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核弹什么时候造成的

伊朗核弹什么时候造成的

发布时间:2022-08-05 03:51:21

❶ 为什么伊朗制造核武器会被发现

最主要直接的原因是卫星侦察

2002年年底,美国公布了其侦察卫星拍摄的有关伊朗中部两处核设施的照片,称伊朗有可能利用这两处设施制造核武器。2003年2月,时任伊朗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伊核计划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

2003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一份有关伊朗核问题报告,指出伊朗未能履行其在核安全保障协议中所规定的申报进口材料及其加工情况的义务。

2011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的报告说,伊朗核计划中有12项问题可能与秘密研发核武器有关。这些问题被统称为伊核计划“可能的军事层面问题”。但伊朗方面对此予以否认。

2013年8月伊朗新总统鲁哈尼上任后,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同年11月11日,双方签署合作框架,伊朗承诺采取一些实际措施,增加其核计划的透明度。

2015年12月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向该机构理事会递交的一份关于伊朗是否秘密研发过核武器最终评估报告称,伊朗在2003年年底前有一系列与研发核爆炸装置有关的行为,但这些研发行为没有超出可行性和科学研究以及掌握某些相关技术能力的阶段,国际原子能机构没有发现伊朗在2009年以后有类似行为。

❷ 伊朗朝鲜核问题产生原因

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了核能源开发活动,并在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就伊朗核问题作出决议,2010年6月,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 伊朗核能源开发活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兰国家,1980年美伊断交,伊朗拒绝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屈服,同时美国在伊朗周边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使伊朗不得不考虑保卫国家的安全,美国开始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美国在伊朗周边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有两次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军常年赖在阿富汗伊拉克不撤军,美国入侵索马里、美军飞机空袭巴基斯坦西部等,而且美军在伊朗近邻的中东、中亚国家、南亚岛屿等驻扎有大量军队,严重威胁了伊朗安全。中东是联系欧洲和亚洲的重要地区,同时富含石油、天然气的等矿产资源,中东一直是大国的目标。世界能源输出的三大咽喉通道——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亚丁湾的曼德海峡都在中东,美国目前已经大部分控制伊拉克和阿富汗,只剩下伊朗还没有控制。美国已经在海湾战争是趁机大举驻军中东,并扩大美军中央司令部的控制范围:它下辖陆、海、空、海军陆战队、特种部队5个分支司令部,还有3个综合性司令部:伊拉克多国武装力量司令部、阿富汗联合力量司令部以及非洲之角联合作战司令部。美国在这些地区总共部署有25万军队。海军第五舰队归中央司令部所辖,其司令部设在中东的巴林。美国可能再次以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发动对伊朗的战争,虽然在伊拉克战争后没有发现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美军控制伊朗,则大大提高美军控制中东和中亚的能力,把美国的实际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连成一片,将使美国牢牢地控制中东和中亚,威胁中国、俄罗斯和阿拉伯国家,并对南亚、西亚、中亚、东亚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俄罗斯等国家将受到常年的重大不利影响。美国的全球目标和中东战略和伊朗核问题密切相关: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维护美国及盟国的扩张利益;扩张美国经济;在国外推进所谓的美式民主,不断削弱外国的内部力量,为美国的扩张提高便利。 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与其合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铀浓缩活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代表欧盟的法国、德国、英国积极斡旋下,伊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 为说服伊朗彻底终止铀浓缩活动,德法英3国还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并于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由于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巴黎协议未能得到落实。 为了打破伊朗核问题的僵局,去年12月,俄罗斯向伊朗递交了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的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1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此举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3月28日,安理会通过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的主席声明。 6月1日,俄罗斯、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举行外长级会议,提出一项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新方案,并要求伊朗尽快对这一方案作出答复。伊朗认为,六国方案虽包含“积极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并多次表示将在8月22日前对六国方案作出答复。 由于伊朗的消极反应,六国外长7月12日在巴黎发表声明,决定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尽管声明隐含制裁的威胁,伊朗依然重申,伊朗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但决不放弃获得核技术的权利。 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并呼吁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合作。但伊朗表示,伊朗的铀浓缩活动只会继续和扩大,不会中止。 伊朗核问题在2006年初成为美国伊朗关系的核心问题,并成为美国伊朗战争的潜在导火索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资料,朝鲜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核技术研究。6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朝鲜创建了宁边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训了大批核技术人才。当时,朝鲜从苏联引进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应堆,使朝鲜核技术研究初具规模。此后,宁边成为朝鲜核工业重地。宁边核设施位于朝鲜首都平壤以北约130公里处,是朝鲜主要的核研究中心。宁边5兆瓦核反应堆属于石墨反应堆,于1980年动工,1987年建成。这种核反应堆的废燃料棒可被用来提取制造核武器的原料——钚。 美国从1958年开始,在朝鲜半岛南部及其临近地区部署了大约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导弹、核炮弹等,其针对朝鲜的目的很明确。美国还为韩国提供了核保护伞。 