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政府军和革命卫队的关系是什么像不像德国国防军与纳粹党卫军的关系
像又不像。不像的说一下,纳粹国防军和党卫军的最高统帅都是希特勒,但伊朗是分人的,不过革命卫队势力庞大,不是国防军惹得起的,不管是安插的内线还是实际拥有的军力,革命卫队都更强
2. 为什么伊朗人自称雅利安人,纳粹也自称雅利安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
伊朗人。
原因:首先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说自己是纯种的雅利安人,其实就是无稽之谈,希特勒仅仅因为德国和北欧人金发碧眼的特征,就给自己认了这个祖先。
这种行为没有根据,但是很聪明,就像曹操说自己是曹参的后代,袁世凯说自己是袁崇焕的后代,现代欧洲的匈牙利说自己是匈奴后代一样。都已经被基因实验证实失实,但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祖宗厉害。
其实德国人仅有18%的雅利安血统,甚至比不上我们20%血统的维吾尔族。而被他认为是劣等民族的东欧斯拉夫人,雅利安血统却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伊朗人也说自己是雅利安人,要是谁说“你们阿拉伯人”他们一定跟你急。甚至伊朗国名IRAN就源自ARYAN雅利安。
的确伊朗人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种的雅利安民族。印欧语系就是起源自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他们祖先们的辉煌历史的确可以用来吹。
(2)纳粹和伊朗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雅利安人(其出现于印度西北部已为《梨俱吠陀》所证实)从印度次大陆之外,通过一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连续多次的迁徙,到达了他们当时占领的地区。
这一迁徙的最后阶段距《梨俱吠陀》开始编成的时间不可能相去太远,但同时也必定过去了一段足够的时间。
印度历史上有关于雅利安入侵的记载。印度的四种姓是按肤色深浅而设置的,其中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即来源于征服者:浅肤的雅利安人。
波斯历史上有名的米底人和波斯人都是雅利安人后裔。古希腊和古波斯的历史学家提到的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马萨革泰和阿兰聊人也是雅利安人直裔。
历史上,雅利安人摧毁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正是由于雅利安人有一段辉煌历史,后来许多国家和民族宣称雅利安人是其祖先。
波斯人宣称是古雅利安文化的继承者。塔吉克斯坦人也是如此宣称。波斯人最忌讳别人把他们看作是阿拉伯人。其实古代的波斯人并不信伊斯兰教。
在近代,纳粹错误地将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定义为雅利安人,实际上两者毫无关系,相距甚远。
3. 二战时期的伊朗是不是也亲近纳粹德国当时的巴列维王
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在二战时期的伊朗与英美和苏联的关系都不错,要知道伊朗的前身波斯是英国和沙俄的事理范围。2.我记得应该是斯大林的要求吧,伊朗离苏联比较近,比较安全。3.伊朗远离二战战场,在这里举行会议比较安全。4.在二战时期举办会议多数是在第三国或者是第四国举行会议。
4. 二战期间,为何苏联和英国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传统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也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 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但并未限制德国在伊朗的活动。即使苏德战争爆发后,仍不接受一些有远见的臣属关于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边的意见。苏联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缔德国特务的活动,而礼萨汗也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 。英国想要伊朗的石油资源,苏联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为苏联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没有出海口。
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3月2日,当初英苏和伊朗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的占领时限到来。英国军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伊朗。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帝国已经自在崩溃边缘,占领伊朗对英国确实没有太多的价值了。但苏联这时已经看到了冷战即将来临,而自己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肯定会被美国控制。所以苏联尽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却显得非常不情愿。他们以伊朗境内存在对苏联的安全威胁为由,撤军行动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伊朗这时当然也得理不让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但很明显联合国安理会是没法对苏联这个常任理事国采取任何惩罚措施的,不过苏联还是感到了压力,在3月24日答复会尽快撤出。当年4月,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伊朗许诺将其北部油田的开采权长期租借给苏联,5月苏军完全撤出了伊朗领土。
5. 伊朗和俄罗斯现在到底什么关系/
两国处于军事合作关系,特别是伊朗的核问题,俄罗斯与美国的立场不同,无形中给了美国很大的压力,两国的良好关系让美国很敏感。
6. 二战后的苏联曾想控制伊朗,为何最后计划却落空了
因为后来美国威胁苏联如果不撤兵就炸平苏联。
美国鼓励伊朗国王巴列维向联合国提出这一问题,然后包括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内的四个常任理事国一致要求苏联从伊朗撤军。但是,苏联从未发表任何声明,并试图继续在伊朗驻军。美国总统杜鲁门向苏联发出最后通,苏联必须在1946年5月1日之前从伊朗撤军。一些美国媒体呼吁用300枚原子弹来炸平苏联,苏联当时没有原子弹,面对核威胁,它确实是非常被动的。苏联不知道美国的原子弹数量,这是一个大问题。实际上,在美国,只有16枚原子弹,苏联对此一无所知。最终,苏联选择退出伊朗,但为了不丢脸,苏联直到6月中旬才退出。
7. 伊朗和以色列是什么关系
伊朗和以色列应该是仇敌的关系吧 在中东这块不平静的土壤上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打了几十年 目前相对强大的两个国家就是以色列和伊朗 伊朗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石油 受到俄罗斯保护 而以色列受到美国支持 所以两个国家背后是两个大国的较劲 一山不容二虎 所以两国矛盾重重
8. 伊朗跟德国的关系为何比较好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盟友,而伊朗也不例外,伊朗跟德国之间的关系要追溯到以前,这两个国家之所以关系如此要好,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首先,为了共同的利益,我们都知道伊朗的资源很丰富,美国在中东打压俄罗斯时,严重的威胁到了德国的资源,而德国的资源又从伊朗获取,所以在中东战争时,德国成为了伊朗的强大的后盾,德国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伊朗,这也是美国不敢随意攻打的原因之一,这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这个世界,虽然很多国家相距甚远,但友情是可以跨越这距离的界限的,最典型的就属伊朗和德国了,友情可以胜过一切,无论对方是出于什么原因,有个好朋友支持还是很好的。
9. 二战对伊朗的影响
反犹主义”一词在英文中为“anti-semitism”,其动词形式为“anti-semite”,它是由前缀“ anti”和词根“Semite(闪米特族)”组合变化而来,从字面意思上看,应是“反闪主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一词汇来指代反犹主义。有学者认为这一词汇是在19世纪由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因在《犹太教战胜德意志社会》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我们一般认为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反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义最为严重,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欧洲之所以会频频发生反犹的恶浪是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
