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林绍良为什么离开印尼

林绍良为什么离开印尼

发布时间:2022-05-07 06:28:13

㈠ 林绍良来到印尼之后干了什么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侵占福清,为了避免被抓壮丁,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财金。叔父开了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当时的印尼也是兵荒马乱,市面萧条,赚钱并不容易。林绍良独辟蹊径,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销”,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销售额于是成倍增长。

㈡ 林绍良的成长记录

华裔商人
大家都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华人中,他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之所以叫红顶商人,是因为胡雪岩充分利用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在今天同样,华裔商人也能够在海外担当红顶商人的角色,甚至取得了远远超过胡雪岩的成就,这个就是印度尼西亚华裔商人林绍良创造的辉煌(1916年7月16日至2012年6月10日)。
卖杂货的小贩
1916年7月16日,林绍良出生在中国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里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以种田为生,家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过得安逸自在。
从小,林绍良就聪明好学,记忆力很强,在村子里很多人都不喜欢念书的情况下,他在私塾一直念到了15岁。然后开始学着做点小生意,家人给他在村口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小面店。
可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人心惶惶,林绍良的面店也只好关门了。
林绍良的家乡是个田少山多的贫困地区,正如当时许多出外闯世界的人一样,很多当地的年轻农民都去了南洋谋职。林绍良的叔父去了印尼,后来大哥林绍喜也离乡背井到了那里,可以说家里的顶梁柱就是林绍良和父亲了。
然而祸不单行,1935年,年迈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操劳家务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的肩上。而这时国民党抓壮丁的风声也越来越紧,母亲担心儿子被抓走,便主张他出走南洋,一来可以避免被抓壮丁,二来也可以去南洋闯一闯。
就这样,林绍良来到异国他乡,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1938年春天,他来到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士镇,投靠叔父。当时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
作为东南亚一部分的印尼,也并非安乐之邦,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已经迈向了这里。爪哇岛上并不比家乡好多少,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顾客上门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
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战时对日用品的需要其实是很大的,但因为战乱,顾客很少出门,林绍良的送货上门受到了热烈欢迎,销售额开始成倍地增长。叔父高兴地给他加了薪,鼓励他继续干下去。
两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他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光一辈子寄居在叔父家,不会有什么出息,他想独立,寻求更大的发展。没有太多的本钱,林绍良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小本生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事实上,这段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为了生计和理想,林绍良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不管刮风下雨,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只有当夜深人静入睡时,才会忘记疲劳。这种生活虽然盈利不多,但却培养他的胆识,积累了社会经验,接触了很多人。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还不无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练,才会有所进步。

㈢ 印尼华人首富的媳妇

林绍良的一生经历过战争、贫困、流离,还有艰难的创业:他在
22
岁时背
井离乡,白手起家;在
52
岁的时候,成为印尼当地的“丁香大王”
;近
80
岁的
高龄,
他已经建造起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企业王国——两大集团下属
192
家子公
司,
分布在印尼各个城市及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涉及金融、
矿产、
汽车制
造、电子、航运、建筑等
70
多种行业。

一个顶着
“印尼首富”
的华人,
林绍良的中国情结始终如一。

2005
年起,
白发苍苍的老人频繁回到故土投资,仅福清老家就已投入超过
1
亿美元。如今,
浙江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
“浙商回归”

这不仅是一纸明文,
更是一种情愫。
但愿这页故事,能给至今游走他乡的浙商,一点启示

㈣ 林绍良是如何为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结交苏哈托,通过苏哈托开始了军火、药品生意,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在这期间,他善于经营的作风和才干,给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林绍良也因此在患难交往中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友谊,为日后事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㈤ 谁被媒体誉为“世界华人第一富豪”

林绍良191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

1938年,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1945年,在印尼独立战争中进行军火买卖,认识后来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先后成为“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

拥有近100亿美元资产的林绍良,被美国《投资家》杂志列为当今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号称是“世界第六巨富”,被一些媒体誉为“世界华人第一富豪”。

印尼独立战争中的军火买卖让他结识了后来的铁腕总统苏哈托

林绍良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有祖传的水田30亩,一头水牛和一些农田。林的父亲为人朴实敦厚,他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性情温和。幼年林绍良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先后念完了“四书”、《诗经》、《左传》等书,养成推崇忠烈侠士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思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侵占福清,为了避免被抓壮丁,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财金。叔父开了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当时的印尼也是兵荒马乱,市面萧条,赚钱并不容易。林绍良独辟蹊径,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销”,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销售额于是成倍增长。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又打响了。当地华商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经过周密策划过后,决定从事一项充满机会但危险的业务——给印尼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

