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的原来国名
伊朗人认为他们是曾经在欧洲和西亚一带非常强盛的雅利安人的后代。所以,伊朗是雅利安的意思。
‘贰’ 过去的强国,古代的伊朗叫什么
叫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也就是说波斯是伊朗的古名。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法维帝国等。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临巴尔干半岛与地中海,南抵亚丁湾和红海,北达高加索山脉跟咸海,波斯帝国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国)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雅利安人的帝国”。
(2)希腊人在伊朗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伊朗 :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简称伊朗。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国土面积约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文明古国。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国,7世纪后遭不同异族先后入侵。18世纪前期,纳迪尔沙推翻外族统治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9世纪后期起,英国和俄罗斯势力不断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不结盟运动(OIC)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
‘叁’ 巴比伦,马岱波斯,希腊,罗马,
古巴比伦(约前30世纪-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距今约5000年前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菲王朝等。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临巴尔干半岛与地中海,南抵亚丁湾和红海,北达高加索山脉跟咸海,波斯帝国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依兰沙赫尔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国”。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艺术也是从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其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西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肆’ 波斯指的是什么
指伊朗的旧称。
波斯 bō sī
1.国名,今伊朗的旧名,在亚洲西部。
2.烛工、烛商所供奉的行神。相传波斯原为一贫苦樵夫,伐树时,偶然间砍倒一棵树,见树皮上有白脂,进贡于禹,后制为蜡烛,遂被奉为行神。
古代文明及民族: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也就是说波斯是伊朗的古名。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法维帝国等。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临巴尔干半岛与地中海,南抵亚丁湾和红海,北达高加索山脉跟咸海,波斯帝国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国)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雅利安人的帝国”。
引证解释:
1. 国名,即伊朗,我国历史上亦称安息。位于西南亚,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和我国有友好往来,并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2. 国名,即苏木都剌国,史书上亦称八昔,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参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元史·武宗纪》。
3. 古代中国人认为波斯是海外出产珍宝的地方,因以借指宝贝。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四回:“手儿里一傍把个包来拆开,只见包儿里面端正有两件波斯。”
4. 指识宝的外国商人。因波斯人善经商,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常把波斯作为商人的代称。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交趾贡龙脑香,有蝉蚕之状,五十枚。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
5. 戏称长髯者。因波斯人每多须,故云。
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为因老夫满面虬须,貌类色目人,满朝人皆呼老夫为波斯钱大尹。”
‘伍’ 波斯是不是就是伊朗
其实可以说伊朗就是波斯。
波斯最早是希腊人对于伊朗这个古老国家的称呼,后来被西方沿用,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崛起,并持续掌握着话语权,于是波斯作为伊朗的称呼,曾经世界通用,一直到1935年巴列维王朝时期,巴列维王朝第一代国王礼萨汗,将国名正式更改为伊朗,并责令国内外通用“伊朗”这一名称,于是伊朗才正式成为国名,为世界所接受。
‘陆’ 我国称伊朗为“波斯”,那伊朗人又怎么称呼我国
波斯是伊朗古时候的旧称,现在仍有近60%的人是波斯人,伊朗这个名字是波斯1935年改的,中国1971年8月与伊朗建交,其实早在千年以前,两国之间就有了交流。早在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与波斯有了联系,张骞的副使到了当时还叫安息国的伊朗。
安息国位于伊朗高原,连接着中国和埃及、罗马等国,位于丝绸之路重要位置。国王听闻汉朝使者来了,带着2万人马来到两国国界边线隆重迎接,汉朝使者回去的时候,安息国王又派人去到汉朝,并把鸵鸟蛋和杂耍艺人带给中国,之后两国经常来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在一些外国人的眼里秦朝就是中国,中国就是秦朝,虽然秦朝已经灭亡上千年了,但它的影响经久不绝,足以见得秦朝的魄力。我们之所以不自称”秦人“主要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比较推崇”仁政“,把秦朝一些严苛法制看作成暴政,对秦朝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自称”汉人“。
‘柒’ 伊朗是波斯人国家吗谢谢
伊朗是波斯人国家
