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形和堆积物
(一)崩塌地形及崩积物
崩塌地形和崩积物,是陡峭山坡上部岩石在剧烈的风化、剥蚀、地震和构造运动以及河水或海水掏蚀岸坡等因素影响下,使岩体本身的稳定性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坠落,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
崩塌作用一般在高山或高原边缘地区和河谷地区较为发育。其规模不一,有时可以达到很大的规模。例如,在1911年帕米尔的巴尔坦格河谷发生了一次大山崩,崩塌下来的物质总体积约有3.6—4.8Gm3。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岩体从600m的高处崩落下来,堵塞了河流,形成了长约75km、宽1.5km、深262m的大湖。又如本溪市的本溪湖附近1956年发生的一次山崩,将黄旗沟口的半个山块崩落了下来。崩落时发出了震天的巨响。这次山崩是由于山的底部石灰岩中喀斯特溶洞和地下河的发展以及大量的石灰岩的开采,使山块上部的岩层失去了支持所造成的。
在崩塌作用下,沿斜坡崩落的石块和碎屑,在坡度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为半圆锥形体,称为倒石锥(堆)。锥的规模一般都不大,面积不超过几百平方米。倒石锥的表面坡度决定于崩落下来的碎屑物体的自然坡度。锥的平面形状是扇形或三角形。有时几个倒石锥连接在一起形成倒石裾(图3-1)。
倒石锥的坡度除与安息角(休止角)有关外,还与下伏地形的起伏有很大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当自然坡度小于30°左右时,岩石的重力作用不能克服碎石间的阻力,倒石锥便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图3-1倒石堆及倒石裾
组成倒石锥的岩性与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是一致的。其岩性比较单一,由带棱角的碎块组成。它们的颗粒大小混杂,排列不规则。在山坡变陡的情况下,崩塌作用会变剧烈,崩积物在垂直剖面上,会呈现自下而上颗粒变细的现象,倒石堆向山前扩大。当斜坡坡度逐渐变缓时,崩塌作用也逐渐变弱,崩落物的粒度也逐步变小,崩积物在垂直剖面上,呈现下部颗粒较粗,向上逐渐变细,倒石堆向山中倒退。
(二)地滑地形和堆积物
位于斜坡上的岩石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不连续的剪力面向斜坡下部移动的一种块体运动,叫做地滑作用(Landslide)。由地滑作用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叫做地滑地形和地滑堆积物。
1.地滑的发生和发展地滑由滑动的岩体和滑面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地滑地形和堆积物发生的基本条件是:(1)可以引起重力滑动的斜坡;(2)松散堆积物或具有裂隙和孔隙的岩石;(3)水的参加。
地滑之所以发生是滑体本身的重量所产生的沿滑面方向的切线分力,克服了滑体与母体间的内聚力以及滑体与滑面以下岩层之间的摩擦力的结果。如在图3-2中,斜坡角为α,滑体重量为Q,则沿滑面的切线分力为F=Q·sinα,摩擦力为滑体所产生的垂直于滑面的分力N=Q·cosα乘以摩擦系数f,即摩擦力T=N·f=Q·cosα·f。
如岩体内聚力为C,则只有当F>Q·cosα·f+C时,滑动才可能发生。
滑动可以在坡度角为10°左右的斜坡上发生;坡度角越大,越有利于滑坡的发生;但发生滑坡的斜坡坡度角一般不大于30°,因为在大于30°的斜体上,一般不发生滑动,而发生崩塌。
图3-2地滑发生机制示意图
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的裂隙度及孔隙度,与透水性和含水性呈正比,与岩石内聚力呈反比。水的进入,一方面增大了滑体的重量,另一方面,也减小了岩石的内聚力,降低了岩石的强度,增大了塑性。此外,水作为一种滑润剂,也减小了滑体与下伏岩层之间的摩擦力,特别是水在滑面集中时,尤其如此。当构成滑体的松散堆积物或硬结岩层的裂隙度和孔隙度大,滑面以下伏有相对不透水层时,有利于水在滑面集中。我国西北部黄土地区,具有这种条件。黄土是一种孔隙度和裂隙度很高的松散堆积物。黄土之下的红土或硬结的基岩,一般都较黄土致密,透水度较黄土小。在这种地区,如遇暴雨,特别容易发生水在黄土层之下集中,引起地滑。
在新构造运动剧烈上升的山岳和高原地区,河流剧烈下切的谷坡上,特别有利于地滑发生。火山爆发和地震,时常伴随着地滑。在这些场合下,或则引起斜坡的高度变大,斜坡的坡度增大,斜坡上部的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的孔度和裂隙度被增大;或则地下水的循环变得流畅;而火山爆发和地震还能够改变地下水的循环,增大地下水量或使地下水局部集中。这些都能够促进地滑的发生和发展。
地滑的速度通常是较缓慢的,但暴雨季节,地滑的速度也可以很大。地滑的上部,常伴有崩塌;在松散堆积物区,地滑的下部常与泥流伴生。地滑的规模可以由数立方米至数立方公里。
2.地滑的堆积地形地滑的基本地形是滑体与母体岩层分裂所形成的地滑崖和由滑体所构成的地滑堆积地形(图3-3)。地滑体平面轮廓可以呈舌形、斑块形、长条形、围场形(图3-4)。由于滑体各部分滑动速度不一致,可以产生裂隙。在地滑的前部受阻或速度减缓时,后来滑动下来的物质所形成的压力,可以产生地滑隆起、褶皱、甚至上冲断层。在隆起之间伴生封闭的地滑堆积窿地。地滑前部滑动速度大,后部滑动速度小,以致使前部与后部裂开,并在二者之间形成阶梯地形——地滑阶地。地滑阶地也可以由于几次间歇的地滑过程形成。
地滑堆积物是由斜坡上部移动下来的,它的岩石矿物成分与斜坡上部是一致的。在地滑过程中,构成滑体的硬结岩层或松散堆积物的结构和构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扰动,但由于是一种沿滑面的块体运动。所以,其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点仍然是在不同程度上被保留下来的。
图3-3地滑结构示意剖面图
(三)流动地形和堆积物
未固结的岩石碎屑可以如同粘土流那样,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根据流动物质的类型、水饱和程度和速度可再进行细分。流动物质多数为水所饱和,其流动速度较蠕动要大,由不可目见以至非常迅速。这种流有时可侵蚀形成谷地。为水所饱和的泥流和含泥的河流是过渡的。
