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族乐器有几种拉弦乐器,各是什么
拉弦乐器概述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拉弦乐器大多为两弦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数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数是扁形或扁圆形如:马头琴、坠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 典型乐器: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乐器:乐锯(俄罗斯族)、拉线口弦(藏族)、二胡(汉族)、高胡(汉族)、京胡(汉族)、三胡(汉族)、四胡(汉族)、板胡(汉族)、坠琴(汉族)、坠胡(汉族)、奚琴(汉族)、椰胡(汉族)、擂琴(汉族) 、二弦(汉族)、大筒(汉族)、马头琴(蒙古族)、马骨胡(壮族)、艾捷克(维吾尔族)、萨它尔(维吾尔族)、牛腿琴(侗族)、独弦琴(佤族)、雅筝(朝鲜族)、轧筝(汉族)。
❷ 民族乐器有几种拉弦乐器,各是什么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在中国有大量存在。
二胡,四胡,板胡,高胡,京胡,牛角胡,马骨胡,象脚琴,中胡,坠胡,马头琴,艾捷克,小二胡,大二胡,玎嘎那,纳西胡琴,椰胡,蒙古族四胡,萨它尔,四弦胡,二簧,牛腿琴,多朗艾捷克,根卡,呃吱,朝尔,葫芦胡,牙筝
,克亚克,四弦奚琴,独弦胡琴,塔吉克斯坦艾捷克,彝族三胡,朗多依,改革马头琴胡,土胡,库布孜,哈密艾捷克,现代牙筝,胡西它尔,藏京胡,西玎,必汪
,玎黑,高音艾捷克,低音马头琴,彝族四胡,改革四胡,和声四胡,大四胡,低音四胡,双筒四胡,竹筒胡,低音艾捷克,布依四胡
我知道的暂时就只有这么多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记得采纳哦··谢谢
❸ 伊斯兰教有什么乐器吗
乐器和宗教没关系,仅仅和民族、地域有关系。比如你可以问回族人有什么民族乐器,维族人有什么民族乐器,但是你不能问伊斯兰教有什么乐器,因为穆斯林群体的构成十分复杂且遍布全世界
❹ 西洋乐器都包括什么
西洋乐器包括琴类:钢琴、风琴、管风琴、古钢琴、羽管键琴、电子琴、手风琴;拨弦类:古典吉他、电吉他、贝斯、竖琴;木管类: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萨克斯管、巴松管、竖笛、长笛、短笛; 铜管类:小号、长号、大号、次中音号、圆号;弓弦类: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钢片琴、马林巴小军鼓、大鼓。具体介绍以下几种乐器:
1、钢琴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1655-1731)在1709年发明了钢琴。
2、竖琴
竖琴,是一种大型拨弦乐器,起源于古波斯(伊朗),据埃及古图记载,此种乐器出现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当时的形状犹如一个有弦之弓。
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
3、英国管
英国管是双簧管乐器的一种,即F调双簧管、中音双簧管,比双簧管的音域低五度,音色比双簧管浓郁而苍凉,比较含蓄内在,听起来如泣如诉。
4、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小提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
5、钢片琴
钢片琴为法国巴黎mustel , victer发明。其子(奥古斯特)申请专利而正式有此乐器,最初的发音体用一系列音叉,亦称钢叉琴。 1886年正式命名为钢片琴,实际现在的钢片琴音条和共鸣管均以铝制作。
❺ 拉弦类乐器有哪些
西洋乐器常用的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中国胡琴类有二胡、中胡、低胡、高胡、京胡、雷琴、革胡、板胡、坠胡。新疆维族乐器有艾捷克、胡西塔尔、萨塔尔。蒙古族有四胡、马头琴。
❻ 民族乐器有几种拉弦乐器,各是什么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在中国有大量存在。
二胡,四胡,板胡,高胡,京胡,牛角胡,马骨胡,象脚琴,中胡,坠胡,马头琴,艾捷克,小二胡,大二胡,玎嘎那,纳西胡琴,椰胡,蒙古族四胡,萨它尔,四弦胡,二簧,牛腿琴,多朗艾捷克,根卡,呃吱,朝尔,葫芦胡,牙筝
,克亚克,四弦奚琴,独弦胡琴,塔吉克斯坦艾捷克,彝族三胡,朗多依,改革马头琴胡,土胡,库布孜,哈密艾捷克,现代牙筝,胡西它尔,藏京胡,西玎,必汪
,玎黑,高音艾捷克,低音马头琴,彝族四胡,改革四胡,和声四胡,大四胡,低音四胡,双筒四胡,竹筒胡,低音艾捷克,布依四胡
我知道的暂时就只有这么多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记得采纳哦··谢谢
❼ 我想知道民族乐器有哪些
马头琴
专业制琴师恩和近20年的制琴经验,多年专门研究马头琴发声原理及雕刻艺术,积累丰富的制琴,调琴技术,他所制做的马头琴做工精细,声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风格,适合各种场所的演出。他的马头琴销往国内外,深得用户的青睐。他多年搜集各种马头琴教学材料、演奏法、马头琴曲谱提供给马头琴使用者或初学者为大家提供了学马头琴的方便条件。
在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马头琴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当您接触到深情委婉的马 头琴,自然会被她纯美的音色及草原风格的演奏所吸引,领悟到蒙古民族勤劳、朴实的品格。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精细、 携带方便的特点:一棵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 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匹马变了 形的半身像。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早期 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 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用竹管制成,大小不一。芦笙是古老的簧管乐器,约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南方各少数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芦笙虽由葫芦笙演变而
来,但外形与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构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后制成,形体较长,细端为吹口,中间开有安装整管的洞眼。传统的芦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长短不同的白枯竹制成,分两排垂直插进共鸣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处, 开有1个按音孔,在管的上端开有一个出音孔,插进共鸣箱的笙管内镶有铜质簧片。吹奏 时,气流从吹口进入,振动簧片,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音色清晰悦耳,兼有簧、管两 种音质,在某种程度上又接近于西洋水管乐器的音色。 芦笙与笙、葫芦笙的显着不同 点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处,套有竹制的共鸣筒或共鸣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着良好的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动听。
葫芦丝、巴乌都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
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 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 ,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维妙维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 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
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 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 、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三弦源于古时的弦鼗,元朝时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
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 成,有些加装转调移位山口。琴头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 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胶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显
着的特征是琴杆无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鼓框椭圆形,两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猫皮,叫三味线)。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从
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3个弦轴上。近年来三弦开始使用 尼龙钢丝弦。
冬不拉
哈萨克弹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无簧哨管乐器“吐良”又称“妥任”,
流行于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约长四十五公分
的细竹管,中间开一方型吹孔制成,也有用
两、三节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时,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两手做各种闷、放组合,并配合
以吹气的力度变化,可奏出两个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于独奏或民间集体舞伴奏。乐曲
如《丰收调》、《山鸟鸣》。多为景颇族使
用。
吃过田螺的大有人在,对田螺津津乐道的也不少。可你聆听过用田螺壳制成田螺笛吹出声音圆润浑厚、韵律甜美的歌声吗?
