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团队的意大利人在管理学中指什么

团队的意大利人在管理学中指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6 03:12:52

⑴ 管理学中常见十大原理有哪些

管理学中常见十大原理有:

1、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

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2、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4、鲇鱼效应: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6、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7、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8、二八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

9、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段教导: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10、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1)团队的意大利人在管理学中指什么扩展阅读:

管理学中其他原理有:

1、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2、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2、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3、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⑵ 团队管理

不要争论就是了,说真的,这类的问题很麻烦,"一个人即使口服,但是心里并不服,"假如一个人一开始就谦虚地承认,他也可能犯错误,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那么别人再听他评断自己的过失,也许就不会难以入耳了
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你可以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就象以话语那么明显地告诉别人他错了——而如果你告诉他他错了,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绝不会!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
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大错特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那是一种挑战。那样会揭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要改变别人的主意也不容易。
为什么要使你自己的困难更加一层呢?如果你要证明不要让任何人看出来。技巧要到家,使对方察觉不出来“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象是他忘记的。”
三百多年以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说:
“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正如英国十九世纪政治家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
“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门徒:“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是的,即使你知道是错的——你若这么说不更好吗:“唔,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用这种语全“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确实会得到应有的效果。
无论什么场合,没有人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

⑶ 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管理学的历史难以追溯。有的人从后现代观出发,认为管理学在现代化之前不存在,只有预表(如宰相)。另一些作者追溯管理学的发展可以从苏美人和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谈起。那个世纪的奴隶主人面临了工作上反抗的力量但很多早期工业企业利用本身的一些权力,使他们不必被迫去面临管理系统化的问题。

但一些像阿拉伯数字的传播(5世纪到15世纪)和复式记账法的法典编纂(1494)等的创新提供工具给管理估计、计划和控制。希伯来《摩西五经》中记载着丰富的律法,以及对各种政务、人伦、祭祀等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在工业革命之前,受到商业操作尺度的局限和机械化记录设备的不足,企业所有人自己将管理事物全权包揽是不足为奇的。但当组织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时,产业所有人(个人、工业王朝世家或股东群)与每日管理人(独立的策划、控制等专业人士)相互分离变得更加寻常。

一、早期

管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许多作者所着的文献成为当代管理的奠基之作。

古代的一些军事兵法策略为世俗管理人士提供了参考资料。例如,公元前6世纪中国将军孙武所着的《孙子兵法》中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古代与中世纪,有许多人士编写“王者明镜”的书籍,旨在劝谏新君王如何治理国家。例如印度的考底利耶所着的《政事论》(写于公元前300年左右),以及意大利作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所着的《君主论》(c.1515)。

二、十九世纪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为资源分配、生产、定价策略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发明家们如伊莱·惠特尼、詹姆斯·瓦特、马修·博尔顿发展了生产技术因素如标准化、质量控制、成本会计、可互换的零件以及生产计划。

这些管理的许多因素在1861年之前蓄奴的美国经济中就已经应用了。当时的社会有400万人,用现在的术语来讲,是准大规模生产的“管理”。

1776年,亚当·斯密写了着名的《国富论》,其中提到了通过分工来提高组织生产的效率。斯密描述了过程的改进是如何提高大头针生产效率的。当时一位工人一天可以生产200个大头针,斯密分析了生产步骤,进行了10人分工,使得在一天生产大头针的效率提高到48,000个。

三、二十世纪

20世纪初开始,人们发现,管理者开始努力将自己的管理理论建立于其自认为非常充分的科学依据之上(请参见唯科学主义来了解此种见解被认识到的局限之处)。

例子包括19世纪90年代亨利· R ·汤的管理科学,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思的《应用动作研究》(1917年), 以及亨利·甘特的甘特图。

J·邓肯在1911年为大学写出了第一本管理教科书。1912年,上野阳一为日本引入了泰勒主义,成为第一位具有“日本管理风格”的管理顾问。他的儿子上野一郎则领导了日本的品质保证。