图3-4地滑平面示意图
泥流(Solifluction)是指碎屑物质为水所饱和,在重力影响下向斜坡下方的移动现象。泥流的原意没有任何气候内涵。但由于多用于研究寒冷气候的地形和堆积物,而常常不确切地被认为是一种寒冷气候的作用。为加以区别,Washburn 1967年提出冻土泥流(gelifluction)一词来表示与冻土有关的泥流。
在高纬区夏季,由于融解可形成厚lm左右的活动层,其中含有苔原泥炭、岩屑及其它风化物质,可沿极缓的斜坡向下流动。由于冰融水不能穿过下伏的冻土层而下渗,冻土层便成为相对隔水层。便在活动层汇集起来,饱和并冲淡了活动层,使其沿斜坡向下流动。在流的尾部或下游,由于水的流失和后续泥流的堆积,形成弧形脊和槽谷。在缓坡上,泥流速度常常缓慢,每年很少超过100mm,但夏季在坡度角10°以下的斜坡上却可达10mm/日。
泥流不限于冰冻地区。在水不能由一种饱和的松散堆积物表面流走而渗入其中,并在一个相对不透水层表面集中时,便可以使其饱和而发生泥流。土壤中的粘土层或不透水的基岩层都可以起到类似于冻结层的作用,在其表面集中了上覆堆积物渗透下来的水,并使堆积物饱和而发生流动。热带缓坡风化产物也常发生泥流。
泥流在斜坡的下部,形成泥流裾。几次间歇性的泥流过程,可以形成几个层状排列的阶状的地形,称为泥流阶地(图3-5)。在干旱带或热带地区,由于暴雨,在斜坡上部碎屑物质形成的泥流,呈舌状向下流动,形成泥流舌。
泥流堆积物一般都是由较细粒的物质构成的,但也可以含有粗粒物质。当其流动时,细粒物质含水多,流动较快;较粗粒的物质,流速较慢,沉积于斜坡的上部。所以,在一个斜坡上发生的泥流堆积物中,沿斜坡向下,物质的粒度,陆续变小。但这并不是沉积岩学中严格意义上的分选。泥流堆积物不具层理,其成分与斜坡上部松散堆积物的岩石矿物成分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根据泥流堆积物中的矿砂去找寻斜坡上部的矿产(图3-6)。
碎屑物流、土流、软泥流(Debrisflow earthflow、mudflow)这些术语与泥流(Solifluction)很接近。区别是它们的流动速度较快,并且常沿河谷流动;而泥流则呈片状或舌状沿着整个斜坡流动。这三个术语形成一个含水量依次增多的系列,但却常常交互使用。碎屑流中较砂粒粗的颗粒占20—80%,而土流和软泥流中80%以上为软泥和砂。软泥流是该系统的端元含有更多的液体。
图3-5泥流阶地
土流(图3-7)经常由于暴雨产生,在其形成中,过饱和是一个基本条件。它们可以形成于一个面状斜坡之上或形成于一个大的地滑的末端,但更多的是形成于一些小沟的源头部分。那里地表径流集中。地表径流中的水一部分渗入细粒物质使其过饱和并发生土流。在一些小沟的源头分布着厚层细粒残积物的地方,土流易于发生。人工坡麓挖掘,植被破坏也是产生土流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地震区,地震伴生的水可使土状细粒物质过饱和并产生土流。伴随土流还常常发生崩塌现象。
松散粘土的土流地形像珍珠或瓶颈形,在原始崩裂处形成一个窄狭的颈。当每一个土流崩落被液化并落入邻接低地时,新的崩落中心形成。土流扩大呈碗形进入河谷变成软泥流。土流规模可达直径数公里,深达100m。土流底部不平坦,包括原始地形的凹凸和它自己形成的起伏。
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暴雨急流的水中含大量泥沙,当到达山麓时,洪流扩散变成软泥流。
图3-6含矿砂泥流剖面、平面示意图
1—缓坡;2—中坡;3—陡坡
图3-7滑动土流示意图
火山泥流(Lahar,印尼语),是形成于火山锥坡的一种碎屑物流。暴雨及火山碎屑喷发,使复杂火山锥斜坡上的不稳定火山灰饱和并发生泥流。火山湖水、融雪水、决堤水也可成泥流水源。火山泥流可以是热的和冷的。暴雨、火山伴生水、火山锥陡坡、细粒的火山喷发物,是形成火山泥流的基本条件。
(四)蠕动地形和堆积物
蠕动是一种不可目见的非加速的斜坡运动,这种运动常发生于斜坡的风化岩石碎屑中。但该术语同样也用于其它节理发育的岩石块中,主要是岩块的蠕动和主要是细粒岩屑的蠕动,分别叫做岩石蠕动和土壤蠕动。沿斜坡向下蠕动的物质堆积下来,叫做蠕动堆积物。
虽然蠕动速度缓慢,但多年累积结果却影响颇大。大部分山坡上的岩壁和道路都显示出由于张裂隙向斜坡下部扭动或可见错动的向斜坡下部运动,或可以看到斜坡上的树木向斜坡上部斜曲(图3-8)。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蠕动的纹层形成的。蠕动的物质形成许多纹层,每一纹层都被其下伏纹层携带向斜坡下方移动。上部层累积运动速度大,向下部去递减以至变为零。蠕动面(下限)的深度,随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裂隙发育程度而不同。在蠕动层中,岩层和松散堆积物变薄并被沿斜坡向下拉长,但一般没有明显的断裂。
图3-8蠕动示意图块
蠕动的研究有助于矿产勘探,如煤或矿石碎屑出现于蠕动层中,便可证明其埋藏层位于斜坡上部某一部位。
由于速度慢,植物可生长于蠕动层中。热带森林带内的蠕动速度最大时可达4mm/a。
土状物质蠕动是由于加热和冷却、冻结和融解、变湿和变干使土壤膨胀和收缩形成的。体积膨胀使物质的一些颗粒向上错动,或垂直于地表错动。收缩时,颗粒却不能回到它从前的位置,而是受到重力的影响垂直地沉积下来,从而使颗粒向斜坡下方移动了一个距离。只有少数内聚力强的粘土可使颗粒回到原来位置不向斜坡下部运动。土状物质的蠕动发生在缓坡上。
在砂岩和页岩构成的悬壁中,砂岩的压力使页岩变薄,引起砂岩蠕动,并可进一步发生坠落。
岩石蠕动产生压力释放节理或层状节理,平行于悬壁面或峡谷壁。快速的侵蚀作用使应力分布不平衡,引起岩石向峡谷扩张。当张节理形成时,风化作用破坏了支持,岩体由悬壁上坠落下来,发生崩塌地形和堆积物。
㈡ 印尼怎么做的
呃,你问的是印泥吧
一、原料:菜籽油、朱砂、黄蜡、白蜡、艾叶。
二、制作方法:
1、取纯正菜籽油200克,石蜡(或蜡烛)45克、黄蜡5克,放入陶罐内用文火熬制。以保持溶液在罐内轻微沸腾为宜,并随时将表面的油沫除去,直至无油沫浮出时将陶罐从火上取下,待油凉后用滤网将油过滤于瓷盘中。油中不得有沉淀物,如有,必须弃之不用。
2、将艾叶去粗梗,洗净晒干并搓软后,放入药碾中碾压,然后去掉黑皮及叶茎。将处理好的艾叶用布袋装好放入水锅内蒸煮。煮好后取出放入清水中浸泡。次日取出晒干,用手揉搓并去除杂物,所得物即为细长洁白似棉纱的艾叶纤维。;
3、用酒精洗净朱砂并晾干,再放入药碾中碾细,越细越好。朱砂应选用颜色略带紫黑色的。
4、将碾细的朱砂加入熬制好的油中研磨(比例为1:4),至"油不浮,朱砂不沉"为宜。最后将艾叶纤维分次加入,搅拌均匀成软泥状即成朱砂印泥。最后,将朱砂印泥分装入塑料盒或瓷盘中压平加盖,即可使用或出售
5、也可在油中加入金粉或银粉,制成个性化的印泥
.
