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数学界诺奖”最年轻获奖者多少岁
4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当天揭晓,4名数学家获得这一奖项,最年轻的获奖人年仅30岁。这4名获奖者分别为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彼得·朔尔策、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教授阿莱西奥·菲加利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克萨伊·文卡特什。
现年40岁的考切尔·比尔卡尔是出生在伊朗的库尔德人,从伊朗德黑兰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迁居英国。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代数几何,特别是其中的双有理几何。他在获奖后表示“非常高兴和兴奋”,他将继续自己热爱的数学研究。
2. 亚州各地高中数学难易度分析与学生程度(如:内地,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
东亚: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国,还有中国,有5个国家。东南亚: 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3. 为什么总说国外数学教育不如我们,但是成就却如此不凡
在网上游览一些搞笑视频,我们总能看到类似国外学生在数学方面一些啼笑皆非的内容,大多数人也许只是哈哈一笑,并不在意。国外学生数学非常差,这似乎成为了我们的常识,但是我们又发现,为什么尖端的科技都在国外?为什么他们数学那么差却还能造成非常牛的东西?这合理吗?我们中国学生从小接触到的教育是天道酬勤,只要努力,你就会成绩好,就会成功,几千年来这种价值观一直深深印在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国外教育与中国教育存在差异,但是很多方面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简单,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国外学生数学差,却还能发明出很厉害的科技?
总结:不光是数学,在其他科目上我们国家教学模式仍然存在问题。无论什么科目,我们总是强调“重复”的总要性,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取得好成绩是必然的,但是这样培养人才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做法。“重复”可以让你做对题,取得好成绩,但是它也会固化你的思维,让你变得没有创造力。举个例子,我们国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会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孩子“记住了,0不能做分母”很少有孩子会问“为什么”,就算有孩子问,老师的回答估计也一样“分母为0无意义!”,在国外有个小学生向老师提问分母为什么不能为0,老师让他自己研究,他经过好几个月的讨论与学习,写了一篇假如分母为0会出现什么问题的文章,结果被刊登在专业的数学研究报纸上。
这种情况在我国不会出现,没有老师愿意自己的学生去做“无意义”的事情,在老师和家长看来,提高成绩才是王道,但实际上恰恰是这种“无意义”的事,更能提高孩子的思维和兴趣,对他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再提一点就是我们国家在大学之前的教育太过严谨,一到大学反而放开了,而国外大学普遍是大学才是真正努力用功的开始。“在对的年纪做对的事”,孰是孰非其实我们已经看出来了,教学特别是教育人才,要讲究“厚积薄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世界人民已经懒得吐槽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了,正如他们已习惯于惊叹中国学生的天才。
脱离计算器就不会四则运算,把sinx/n算成“six”,美国学生闹的笑话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就兴起“救救孩子”的呼吁。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能力之强,令大多数美国中学生咋舌。
网络中广为流传的美国学生在数学试卷上闹出的笑话
【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好】
在经合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的中学生在数学水平测试中超过其他75个城市,排名第一。英国人不胜羡慕,立刻邀请了60名上海中学数学老师赴英介绍经验。
来源:OECD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另外,其制定的各国家和地区15岁学生数学成绩排名,大陆尚未作为整体参加测试,但中国上海的成绩高居第一,美国只排在36位。
除了日常的教学,竞赛的成绩也体现了这一差距。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面向中学生的最着名竞赛之一,自1985年中国参赛以来,19次获总分第一。中国以外,只有韩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苏联(俄罗斯)、伊朗和美国获得过总分第一,其中,美国仅仅获得过一次。
好事的美国媒体当然会反思。9月份时,《华尔街日报》援引波士顿东北大学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将落后的原因归纳为语言问题。