尽管前苏联和中国都曾经对朝鲜的安全做出过承诺,但是,这种承诺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护伞;而且,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和中国都没有在朝鲜长期驻军,因此,在核领域的安全问题上,朝鲜与中国或者苏联的关系并不密切。 这种态势导致以下后果。第一,朝鲜在安全上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苏联或中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其次,由于当时苏联和中国在安全上给朝鲜的承诺不包括核领域,因此,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 1974年,朝鲜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照该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接受其检查。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关注朝鲜的核项目,1988年下半年,美国正式对国际宣称朝鲜在宁边的核反应堆已经能生产可制造两至三枚原子弹的钚,此举立刻引起朝鲜的强烈反应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1年9月27日,前任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宣布,撤除美国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战术核武器。这是当时东西方全球战略互动的一部分,它在事实上大体满足了朝鲜要求美国撤出驻韩国核武器的呼吁,客观上推动了朝鲜核问题的积极转变。 1991年底,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韩国政府宣布韩国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国已经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韩双方签署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签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协议。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是,1992年下半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与朝鲜就视察问题出现摩擦。 1993年3月12日,朝鲜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朝鲜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国和朝鲜进行了副部长级的谈判,并于1993年6月11日达成一个联合声明。原则上,这次核危机得以解决,实际上,双方仍有很多争执。 1994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对朝鲜进行核项目调查并对其进行制裁。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往平壤斡旋,与朝鲜政府达成了《朝核问题框架协定》,此一协议是朝鲜核危机的直接渊源。按照《朝核问题框架协定》的要求,朝鲜必须冻结其各种核项目,并在所有核设施上加装监控系统,禁止一切关闭项目的重启。 因担心朝鲜发展核武器,1994年10月21日,美国与朝鲜在日内瓦签署了一项关于朝核问题的《朝美核框架协议》,朝鲜冻结其核设施,美国牵头成立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负责为朝鲜建造轻水反应堆并提供重油,以弥补朝鲜停止核能计划造成的电力损失。此后,宁边5兆瓦反应堆中8000根废燃料棒被取出封存。 然而,美、日、韩三国协助朝鲜拆卸石墨反应堆并帮助朝鲜建设两座轻水反应堆的承诺一拖再拖。这两座反应堆的发电能力约为2千兆瓦。 2001年,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上台后,美国对朝政策变为强硬,并于2002年初将朝鲜与伊朗、伊拉克一起称为“邪恶轴心”,媒体披露的美国《核态势审议报告》也将朝鲜列为使用核武器的对象之一。 200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平壤后,美国宣布朝鲜“已承认”铀浓缩计划,并指控朝鲜正在开发核武器。朝鲜则表示,朝鲜“有权开发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厉害的武器”。同年12月,美国以朝鲜违反《朝美核框架协议》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随后,朝鲜宣布解除核冻结,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其核设施上安装的监控设备,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 2003年1月10日,朝鲜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再次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同时朝鲜表示无意开发核武器。朝鲜核危机正式爆发。 地下核试验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 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达成共同声明。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2005年11月,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最终达成《主席声明》,各方重申将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 2007年2月8日,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2月13日,六方达成共同文件。 2007年7月14日,在韩国运送的第一批6200吨重油抵达朝鲜先锋港后,朝方关闭宁边核设施。同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时隔5年后重返朝鲜,前往宁边地区监督和验证关闭核设施。 2007年10月3日,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的共同文件。根据文件,朝鲜应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全面申报核计划;美国根据朝方行动并行履行其对朝承诺。 2008年1月1日,因双方就申报问题存在分歧,朝鲜错过原定申报核计划期限。 2008年5月8日,朝鲜向当天抵达平壤访问的美国国务院韩国科科长金成递交共有1.8万多页的朝鲜核计划文件。美国政府称此举为核查朝鲜核计划的“重要一步”。 2008年8月26日,朝鲜宣布,由于美国拒绝将朝鲜从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并“考虑采取按原状重新恢复宁边核设施的措施”。 2008年10月11日,美国宣布将朝鲜从所谓“支恐”国家名单中除名。朝鲜12日宣布,重新开始去功能化进程。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人员随后获许进入宁边核设施。 2009年4月5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新闻公报,宣布朝鲜于当地时间4月5日11时20分(北京时间10时20分)成功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 2009年4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朝鲜发射问题一致通过一份主席声明。声明说,发射活动违背安理会2006年通过的第1718号决议,安理会对此表示“谴责”,要求朝鲜不再进行进一步的发射活动。 2009年4月25日,朝鲜外务省宣布,朝鲜已开始对从试验核反应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进行再处理。 2009年4月29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说,如果联合国安理会不就侵犯朝鲜自主权的行动“赔礼道歉”,朝鲜将再次进行核试验和试射洲际弹道导弹。 2009年5月25日,朝鲜宣布成功实施核试验,称这次核试验在爆炸当量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进一步提高了核威慑能力。