田螺笛,原属靖西壮族民间的儿童玩具,在靖西县民族博物馆陈列多年,而挖掘壮族拟声田螺笛则是两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县组织壮族博物馆和当地民间艺人根据有关壮族民间口碑和地方志记载,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从多试式样、多试品种、多试音质等大量的策划和改进工作,终于试制出音色浑厚韵律优美的田螺笛。
壮族拟声田螺笛,在靖西等地历史悠久,只是多年来没引起人们注意。田螺笛的制法很简单。只要选择大个田螺,剪掉尾部尖端处为出音孔,去掉内肉,在离大口处约2厘米处开一笛孔贴上笛膜即可。吹奏时嘴贴笛口,模拟歌曲调子进行吹唱,声音经笛膜震荡,变成笛音由出音孔传出,音质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乐器的声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间曲调和壮剧、巫伦等曲调,与壮族马骨胡、葫芦胡、葫芦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实就是一种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2001年7月,韩国民俗文化考察团到靖西,还专门对田螺笛和葫芦胡等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探讨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将军到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的照片,在京媒体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透过田螺笛圆润浑厚的韵律,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壮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厚的底蕴。
斯布斯额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吹管乐器,它的前身是用草原上生长的“丛文依草”(类似芦苇)制成,现在多用松木支撑。斯布斯额中空无簧,管开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以细线,有的还套上羊肠用以保护木笛。吹奏时将吹口置嘴中,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在乐器发音的同时,还用喉头发出一个持续低音,形成两个声部。乐曲大多由五声音阶组成,节奏较自由,高音靠气息控制,能奏出泛音。它的音量较小,音色柔美。由于乐器没有固定的规格,音域一般为f1-b2。有些牧民在宁静的草原上演奏时,往往把远处的鹿引来,远远静听斯布斯额的演奏,当他们发现不是自己的伙伴在召唤自己的时候,才慢慢地离去。哈萨克族的《额尔齐斯河》描写了额尔齐斯河的自然景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斯布斯额独奏曲。
尺八的历史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一尺八寸,在隋唐颇为盛行,自宋代后渐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际东传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东传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许多中国乐器,流传东瀛。
据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研究馆员孙以诚考证,日本尺八源于我国杭州。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在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 等。后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的护国仁王禅寺旧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称为“古代尺八”,也常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尺八,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只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后面一孔。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后,“普化尺八”传于民间。日本现在使用的尺八就是从“普化尺八”演变而来的,不限长短,一般多为3节、 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它是日本民间主要的吹奏乐器,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和三味线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风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国传入日本的还有“一节切尺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海山(kaizan)将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
侗笛简介侗笛是侗族独特的民间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富有山野风味,常用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广泛流行于侗族地区。
侗笛:侗族独特的民间乐器,侗语叫“介各”或“济各斯”。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既可表现婉转抒情的情调,又可奏出热烈欢腾的旋律。富有山野风味,常用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流行于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区,以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最为盛行。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出土三个陶埙,其中一个陶埙已有两个音孔(《中国音乐史图鉴》Ⅰ—22至Ⅰ—26)。山东维坊姚官庄、山西垣曲古城关东、垣曲丰村、太原市郊义井村、河南郑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庙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埙,分属于不同的原始文化区域。
制作陶埙要选用土质纯净、不带砂石杂质的粘土,颜色不拘,红、黄或黑土均可。将粘土加清水,反复绞拌揉揣,和成软硬适中的泥块,经捏坯、整形、开孔、磨光和煅烧而成。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改进研制成九孔陶埙。
中央民族乐团杜次文,1984年随团赴美国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艺术节,后又在西班牙、西德等国家表演了埙独奏曲《楚歌》、《唐乐》、《风》等。赵良山在《编钟乐舞》中演奏了《八音齐鸣》,均赢得赞誉。九孔紫砂陶埙已在民族乐队中较普遍使用
塞箫
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称展尖,意为堵有软木塞的竹管。汉族称其为塞箫。流 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那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黔、桂、 滇三省区接壤的苗族地区。
管身竹制,多采用当地生长的苗语称胸叮的竹子制作,这种竹材管径较细而竹节修长, 是制塞箫的良材。管长一般42厘米,中间无节,两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径2.1厘米、 内径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径1.7厘米、内径1.3厘米左右。制作时,在上口塞进一个 长2.6厘米、直径1.5厘米、劈去一侧的软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制作,木塞纹理要 与竹管纹理方向一致。将木塞一侧(圆周的1/4弧面)顺纹劈去,然后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的部分与竹管内壁就构成一个半月形进气通道。在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对气道的背面管 壁上,开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孔长1.1厘米、孔宽0.6厘米,孔的下方修削成向内的斜 坡状,作为分气阀。在管身正面中下部开有六个圆形按音孔,第一孔至下端管口为5.8厘米 , 在发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开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间距相等。
