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和阿尔及利亚,哪国更富
iran~~`
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 当然 阿尔及利亚的石油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 不过跟波斯湾 比起来 就相差太远了~~~ 所以说伊朗有钱 但是是政府有钱 群众有钱的还是很少的 人均是有钱的~~
B. 这个问题太难了
你记错了,五十二名人质在被扣押四百四十四天后全部获释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
朗大使馆,扣留52名使馆人员,以强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国的前
伊朗国王巴列维,遭美拒绝,两国关系陷入危机。
在一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之后,另一些学生又
在5日占领了英国驻伊朗大使馆;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
在伊朗西北部的设拉子和大不里士,学生们还占领了在伊朗
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革命后就关闭了的两个美国领事馆。在学
生占领英国大使馆之前数小时,伊朗国家电台广播了霍梅尼的一
个谈话,指责英国包庇伊朗国王倒台时的最后一个首相巴赫蒂亚
尔。英国大使馆早些时候发表了一项声明,否认巴赫蒂亚尔在英
国。
霍梅尼在这次谈话中肯定了伊朗青年占领美国大使馆并扣押
一些使馆人员当作人质的行动。他说,这是因为他们看到国王掠
夺这个国家达五十年,杀害那样多的人民,他们对美国给这个下
了台的国王庇护所感到愤慨。他要求美国把国王、英国把巴赫蒂
亚尔引渡给伊朗。他说:“如果他们不把这两个卖国贼交出来,
或者至少是把他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们就要采取另一种行动方
针了。”
据来自华盛顿的消息说,有人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霍丁·卡
特:美国政府对占领美国大使馆的伊朗学生的要求反应如何?霍
丁·卡特说:“回答是:不。”他说,美国政府的立场是:国王
是得到允许到美国来治疗癌症的,时间的长短未定,但是不会同
意他长期留在美国。
在伦敦,英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否认关于英国庇护伊朗前首相
巴赫蒂亚尔的指责。发言人说:“就我们所知,这位前首相目前
是住在巴黎。”
伊朗政府还废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国签署的一项条约以及
1921年同苏联签署的友好条约的某些条款。
1980年4月,美国与伊朗断交。同年4月25日,美国派出飞机
潜入伊朗,试图以武力营救人质,遭失败。事件发生后,国际社
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阿尔及利亚的斡旋,1981年,美伊双方
作出让步,就释放人质达成协议。伊朗释放全部人质。
C. 一百万里亚尔等于多少人民币
当前美元兑伊朗里亚尔的官方汇率为42000,伊朗里亚尔“荣登”猪年年初全球最便宜的货币榜首。伊朗发行的里亚尔的最大面值为1000000元。 2012年以来,由于美国和欧洲宣布对伊朗施加制裁,伊朗货币开启了大幅贬值之路。官方汇率显示,最近十年伊朗相对于美元的累计贬值幅度超过300%。而根黑市汇率,一美元可兑换的里亚尔金额高达112000元。
越南盾
越南盾是越南的流通货币,每一种面额的正面都印着越南的国徽和越南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的头像,背面有着不同象征意义的的图片,其货币单位为盾。面额有200、500、1000、2000、5000、10000、20000、50000、100000、200000、500000。 然而200面值的越南盾我从没有亲眼目睹过,而且诸如500 、1000、2000、5000面值的越南盾不经常用,只是说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投币时用罢了。公交车每次7000盾(相当于2块人民币)。
印度尼西亚卢比
印度尼西亚卢比是印尼的法定货币,其编码为IDR。。由印尼国家印钞厂所印制发行的印尼卢比,是全球流通货币中币值最小、面额最大的几种货币之一。1人民币 = 2105.2632印尼卢比。
津巴布韦元
津巴布韦的物价越来越高,钱却是越来越薄,通货膨胀让许多人大喊吃不消,位于非洲的津巴布韦,感触绝对特别深,一张面额1000万津巴布韦币的纸钞,只能换到美金1.5元,而在津巴布韦买一只鸡要1300万津巴布韦币,游民至少要捡两个月的垃圾,加上不吃不喝才能买到一只鸡。
津巴布韦的垃圾场上来了许多街头游民,没钱买东西吃他们只好自力救济。身体还算硬朗的游民,一个月还能攒上津巴布韦币2000万,但像一名体弱多病的苏菲亚,变卖的东西一个月才赚上100万元津巴布韦币。拾荒者苏菲亚说:“政府补助金根本不够用,我只好捡垃圾,赚钱付房租,好有个睡觉的地方。”一张面额一千万津巴布韦币纸钞,才折合1.5美元,当地去年11月份通货膨胀为24447%,短短3个多月,通胀已是当时三倍,来到66000%。
D. 禁枪的国家有哪些
禁枪的国家有伊朗、韩国、日本、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
1、伊朗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简称“阿尔及利亚”,是非洲北部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北部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爾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阿尔及利亚的国土面积居非洲各国、地中海各国和阿拉伯国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伊朗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韩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日本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埃及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阿尔及利亚
E. 1人民币等于多少亚里尔
伊朗里亚尔是伊朗的货币名称。伊朗里亚尔(IranianRial 原符号:RI. 标准符号:IRR,非官方名称叫图曼。一个图曼等于十个里亚尔,伊朗的货币共有七种,最小的是100 里亚尔,最大的是五十万里亚尔,纸币面值为100、200、500、1000、2000、5000、10000、20000、50000、100000、500000甚至1000000里亚尔,铸币面值有: 1、2、5、10、20、50里亚尔 ,2011底至至2012年初,美国和欧洲宣布对伊朗施加制裁,导致里亚尔大幅贬值,2012年以来,伊朗货币已累计贬值约60%。至2012年10月10日,伊朗货币一周贬值超40%,物价40天涨一倍。
亚尔纸币面值为100、200、500、1000、2000、5000、10000、20000、50000、100000、500000和1000000里亚尔。
铸币面值有:1、2、5、10、20、50里亚尔(伊斯兰革命前);革命后发行的硬币币值为50、100、250、500、1000、2000和5000里亚尔
发行国家:伊朗
然而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伊朗人习惯以托曼(toman)来标示价钱,1托曼=10里亚尔。
更新时间:2020-1-31 9:57:09 点击更新
今日人民币兑换伊朗里亚尔汇率:1人民币=6,055.101423伊朗里亚尔。