最早的管理学方面的综合理论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哈佛商学院在1921年开始授予第一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亨利·法约尔(1841-1925)和亚历山大·丘奇等人描述了管理学的不同分支及其相互关系。

在20世纪早期,奥德威·狄德(Ordway Tead, 1891-1973),沃尔特·司各特和詹姆斯·穆尼等人在管理学中应用了心理学原理,而其他一些着作者,如埃尔顿·梅奥(1880-1949);

玛丽·帕克·福列特(1868-1933),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马克斯·韦伯(1864-1920),伦西斯·利克特(1903-1981)以及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年出生),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对管理现象进行了探讨。

彼得·德鲁克(1909-2005)撰写了应用管理学最早的着作之一:《公司的概念》(出版于1946年)。这本书源于艾尔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车主席,1956年卸任)委托其对该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德鲁克后来又写了39本书,其中多本仍然沿用同一思路。

道奇( H ·Dodge ),罗纳德·费雪(1890-1962),桑顿·弗莱(Thornton C. Fry)为管理学研究引入了统计技巧。20世纪40年代,帕特里克·布莱克特专门研究了运筹学的应用数学科学的发展,最开始是为了实施军事行动。

运筹学有时候被称为“管理科学”(但是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显着不同),尝试着利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决策难题,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多个管理难题,尤其是在物流和运营方面。

随着20世纪管理者作为一个阶层得到了广泛认可,在管理艺术/科学方面抛头露面的从业者开始具有某种威望,因此为更具通俗化的管理思想系统向公众兜售看法开辟了道路。在此背景下,管理学的许多时尚理论更多的与大众心理学相关,而非管理学的科学理论。

最近的发展包括限制理论,目标管理,再造,六西格玛和各种信息技术驱动的理论,比如敏捷软件开发,以及团队管理理论,如Cog's Ladder(齿形阶梯)。

四、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的观察家们发现依据功能来将管理团队进一步分化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多的流程同时需要几个功能项。因此,人们更倾向于根据不同的过程、任务、目标来思考管理。

管理的分支理论也被应用于非盈利组织和政府:如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教育管理等。管理更进一步地向公民社会延伸,如非盈利组织管理、公益创业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学中许多假设都受到了攻击,如来自商业道德的批评、批判性管理研究、反公司化激进运动等等。

其中的一个结果,是劳动民主化变得更加常见,在某些地方甚至遍布管理的所有层级。然而,这些模式产生于所有政治形式之前,有的自然形成、甚至早于命令层级的出现。所有的管理都不同程度地接收某种形式的民主——事实上,从长远角度来考虑,管理层必须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支持才能得以运作。

否则,员工要么离职去寻找别的工作,要么组织罢工、进行抗议。虽然管理趋势是朝向民主的,但命令--控制结构仍然事实上(de facto)组织形式。这种根深蒂固的命令——控制结构的例子是近期大量的裁员并没有对管理层产生多大的影响。在某些案例中,管理层在裁掉基层员工时,为自己添设奖金。

根据领导能力学者曼弗雷德·凯茨,如今所有的高层管理团队都不可避免地地受到某种程度的人格障碍的影响。

管理的性质

在盈利组织中,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为股东服务。典型的活动在于盈利(为股东),创造价格合理、富有价值的产品(为消费者),为雇员提供工作机会。

在非盈利组织中,管理要维护捐赠者的意愿。在大多数管理或管治过程中,股东选举董事会,后者任命管理高层。少数组织甚至应用了其它的方式(例如员工选举方式)来参与管理人士任命等。

在公共部门,管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代议民主制,参政人士通过选举获得公共职位。

意大利哪个大学的管理学好

当然是米兰可比卡大学啦,虽然是意大利高等学府之中只能称得上"后辈",但它的学术水平和声望却位列全意大利的前茅,乃意大利年青学子梦寐以求进入的大学之一。

米兰-比可卡大学是意大利米兰首所颁授经济学和商业行政学位的大学,以培训商业专才闻名国际。在其校友中,有银行总裁、时装大王、橡胶大亨、钢铁企业主席、纺织业巨子等重要人物,其余活跃于欧洲的贸易、金融、大企业、公共行政、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毕业生也多不胜数,所以,比可卡大学有"经理摇篮"的美誉。意大利人称拿到比可卡大学的学位,就等于拿到一把国际认可的就业"万能钥匙",不愁没出路。

