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2-1逆转黎巴嫩,黎巴嫩此次为何会输
伊朗确实是2-1打赢了黎巴嫩,黎巴嫩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两个角度刁钻的低射守门员没有守住,所以失败了。
2、黎巴嫩的守门员的守门意识不够:防守球门必须要有足够的意识,要注意到球门的死角,因为从任意死角进球都算进球。而黎巴嫩的守门员两次没有守住左下角的左角球,可以说意识相当差劲。
2. 02世界杯伊朗为何没有入选
因为伊朗在2002世界杯亚欧附加赛中两回合总比分1-2输给了爱尔兰,所以失去了晋级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的资格。
2002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小组赛、第二阶段十强赛和第三阶段的附加赛,共有2.5个出现名额。
第二阶段十强赛,两个小组的第一名,获得2个出现名额,最终被中国队和沙特队获得;两个小组的第二名,将晋级第三阶段的附加赛,最终被伊朗队和阿联酋获得。
第三阶段附加赛,伊朗与阿联酋进行主客场两回合比赛,胜者获得0.5个出现名额,最终伊朗主场1-0阿联酋;客场3-0阿联酋,两回合总比分4-0战胜阿联酋,获得了亚洲区的0.5个出现名额。
最后,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的0.5个名额要与欧洲区的0.5个名额进行主客场两回合比赛,决出1个晋级世界杯决赛圈的名额,比赛由亚洲的伊朗对欧洲的爱尔兰,最终爱尔兰主场2-0战胜伊朗;客场0-1输给伊朗,两回合总比分2-1战胜伊朗,获得了2002世界杯决赛圈的参赛资格,而伊朗则在最后失去了参加世界杯决赛圈的资格。
3. 为什么我没中奖,可我选的阿根廷胜,结果是是阿根廷1:0伊朗,为啥没中奖
赢球输盘了让3球阿根廷必须要进4个净胜球才行比如4比0或者5比1这样的比分 谢谢请采纳
4. 伊朗足球国内联赛进球数为什么那么少
因为伊朗足球水平不高,留不住好的球员,好的,球员去国外效力了所以他进球数比较少
5. 伊朗进球作侮辱性动作,是不是无视体育道德
要看怎么看了,其实我觉得这不算什么侮辱性动作,是因为大家都放弃了没有去追。如果他在球门线上颠球或杂耍就有点过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有机会去他们球门前跳一曲在把球用舌头舔进去,加倍 偿还给伊朗,霍霍~~~
6. 点球决胜的时候,球没有直接进门,而是打中门柱然后又弹到守门员身上又进了,这算不算进啊
新浪体育:陆俊老师,您好。伊朗队第一个球的进球方式引起广大网友的质疑,对于博哈尼的这个进球以及裁判员对这个球的判罚,您如何看?
陆俊:关于第一个进球引发的议论我也看到了,不过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这么看待问题吧,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待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发现问题。伊朗队球员在过了门将王大雷之后,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球员回追,相反而是放弃了追赶。
倘若我们的后卫继续紧追,我想这样的状况就不应该发生,伊朗球员也没有这么进球的机会。所以,不应该这么看成是羞辱。尽管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足球比赛中也有发生过,但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当然这之后我们的球员表现的非常出色,在10人迎战的情况下仍然控制着比赛的主动权,体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取胜精神,这点是值得赞赏的。
新浪体育:对于侮辱性进球方式这些东西在规则上有没有相应的规定呢?
