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国“摩洛哥”差点让“一战”提前9年爆发,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一战之前的世界,那我觉得没有比“一触即发”更为贴切的词汇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在一战之中,法国德国英国俄国等国家,投入了上千万人在战场上浴血拼杀,不过这场战争的爆发却似乎很“偶然”,萨拉热窝事件中奥地利皇储被一个塞尔维亚热血青年刺杀,然后整个世界陷入战火。听上去,很玄幻。
不过实际是,这场世界大战其实早在9年之前就可以爆发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9年之前世界陷入空前危机的原因,是一个北非小国——摩洛哥。
上图_ 德皇威廉二世 夫妇
1906年1月14日,在西班牙的阿耳黑西拉斯,英美法俄德意奥匈等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召开,这会议只有一个主题——解决摩洛哥危机。
当时德国论打仗肯定是不怕法国的,但是这个时候它猛然间发现,英美俄意都支持法国,只要奥匈支持自己,外交上过于孤立。
所以德国不得不暂时退让一步。但是这次摩洛哥危机背后折射出的是世界局势的一触即发,世界大战已经成了定局,只要有稍微改变平衡的风吹草动就足以打破表面的和平。
文:三清妙音
② 中东地区矛盾的实质
(一)、该地区的宗教纠纷错综复杂。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存有矛盾。伊斯兰教内部如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等六派之间也矛盾重重。在伊拉克,萨达姆统治以逊尼派为基础,其被推翻后什叶派获得参政和平等权利,两者今后的争端还将继续发展。多数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是逊尼派。什叶派穆斯林以伊朗和沙特等海湾国家的信徒为主,所以1979年以来海湾和其它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教义输出抱有警惕态度。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发生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国内政局动荡。黎巴嫩的教派冲突一度相对典型,黎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两大类居民组成的国家,全国只有1.04万平方公里面积、300多万人口,最多时却曾有分属于两大宗教派别的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装和数十家电台。
(二)、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中东石油有众多优点——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中东尤其是波斯湾,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油井自喷率和单井产量高;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和西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率分别为12-14%、80%和60%。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从1998年到2005年,中东石油供应量占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份额将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44%,2020年达55%。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的2004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扬,冲破每桶50美元大关,2005年更是突破60美元大关。
(四)、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等介入导致中东乱象丛生。殖民主义者在其殖民统治区采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给该地区留下严重隐患,这在领土争端、阿以冲突和民族矛盾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伊朗与伊拉克、伊朗与阿联酋、沙特与卡塔尔、卡塔尔与巴林、埃及与苏丹、摩洛哥与西班牙等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莫不与殖民统治有关。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之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由前殖民者一手制造的。 超级大国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明争暗斗。二战后该地区发生五次中东战争都与超级大国争夺和幕后操纵密切相关。冷战后,美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为所欲为,长期制裁伊朗、利比亚、苏丹,轰炸并最终出兵伊拉克,对海湾国家软硬兼施,同时偏袒以色列,拉拢土耳其和其他盟国。目前美又在极力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声称要在中东推进“民主自由”、根除恐怖土壤,引发地区国家的暗中抵制,致使地区局势充满着不稳定因素。
(五)、各国政体复杂多样,现代政治制度发育并不完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二战前,多数中东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战后,许多原来的君主制国家转而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但不少国家的共和政体仍带有比较浓厚的传统历史色彩、宗教色彩并实行事实上的总统终身制。政治体制比较完善的代议制民主国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其它政体还有君主立宪制(如约旦、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君主专制制及酋长制(如阿联酋)等。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政治制度发育相对不成熟,容易引发局势动荡。另外,不少国家腐败严重,经济发展失衡,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把原教旨主义视为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正”的希望和出路,原教旨势力趁机迎合群众的不满心态,煽动宗教狂热,不断采取暴力恐怖活动,导致国内政局不稳。
(六)、该地区较普遍存在水资源纠纷,一些学者称呼“水战争”。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严重缺水,水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0.4%。该地区有三个主要水系:两河水系、尼罗河水系和约旦河水系。伴随该地区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纷争必将进一步加剧。两河均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地,流经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和伊拉克四国,四国关系一直微妙。非洲的尼罗河流经9个国家,埃及和欲与其共享该河水资源的上游国家之间矛盾丛生,其中与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之间的矛盾一度比较突出。约旦河的水量虽然只有尼罗河的1%,但它是巴勒斯坦地区唯一的水源,也是阿以冲突的焦点之一,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同以色列围绕该河水源利用问题进行过殊死斗争和艰苦谈判。叙以谈判最为棘手的问题也包括太巴列湖水资源争执。