1、历史的惯性作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来就成为一些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由于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和异教徒,所以他们的就业和经营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敛起大量财富,但这又会成为当地人妒嫉和仇视的对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实际上“这是一个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后则是基督教欧洲对犹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种族歧视。”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敲竹杠”的榨取对象。法国统治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滑稽,从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1361年法国国王好人约翰被英国俘虏,为了筹集巨额赎金,允许犹太人返回法国,1394年又把他们驱逐了出去。以色列着名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曾写道“他们(犹太人)在英国短暂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辱,受迫害,最后则遭驱逐。”2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非理性反犹的新借口,一些反犹组织通过联合抵制的办法反对犹太人,把犹太人排除在一些行业和社团组织之外。在奥地利,一些反犹主义者在报纸上和集会上就公开打出“不从犹太人处购货”的口号。法国反犹分子爱德华·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国犹太人》一书中竟然提出:法国的经济萧条和社会贫困是犹太人的罪过。他认为犹太人在法国人口中虽然只占0.25%,可是他们却掌握着法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所以要征收犹太人“显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财产”。这本书在出版的当年就售出了十万册,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蛊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犹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数族裔的面目出现的,他们的经济地位凸显了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但他们始终没有完全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他们始终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再加上一些当权者别有用心的纵容和挑唆犹太人常常会无端的成为权力争斗牺牲品。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国家统治者为了讨好教会,不遗余力的迫害犹太人。到了近代,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了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视线,又往往拿犹太人作为“替罪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政权就利用反对犹太人来转移国内的不满,在当时的反犹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势力同样是利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视来一步一步夺取权力的。从历史上来看,从《圣经》中在埃及为相的约瑟到在波斯国为后的以斯贴,从近代欧洲的“宫廷犹太人”到当今美国的犹太人,凡是犹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时候,其权利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就可以有效的抵御反犹主义的攻击。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纪后随着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宣布为国教后,它就逐渐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来自犹太教的质疑,被基督教奉为经典的《新约》和基督耶稣一直为犹太教所否认,这种否认实际上就是对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种质疑“几千年来,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犹太教所包含的内容,犹太人对这些东西的忠诚就成为反犹主义的一个借口。它们使犹太人被视为局外人,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是对非犹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3这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传说中的犹太人对基督耶稣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把犹太人附会成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些宗教传说不论其真实与否,在基督教会不厌其烦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着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并导致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复仇情绪。最后是在宗教价值观上的对立。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 Chosen People)”,与上帝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基督教虽脱胎于犹太教,但已演变成一种普世的宗教,它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归化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负有拯救人类和世界的使命。所以,当基督教与具有优越感的犹太教迎头相撞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要么被归化,要么成为“万恶不赦”的异教徒。正因为如此,那些狂热的十字军战士在东征时就提出了“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基督教会也想尽办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来迫使犹太人改变信仰乃至消灭掉他们。
犹太人由于在宗教和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基督教世界。这种差异使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非我族类”,进而形成一种深刻的偏见。按理上说这种差异并不一定能成为现实的冲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内部都存在两种机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稳定,它是一种文化出于保护自身的本能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做出的反应。包容性则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并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两种机能发挥作用并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与这种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开放程度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希腊罗马以后的欧洲世界不具有中国文化上的那种优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据社会思想主体地位后所带来的偏执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对异质的犹太人和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而不是宽容。这样,以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为主体的社会在文化生活上表现出的差异竟然成了一种现实冲突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