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而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舒”(Parsuash)及“帕尔苏阿”(Parsua)。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伊朗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伯尔萨”(Pârsa,今法尔斯)。希腊人在公元前六世纪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词用于居鲁士二世的帝国,英词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国(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记),称为“派拉斯”(英语:Paras;希伯来语: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国”。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
‘捌’ 古代的伊朗叫什么
叫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也就是说波斯是伊朗的古名。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法维帝国等。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临巴尔干半岛与地中海,南抵亚丁湾和红海,北达高加索山脉跟咸海,波斯帝国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国)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雅利安人的帝国”。
(8)希腊人在伊朗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伊朗 :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简称伊朗。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国土面积约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文明古国。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国,7世纪后遭不同异族先后入侵。18世纪前期,纳迪尔沙推翻外族统治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9世纪后期起,英国和俄罗斯势力不断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不结盟运动(OIC)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
‘玖’ 求雅利安人的详细介绍(人种、民族、历史等)
雅利安人指史前时期居住在今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亦名雅利安语,南亚印欧诸语言即源自雅利安语。Aryan (雅利安)一词源自梵文,意为“高贵”。19世纪,雅利安语一名被用作印欧语的同义语,从狭义上说是指印度-伊朗诸语言(Indo-Iranian languages)。现在此名在语言学中,仅用于印度-雅利安诸语言(Indo-Aryan languages)一支。
雅利安人种
在19世纪中,由于戈宾诺伯爵(Comte de Gobineau)及其门徒张伯伦(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的积极鼓吹,出现过一种“雅利安人种”的说法。所谓的“雅利安人种”成员是讲印欧诸语言的人,有利于人类一切进步的人,并宣称优越于闪米特人、黄种人以及黑种人。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是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成员。这种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已被人类学家们所抛弃,但却被希特勒和纳粹分子所利用,并以之作为德国政府政策的依据,对犹太人、罗姆人(吉普赛人)以及其他一切非雅利安人采取灭绝措施。
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初,许多白人至上主义的团体把雅利安作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标签。由于这种用法与纳粹主义有关,所以该词在一些场合含有贬意(参阅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macy))。
历史
公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马、水牛、绵羊、山羊、猪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高原。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西台人、吕底亚人。 同一时期,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着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雅利安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的塞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
也是从公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和加喜特王国,居民被称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后来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
雅利安人的另一股势力曾经入侵南方。说梵语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经沿西路进入到了印度北部。在这里,他们与最早的黄褐色文明——达罗毗荼文明接触,学习了很多东西。其他一些雅利安民族还扩展到中亚的高山地区。这些地方迄今尤有金发碧眼的北欧系诸种族,不过他们如今用的是蒙古语。
*《辞海》中对“雅利安人”一词的解释:
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的比较和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克尔特语、日尔曼语、斯拉夫语等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现通称印欧语系语言。)
雅利安人种计划
二战期间,纳粹主义为了其人种主义开始的一项秘密计划,希特勒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一书中曾提到,雅利安人,亦为现代的日耳曼人,是继承神志之民族,地球上最优秀的人种。
在纳粹的鼓吹之下,为了创造党卫之中的精英,希特勒曾尝试选取军中符合雅利安特征的男性与金发碧眼的女性结合,进行疯狂的造人计划。他鼓励那些“雅利安人”无休止的生育,但是有幸被希特勒“选中”的雅利安女子之中大多数是性工作者,以及生计无着的无知妇女,这个被战争狂人命名为“生命之源”的计划在二战的炮火中愈演愈烈,希特勒的得力助手希姆莱曾在巴伐利亚建造一座雅利安人种的“摇篮”,这个农场一般的育婴场被堂而皇之的命名为“生命之源中心”。无数的“雅利安”儿童在没有家庭温暖和社会关爱的情况下成长起来。而孩子的母亲们则是不得不为了维持生计与党卫精英们媾和,在鼓吹为纳粹做贡献的社会风气之下成为犯罪者和受害者。
雅利安人种计划的“骄子”们通常被送到育婴院或少年院过着凄惨的日子。或是送给党卫精英抚养,希望他们成为将来德意志的“希望和光明”。丧心病狂的战争贩子甚至不满于雅利安人流水线的生产速度,一度从国外掳来符合雅利安特征的儿童送交德国家庭抚养,以便提高育婴农场的产量。
这是一段被淹没的“雅利安人”历史,但是不仅仅是雅利安人,所有的人种都会记得这段荒唐历史。
‘拾’ 波斯是现今哪个国家的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