陆俊:其实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进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球员的自由,不同情况自然会有不同的方式。国奥球员要是积极回追,伊朗队就不会有停球再进球的时间和机会。总之,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寻找原因。
新浪体育:本场比赛裁判员红黄牌似乎很多,而且国奥球员对于朱挺的红牌表示了异议,请您评价一个这个红牌的判罚以及裁判员的整场表现。
陆俊:裁判员的判罚应该说没问题,整场表现也都很正常,尺度相同没有偏袒任何一方的意思。朱挺那张红牌判罚也是准确无误的:我注意到在朱挺铲球出脚的瞬间,实际上伊朗球员早已经出脚了,应该说朱挺的动作已经晚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动作做的非常不聪明,足球场上的勇敢顽强与此是不同的,要柑桔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动作。
这也说明我们球员经验与自控能力的欠缺。判罚没有任何争议,但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无论是对于朱挺本人还是所有球员都是一个警示吧,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新浪体育:国奥4场比赛吃到了2张红牌,在这方面吃了不少的亏。
陆俊:其实这种赛会制的比赛,关于判罚尺度的问题在赛前裁判长会开会做出一个明确的统一尺度。因此通过几场比赛就应该尽快适应比赛的尺度了。这点对于我们球员来说必须注意,尽快适应大赛尺度,而不能按照自己原有的方式,特别是这种集中赛制的。
新浪体育:在点球大战中,打到王大雷身上的球算进了,这样的判罚让人感觉有些糊涂。在国际足联的规则当中是怎么规定的呢?
陆俊:王大雷那个球确实应该算进。关于互射点球的这个规则曾作过一次修改:在此之前,规则的规定是只要皮球第一次弹地之后这个过程就算结束了。规则改变之后的意思是:皮球运行的整个全过程,比如打横梁再弹地再进门,因此碰王大雷身上之后进门,进球是有效。
不知道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7. 伊朗VS西班牙裁判对伊朗不公平吗
报道称,素以防守见长的伊朗队最终还是被欧洲豪强西班牙击败。在20日进行的俄罗斯世界杯B组第二轮小组赛中,“波斯铁骑”一度摆出6后卫4中场的铁桶阵势,但一记乌龙助攻却帮助西班牙“斗牛士”以1:0获胜。
此后伊朗队还是没能寻找到扳平比分的机会。第81分钟,伊朗队阿米里突破传中,塔雷米头球冲顶,可惜球稍稍高出横梁。最终伊朗队以0:1惜败西班牙。
为西班牙攻入关键一球的科斯塔赛后坦言运气不错。“对手防守能力极强,压得非常靠后,围攻很厉害,所以我们必须耐心寻找机会。整场比赛踢得要比第一场更困难,但好在最后赢了下来。”
在传控打法的豪强西班牙面前,伊朗队将防守做到了极致。伊朗队主教练奎罗斯赛后表示,对手很强大,球队也从对手身上学到很多。“球员尽了最大努力,也在比赛中创造了机会,但视频裁判判处进球无效,这对我们不公平。”
但奎罗斯也同时表示,虽然球员们应该得到更加公平的结果,但这就是比赛,也会尊重裁判的判罚,接下来将会在最后一轮小组赛中拼尽全力。
8. 06年国奥赛,中国和伊朗对决中,伊朗带有侮辱性的进球,你们还记得吗
记得 脚踩足球 举手起哄 等门将过来扑球 在把球推进去..
9. 亚运会中国伊朗比赛中有个侮辱性进球,怎么回事
北京时间2010年12月9日晚21点,征战多哈亚运会的中国国奥队迎来淘汰赛阶段首场比赛,对手是西亚劲旅伊朗队。
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对方的前锋球员波尔哈尼在晃过中国队门将王大雷后并未选择了直接射门,
而是先看看了已被晃过的王大雷,慢慢的将球向球门方向带,直到将球带到球门线附近上竟然将球停下,这时他竟然令人震惊的向身后的队友摆了摆手,示意自己作出的华丽动作,随后将球门轻松推入球门,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粒进球的对于中国队来说无疑是一次莫大的侮辱。
10. 97年十强赛国足主场2:0领先伊朗,什么原因导致最后2:4输球
那场比赛,我记忆犹新啊!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时2:0以后的胜负手!中国打的451阵型,首发:守门员区楚良,左后卫孙继海,右后卫毛毅军,中后卫张恩华,范志毅。左边前卫姚夏,右边前卫李明,攻击前卫于根伟,后腰马明宇,李铁,前锋黎兵!