F. 五千DINARS于多少人民币
5000阿尔及利亚第纳尔(DZD)=388.5人民币(CNY)。
途径:网络输入"DINARS兑换人民币汇率",即可直接看到最新兑换比例。
汇率是不断变化的,使用时请参考自身所需当日当时汇率,在银行柜台和网银上兑换时依据的是当时的实时报价。
注意:
汇率是不断变化的,使用时请参考自身所需当日当时汇率,在银行柜台和网银上兑换时依据的是当时的实时报价。
货币兑换是指按照一定的汇率将外币现钞、旅行支票兑换成人民币(简称“兑入” )或者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现钞(简称“兑回” )的一种交易行为。
汇率信息来源于http://www.boc.cn/sourcedb/whpj/中国银行每日外汇牌价
G. 一个伊朗国民银行账户能接受多种货币吗
新冠病毒的影响下,以石油出口为主的伊朗,美国在的美元结算限制中,将伊朗排除在国际清算中,使得伊朗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油价在近两个多月里下跌更是超过了5成,伊朗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不得不紧急从德国一家银行运回3亿多的欧元现金,解决没有信用卡的伊朗人的资金问题。
除此之外,伊朗还实行其他应对措施,比如伊朗正式将人民币作为了本国的外汇货币之一,取代美元的地位。并且伊朗还将与中国在人民币汇率及伊朗数字化货币推行下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其中还包括在技术服务、城市规划基建、投资和旅游等非能源方面加大合作力度,这不仅将挤掉美元在伊朗商业中存在,还将加大人民币数字类金融资产在全球经济中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也将对国际清算体系转型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伊朗还将官方货币亚尔正式变为土曼,虽然此次伊朗官方货币的变更,有些负面影响。变更官方货币将耗资1.6亿美元,但以后每年伊朗能节省1150万美元的印钞成本。专家表示,此举对伊朗经济离开石油收入无疑是有效的,同时这也是伊朗将应对美国的一系列经济制裁做出的有力反击。
并且伊朗还将仿照委内瑞拉应对美国的经济制裁,实行像石油币一样的加密主权数字货币。伊朗就在工业矿业和贸易部,实行一种加密采矿场的一种计算方法。这不仅使得伊朗钢、铜方面的出口额得以增加,且还带动了本国的农产品及石化类产品的增加。伊朗这些资源出口的增加,大大弥补了石油出口方面的损失,使其伊朗的硬通货资源得以很好的转变。更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全球多国的股市陷入大幅调整之际,而伊朗因为货币改革有成效,股市上涨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主要指数涨至近100万点(伊朗的TEDPIX指数涨至978,019.48点),不仅如此,伊朗本国的工程技术部在数字加密货币面临的困难也得到进一步解决,加快伊朗绕开向美国对其出售石油和非原油产品的制裁。虽然伊朗没有公布其中细节,但是从美国再次发出的要加大力度制裁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威胁中,可以看出伊朗确实在绕开美国银行清算系统,避免受到美国经济制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H. 2010版的伊朗100000亚尔换人民币多少
伊朗里亚尔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大概是5000:1的比例吧。那么100000里亚尔大概就可以换20块人民币。
I. 两伊战争是怎么回事
伊朗和伊拉克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进行的战争。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
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J. 请告诉我伊朗的历史
伊朗古称波斯,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其历史上先后有多个帝国建立、兴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对外积极扩张,使第一帝国的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大流士一世向东部进军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在西线则向当时欧洲着名的文明发源地古希腊诸城邦发动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腊人的英勇抵抗,在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中遭到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继位后曾再度向希腊用兵,但被准备充分的古希腊军队击败。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当时已经征服希腊各城邦的马其顿王国,在新任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下,以报昔日波斯入侵希腊之仇为口号,带领希腊大军进攻波斯第一帝国,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彻底击败大流士三世的百万大军,波斯第一帝国被吞并,成为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后,很快陷入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和西方,佛教从印度传往中国,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后期,约在前238年,其东部的安息(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先后从帝国分裂独立,东部边境又不断遭受贵霜王朝侵扰,西部边疆又面临罗马帝国的大肆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灭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兴的安息帝国(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继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国主体地位。安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的东北部,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这两大帝国之间战争不断。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发。
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率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安息)的侵略战争。在卡尔莱战役中,英勇善战的安息军成功地围歼了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罗马军团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恶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地区;最后流亡到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为在此称雄的北匈奴郅支单于所收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这支部队就是罗马军团残部,他们投降后被安置在甘肃永昌县境内,汉政府在祁连山麓设置了“骊靬县”。