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气流由气道进入、冲激发音孔,一部分被斜坡状分气阀挡入 管内,使管内空气柱振动,通过按孔改变空气柱长短而发出高低有别的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净、明亮。c3以上的几个音较难吹 奏。常用的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于独奏,所奏乐曲都来自民歌音调,但无固定曲牌 ,只有远调与近调之分。远调是为在远处的恋人而吹的,起音较高,音色脆亮而悠扬;近调 是为身旁的恋人而吹的,起音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调又有五指调、六指调两 种,前者是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开闭音孔发音,音域较宽;后者则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箫乐曲都含有一定的词意内容,有着独特而完美的表达意境。
塞箫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常用的乐器之一,多由小伙子吹奏。由于运气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乐曲的不同,每个小伙子的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在深夜,在两人相距较远 的情况下,姑娘也能从情人隐隐约约的远调箫声中,听出他是在孤独叹息,或是在责怪自己 没有赴约,还是呼唤自己快去相会。当两个相爱的恋人依偎在一起的时候,低回婉转的近调 箫声,更使他们难舍难分、情似海深。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在苗族盛大的跳坡节上, 吹奏塞箫更成了青年小伙子们表现才华和技艺的好时机,一个个兴高采烈,一曲曲倾腹而出 ,它既是小伙子相互比赛,也是向姑娘们传情,许多美满的姻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小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 隆林、西林、那坡,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地。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24厘米,上口外径1.6厘米、内径1.1厘米,下口 外径1.4厘米、内径0.9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气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处,开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个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3.3厘米。在发 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带有哨音,超吹音色则较尖锐。用于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黔、桂、滇三省区相邻广大地区。�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68厘米,上口外径3.6厘米、内径3厘米,下口外 径3.1厘米、内径2.5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气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处,开有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个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10厘米。 在发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浑厚,超吹音色甜美、圆润,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曲调。用于青年男女 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箫,又名小唢呐、咪咪。苗语:“占得息”、“力布”、布依族语:“布勒歪练”,它是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的主要乐器,是男女青年们谈情说爱时传递爱情的一件最重要的工具。
姊妹箫的曲调很丰富,也很优美动听,可分为三种:一是以民间的唢呐调演变而成的,这一类的流传地域相对广些;第三种是姊妹箫的原始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首,这三首姊妹箫曲调充分表现了姊妹们在娘家时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
姊妹箫这个名称的来历,在广大的民间流传着不少动人的传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山上居住着一家贫穷的人户,夫妻俩已年过半百,身边仍无一男儿,但是却生下了七个聪明伶俐,如花似玉的姑娘,左邻右舍都称之为“七仙女”。他们家虽贫寒,但七个女儿的孝顺和勤俭持家使一家九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姐妹七个不但学会了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七姐妹还有一付好嗓子,她们的歌声甜美动听,使青年后生们赞叹不已。一年春天,七姐妹在楼上纺纱浆线,她们用从山上砍来的金竹把浆好的纱线穿在竹杆上晾晒,竹子和浆线的浆汁所散发出的一股股香气引来了山上的野蜂,野蜂把一根根金竹钻通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孔,并在竹筒内安家落户起来,一天,七姐妹正忙着绣花,徐徐轻风吹来,同时从楼上传来一阵阵悦耳的音乐声,她们还以为是外寨的后生悄悄跑来楼上吹奏箫筒向她们求爱,待她们上楼一看,楼上空无一人,细心的七妹仔细查看,才发现音乐声是金竹上的蜂洞被风吹响而传出的。这一发现使得精明的七妹得到启示,她说:“各位姐妹,我们何不上山另砍一些最好的金竹来各人做一样乐器来吹,这样岂不可以消除我们的寂寞,增加我们的快乐吗?”。七妹的提议得到六个姐姐的赞同,她们各自去砍金竹并按自己的设想做出了七件乐器,一看,七姐妹做的乐器一模一样,吹出的音也一样,她们感到很单调。后来,还是七妹有心计,她说;“我们是七姊妹,何不在竹杆上钻七个孔,每个孔代表我们每一个人,这样,孔多了声音就多,就好听了。”她就这样做了一支七孔箫,一次能发出很多音,动听极了,这是大姐提议:“为了体现我们七姐妹的团结和智慧,选两支最好的联在一起代表我们七姐妹,表示我们姐妹永远不分离。”
乐器做好了,取什么名字又成了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这个说这样,那个说那样,意见一时无法统一,后来她们请来寨上的后生们帮助取名,有的说此乐器是七仙女发出的,应取名叫仙女箫,有的说仙女箫不好听,提议取叫美人箫。这时生在一边的父亲对大家说:“依我看取叫姊妹箫最好,因为它像箫,又是你们七姊妹设想并共同做出来的,叫这个名字,纪念意义更大。”从此,人们就将这个乐器称为姊妹箫。这个乐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据说,那三首主要曲调还是那七姐妹共同创造的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箫的历史和族属,它应为汉代(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的北方民族羌族。由于该乐器来自羌民族,故将其称之为羌笛。在唐代,着名诗人王之涣曾写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绝句。诗中所指的羌笛便是今天流传的民间的姊妹箫。今天,流传在四川西北的羌笛无论它的形状,体量,音乐旋律以及演奏方法均与贵州的姊妹箫一模一样,这难道说四川的羌族与贵州中西部的布依族、苗族有其渊源关系?
姊妹箫这一苗族、布依族的乐器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大家族中是有地位的,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古人将它分在中国八大类乐器中的第四类(竹类);在近代,民族音乐家们将它划分在中国民族乐器三大类中的第一类(管乐类);在今天的民族乐器分类中,民族音乐研究专家们将其划分为中国民族乐器四大类中的第三类(气鸣类)。无论音乐家们把它分入那一类,姊妹箫确是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芒筒,是丹寨苗族同胞最为喜爱也最善长吹奏的一种乐器。