1.老生常谈的体力问题,中国球员大多数体力不足以应付90分钟的强度比赛,这是第一场比赛,大家很兴奋。60分钟后,中国球员开始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
2.主教练换人有些按部就班,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记得十强赛之前的热身赛就是这个首发,然后60-70分钟上,高峰,隋东亮,李金羽!60分钟于根伟抽筋,隋东亮替换。姚夏抽筋,李金羽替换。然后上了高峰下了黎兵!当时2:0领先,真不应该上隋东亮和李金羽!这时候场上球员思想开始不统一了!有的想防守反击,有的继续强攻!
3.那场比赛,姚夏发挥是真好,姚夏在左路冲的马达维鸡鸭根本攻不到前场!假如当时戚务生用徐宏(稳定)换下姚夏,把马明宇(体力好,能攻善守)推到左路,让范志毅(体力好,身体好!)顶到后腰肉搏,用彭伟国换下于根伟,来控制中场,最后用高峰换下李铁及(那会儿,李铁已经有些懵逼了,覆盖不到位了!),把黎兵(身体好,体力好)撤到后腰!或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这是个人的一点妄想,不喜勿喷
从于根伟和姚夏下场开始,局势彻底逆转。于根伟对伊朗后防线的压制作用有多大,至少需要一个后腰和一个中卫来盯防;姚夏的速度牵制了马达维基亚,使其不敢助攻。很不幸,于根伟受伤,姚夏被替换,伊朗后场压力顿时减轻。巴盖里频频上抢,马达维基亚放肆助攻,只剩下范志毅、孙继海疲于奔命,完全陷入伊朗人的进攻节奏,被逆转毫无意外!
很荣幸,那场比赛看了直播,可以说,2:0领先的时候,心里是真的激动,可实力上的差距很快就体现出来了,这不是一两个人之间的差距,也不是斗志上的差距,跟现在的国足相比,不说观赏性,就是精气神都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还是从领先到被扳平,再到落后,心理上的落差放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比赛中,都会留下阴影,比较着名的就是欧冠决赛的伊斯坦布尔奇迹夜,AC米兰大翻盘利物浦,相同的过程。
所以,从个人角度看,这场比赛国足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实力上还是跟伊朗有差距,主场作战,开场三把斧,很快取得领先,但伊朗人并未心态失衡,看着几位核心球员的串联以及整体的组织逐渐控制了比赛节奏。足球比赛就是这样,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再把握住机会,结局也就不难想象了。
2.国足的教练水平还是低了,戚务生作为国字号教练,水平还是跟国际教练有差距,尤其在那个年代,足球的整体技战术水平往往在低水平球队中体现的很重要,俗话说的个人能力能力不够,就需要整体来凑,莱斯特城英超夺冠的奇迹就充分证明了这点,当时莱斯特城夺冠,队中有超一流球星吗??没有,但球队整体实力均衡,技战术应用得当,整体配合默契,将足球这个团队运动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这场国足比赛,虽然场面比现在的国足好看的多,但从伊朗队的进球来说,还是将后防线的问题暴露无遗,说明国足的整体配合还是有明显问题嘛。那么这集中起来还是体现在教练的水平上。
3.就是我们强调的如何在逆境中作战,恕我直言,国字号运动队伍,无论足篮排还是其他运动,一旦落后,思想状态一崩溃,一个人会传染给整支球队,这个也是我们国字号运动团体项目的通病,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这里不得不表扬一下c罗,世界杯上3:3绝平西班牙就充分展现了总裁的意志品质,真的是力挽狂澜,整支球队都因为他坚持了下来,这也就是亮剑精神,现在的国足,更不想说了,心理更脆弱。
综上所述,个人观点,肯定不全面,而且个人意识较浓浓,欢迎热爱国足之人查漏补缺。