❸ 为何欧美国家无法容忍伊朗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看了上述问题,我不得不指出,该题目存在表述错误!第一,欧美俄等国并没有长期容忍巴基斯坦拥核,相反,美俄等国曾经给巴基斯坦制造了不少麻烦。第二,美国等国在历史上曾积极赞成伊朗发展核武器,后来随着国际局势发生变化,相关国家才转而反对伊朗!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美国退出伊核协议

结论

在我看来,伊朗想要发展核武器的动机没有错,毕竟,哪个国家都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可不幸的是,伊朗毕竟只是一个地区大国,由于其身处敏感位置,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大国关注。


伊斯兰革命卫队

一般情况下,伊朗研发成功核武器并不现实。除非该国能像巴基斯坦和印度一样,瞅准大国博弈的缝隙来拼一把。或者学一学以色列,选择无条件服从某个拥核大国的安排。当然了,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如若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哦!

军武视界原创,严禁抄袭或搬运,违者必究!

❹ 伊朗有核弹吗

截至2020年11月,伊朗没有核弹。

对于伊朗来说,开始提炼高纯度的浓缩铀,扬言制造核武器,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态度给美国人看。除此之外,从客观条件来看,伊朗想要制造核武器也是困难重重的。

伊朗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他们现在已经能够得到4.5%丰度的浓缩铀,之前的伊朗核问题协定规定伊朗浓缩水平必须限制在3.67%,显然现在伊朗已经突破了这个限定。

即使如此,想要把浓缩铀丰度提高到武器级别的90%以上也是相当不易的。也许伊朗未来可以做到,但现在根本做不到,至少还需要好几年的努力才可以。

(4)伊朗核弹什么时候造成的扩展阅读: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

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药量来表示,称为TNT当量。美、俄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TNT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当量在几十吨。

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

❺ 伊朗首席核科学家遭暗杀身亡,会对核研究造成怎样的影响

伊朗首席核科学家遭暗杀身亡,会对核研究造成怎样的影响?伊朗是一个拥有核能力的国家,因此受到了国际方面的制裁,随着伊核协议签订之后,其实伊朗已经不再做核能方面的一些动作,这次他们的首席核科学家被暗杀,对于伊朗来说有一些影响,下面给大家具体说明:

三、伊朗首席核科学家具有领导和组织能力,死亡之后对于团队工作有影响:

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是一个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十分卓越的人,他在核能方面,组织了几次大型研究工作,成绩斐然。现在他的离开,造成了领导和组织工作困难,也会影响到伊朗核能研究。

