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亚(雅)利安人是什么人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高尚”)属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他们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长头多须,高鼻子,蓝眼睛,浅色头发是原居于今天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被誉为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西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山羊、水牛、绵羊、马、猪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的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西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高原。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西台人、吕底亚人。 同一时期,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
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着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雅利安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的塞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
也是从西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和加喜特王国,居民被称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后来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
而最先进入伊朗高原的一部分雅利安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西元前1200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约于西元前1200年来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他们遇到了当地土着达罗毗荼人的顽强抵抗,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脚步,经过6个世纪的漫长战争,雅利安人最终把大量土着达罗毗荼人赶走,有的则变成了雅利安人的奴隶。
另有一说,中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塞种,是继续东迁的雅利安人后代。
在20世纪,纳粹分子改变“雅利安”原来的意义,用这个字眼指“高尚的纯种”,认为德国人是雅利安人的典范。实际上,同样属于雅利安民族的罗姆人(又名吉卜赛人,欧洲人普遍误认为他们来自埃及)却遭到纳粹的迫害,理由是他们是劣等混血种,生活习惯和日耳曼民族完全不兼容,丢尽雅利安人的脸、玷污德国人的纯洁,这就说明了纳粹的人类学概念有严重的矛盾。
二战时,德国纳粹为实现雅利安人对世界的统治,在残忍屠杀数百万犹太人和被纳粹归为“劣等”族群的同时,还炮制了一个名为“生命之源”的秘密计划。
秘密计划由党卫军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牵头,目的是在全欧范围制造“优等”雅利安人。纳粹在欧洲建立特殊产房,符合种族标准的女性可以在此生产金发碧眼的未来精英。其中约60%产妇为未婚妇女。纳粹利用当时社会不接受未婚先孕的现实,将新生儿从母亲手中夺走,送到纳粹党徒家中抚养。
以1940年为例。纳粹占领德国周边一些国家后,鼓励士兵在当地寻找雅利安血统的妇女,并在这些国家建立10所特殊产房。最后约有8000名婴儿出生。
两年后,即1942年,纳粹开始在这些国家仔细挑选具有雅利安人特征、金发碧眼儿童,并把他们强行带回德国,接受纳粹教育,使之“德国化”。
为掩盖事实,纳粹在二战结束前销毁“生命之源”计划的许多文件。欧洲到底有多少“希特勒婴儿”至今仍是未知数。据估计,仅在德国一地,这一数字就在5500人以上。
‘贰’ 西亚的地形以什么为主主要有什么安纳托利高原什么
西亚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西亚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地中海东岸区,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下列地形单元:
1.地中海沿岸平原
滨地中海东岸,宽度一般不超过十几公里,地表主要由第四纪松散物质组成,滨海有广布的沙滩和低湿地。塞浦路斯岛位于地中海中,西南为由火山岩构成的山脉,北部为石灰岩构成的低缓丘陵,中部为平原。
2.山地丘陵
自北而南有安萨里耶山脉、沙尔吉山脉、黎巴嫩山脉和约旦 山地等丘陵山地,为背斜山地,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本带山地宽约40~67公里,平均海拔800~1000米,黎巴嫩山脉的库尔内特—萨乌达山高度为海拔3083米,是本带山地最高峰。山地地势西缓东陡,高差明显。东邻约旦谷地的耶路撒冷海拔为900米,与距24公里处的死海高差达1300米。
3.约旦断裂谷地
即死海地沟带,是东非裂谷带的延续,又称西亚裂谷带,包括约旦河谷地、死海洼地和阿拉伯谷地。约旦河谷地与西侧山地丘陵之间为高差达1200米的陡崖谷壁,约旦河自北向南流,切穿玄武岩注入死海,长约320公里。阿拉伯谷地介于死海和亚喀巴湾之间,宽15~25公里,长约175公里,谷壁陡立。
4.东部山地
又称东约旦山地,在约旦断裂谷地以东,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台地性山地,海拔450~1200米,地势向东缓倾。
西亚高原区
1.小亚细亚高原
又名安纳托利亚高原,由边缘山地和内陆高原组成,是一个山间高原。北侧边缘山地总称庞廷山地,自西向东横亘着克罗卢山脉和卡德尼兹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以石灰岩为主构成的山脉,海拔2000~2500米。地势东高西低,北坡呈阶梯状下降,南坡向高原内部逐渐过渡,山间有深切谷地和陷落盆地,沿海为狭窄平原。南侧边缘山地为托罗斯山脉,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脉呈弧形,大体作雁行式排列,分为西、中、东托罗斯山脉。海拔多在2000~3000米间,有的高峰在3000米以上。山势陡峭,向东逐渐过渡到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南侧山地陡峭,直逼海岸,沿海平原狭窄,以安塔利亚平原、塞汉河与杰伊汉河下游三角洲较为重要。
2.亚美尼亚火山高原
又名亚美尼亚山汇(或山结),由小亚细亚高原东延山脉和伊朗高原西伸山脉汇聚而成,即庞廷山脉、托罗斯山脉与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的汇合处——山结地带。高原海拔高度大多为3000~4000米,地势高峻,是一个以火山喷发物为主的熔岩高原,主峰大阿勒山位于东托罗斯山脉的东端,是一个死火山锥,海拔5165米,直径约40公里,峰顶终年积雪。这里有由火山熔岩堵塞河谷形成的凡湖,为高山堰塞湖。高原构造活动强烈,火山地震众多。火山沿从厄尔布尔士火山至凡湖北岸西潘火山,以及自卡兹别克火山至大阿勒山之间的构造线有规律地分布,大约有十几座火山锥体,岩浆活动激烈,形成不少温泉。
西亚处于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的、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叁’ 中亚在西亚的那个方向,西亚向东还是向西,还是向南是中亚
