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为什么没建立酋长国

伊朗为什么没建立酋长国

发布时间:2022-04-20 23:18:07

Ⅰ 伊朗为何不是阿拉伯国家

主要是因为民族和语言等的差异:
阿拉伯人指以阿拉伯语作为他们的母语的人民。阿拉伯人形成阿尔及利亚, 巴林, 埃及, 伊拉克, 乔丹, 科威特, 黎巴嫩, 利比亚, 摩洛哥, 阿曼, 卡塔尔, 沙特阿拉伯, 苏丹, 叙利亚, 突尼斯,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和也门的人口的大多数。阿拉伯世界包括北非和大多数中东(除了土耳其, 以色列 , 和伊朗)国家。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我国汉史称安息。公元前2000年后出现印欧血统的伊朗人。总人口6390万(2000年4月估计),波斯人约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还有阿拉伯人及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Ⅱ 为什么伊朗和阿富汗不是阿拉伯国家

阿富汗并不算一个阿拉伯国家,阿富汗的民族中普什图人占40%,塔吉克斯坦人占25%,还有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土克曼人等20多个少数民族。

Ⅲ 关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由阿布扎比、迪拜、沙加、哈伊马角、富查伊拉、乌姆盖万、阿治曼七个酋长国组成。
位 置:阿拉伯半岛东海岸,与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曼苏丹国交界,濒临阿拉伯湾。
面 积:83,600平方公里(32,0278平方英里)。
人 口:约75万(1980年)。大部分居住在阿布扎比和迪拜。境内除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俾路支人、黑人外,还有大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侨民。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
首 都:阿布扎比。
主要城市:迪拜(主要港口)、沙加、哈伊马角、阿治曼、乌姆盖万。
语 言:阿拉伯语。
政 体:最高权力机构——根据1971年宪法规定——由七个酋长国的酋长组成的最高委员会。该委员会选举产生总理和内阁成员。1986年10月最高委员会再次选举谢赫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为国家总统。联邦内阁行使立法权,并拥有咨询权,由各酋长国任命的40名成员组成,任期为两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
经 济:发现石油资源前,主要依靠绿洲的农业、捕鱼业和商业。石油的发现给阿联酋带来了财富和经济繁荣(人均收入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科威特)。
货币单位:迪拉姆。
历史简介:
16世纪葡萄牙在阿拉伯湾的贸易垄断地位开始崩溃,荷兰和英国取得了优势。18世纪最后25年期间,英国在巩固了它对印度的霸权地位后,又独霸海湾地位。17、18世纪和19世纪初,欧洲海盗在海湾地区猖獗一时,1820年,英国与一些阿拉伯部落缔结了制止海盗行径和贩卖奴隶的条约。1853年又缔结了另一条约,该地的海岸由此赢得了“和平海岸”的美名。英国被授予监督执行该条约条款的权利。德国和俄国对该地区的野心刚一显露,英国便与酋长们签订协定,阻止他们向除了英国政府以外的任何一方变卖或转让土地,不征得英国同意不得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1952年,在承认英国有权划定边界、解决酋长国之间的争端后,沙加和富查伊拉宣告独立。同时,一个以驻迪拜的政治代表为首的七个酋长国酋长组成的委员会宣告成立。
1962年,随着阿布扎比石油生产的发展,英国对该地区更为重视。1968年英国扩大了它在沙加的基地。但是,在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的影响下,英国人宣布1971年底从该地区撤出全部英军。1970年卡塔尔、阿布扎比和迪拜之间的边界争端得到了解决。此时,费萨尔国王要求就阿布扎比管辖下的布赖绿洲进行一次公民投票。沙特要求拥有这块土地。同年,沙加与伊朗因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的归属问题发生冲突。后由于对这些岛屿石油收益的分配达成了协议,这场冲突才得以很快平息下来。
1971年12月1日英国结束了与阿拉伯各酋长国缔结的条约。翌日,阿布扎比、迪拜、沙加、乌姆盖万、阿治曼和富查伊拉6个酋长国宣布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酋长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当选为国家总统,迪拜酋长谢赫拉希德·本·赛义德·阿勒马克图姆当选为为副总统。1972年,沙加酋长国谢赫哈立德·卡西米遇害身亡,其弟谢赫苏尔坦继位。1971年英国撤军后,伊朗立即占领大、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1972年2月哈伊马角加入联合酋长国。接着便着手加强各酋长国之间的联合。1973年12月,阿布扎比政府自行解散,其部分成员出任联合政府大臣,此事明显地扩大了联合中央权力机构的职权范围:涉及到联合酋长国的卫队、警察和广播等方面。1976年5月初,联合酋长国的联合防御力量与阿布扎比和迪拜的军队合并,征兵权和军备权归联合政府所有。1977年初,联合政府进行改组、宣布内阁成员和遴选应根据个人的才干,而不能只照顾各酋长国的代表性。依据同样原则,重新组成联合委员会。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一系列的联合措施,联合酋长国的两巨头——阿布扎比的迪拜——之间就立法权和内阁的席位等问题还时常发生危机,致使联合酋长国的稳定性不时受到威胁。