97年十强赛是当时中国队的第一场比赛,赛前全国球迷媒体空前关注,因为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大家给予了厚望,毫不夸张的说这场比赛是在万众瞩目下进行的。
这场比赛已经过去20多年,我对比赛的记忆已经有一些模糊,但是一些细节我还是有印象。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几个镜头:1,比赛中中国队2:0领先后主教练戚务生站在场边挥手让大家回防,脸上表情即兴奋又紧张。2,伊朗队边后卫马达尼基亚下半场突入中国队半场如入无人之境,以及精彩的远射,打的全场中国人鸦雀无声。3,全场高呼换李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奇葩的是主教练还真的换了,结果中国队场面更加难看。4,下半场中国队体力急剧下降,好像有好几个人抽筋。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比赛,或者看整个十强赛,中国队,包括足协主教练和球员,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脆弱的孩子,状态起伏不定,情绪也起伏不定,而且极度缺乏自信。不可否认,当年那批球员在亚洲是具备相当的实力,或许是比赛经验少,或许是主教练能力差,根本就不能拧成一股绳,体现在比赛中球员各打各的,想赢怕输,很多机会都错过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出线的机会是最大的,只是被我们自己提前放弃了。打沙特的时候必须要赢得比赛口号居然是保平争胜,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从第一场输给伊朗的比赛可以反应整个十强赛中国队的状态:主教练能力差,足协乱指挥,球迷瞎起哄,球员比赛经验少抗压差,所以说那届比赛中国没有出线是正常的。
97年十强赛首战,国足在主场先赢后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1998年法国世界杯亚洲区预算赛,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国足首次冲击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
1994年开启的中国足球职业化,让足球这项运动火遍了神州各地。客观上说,职业化对中国球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
但火热的职业联赛,已经94/95两年间多次战胜世界强队的的商业比赛,造成了从足球从业者、媒体到球迷一致对国足实力的高估。
这从时任国足之教练戚务生对十强赛对手的判断就能看出一二。在他眼中,同一小组中,实力在国足之上的只有沙特和伊朗两队,科威特和国足实力相当,卡塔尔则明显弱于国足。但在后来的比赛进程中,正是对卡塔尔的低估,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这是后话。
客观上分析,1997年十强赛国足的分组结果,是最近数届世界杯预选赛中比较差的一次。国足和四支西亚球队分在同一组,需要四次劳师远征飞往西亚,而对手只需要长途飞行一次。西亚球队之间一直以来的默契,也将对国足非常不利。
这届十强赛,在国际足联的决定下,采用了之前预算赛极少采用的主客场赛制,这虽然和联赛赛制有相似之处,但在国家队层面上对国足来说是个新的挑战。
在高估自己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国足教练组决定临战变阵,将一直以来的442打法换成451,并启用于根伟和姚夏两名新人。新阵型在热身赛上表现尚可,但到了压力倍增的正式比赛,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刚刚开始职业联赛四年的中国球员,其实适应能力很差,足协和教练组自视过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大赛前,按照正式比赛的节奏安排热身赛是惯常的做法。当年的世预赛,除了轮空的轮次外,没两场比赛之间的间隔一般是一周左右。但为了预防热身赛造成伤号不能及时恢复,国足把最后一场热身赛和首场比赛的间隔拉大到了12天,对球员适应能力的高估,造成了首场比赛在压力之下体能过早透支,比赛最后阶段被对手拖垮。