当时恰逢一位名叫哈山·丁的印尼军队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一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这位哈山·丁不是别人,正是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其中有一位便是后来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

就这样,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结交苏哈托,通过苏哈托开始了军火、药品生意,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在这期间,他善于经营的作风和才干,给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林绍良也因此在患难交往中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友谊,为日后事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印尼的“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水泥大王”

曾有评论说,林绍良是胡雪岩式的红顶商人:通过结交政要,抓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本国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之机,围绕衣食住行等传统产业,因缘际会,积聚巨额财富。

印尼独立后,国家百废待兴。

1967年之后,苏哈托出任印尼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林绍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他与苏哈托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迅速拓展自己的事业。

印尼是个条件优越的农业国,但由于长期受殖民主义单一经济的影响,粮食不能自给,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成为国家经济的一大负担。林绍良瞅准时机,向印尼政府建议,在印尼国内自行加工面粉。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全国生产面粉的2/3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经过10年的努力,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在这期间,林绍良仍继续经营他所熟悉的丁香生意。在当年贩运军火、药品的同时,林绍良发现了另一宗大买卖——丁香生意。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每年进口量高达2万多吨。凭借与苏哈托的特殊关系,林绍良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相继获得政府授予的丁香进口专利权。这两家公司进口的丁香,约占非洲盛产丁香的马达加斯加和桑巴尔的总产量的90%,林绍良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

1975年林绍良又开始涉足水泥生产,没用几年,林绍良的“印度尼西亚洋灰公司”就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集团。印尼目前是东盟国家中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出口国,而林绍良所属水泥公司的产量,占全印尼总产量的60%,林绍良又成为了印尼的“水泥大王”。

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并控制着印尼90%的方便面市场、85%的面粉市场、35%的牛奶市场及超过30%的食用油市场。

善用银行家李文正,林氏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林绍良在金融界迅速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名能干而忠实的合作伙伴——李文正。正如一个与他打过交道的商人所言:“林绍良事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他懂得量才用人,敢出大价钱。”

李文正原是香港汪印银行总裁。1972年,林绍良因事前往香港,在飞机上遇到刚辞去汪印银行总裁职务的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对李文正十分赏识,当即邀请他到自己的中央亚细亚银行里来,并允诺给李17.5%的股份。当时,林绍良的银行实际规模比李文正的“汪印”银行小得多,资产也只有“汪印”的1/33,但是林绍良的诚挚邀请打动了李文正,遂决定领命上任。

两人的坦诚合作使中亚银行飞速发展起来。到1983年,中亚银行的资产总额比原来增加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全印度尼西亚设有32处分行,形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网。中亚银行不仅在印尼,在东南亚也被公认为是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国”,其控制的旗舰企业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绍良也因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印尼,富甲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

㈥ 林绍良的人物生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即将爆发。
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虽然林绍良不是最有钱的那一个,但却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乱世出英雄,少时熟读史书的林绍良预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独闯天下的时机到了。他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业或许能在这场战争中找到一个契机、一个新的生长点。
就在这时,有一位高级领导人为摆脱荷情报人员的追捕,潜入古突土镇隐蔽,中华总会对林绍良很是信任,就把这项重要的掩护任务交给了他。而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正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很多部队上的人,当然也包括印尼的首任总统苏加诺,而当时苏加诺只是一个师的上校团长。
在当时,由于殖民军的封锁,共和国军队的军火、药品奇缺,林绍良看到这种情况,很是忧虑,如果持续下去,肯定无法抵挡住荷兰殖民者的侵略,于是他决定做起这方面的生意,为军队提供必要的军用物资。而在当时,这样做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要不怕风险,胆大心细。
林绍良先和共和国军方谈了自己的想法,受到了热烈支持,双方一拍即合,认真而又慎重地研究了运输路线。不久,林绍良冒着生命的危险,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军火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尼军中。就这样,林绍良押运军火,一次又一次地穿越荷军的封锁线,如入无人之境。每次运抵前线,印尼官兵都向他欢呼致意。不仅他从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加诺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这为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㈦ 林绍良的介绍