阿联酋自建立起便遵循保守政策。在海湾及阿拉伯地区,一直与沙特的政策保持协调(1974年与承认联合酋长国的沙特签订了边界协定,并互换大使)。1973年十月战争后,阿联酋率先向美国禁运石油。1977年阿联酋与法国签订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同意向它提供武器、飞机、并训练其军事人员。1983年4月,这项合作促使阿联酋宣布与法国进行军事谈判,以加强两国间的军事合作,获得“海事蜃楼2000”飞机。同时,法国国防部长夏尔·埃尔尼访问了阿联酋。
在另一领域,1984年2月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6成员国和参谋长就全面防御战略进行了会晤。几天后,合作委员会国防部长会晤,批准了共同防御战略。1984年4月,谢赫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接见了美国副国务卿。在此之前几天,谢赫扎耶德接见了奥地利总理,呼吁他为欧洲在中东地区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而努力;同年4月,谢赫扎耶德出访肯尼亚,对游弋于印度洋的舰队表示忧虑;同年5月,他出访孟加拉国,双方对于海湾战争的继续表示忧虑;几天后,出访突尼斯,探讨两国间合作的途径。
1986年11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举行了第七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会议就该地区面临的严重局势作出了几项重要决定。
当我们谈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时,不得不涉及其最重要的成就——作为阿拉伯祖国统一的首次尝试——1971年12月2日联合酋长国宣告成立,15年后的今天,这已经成为他国仿效的典范。在这15年中,在统一的道路上,阿联酋在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改变生活面貌的成就。
短短的几年中,联合酋长国由于其政治领导的信念和人民的决心,由于其联合,在各个领域巳取得了高速度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其他发展中的国家,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罕见的。
自从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76—1980)以来,国家领导注重发展基础服务事业和国家基本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投资1350亿迪拉姆,首先用于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并建立了几个现代化的工业基地。此外,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宗旨,地方政府也投资兴办了另外一些项目。
过去几年中,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真实地反映了政治领导对人才建设的重视,因为人才是民族的基本财富。同时,发展教育正是执行了国家宪法的规定:“普及教育,敞开学校大门,是消灭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一切落后因素的途径”。
因此,我们看到,在1952年只有一所学校,仅有230名男生求学的国家,其教育事业的旭日已经东升。全国已有各阶段的30多万男、女学生在718所公立、私立学校就读,其中有415所公立学校,其教职员工人数近15,000人。1977年创办的包括10个学院的国立大学,已向国家的许多部门输送了3209名男、女毕业生。
国家级的卫生医疗设施遍及全国各地,它负责国民的健康与治疗,建立初级卫生保健网,致力于实施“2000年人人得到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口号。
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今年年底前为每350人提供一张病床。如果我们看一下卫生部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制定的宏伟计划的统计数字,就会觉得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医院数目已从1977年的17所增加到目前的44所,病床己从2225张增加到5000张,医生人数已近2000人;包括各种专科的公共诊疗所和卫生中心巳从1977年的61个增加到120多个,遍及所有的居住地区。
国家致力于实现“为每个公民提供住房”的口号,正在逐步地成为现实。为了实现这个口号,在过去几年中,除了各地方政府实施的住房工程外,国家已化费了近30亿迪拉姆用于住房建设,提供了5000多座住宅。住房建设政策立足于建造住房并免费分配给公民居住,除了向公民赠送居住土地,提供建房贷款外,还建起了不少新的城市。