伊朗什么时候可以制造出一颗核弹

官方回答;其实伊朗已经具备核武,只是迫于外界压力,军事机密不外泄。

❼ 伊朗如果成功拥有核武器,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

伊朗如果拥有核武器,绝对是一场灾难,全世界的。1.伊朗是一个神权大于世俗权力的国家,它并不热衷于富裕、平等、自由、和平等普世价值观,全世界伊斯兰化,输出宗教与革命才是它一贯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且议会与总统只是摆设,国家战略只决于教宗一人,集体理性在绝对权力下起不了作用,昏聩老迈后他想把核武器投向何方,谁人能阻止?2.伊朗拥核会在中东彻底改变战略平衡,以色列、沙特、约旦,黎巴嫩等要是还能坐得住那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以色列肯定得先动手,趁其羽翼未丰,锯掉魔鬼的核犄角,沙特,约旦则不顾一切也要拥核,那中东火药桶点燃只差一个火星了。3.如果伊朗拥核,那安理会五常的脸皮已经被踩在脚下了,联合国安理会从此以后再无权威,可以解散了。

这将导致中东地区爆发核大战风险提高,中东地区的每个国家在搞核武器!

❽ 简述核弹的由来,发展和禁令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

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坏力制造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维持原子核裂变或聚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

裂变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的铀—235或钚—239从亚临界态向超临界态转变,也就是使核装置产生中子的速度大于中子从核装置逸出的速度。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种转变:一种方法是把核装置分成两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后用炮式设备把两部分击成一块;另一种方法是用烈性化学炸药包住处于亚临界态的球形核装置,通过引爆将核装置压成超临界态。

聚变核武器是使氢的同位素氘或氚化锂这类热核燃料中产生起爆条件,用裂变核弹的方法使核武器中的热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温,从而引起核聚变。

原子弹和氢弹通常以千吨或兆吨梯恩梯(TNT)当量作为单位来表示。如1945年美国投在广岛的裂变核弹,不到50公斤的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化学炸药。各种聚变核弹即热核弹(氢弹),其威力最高可达60兆吨。据计算,在核武器爆炸时,1公斤铀—235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释放的能量,而1公斤氘和氚的混合物完全聚变时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公斤铀—235完全裂变所放出能量的3—4倍。

核武器的种类

目前,人们所说的核武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原子弹:即主要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叫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

氢弹:主要利用重氢(氘)、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武器,叫作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中子弹(又称为加强辐射弹):是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主要用来杀伤人的小型氢弹,其主要特点是爆炸释放的能量不高,但核辐射很强,因而适于杀伤装甲目标内的有生力量,大幅度减少非直接攻击目标的连带毁伤,故被称为“干净的”战术核武器。

目前,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分别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武器,目前尚在研制中的冲击波弹、电磁脉冲弹等武器属于第四代核武器。

核武器的发展

核武器几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伴而生。1938年12月,德国化学家哈恩和物理学家斯特拉斯曼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笠年初,两位科学家将这一发现公布于世并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论证。不久,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和他的合作者又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的反应过程,提出了完成这一反应最好的原素是铀—235。

1939年8月,美国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他的建议当即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1942年8月,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名为“曼哈顿工程”的核弹研制计划,动用了6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耗资200亿美元,经过历时3年的努力,终于在二战结束前研制出了三枚原子弹。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于1945年研制出的3枚原子弹分别命名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大男孩”是一枚钚弹,重约5吨,当量为1.9万吨TNT;“小男孩”是一枚铀弹,重5吨,当量为1.4万吨TNT;“胖子”是一枚钚弹,重4.54吨,当量为2万吨TNT,其中两颗分别投掷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1954年3月1日,美国试爆了氢弹,1963年,美国又宣布研制成功了“中子弹”。

在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同时,英国、法国和德国也在从事核弹的研制工作,但因这些国家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完成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前苏联,物理学家赫廖罗夫和佩特扎克也发现了铀原子核的自发变裂现象。卫国战争爆发后,这一工作被迫中断。1943年初,前苏联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苏联也基本上掌握了原子弹的研制和生产技术。1946年前苏联拨款50亿卢布用于核武器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8月29日,前苏联在阿拉尔海附近的哈萨克试验场爆炸了第一颗试验性原子装置,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1953年8月12日,前苏联又进行了以固态氚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第一颗氢弹试验。

