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洪水对中国天气有什么影响

伊朗洪水对中国天气有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2022-07-14 15:22:13

1.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会对中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爾尔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孩子”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爾尔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2. 厄迩尼诺现象会对我国各地有什么影响

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接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我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所以不少气象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否是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 不过,我国的天气气候变化还要受其因素的影响,不应简单地把任何气候异常都归结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也不能说厄尔尼诺发生后必然对中国气候产生某种特定的影响。 以下是近年来有关厄尔尼诺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成果的简要汇集。 关键词一、暖冬 冬季,亚洲大陆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而海洋上相对暖和得多,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从高压部分流到低压部分,从大陆流向海洋,因而我国大部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气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气天气过境,气候寒冷而干燥。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 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关键词二、干旱和洪涝 长江中下游暴雨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南季风盛行的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到内陆地区,产生丰沛的降水。我国东部的雨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向北推移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多雨天气,这就是着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带移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处于副高控制下,进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达到最北的位置,东北、华北、河套进入雨季。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开始向南撤退,东部地区的雨季相继结束。由此可见,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过长或者过短,比常年偏强或者偏弱,都会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旱涝异常。 厄尔尼诺年的夏季,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但西太平洋海温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却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要落后几个月,因而往往厄尔尼诺发生第二年这种相关关系更加显着一些。另外,受环流形势的影响,冷空气活动比较偏南,加之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因此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季风雨带也随之偏南,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至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 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中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比如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持续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多次出现大雨或暴雨,发生严重洪涝。1983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强度与1969年相当,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一倍半。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带出现了长江以南地区,而北方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之一。长期干旱使得水资源严重减少,黄河下游发生了累计220多天的断流事件。1998年受到厄尔尼诺的滞后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长江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此外,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 关键词三、东北冷夏 水稻秧苗受低温冷害影响 厄尔尼诺与我国东北夏季温度也有一定的关系。统计表明,在厄

3. 简答题——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1 气候变化导致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
2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3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有关重大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4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的多个方面;
5气候变化使中国海岸受灾机会增大;
6气候变化使因疾病发生程度和范围增大,电力供应遇到更大压力。

4. 伊朗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从功利角度看,美国一旦对伊朗开战无论输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外交环境的伤害不言而喻。
经济方面,虽然前几年中国已经意识到美伊战争爆发的危险性,尽量减低了从伊朗购买石油的依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因美伊战争而导致国内石油供应或原油价格上、经济发展受控或被动,如:增加石油进口渠道;大力勘探、开发领土及领海内的可开发石油;寻找新能源替代品;等等。但是抛开伊朗停止的石油供应的后果不讲,美伊战争导致的原油价格上涨依然会使中国面临巨大发展成本。如果2012年开战,按目前的经济形势看无疑是雪上加霜。更何况伊朗一旦沦陷,石油价格、海上生命线、石油供应等等都掌握住欧美手里。
再从外交角度考虑,一旦战争无法阻止,伊朗这杆反美大旗一倒,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将变成绝对值。原来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或和欧美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基本无法游离,只能倒向欧美。 ——那么中国究竟还能做什么,该怎么做好?
有5种选择:
1.努力挫败美国对伊朗的战争阴谋
2.尽力拖延战争时间,为自己争取时间
3.援助伊朗帮助伊朗打败美国
4.找出一种能阻止战争爆发的办法
5.龟缩起来不闻不问,假装危机并不存在,混着走,一步看一步
依我看第2、第5种选择最为可能。
虽然第1、3、4种可行性比较强。
那么挫败美国的战争阴谋中国能做些什么?
1.主动说服伊朗放弃核计划,不给美国口实,让美国退兵
2.卖核武器给伊朗,增加其威慑力
3.以保护国际原油航道的名义,联合俄罗斯组织联合舰队到波斯湾,给美国添乱
4.抛售美债,搞垮美国经济,使其国内乱,无暇用兵
5.围魏救赵,拿美国的盟友开刀,转移焦点和注意力(如用兵台海、黄海或南海)
6.在南海搞一场史无前例的演习,制造磨刀霍霍的架势,让外界猜测不做解释。
声响越大越好,目的增加美国的顾虑,再看反应行事。