近几年来,国家已完成了几项发电工程,电力生产每小时超过3000万千瓦;水的供应量超过一亿多加仑。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每年花费近50亿迪拉姆,以象征性的价格提供电力300u万千瓦,以减轻公民的生活负担。
同时,政府也致力于向所有边缘地区提供这些服务设施。在过去短短的几年中,已向全国各地250多个村庄和新建城市提供了此类服务。
正电括、电传、电报等通讯服务方面,国家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统计资料反映了这项重要的公共设施已取得的成就:电话分局已达90个,包括近30万条电话线路,电话网点已有3600处,全世界可与阿联酋直通电话的国家已达80个左右。同时,国际电传服务网点已增加到近1000个,电传分局共拥有8000条线路。此外,电报局遍及全国各地。国家还注重于把这些服务提供到边缘地区。在邮电通讯各方面,国家还引进了最新技术。
社会事务及劳动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社会发展与保护中心,鼓励创办热心社会公益的社团、俱乐部、协会和妇女联合会,在促进社会发展、启发民众觉悟等方面协助政府部门发挥作用。该部还支持成立合作社和传播合作意识。同时创办了各类福利机构,安置残疾人、青少年、老人和孤儿。该部重视发展社会开发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组织多次训练班,在保护古迹和当地传统工艺方面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胜任教育开发中心成员的干部。
自阿联酋成立起,青年体育运动不断发展。各级领导人特别关心这项运动的开展,设立了青年体育部。后该部与教育部合并。1981年起,由于青年体育最高委员会的成立,青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更趋完美。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执行、贯彻一切与青年体育运动有关的计划和方案,培养造就下一代。该委员会成立前的阶段,被视为是为青年体育活动制定一般性计划的筹备阶段。
自建国时起,国家就重视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石油资源的利用和合理投资、为经济长久发展的工程项目的兴建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今天,在摆脱了外国控制,克服了不重视石油利用,认为石油收益微薄的观点后,由于国家政治意识的成熟,石油资源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此外,国家还不断扩大“碳氢化合物”石油工业。1958年发现石油前,除了依靠个人专长和丰富的原料发展起来的一些手工业和工艺外,尚有一种非现代化的工业存在。石油发现后,扩大了工业基地,国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全国91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了全面的地质勘探,以充分利用矿物资源。目前已建立起钢铁工业、水泥、铝、制砖以及建筑材料等工业。为了加强引导,提高工业水平,1982年创办了工业银行,旨在通过建立新型工业、巩固现有工业,发展国家经济,使生产体系多样化。该银行主要业务面向私人企业和公司,以及公民或国家投资至少占70%的合资工业企业和公司。该银行业务也扩展到向工业项目提供必要服务方面。同时该行也兴办一些国家工业项目、或这些工业项目的配套工程。该行在其业务范围内,向这些工程投资、提供贷款及资金方便,也为在银行业务范围内的公司、企业所进行的建筑工程、设备工程提供资金。此外,该行也开展其他业务。
除此之外,国家领导人还重视发展作为阿联酋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以丰富国民对食物的需求,提高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安心为本国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以保障粮食供应,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同时,国家也重视发展畜牧业。
阿联酋还栽种了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椰枣树种植得到了特殊的重视。小麦生产同样受到关注,以防止小麦出口国家对市场的垄断。国家在植物、动物和水产方面所取得的显着增长并不意味着己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程度,只说明为了开发这些重要资源,国家正在作出不懈的努力,正在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探索。
在过去的独立,联合15年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了联合,为了造福于本国、以及海湾和其他阿拉伯兄弟国家,作出了种种努力,动员了全部力量,除了在上述诸领域取得成就外,还在其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Ⅳ 伊朗在阿拉伯世界如今的实力怎样为何它能至今屹立不倒