㈢ 请问如何把做好的电子印章图像处理成 像盖的印尼一样的鲜章效果!请教高手
扫描后,用photoshop处理成透明背景的图片。
㈣ 世界上最细少的鱼是什么鱼
欧洲和新加坡的科学家发现全世界最小的鱼,这种鱼栖息在东南亚的酸性泥炭湿地,成鱼也只有一只大蚊子大小。发现者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Ralf
Britz等人它命名Paedocypris
progenetica。P.progenetica身体瘦小透明,栖息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及马来西亚砂劳越州酸度很高的泥炭湿地。该湿地有长在水中的树,还有厚达数公尺的泥炭软泥,就像颜色很深的茶,表面呈黑色,酸度非常高,pH值只有三。他们在苏门答腊发现的最小成鱼是一尾雌鱼,从头到尾仅长0.79公分,不仅是全世界最小的鱼,也是全世界最小的脊椎动物。P.progenetica的身体呈透明状,头颅很原始,脑部外露。演化的压力使这种鱼演化出相对很大的背鳍。其中雄性的背鳍更包有厚厚的外壳,而且可以伸出来抓东西。那可能是交配时用来把雌性固定在某特定位置,好让cumshoot时能对准卵子。这是因为P.progenetica的成熟卵子并不多,每次可能只排出一两颗。背鳍的用途也可能是把受精卵放到安全场所,或是用来清理地方准备产卵。在如此酸的环境下,科学家一直以为没有多少生物生存,但是近来的研究发现,这种环境下依然生活着多种物种,俨然是另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不过,科学家也警告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许多动植物已经绝种。1997年,P.progenetica生活的泥炭湿地曾经遭遇森林大火,许多地方被严重破坏。这种特殊的泥炭湿地也还面临着森林砍伐、城市化以及人类开荒等行为的威胁。最小的鱼旧纪录保持者是栖息在西太平洋的海鱼侏儒虾虎鱼(dwarf
goby),成鱼身长为0.86公分。这些科学家另外在砂劳越发现一种同属的鱼Paedocypris
micromegethes,成鱼身长0.88公分,是全世界第三小的脊椎动物。
㈤ 青龙鱼如何饲养
青龙鱼的属名:学名Scleropages formosus 英文名:Green arowana
青龙鱼的体长:青龙鱼体长可达80公分
青龙鱼的型态: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亚洲龙鱼色彩突变种之一。正确的分布区域不明,从柬埔寨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加里曼丹等地都有其踪迹。全身呈现淡淡的青色或是带有青绿色的银色,所以中文名称为“青龙”。没有金龙、红龙那般华丽色彩特征,所以价格比较平实,不管产地和色彩为何一整年都有进口。幼鱼期时本色彩型特有的暗色斑纹会显现在鳞片上,随着成长该斑纹会在鳞片上呈现U字型或马蹄型。斑玟带有一点点青色味道,成鱼以后鳞框不会有金色属光泽呈现。
青龙和印尼产的血红龙比起来体高偏低,形体和马来西亚产的过背金龙类似,成鱼的头部和其他亚洲龙鱼比起来偏小。在侧线鳞数,背鳍、臀鳍的条数、脊椎骨数和其他亚洲龙鱼相同。在水质方面和其他亚洲龙鱼相同,性情方面也和其他亚洲龙鱼一样,两只鱼很难在空间不够宽敞的环境里和平共存。
青龙鱼的饲养:同银龙一样
青龙的疾病:同银龙一样
青龙鱼的大概繁殖方法:同银龙一样
全长:天然超过100公分
型态
银带拥有十分细长而侧薄的体型。嘴巴的位置位于上方,口裂延伸至眼窝后缘。下噪声较上颚更为突出,前方并排着数个线状的侧线器官。吻端长有一对触须,在自然环境中迦游的野生个体,成鱼的触须可以伸长至3-4cm,但在人工饲育下的个体由于生长受至阻碍往往只能长到1-2cm。下颚的齿骨十分发达,在上下颚间排列地像梳子般的圆锥形齿十分细小且锐利。各齿间的间隔十分狭小。不只前上颚骨,齿骨连口盖的副蝶形骨与舌的构成骨皆十分发达。这是为了要一口咬碎大型甲壳类与甲虫而发展来的。另外,上下颚更注重的是易捕捉猎物的猎捕机能而非其牙齿的咬合力。
鳃耙发展成棘状。咕噜噜的大眼睛接近上颚前缘,视力十分良好。吻部很短。鼻孔位于两眼的前上方,十分接近吻端。背鳍、臀鳍十分地长,臀鳍的起点比背鳍还要前面些。延伸出去的腹鳍第一棘条甚至超过了臀鳍的起点。胸鳍十分发达。特别是长而有力的第一棘条更是银带借以跃出水面的利器。这种美妙的飞翔力更使得银带在南美洲当地赢得了“跳跃鱼”的美称。体侧覆盖了五列大又美的圆鳞。侧线从头部后鳃盖的后缘上方一直通到尾柄。体高约为体长的五分之一。九十公分左右的五-八岁的公鱼其体高较母鱼来得大上许多。身体中间的部份甚至可以接近两公分。像这样如此有迫力的外型可是再怎么贵的亚洲龙鱼也比不上的。可惜的是拥有此种外型的银带现在已很难找得到了。
体色
在全身灰绿色的身躯里巧妙地混入银白色。在饲育下的幼、亚成、成鱼期时都喂予磷虾的话,由于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的作用,在背鳍、臀鳍的地方会镶入红色的横带,就连体侧的鳞片外缘也会变成红色。成鱼时红色渐浅而成为熏银色、白金色。背鳍、臀鳍的边缘白色的味道更浓,使得原本就硕大的身躯更显庞大。由于性别的差异,母鱼的颜色稍深,看起来体色呈暗色。而背部则不管公母都呈灰绿色,当作背景色来看时十分舒服。但是体侧强烈的镜面现象,使得在光线下时除了繁殖期外公母鱼是很难分别的。养殖个体中也有少数全身白化的所谓白金色银带的色彩变异个体存在。
分布与栖息地
银带分布广从南美圭亚纳(Guiana)与巴西的亚马逊河上游到下游。从下流的河口到往上游4000公里的秘鲁(Peru)、依奇多斯(Iquitos)甚至更上游的Maranyun河、乌卡亚力河(Ukayari)的附近,笔者都曾经见过银带的踪影。雨季时的大洪水使得亚马逊河各个支流的水位都暴涨,大型鱼都往附近的湖沼地回游分散。虽然各自栖息在独自的环境之中,但本种鱼甚少出现在亚马逊的主流中。支流的水潭及岸边被水淹没的灌木丛,甚至只要有浮草的水上草原都是银带的栖息地。这对稚鱼来说,非但是摄食的好环境,更是躲避潜入水中的鳄鱼、水鸟等掠食者的绝佳处所。是个水质从ph5.8-7.0的弱酸性软水且混杂着软土的水域,水温从23到28度不等。
银龙鱼的属名:学名:Osteoglossum bicirrohomus 英文名:Silver arowan
银龙鱼的体长:银龙鱼体长可达100公分
银龙鱼的型态:为最普遍,很早就有人饲养的南美产龙鱼。体形细长,身体非常扁。从秘鲁、巴西到南美圭亚纳的亚马逊河流域上游到中游都有分布,平时不太栖息在溪流主干里,支流积水处或岸边浅滩、沉水林间是它们的主要栖身之所。水质为ph5.8-7.0,弹性非常大,通常栖息在软水且软泥铺陈的水域。偏好水温23-28摄氏度的水域。
目前进口的个体绝大部分都是从秘鲁出口,当地采集个体的进口时期集中在12-5月,通常都是腹部带有橘色卵囊的个体。卵整大小对往后的成长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给予充分的水体面积,喂它们进食漂浮在水面上的赤早和切小块的食饵就能顺利成长,在饲养上没有任何困难。
银带的嘴巴在眼睛前方,而口裂到眼窝后缘更后面一点的地方。下颚略为突出的地方长有一对龙须。在大自然中生长的野生个体成鱼龙须可以长到3-4cm长,但人工饲养的个体顶多只能长到1-2cm。银带的眼睛很大,视力非常好,背鳍和臀鳍的基底长非常长,臀鳍基底前端的生长位置比背鳍前面,尾鳍成小圆形。
1929年被鱼类学家温带理(Vandelli)首先发现。在当地是一种食用鱼。1935年引入美国。1955年引入日本。1966年日本神户的宫田先生在九州阿苏长阳的热带养殖场利用温泉首先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国市场上所见的还是由南美经过美国转口引进的人工繁殖的极少。
银龙鱼的饲养: 澳洲斑纹龙鱼的生存需要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质,硬度要求软水(影响不大)。PH值6.5-7.5之间,DH值3-12。水温24-28摄氏度都可以。亚硝酸盐含量以及氯含量最好为零。