1952年5月15日,英国在澳大利亚蒙特贝洛岛进行了首次原子弹试验。1957年5月15日,在太平洋圣诞岛进行的首次热核试验表明英国也掌握了氢弹的生产技术。

作为另一个西方大国的法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也不甘落后,继1960年2月13日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后,1968年8月24日又试爆了第一枚氢弹。其后又进行了中子弹的试验。

为了打破世界大国的核垄断,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同时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中国研制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卫,并公开承诺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最终目标是全面销毁核武器。随后,中国又进行了数次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中国首次进行地下核试验爆炸和坑道自封闭技术获得成功。这是中国首次进行的地下核试验。1978年10月14日,中国首次竖井核爆炸试验成功。其后,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坑道和竖井方式的地下核试验。中国所进行的各次核试验都是在周密的安全防护下进行的,没有造成任何放射性伤害。1981年后,中国多年未进行大气层核试验。1986年3月21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今后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到1981年为止,中国在大气层中共进行了23次核试验,其中弹道导弹核武器空爆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取得了核弹头研制定型的完整经验。飞机投掷氢弹空爆成功,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个飞跃。1996年7月30日,中国政府宣布从即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同年9月24日,中国等16个国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首批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生产制造一件核武器,需要高深的技术和较多的物质条件。其中至关重要的条件是拥有一定量的裂变材料。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少国家相继掌握了核技术,从理论上讲具备了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根据当前的技术,获取用于核武器的裂变材料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核反应堆获取燃料并经处理后获得,二是通过对贫化材料浓缩获得。因此,国际社会把凡具备上述设施的国家都称为有核能力的国家,截止到1998年,具有核动力反应堆或核研究反应堆的44个国家都被列入有核能力的国家。除了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5个国家以外(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试爆了核试验),这些国家还包括以色列、日本、南非、伊朗、巴西、朝鲜和澳大利亚等。

为了获得核威摄力量,不少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其中更直接地投入则是为了研制核武器而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核试验。对于非核国家或核武器技术不够先进的国家来说,核试验往往是检验其核武器成功与否的必要途径。

核试验通常分为原理性试验、科学性试验、改进和定型核试验、库存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核试验等。一些国家当前进行的核试验基本上是地下进行的。地下核试验是把设计的核装置(或核弹头)经过多种复杂的环境考验后,放到一定深度的地下进行核爆炸,以验证所试验的核装置(或核弹头)是否满足要求,验证理论计算和工程设计是否正确,以改进设计和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等。截止到1998年5月底为止,全世界总共进行了2058次核试验,其中美国进行了1032次,前苏联进行715次,法国进行了210次,英国进行了45次,中国45次,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

❾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的国家地位问题。
简介:
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5月为惩罚伊朗核计划而签署单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来,“伊朗核问题”已经存在了13年。13年以来,伊朗在发展核技术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联合国安理会从2006年起已相继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1个警告决议和3个制裁决议,新的决议也在酝酿之中。但在安理会的压力面前,伊朗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争取到了4年的发展时间,伊朗核技术水平已经在制裁年代里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关伊朗“研制核弹头”的传闻和“军事解决”的推测也出现于各国媒体,“核问题”在逐渐向“核危机”演变。

伊朗的核计划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伊朗核危机到底会如何收场,需要从多方面展开探讨,而探讨的结果只能是更多的担忧。

核武器的持有者与核不扩散体系的无奈

一般来讲,在国际事务中,大小国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问题上,各国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着“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自《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并于1970年3月生效后,这种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输出核武器及其制造技术,而其他国家则不可以发展和拥有核武器。中国是1992年3月正式递交条约加入书的,因此中国对该条约也承担相应义务。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拥有核武器的5个国家,恰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5个主要战胜国和当今国际体系的缔造国,对世界和平负有特殊的责任,在核武器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们拥有的核武器属于“大国核武器”。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仅是“大国一致”的宣言,也大体表达了188个签约国的共同愿望。但在条约生效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压力,于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竞赛方式同时挤进了核武器拥有国的行列。世界在震惊之余意识到,这两个多次交战的宿敌同时拥有核武器,或许会避免新的战争,于是就采取了默认态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无碍大局。他们拥有的核武器属于“定向核武器”,尽管违法,但被容忍。

