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们常说中东是火药桶,为什么叫中东
以欧洲(法国)为中心向东划分,近东(东欧、土耳其)、中东(阿拉伯地区、中亚)、远东(中国、东亚)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所谓近东,中东,远东,都是西方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以他们所在地区通向亚洲的海上路径——西地中海一带为基点,对东方广大地区的称呼。这几个系列性词语、大约出现于欧洲各殖民一帝国主义国家向外、特别是向东方扩张的早期,而开始盛行于19世纪,相沿使用以迄于今。原来笼统地称为“东方”,因地区过于辽阔,始进一步按照和它们距离的遐迩,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至于就欧洲人称呼的“东方”乃至亚洲本身而论,所谓“远”、“近”和所谓“东”也者,应该正好颠倒过来才对,我国历史上的说的“西域”,按广义曾把后世的“中东”以及迤西的地区都包括在内,就是一个证明。说穿了,“近东”、“中东”和“远东”云云,不过是“欧洲中心论”的一种反映,徒因相当长时期以来,“西方”在世界上得势,这些经不起推敲的地区名,方通行无阻而己。
就“创造”这些地区名的西欧而言,顾名思义,近东距离近些,远东距离远些(乃至最远),中东是不近不远。但不论近、中、远,都是些相对字眼,本来就模模糊糊,仅有大致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各自的范围还随时代、随称说者的立脚点、随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等等,进退、盈缩不定。比如“近东”,最初指地中海东部地区,由于这个地区曾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与西欧不是一个世界。在那个时期,有人就拿它当奥斯曼帝国的同义词使用,“近东者,奥斯曼帝国之谓也”。有的英国人把巴尔干半岛视为近东的“实指”部分,也就是奥斯曼帝国核心部分,东南方的毗连地区,则是它的外延。按这种说法,东南欧印亚非两洲的东地中海沿岸,都涵盖在内。
“中东”指近东以东的广大地区,指称范围可以直至印度、缅甸。后来,因受东方政治局势的变化,特别是19世界初叶开始的奥斯曼帝国的逐步衰落,以及因此而来的巴尔干半岛政治地图变化的影响,“近东”指称范围渐次缩小,东移,循至某些辞典解释“近东”的时候,说“包括利比亚、埃及、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等”,东南欧显然不在其内了。但这样就难免与“中东”的指称范围“重叠”,彼此的界限和范围越来越模糊不清。人们不得已,又往往混称为“中近东”或者索性以“中东”概括,“近东”一词越来越不单独使用了(比如前些时尽管波黑烽火连天、血流成河,按传统的划分,当地属于近东,在报端上却见不到这个词,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陈旧得不能再用了)。与此相应,“中东”的指称范围更加膨萎无常,在国外众多的书刊和学人笔下,异说纷纭,广狭出入极大。按一种极端的看法,可远及北非各国甚至把整个中亚都纳入其中,这当然是标准的“一家之言”。有的西方国家的官方文件,在这个词的使用上也很混乱。以英国为例,官方就曾将欧洲的马耳他、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都列入中东。对这种“地理归类”,我们实在理解不了,莫测高深。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中东和西南亚等同起来,外加非洲东北部的埃及,再没有谁把南亚各国也包括在内了,也没有人把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什么争端,混称为“中东”的一宗事件。而人们在此词的实际操作、运用上,范围又有所限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隐然仅指亚洲的西南部而言。当前所谓“中东问题”,往往就是“西南亚问题”;所谓“中东局势”,往往就是“西南亚局势”;所谓“中东之行”往往就是“西南亚之行”,如此等等。但显然又不宜在“中东”和“西南亚”间完全画等号,以为在任何场合下二者都是一回事,人们在用“中东”一词时,仍有所节制。比如阿富汗在西南亚范围内,那里的问题从来没有被冠以“中东”字样;苏联解体后,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南高加索三国归入西南亚各国之列,但那个地区出现什么事端,也不见有人往“中东”上挂靠。
至于“远东”(有些西方国家称为“极东”)范围更大,但同中近东分得倒很清楚,相距较远,何况中间隔着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彼此互不连贯。晚近的用法,一般指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各国、各地区(包括通常所说的东亚、东南亚各国以及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等)而言。
必须补充说明,从这几个系列性地名产生的背景和应用看,所谓近东、中东和远东,都是人文地理特别是政治地理上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说,又是历史地理上的概念(时至今日,“近东”一词已经很少单独提到了,但在历史上一定时期,比如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还是个经常跃入人们眼睑的字样,象“巴尔干半岛是近东的火药库”等等),自然地理上绝少用或根本不用。
㈡ 火药都传到了哪些国家,精准答案
在阿拉伯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的战争中,阿拉伯人开始使用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此类兵器。欧洲人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北宋时期,中国火药由辽传入伊朗,被称为“中国盐”。
南宋理宗时期,阿拉伯 人从伊朗引进火硝或硝石合成火药,称其为“中国雪”,用于烟火之中;后又用于管 状兵器中作为发射药。13世纪,蒙古军(元朝建立后称元军)西征时用的火炮传入 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对火炮进行了改造,并将它用于对欧洲国家的战争中。
14 世纪中叶,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获知火药的知识,并学会了制造火器的方法,火 药才正式传入欧洲。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因此,马克思认为,火药的发明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进程。火药火器的传播运用对冲破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至关重要,它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㈢ 火药包含哪些元素