也就是说,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语言带有天然的数学优势,比如汉语,10个基础汉字就能呈现所有数字,而英语却要20个不同的单词,影响了头脑运算效率。
不同语言中,中文、日语、土耳其语都可以运用凑十法表现数字,英语则不能。来源:wsj
运 算过程中,“凑十法”(make a ten)的应用与否也影响颇深。就是说,若能将数字首先凑十计算,似乎就更加清晰快速。如“9+5”,用“凑十法”可分解为“9+1”,然后 “10+4”,而英语母语者却不能顺畅的将之分解。同样,“11+17”能被中文等换为“10+1+10+7”,“eleven+seventeen”就 无法如此。
一些学者也反复思考这一问题,最经典的应当是有怪才之称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他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一书中以《稻田与数学》为题专门分析研究了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特别好这个现象。
格拉德威尔的解释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除了前面提到的10个基础汉字就能呈现所有数字外,他还认为,汉语的单音节使得中国人在处理数字时,心算速度天然会更快;中国人在语言上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汉语中表达分数的方式,天然就比其他语言更简洁直观。
但格拉德威尔认为,中国人的数学好,还不仅仅是前述种种语言优势,中国以水稻为主的农业耕作文化具有同样的决定性。因为格拉德威尔注意到,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日本、韩国人数学能力同样突出——适宜水稻栽种的地区,农夫一年四季都要忙碌,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时间,他们会远比小麦耕作农夫更精打细算。另外,中国古代一直是分散的小农户,经济的独立性,使每个农夫都必须像企业家一样学会计算。漫长历史中的竞争选择,会使得以水稻耕作为主的社会数学能力更为突出。
不过,格拉德威尔的分析虽然头头是道,但无论是他对现象的观察,还是对现象的解释,都有非常严重的错漏。这甚至可能使他的研究变得毫无价值。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与他的作品《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中国人的数学好么?】
第一个问题是,数学好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我们说某个人群的数学好,指的是数学研究水平,那么问题来了。数学一旦延伸到大学或研究领域,笨笨的美国人立刻站起来了,而中国人的数学优势也神奇地缩小。
世界数学研究中,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随后的以色列和日本等国也领先中国。即使是在中学数学向中国取经的英国,数学研究同样大幅领先。如果将话题的讨论范围扩展到研究和应用领域,反而会出现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的数学研究不好。
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为例,除中国外,1985年以后的许多金牌获奖者们已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法国、俄罗斯、美国、匈牙利和巴西等国的竞赛选手们都有获得菲尔兹奖、克雷数学奖等,而中国的参赛者却在研究水平上整体落后于曾经击败过的对手。
美国的数学研究尤其强大,不仅在纯数学领域,物理、化学以及需要大量数学知识的金融学、需要离散数学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方面也处于领先。美国在这些倚赖数学的领域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整体数学水平也绝不弱于其中国同行。
曾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的“数学天才”柳智宇(左)现已在龙泉寺出家,法号圣宇
为什么中国在中学数学竞赛中表现得如此出色,但在向后的发展中却后劲不足?
另 外一个问题是,如果数学好的标准是中学生数学竞赛水平高,格拉德威尔等人显然忘掉了一段历史,1990年代以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大户是苏联和 东欧国家——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原本就是由东欧国家发起,苏联和俄罗斯共获得过16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团体总分第一。
中国在数学竞赛上开始取代苏联和东欧国家,是在苏东剧变之后——就像苏联人不再集中国家一切资源和力量来夺取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金牌后,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金牌开始赶超苏联东欧一样。
苏联人在数学上既没有种种先天的语言优势,也从来没有水稻栽培的历史,更要命的是,俄国和东欧的农夫在西方人看来差不多是世界上最散漫粗放的农夫,他们是离精打细算、勤劳等品质最远的人群。
无论是过去的苏联、东欧,还是今天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些初高中数学计算能力较强,并且数学竞赛水平高的地区,唯一的共性就是它们有着强大的国家应试教育体制。
实际上,数学竞赛和数学研究有本质区别,初高中的计算能力也与大学数学也并不相同。