新鱼入缸:新鱼刚刚买回时,鱼缸里的空气泵要经过至少24个小时运行,以彻底根除水中的氯气。如果一直使用生物过滤器那么最好让水达到PH值6-7,水温为25摄氏度。在鱼缸中加入小食盐(近似1或2茶匙加在每5加伦或20公升的水中)以减少真菌攻击的危险并且使鱼健康而且提升它的胃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在新鱼的原缸里取水回自己的鱼缸(如果原缸的水没有问题的话),已取回1/3为最好,以利于新鱼对环境突变的不良反应。建议龙鱼从小养起。
日常管理:每周至少换水20%-30%,氨含量不要超过0.1百万分率(mg/1)。不要使温度、PH值突然变化,如变化突然会导致龙鱼的突然死亡。每周测试PH值和其它有毒物质的含量以遭遇不策。换水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要避免龙鱼受惊。而且饲养龙鱼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完全的换成新水,否则会对鱼造成伤害。如果你见到龙鱼的鳍和鳞片脱落的话,就是换水过多造成的你可以暂停换水它们就会自然的复原;但换水量也不可太少,太少会使鱼鳍变得不透明、眼球浑浊严重的会造成腮盖翻转。
鱼缸尺寸:由于龙鱼属于大型鱼类,鱼缸至少长1.5米,宽0.5米,高0.7米。鱼缸一定要加盖,龙鱼属于上层游动的鱼,喜欢跳跃,以避免无人时跃缸而出窒息而死。
光照:红龙鱼需要光很多,每天光照最好达到4个小时。其它龙鱼也最好能达到8个小时的光照。有些养鱼爱好者,比如养红鱼,喜欢用红色的光来照红龙鱼,这样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龙鱼最好的光照是白天的日光,长期使用灯光会遮暗龙鱼的背部。
过滤: 龙鱼幼鱼体形过大所以不太合适养在水草箱里。鱼缸大那么过滤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适用于龙鱼养殖的过滤系统主要有上部过滤器、外置式过滤器、上部+抽水沙层式过滤器、溢流式过滤器几种。但要注意的是在布置龙鱼箱的时候你应该考虑布置一个扬水马达(冲浪泵)这样做的好处极大:一、可以形成强力的水流、二、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三、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使龙鱼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以维持鱼体的优美体形、四、也很重要的是,可以避免龙鱼翻腮,发生翻腮时可以对翻腮进行修剪,在复原期使用扬水马达可以促使生长中的腮翼平顺。
龙鱼的喂食:龙鱼在吃食时用力过猛会撞到缸里的某一个角度以导致受伤,喂食时最好在鱼缸的中间来投食。龙鱼属于肉型性动物,大部分龙鱼的食谱为,青蛙、泥鳅、板球、金鱼、蚂蚱、小虾等等。在喂食有一个加色的问题,比如说红龙,喂食红箭或小虾就对红龙的增色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红箭和小虾体中含有红色素。12厘米以下的幼鱼刚刚开始吃生饵,这时你可以投喂刚刚脱壳的白色面包虫、小虾(一定要去掉头尾,最好是剥成虾球投喂以免硬壳伤其肠胃)、血虫等较适口的饵料。要少吃多餐一天投喂四次。 15厘米左右的小龙鱼可喂食正常的面包虫和小虾(小虾最好去掉虾剑)、也可以投喂1.5厘米的小鱼。此时的龙鱼生长迅速,食量惊人。可适当增加投饵次数和投饵量。 20厘米以上的龙鱼可以投喂较大型的鱼、虾、泥鳅、肉块等饵料。还可以投喂各种昆虫等活饵,这些都是龙鱼喜欢的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让这些饵料受到污染。 另外,内脏,尤其是肝脏是不合适喂养龙鱼的,其较多的脂肪会造成龙鱼的疾病。活饵中金鱼并不是一种好的饵料,研究显示专吃金鱼的龙鱼饲养在狭小的水族箱里所染上的传染病或寄生虫几乎全是金鱼传染的。 人工饵料最好是使用脂肪含量较少的牛肉,当然你有条件的话,可以买成品的龙鱼专用饵料。不过刚开始投喂人工饲料的时候龙鱼会很不习惯,需要人工驯饵。
银龙鱼的疾病: 眼球下垂症:长期投喂底层食物造成,如果放回池塘将恢复。把鱼缸全部用不透光的黑纸蒙住,在鱼缸上部增加一盏白灯,喂食顶层食物或在鱼缸顶部放置一个物体以吸引龙鱼的注意力,3个月后拿掉黑纸。
翻鳃症:由于水质不洁引起,空间不够,溶氧量不足,水温变化突然。在疾病的初始会看到鱼鳃不规则的运动,呼吸急促,鳃盖上的软膜向外而不是向里,并且能看到鱼鳃的红色。尽快改变水质,提供更多的氧气,鱼鳃会由软变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实行外科手术。手术需要:剪刀、手套、消毒酒精、干净并潮湿有布、麻药。找一个干净的塑料口袋,在口袋内装水,把龙鱼放到口袋里,在口袋的水中加麻药,待麻药起作用,把龙鱼从口袋中拿出放到干净并潮湿的布上用剪刀(保证消毒)进行修剪,然后把龙鱼放回缸中,增中溶氧量,当龙鱼恢复知觉后让龙鱼休息并息让它在暗淡的条件下休息。如果龙鱼对食物没有任何兴趣,每天抽换20%-30%的水,改变水的质量6天,增加食盐以减少寄生虫攻击的危险、
白点症: 由寄生虫原生动物门引起,在龙鱼身上某一部分或大部分布满白色的小点。主要影响鳍和降低龙鱼的胃口,并且经常能看到龙鱼磨擦身体。把温度提高到30甚至34摄氏度并加3% 浓度的小食盐。如还不行就要单独入药缸治疗。
蒙眼症:由于水质不洁或外作引致,鱼的眼睛被白色物质包住。把温度提高到30甚至31摄氏度并加3%浓度的小食盐,进入正常的换水程序,通常4-6个月可以改善。
水肿病:由温度或PH值的突然变化引起,龙鱼游动时失去了平衡并停止进食,几天之后便后死亡。增加水流,逐渐地提高水温至34摄氏度(每2小时提高1度),增加1%的食盐,每2天放进四环素,看说明书用黑水调节水质直至好转。
咬自己的尾巴:有两种怀疑的原因。第一,由细菌感染。第二,龙鱼认为自己的尾巴是敌人的尾巴。龙鱼咬自己的尾巴,尾巴杂乱不堪。很快的改变水质,增加溶氧量,提高温度至34摄氏度,增加食盐可解决细菌感染问题。换20%-30%的水一直维持6天。如没有好转可在鱼缸内中一面镜子分用龙鱼的注意力或可给龙鱼配另外一种鱼。如龙鱼还没有好转那只能选择最后一个办法,把尾巴切除。切除过程:用塑料口袋把龙鱼放入,在口袋的水中加麻醉药,待药物起作用,把龙鱼放在干净并潮湿的布上,用剪刀(消毒)把尾巴剪成扇形(如剪成扇形会使龙鱼长出更美丽的尾巴), 每天抽换20%-30%的水,改变水的质量6天,增加食盐以减少寄生虫攻击的危险。
鳍腐烂:由于细菌感染使鳍边变的灰白并腐烂。尽快改变水质,增加溶氧量,逐渐地提高水温至34摄氏度(每2小时提高1度),增加1%的食盐,维持6天的好水。
肿胀并突出的肛门:由于吃不洁或锋利的食物引起肠道感染,这是众多疾病中最难痊愈的疾病,感染可以消失但肛门依然突出。增加水流,逐渐地提高水温至34摄氏度(每2小时提高1度),增加1%的食盐,每2天放进四环素,看说明书用黑水调节水质,暂切不喂锋利的食物。
水霉: 霉菌寄生于鱼的外伤部位形成的二度感染。危害极大。可用金霉素、红霉素涂于患处,并用四环素药液浸泡,或用2%的食盐水浸伤口15分钟。也可用海宝苯氧基乙酵药品。
猫头虱病: 节肢动物猫头虱寄生鱼体吸食鱼血造成的疾病。数量较少时可以用手直接拔除寄生虫,并涂上抗生素软膏。如果鱼体幼小或寄生虫数量太多时可用八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1小时,水温25-30摄氏度时每日一次共三次即可。也可用海宝克肤虫灵药品。
红斑病:(打印病) 病毒性疾病,可以说是绝症。可以尝试将水温提高到36摄氏度,并用口服抗生素结合药浴。建议试试黑拿敏。
自切症: 幼鱼期的龙鱼在受惊后,其背鳍、尾鳍、臀鳍在靠近身体的底部产生局部或完全断落的现象。断落面一般不会出血过多。断鳍会自己长出来。 为预防二次感染可加一定量的甲基蓝。(用量为常规用量的10%)
