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意大利电话区号多少
中文名称:意大利(包括梵蒂冈)
英文名称:Italy (including Vatican City)
国际区号:39
② Bari意思是什么
n. 巴里(意大利东南部海港)
③ 意大利的Bari岛到罗马做火车要多长时间
最佳旅游线路是。到达BARI。从南至北游。从威尼斯离开。
BARI最南。罗马居中。威尼斯最北(最省钱的旅游线路,不用折返)
6天游差不多,走马观花一下。我建议你直接费BARI机场。然后回程票买威尼斯出发。
机票你要自己上网咨询了。
住宿费2天算150欧元(三星标准的)火车票,请查询www.trenitalia.com.意大利铁路局。上面有详细火车时刻表。我帮你看了一下,罗马到BARI都是快车.
2等舱从38—50欧元不等。时间从4小时—5小时不等(单程)如果吃的经济一点,吃PIZZA。面包之类的,一天20欧元吧。
15岁才,2,3个人一起出去玩吧。总要有人帮你拍照吧。意大利南部小偷还是比较多的哦,尤其罗马。
有什么具体问题可以留言给我。
④ 介绍一下巴里,是球队
巴里队 名称:巴里
英文名:Bari
所在城市:巴里
主 球 场 :圣尼古拉球场
该队是意大利足坛成立较早的老牌俱乐部之一,属意大利南方球队,在其建队历史上从未获得任何大赛的冠军。1928年由当地3支球队合并而成,成立之初还算不错,在30至40年代曾经在甲级行列中安稳地呆过一段的时间。后几度沉浮,有“升降机”之称。该队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便是在1946年曾取得甲级联赛的第七名。1991~92赛季降级后,于1993~94赛季以乙级联赛亚军的身份升级,每个赛季均为保级而战
本赛季的阵容和赛程
http://www.hoodong.com/wiki/%E5%B7%B4%E9%87%8C%E9%98%9F#3
历史战绩
http://sports.sina.com.cn/global/200001/0518687.shtml
该队历史上的球星:卡萨诺,肯尼安德森,大卫普拉特,贾尔尼,赞布罗塔,博班,佩罗塔,文托拉,沙维尔,拉杜乔尤,里德奥特.迪瓦约等等
该队只获得乙级联赛2次冠军: 1934-35, 1941-42
⑤ 意大利有哪些大区
意大利划分为20个一级行政区——大区(Regione),共110个省,8092个市(镇)。20个大区中有五个是实施特殊法律的自治大区它们是:瓦莱达奥斯塔大区、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西西里大区和撒丁大区。现行意大利的ISO3166:IT 代码分为两级:20个大区及其下辖的110个省。其中20个大区代码有两个数字组成,110省代码有两个字母组成。
⑥ 意大利留学音乐怎么样,有什么好的院校推荐
你好,关于意大利留学音乐怎么样,有什么好的院校推荐?
1、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是意大利米兰的最重要的音乐学府之一。由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一起建于1891年5月由于当时意大利歌剧正处在威尔第的歌剧时代,带动了整个欧洲的音乐界。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培养了无数的演奏家,指挥家和歌唱家。
2、罗马音乐学院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学院之一。建立于1585年。罗马音乐学院位于意大利首都、拉齐奥大区的首府罗马市。有三年制本科课程和两年制研究生课程。
3、都灵音乐学院,其教学方式不同于其它普通学校,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音乐实践课程大部分是一对一形式的单独授课,辅以集体授课涉及广泛的文化课程,再以音乐专业练习相结合等的形式。都灵音乐学院有着丰富充实的人才保证,其毕业考试对公众开放,学院还定期组织一些像展示音乐技巧方法的音乐会,和学院优秀学生较高艺术水平的表演等,公众可自由免费入场。
4、意大利博洛尼亚音乐学院 ,坐落于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一罗马涅大区的首府博洛尼亚市,成立于1804年,是意大利公认的第一所国立音乐学院。
5、帕尔马音乐学院位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帕尔马城,是一所成立于1877年的高等音乐学院。该校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机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为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帕尔马音乐学院开设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专业与课程,其中主要为三年制本科、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课程。