另外,当年足协的情报工作可谓一塌糊涂,既没有正确获得卡塔尔队实力的情报,连小组赛最强对手之一的伊朗队主力情况都没有搞清楚。以至于比赛中被马达维基亚打了个措手不及,赛后教练和球员都没搞清楚对方这个厉害的“2号”是从哪冒出来的。
现在来看,1997年十强赛的失利是十分遗憾的,当时国足正处在上升期,如果能正确估计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做好细节工作,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可能会提前四年。
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其实那场比赛真的是挺可惜的,那届国家队基本荟聚了甲A各队的头牌,范志毅、徐弘、高峰、姚夏等等吧。而且当时国足还基本属于亚洲一流球队,拥有主场之利的国足其实还是挺强的,可惜最后被逆转。
那场比赛凭借李明和范志毅的进球两球领先,但是当巴盖里罚中阿里代伊制造的点球后风云突变,我们有点自乱阵脚了。戚务生连续用高峰,李金羽,隋东亮换下黎兵,姚夏和于根伟。这三个换人尤其姚夏的下场我觉得是绝对的转折点,马达维基亚一下就活过来了,两记远射彻底让中国迷茫了。。之后国足就是一片混乱4:2也就顺理成章。
那场比赛输了我觉得原因有三, 一 2:0之前过于兴奋,体力分配不匀导致后边和伊朗人的比拼完全处于下风; 二 戚务生作为主教练思路并不清晰,临场指挥太差了。姚夏当时在场上作用非常明显,马达维基亚在姚夏在时被压制的比较厉害,几乎没有什么助攻,而姚下场后马达维基亚彻底复活。而隋东亮和李金羽,作为四小天鹅是有天赋但对伊朗这种对手完全发挥不了特点,换人后被压制也很正常了; 三 老生常谈的心态问题,米卢说过“中国球员很有实力,但是到场上却发挥不了正常水平的一半”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过于紧张导致根本发挥不了自身实力,而02年米卢带给中国的最大的就是心态的改变,让国足变得更像自己才能出线。那场被追了一个后我们心态就已经变了,到2:3彻底不知道怎么踢了,后边对卡塔尔也是这问题,所以脆弱的心理建设才是当时国足的致命弱点。
首场比赛国足取得梦幻开局,先是获得一个点球,范志毅罚中1:0领先,随后李明门前劲射球进2:0,这么顺畅的比赛是任何队员教练和媒体都不曾料到的。随后国足的老毛病又犯了, 领先不会打,遭逆转也没有良策应对来取胜。 下半场姚夏受伤是一个转折点,范志毅出脚过大,被巴盖里打进一个点球,队员教练心慌了,以前被姚夏压制的小将后卫马达维吉亚大胆插上进攻,连进两球,特别是他的第二个进球,三十米远射令守门员区楚良防不胜防。至此国足算彻底蒙了,戚戌生也没见过这场面,是攻是守也没主意,队员们更不统一思想了, 经过六十多分钟激烈拼抢,国足体能到了极限,多人抽筋, 趁国足疲态被阿里代伊打进一球,以2:4遭大逆转。
主教练都是运动员出身,[紫薇别走][鄙视]【没有学习过先进的足球思念,真正的国际大赛经验不多(尤其胜利经验)。他 自己没有拿主意的担当】,听从观众的 换李铁的呼声 ,导致中场防守力度直线下降。合理安排体能强的队员先依次出场也行,还有蔡晟,宿茂臻的头球优势也没有利用。 我们屡次遭遇黑色X分钟,主教练执教能力欠缺,【应对突发情况毫无办法。在进球后适当地加大针对防守是正确的,体力已透支】。
别忘了伊朗有后法制胜的传统,在96年亚洲杯上韩国以2:1领先,代伊大爆连连进球,以6:2大胜,实力是胜利保证。
总之,西亚人的 [吐血][发怒] 【国与国合伙把国足挤出去了。还是实力,指挥水平,战术按排都有问题,胜卡塔尔一场也出线了,许多如果不可能重来,各方面工作没做好】。换米卢,里皮级的教练肯定出线,和伊朗只差一分,太可惜了。
那场比赛我也看了,看完后和同学喝了一箱啤酒,真是沮丧透了!