脊柱弯曲: 症状是鱼的脊柱弯曲成S形。可能是由于稚鱼期使用药物不当、水质不良加上运定量不足或营养不良造成。 治疗几乎不可能,关键在于预防:保持水质清洁、注意营养均衡而充分、尽量预防其它的鱼病并尽量不要使用药物、放入扬水马达增加鱼的运动量、水族箱要尽量的大。
脂肪过多:原因是摄食过多,运动有不足自然就会长得象个猪啦。不会死的但会减寿和造成无法产卵。 预防:1、每周选1-2天停食。 2、放入扬水马达或选几条龙鱼配胖鱼一起玩以增加运动量。
厌食症:病鱼整天不进食,趴在缸底一动不动。水质又没问题,正常得不得了。这是水中环境变化使鱼有紧迫感造成的,更换饵料来慢慢的使鱼适应。
龙须打结:水质不佳,导致食欲不好、没有元气,因而有这种情形,可换水改善水质,增进食即可。
鱼鳞蛀蚀:鱼鳞蛀掉,有两种可能 1.长期下药 2.感染体外寄生虫 前者换水减低药量即可,后者要下杀体外寄生虫药。
银龙鱼的繁殖: 龙鱼的生长期和成熟所用的发育期很长,一般雌鱼须6-12年,雄鱼须5-16年才可繁殖(这要看你的养殖水准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龙鱼都能在水族箱里繁殖,象金龙鱼就不行。现在主要在水族箱中繁殖的龙鱼有银龙、红龙(相当困难,至今国内还有没成功的报导)、青龙、澳洲龙鱼等几个品种。 龙鱼和慈鲷鱼一样属口孵鱼类,而且也是自然配对的鱼。自然界中的龙鱼繁殖时会将鱼卵含在口中孵化,孵化后雄鱼会在仔鱼附近看管,遇到敌害来袭或惊吓时,亲鱼会将仔鱼含在嘴里直至危险过去。这样子会一直维持到仔鱼能自行觅食为止。 1966年日本的宫田先生和田上四郎利用温泉水和自己设计的钢精混凝土水槽完成了银龙鱼的首次水族箱繁殖。至今他们设与阿苏温泉地区的繁殖场的繁殖数目都相当可观。 那么怎么样进行龙鱼的水族箱繁殖呢? 首先龙鱼繁殖的水体要宽,比较好的繁殖箱最好在2米以上200×90×60或者250×100×60的水槽都可以。 亲鱼的准备:由于龙鱼有自己配对的习惯,不喜欢有人为的给它们伴侣。所以可以自小将数尾稚鱼一同饲养(5-7年),由其自由配对。也可以在大水槽中将已经成熟的鱼一雌一雄放置于水槽两侧,用隔板隔开,隔板上一定要打上洞,以利于两侧的水循环。鱼会适应这里的情况,当你发现龙鱼有发情的现象时就抽开隔板,这时它们会作出特殊的追尾动作,接着会互相撕咬鱼鳍,特别是臀鳍到尾鳍这一段。龙鱼会受到惊吓而跳跃,或者冲撞,甚至会造成龙须断落和出血。这样的伤害短时间内不会对龙鱼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大家要忍耐。几天后,如果两条龙鱼开始平静下来,并且开始缓慢的游动有了亲密的靠在一起的表现就说明配对成功了。如果依然打斗得厉害就说明配对不成功,你就该检查所配对的鱼是否还未成熟?是否水中有什么不应该有的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开饲养,重新配对。 成熟雌雄鱼的辨别:雄鱼一般喜欢在雌鱼面前炫耀自己一番,最主要的是雄鱼的体形修长,胸鳍也较长,呈深红色。雌鱼的腹部由于卵的原故显得饱满胀大。产卵期时雌鱼的输卵管突出。雄鱼的输精管则凹出。这都是区别。
水质管理:配对中的龙鱼都会有受伤现象,所以水质的管理在繁殖当中极为重要。
1、要注意饵料的投喂不要过量,并且必须及时的抽取残饵。
2、发现有患病的迹象时应立即进行药浴处理,并注意预防其它的鱼感染。由于龙鱼对药品极为敏感,所以投药量要比平常少很多,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龙鱼的疾病中提到。药浴期间要注意比平时多换水。
3、PH值保持在6.2-7.2以防止酸性过多症,水温在26-28摄氏度。 当你做好这些,看到亲密的龙鱼夫妇靠在一起,停在水族箱的底部某处静止不动时,这里就是它们选好的产卵场所了。赶紧找东西遮遮光吧。这样可以使它更加安心,方便产卵。 当你看见雄鱼将卵含到嘴里时就可以耐心等待幼鱼的孵化了。雄鱼照顾鱼卵的时候雌鱼就会在一旁守护,大约经过60天左右,鱼苗就会在雄鱼的口中进进出出了。鱼爹会慢慢的将幼鱼放出来显得关爱备至。这样 一直要到90天左右。幼鱼会较少的进出鱼爸的嘴了。这时就可以悄悄的将幼鱼捞起来了,捞的时候要有耐心,因为其他的小家伙肯定会躲到鱼爸的嘴里久久不出,你就慢慢的等吧。雄鱼一般会含住40枚卵,但最后只会有十来条小鱼。可见龙鱼的繁殖实在是不容易。 从产卵开始前亲鱼就会停食,直至幼鱼离开雄鱼都不会进食,所以一次产卵繁殖对雄鱼的伤害是极大的。如果繁殖前的喂养不够好的话,雄鱼会因此一蹶不振甚至死亡所以要注意繁殖前的在÷饲养准备工作。对鱼卵进行人工孵化的试验到现在还未取得进展,所以雄鱼不得不一直的辛苦下去了。
㈥ 印尼发现已知世界最古老洞穴壁画!为何这种画像能保留至今
壁画之所以可以保护时间那么久,是因为它的泥层结构与众不同,这样的技术使得它们可以经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经久不衰。
2021年1月16日中国新闻网在微博上曝出,我国的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洞穴壁画,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推断,这幅壁画至少是45500年前的,壁画中的内容绘制的是野猪,并且粗略的图上的红色的颜料。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我国科研人员以及历史学家对文物的钻研程度也在日益深入,希望我们在保护并修复历史文物遗产的时候,尽可能不要伤害到它,可以让它满足公众的欣赏并长久保存下来。
㈦ 印尼干的硬硬,有什么办法能叫它变软,能使用
你好,现在超市有卖一种印油的,加到里面待完全渗透后就可以继续使用了。一般在文具类专柜有卖。价钱也不贵。
㈧ 印尼那么多岛屿,为什么能揉成一个国家
有。在马来西亚东部海域中有与印尼争议的岛屿与领海。从前表示一个国家,文莱,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在很久千是一个国家
㈨ 虾跟龙虾有什么差别
龙虾,又称克氏螯虾,学名克氏原螯虾,英名Red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学名Pro-cambarusClarkii(Cirard),龙虾在分类上届甲壳纲Cmstacea,十足目Order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
全世界共有龙虾400多种,北美洲是龙虾分布最多的大陆,分布在北美洲的有两个科(蟹虾科,螯虾科),12个属,300多种。在300多种龙虾中多数经济价值较低,其中Cambarellus属的种类个体最小,个体重量很少超过lg;个体较大(每尾可达到50-80g)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龙虾有原螯虾属Procambams,螯虾属Cambarus,太平洋螯虾属Pacifastacus和叉肢螯虾属Orconectes的种类,其中克氏原螯虾占整个龙虾产量的70-80%。
我国是龙虾分布最少的国家之一,仅有四个种,克氏原螯虾,东北螯虾Cambaroides dauricus,史氏拟螯虾C.schrenkii和朝鲜螯虾C.Similis,后三种仅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朝鲜和日本。
2、形态特征
(1)外形
龙虾体表披一层光滑的坚硬外壳,体色呈淡青色、淡红色。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稍大,背腹略扁平,头胸部与腹部均匀连接。
龙虾的头胸甲背面前部有4条脊突,居中两条比较长和粗,从额角向后伸延;另两条较短小,从眼后棘向后延伸。这4条脊突是该虾与淡水螯虾区别的显着特征。
(2)附肢