这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他们的宗教信仰,第二个方面就是他们的工业建设,第三个方面就是他们的朋友非常的多。伊朗一直以来都受到美国的制裁,而受到美国制裁的国家,很大部分,都是非常惨的,尤其是当年的伊拉克。但是,这其中受到美国制裁时间最长的国家就是伊朗,算到现在差不多都要有四十几年了。这要是换做别人,可能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伊朗到现在还能够坚持着。

伊朗的朋友可是很多的,因为他们自身有着强大的处理人际的关系的能力,在中东建交,在外部跟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愿意通过出口本地资源来稳定经济,所以一定程度下可以限制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伊朗被制裁了那么久却还能屹立不倒。

Ⅳ 伊朗国家概况是什么

伊朗,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称波斯。9—10世纪,伊朗东部地区文化昌明,如大诗人费尔多西用波斯文写成的长篇史诗《列王记》。1258年,成吉思汗子孙旭烈兀灭了阿巴斯王朝,建立了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利汗国。1979年4月1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伊朗位于北纬25°~40°,东经44°~63.5°,在亚洲的西南部,北接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濒临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隔海相望;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隔波斯湾、阿曼湾与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相望(图33-1)。边界线总长8731千米,其中30%为海岸线。伊朗国土面积164.5平方千米,是一个高原和山地相间的国家,平均海拔在900~1500米,最高峰达马万德海拔5671米,1/4为沙漠。伊境内主要河流有卡伦河(全长850千米)和塞菲德河(全长约1000千米)。

图33-1伊朗地理位置图

伊朗首都德黑兰,比北京时间晚4个半小时;每年的3—9月为夏令时,时钟拨快1小时,与中国的时差为3个半小时。

伊朗全国共设30个省,308个县,2489个乡。省是伊朗最高的行政区域。首都德黑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中心。其他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包括:马什哈德、伊士法罕、设拉子、大不里士、雅兹德、卡拉基和克尔曼沙赫。

伊朗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铜矿、煤炭、铁矿、锌矿、铬矿、金、铝、铀、锰、锑、铅、硼和重晶石等资源。

Ⅵ 迪拜那么发达,为何至今不独立呢

鄙人认为之所以迪拜不独立的原因,大概是:

1、位置重要,战略地缘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阿拉伯半岛东北角上的一个国家,它的对岸就是伊朗,而它和伊朗之间就是波斯湾,而这就让全球化背景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战略价值高能的存在。


故此,尽管迪拜到处是土豪,处处有石油和黄金。但是它完整地待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才是它存在和富裕的根本,不然这个富人的后花园,将成为世界格局改变前的战争前线。

Ⅶ 为什么伊朗是中东的异类他是成功的国家吗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第一部宪法于1979年12月颁布,规定伊实行政教合一,神权统治高于一切。1989年4月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突出强调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内伊正式批准经全民投票通过的新宪法。伊朗是中东地区以什叶派为主,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所以跟以逊尼派为主的国家有教派冲突,在新闻上描述中东地区发生冲突主要讲的都是教派冲突,比如现在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极端组织ISI有逊尼派的支持,另外基地组织也是,他们属于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信徒,当然也有其他的冲突,比如民族冲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朗现在也没被叫阿拉伯之春影响(已经影响的有埃及,突尼斯、利比亚还有半死不活的叙利亚)一个是由于的政府和法律的关系,还有一个是他的教派冲突没那么严重,另一个是他的工业基础比较完善,他虽不是什么工业强国,但也能自己生产汽车和其他电子类产品,这几年他的软件也飞速发展,在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下,他急速成为工业化国家,这在中东地区是屈指可数的,伊朗这个国家以前是古波斯,所以是波斯人为主,他的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任一届。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可授权第一副总统掌管内阁日常工作,有权任命数名副总统,协助主管专门事务。