③ 摩洛哥队和伊朗队有哪些历史对战
摩洛哥队和伊朗队在历史上仅交战过1场,在一场友谊赛中互交白卷以0比0的比分战平。
伊朗:
世界杯参赛次数:4
世界杯最好成绩:进入世界杯32强
参赛时间:1978、1998、2006、2014
FIFA排名:32
2017年6月12日,伊朗以亚洲区12强赛A组第一,获得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参赛资格。
摩洛哥:
世界杯参赛次数:4
世界杯最好成绩:1986年进入十六强
参赛时间:1970、1986、1994、1998
FIFA排名:40
2017年11月11日,摩洛哥国家男子足球队以非洲区最终阶段C组第一,获得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参赛资格。
(3)伊朗和摩洛哥有什么冲突扩展阅读:
伊朗队成立于1920年,1948年加入国际足联,是伊朗的国际大赛足球代表队,由伊朗足球协会管理。伊朗是亚洲的顶级强队之一,他们的主场是于1970年代兴建的阿萨迪体育场,容量超过10万个。伊朗队的球衣赞助商是adidas。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伊朗同处B组,伊朗最终积4分位列小组第三无缘出线。
摩洛哥队(阿拉伯语:منتخب المغرب لكرة القدم),别号“亚特拉斯雄狮”(Lions de l'Atlas),是非洲国家摩洛哥男子足球国家代表队,由摩洛哥皇家足球协会负责管辖。
2018年世界杯B组首轮,摩洛哥0比1负于伊朗。第二轮小组赛,摩洛哥0:1不敌葡萄牙后,两战积0分的摩洛哥成为俄罗斯世界杯第一支出局的球队。小组赛末轮摩洛哥2-2战平西班牙。
④ 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国家之间有冲突呢
中国的我想不用说了吧
英国和阿根廷(争论岛屿)
巴基斯坦和印度 (克什米尔地区)
西班牙和摩洛哥(直布罗陀地区)
俄罗斯和日本(北方四岛:本为日本,后在二战时被前苏联占聚,二战后前苏联答应归还其中二岛,这件事延至今俄罗斯时代,但日本要求全部四岛)
⑤ 此次伊朗与美国军事对抗对摩洛哥是否有影响
离着远着呢,伊朗在中亚的波斯湾东岸,摩洛哥在西北非的地中海南岸。
如果非要说有影响,那么两国都是穆斯林国家信奉伊斯兰教。
⑥ 摩洛哥伊朗因为什么断交
4月的最后一天,多米尼加共和国闪电宣布与台湾“断交”。当地时间5月1日,摩洛哥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
原来,在被摩洛哥视为关乎国家“最高利益”的西撒哈拉地区独立问题上,伊朗被指责踩了红线。
5月1日,摩洛哥外交部长纳赛尔•布里达宣布与伊朗断交时,指责后者通过其盟友黎巴嫩真主党,向致力于争取西撒哈拉地区独立的““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简称“西撒人阵”)组织运送武器。他还特别强调,断交的决定与当前的国际或地区事态发展并无关系。
众所周知,西撒哈拉地区是一个争议地区。它地处非洲西北海岸,与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接壤,面积约为26.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小。
就在一个月前,摩洛哥政府向联合国报告,“西撒人阵”武装人员进入由摩方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违反受联合国监督的停火协议,希望联合国叫停这些挑衅行为。
类似这样,双方的关系依然剑拔弩张。这个时候,摩洛哥拉黑支持自己“敌对势力”的伊朗,也不难理解。
再看“被断交”的伊朗方面。目前伊方还未对摩洛哥本次宣布断交做出回应。
说句不厚道的话,摩洛哥宣布断交对伊朗而言,应该不属于特别坏的情况。毕竟,伊朗之前遇到过更糟的情况。
来源:北京青年报
⑦ 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矛盾的主要国家是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西亚失败,而面临与孤立的义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义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援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定。这协定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欧洲列强在1914年的海军力量
国家 人员 大型炮舰 吨位
俄罗斯 54,000 4 328,000
法国 68,000 10 731,000
不列颠 209,000 29 2,205,000
合计 331,000 43 3,264,000
德国 79,000 17 1,019,000
奥匈帝国 16,000 3 249,000
合计 95,000 20 1,268,000
来源: Ferguson 1999 p 85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及西勒(或称为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并达成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藉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藉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波士尼亚危机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士尼亚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第二把交椅'('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 (蒙特内格罗) 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鄂图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鄂图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鄂图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阿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鄂图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塞拉耶佛刺杀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Archke Francis Fredinand)夫妇在塞拉耶佛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年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的波士尼亚学生)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藉口,得到德国的支持后,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分裂了千年之久才从新统一起来的 德国迫切希望快速坐大!