米兰-比可卡大学的成功全凭三大因素:
(1) 限额收生,贵精不贵多,吸收成绩最好的高中毕业生,保证学生的素质;
(2) 维持优质教学和从事最新商业项目的研究;
(3) 与国内外的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
故此,比可卡大学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已被公司赏识,很多学生未毕业便与公司签定雇用合约。

学院的灵魂是:文化与传播(宣传),并由此划分成两个系:现代语言、文学和文化系,传播与表演(娱乐)系。以这两个学科范围为参考所划分出来的本科与高级本科(专业本科)课程,以及硕士、博士等本科后培养课程界定并完成了学生在校的培养路线。

课程介绍
本科
企业经济(CLEA),,一般管理(GMLS),国际健康管理、经济及政策(MIHMEP),公共管理(MPM),金融与风险管理(MAFINRISK),环境经济与管理(MEMA),展览与活动管理(MEXBM),演出管理(MASP),企业战略(MISA),贸易管理(MBA),时装与设计管理(MAFED),,经济学,企业经济与管理,统计学等
艺术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和传播学、翻译与传媒学、公关系与广告、公关系与广告 (Feltre)、传播科学与技术、旅游学管理、文化与地域、艺术、遗产与市场、品牌与消费者的战略与传播、消费、商业发行与企业宣传、文化产品和活动的战略、管理与宣传、电视、电影和多媒体产品、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

硕士
国际关系交流-MICRI、食品、文化和营销、新闻、会议翻译、创作进程管理、意大利制造、消费管理和时尚、设计与奢侈品宣传、旅游管理MMT、社会、政治和政府宣传管理

⑸ 管理学中组织文化模型

一、特朗皮纳斯的组织文化模型:
弗恩斯·特朗皮纳斯(Fonts Trompenaars)根据他的组织文化纬度将组织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家族型组织文化、保育器型组织文化、导弹型组织文化、埃菲尔铁塔型组织文化。
1、家族型组织文化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化,这是一种与人相关的文化,而不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在这种文化中,组织的领导者就像是组织的“父亲”,有较高的权威和权利。组织更倾向于直觉的学习而不是理性的学习,更重视组织成员的发展而不是更好的利用员工。当组织出现危机,通常都不会被公布出来,所以尽管在组织内部温暖、亲密和友好,但是这种内部一体化是以较差的外部适应性为代价的,他们能够在相互拥抱和亲吻之中破产倒闭。属于这类型组织文化的国家有:日本、巴西、土耳其、巴基斯坦、西班牙、意大利、菲律宾。
2、保育器型组织文化是一种既以人为导向,又强调平等的文化,典型的代表就是在硅谷。这种文化富于创造性,孕育着新的观点。由于强调平等,所以这种文化的组织结构是最精简的,等级也是最少的。在这样的文化中,组织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并寻求解决办法。
3、导弹型组织文化是一种平等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任务通常都是由小组或者项目团队完成的,但是这种小组都是临时性的,任务完成,小组就会解散。成员们所做的工作都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当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时,便必须去做。属于这类型组织文化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挪威、爱尔兰。
4、埃菲尔铁塔型组织文化:称之为埃菲尔铁塔文化就是因为具有这种类型文化的组织结构看起来很像埃菲尔铁塔,等级较多,且底层员工较多,越到高层人数越少。每一层对于其下的一层都有清晰的责任,所以组织员工都是小心谨慎的。对组织的任何不满都要通过一定的章程和实情调查才有可能反映到高层管理者。在这种文化的组织中,组织成员都相信需要必需的技能才能保住现在职位,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技能才能升迁。属于这类型组织文化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苏格兰、澳大利亚、加拿大。

二、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是在对大量的公司研究后,总结出组织文化的四个特征:适应性、使命、参与性和一致性。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内容介绍:
1、参与性
参与性(involvement):涉及员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ownership)和责任感的培养。公司在这一文化特征上的得分,反映了公司对培养员工、与员工进行沟通,以及使员工参与并承担工作的重视程度。
参与性三个维度
授权:员工十分真正活动授权并承担责任?他们是否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团队导向:公司是否重视并鼓励员工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员工在工作中是否依靠团队力量?
能力发展:公司是否不断投入资源培训员工,使他们具有竞争力,跟上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同事满足员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愿望?