同 时获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菲尔兹奖的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数学竞赛和数学学习非常不同。尤其研究生生涯,学生们不会遇到像数 学竞赛题那样描述清晰,步骤固定的题目,尽管竞赛思维在解决研究型问题的某些步骤速度很快,但这无法扩展到更广泛的数学领域,更多问题仍赖于耐心和持久的 工作——阅读文献,使用技巧,给问题建模,寻找反例等。
1988年,13岁的陶哲轩从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鲍勃·霍克手中接受国际数学奥利匹克金牌
此外,奥林匹克竞赛中的题目虽然难度更大,但考验的是技巧,创造性上要求却更低,但后者是研究领域的核心能力之一。
总 得来说,数学竞赛所需的是熟练和技巧,依赖天赋,但依靠大量的集中培训亦可取得成就。而高等数学的研究和学习则靠持久的工作和深入的理解,与技巧性的算术 (arithmetics)不同,数学研究讲求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对复杂多样的数学问题有深刻理解力远重要于特定类型问题的求解。
着名数学家威廉•瑟斯顿(William Thurston)曾把数学竞赛比作“单词拼写比赛”。他认为,单词拼写比赛获得名次并不代表成为优秀作家,数学竞赛也一样:好成绩不意味着真正理解数学。
数学学习考验的是学习和思考的深度和质量,而数学竞赛需要的是“早熟程度”,要和时间赛跑,要比同龄人学得快。对一个聪明的学生来说,后者更加容易。并且,即使天赋有限,凭借高强度的训练也能在后者取得进步。
显 然,东亚的考试型教育能提供最为丰富的训练。行为经济学家尤里•格尼兹(Uri Gneezy)和阿尔多•拉切齐尼(Aldo Rustichini)的实验发现,即使在参赛者水平相仿的情况下,给出单题奖励更高的竞赛能让参赛者获得最好的成绩,这恰恰是中国、东欧等国的强项:更 高的竞争压力,更多的竞赛奖励,整个中学教育都以算术能力为培训要点。
这在美国或其他西欧国家所不强求的,对于普通学生,只要达到基本数学成绩即可,如美国马塞诸塞州,统考难度大约是会基本的三角函数运算。
可以说,教育中训练强度的差别造成了普通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差距。集中培训的强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竞赛成绩。
那么,进入大学之后,中美数学成绩的差异开始逆转,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的数学研究为什么不好】
或许关键原因是美式的分类教育。美国对普通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基本要求不高,有天赋、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在中学里完成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修完AP之后,会参加先修课程考试。
美国中学生的AP教材不仅限于数学,还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先 修课程难度远高于美国普通高中数学,相对于数学竞赛,它的设置更有利于形成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比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先修课程中,微积分部分的两门课程覆 盖了一元微积分的所有知识,相当于美国大学两个学期数学课程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能更合理的增进对微积分的理解。而讲求竞赛的中国高中则很少注重这类知 识。
从个人未来成长的角度看,提前完成大学先修课程比把时间花在数学竞赛上更合适,前者更接近真正意义上数学研究,基于同样的理由,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会把先修课程的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考量。
至于研究领域,高强度数学计算训练的效用非常低。现代数学和很多基础学科一样,延续的研究传统和学派氛围,往往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在这一点上,中国大学与欧美大学存在巨大落差。
而苏联和东欧国家竞赛成绩也曾非常出色,但同时又是数学研究最顶尖的国家——过去近100年中,苏联-俄罗斯一直都是数学研究最顶尖的国家,是公认的和美国及法国齐名的数学研究大国。它与中国的强烈反差,恰好也是这个原因。
苏联(俄罗斯)优秀而悠久的数学研究传统几乎从未中断过。早在18世纪,近代数学先驱莱昂哈德•欧拉在彼得堡工作了30多年,带动了俄国着名的彼得堡数学学派。此后,俄国和苏联又涌现出了罗巴切夫斯基、切比雪夫、李亚普诺夫和马尔科夫等数学家。
政治最动荡的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年代,苏联的数学研究传统也没有中断,相反,因为战争和计划经济的需要,数学家们逃过了政治运动冲击。不但生活上有相当保障,且能有做感兴趣研究的相对自由。
1950年代末期,摄影家埃里希·莱辛生镜头下的苏联中学生在上数学课
同时,他们还有着特色的讨论班体系——由知名数学家主持,不限年龄和资历,感兴趣者均可参与。这非常有助于传统的延续。苏联的讨论班中涌现了一大批年轻数学家,形成了着名的莫斯科学派。
在 培养更年轻的数学人才方面,苏联也与中国不同。苏联和中国同样有大量的数学夏令营,但苏联夏令营依靠兴趣报名,不强调考试和分数。讲课的是往往是某领域的 大师,而不是专注于训练学生考试的中学老师。比如柯尔莫哥洛夫等最顶尖的数学家,每年都会参加中学数学夏令营。这不但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且能让有天 赋的学生有机会与大师对话,尽早了解真正意义上的数学。
此外,苏联数学界一直和国际数学界保持联系。当时极为繁荣的法国布尔巴基数学学派在苏联很受欢迎。苏联数学界翻译国际数学着作的速度也是一绝。
相比之下,同时代的中国数学家则凄惨的多。即使能逃过死亡,也只能按领导的安排作研究。例如,着名的解析数论学家华罗庚归国不到两年不堪其辱,但自杀未遂。此后不得不研究和推广指导“蒸馒头”的优选法。而华罗庚的老师,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熊庆来则直接被迫害致死。
