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里根时期的“伊朗门事件”(Iran-contra affair)
如何解读里根时代“伊朗门事件”:一场微妙的外交与政治博弈
1979年,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震惊全球,民主党总统卡特的声誉因此一落千丈,最终在大选中失利。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在里根总统上任之际悄然到来。就职当天,伊朗释放了人质,此举显然是对前任的公开羞辱,却也为里根政府提供了新的机遇。
表面上,这一事件与后来的“伊朗门”并无直接关联,但确实为某些政要提供了灵感。1985年,里根政府顾问麦克法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通过与伊朗改善关系,私下出售武器,以换取被黎巴嫩真主党绑架的美国人质的释放。这一行动触犯了美国公开政策,背后涉及CIA局长凯西和以色列作为中介,秘密交易陶式和鹰式导弹。
国务卿舒尔茨和国防部长温伯格对此持反对态度,质疑此举的合法性。然而,里根总统坚持认为,向以色列出售武器并不违反美国政策。随着麦克法兰因家庭原因辞职,诺思中校提出的新方案更加激进,计划绕过以色列,将武器资金用于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
1986年,诺思中校秘密抵达德黑兰,但未能与伊朗高层直接谈判。随后,他与拉夫桑贾尼的侄子在欧洲进行多次秘密会晤,试图推进交易。然而,事态并未如愿,同年10月,尼加拉瓜政府军击落了一架运输机,暴露了CIA的武器输送行动,一名被俘军官哈什米的供词进一步证实了这一事实。
哈什米的泄密引起了伊朗的强烈反应,伊朗政府承认了与美国的武器交易,并以叛国罪名逮捕了哈什米。这一丑闻曝光后,美国总统里根宣布成立调查组调查此案。诺思中校在面对调查时销毁证据,坚称“记忆模糊”,试图掩盖事实。
“伊朗门事件”的背后,是里根政府在中期选举压力下寻求政绩的迫切需求,人质的释放无疑对提升共和党的人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事件的阴暗面揭示了外交政策与政治利益的复杂交织,以及在执行秘密行动时可能触及的法律和道德底线。
B. 当年伊朗与美国是同盟,怎么就成了死对头呢
1979年11月4日
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发生
伊朗的“革命青年”占领了美国大使馆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52名使馆人员,以强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国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遭美拒绝,两国关系陷入危机。
在一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之后,另一些学生又在5日占领了英国驻伊朗大使馆;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
在伊朗西北部的设拉子和大不里士,学生们还占领了在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革命后就关闭了的两个美国领事馆。在学生占领英国大使馆之前数小时,伊朗国家电台广播了霍梅尼的一个谈话,指责英国包庇伊朗国王倒台时的最后一个首相巴赫蒂亚尔。英国大使馆早些时候发表了一项声明,否认巴赫蒂亚尔在英国。
霍梅尼在这次谈话中肯定了伊朗青年占领美国大使馆并扣押一些使馆人员当作人质的行动。他说,这是因为他们看到国王掠夺这个国家达五十年,杀害那样多的人民,他们对美国给这个下了台的国王庇护所感到愤慨。他要求美国把国王、英国把巴赫蒂亚尔引渡给伊朗。他说:“如果他们不把这两个卖国贼交出来,或者至少是把他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们就要采取另一种行动方针了。”
据来自华盛顿的消息说,有人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霍丁-卡特:美国政府对占领美国大使馆的伊朗学生的要求反应如何?霍丁-卡特说:“回答是:不。”他说,美国政府的立场是:国王是得到允许到美国来治疗癌症的,时间的长短未定,但是不会同意他长期留在美国。
在伦敦,英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否认关于英国庇护伊朗前首相巴赫蒂亚尔的指责。发言人说:“就我们所知,这位前首相目前是住在巴黎。”
伊朗政府还废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国签署的一项条约以及1921年同苏联签署的友好条约的某些条款。
1980年4月,美国与伊朗断交。同年4月25日,美国派出飞机潜入伊朗,试图以武力营救人质,遭失败。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阿尔及利亚的斡旋,1981年,美伊双方作出让步,就释放人质达成协议。伊朗释放全部人质。
C. 当年伊朗与美国是同盟,怎么就成了死对头呢
1. 1979年11月4日,伊朗学生在美国大使馆占领并扣留了52名美国人质,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
2. 这一行动是在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支持下进行的,起因是伊朗学生要求美国政府引渡流亡在美国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
3. 美国大使馆的占领事件并非孤立,同一天,一些伊朗学生还占领了英国大使馆,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占领了两个关闭的美国领事馆。
4. 霍梅尼公开赞扬了占领美国大使馆的行为,称这是对美国支持巴列维的愤怒反应。他还要求美国和英国将巴列维和巴赫蒂亚尔引渡至伊朗。