不过,如果伊朗也拥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样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宿敌在南亚的核竞赛,伊朗和伊拉克这对宿敌在中东的核竞赛也曾经紧锣密鼓。两个国家的核计划都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伊拉克核计划的哺育者是苏联,伊朗核计划的哺育者是美国;伊拉克的首座应用性核反应堆的提供者是法国,伊朗的首座应用型核反应堆的提供者是德国。20世纪70年代的竞赛高峰期,伊拉克领袖萨达姆说:“你要问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拥有核武器,他都会告诉你说,他想拥有”;伊朗国王巴列维说:伊朗“毫无疑问会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拥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扭转了两伊核竞赛暨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核竞赛的进程。革命后的伊朗以西方为敌,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萨达姆空军的8次轰炸严重毁坏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国反应堆,以色列的空军则彻底摧毁了伊拉克即将投入运行的法国反应堆,两国间的核竞赛不得不中场停歇。

战后,萨达姆错误地入侵科威特,引发了联合国授权、美国主导、有40多个国家参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战争,萨达姆不仅“被打回了老家”,还接连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说恢复核计划,最后连政权都丢掉了。萨达姆的错误导致伊拉克核计划的彻底破灭,意味着阿拉伯人输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竞赛,同时也意味着伊朗的核计划从此成为西方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钉,不可能不受到严控和高压。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弃核,另一方也必须弃核。《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这里被认真地派上了用场。

简而言之,无论是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是根据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的基本认识,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都会“严防死守”。也就是说,当今的国际环境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装。

伊朗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难以补偿的高昂代价

早在1957年,美国就同伊朗签订了和平利用核能协议,那时候的伊朗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坚定盟友。两年后,美国帮助伊朗在德黑兰大学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实验型核反应堆。1974年3月,巴列维公布了他的宏远规划:在1994年建成总能量为2300万千瓦的核电站(相当于23个目前俄罗斯帮助伊朗建设的布什尔核电站)。

一个石油输出国竟然制定了如此庞大的核计划,不能不引起世界关注。刚刚以盛大的波斯帝国2500周年庆典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维国王,丝毫不掩饰伊朗核计划的真实目标,于1974年6月在巴黎对媒体公开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制造核武器。当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联合电力公司签署了在布什尔建设两座总价值为50亿美元的核反应堆协议,伊朗核项目年度预算也从3000万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1977年5月,法国也同意为伊朗建设两座9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

1979年4月伊朗新体制建立之时,布什尔的两座核反应堆已完成过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布什尔工程被迫中断,但伊朗的努力从未停止。尽管伊朗总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电站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核开发应该限制在研究领域”。但从1984年起,伊朗核计划的恢复步伐加快,大量留学生被派出学习,并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设施。由于德国坚持在两伊战争结束后方能继续执行协议,有关伊朗开始向中国、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国寻求技术援助的报道随之频繁出现。据西方媒体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两伊战争最艰苦的鏖战阶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的专机就从巴基斯坦秘密运来了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样机与制造核弹头和运载导弹的设计图纸。显而易见,战争使得伊朗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了建立核威慑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国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中国领导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够“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核查和监督的规定,接受中方有关原则,中国愿意考虑向伊朗提供核电站设备”。次年2月,双方达成了建设两座30万千瓦核电站的意向合同。孰料来自中国的核技术显然不能满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国同伊朗的核电站建设商业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伊朗便于1995年1月同俄罗斯签署了100万千瓦核电站的建设合同,紧接着又在同年4月同俄罗斯签署了开发铀矿资源和建造铀浓缩设施的协议。

处于战后经济恢复期的伊朗在发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国的警觉。1995年5月1日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发表声明说:“我们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伊朗已建立了组织机构,负责获取和发展核武器”,“从其组织、计划、采购和隐蔽活动来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谋求核能力的几乎所有国家所采取的典型路线发展核武器”。一周后,克林顿总统正式签署了断绝美伊贸易和投资的行政命令,严禁美国石油公司同伊朗进行任何石油贸易,以迫使伊朗放弃拥核尝试。