中亚在西亚的东北方,西亚向东是中亚。
中亚,中亚细亚的简称,指亚洲中部内陆地区,该概念最早由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围存在多种界定,狭义上一般限于“中亚五国”(不含哈萨克斯坦的欧洲部分)。从地缘位置看,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西亚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黎凡特。面积约723.76万平方公里(不含西奈半岛,含土耳其在欧洲的国土),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经纬度定位为12°35′N~43°34′N,26°16′E~74°56′E。两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北回归线过中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炎热干燥沙漠布; 农业主要靠灌溉,山地绿洲可放牧; 冬季降水地中海,西亚北非均分布。
地理环境
西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代着名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过中亚、西亚,到达欧洲。西亚除有铁路、公路以及国际航空线联结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非洲之外,还控制着海上交通要道。
‘肆’ 关于西亚
西亚有20个国家,分别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塞浦路斯,黎巴嫩,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约旦,阿富汗,以色列,卡塔尔,巴林。
西亚气候类型分区
(1)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 从阿拉伯半岛直达印度河下游的塔尔沙漠,都分布有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因为这里广大面积的陆地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地面存在着山间高原和盆地,也有助于荒漠气候的形成和发育。这里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如巴格达夏季气温可达49℃,冬季最低气温为-8℃。卡拉奇夏季和冬季分别为48℃和4℃。塔尔沙漠以东,因季风作用,亚热带干旱气候的分布逐渐中断。亚洲亚热带地区与非洲南部相似,地势不象北非那样平坦,而且东部地势起伏悬殊,也阻止了干旱气候大片地东伸。塔尔沙漠地区由于盛行从伊朗低压南缘向东扩张的热带大陆气团(Tc),它使赤道季风气流(Em)不能远达北方;加上西南季风在它北界上的垂直厚度扩张得并不厚;此外,本地区夏季高空为反气旋形势,低层为显着的热低压,下低上高,不易致雨,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仅75~150毫米左右,形成荒漠。伊朗高原主要为由边缘山脉围绕着的山间高原与盆地,夏季不如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区酷热,冬季不如中亚地区寒冷,气候上具有由温带干旱地区到热带干旱地区的过渡性质。高原冬季气温多在5~10℃,夏季气温在南部低地可达30~32℃,最高可达40~50℃,由于本区西接地中海式气候区,故冬春有一定降水,且西部雨量较东部为多,扎格罗斯山脉西南坡和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但内部降水不足100毫米,形成了荒漠。
(2)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热带荒漠、半荒漠气候区) 本区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的南缘,是北非荒漠带向东的延伸。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的影响,气候非常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为30~39℃,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0~25℃,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5℃以上,夜间有时降低到0℃,年较差一般在18℃以下,日较差有时达到35~40℃。本区由于得不到西南季风的润泽,故降水稀少,在荒漠中有的多年不降滴雨(但也有一次暴雨降水几十毫米的记录),因此热带荒漠广布。热带荒漠区与温带荒漠区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前者夏季酷热,冬季不寒,是典型的干热气候,沙风暴经常发生,伴随着高温和非常干燥的空气(相对湿度为10%)。
泛沦干旱气候即荒漠气候,是以非纬度地带性占优势的,尽管从温度考虑,南北方向可划分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然而除个别情况外,它们在地区分布上是连续的,因而很难把它们分开。全球干旱区的分布,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10°~50°,南半球则在南纬15°~50°之间。近赤道的干旱区主要见于南美秘鲁沿岸、巴西东北部、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地。世界上干旱区分布最广的地区是北非西岸—撒哈拉—阿拉伯半岛—伊朗—中亚,东西长达13000公里。亚热带和热带荒漠可统称热荒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日照强,每年日照时间达3500~4000小时,相对湿度低于50%,年均温高于18℃,有些地方在25℃以上,地表温度可达80℃,夜晚却可低到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0℃,年较差不大,在18℃左右,日较差相当大,达35~40℃,降水很少,一般低于250毫米,有的地方少于100毫米,甚至几年滴水不降,并常有沙暴。温带荒漠即冷荒漠,它的特点是冬季很冷,极端温差可达90℃,最冷月平均气温3~-10℃,夏季在树荫下温度可达50℃左右。在北半球,温带荒漠与陆地面积广大、远离海洋有关,而亚热带与热带荒漠则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3)亚热带夏干气候区(地中海式气候区) 本区主要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内陆除外)、地中海沿岸区域和伊朗高原西缘。同大陆东岸同纬度季风地区相比,气候特点显着不同,这里属于大陆西岸亚热带气候,夏季晴朗、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西亚(West Asia)又称西南亚。亚洲西南部地理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在亚洲的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在亚洲的地区、土耳其在亚洲的地区、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亚洲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面积约718万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欧洲的2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
自然地理特征