1974年冬,华罗庚在广西深入车间讲解优选法
而 中国的学生也难说幸运。他们过早的接受了高强度训练,虽得到竞赛金牌,但前方并没有开放的高等教育氛围和连续的数学传统,让他们当中有真正天赋的人在研究 领域绽放光彩。当然,好的竞赛成绩,可让他们进入一流大学,可让学校领导评上先进,甚至对国家也不坏——将来这些学生留学美国,会让美国人感慨,中国人的 数学计算能力真强啊。
文/胡修卓
世界人民已经懒得吐槽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了,正如他们已习惯于惊叹中国学生的天才。
脱离计算器就不会四则运算,把sinx/n算成“six”,美国学生闹的笑话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就兴起“救救孩子”的呼吁。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能力之强,令大多数美国中学生咋舌。
网络中广为流传的美国学生在数学试卷上闹出的笑话
5. 伊朗女人为什么不包头
伊朗女人不包头是对女性压迫的一个象征。伊朗头巾是对女性压迫的一个象征,每天都妇女通过微小的勇敢行为来进行反抗。比如,她们会把选择颜色鲜艳的头巾,把头巾戴得很浅,穿紧身裤和短袖外套。这些微小的行为正在缓慢地影响整个社会。
19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头巾作为立场鲜明的宗教表达嵌入了政治,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过一系列立法明确了女性未正确佩戴头巾的法律责任。
伊朗的文化综述
伊朗是着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勤劳、勇敢的波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农业、建筑、音乐、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公元11世纪所着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台、发明了与当今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规盘。伊朗学者的许多数学着作达到了很高水平。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史诗列王记、萨迪的蔷薇园等不仅是波斯文学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6. 在伊朗的大学里能够教授广义相对论吗
这个东西基本上都是至少大学三年级甚至四年级的优秀学生才可以碰的。你可以不需要学习所有数学物理,因为第一你没有这个精力,第二在脱离大学的环境中没有环境。如果你想真的学会这本书,不妨先去把高中读完,然后考上一所大学攻读物理,那个时候你来谈这个问题还比较现实以及可操作性。你可以继续追问我。
7. 为什么伊朗那么穷,审查制度那么严苛,却能量产好片
伊朗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伊朗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为世界石油天然气大国,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是经济命脉,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伊朗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业发达,还有电子工业、核工业、计算机软硬件业。
伊朗是着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勤劳、勇敢的波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农业、建筑、音乐、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公元11世纪所着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台、发明了与今天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规盘。伊朗学者的许多数学着作达到了很高水平。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史诗《列王记》、萨迪的《蔷薇园》等不仅是波斯文学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8. 伊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存在着两种权力:人民赋予的权力和真主施给的权力,后者制约前者。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由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选出,有权否决议会提案,有权罢免民选总统,一切由他说了算。他声称,不参与派别斗争,并表示对哈塔米总统再次当选祝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总是站在保守派一边。近年来,改革派连续取得地方市政、议会和总统选举的胜利,从保守派手中夺得了国家行政和立法权。然而,议会的提案必须经由保守派控制的监委会审定。保守派把持着军队、警察、安全、司法和广播电视等要害部门,哈塔米总统的权力是很有限的。面对伊朗社会的实际情况,哈塔米总统一再强调,改革要在伊斯兰制度框架内进行,不能脱离宗教信仰。他要改革派对待改革要忍耐、温和、谨慎。尽管如此,保守派仍视他的改革是倾向西方的,旨在用世俗政权取代伊斯兰政权。
注:总统现在不是哈塔米,本文只是为了介绍伊朗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