2、一致性
一致性(consistency):用以衡量公司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内部文化。
一致性三个维度
核心价值观:公司是否藏在一套大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从而使公司员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对未来抱有明确的期望?
配合:领导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让大家达成高度的一致,并在关键的问题上调和不同的意见?
协调与整合:公司中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是否能够密切合作?部门或团队的界限会不会变成合作的障碍?

3、适应性
适应性(adaptability):主要是指公司对外部环境(包括客户和市场)中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适应性三个维度
创造变革:公司是否惧怕承担因变革而带来的风险?公司是否学会仔细观察外部环境,预计相关流程及变化步骤,并及时实施变革?
客户至上:善于适用环境的公司凡事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公司是否了解自己的客户,使他们感到满意,并能预计客户未来的需求?
组织学习:公司能否将外界信号视为鼓励创新和吸收新知识的良机?

4、使命
使命(mission):用于判断公司是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还是着眼于制定系统的战略行动计划。
使命的三个维度
愿景:员工对公司未来的理想状况是否形成了共识?这种愿景是否得到公司全体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战略导向和意图:公司是否希望在本行业中脱颖而出?明确的战略意图展示了公司的决心,并使所有人都知道应该如何为公司的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目标:公司是否周详地制定了一系列与使命、愿景和战略密切相关的目标,可以让每个员工在工作时做参考?

三、多维度组织文化模型:
多维度组织文化模型(MMOC)是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Hofstede)提出的,组织文化就是集体的思维模式,由价值观和实践(practice)两个部分组成,价值观是核心,实践部分则包括仪式(ritual)、象征(symbol)等,并用10个文化维度来表示。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多维度组织文化模型(MMOC)。

其中:价值观层三个维度:职业安全性、对工作的关注、对权力的需求;管理行为层(实践部分)六个维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控制松散-控制严格、规范化-实用化;制度层一个维度:发展晋升-解雇机制。在此基础上,Hofstede提出了MMOC,并建立了用于组织文化差异比较的VSM94量表(value survey mole 1994)。

⑹ 管理学社会学三大定律

1、彼得原理。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2、墨菲定律。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在事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斯塔普将其称为墨菲法则”,并以极为简洁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墨菲法则在技术界不胫而走,因为它道出了一个铁的事实:技术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

3、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它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NorthcoteParkinson)于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提出的。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⑺ 团队的意大利人在管理学中指什么

团队的意大利人一般来说,在管理中,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想法非常的先进。

阅读全文

与团队的意大利人在管理学中指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语微信怎么注册 浏览:102
哪个国收到中国口罩了 浏览:842
印度人为什么叫西天 浏览:679
男人去越南为什么不想回来 浏览:536
去英国上大学要带什么东西 浏览:186
华友钴业印尼前景怎么样 浏览:297
印尼螃蟹怎么杀 浏览:151
伊朗钱叫什么意思 浏览:580
越南哪里可以免费玩 浏览:872
越南和意大利哪个大 浏览:374
英国保证金需要多少钱 浏览:819
越南开挂车多少工资 浏览:493
越南绿豆饼特产一个多少钱 浏览:890
印度半岛南临什么海 浏览:581
英国二战起了什么作用 浏览:931
印尼宽带中国联通版什么梗 浏览:361
晴用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6
伊朗地名猫叫什么 浏览:575
越南平原占多少山区占多少 浏览:585
中国电信宽带网速怎么样 浏览: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