6、费尔莫音乐学院位于意大利马尔凯大区的费尔莫市,是一所传统的音乐学院。该音乐学院成立于1924年的国立音乐学院,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地区政府的帮助下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马尔凯地区最有名的音乐大学,培养了众多音乐家。
7、阿维利诺音乐学院是1972年成立的,是坎帕尼亚大区最大的音乐学院。该校开设了多层次的专业与课程,拥有50个教室、一个多媒体音乐室、一个乐器室、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个可容纳400人的音乐厅。近四年学校得到了国家部委的财政资助,使学校得以在基础设施和资金应用方面有了更多的自由。
⑦ bari意大利 巴里是地震区吗
在地震并不常见的欧洲,为何意大利却地震频发?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中原由。
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地球物理学家雷米·博苏解释说,与日本等地震多发地区相比,欧洲确实很少发生地震,但意大利是个例外,这是因为意大利在欧洲所处位置比较“特殊”。
位置"特殊"意处于地震活跃带
专家介绍,意大利处于非洲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的交界处,这两个板块的碰撞所释放的能量使意大利处于地震活跃带,而在亚平宁山脉沿线还分布着很多小的断层带。据统计,意大利每隔5到10年就会发生一次6.0级左右的地震。
意大利中部山区的地震风险尤其高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和意大利民防局的数据,意大利全境几乎都存在地震风险,而意大利中部山区的地震风险尤其高。在过去50年里,意大利从北部到南部都发生过5.5级及以上的地震。此外,由于亚平宁地区一带土地还在不断向亚得里亚海延伸,这也是促使意大利地震多发的原因之一
⑧ 意大利有哪些城市
意大利的主要城市有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那波里、都灵、热那亚、威尼斯等。
⑨ 意大利有哪些着名城市
1、威尼斯
威尼斯(Venice)与帕多瓦组成大帕多瓦—威尼斯地区。别名“亚得里亚海的女王”、“水都”、“桥之城”及“光之城”,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倾泻着温柔。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因“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
⑩ 下-中更新统界线的一个候选剖面——意大利南部亚平宁前渊剖面
N.P.ClaranfiA.D'AlessandroM.Marino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University of Bari,Italy
摘要在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地区布拉达诺海槽的最南部,有一个出露很好的连续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序列,厚约400m;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分析和初步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它处于下更新统的上部和中更新统的下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复合剖面包括“大”Gephyrocapsa带的顶部,“小”Gephyrocapsa带和Pseudoemiliania lacunosa带的下部。上面提到的生物带的界线被认为分别靠近相当于贾拉米洛亚年代亚带上部的地磁反转点的位置和松山期与布容期的界线。从动物群成分和化石埋藏学、沉积学的研究,我们得出: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盆地的水深变化显示了一个总的海退趋势,在P.lacunosa带区间内至少包括5个五级海平面升降旋回。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复合剖面似乎包含着两个可能的,对下-中更新统界线的GSSP有用的区间:①最下部的区间包含有贾拉米洛亚年代带顶端和小Gephyrocapsa与P.lacunosa生物带的界线;②最上部的区间,其中包含有松山期/布容期的界线。
关键词地层学海相更新统意大利南部
1引言
下-中更新统界线的GSSP从来没有根据国际地层学的标准正式建立过[28]。据Cita和Castradori报道[10,11],更新统这两个部分的界线应接近于贾拉米洛亚年代亚带的顶部,靠近同位素25期,和(或)小Gephyrocapsa/Pseudoemiliania lacunosa超微化石生物带的分界线;而其他的研究人员[23,25]则建议将这界线放在靠近布容期-松山期的反转处。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地区,布拉达诺海槽的西南部,有一个保存很好的、最近代的、在陆地上的第四纪海相沉积。根据超微化石带界线的地层位置[7~9],我们发现,沉积记录是连续的,并且它好像包含布容期-松山期界线(Channell,个人通讯,1994),以及贾拉米洛亚年代亚带的顶、底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剖面具有满足下-中更新统GSSP的候选剖面的特征。意大利地层委员会第四纪工作组[10,11]和Van Couvering[31]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2地质背景