新形势下,俄罗斯取消了为伊朗建设铀浓缩设施的计划,中国则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术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罗斯继续建设核电站承诺的同时,抓紧自行发展铀浓缩技术,秘密建造相关的核燃料循环设施,并取得了显着进展。

美国认为伊朗开发铀浓缩技术是伊朗核武器计划的组成部分,因为伊朗一旦建成了铀浓缩设施,就能在任何时间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迅速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而伊朗在巨大的压力和一连串制裁决议面前,丝毫没有表现出放弃既定核计划的意图,对抗在所难免。

对于自己的核计划,伊朗政府一贯否认有制造核武器的意图,再三重申是为了发电和满足医疗与农业所需。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并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铀浓缩设施的消息传出后,伊朗的处境进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体广泛报道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即将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责伊朗正在秘密研发核弹头的消息。该机构新任总干事明白相告,“我们获取的情报显示,伊朗过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发用于导弹的核爆炸装置”,他还证实了关于伊朗生产纯度为20%浓缩铀的说法。

从伊朗的角度来看,放弃和退缩意味着彻底失败。因为以往半个世纪,这个国家为成为核大国而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除了受到周边国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觉这一巨大的政治代价,为开发核技术与建立核设施所投入的巨额费用严重拖累了石油工业的复苏。由于战争摧残和设备老化,伊朗石油工业日渐萎缩,原油日产量从革命前的600万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万桶,而国内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进口。据西方专家判断,如不及时扭转这样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将不再是一个石油输出国。考虑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汇总收入的80%,政府预算的60%也来自石油收入,这样的前景是不堪设想的。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缩么?即便退缩,已经付出的高昂代价能都得到补偿么?即便退缩可以换来美国对伊朗体制的认同,体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证,但谁能补偿数千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和20年的发展机遇期?

根据安理会以往的3个制裁决议(第1737、1747和1803号决议),伊朗的核技术与中远程导弹开发及生产部门、相关负责人和革命卫队将领都在制裁名单之上,相关材料进口渠道和资金往来都被冻结,甚至重型常规武器的进口也被禁止,接下来的制裁又会是什么?新的制裁能保证伊朗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响么?

从中东的宗教和民族关系看伊朗核危机的发展前景

对于伊朗核问题的实质,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坚持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问题,一旦伊朗拥有核威慑力,核不扩散体系势必会进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势必难保;

也有人说是伊朗同西方国家关系问题,特别是美国和伊朗的关系问题,只要美国承认伊朗现行体制,双边关系正常化,伊朗不再为国家安全担忧,自然就没有坚持发展核威慑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开言论则认为,他们是在合法行使本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外界无权干涉伊朗的这一合法权利。实际上,对于伊朗核问题的思考,不仅要避免单一视角,也要避免冷战思维,更多的思考似乎应该集中在现行国际行为准则和中东的宗教与民族关系上。

现行国际行为准则在这一问题的体现就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必须得到尊重,同时尽量避免军事解决。可以说,这两项的前者是解决伊朗核危机应该坚持的底线,后者则在一定程度是愿望的表达。历史告诉我们,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和军事解决的选择是难以确定的。仅就冷战结束后海湾地区发生的三次战争而言,无论是1990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联合国授权的多国部队解放科威特,还是2003年美国主导的联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事先都存在政治解决的可能,但最终都是诉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机也存在着最终以武力解决的可能。

从中东的宗教和民族关系来看,问题似乎更加沉重。中东的历史一向是各种文明交融和冲突的历史,中东的土地一向是各种宗教和民族冲突的舞台。中东主要民族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冲突就会席卷整个地区,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战期间,在美国和苏联的干预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犹太这中东四大主体民族各有各的后台,尽管冲突不断,但基本维持了该地区的势力平衡。

美苏冷战在中东地区最早决出胜负。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国主导下实现了和平,标志着苏联的失败和美国的胜利。但与此同时,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将不仅将伊朗转变为美国的敌人,还通过什叶派的革命输出将逊尼派的阿拉伯国家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引发了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国家和西方支持下发动对伊朗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中东势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结果,也是逊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叶派的波斯人之间的一场新的血腥较量。