代着名“丝绸之路” 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再由西亚到欧洲的。现在,西亚除西面有陆路和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外,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也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峡则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而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咽喉”。因此,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的现代陆海空交通枢纽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高原为主的地形 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干燥的气候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着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着。
荒漠、半荒漠景观 西亚自然植被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很少,且有显着耐干旱特征;发达的根系、肉质茎、针状叶,多为矮生和垫状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风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较丰富的绿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较充足地区,绿洲上生长的枣椰林是其特殊景观。
富饶的石油资源 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着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其他矿藏有铬、铜、锑、锰、铁和磷灰石等。
复杂的人文地理特征 西亚不仅是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区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几经瓜分,使本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及领土、边界问题都相当复杂。多年来成为两个民族之间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或一国内民族之间政治动乱的导火线,再加上外来压力的插足与控制,使之更加复杂化。西亚地区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根源、发展进程,趋势都与之有关。
居民 有2.2亿多人(1990年)。是战后人口增长最迅速地区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过30‰。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亚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区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为22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中海沿岸、两河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沙漠地区人烟稀少。西亚拥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湾的几个石油输出国,外籍劳工占总劳动力的80%左右,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劳务市场。人口城市化进展迅猛,从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几个产油国高达80~90%。百万人口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13个,德黑兰(600万人)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城乡差别极大,农村仍是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约占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区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国。小亚细亚半岛多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犹太人的聚居区(约占83%)。塞浦路斯主要由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组成,外高加索地区居住着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等。
经济发展特征 按其经济特点可分为两种经济类型,即石油输出国和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输出国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国。石油是各国经济命脉,石油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绝对优势。且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和商业都是以石油生产为其发展基础。战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单一经济结构常受国际市场,特别是能源市场的影响,为此,各国正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劳动力资源不足,每年从国外进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术员,成为世界重要劳务市场。国营企业为主,各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石油输出国经济多以农牧业为主。采矿业、加工业均较薄弱,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在运输、加工和提供劳务上颇得石油之利,获相当收入。当然各国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受气候影响,灌溉农业地位重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次为粟、稻谷等。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甜菜等。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如椰枣、榛子、阿月浑子、石榴、油橄榄、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要进口区之一。
‘伍’ 西亚的地理位置
西亚的地理位置
西亚(Western Asia),亚洲西部,自伊朗至土耳其,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门户是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重要出口,航运十分繁忙。
苏伊士运河和红海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印度洋和地中海。