芒筒长短、大小不一,音高各异。中小型芒筒长30—70厘米,大芒筒长150厘米左右,最大者长达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间芒筒依其大小组合在一起称芒筒队。大型芒筒队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组成,分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组。每组三至五支,与各种芦笙组成芦笙乐队。芒筒以圆润雄厚的持续音加强主音,使乐队音响丰满。
[喉管]
喉管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地区。竹制以双簧哨子发音。乐队中常用的是G调中音喉管和D调低音喉管两着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个音孔,只能奏出八个音,按七声音阶次序排列。可奏出音程的跳动,宜可演奏“滑音”、“叠音”、“花舌”、“颤音”等。
喉管没有变音装置,很少转调,偶尔转道属调和下属调。喉管多用于戏曲音乐的伴奏,在某些地区吹打乐队中也有使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喉管有是同其他中、低音乐其结合使用,以加厚乐队的中、低音。
喉管音域很窄,使用受限制,音色不易于其他乐器融合,在乐队中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是中国着名的拉弦乐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纪的中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在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戏曲的伴奏乐器 。
二胡构造简单,一根细细的木制琴杆,长约80厘米,琴杆上有两根琴弦,琴杆下装有茶杯形状的琴筒,还有一把马尾做的琴弓。琴师演奏二胡时采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达三个八度。二胡发出的乐音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以接近于人声的音色,成为一种富于歌唱性的乐器 ,有人还因此称它为"中国式小提琴"。由于二胡的音色听起来略带忧伤,因而善于表达深沉的情感。
1949年后,二胡的制作、改革和演奏艺术得到了发展,它可以独奏,也可以在歌舞和声乐以及戏曲、说唱音乐中伴奏。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二胡更 是一种主奏乐器,类似西洋管弦乐队中小提琴的角色。
由于二胡制作简单、廉价易学而又音色优美,因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是中国民间普及率很高的乐器。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统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广东音乐"是流行在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当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音乐。起初广东音乐中并没有高胡这种乐器,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很快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
高胡的构造、制作和用料与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琴筒较细。由于高胡产生的年代比较晚,因此,乐器制作家们在改造高胡的时候便少有顾虑和束缚。有的乐器制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圆形琴筒改为扁圆形状,使音量加大;有的乐器制作家还把两根弦的高胡改为三根弦,使乐器的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犹如女高音。它的这一特点加上低音区圆润的特色,使它在乐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一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的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着特别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的旋律。因此,它在乐队中经常以华彩的方式给乐曲的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装饰。
板胡
板胡又称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样蒙皮,而是用桐木板,这就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员"。
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❽ 属于我国的民族乐器有哪些
我国的民族乐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吹、拉、弹、打四类。
(l)吹管乐器有:萧、笛、笙、唢呐等。
吹管乐器大部分是木管乐器的性质。它们绝大多数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而且一般的声音都比较响亮,色彩比较鲜明,在许多合奏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吹管乐乐器,依其构造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无簧哨的吹管乐器如笛、排萧等。带哨的吹管乐器如管和唢呐;簧管乐器如笙。
(2)拉弦乐器有:京胡、板胡、二胡、革胡等。拉弦乐器大都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音色一般地也较为柔和优美,而且适应性较强,比较常用的拉弦乐器有京胡、二胡等。
(3)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扬琴、月琴、阮、柳琴、筝、古琴等。弹拨乐器大都比较擅长于演奏活泼跳跃的旋律,有比较强的节奏表现力。各种弹拨乐器,按照演奏姿势与形式,大体可分为;抱弹的弹弦乐器如琵琶、阮、月琴、三弦、冬不拉等;平置弹奏的弹弦乐器如古琴、筝等;打弦乐器如扬琴。
(4)打击乐器有:鼓、锣、钹、木鱼、板鼓、铃鼓等。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因其形制与质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打击乐器主要都是节奏乐器。 笛、二胡、琵琶、丝竹、胡琴、筝、鼓等
先秦时期的乐器已有鼓、鼗、鼛、贲鼓、应、田、县鼓、钟、镛、南、钲、磬、缶、编磐、铃、陶铃、雅、祝、敔、和、鸾、簧、哨(陶制、骨制等) 缶、埙、龠、龢鳌、言、萧、管、篪、笙、琴、瑟、筑等多种。打击乐器有铜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鼓、鼓、桴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三十多种;弦乐器有独弦琴、三弦、匏琴、轧筝、风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种;吹管乐器有幢箫、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荜篥等二十多种。
一、八音分类法
中国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阳骨笛与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埙来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后直到周代,现有记载存留的乐器即已达七十多种,因而产生了主要以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①)、匏②(如笙、竽)、土(如埙、缶)、革(如鼗③、建鼓)、木(如梆子、木鱼)八类。由此可见早在周代,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就都已经齐备了。