用来建立海相第四纪层型的所有地层剖面都位于沿亚平宁山脉东部边缘分布的陆上地区(图1a)。这是由特别的地球动力和前渊盆地的古地理演化造成的。在意大利南部,这样的盆地从莫利塞延伸到巴西利卡塔地区并一直伸入现在的塔兰托海湾;它位于亚平宁褶皱冲断带外缘和阿普利亚前陆区内缘之间[3,5,6,22]。
图1
a—意大利南部层型剖面位置;①—Vrica,②—Maria di Catanzaro南部,③—菲卡拉齐,④—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b—放大图;1—埋藏的外来岩体外部边缘,2—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剖面位置
这个盆地很快演化为一个充填海槽,叫布拉达诺海槽(图1b),是意大利主要自然地理单位之一。它形成于上新世早期,在上新世和更新世早期发生剧烈的演化。它的内缘,由于多期强烈的逆冲断层活动而被破坏,并连同亚平宁单元和上新世的前渊单元一起朝着NE方向运动。外缘逐渐扩展覆盖了中—新生代阿普利亚前陆单元[3,5]。
在第四纪时,布拉达诺海槽沿着沉积最厚的地区形成一个厚而连续的沉积序列。在巴西利卡塔南部,沉积作用的持续时间更长,因此,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记录代表了一个目前在意大利陆上的最近代的沉积序列。
3地层
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剖面包括向上变粗属于泥质下亚平宁(Argille subappennine)组的泥质沉积。在野外,通过一些火山碎屑层地层剖面,可以重建一个厚400m以上的综合剖面地层序列(图2、图3)。通过每一火山碎屑层的特殊化石组合,可以作出它们的对比,因而,那些层可以作为一种标志层。而且,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和超微植物化石组合生物地层学分析,已经提高了这个序列的再造性[7~9,13,20]。由纯火山灰、富砂的火山灰物质和浮石碎屑组成的火山碎屑层(V1—V9),由一个碱性的未饱和火山作用形成,可能来自于意大利南部的一个火山源[8]。
图2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地区选择的地层剖面
对比的依据是火山碎屑层和化石组合
图3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的复合剖面
a—可能的下-中更新统界线GSSP最低位置。b—可能的下-中更新统界线GSSP最高位置。地磁反转的年龄来自于Shackleton等[29],微体化石带界线年龄来自于Raffi等[24]和Castradori[4]。占生物群落的生物组合指示了水深的变化。生物群落和它们的相应字母代号:VP—半深海的泥质,DC—海岸碎屑底,VTC—陆源泥,PE—多相生物群落,DL—大陆边缘碎屑底,DE—泥质碎屑底,DCE—DC-DE生态混合群落;sh—浅海相,d—深海相。1—第四级旋回;2—第五级旋回;3—火山碎屑层;4—泥岩;5—砂质粉砂岩;6—粉砂质砂岩;7—砂岩;8—砾岩
由半深海的泥岩组成并包含最低的V1火山碎屑层是序列下部150m的标志性特征。在野外,我们发现的化石主要为Dentaliumagile、Aphorraisuttingerianus、A.serresianus和Nassarius cabrierensis。
包括V2—V4火山碎屑层的泥质沉积,向上厚度约为200m(图3)。它包含有疏散的大化石和骨骼的富集体,富集体主要属原生生物成因,以苔藓动物(V3下面)或双壳类(靠近V2和V4)为主。
序列的上部为约70m厚的粉砂岩和砂岩,其中包括V5—V9火山碎屑岩层。除了生物沉积外,还有众多的簸选和水流沉积。这种近源风暴沉积占据了剖面的上部,代表了海相旋回的最高海退部分。
在这个记录中有假整合,陆架砂岩和砾岩的出露厚度约为10m[18]。陆相砂质砾岩覆盖在海相沉积之上。
4超微化石生物地层
在复合剖面上(图3),我们选定了两个区段进行详细研究:A段包含贾拉米洛亚年代亚带,B段则包含松山期-布容期界线的初步记录。
我们将每一米的钙质超微化石地层的样品都作了分析。虽然定量的研究局限于A段和B段(图4),但其他的区段也做过定量分析。为了确定每一个样品的有意义组合,并识别重要属种(gephyrocapsids、helicospherids、Reticulofenestra asanoi,Sato et Talcayama)丰度型式。我们用1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对样品的涂片作了分析。平均每个样品研究了400个域(8mm2)。我们遵循Gartner[16]、Rio[26],Rio等[27]和Raffi等[24]提出的关于Gephyrocapsaspp.的分类标准。正常大小的Gephyrocapsa、大Gephyrocapsa和R.asanoi的丰度按每平方毫米个数计算,而Gephyrocapsasp.3和Helicosphaera sellii的丰度则分别按每8mm2gephyrocapsids(>4μm)和helicoliths总数的百分数进行计算。建立在20个视野的形态类型的统计基础上的小Gephyrocapsa的丰度,则用每一视野中数量的平均数来表达。