5. 厄尔尼诺对我国降水的影响有多大

一般情况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多雨天气,这就是着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带移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处于副高控制下,进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达到最北的位置,东北、华北、河套进入雨季。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开始向南撤退,东部地区的雨季相继结束。由此可见,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过长或者过短,比常年偏强或者偏弱,都会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旱涝异常。

厄尔尼诺年的夏季,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但西太平洋海温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却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要落后几个月,因而往往厄尔尼诺发生第二年这种相关关系更加显着一些。另外,受环流形势的影响,冷空气活动比较偏南,加之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因此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季风雨带也随之偏南,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至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

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中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比如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持续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多次出现大雨或暴雨,发生严重洪涝。1983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强度与1969年相当,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一倍半。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带出现了长江以南地区,而北方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之一。长期干旱使得水资源严重减少,黄河下游发生了累计220多天的断流事件。1998年受到厄尔尼诺的滞后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长江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此外,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


6. 厄尔尼诺现象会给我国带来的主要灾害是什么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19年3月19日发布预测结果称,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2月以后赤道西太平洋有较强西风爆发并东传,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有所增强,次表层大部为暖水控制。

且强度有所增强,上层海洋热含量近期快速增长,近期大气环流与海温呈现出典型厄尔尼诺的海气耦合形态。

综合分析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特征及数值模式结果,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在今年春夏季继续发展,持续到冬季的可能性大,将发展成为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

(6)伊朗洪水对中国天气有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特征:

东太平洋之气压场降低,西太平洋之气压场却增高。气压场的改变使得热带盛行东风带减弱,甚至转为西风带。于是原来西行之东太平洋表层洋流反向东流,逐渐受热增温后聚于东太平洋海域,热带太平洋表水温就呈现出东高西低之变化。

聚于东太平洋(面积相当美国大陆一半)的向岸高温海水,也抑制该区深处低温且富含养分的涌升流上涌。于是鱼群改向他处移栖,当地海鸟之数量亦锐减,磷酸盐肥料的生产量降低,连锁效应下使该区域的渔、农业均蒙受相当程度的损失。

7.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拓展资料: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爾尔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的影响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另外,厄尔尼诺现象有时也会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偏少,但威力超强特殊情形发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谢柏 (1998年)以及2010年太平洋台风季的超强台风鮎鱼 (2010年)。(资料来源于网络)

网络链接:厄尔尼诺现象

8. 请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及它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孩子”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爾尔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9. 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影响: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呈现“南多北少”的降水分布特征。

入秋以后,南方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特别是南方等地出现罕见“冬汛”。冬季,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在厄尔尼诺年份,我国的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9)伊朗洪水对中国天气有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厄尔尼诺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一个强信号,但非唯一信号,不能简单地把任何气候异常都归结于厄尔尼诺,而且也不能简单推测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气候必然会出现某些特定的现象,

实际的气候特征一般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厄尔尼诺不等于洪水猛兽,它的影响有利有弊。针对厄尔尼诺及其影响我们赢展开全面的监测和评估。

实际上因为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叠加,共同造成温度的变化,再叠加一个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整个把全球的气候搅乱了。

尽全力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预警、预报,配合政府和公众提早做好气象灾害防御,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

阅读全文

与伊朗洪水对中国天气有什么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语微信怎么注册 浏览:102
哪个国收到中国口罩了 浏览:842
印度人为什么叫西天 浏览:679
男人去越南为什么不想回来 浏览:536
去英国上大学要带什么东西 浏览:187
华友钴业印尼前景怎么样 浏览:299
印尼螃蟹怎么杀 浏览:151
伊朗钱叫什么意思 浏览:580
越南哪里可以免费玩 浏览:872
越南和意大利哪个大 浏览:374
英国保证金需要多少钱 浏览:819
越南开挂车多少工资 浏览:494
越南绿豆饼特产一个多少钱 浏览:890
印度半岛南临什么海 浏览:581
英国二战起了什么作用 浏览:931
印尼宽带中国联通版什么梗 浏览:362
晴用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6
伊朗地名猫叫什么 浏览:576
越南平原占多少山区占多少 浏览:586
中国电信宽带网速怎么样 浏览: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