以后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历程,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和乐器的交融,直到近代和现代,中国民族乐器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系列。目前,传统民族乐器按照演奏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 吹管乐器 笛、箫、笙、唢呐、管子、葫芦丝,等等;
2. 拉弦乐器 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坠胡、马头琴,等等;
3. 弹拨乐器 琵琶、柳琴、扬琴、月琴、阮、三弦、古琴、古筝,等等;
4. 打击乐器 鼓、板、梆子、木鱼、钹、云锣、大锣,等等。
二、吹管乐器
笛
传统的笛子为竹制,有六个按音孔、一个吹孔和一个笛膜孔。古代叫横吹,后来又叫横笛。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已经非常流行。
笛子的种类很多。主要是筒音(最低音)为a1(实际音)的曲笛和筒音为d2(实际音)的梆笛。笛子均采用低八度记谱。梆笛比曲笛高四度。曲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为徵,其次为商和为宫。梆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为宫,其次为徵。
笛子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发音嘹亮,表现力丰富,是一种应用普遍、深受欢迎的乐器。
箫
箫,又叫洞箫,直吹,六个音孔,没有膜孔。传说源于西汉西羌,所以又叫羌笛,当时只有四个音孔。其实,关于箫类乐器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周代。
最常见的箫筒音为d1,按实际音记谱,筒音作为徵音,称G调箫。
箫的音量很小,强弱幅度也不大,音色恬静、甘美、柔和、深沉,穿透力强,常用中音区,低音区微弱而有特色。
笙
笙,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流传至今,为多管乐器,由簧片振动引起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
传统的笙为十三簧和十四簧,近代有所改进,普遍使用十七簧和二十一簧以上的笙,式样极多,音位排列、音域、演奏手法各有不同。
笙的音色甜美、柔润,比二胡明亮,比笛子柔美,还能方便地吹奏和音。因此除了用作独奏乐器外,还经常在乐队中充当各种音色融合的作用。
唢呐
唢呐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乐器,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民间流行的唢呐品类繁多,大的长达五尺,小的只有几寸。传统的唢呐主要由双簧的哨子、杆子和铜碗三部分组成,杆子有八个按音孔。
唢呐有各种调。最自然的是筒音为徵音,也可以筒音为商、为羽,较少的是筒音为角、为宫。
唢呐音量很大,高音高亢有力,强弱幅度大,发音灵巧,适宜和锣鼓结合,或与整个乐队抗衡,表现热烈的气氛、雄伟的气魄和欢乐的情绪等等,在音乐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三、拉弦乐器
我国的传统拉弦乐器通称胡琴,显然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创造有关。一般认为大约在北宋时期即已传入中原。经过千余年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和发展,成为极具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形成了多种类型。主要分为皮膜和板膜两大类。皮膜类的主要有:二胡、京胡、京二胡、高胡、四胡、马头琴等,板膜的主要有板胡、椰胡等。
二胡
二胡是我国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拉弦乐器,属弦鸣乐器。二胡的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琴弦、千斤、弓子等几个部分。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范围大致是从g-d1到e1-b1。现代采用金属弦后,普遍定弦为d1-a1,尤其在乐队中是如此。但是在演奏某些独奏乐曲时(例如《二泉映月》),还是应该采用不同的定弦,才能表现出乐曲的独特意境。
二胡常用的定弦方法是将里弦作为宫、徵、商、羽,特殊情况也有作为角音的。由于调式、空弦音、换把等的不同,各种定弦方法各有不同的风格韵味。这也是二胡不同于小提琴等西方弓弦乐器的重要特点。
二胡发音延续,接近人声,强弱变化自然,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极为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器乐音乐和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十世纪出现的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华彦钧,将二胡的艺术品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高胡
高胡就是广东音乐中使用的粤胡,定弦一般比二胡高五度。
京胡
主要用于京剧音乐,自晚清起成为京剧、汉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定弦比二胡高许多,高调门的京胡定弦为e2-b2,低调门的京胡定弦也在g1-d2以上。正因为定调高,京胡的音域比较窄,只有一个八度。
板胡
比二胡短小,用椰壳或木、竹制作琴筒,琴杆用硬木,比二胡的粗,弓弦夹在两弦之间演奏。主要用于北方戏曲伴奏,除豫剧是四度定弦外,其他都是五度定弦。板胡的定弦比二胡高,音量较大,是一种雄健有力的高音乐器,适宜表现欢快、热烈奔放的情绪。
四、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琴和瑟。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区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古琴为代表,包括瑟、筝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是平放在一个空木箱上进行弹奏。
古琴
又名七弦琴,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古琴最初为五弦,至周代增加二弦为七弦,三国时有了徽位。从此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稳定,一直流传至今。古琴的演奏有按、散、泛三种技法,变化非常丰富,最适宜表现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和意境,内涵非常深邃,是中国数千年文人音乐的代表,并在二十世纪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古筝
也是很古老的乐器。唐宋时期的古筝是十三弦,之后逐渐有所增加。现代的古筝大多在二十一弦以上。二十一弦筝各弦音位为五声音阶排列,以D宫调为基本调,在演奏时如果要转到较远的调是比较困难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划奏是古筝很有特色的演奏方法。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安装四根、三根或二根弦,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多放在膝上演奏。
琵琶
早在隋唐时代已经非常流行,外来的曲项琵琶改为直项琵琶,由倒抱、横抱改为竖抱,并用手指弹奏,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现在的形制。现代的琵琶安装四根琴弦,一般定弦为A-d-e-a,特殊的乐种、乐曲也有采用别的规格定弦的。琵琶的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又不失柔美浑厚,演奏时左右手的技巧都很丰富,能够多弦同时发音演奏和音与和弦,能够演奏全部半音,表现力异常丰富。历史上琵琶与古琴同为文人音乐的代表,留下丰富音乐文献,自清末以来,无论作为乐队乐器、伴奏乐器还是独奏乐器,都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代表性乐器。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扦击弦发音。
扬琴
我国的扬琴可能与欧洲使用的扬琴同出一源,即来源自波斯、阿拉伯一带,约在明末传入我国,最早在广东一带,后来遍及全国。数百年来主要用于乐队合奏和说唱、戏曲伴奏。
五、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乐器之一。在我国的历史中可以上溯到史前文明时代。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就是以打击乐器为主要乐器的乐队。
