因查理七世对她的功绩和政见的猜忌,不施援手,终为英国当局(宗教)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女巫罪判处她火刑。几世纪后为罗马教皇昭雪,并得封圣。
[编辑]

参看
维基语录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找此网络条目的相关文章:

圣女贞德

* 圣人
* 法国历史
* 百年战争

[编辑]

参考书目

* 马克吐温 - 巾帼英雄圣女贞德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8%81%96%E5%A5%B3%E8%B2%9E%E5%BE%B7"

页面分类: 天主教人士 | 基督教圣人 | 法国历史 | 法国军事家 | 1412年出生 | 1431年逝世

马拉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大卫 “马拉”是关于人物或族群的未完成小作品。欢迎您积极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让·保尔·马拉
放大
让·保尔·马拉
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马拉之死
放大
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马拉之死

让·保尔·马拉(Jean-Paul Marat,1743年5月24日 - 1793年7月13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着名的活动家和政治家。

马拉原来是医生,1774年发表《奴隶制枷锁》抨击英国的君主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投身进取。创办《人民之友》报,批评《人权宣言》只是富人安慰穷人的诱惑物。

1792年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随后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1793年5月参与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7月13日被吉伦特派的女刺客夏绿蒂·科黛暗杀。

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兇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兇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 “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A9%AC%E6%8B%89"
弗里德里希·席勒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的,关于“席勒”一词的其他解释,请见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封·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着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着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目录
[隐藏]

* 1 早年经历与创作
*
* 3 作品
o 3.1 戏剧
o
o 3.3 译作
o
* 4 参见
* 5 外部链接

[编辑]

早年经历与创作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编辑]

与歌德的合作和后期创作
位于魏玛的歌德与席勒雕塑
放大
位于魏玛的歌德与席勒雕塑

1787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着《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着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编辑]

作品
[编辑]

戏剧

* 《强盗》 (1781年)
* 《阴谋与爱情》 (1784年)
* 《唐·卡洛斯》 (1787年)
*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 《奥尔良的姑娘》(1801年)
* 《玛丽亚·斯图亚特》 (1801年)
* 《墨西拿的新娘》 (1803年)
* 《威廉·退尔》 (1804年)
*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编辑]

史学

* 《尼德兰的反叛》
* 《三十年战争史》
* 《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和中世纪》

[编辑]

译作

* 欧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亚在奥利斯》
* 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

[编辑]

诗歌

* 《欢乐颂》,(1785年)
* 《艺术家》
* 《铃声》
* 《哥伦布》
* 《希望》
* 《全副武装的神马》
* 《手套》

[编辑]

参见

* 德语作家列表
* 狂飙突进运动
* 启蒙文学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找此网络条目的相关文章:

弗里德里希·席勒

* Friedrich Schiller的作品 - 古登堡计划

* 席勒大事年表
* 2005“席勒年”
* 美国俄亥俄的席勒纪念碑
* 席勒公园
* 关于席勒的多媒体资料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8%AD%E5%8B%92"

页面分类: 1759年出生 | 1805年逝世 | 德国作家 | 诗人 | 德国人
Category: 人物小作品

奥托·冯·俾斯麦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重定向自俾斯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奥托·冯·俾斯麦
次序: 首任 德意志帝国总理
在职期间: 1871年–1890年
继任者: 卡普里维伯爵
出生日期: 1815年 4月1日
死亡日期: 1898年 4月30日
职业: 政治家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它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但最后由于与威廉二世不和最终下台。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他通过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
目录
[隐藏]

* 1 少年时期
* 2 政治生涯
o
o 2.2 外交官生涯
o 2.3 首相生涯
* 3 统一战争
o 3.1 德丹战争
o 3.2 普奥战争
o 3.3 普法战争
* 4 后期政治生涯
o 4.1 国内问题
o 4.2 国外问题
* 5 退出政坛
* 6 参看条目
* 7 参考书目

[编辑]

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的俾斯麦
放大
少年时期的俾斯麦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父亲是一位退休贵族,所以终日只与友人打猎,并以35岁之龄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背景大为不同,自少生活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俾斯麦8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怠到灰心,反而刻苦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但仍然没有得着。虽然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编辑]

政治生涯
中年时代的俾斯麦
放大
中年时代的俾斯麦
[编辑]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像。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之年,着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后来的威廉一世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编辑]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新。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在该年9月普王再与议会因扩军问题起冲突,逼于无奈下,在1862年9月23日,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
[编辑]

首相生涯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人民支持。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编辑]

统一战争
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麦、罗恩、毛奇
放大
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麦、罗恩、毛奇
[编辑]

德丹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德丹战争这条条目。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的两个省,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两省的权益。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两个省份。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什列斯威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坦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坦不但面积细少,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编辑]

普奥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奥战争这条条目。

在德丹战争后,俾斯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将两省划入德意志邦联,因此俾斯以此籍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编辑]

普法战争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的情形
放大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的情形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法战争这条条目。

因为但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及50亿法郎赔款。

[编辑]

后期政治生涯
俾斯麦在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国总理时所照
放大
俾斯麦在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国总理时所照

虽然德国统一了,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
[编辑]

国内问题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编辑]

国外问题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令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因此他并不像其他列强般,大力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但于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所以退出,俾斯麦随即与奥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而在1875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但这损害了英,法等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重奥国,在表面上仍显得中立,但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