根据Rio等[27]的图表,我们可以识别出三个生物带:大Gephyrocapsa带p.p.、小Gephyrocapsa带和Pseudoeniliania lacunosa带p·p·。
4.1A段
小Gephyrocapsa/P.lacunosa带的界线定在这个剖面段的上部Gephyrocapsasp.3首次出现的地方,小Gephyrocapsa顶峰期的结束和正常大小的Gephyrocapsa的再现非常接近于这个带的界线。被覆盖的地层间隔(图4)恰好出现在这些生物事件之下,这或许提示小Gephyrocapsat和P.lacunosa带的界线应稍低一些。
图4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剖面中,主要微体化石标志属种的丰度型式
详见正文
小Gephyrocapsa带组合的特征是,正常大小的Gephyrocapsa丰度低、小Gephyrocapsa丰度高。而且,根据几个作者的研究[4,14,19],在小Gephyrocapsa的地层分布范围内,R.asanoi出现了“底部顶峰期”和“顶部顶峰期”。由于对种的概念理解不同(在文献[20]中讨论),使得R.asanoi的分布可能有轻微的差别。正常大小的Gephyrocapsa的再现主要表现为sp.3的百分比由6%变化到83%。中等大小的Gephyrocapsa的再现似乎在同位素25期[4]和27期[24,23]或28~29期,反映了从低到中到高纬度的一个迁移事件。
对A段的大Gephyrocapsa和H.sellii的几块样品重新做了工作。
4.2B段
我们对在A段、B段和B段以上采集的几个样品做了定量分析,证实了Gephyrocapsasp.3出现的不连续性;这与地中海地区这一标志性种的分布相一致[4]。在那个地区,同样的种消失在584ka[4]。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B段的底部Gephyrocapsasp.3的数量很少甚至消失,而在上段则变为丰富(图4)。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序列中,高的堆积速率和不确定的无机物的加入导致了Gephyrocapsasp.3分布的不连续性的扩大。这使我们对样品的丰度型式不能作出明确的说明,而且也不能直接与一些文献中可利用的定量数据作比较。为了对在B段中观察到的Gephyrocapsasp.3的“再现”的生物地层学意义进行评价,我们仍需做进一步的工作。
5古群落和海平面变化
自从开始研究以来,我们通过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剖面上化石组合的垂向分布,推断出了显着的海平面变化。几乎所有大化石都属于属种仍在扩展的、生活在上斜坡到内陆架的不同生物境的生物群落。我们选择了一些新鲜的露头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识别出原始的底栖生物的古群落,即以往所称的生物群落(biocoenoses)(文献[21]的含义)——这里称为“组合(associations)”——它们与当代的生物群落[2]起着同样的生态作用。生态学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获得随着时间推移主要环境参数首先是海水深度变化的可靠信息。
我们研究的记录可分为两个区间(图3):以浅半深海化石群落为特征的下部(I)和以潮下古生物群落为特征的上部(ⅡA,ⅡB)——上部地层分布反映了五次(可能六次)海平面的波动。
5.1区间Ⅰ
这个区间为含少量遗迹化石的纹层状和块状泥岩。遗迹化石主要为Chondrites。三个确认的相当于现代VP生物群落,并且表现了一个海洋变浅的趋势,即从约500m深到过渡带最后形成大陆架(图3)。而且,古群落成分、结构的变化,遗迹化石组合以及化石埋藏特征等因素反映了氧含量和土壤参数的变化[主要是海底的稠浓度(soupiness)];另外,它们通过再悬浮的泥表现了大量的覆盖事件的发生。
5.2区间Ⅱ
这一部分几乎被完整地测量过,而且每一米都取了样品,或者有可能的话,还可能研究得更详细些。所有的古群落与现代的、居住在潮下带的生物群落都可比较。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一些环境参数,如海洋生物分布、底部的粘结性、沉积速率、氧含量等的变化,使古群落好像发生了相互代替。
为了确定最可靠的变深变浅的旋回,我们选择了一些与深度有关的古群落进行研究[14](图3)。每一旋回包括一定数量的次级旋回,这些次级旋回通过动物群落和埋藏特征的细微变化,表现了小尺度的海水深度变化。旋回可部分地被移居事件——可能被短期变化过程触发引起——所遮蔽,例如,水能的微许增加(仅能移动一个流动界面或最微小的物质)、搅动和泥质物大量沉积的幕次增加。