当时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从技术到心理再到教练的进场指导,还有人说足协的压力。
后来冷静下来,我想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定位不准。
当时从媒体到足协,对教练和球员都是有影响的,我们定位要夺第一。第一场主场要胜利,没有失败的预案,没有在赛前分析透彻第一场输了怎么办,各队互相之间的胜率多少,更没有分析每一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大家都给球队打气,却没想到怎么给球队减压。
更有甚者,当时无人敢提出我们的目标是争第二。
过于看重第一,反而心态大起大落。
到后来,小组形式一片乱哄哄,倒数第二轮其实还有争第一的可能,足协和球队无人分析出线形式,大好机会又被挥霍。
一直能在上半场打进拥有阿里代伊和马达维基亚的伊朗队的中国队势力没问题,却毁在没头脑的教练和足协身上。
那场比赛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换李铁”。场上一帮假球迷一喊“换李铁”,戚务生是个没主见的教练,还真把李铁换下了场,这是那场比赛的转折点。
李铁虽然射门不灵,有时在场上头脑不清楚,但他最大的特点是跑动积极不惜力,阻截能力强,防守面积大。李铁下场,中国队的后防线顿时吃紧,场上的队员看不住伊朗队的强力前锋阿里代伊和马达维基亚,让他们的水平得到了充分发挥。
那场比赛失利原因有很多,但换李铁应该是那场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场比赛距离现在已经超过20年,现在回忆起来记忆有点模糊,但作为当时在电视机前面亲自观看过直播的老一代球迷,我觉得还是可以发表点个人感受。
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网络和手机,体坛周报成为我们了解比赛动态的唯一方式。我记得体坛周报还用了很大一版介绍伊朗的阵容,提到了三驾马车代伊、巴盖里和阿齐兹,也顺带提到了边后卫马达维基亚。当时,赛前基本的预测是一场遭遇战,双方实力五五开,中国队是主场,略占优势。
比赛开始后,上半场双方互有攻守,整体保持均势,都没有很好的机会。上半场快要结束时,中国队获得一粒点球,带着1比0的优势进入休息室;下半场,右边锋李明一个凌空抽射,把优势扩大为两球。当时,我们一大群学生围在商城的电视机专卖区前面欢呼,险些让商场的工作人员赶走。谁知道,没过几分钟,伊朗也获得了一个点球,然后,马达维基亚一个远射,把比分扳平。这样大起大落之后,气势已经明显不在中国队这边。80分钟后,伊朗又连进两球,最终将比分定格为2:4,中国队首场失利,也间接导致了最终无缘世界杯决赛圈。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场失利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中国队临场比赛经验存在不足,两球领先后,似乎思想有所变化,伊朗点球把比分缩小后,似乎更加加重了中国球员的精神负担。而且,60分钟后,中国队主场的兴奋劲过了,似乎有点疲惫,没能摁住马达维基亚,而他那个时候爆发彻底改变了比赛走势;
2)主教练经验存在严重不足,没能及时阅读场上形式,没能在关键时候做出调整。我记得整个十强赛,当时的教练戚务生都似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换人总是被人指责,而他自己好像也没有特别坚定的想法。主教练的气质也决定了球队的气质。其实,当时如果是米卢做主教练,以他丰富的经验,我觉得结果应该不会是这样。
3)当然,伊朗人的铁血和坚韧也是值得赞赏。在客场比赛,面对亿万球迷的山呼海啸,面对两球落后的局面,伊朗人能够按照既定的技战术,把比赛扳过来,也说明了这个球队的底蕴和能力。
这场比赛也是中国队 历史 上比较痛苦的回忆之一;其实,二十多年后,我们在回想起来,为什么会觉得中国足球总是这么悲惨呢?也可能是中国文化中太在乎输赢,太在乎结果了。而这种在乎又传递给了球队和球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果中国人的 娱乐 精神多一点,不要把比赛胜负看的这么重,结果会不会反而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