频繁的战争造成安息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全国陷入一片混战,帝国末期名存实亡。
萨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尔达希尔一世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萨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首次重新统一,史称波斯第二帝国。
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爆发战争,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先后在629年和642年,帝国两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国走向了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就是明证。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支逃往中国避难。
伊斯兰教时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乱的萨珊帝国很快被新兴的伊斯兰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国击溃。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统治初期,当时同样处于强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在波斯呼罗珊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发生了激烈交锋,虽然唐军由于深入敌境作战,双方兵力悬殊等原因败北,从而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权,但此战中唐军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令阿拉伯人胆战心惊,从此打消了东侵中国的企图。此后,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9世纪后,阿拔斯王朝因内部叛乱不断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从东北方来的塞尔柱人占领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国征服波斯。
蒙古统治时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灭花剌子模王国,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又相继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国残部,建立了伊儿汗国。公元1295年伊儿汗国大汗入伊斯兰教。
从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尔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尔汗死后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割据。
伊儿汗国时期,中国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药的学者随旭烈兀来到波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穆斯林太监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到达波斯。郑和在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
萨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是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其建国的英主伊斯迈尔一世统一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姆”教义为国教。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不断。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继位,迁都伊斯法罕,与土耳其谈和,驱逐乌兹别克人,并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中的小岛巴林,使波斯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来临前最后的辉煌。
欧洲列强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国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波斯,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非王朝灭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北面的俄国和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纷纷对其蚕食,其领土中被割裂出英国殖民统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国侵占的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俄英两大殖民帝国在波斯的这种战略竞争在史书上被称之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国、土耳其、英国(经阿富汗)和德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英国驻军占领。1925年礼萨·沙·巴列维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俄国和英国对巴列维王朝保持着深厚的影响力。
1935年,礼萨·沙·巴列维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轴心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围绕伊朗的战略资源油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德国,苏联,英国,美国等纷纷进入伊朗。战后,巴列维王朝为了摆脱英国和苏联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而追随美国,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这一战略物资的存在,使其成为美国对苏联集团的冷战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立足点。