打击乐器的分类,按其音质可分为金属、竹木、皮革、石头四类;按其音高又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后一类再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类;按其音响效果和演奏方法又可分为板、鼓、钹、锣四类。
现代民间的锣鼓乐是全部使用打击乐器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称为清锣鼓或素锣鼓。锣鼓乐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乐种,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或作品中的一个独立的段落而存在。
注①:篪,读音chí。
注②:匏,读音páo。
注③:鼗,读音táo。
❾ 民族乐器有哪些
民族乐器有哪些
导语: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的嗓子,有的人的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的嗓子却只能唱低音。以下我为大家介绍民族乐器有哪些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粗略地计算起来大概有500余种。其中在民族乐队中常用的有余种。按照发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拔乐器、打击乐器。本文主要介绍吹管乐器。
吹管乐器是以气流激发空气柱、簧片或两者偶he合振动而发音的一类乐器。qi其共同特点是以气流引起乐器发音。常见的吹管乐器有:笛子、笙(高、中、低)、唢呐、zuo箫-、管子等。现分述如下:
(一)笛
又称“横笛”或“竹笛”。是我国gu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现在的笛子共有11个孔:1个chui吹孔(吹气发音)、1个膜孔(粘贴笛膜)、6个音孔(控制音高)、1ge个前出音孔(调音)和2个助音孔(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笛的品种很多,有曲笛、梆笛、定调笛、玉屏笛-、7孔笛、11孔笛和各种加jian键笛等。便使用得最多的是曲笛和梆笛。
(1)曲笛
又称wei为D调笛。笛身稍长,用于独奏、伴奏昆曲或合奏。曲笛的yin音se色优美、淳厚、圆润,善于表达婉转、细腻而具有江南韵味的作品。如:《姑苏行》、《zuo鹧鸪fei飞》、《中花六ban板》等。
(2)梆di笛
又称为G调笛。笛身比曲笛细而短,用于独奏、伴奏梆子腔或合奏。梆笛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欢快、活泼、刚健豪放而具有浓烈北方色彩的作品。如:《喜相逢》、《五梆zi子》、《荫中鸟》等。
(二)笙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它以簧、管配合振动fa发音,簧片在簧框内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you由簧的乐器。
笙在历代相传中,形制不一,you有19簧、17簧、13簧笙,ye也有出xian现36簧笙。ming明清以来,流行的主要是17簧、14huang簧、13簧笙。新中国cheng成立以后,我国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改革。已先后研制出了21簧、24簧、36簧和51簧笙,还有kuo扩音笙、加键笙、中音抱笙、低音抱笙、键盘排笙等。
笙的结构主yao要由笙斗、笙苗、笙簧三ge个bu部分组成。
笙shi是一件能够演奏和声的乐器,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笙的音色恬静优美、清脆明亮,善于表达甜美、欢快的作品。如:《凤凰展翅》等。
(三)唢呐
唢呐原来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de的乐器,所以,唢呐一名也是来自于古代波斯语Surna的音译。大约在700o多年前的金、元shi时代传入我国。现在,唢呐已成为我国各地广泛使用的乐器之一。
唢呐you由哨、蕊子、气盘、杆和铜碗五部分组成。
唢呐的品种繁多,如果按杆的长短不同可以分为:小唢呐、zhong中zuo唢呐、大唢呐、柏木杆、海笛五种。但现在一般把唢呐按筒音的音高分为高音唢呐、zhong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种。
唢呐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在乐队中常作wei为领奏乐器。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刚健有力。善于表达热烈、欢腾、活泼、豪放的作品。如《百鸟朝凤》等。
(四)zuo箫
又称“洞箫”。是我国古老的吹管乐qi器之一。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我国民间流传了。汉代的“羌笛”就是箫的前身。
箫的品种很o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九节箫、玉屏zuo箫等。箫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音色淳厚柔和,you优美典雅。善于yan演奏悠长、恬静、抒情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等。
(五)管子
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西汉时期(2000多年前)已在西域的龟兹(今新疆库车)流传。
管子的结构比较简单,由管哨-、蕊子、管身三部分组成。管子品种繁多,有小管、中管、大管、双管和加键管等。
管子可用于独奏、合奏、伴奏。
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大管yin音色低沉、浑厚,善于演奏抒情性的作品。
拉弦乐器
拉弦le乐器是利用琴弓与琴xian弦的磨擦产生振动为发yin音源,再tong通过琴筒共鸣与琴弦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拉弦乐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坠胡、革胡、四胡、马头琴等。现分shu述如下:
(1)二胡
又称“胡琴”或“南胡”。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zuo奚琴”。到宋代称“奚琴”为“嵇琴”。到了ming明代,所使用的胡琴已jing经有了千斤。二胡从唐代到现在经历了一个bu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qi期,卓越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杰出的民族音乐家、革新家刘天华i对er二胡的演奏艺术,二胡曲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gai改革。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和椭圆筒等二胡。
二胡的主要结构主要由琴gan杆、琴轴、琴筒、琴弦、千斤、琴码、琴弓等组成。
二胡可用于独奏、协奏、重奏-、伴zou奏与合奏,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一般采用五度定弦。
二胡的音色优美动听、刚柔多变,表现力非常丰富,ji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旋律,又能表现热lie烈、欢快的情绪。特别擅长于演奏抒情和伤感的作品。如:《病中吟》、《良宵》、《二泉映月》、《空山niao鸟语》、《赛马》、《豫北叙事曲》、《战马奔腾》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广东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特色le乐器。
高胡的音色清脆、明亮,适宜演奏抒情、欢快、华丽的旋律。如:《雨打芭蕉》、《步步高》等。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革制成的,是民族乐队中的中音乐器,它的构造与er二胡相同,只是各个部件bi比二胡要大,发音比二胡要低。
zhong中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四度或纯五度。
中胡的音色浑厚、刚劲,在乐队中主要起调整音色和充实声部空隙的作用。中胡的独奏曲比较少,主要代表作有:《苏武》、《草原shang上》。
(4)板hu胡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等。shi是明末清chu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ji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乐器。它的结构基本上与二胡相同,只是整个体积要小些,主要区别是琴筒和qian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呈圆筒形,是用坚硬的梆子壳制成(也有木质和竹质的),琴筒前kou口胶以桐木板,琴筒后口有的敞开,有的开5个音孔。