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地形以高原为主。这里的波斯湾及里海沿岸是着名的石油产区,西亚也是局势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地理
西亚不仅是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即两河文明)位于如今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区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几经瓜分,使本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及领土、边界问题都相当复杂。多年来成为两个民族之间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或一国内民族之间政治动乱的导火线,再加上外来压力的插足与控制,使之更加复杂化。西亚区一系列问题根源、发展进程,趋势都与之有关。
位置
西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代着名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过中亚、西亚,到达欧洲。西亚除有铁路、公路以及国际航空线联结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非洲之外,还控制着海上交通要道。
地貌
西亚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又称两河流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陆’ 西亚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地形以高原为主。
西亚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又称两河流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着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着。
‘柒’ 西亚地理位置
西亚位于东半球;远离海洋海,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干燥少雨。
‘捌’ 西亚的伊朗高原地区
闭塞的山间高原
包括高原内陆及其周围山地,主要由南北两侧的边缘山地及中间高原盆地所构成。其边缘山地属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山带。分为两支,北支主要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彼得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南支主要有扎格罗斯山脉、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并东延成苏来曼山脉。伊朗高原南北介于中亚平原和阿拉伯海及其海湾之间,西邻亚美尼亚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接印度半岛区的塔尔沙漠,东西长达2500公里,南北最宽为1500公里,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属伊朗,小部分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
伊朗高原周围山地高大险峻,尤其是兴都库什山和扎格罗斯山脉等,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有冰雪覆盖的山峰高大连绵,十分壮观雄伟。
干燥的伊朗式气候
伊朗高原气候主要属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具有大陆性显着、温差大、冬春降水多等特点,因此称伊朗式气候。南部边缘为热带干旱气候。
伊朗高原基本上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东北信风带,地势较高,气流多来自干燥内陆,高原内部又呈盆地状,导致本区气候具有突出特点:大陆性显着,冬凉夏热,年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大部分地区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尚不到100毫米,仅在边缘山地特别是迎风侧降水量较多,厄尔布尔士山北坡和里海沿岸年降水量常超过1000毫米,是降水最丰富的地区;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在500~750毫米之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自北而南、从西向东、由山地到内陆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
内陆流域广大
封闭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伊朗高原上形成了广大的内流区(包括无流区),内流、无流区约占其总面积的2/3。高原上没有真正的大河,河流长度不大,流域面积有限。河流的水量少,水位季节与年际变化都很大,多季节性河流等成为本区突出的水文特征。高原内部基本上为内流区和无流区,内陆河多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的内侧,流向内陆低地。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喀布尔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萨巴里湖,全长1110公里,是伊朗高原最长的河流,为内陆河,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补给,最大径流量在春季或春末,此时在干旱的低地可出现春洪水灾。其余较大的内流河有赫里河、哈利勒河、库尔河等。外流河多分布在高原边缘山地的外侧,都很短小,流域面积也很小。最长的外流河是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流向西南,在阿巴丹附近汇入阿拉伯河,全长550公里,有一定的通航价值。此外,还有一些更短小的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湾、波斯湾。着名的湖泊有萨巴里湖、纳马克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
植被
自然植被—土壤主要属亚热带荒漠草原、荒漠和灰钙土、棕钙土及漠土系列,自然景观多为半荒漠、荒漠景观。整个内陆高原基本上是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稀疏,植物种类很少,多生长疏生短草和肉质、多刺、根系发达的灌木。森林面积很少,仅占10%左右,在南里海低地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森林茂密,多阔叶林,在扎格罗斯山地西部有较稀疏的森林,在山地森林带以上分布着大片的山地草原。
自然资源
以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的西南麓,即构造上属新褶皱山地的前缘凹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已探明储量100多亿吨,是西南亚也是亚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产地。铁矿亦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区,如克尔曼、巴米安等地,储量大、品位高。铜、铬、铅、锌等矿储量也相当可观。土地主要是适于放牧的各种草地,可耕地较少,不足总面积的1/5,水源不足,使草场载畜量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