20世纪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时期。这期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一批产油国迅速致富。几年内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好几番。但是,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伊朗社会内部各种固有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巴列维在此情况下欲重温昔日波斯帝国旧梦。于是他一再修订经济发展计划,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强行加速度地推进工业建设,并宣称到本世纪末要把伊朗建成一个与工业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工业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强国”。强国梦的悲剧由此就产生了。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兰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国王、王室为首的2000家豪富聚敛财富,巧取豪夺,贪污腐化,挥金如土,而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几乎未从激增的石油财富中受益,贫富差距与社会财富同步增长,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巴列维只能以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维持其统治。在外交上,巴列维对美国唯命是从,甘心充当美国在波斯湾的宪兵,民族矛盾伴随着人民对西方文化大举吞食***文化的愤怒,使巴列维政权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纳杰夫的霍梅尼向国内学生和信徒发出进行反对国王的“圣战”的号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对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进行了亵渎,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发了数千名神学院学生在宗教圣城库姆举行抗议游行示威,但遭到军警镇压,造成约70人死亡、400人受伤的流血惨剧。
当年9月,伊朗国内爆发了持续数周的总罢工,全国陷入严重瘫痪状态。12月10~11日,首都德黑兰发生大规模示威,有成百万群众参加。游行的组织者发表17点声明,要求结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建立***政府,恢复农业,保护宗教,让流放者回国等。12月18日,为抗议军队镇压,全国再度爆发总罢工,政府机构完全陷于瘫痪。国王被迫于12月30日任命“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为首相,并于1979年1月13日组成以巴赫蒂亚尔为首的摄政委员会。
巴赫蒂亚尔虽同意组阁,但要求解散现议会和萨瓦克,由政府控制军队警察,国王立即出国度假,将来做一名立宪君主。但巴赫蒂亚尔本人却因与国王合作被民族阵线开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挡。1978年底国王统治的基础走向崩溃,它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发生了动摇,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阵营,王室成员、高级官员及军官纷纷向海外转移财产。巴列维的统治濒临崩溃。
美国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一贯支持国王的态度,准备放弃巴列维政权,转而与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乘飞机出国流亡。霍梅尼从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国宣布成立。统治了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寿终正寝。
1979年10月,因美国收留被废黜的国王巴列维,伊朗国内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数百名伊朗男女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66名使馆人员当作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维。美国政府断然拒绝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维,则不释放人质。
人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美国还要求西欧盟国采取同样措施。4月22日,卡特总统下令执行武装秘密营救人质的“蓝光”计划,结果机毁人亡,行动失败。直到9月两伊战争爆发。伊朗以美国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为条件释放了全部美国人质。
旷日持久的美国人质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它为日后的美伊关系打下了难以解开的结。人质事件加上新政权公然宣传“输出革命”极大地损害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后爆发的两伊战争中,尽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谴责萨达姆,也没有一个国家同情伊朗。
***革命后的伊朗***共和国(公元1979年后起至今)
旷日持久的人质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非理性宣传极大地损害了伊朗的国家利益,伊朗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以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
伊朗和伊拉克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进行的这场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随着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波斯湾地区的局势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先后于1991年和2003年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摧毁了伊拉克的武装力量,2003年美国以“反恐怖”为名入侵并占领了伊拉克。美国的军事行动虽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敌伊拉克,但也让伊朗面临美国更直接的威胁。
在两伊战争结束以来,伊朗的实力得到恢复,国力得到增强。而且其国内的政治变化有明显地回归世俗政权的迹象,但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仍然极为强大。因此,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仍然非常强硬,美国也一样。
去年以来,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围绕这一核心利益,美国与伊朗频频叫板对方,美国不断地宣布向海湾地区增兵,而伊朗则针锋相对地以多次军事演习回应。就在几天前,美国又向海湾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波斯湾地区战云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国的将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