⑧ 伊朗和摩洛哥最新谁赢了
伊朗和摩洛哥,伊朗赢了:伊朗1比0战胜摩洛哥。
北京时间2018年6月15日23点整,俄罗斯世界杯B组的第一场小组赛正式开打,对阵双方为摩洛哥和伊朗,最终摩洛哥在补时阶段送给伊朗一粒乌龙球,于是伊朗在场面落后的情况下,1比0战胜摩洛哥,获得了小组出线的主动权。
这场胜利对于伊朗来说非常关键,因为B组的另外两支球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以只有在第一场比赛中取胜,才有力争小组出线的机会。但是对于摩洛哥来说,他们的世界杯之旅或许已经提前结束了,面对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取胜的机会几乎不大。
摩洛哥首发:12号卡约维-穆尼尔、16号努尔丁-阿姆拉巴特(21号索菲扬-阿姆拉巴特)、5号贝纳蒂亚、6号塞斯、2号阿什拉夫、8号艾哈迈迪、7号齐耶赫、10号贝尔汉达、14号布苏法、18号阿明-阿里(4号曼努埃尔-达科斯塔)、9号卡比(20号鲍哈杜兹)
伊朗首发:1号贝兰万德、3号哈伊萨菲、8号普拉利甘吉、4号切什米、23号雷扎扬、9号易卜拉希米(19号侯赛尼)、11号阿米里、7号舒贾埃(17号塔雷米)、10号安萨里法德、18号贾汉巴赫什(14号古多斯)、20号阿兹蒙
⑨ 摩洛哥和伊朗断交,是因为双方领土问题出现分歧了吗
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争议从何而来?
我们需要把时间转到1973年5月,为了彻底结束欧洲在西非洲的殖民统治,西非洲大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相继介入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的独立运动。
并成功逼迫西班牙于1975年11月14日签署了《马德里协议》,根据协议内容西班牙放弃对西撒哈拉,但西撒哈拉人并没有得到跟同时期大多数殖民地一样的建立独立主权国家的机会。
因为西班牙在放弃的同时承认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对西撒哈拉的所有权。但由于这个“分治协议”并没有得到西撒哈拉人的普遍同意,所以上述两国对西撒哈拉的统治并不愉快,西撒哈拉人的反抗此起披伏。
1976年2月7日西撒哈拉人还搭建起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决定跟摩洛哥、毛里塔尼亚死磕到底,1979年毛里塔尼亚由于自身陷入政治危机,率先扛不住,退出了对西撒哈拉的争夺。
但它的退出并没有缓解任何局面,摩洛哥当即出兵将原毛里塔尼亚控制区控制,随即西撒哈拉形成摩洛哥控制四分之三对峙仅拥土四分之一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对于二者的长期对峙现象,联合国曾多次将双方拉在一起谈判,但双方态度都很坚决,摩洛哥认为西撒哈拉就该是它的,而西撒哈拉人民想独立自主。
在如此“南辕北辙”的坚持之下双方几乎完全谈不拢,因而至今双方都还在互相对峙着,且摩洛哥方面还越来越强势。前文可见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决,当摩洛哥认为伊朗支援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时,当即果断表态“断交”,毫不畏惧伊朗地区大国的身份。
⑩ 摩洛哥如何败给伊朗的
6月15日,俄罗斯世界杯B组首场较量在圣彼得堡举行,替补登场的摩洛哥球员布哈杜兹在补时阶段送上乌龙大礼,“帮助”第五次征战世界杯的伊朗队以1:0取得球队世界杯历史上第二场胜利。
伊朗与摩洛哥在预选赛阶段发挥出色,均以不败战绩挺进俄罗斯。这是摩洛哥队自1998年之后首次参加世界杯,而伊朗队首次在世界杯中取胜是在20年前,对手是美国队。由于同组对手还有实力强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因此本场比赛极为关键。
伊朗队将在20日的比赛中迎战西班牙,摩洛哥也将于同一天与葡萄牙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