亚区间ⅡA是一含少量化石的泥质沉积,其特征是:松散的和紧密的化石堆积交替出现,形成了砾石滩[主要由pectinid壳和(或)蠕虫管组成]、层(主要为苔藓动物化石群)、块(Neopycnodonte或Ditrupa)和薄透镜体。从成因学的观点来看,层和块表现了内在的生物堆积,而砾石滩则主要是由于细小沉积物的移动而引起的沉积上的聚积。
在这个亚区间的底部(图3),沉积上的聚积(Hyatella,还有Glossus、Ditrupa、Paeudamussium是特征性组分)和很少的侵蚀面指示了水底能量呈幕式增加。埋藏特征和生态暗示了微小的位移和由泥质风暴沉积引起的迅速埋藏的骨骼的混合。海底位于靠近最大风暴浪底部。向上,两个古群落(Plagocardium-Turritella和Parvicardium-Abra)——相当于DC生物群落和VTC生物群落的一个浅部相——指示了相似的相对深度较浅的底部。每一旋回的最大深度由Brissopsis-Venus、Bathyarca-Abra和Thyasirids-Rissids古群落所记录。
亚区间ⅡB(图3)由含粉砂质泥和细砂交互出现的砂质粉砂岩组成。均匀分布的动物群化石通常比ⅡA中的多,但原生的生物堆积少。有很好的生物-沉积的混合堆积。这种混合堆积由低于风暴浪基面的底部短期进程所形成。Arctica-Cardiids(DC生物群落)和Neopycn-odonte-Nassarius古群落(DE生物群落)指示了海底由30~40m下降到100m左右的变深趋势。向上,一个SFBC组合(Arctica-Aequipecten古生物群落)标志了最小的深度,证明了海底变浅,向上抬升到10m的深度。最后的海进由大量的Brissopis的出现和Neopycnodonte块的存在所记录。
6结论
在布拉达诺海槽陆上的最南部,有一个出露完好的连续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序列,厚约400m,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和初步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它被认为属于下更新统的上部和中更统的下部。
根据“界线层型指南”所需的要求,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复合剖面中两个潜在的下-中更新统界线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都是可取的[12];实际上,剖面是具有连续沉积的半深海沉积,其古地理和构造环境已众所周知。不仅露头很好,而且还有几个标志性层位出露(火山碎屑层);它含有保存很好的各类动物群和植物群组合。岩性也适合进行同位素年代地质和详细的磁性地层学工作。
第一个潜在的界线位于A段(图3)靠近贾洛米洛亚年代亚带(990ka)[29]的顶部,接近小Gephyrocapsa带和Pseudoemilianialacunosa带界线,并能与同位素25期进行对比[4]。在Jaramillo年代亚带的顶上,存在一个覆盖区间,它应低于小Gephyrocapsa带的顶。为了在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剖面内精确确定生物地层带的界线位置,对这一覆盖区间更详细的野外工作正在进行。第二个为下-中更新统GSSP建议的位置,位于B段(图5),靠近松山期-布容期的界线(720ka)[29]。
整个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剖面沉积在1.24Ma[24](相当于大Gephyrocapsa的LAD)与不小于600ka(由于在剖面顶部Gephyrocapsasp.3的存在)之间。它可能是一个三级旋回中的海退部分。一个相应的构造脉动似乎是海水总体变浅的主要原因,正脉动与地球动力系统变化的密切关系说明了在布拉达诺海槽演化[5]中填充期的开始。
四级旋回由构造性海平面变化引起。在两个识别出的旋回间的界线可能与“冰期”的更新世之前,即同位素25期之前的最后一次热事件有关。
5次或6次在940ka和约600ka之间的五级旋回似乎与一个海平面升降控制的旋回有关,与一个已知的中更新统旋回性非常吻合。每一个旋回的相似的时间跨度显示了可能存在的天文关系。
由于盆地周围陆地的剥蚀作用、高频率的风暴对再次悬浮的泥质的搬运作用和海底微弱的剥蚀作用,引发了高沉积速率事件,使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剖面有一个很高的堆积平均速度,导致了它有一个大的沉积厚度。
图5蒙塔尔巴诺-伊奥尼科西部劣地露头
包括Ideale剖面(图2);V3和V4是两个主要的火山碎屑标志层;b指示了Motuyama-Brunhes期反转地点
致谢我们非常感激M.B.Cita给我们的建议和鼓励,以及D.Castradori和J.Remane给我们的中肯的评论和启发。非常感谢我们年青的同事P.Maiorano、R.Sarra和D.Soldani对我们在野外和实验室中的帮助。也非常感谢Region Basilicata和Comune di MontalbanoJonico分别提供给我们的经济和设备的帮助。
(王涛译,聂浩刚校)
参考文献
[1]P.Ambrosetti,C.Bosi,F.Carraro,N.Ciaranfi,M.Panizza,G.Papani,L.Vezzani and A.Zanferrari.Neotectonic map of Italy,Quad.Ric.Scient.,4.Roma,1987.