龙虾头部有触须3对,触须近头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在头部外缘的一对触须特别粗长,一般比体长长1/3;在一对长触须中间为两对短触须,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栖息和正常爬行时6条触须均向前伸出,若受惊吓或受攻击时,两条长触须弯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击。
胸部有步足5对,第1-3对步足末端呈钳状,第4-5对步足末端呈爪状。第2对步足特别发达而成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发达,并且雄性龙虾的前外缘有一鲜红的薄膜,十分显眼。雌性则没有此红色薄膜,因而这成为雄雌区别的重要特征。
尾部有5片强大酌尾扇,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时,以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损害。
(3)栖息习性
①底栖
龙虾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该虾昼伏夜出,不喜强光。在正常条件下,白天多隐藏在水中较深处或隐蔽物中,很少活动,傍晚太阳下山后开始活动,多聚集在浅水边爬行觅食或寻偶。若受惊吓,迅速逃回深水中。该虾多喜爬行,不喜游泳,觅食和活动时向前爬行,受惊或遇敌时迅速向后,弹跳躲避。
②趋水
龙虾有很强的趋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在养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进水口周围。下大雨天,该虾可逆向水流上岸边作短暂停留或逃逸,水中环境不适时也会爬上岸边栖息,因此养殖场地要有防逃的围栏设施。
③好斗
龙虾生性好斗,在饲料不足或争栖息洞穴时,往往出现凌强欺弱、欺小怕大现象。
幼体的再生能力强,损失部分在第2次蜕皮时再生一部分,几次蜕皮后就会恢复,不过新生的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这种自切与再生行为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
(4)掘洞习性
龙虾喜欢掘洞,并且善于掘洞。
①掘洞深度与速度 龙虾掘洞的深度是决定其危害程度的关键因素。据我们对35例龙虾洞穴的实地测量,大多数洞穴的深度在50-80厘米,约占测量洞穴的70%左右,部分洞穴的深度超过1米,我们测量到最长的一处洞穴达2.1米。通常,横向平面走向的龙虾洞穴才有超过1米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纵深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较浅。龙虾的掘洞速度很快,尤其在放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尤为明显。大丰龙虾试验池甲,放入龙虾经一夜后观察,在砂质土壤条件下,大部分龙虾所掘的新洞深度超过30厘米。
②龙虾洞穴的位置 龙虾掘洞的洞口位置通常选择在水平面处,但这种选择常因水位的变化而使洞口高出或低于水平面,故而一般在水面上下20厘米处,龙虾洞口最多。但龙虾掘洞的位置选择并不很严格,在我们试验基地,在水上池埂,水中斜坡,及浅水区的池底部都有龙虾洞穴,较集中于水草茂盛处。
③生存环境对龙虾掘洞的影响 水体底质条件对龙虾掘洞的影响较为明显,在底质有机质缺乏的砂质土,龙虾打洞现象较多,而硬质土打洞较少。在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龙虾洞穴明显减少。但是,无论在何种生存环境中,在繁殖季节龙虾打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
(5)适应性
①环境要求龙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各种水体都能生存,无论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沟、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一些鱼类难以生存的水体也能存活。龙虾耐低氧能力较强,在水体缺氧的环境下它可以爬上岸进行鳃呼吸以维持生存。水质的PH值在5.8-9范围内,溶氧低于1.5mg/L时仍能正常生存。正常生长要求溶解氧在3ml/L以上。
②水温
龙虾生长适宜水温为24℃-30℃,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2℃时,生长率下降,水温15℃以下时幼体成活率极低。饲养水域昼夜温差不能过大,仔虾幼虾昼夜温差不要超过3℃,成虾不要超过5℃,否则会造成重大损失。
在珠江三角洲及华南沿岸地区,一般均能自然越冬,为防较大寒潮袭击,可将越冬成虾放在较深的养殖池中,并在养殖池西北角搭挡风墙或防寒棚。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2℃-32℃,若保持28℃-30℃,孵化时间可大为缩短。
③PH值
龙虾适宜PH值范围为5.8-9,但在繁殖孵化期要求PH值为7.0左右,溶氧量3mg/L以上。但它的抗逆力很强,能生活在一些生活污水、轻度工业废水中,在农药施用地区的田沟、渠道中也有分布。
(三)食性与生长
1、食性
龙虾是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动物,但食性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稍有差异。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黄为营养,之后不久便摄食轮虫等小浮游动物,随着个体不断增大,摄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成虾兼食动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动物尸体,也摄食水蚯蚓、摇蚊幼虫、小型甲壳类及一些水生昆虫。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幼体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螺旋藻粉等,成虾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植物碎屑。
2、蜕壳与生长
龙虾是通过蜕壳实现生长的,蜕壳后的新体壳于12-24小时后硬化。在水温25℃-30℃条件下,饲养6-8个月,体重可达60-150克。龙虾生长总的趋势是:从孵化后到体重20克这一阶段内,生长速率是加速度的增长;在达到50-100克的阶段,其生长的速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超过这个阶段,生长速率便呈下降的趋势。因而形成一个倒u字形的生长曲线。蜕皮分长蜕皮和生殖蜕皮两种,幼虾脱离母体后,很快进入第1次蜕皮,换上柔软多皱的新皮,并迅速吸水增长,此乃生长蜕皮,由幼体到成体共蜕皮11次。雌虾性成熟后便开始生殖蜕皮,以后每次交配产卵前都要进行生殖蜕皮。
(四)繁殖习性
1、雌雄鉴别
龙虾雌雄有所区别,主要可通过以下方法鉴别:
1)同龄亲虾个体,雌虾比雄虾大;
2)体长相近的亲虾,雄性的大螯比雌性的粗大,且雄性大螯腕节和掌节上的棘突长而明显;
3)雌虾的第1腹肢退化,很细小,第2腹肢正常,雄虾第1、2腹肢变成管状,较长,为淡红色,第3、4、5腹肢为白色,这是雌雄之间在外形上最明显的鉴别性特征。
2、性成熟
龙虾在天然环境中6-12个月龄达性成熟,已达性成熟的个体体重一般为30-100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6个月可达性成熟。同龄亲虾,一般是雄虾个体比雌虾稍大。同池塘饲养的龙虾群体,雌雄性比接近1:1。