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着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编辑]

退出政坛
八十寿辰时的俾斯麦 (1895年 4月1日)
放大
八十寿辰时的俾斯麦 (1895年 4月1日)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长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结果其长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斗争中,俾斯麦明白到免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

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着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最后在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悄离世,享年83岁。
[编辑]

参看条目

* 俾斯麦级战舰
* 德意志帝国
* 德国历史

[编辑]

参考书目
维基共享资源图标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此网络条目的相关多媒体资源:

奥托·冯·俾斯麦

* Eyck, Erich. (1964).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 Hiss, O.C. (1931) Bismarck: Laws and Sausages. Berlin: Sans Souci Press.
* Pflanze, Otto. (1963).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tern, Fritz. (1977).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ö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Harmondsworth: Penguin.
* Taylor, A. J. P. (1955). Bismarck: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London: Hamish Hamilton.

前任:
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王子 普鲁士王国首相
1862-1873 继任:
罗恩
前任:
— 德意志帝国总理
1871–1890 继任:
卡普里维伯爵
前任:
罗恩 普鲁士王国首相
1873–1890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5%A5%E6%89%98%C2%B7%E5%86%AF%C2%B7%E4%BF%BE%E6%96%AF%E9%BA%A6"

页面分类: 德国政治家 | 1815年出生 | 1898年逝世

诺顿一世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诺顿一世陛下”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诺顿一世陛下”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 (Joshua Abraham Norton)(1811年1月17日-1880年1月8日),又称“诺顿一世陛下”,美国旧金山荣誉市民,1859年自封为“美利坚合众国皇帝和墨西哥摄政王”。尽管他无职无权,也只有一些拿他开心的人承认他的“权威”,但是他还是在旧金山受到了优待,他发行的“货币”在他常光顾的店铺被接受。他曾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写信,而且在其逝世时,当地媒体和民众对他尊称“皇帝陛下”。

虽然他一般被认为精神不正常,甚至疯狂,但在19世纪中期,旧金山的居民们很以他的存在、他的幽默、和他的行为为乐。他最声名远播的行为是下令用武力解散美国国会,并且屡次下旨要求修造横跨旧金山湾的大桥。据说马克·吐温的其中一本着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中的国王角色是以诺顿一世为原型的。甚至有一些新宗教团体视他为圣人。
目录
[隐藏]

* 1 早期的生活
* 2 自封皇帝
* 3 旨令
* 4 “皇帝”的生活
* 5 驾崩
* 6 最近发展
*
* 8 诺顿一世对公众的影响
o 8.1 食物
o 8.2 网络
o
o 8.4 音乐
o 8.5 宗教
o 8.6 软件
o 8.7 电视
* 9 参考
* 10 外部链接

[编辑]

早期的生活

诺顿一世在英国出生,但日期和出生地纪录有多个版本。旧金山纪事报的诺顿一世讣文中表示:“根据最可靠的资讯来源”,即援引他棺材上的银盘刻印,认为他是“年约65岁。”所以推出1814年为他的出生年。其他非主要来源则指他于1819年2月14日在伦敦出生。

根据1820年移民纪录表明,他两岁时他的父母由英国移居到南非。南洲家谱学会表示他的父亲是约翰·诺顿(卒于1848年8月) ,而他的母亲是萨拉·诺丹。萨拉是亚伯拉罕·诺丹的女儿,也是一位成功的犹太客商本杰明·诺丹的甥女。本杰明曾经常起诉家庭成员,这让人觉得他不太正常。这说法和罗拔·高云(1923年)声称“那个皇帝诺顿一世拥有希伯来(犹太)血统。”相吻合。

1849年,诺顿从他父亲接受了四万美元(可能他继承父亲的遗产)后,从南非移居了到旧金山。据罗拔·高云在1923年所说,在1853年以前,诺顿的财富积累了到二十五万美元。他最初的商业成功来自于房地产投资。后来,由于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以至于禁止出口大米,米价在旧金山由每磅4美元狂飙到每磅36美元(即一公斤9美元升到一公斤79美元)。他听说有一艘从秘鲁来的船上载有20万磅(100吨)米后就把它全部买下,希望哄抬米市。不幸的是,之后一船接着一船的大米自秘鲁运抵旧金山,米价大幅回落。结果他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萨多瓦大学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语微信怎么注册 浏览:100
哪个国收到中国口罩了 浏览:841
印度人为什么叫西天 浏览:678
男人去越南为什么不想回来 浏览:535
去英国上大学要带什么东西 浏览:184
华友钴业印尼前景怎么样 浏览:295
印尼螃蟹怎么杀 浏览:148
伊朗钱叫什么意思 浏览:579
越南哪里可以免费玩 浏览:872
越南和意大利哪个大 浏览:371
英国保证金需要多少钱 浏览:818
越南开挂车多少工资 浏览:493
越南绿豆饼特产一个多少钱 浏览:890
印度半岛南临什么海 浏览:580
英国二战起了什么作用 浏览:930
印尼宽带中国联通版什么梗 浏览:359
晴用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3
伊朗地名猫叫什么 浏览:575
越南平原占多少山区占多少 浏览:585
中国电信宽带网速怎么样 浏览: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