板胡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有五度和四度两种。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清脆、擅长于表现激昂、欢快、热烈和奔放的情绪,也能演奏抒情、细腻的作pin品。如:《红军哥哥回来了》、《大姑娘美》等。
(5)京胡
京胡最早称“二鼓子”,是京剧的主要伴zou奏le乐器,它是在清干隆50年左右,随着京剧的形式在胡琴的ji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京胡的品种很多,有紫竹京胡、白竹京hu胡和染竹京胡等。qi其规格是根ju据京剧的曲牌而定,如:西皮、二簧、娃娃调等几zhong种专用京剧。
jing京胡主要用于京剧伴奏,也可以独奏。定弦采用五度关系。京胡的音se色清脆、明亮,有穿透力。
(6)坠琴、坠胡
坠琴和坠胡是两种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比较接近的乐器。坠琴又称“坠子”,坠胡又称“曲胡”或“二弦”,qian前者是河南说唱音乐zhui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后者是河南qu曲剧和shan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坠琴和坠胡除用于曲艺和戏曲的伴奏外,还可以独奏或合奏,都是以si四度定弦。坠hu胡的优美,饱满而纯厚。适合于演奏活泼、流畅的zuo作品,还能够模仿ren人声-、打击乐器声和某些动物的声音。
(7)革胡
ge革胡是min民族乐队中的低音拉弦乐器。它shi是在50年代,由上海yin音乐学院的杨雨森先生,以二胡为基础并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te特点创新研制的,gu故称为革胡。
ge革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革胡的音色低沉、浑厚。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乐器。
(8)四胡
汉族称“胡琴”或“四弦胡”,蒙古族称“四弦”、“候勒”。它是18世纪shang上半叶以前传入我国的,主要流行yu于内蒙和hua华北地区。
四胡主要用于曲艺、戏曲、民间、舞蹈的ban伴奏和民乐合奏之中,也可以独奏。四胡演奏的弓法、指法与二胡大致相同,yin音色与二胡似像非像,较有特色,善于biao表现抒情、活泼的作品。独奏曲如:《赶路》、《八音梆子》等。
(9)马头琴
马头琴shi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拉弦乐器,它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ma马tou头琴的历史he和二胡一样悠久,它的鼻祖———奚琴,在1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现在奚族民间(今zhao昭乌da达盟)。13世纪初,马头琴在蒙古族广泛流传。
马头琴主要由琴箱、琴杆、琴头、弦轴、琴码、琴弦和琴弓组成。马头琴经常以独奏形式出现,也用于说唱音乐、民歌、舞蹈的伴奏或合奏。
马头琴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善于演奏悠长、抒情和富于歌唱性的乐曲。如:《嘎达梅林》、《草原赞歌》等。
弹拨乐器
弹拔乐器是利用弹拔琴弦产生振动为主要发音源,再通过琴箱共鸣与弦结合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弹拔乐器有:古琴、筝、扬琴、琵琶、阮、柳琴、三弦等。
(1)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或“瑶琴”,又因为有7根弦,也称zuo作七弦琴。古琴的历史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的周朝,湖北随县曾候yi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七弦汉琴,shi是已知古qin琴的最早实物。古琴在历史的流chuan传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例ru如:南北朝时,古琴音乐已用文字谱记写,宋代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人的史料,遗憾的是,清末民初,古琴开shi始走向衰luo落,弹琴的人日渐稀少。
解放后,我国i对古琴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共鸣箱,使用金属弦、增加电扩音装置,使这一古老的乐器增添liao了新的活力。
古琴主要由琴身(gong共鸣箱)、弦轴板、琴弦、qin琴徽等gou构成。琴弦为丝弦,弦的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yi一弦、二弦、三弦、四xian弦、五弦、六弦-、七弦。
古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合奏一般是与箫一起。古琴的定xian弦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来确ding定,一般以“正调”定弦为基础。
古琴的音色丰富,空弦音(称散音)浑厚、如铜钟声;泛音tou透明如珠,泛yin音zai在不同的音区演奏将获得不同的效果;;按指音(称实音)结shi实宽润、rou柔和纤细。有shen深刻细腻的表现li力。擅长表现借景抒情的作品,特别是抒发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如《流水》、《zuo潇湘水云》等。
(2)筝
筝在公元前237年以前,zao早已在秦国的民间流行,所以you又有“秦筝”之称。最初的筝只有5根弦,后来fa发展成为9弦、12弦、13弦,并且一直使用si丝弦。清朝末期,改为16弦,本世纪30年代使用钢丝弦。新中国成立后,对筝进行了多次改革,如:zeng增加筝de的弦数,使用尼龙弦,出现了转调筝(24弦、25弦、44弦等规格)和49弦的蝶式筝等。
筝可用zuo作独zou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按五声音jie阶排列。筝的音色优美、华丽。表现力极丰fu富,既能表现寂静的ye夜晚,又能描述狂风巨浪;不但能表da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思念、忧伤的情感。如:《渔舟唱晚》、《战台风》、《丰shou收锣gu鼓》、《绣金匾》等。
(3)扬琴
扬琴又称“打琴”、“蝴蝶琴”等。扬琴原来是一种外来乐器,它的前身叫萨泰里琴,是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gu古dai代阿拉伯地qu区流行的乐器。明代末叶,扬琴you由bo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扬琴在我国经过了近400年的流传和发展,不论在乐器制作,还是演奏艺术、乐曲创作等方面,都已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它已jing经是wo我guo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主要由琴箱、弦钉、弦轴、码子、山口、琴弦和琴竹等构成。琴箱为木质梯形,在琴箱的zuo左右两旁设有弦钉和xian弦轴用以张弦。琴弦架在条形多档的码子上,山口是面ban板两侧的长形木条,起架弦作用,琴弦采用钢丝制作,琴竹是两支富有弹性的竹制小zuo棰,用来敲击琴弦发音。
扬琴的品zhong种较多,除传统的八音、十音、十二音扬琴外,还有变yin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电扬琴等。
扬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音域一般为4个八度。扬琴的音se色比较丰富,低音区雄厚、深沉;中音qu区柔美、结实;高音区清脆、明亮而富有透明感。扬琴的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刚劲有力的乐曲,又能表现抒情、细腻的作品。它最适合yan演奏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旋律。也可表现叙事性的音乐作品。《美丽的非洲》、《红河的春天》、《将军令》、《忆事曲》-、《节日的天shan山》。
(4)琵琶
“琵琶”二字在古代原shi是某一类le乐器de的总称,它包括现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和琵琶等乐曲,其原由shi是“琵”、“琶”二字原来的.描摹两种弹奏手法的两个动词:“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故以这两种手法弹奏的乐器统称为“琵琶”。唐代以后,“琵琶”二zi字才专门用来称呼ban半梨形琴箱的曲项琵琶。