3、繁殖
龙虾9-12月龄成熟,交配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7月,群体交配的高峰期在5月。交配时雌虾仰卧水面,雄虾位其上以龙足钳住雌虾前足,步足抱住雌虾将交接器插入雌体,交配时间10-30分钟。交配后3-10小时,雌虾开始产卵,为一次性产卵,产出的卵粘附在腹足的刚毛上。抱卵量约500-1500粒,随个体大小而异。胚胎发育长短与水温高低密切相关,水温较高孵化时间短,水温较低则孵化时间延长。孵化出的稚虾仍附于亲虾的游泳足上,在母体的保护下生长一段时间。在母体的腹部泳足上都附有生长到不同阶段的龙虾幼虾,最大的龙虾幼体体长达1.0-1.1厘米。从第一年初秋龙虾稚虾孵出后,龙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越冬过程都是附生于母体腹部,到第二年春季才离开母体生活。龙虾这种繁育后代的方式,保证了后代很高的成活率。
4、产卵
龙虾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水温升至20℃以上时,亲虾便开始产卵,产卵季节在粤东地区可持续6个月之久,一年可产卵3-4次。产卵量随个体大小和性腺发育程度而异,一般每次产卵300-1000粒。个体较大的雌虾怀卵量多些。
5、胚胎发育
龙虾受精卵粘附于雌体腹肢进行胚胎发育,5-8周后孵化出幼体。受精卵发育速度与水温高低有关,温度高孵化时间短。受精卵初始卵径达2毫米,随着胚胎发育进展,受精卵在不同发育时期颜色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初产时的淡乳白色依次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色眼点,最后变为橘红色,此时幼体即将孵出。在32℃水温下,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的上述颜色出现时期依次为:淡乳白色1-5天;深褐色12-14天;眼点出现20-33天;橘红色28-35天;破膜而脱离母体35-40天。
6、幼体发育
刚孵出的龙虾幼体体形构造与成体基本相同,平均体长约9.5毫米,仍继续攀附于雌虾腹肢上1-2周,在此期间幼体也会偶尔离开母体活动。刚孵出幼体依靠卵黄囊营养,直到孵化3周后完全独立生活为止。在适宜的条件下,50-60天后幼体经5-8次蜕壳,体重长至0.5- 2克,便可放人池塘进行成虾养殖。 、常见虾蛄种类虾蛄 mantis shrimp软甲纲掠虾亚纲动物的通称。掠虾亚纲中仅有口足目 ,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蛄科外,现生种分4个总科:深虾蛄总科、指虾蛄总科、虾蛄总科和琴虾蛄总科。全为海生。掠虾类起源于古生代的侏罗纪现存300余种。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见于温带。中国沿海均有,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80余种。虾蛄身体窄长筒状,略平扁,头胸甲仅覆盖头部和胸部的前4节,后4胸节外露并能活动。有1对带柄的复眼。这两个体节在头部前端能活动。腹部宽大,共6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与腹部最后1对附肢构成尾扇。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虾蛄多穴居,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体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虾蛄科、琴虾蛄科等体形较大种类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鲜美,口虾蛄成熟的卵巢的鲜美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对虾。体形较小的个体常为黄鱼、章鱼的铒料。数量最多的是口虾蛄,中国以黄渤海区产量最大。 他们攻击猎物的方式很像陆地上的螳螂,所以西方人俗称他们为螳螂虾(Mantis shrimp)。地方名;皮皮虾、虾耙子、虾公驼子、赖尿虾、螳螂虾、爬虾、口虾蛄、富贵虾、琵琶虾。虾蛄是一种营养丰富、汁鲜肉嫩的海味食品。其肉质含水分较多,肉味鲜甜嫩滑,淡而柔软,并且有一种特殊诱人的鲜味。每年的春季是其产卵的季节,此时食用为最佳。肥壮的虾蛄脑部满是膏脂,肉质十分鲜嫩,味美可口,可惜壳多肉少。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0.7%,以及维生素、氯酸、肌苷酸、氨基丙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虾蛄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通乳脱毒之功效。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条尾近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fasciata / Squilla subfasciata主要形态特征:眼睛具双角膜,明显地较眼柄阔。外壳光滑。头胸甲窄,并具有尖锐的前侧角。头胸甲并没有中央脊,而在中间脊位置上有纵沟。捕肢的指节具有6齿。第五胸节只有一侧突,指向前方成一尖齿。第六及七胸节有一宽圆的侧突。第八胸节的侧缘较圆。由第五胸节至第五腹节并无亚中央脊。尾柄具有长的中央脊、亚中央脊、及数对短纵脊。尾肢内叉的内缘有7-14只小刺;尾肢外肢具有7-10只可动刺。 体色: 体呈灰褐色至橄榄绿色,具不规则斑驳表面。尾节基刺尖端呈深红色。尾肢外肢末端呈黑褐色。尾节不具斑点。体长: 小至中型,体长可达100毫米。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由西印度洋至菲律宾、越南、香港、台湾、中国、日本、新卡利多尼亚及澳洲。 栖息环境:栖息于55公尺以下水深之沙泥底或碎石底海域。 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多脊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multicarinata 主要形态特征:眼睛具双角膜,阔度不及头胸甲长度的1/3。眼角鳞片没有分叉。眼柄不具隆脊。头胸甲具正常量量的隆脊外,更有无数附带的纵脊。头胸甲的中央脊明显,但不被其叉裂的底部中断。头胸甲下具大颚须。捕肢的指节具有5齿。第五胸节具有双侧突,胸节中线两侧具横脊。由第六胸节至第六腹节整个身体满布紧密的纵脊。每条纵脊末端均有尖刺。尾柄的前侧圆突具尖端。 体色: 体呈啡黄色,在第二及第五腹节上有深色方形斑驳。尾肢外肢末端呈黑色。体长: 中型,体长可达90毫米。分布: 由日本至印度,包括中国、香港、越南、菲律宾及缅甸。栖息环境:栖息于50公尺以下水深之泥底海域。 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饰尾绿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decorata / Clorida juxtadecorata 主要形态特征:眼睛细小,具双角膜,较眼柄窄。眼柄短而肿胀。额角板短,阔度大过长度,而且具有圆边。头胸甲前侧角尖;但没有中央脊及中间脊。头胸甲下具大颚须。捕肢的指节具有5齿。第五胸节只有一尖而向前弯的侧突。第六及七胸节侧突宽圆。第一至第五腹节具有明显的亚中央脊。尾柄底部除肛后脊外,还有很多隆脊和结节;但尾柄的中央脊和侧缘均不具结节。尾肢外肢侧缘具有6条或以上的可动刺。 体色: 体呈奶白色至浅啡色,不具明显色斑。体长: 小至中型,体长可达95毫米。