5. 美国和英国拒绝了这些要求。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明确表示,不会同意将巴列维长期留在美国。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则否认了英国庇护巴赫蒂亚尔的说法。
6. 伊朗政府随后废除了与美国的友好条约和与苏联的友好条约的某些条款。1980年4月,美国与伊朗断交。
7. 同年4月25日,美国试图通过军事行动营救人质,但行动失败。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
8. 经过阿尔及利亚的调解,1981年,美伊双方达成协议,释放人质。伊朗最终释放了全部人质,这一事件才告一段落。
D. 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怎么解决的
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
在这种形势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之前解决人质问题。后来,美国与伊朗经多次接触,双方同意由阿尔及利亚出面调解。
美国立即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双方终于在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一年多的人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1月20日,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被获释的人质离开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
人质们立即飞往位于西德法兰克福的美国空军基地。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里接待了他们。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仅仅是为这个国家对里根就职典礼的庆祝增添了一丝喜庆气氛。
(4)伊朗劫持美国人质最后怎么放了扩展阅读:
伊朗人质危机历史背景:
数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主要支持者。随着民主进程发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萨台当选上伊朗首相。在阿贾克斯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
前后八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国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用以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以及在中东的战略存在。那些反对巴列维国王的人(因为他20世纪60年代早期曾许诺自由及改革,后却食言)对于美国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愤怒。
而巴列维国王及其亲信中饱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让国内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愤怒。社会及宗教人士的不满情绪汇合在一起,最终爆发了伊朗革命将巴列维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国外。
“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
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
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
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
美国曾想减少伊斯兰革命对自身的影响,并也曾尝试与伊朗的新政权建立关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E. 伊朗人质危机如何解决的
1980年,美国同意解冻此前被冻结的伊朗80亿美元资产,并保证不就此事起诉伊朗,伊朗同意释放人质。1079年伊朗人质事件就此解决。
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国王逝世,9月两伊战争爆发。此后,伊朗变得越来越希望能够解决人质危机。
而在美国方面,卡特在11月的总统竞选中败给罗纳德·里根,大部分分析家认为其在人质危机中表现出的无能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未经证实的传言说正是伊朗政府与里根的参谋团之间的非法交易,导致了人质释放时间的推迟。
因为后者非常不像见到“十月惊喜”,也就是在大选开始前出现会导致选票大量流向卡特的事件出现,例如人质被释放。(不过,奇怪的是现在“十月惊喜”这个词却是指防止人质释放的非法交易。)
大选后不久,即将离任的卡特政府在阿尔及利亚外交官阿布杜尔卡利姆·弗莱伯(Ablkarim Ghuraib)等中间人的帮助下开始与伊朗进行谈判。作为释放人质的交换条件,美国同意解冻此前被冻结80亿美元资产,并保证不就此事起诉伊朗。1981年1月20日,就在里根的总统就职典礼后几分钟,所有的人质被释放并交给美方。至此他们已被扣444天。
人质们立即飞往位于西德法兰克福的美国空军基地。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里根特使的身分在那里接待了他们。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仅仅是为这个国家对里根就职典礼的庆祝增添了一丝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