秦汉时期,我国就you有了两种琵琶,一种较小,琴箱是圆形,两面蒙皮,称“秦琵琶”;另一种较大,琴箱是圆形、木质的面板,si四根弦,十二柱,后来称“汉琵琶”,又称“阮咸”或“阮”。新中国成立后,琵琶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liao了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琵琶,相与品均按十二平均排lie列,可任意转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琴弦由丝xian弦改用钢丝弦或尼龙钢si丝弦。
琵琶主要由头部、颈部、fu腹部构成。琵琶的品种很多,主yao要以相、品来区分,较常用的是liu六相25品pi琵琶。琵琶的定弦多达12种。
琵琶可用作独奏、协奏、伴奏或he合奏。音色清脆、明亮、结shi实。既能演奏柔美、细腻的旋律,又能表现雄壮、有力的xing形象。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5)阮
阮的前身就是“汉琵琶”,因东晋时期有个名叫阮咸的人最善于演奏这men门乐器,suo所以又称为“阮咸”。由此可见,ruan阮在汉朝时代就已经有了。“阮咸”在唐代极为流行,到了宋代“阮咸”简称为“阮”。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阮jin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研制出了大、中、小阮和低音阮。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用金shu属弦,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音域也加宽了。
ruan阮主yao要由琴头、琴颈、琴身、琴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组成。
大、中、小阮可用于独zou奏、伴奏与合奏。小阮发音清脆、明亮,适合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中阮音色柔和、恬静,善于演奏抒情xing性的乐曲;大阮音色坚实,有力,zai在乐队中常用琶音衬托主旋律或以齐奏伴奏形式造成热烈的气氛;低音阮低沉、宽厚,主要在乐队中担任低音部的和声节奏伴zou奏。
(6)三弦
又称“弦子”。三弦是我国古老的弹拔乐器,它的鼻祖是“秦琵琶”,yin因此三弦的历shi史要cong从秦朝算起。
三弦的pin品种较多,有大三弦、小三弦、电三弦等。
三弦主要由琴头、琴轴、琴杆、山口、琴鼓、琴码和琴弦组成。
三弦主要用于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伴奏和合奏,ye也可以独zou奏。三弦音色qing清脆、深厚而富有弹性,很有民族特色,shi适宜演奏dai带说唱性和激昂的乐曲。
(7)月琴
月琴大约是在唐代,从阮演变出来的一种乐器,当时与阮相似,但后来就与阮完全不同的。
月琴可用作独奏、伴奏或合奏。伴奏多为京剧、楚剧等地方戏曲和曲艺。月琴de的音色qing清脆、柔和-、富有颗粒性。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xu绪。
(8)柳琴
柳琴又称“柳叶琴”或“土琵琶”。柳琴属pi琵琶类弹拔乐器,它的结构与琵琶基本相同,演奏方法也he和琵琶一样。不同的是,柳琴形似柳叶,体积比琵琶xiao小一dian点,演奏时用拔子而不用“指甲”。还有一点不同,柳琴有三弦、四弦和wu五弦的xing形制,而琵琶是四弦。
柳琴可yong用于独奏、ban伴奏与合奏。柳琴属yu于高音乐器,音色gang刚劲,有穿透力,难以和其它乐器融合。特别擅长演奏节奏感强、活泼而欢快的旋律。如《春到沂河》、《幸福渠》等。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是指利用敲击本体引起振动而发音的乐器。打击乐器除少数有固定音高外(如:钟、磬),其余绝大部分wu无固定音高,它们主要通过节奏和音色来装饰和表现音乐,渲染气氛。常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鱼、大锣、小锣-、云锣、钹、碰铃deng等。
(1)大鼓
大鼓也称“大tang堂鼓”,是皮膜da打击乐器中最大的,也是锣鼓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大鼓是在木制的圆筒两面蒙上牛皮制成,圆筒的四周有4个对等距离的金属环,将金属环gua挂在mu木架上使鼓悬空,便于演奏。
演奏da大鼓是用两根较粗的木棰(称鼓棰),yan演奏方法分为单击、双击、演奏、顿奏、顿击、闷击等。大鼓的音色可以bian变化,鼓中心发音低沉,由中心向边缘演奏,声音逐渐变高而坚定,敲击鼓边声音干脆、qing清亮。
大鼓主要在锣鼓队或民族乐队中使用,起渲染气氛和激发情绪的作用。
(2)堂鼓
堂鼓又称“小堂鼓”或“同鼓”,外形与制作与大鼓相同,但体积较小。
演奏堂鼓是yong用两根较细的木棰,奏法基本与大鼓相同,堂鼓的音色坚定而富有弹性,适合在地方戏曲、民乐合奏、锣鼓i队及民间舞蹈伴奏中使用。
(3)腰鼓
腰鼓shi是一种鼓身中的间粗、两端细的筒状打ji击乐器,鼓身的两端蒙以牛皮或骡马皮,鼓身的一侧装有两个金属环,用来系红绸将鼓挂在敲击者的身上(鼓位于腰ce侧),敲击者shuang双手各执一棍击奏,击奏时ke可击鼓面、鼓身,也可以双棍相互敲击,往往是一边击奏,一边行走,还pei配合各种动zuo作和造型,腰鼓主要用于腰鼓队或为民间歌wu舞伴奏。
(4)木鱼
木yu鱼因外形像鱼头而得名。木鱼大多用桑mu木、椿木或檀木、红木雕刻制成。大小不一,yin音高不同,小的音高,大的音低。wang往往是大小木鱼成对使用。木鱼发音短促、yue悦耳,经chang常在活po泼、跳跃de的ge歌(乐)曲中使用,模仿马蹄声效果逼真。
(5)大锣
大锣是锣类乐器中xing形体较大的乐qi器。用铜制作,圆形,直径在90厘米左右。大锣的品种很多,有双光锣、guang光锣、虎音锣、吊锣、大筛锣、抄锣等等,比较常用de的双光锣。
大锣的击奏方法有放音、边音、闷音三种。
大锣不但经常经常用于民族器乐合奏中,而且也用于西方的交响乐队中。大锣在乐队中主要起增qiang强节奏、暄染气氛的作用。
(6)小锣
小锣又叫“镗锣”或“京小锣”。用铜制作,圆形,直径是22厘米左右,锣面呈斜形,中央有yi一小平面,称为“心”。
小锣清脆、文雅、诙谐,在京剧伴奏中常用于轻松活泼的场面。
(7)云锣
云锣是锣类乐器中具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曲调的乐器。传统的云锣一般由10面小锣组成。
60年代以lai来,云锣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出现了29、36和38音云锣,等等。gai改革后的云锣,锣面大小不同,厚度也有区别。音域可达3个八度,演奏fang方法与扬琴相似,有单击、双击、滚击、轻击、重击,还能奏出双音、琶音,甚至四音和弦(双手各执两棰同时敲击)。
改革后的云锣音色清晰明亮、优美纯净,不但能参加伴奏、合奏,还能进行独奏,如:《水库凯歌》就是一首有名的云锣独奏曲。
(8)钹
钹又称为“镲”,用铜制作,圆形,中间隆起部分成半球形(称“碗”),碗的顶部有yi一小孔,用以栓系绸或布,两面钹为一副。
钹的品种较多,主要有:大钹、水钹、小zuo钹、京钹四种。大钹又称“大镲”,钹面较大而薄,音色宏亮,悠长;水钹又称“光钹”,钹面比大钹小,且比较薄,音色比jiao较轻飘;小钹又称“中钹”,钹面较厚,音色响亮、结实;京钹钹面较厚,音色清脆、明亮。
钹的奏fa法有平击、闷击、边击、磨击、交击和棰击等,钹常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以及ge歌舞、器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和锣gu鼓队中,是重要的节奏乐qi器。
(9)碰铃
碰铃也称“碰钟”,在古代称“号”,两只为一副。碰铃用huang黄铜制作,音色清脆、悦耳,如银铃一般。
演奏时,利用穿过小孔的sheng绳子左右手ge各执一只,相互碰ji击发音。
碰ling铃常用于民族、民间器乐合zou奏和歌舞戏剧的伴奏中。
;❿ 中国少数民族有一种用椰子壳做成的乐器是什么
中国少数民族有一种用椰子壳做成的乐器是卡曼贾(类别:拉弦乐器)。
流行于西亚阿拉伯地区及伊朗、土耳其等国,其形制、奏法与新疆地区流行的维吾尔艾捷克相似,但不能同视于维吾尔艾捷克,其中是有很大差别的。起源于伊朗北部的库尔德斯坦。卡曼贾琴头呈塔尖形,长颈,共鸣体用椰子壳或木制成,琴面蒙皮膜;琴体下有一长钉或琴脚,用以支持琴体。一般有两根琴弦,在西亚则有3~4根弦,按五度定弦。流行于克什米尔和土耳其的卡曼贾还常带有一组共鸣弦,与主奏弦成八度、五度关系。
卡曼贾琴头呈塔尖形,长颈,共鸣体用椰子壳或木制成,琴面蒙皮膜;琴体下有一长钉或琴脚,用以支持琴体。一般有两根琴弦,在西南亚则有3~4根弦,按五度定弦。克什米尔和土耳其的卡曼贾还常带有一组共鸣弦,与主奏弦成八度、五度关系。演奏者把琴置于膝上,持弓的姿势与中国二胡相似,弓在弦外,演奏时琴身可自由旋转,以适应弓对弦之间的角度变换。
流行于中国西藏地区的卡曼贾称根卡。据考,约300年前以贡品传入西藏,其形制、奏法与新疆地区流行的艾捷克相似。20世纪60年代,中国音乐工作者对根卡进行改革,制成3弦的中音根卡和4弦的高音根卡。共鸣箱为半球形,用羊皮蒙面。琴头和琴杆成直线,琴头上雕塔式装饰。弦轴与小提琴弦轴相同。琴杆正面为指板,用小提琴弦。3弦根卡定弦为:e1、b1、e2;4弦根卡为g、d1、a1、e2。可奏双弦、三音或四音和弦、拨弦、跳弓、顿弓等技巧。用于独奏、齐奏及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