[2]M.P.Bernasconi and E.Robba.Molluscan palaeoecology and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from the Miocene Mena section,Northern Italy.Palaeogeogr.,Palaeoclim.,Palaeoecol.,1993,100,267~290.
[3]R.Casnedi,U.Crescenti and M.Tonna.Evoluzione dell'avanfossa adriatica meridionalc nel Plio-Pleistocene,sulla base di dati di sottosuolo.Mem.Soc.Geol.It..1982,24,243~260.
[4]D.Castradori.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y and biochronology in eastern Mediterranean deep sea cores.Riv.It.Paleont.Strat.,1993,99,107~126.
[5]N.Ciaranfi,M.Maggiore,P.Pieri,L.Rapisardi,G.Ricchetti and N.Walsh.Considerazioni sulla neotettonica della Fossa bradanica.P.F.Geodinamica,1979,251,73~95,Napoli.
[6]N.Ciaranfi,M.Guida,G.Iaccarino,T.Pescatore,P.Pieri,L.Rapisardi,G.Ricchetti,I.Sgrosso,M.Torre,L.Tortori ci and E.Turco,R.Scarpa,M.Cuscito,I.Guerra,G.Iannaccone,G.F.Panza and P.Scandone.Elementi sismotettonici dell'Appennino meridionale.Boll.Soc.Geol.It.,1983,102,201~222.
[7]N.Ciaranfi,A.D'Alessandro,M.Marino and L.Sabato.La successione argillosa infra e mediopleistocenica della parte sudoccidentale della Fossa bradanica:la Sezione di Montalbano Jonico in Basilicata.In:Guida alle Escursioni del 77°Cong.Naz.della S.G.I..Quad.Bibl.Prov.Matera,1994,15,117~156.
[8]N.Ciaranfi,M.Marino,L.Sabato,A.D'Alessandro and R.De Rosa.Studio geologico-stratigrafico di una successione infra e mesopleistocenica nella parte sud-occidentale della Fossa bradanica(Montalbano Ionico,Basilicata).Boll.Soc.Geol.It.,1996,115,379~391.
[9]N.Ciaranfi and M.Marino.A potential type-locality for the Lower-Middle Pleistocene Boundary Stratotype(Apennine Foredeep,Southern Italy).Terra Nova,INQUA ⅩⅣ Int.Congr.,Abstract,Berlin,1995.
[10]M.B.Cita&.D.Castradori.Rapporto sul workshop“Marne sections from the Gulf of Taranto(Southern Italy)usable as a potential Stratotypes for the GSSP of the Lower,Middle and Upper Pleistocene”(29 settembre—4 ottobre 1994).Boll.Soc.Geol.It.,1995,114,319~336.
[11]M.B.Cita&.D.Castradori.Workshop on marine sections of Gulf od Taranto(Southern Italy)usable as a potential Stratotypes for GSSP of the Lower,Middle and Upper Pleistocene(Bari,Italy,Sept 29—Oct.4).Il Quaternario,1995,7,677~692.