分布: 中国东海和南海、香港、越南东京湾至泰国阿达曼岛。栖息环境:栖息于30公尺以下水深之泥底海域。 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窝纹网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foveolata 主要形态特征:眼睛细小,具双角膜,略较眼柄窄。头胸甲及腹背满布粗糙的网状脊。头胸甲具有正常量量的隆脊,但被网状脊隐藏。捕肢的指节具有6齿。第五胸节具有细小而尖锐的双侧突。第六胸节的双侧突宽圆。第七胸节的前侧突尖细,而后侧突宽圆。腹节亦具有正常量量的隆脊。尾柄有数列弯曲的附带的纵脊。体色: 体背及尾扇呈灰紫色。体长: 中型,体长可达105毫米。分布: 澳洲、婆罗洲、西北印尼至缅甸、越南、香港及中国。栖息环境:栖息于50公尺以下之软泥底海域。 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伍氏口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woodmasoni / Oratosquilla woodmasoni 主要形态特征:眼睛大,并具双角膜,阔度不及头胸甲长度的1/3。额角板短而阔。头胸甲具有正常量量的隆脊;中央脊与叉裂中断,而叉裂缺如或不明显。捕肢的指节具有6齿;长节有尖锐的长节刺。第五胸节具有细小而尖锐的双侧突。第六及七胸节的双侧突向外伸展。第八胸节只有单侧突。尾柄中央脊的两侧不具结节列。尾肢外肢侧缘具有7-10条可动刺。 体色: 体呈浅绿色,其隆脊红褐色。尾柄背部中央呈栗色,后缘黄色;基刺粉红色。尾肢的外肢及内肢蓝色。体长: 中至大型,体长可达155毫米。 分布: 西印度洋至印尼、越南、香港、台湾、中国、日本、菲律宾及澳洲。栖息环境:栖息于50公尺以下之平坦沙泥底浅水海湾或近岸水域。 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猛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harpax / Harpiosquilla japonica / Harpiosquilla intermedia / Harpiosquilla malagasiensis / Harpiosquilla paradipa 主要形态特征:眼睛具双角膜。额角板呈三角形,前端较修长。头胸甲具有中央脊,其后侧边缘深入向内凹陷。捕肢的指节具有8齿;掌节外缘具有一列修长而笔直的小刺。第五胸节有圆浑后缘。第六至第八胸节的亚中央脊及中间脊不具刺。第一至第五腹节具矮小的亚中央脊。尾肢的外肢前端外缘具8 — 10只可动刺。体色: 体背呈浅褐青色。隆脊及体节后缘呈黑褐色。第六腹节的亚中央脊深绿色。尾柄中央脊的两边有一对深色斑点;尾柄基刺脊呈绿色。尾肢的内肢边缘呈黑褐色,外肢则为黄褐色。体长: 大型,体长可达260毫米。分布: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由红海及西印度洋至日本及澳洲,包括中国、香港、台湾、菲律宾及越南。 栖息环境:栖息于70公尺以下水深之泥沙底海域。 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长叉口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nepa / Oratosquilla nepa 主要形态特征:眼睛具双角膜。额角板呈圆形,并无中央脊。头胸甲的中央脊与叉裂没有中断,而叉裂长及裂于背穴之后。捕肢的指节具有6齿。第五胸节具有双侧突。第四腹节的亚中央脊通常具后刺。尾肢的外肢前端外缘具8 — 10只可动刺。体色: 体背呈灰绿色。全部隆脊、沟及体节后缘均呈褐绿色。尾柄的中央脊及侧缘呈深绿色。尾肢内叉及外叉末端的基刺呈红色。尾肢外肢的尾节呈黄色。体长: 中至大型,体长可达165毫米。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由中国、台湾及香港至西印度洋及红海,包括新卡利多尼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玻里尼西亚、澳洲。 栖息环境:栖息于25公尺以下水深之平坦沙或泥底海域。 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口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oratoria / Squilla affinis 主要形态特征:眼睛具双角膜。额角板宽而顶端圆滑。头胸甲的中央脊与叉裂没有中断,而叉裂裂于背穴之前。捕肢的指节具有6齿;长节外缘具有长节刺。第五至第七胸节具有双侧突。第五胸节的前侧突不但尖锐和修长,而且向前侧方伸出;其后侧突较小和向侧方伸出。第六及第七胸节的前侧突钝、修长、并向侧方伸出;其后侧突较宽及呈三角形。第五及第六腹节的亚中央脊有刺;第四至第六腹节的中间脊有刺。尾肢的外肢前端外缘具7 — 9只可动刺。体色: 体背浅褐色。头胸甲、胸部及腹部的隆脊呈深红色。尾柄的中央脊及基刺脊呈深褐绿色;基刺尖呈红色;亚中央齿及中间齿呈黄色。尾肢的外肢后端黄色并具深色内缘。 体长: 中至大型,体长可达185毫米。 分布: 俄罗斯南部、日本、中国南至香港、越南及澳洲东南部。栖息环境:栖息于60公尺水深以下之泥沙底海域。 科:虾蛄科 中国名称: 断脊口虾蛄同种异名: Squilla interrupta / Oratosquilla interrupta 主要形态特征:眼睛具双角膜。额角板宽而呈四方形。头胸甲的中央脊明显与叉裂中断。捕肢的指节具有6齿;长节外缘具有长节刺;腕节脊分为两个相等的圆突。第五及第六胸节具有双侧突。第五及第六腹节的亚中央脊有刺;第四至第六腹节的中间脊有刺;第三至第六腹节的侧脊有刺;第一至第五腹节的边缘脊有刺。尾肢的外肢前端外缘具7 — 9只可动刺。 体色: 体背浅橄榄绿色。头胸甲沟深绿色;脊深红色。体节后缘深绿色;脊绿色。尾柄的中央脊具有一褐色点;基刺尖呈红色。尾肢的外肢黄色。体长: 中至大型,体长可达160毫米。分布: 波斯湾以东至越南、香港、台湾、中国及澳洲。栖息环境:栖息于25公尺以下之沙或泥底海域。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23:37 虾类
虾种类很多,主要分为淡水虾和海水虾两种。我们常见的青虾、河虾、草虾、小龙虾等都是淡水虾;对虾、明虾、基围虾、琵琶虾、大龙虾等都是海水虾。
虾是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食品之一,含有20%的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至几十倍。
虾和鱼肉相比,虽然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中的缬氨酸并不高,但却是营养均衡的蛋白质来源。另外,虾类含有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含量越高,虾的甜味就越高。
虾和鱼肉、畜肉相比脂肪含量很少,并且几乎不含作为能量来源的动物性糖质。
虾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但妙在它同时含有丰富的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牛磺酸;虾含有丰富的锌、钾、碘、镁、磷、钙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等成分。对味觉障碍、生长障碍、皮肤不适以及精子畸形有益。还可以防止动脉硬化,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和心梗。虾还具有较强的通乳作用,对小儿和孕妇有很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