火药是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它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
火药按结构分为均质火药和异质火药,因为结构不同,带来工艺性质、燃烧性质和物理力学性能等均有显着差别。均质火药又分为:单基药、双基药、多基药、改性双基药。双基药再分为柯达型双基药、巴列斯太型双基药。异质火药又分为黑火药、复合火药等。
从漂白到命名
严格地说,西方人对硫磺的化学研究,是从“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开始的。
1776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做气体实验时,把一块名叫“surphur”(拉丁文,意思是“鲜黄色”)的矿物进行燃烧,发现燃后的灰烬比原surphur要重一些。一方面,他认为surphur吸收了空气中的某种气体,所以会重一些,他要找到这种气体;另一方面,他觉得surphur并不是前人所说的化合物,而是一种单质。
“这种单质到底是什么元素?这种元素有何特点?古人接触过这种元素吗?……”正在组建元素周期表的拉瓦锡列出一堆问题,并下定决心找到答案。
通过翻阅资料,他发现西方人接触surphur已有几千年的历史。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用它的燃烧之物来漂白布匹;1700年前,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介绍说,surphur燃烧产生的气味能驱除妖魔鬼怪;1000年前,西方科学家已知道,每次火山爆发都会带出大量的surphur,而意大利西西里岛火山爆发中产生的surphur晶体,纯净而透明,远销英、法等国。
㈣ 火药的起源是什么
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火药的起源,应从炼丹术谈起。
炼丹术是一种吹嘘能够炼出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的迷信活动。它与中国的道教思想有密切联系。道教鼓吹人吃了丹药可成仙而长生不老。从汉代到隋唐,许多皇帝迷信道教,相信炼丹术。当时出现了许多以炼丹为业的“方士”。较着名的有葛洪、刘安等。他们的炼丹过程大致是,将一种或几种药料(当时一般以金属及矿物居多),在一定火候下烧炼,使之失去原来的性质而显示出新的状态,这一过程在炼丹术中名为“伏火法”。当时使用的原料有硫磺、硝石等,也有将木炭、硫磺等混合在一起的。这一类混合物,成分已与后来的火药接近。后来炼丹家发现这种药物易于燃烧,故又称之为“火药”。火药易于燃烧的性质被人们掌握后,就逐渐推广它的用途。最普遍的是用它来做鞭炮。同时,晚唐后也用它来制造武器。宋代火药发展非常快。当时已出现了用火药制成的“火箭”、“火炮”、“火枪”等武器。宋太宗、宋真宗时期,在北部、西部等地相继与辽、西夏、金等国家发生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各种火器的发展。当时,往往一次战争就要消耗数万只火箭。宋以后的金元时期,火药在武器上的应用更广更精,能制出各式各样的火器。从元末到明初,我国枪炮式火器又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的火药,主要成分是硝石(KNO3)、硫碘(S)和木炭(C),所以都是黑火药。
12世纪以后,火药由我国向世界传播开去。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将火药应用于战争是在十四世纪上半叶,这比我国应用火药的历史要短得多。
不过,我国虽然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但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落后于西方。
㈤ 西方火药和火炮制造技术是不是蒙古西征时带去的
可以这么说
唐以前中国炼丹家已发现硫磺、火硝、石炭混合具有爆炸力。
宋代的火药生产已有相当规模,除造爆竹、烟火等外,还做军事用的火药弓箭、火药火炮等。制造火药的技术传入辽金,在金、宋、元的战争中已不断使用火药兵器,有震天雷、飞火炮、铁火炮、突火枪等。
北宋时中国火药由辽传入伊朗,被称为“中国盐”。
南宋理宗时(1230年左右),阿拉伯人从伊朗引进火硝或硝石合成火药,称为“中国雪”,用于烟火之中;后又用于管状兵器作为发射药。
十三世纪蒙古西征时曾用火炮,火炮遂得以西传。
火炮传入阿拉伯地区后,阿拉伯人对火炮进行了改造,这种炮中国人称为“回回炮”。
十四世纪后欧洲人又从阿拉伯人获知火药的知识,并学会了制造火器的方法,火药才正式传入欧洲。
㈥ 谁为火药西传欧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没有特定的人。
北宋时期,中国火药由辽传入伊朗,被称为“中国盐”。南宋理宗时期,阿拉伯
人从伊朗引进火硝或硝石合成火药,称其为“中国雪”,用于烟火之中;后又用于管 状兵器中作为发射药。13世纪,蒙古军(元朝建立后称元军)西征时用的火炮传入 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对火炮进行了改造,并将它用于对欧洲国家的战争中。14
世纪中叶,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获知火药的知识,并学会了制造火器的方法,火 药才正式传入欧洲
㈦ 火药是用什么做的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
㈧ 炮仗花为什么会响
每逢佳节,街头巷尾鞭炮声噼赚啪啪地响个不停。欢乐的鞭炮声,增添了节日喜悦的气氛。
爆竹是中国的特产。爆竹也叫爆仗,有单响的,双响的,各式各样。那短促的噼啪一,是小鞭炮在燃放;“嘭—一啪”,那是双响爆竹在歌唱。
你用火柴点燃爆竹的药线以后,里头的黑色火药烧着了,立即发生了一个剧烈的化学反应;木炭、硫磺与硝酸钾作用,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许多气体——氮气、二氧化碳。这时火药的体积就猛增1000多倍,外面那层紧裹着的草纸层,当然受不了啦,“啪!”的一声,炸得粉身碎骨—这就是爆竹会响的道理。
在鞭炮爆炸后,会冒出股白烟,那是因为黑色火药燃烧时,产生了一些自色的固体粉末一首硫化钾。中世纪时的火药,全是黑色火药,所以在那时的战场上,常常是白烟弥漫
在炸药的一家中,黑色火药是最老、最早的一种。现在,许多“后起之秀”,如“梯·恩·梯”(T.N.T)、“硝化纤维”、“液氧炸药”等的爆炸能力,早就大大地超过了它。不过,因为黑色火药成本较低,容易制造,在很多地方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