[12]J.W.Cowie.Guidelines for Boundary Stratotypes.Episodes,1986,9,78~82.
[13]A.D'Alessandro,L.Sabato,M.Marino and N.Ciaranfi.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an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succession(Montalbano Jonico,Southern Italy).Terra Nova,INQUAⅩⅣ Int.Congr.,Abstract,57,Berlin,August 1995.
[14]A.D'Alessandro,A.Di Bernardi and N.Ciaranfi.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an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succession of internal foredeep near Montalbano Jonico(MT).Congr.Soc.Paleont.It.,Abstract,Settembre 1996,Parma.
[15]J.V.Firth and M.Isiminger-Kelso.Pleistocene and Oligo-Miocene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from the Sumisu Rift and Izu-Bonin Forearc Basin.In:B.Taylor,K.Fuijoka et al..Proc.ODP,Scient.Results,126.1992,237~262.
[16]S.Gartner.Correlation of Neogen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Calcareous Nannofossil zones.Trans.Gulf Coast Assoc.Geol.Soc.,1977,19,585~599.
[17]S.M.Kidwell,F.T.Fursich and T.Aigner.Conceptual framrwork for th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fossil concentrations.Palaios,1986,1,228~338.
[18]F.Loiacono,M.Moresi,A.D'Alessandro and N.Ciaranfi.Caratteri di facies della Sezione stratigrafica infra-mesopleistocenica di Montalbano Jonico(Fossa bradanica).In:Riunione Gruppo Sedimentologia del CNR Atti(A.Colel-la ed.).Catania,10 ottobre 1996,172~174.
[19]P.Maiorano,M.Marino and S.Monechi.Pleistocene calcareous nannofossil high resolution biostratigraphy of Site 577,Northwest Pacific Ocean.Palaeopelagos,1994,4,119~128,Roma.
[20]M.Marino.Quantitative 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y of the Lower-Middle Pleistocene Montalbano Jonico Section(Southern Italy).Palaeopelagos Journal,1996,6.
[21]J.M.Peres and J.Picard.Nouveau manuel de bionomie benthique de la Mer Mèditerranée.Recueil Trav.St.Mar.Endoume,1964,31,137.
[22]P.Pieri,L.Sabato and M.Tropeano.Significato geodinamico dei caratteri deposizionali e strutturali della Fossa bradanica nel Pleistocene.Mem.Soc.Geol.It.,1996,51,501~515.
[23]B.Pillans,S.T.Abbot,A.G.Beu and R.M.Carter.A possible Lower/Middle Pleistocene boundary stratotype in Wanganui Basin,New Zealand.Abstract.Int.Union Quat.Res.(Beijing),1991,281.
[24]I.Raffi,J.Backman,D.Rio and J.Shackleton.Plio-Pleistocene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y and calibration to oxygen isotope stratigraphies from DSDP Site 607 and ODP Site 677.Paleoceanography,1993,8,387~408.
[25]G.M.Richmond.The INQUA-approved provisional Lower-Middle Pleistocene boundary.In:The early Middle Pleistocene in Europe.Turner(Ed.).Balkema,Rotterdam,1996,319~327.
[26]D.Rio.The fossil distribution of Coccolithophore Genus Gephyrocapsa Kamptner and related Plio-Pleistocene chronostratigraphic problems.In:W.L.Prell,J.V.Gardner et al..Init.Repts.DSDP,1982,68,325~343.
[27]D.Rio,1.Raffi and G.Villa.Pliocene-Pleistocene calcareous nannofossi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In:K.Kastens,J.Mascle et al..Proc.ODP,Scient.Results,1990,107,513~533.
[28]A.Salvador(Ed.).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A guide to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terminology and procere(Second Edition).Boulder,CO,The Geol.Soc.of America,1994.
[29]J.Shackleton,A.Berger and W.R.Peltier.An alternative astronomical calibration on the lower Pleistocene timescale based on ODP Site 677.Trans.Royal Soc.Edinburg:Earth Scien.,1990,81,251~261.
[30]R.Sprovieri.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astronomically force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bundance fluctuations and chronology of Mediterranean calcareous plankton bio-events.Riv.It.Paleont.Strat.,1993,99,371~414.
[31]J.van Couvering.Setting Pleistocene marine stages.Geotimes,1995,4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