两伊战争基本上打了个平手,后果是两败俱伤。战后萨达姆的错误政策不仅导致自己亡党亡国,还给伊朗的崛起制造了绝好的机会。历史上的伊朗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今天的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区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国的疆域之内。伊朗的崛起,特别是拥有核威慑力的伊朗的崛起,势必会对中东新的势力均衡带来巨大的变数,引发难以遏制的核竞争。

以色列是目前中东唯一拥有核威慑力的国家,也是被伊朗视为死敌的国家。对于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个阿拉伯世界实现和解之前,以色列弃核与中东无核化进程是难以启动的。

对于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国家也绝对不会接受。只有土耳其静观事态发展,因为伊朗的核突破不仅意味着波斯帝国有了复苏的希望,也意味着曾经统治了整个阿拉伯世界4个世纪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启动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毕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国有着本质的不同。自从波斯帝国在1300多年前臣服于阿拉伯人并皈依了伊斯兰教之后,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冲突不仅是中东主体民族之间的生存空间冲突,也具备了伊斯兰教教派冲突的鲜明特征,阿拉伯人是绝对不会面对可能拥有核威慑力的伊朗而无动于衷的。

显然,除了国际行为准则以外,伊朗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国际行为准则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拥核,但在犹太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压力面前,伊朗和平拥有核威慑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压力面前拒不妥协,势必给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制造口实,而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断伊朗崛起的进程。

这就是核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家地位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伊朗手里。

❿ 伊朗核物理专家,法克里扎德被杀的真相是什么

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被谋杀,这意味着什么呢?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法赫里扎德在伊朗的地位是如何的?伊朗这么多人,为何非要要谋杀他呢?

法赫里扎德是伊朗核计划负责人,他甚至被西方某些外交官称之为“伊朗核弹之父”,也就是说若是伊朗选择核武化,法赫里扎德才是他们核武器的奠基人。有这个人伊朗就可能会造出核武器来的。

之所以要杀他,很显然是有人不希望伊朗有核武器的。

到底是谁杀了法赫里扎德呢?

我们先看看他是如何被刺杀的?

若是真的和美国开战,对特朗普来说是有利的。若是发生了战争,他就会继续坐在总统的宝座上,这也是特朗普想看到的。

但是,大概了是不会发生开战的可能的。

不过,不开战对特朗普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他就要下台了,他在位的时候把伊朗给彻底的得罪了,若是拜登上台后,想要修复和伊朗的关系,重新加入《伊朗核协定》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所以说这事是特朗普给拜登出的一个难题。

那么,法克里扎德在自己的国家被杀说明了什么呢?

1、不希望伊朗有核武器

2、没有核武器,就会处处受人牵制,别的国家想要实行暗杀,就会直接选择动手。就像年初他们暗杀苏来曼尼一样。

说白了就是伊朗太弱了。

所以说不管是什么时候,强大才是硬道理,只有强大了,才有所谓的和平与安全。

在这里向中国制造核武器的科学家们致敬,正是他们护卫了我们的安全!

阅读全文

与伊朗核弹什么时候造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一天增加多少疫情 浏览:113
印尼香焦干等食品的关税为多少 浏览:555
越南榴莲饼品牌有哪些 浏览:928
大数据分析越南什么行业正在兴起 浏览:685
荣县中国石油在哪里 浏览:45
去英国读书如何选专业 浏览:455
印度飞饼面粉怎么和 浏览:43
越南人是怎么过河的 浏览:230
为什么伊朗那么难打 浏览:550
和平精英国际服荣誉积分怎么弄 浏览:320
去越南芽庄签证多少钱 浏览:294
中国哪里适合看夜空 浏览:774
在北京怎么去越南 浏览:132
英国房子是怎么收费的 浏览:110
用番茄酱怎么做意大利面 浏览:871
英国先令相当于多少便士 浏览:11
英国摇滚组合叫什么 浏览:196
中国现有多少上将 浏览:618
伊朗为什么逮捕特朗普 浏览:978
意大利的满天星是什么 浏览: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