Ⅷ 为什么伊朗军队在两伊战争后期表现远远不如第一年耀

阿富汗对两伊战争的态度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地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两伊战争(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1980年至1988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伊朗举行盛大阅兵式。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
两伊战争--物资调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逗伊斯兰革命地,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第四阶段伊拉克实施短暂的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
两伊战争的起因纷繁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推动作用;既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边境纠纷
两伊战争
两伊边界长1200多千米,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鄂图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鄂图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因一次世界大战而取消。至1937年,已脱离鄂图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认为阿尔及尔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并于开战前的9月17日撕毁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但沙迦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尚未独立,不能在这些区域建立实际的控制。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 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伊拉克认为伊朗应将这些岛屿归还给阿联酋。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了一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了一些反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了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而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于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的现状,同样令他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间接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而两个民族在对方国内则互为少数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归属于鄂图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 而这一地区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粮食产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许多原先效忠王室的优秀军官被清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 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朗政权没有好感。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如果能够占领阿拉伯河下游地区,进而打击尚不稳定的伊朗政权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 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与伊朗存在诸多历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选择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胡齐斯坦省,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发动者萨达姆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战争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
战争场景
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
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逗胜利行动地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逗耶路撒冷圣城行动地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死伤的士兵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逗以战迫和地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逗袭船战地。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战争进入第三时期。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逗曙光—8号地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逗袭船战地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逗袭船战地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四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逗袭城战地。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逗斋月地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逗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地,它逗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地,逗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地。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停战协商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战后结果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逗马拉松地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分损坏。[2]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不过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了用直升飞机打直升飞机、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了先进的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了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启示影响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逗萨姆地和英制逗轻剑地、逗霍克地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逗持久战地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逗胜利地,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
(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逗马拉松地式的消耗

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地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Ⅸ 埃兰米底和波斯不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伊朗历史没有断层

融合过程中的变革,

埃兰(前3200年–前539年)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明,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他们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着称,在公元前27世纪至前六世纪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前639年被亚述所灭。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公元前两千年,中亚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着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攻灭新亚述帝国,领土面积最大时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并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对波斯地区的统治。

伊朗人乃一群印欧民族,他们在西元前两千年后期通过一系列的迁徙,移民和侵略,从今俄国境内的草原地区走出,到了欧洲,中亚,伊朗以及印度北部定居。


Ⅹ 伊朗为何没有成为阿拉伯国家

伊朗之所以没有成为阿拉伯国家。那是因为伊朗并没有被阿拉伯文明同化,依然保持着他们波斯人独立的文化特性,所以它不算是一个阿拉伯国家。


后来阿拉伯帝国灭亡,波斯人重新得到了主导权,开始在文化信仰上对他们进行反噬,把他们的波斯文化一点一点的融入到阿拉伯文化当中。阿拉伯帝国的很多东西都被波斯化了,只有阿拉伯语言,还有他们的国教伊斯兰教被保留了下来。

阅读全文

与伊朗为什么没建立酋长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为什么煤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浏览:305
在印度都吃什么东西 浏览:125
伊朗人英语怎么写 浏览:115
为什么走私食品都在越南中转了 浏览:69
如何避免中国消防员经常牺牲 浏览:506
越南胡志明市海拔多少米 浏览:328
现在走遍中国要多久 浏览:103
英国早期船员为什么带朗姆酒 浏览:148
香港为什么现在还有英国法官 浏览:957
蒸汽火车给英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浏览:871
印度海鲜市场切鱼后怎么制作 浏览:37
意大利跟浙江哪个面积大 浏览:316
中国与越南边境城市有哪些 浏览:198
印尼电话卡打中国多少钱 浏览:795
为什么印尼的矿泉水偏咸 浏览:526
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 浏览:155
印度的面点是什么 浏览:941
意大利属哪里 浏览:76
伊朗的鸡块为什么这么大 浏览:645
新加坡结婚照在中国怎么用 浏览: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