林绍良(1916.07.16-2012.06.10),印尼林氏集团董事长,印尼政府经济顾问,印尼前首富,美国《投资家》杂志将其列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曾被称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1995年集团的总资产高达184亿美元,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所属公司640家。

㈧ 为什么先区分清楚,然后再出击

思维决定行动。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不能盲目地行动,必须分清“市场局况”,区分出包围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市场机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就是经营思维的一句行话“先区分清楚,然后再出击”。一般讲,企业管理者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信息市场与产品市场之分

信息革命可望像个19世纪工业革命那样改变我们地球的面貌,任何打算从信息革命中得益的企业家都必须知道。在这个技术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产品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创新的冒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为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新时代里,一切都将很快成为过去,只有把握未来才有希望。企业家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时刻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迎接挑战,获得成功。

从1847年到今天,150多年过去了。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有多少企业骤然崛起,又有多少企业悄然隐退,市场无情,优胜劣汰。西门子公司虽几经沉浮,但依靠科技进步,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着名的巨型企业。

回顾成就固然令人欣慰,然而西门子人更清醒地认识到:高科技不断发展的年代,一切都将很快成为过去,只有把握未来才有希望。关键在于企业要具有良好素质。尽管西门子公司在电气工业领域具有相当实力,但在电子工业这一新技术领域,始终面临着美国、日本公司的严峻挑战。以微电子技术的关键部件——芯片生产为例,目前美日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包括西门子在内的欧洲各大公司仅占10%左右。

为扭转劣势,来自欧洲各国的60名微电子专家共同制定了预计耗资80亿马克的发展规划,要求1993年研制出16兆位芯片,它可以在拇指大小的面积上储存4000页打字纸的信息。为实现这一计划,每年动用的财力达2.1亿元。西门子承担了其中的重要任务,并于1990年在实验室中研制出16兆位芯片样品,除此之外,西门子还把人工智能、核聚变、空间技术、超高速列车、太阳能利用、光通信技术等课题作为科研攻关重点。力争尽快取得新突破,使公司在新技术产业中牢牢占据主动地位。

(2)全面市场与局部市场之分

1988年,温州出现了外国高档服装热,一套进口名牌西装卖到几千元,一些时装个体户因此发了大财。但这只是该地区某一时期内的一种特殊需求,在全国其他地区市场并不是如此,如果其他城市也像温州那样搞,结局一定很惨。

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区分全面市场机会和局部市场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全面市场机会是大范围市场,如国际市场、全国市场等出现的未满足的需求;而局部市场机会则是在一个局部的市场,如某省或某个特定地区出现的未满足的需求。这两种机会是相对的,与国际市场机会相比,全国市场机会是局部市场机会,而与某地区市场机会相比,全国市场机会则是全面市场机会。同时,这两种市场机会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全面市场机会也是局部市场机会,但不如局部市场机会那样更有利于企业,另一方面,局部市场机会发展好了,必然会影响甚至带动其他局部,从而转变为全面市场机会。

一个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既受着作用于整个市场的一般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只作用于该特殊区域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区分可以使企业少犯盲目行动的错误。

“异”与“同”是思维质量的重要区别。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和别人不一样,才能有更大的出路。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所谓的市场良机,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但关键看你是否能打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牌!

综观捕捉市场机会打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牌的种种方法,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快速获得经济信息,尽早窥见市场机会;二是善于运筹,铸成巧用市场机会的高招;三是创造条件,把市场机会转化为企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市场信息,从而将本企业的产品顺利地打人国内、国际市场。

印度尼西亚有位华人——林绍良。这位传奇式人物被列入12位世界大银行家之一,拥有银行、保险、财务、工业、运输、贸易等各类企业。然而在40年前,他却只不过是一个油店小伙计。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1945年日寇投降后,荷兰在印尼卷土重来,战火一开,最紧要的是军火与药品。有着强烈正义感的林绍良毅然离开叔父的油店,筹集一笔资金,做起了军火生意,大力支持印尼军队。他的机敏、勇敢和坚毅,使他受到了后来印尼总统苏哈托的赏识。在许多商人不敢经营军火的时候,林绍良慧眼洞察,发现是一本万利的大买卖后,抓住时机,造就了林氏金融王国。

日本人安藤百福常见到这种场面:总有许多人挤在面铺里等着吃面条。他心想,日本人的时间是那么的紧,把时间花在等吃的上面太浪费了,但人们又都那么地爱吃面条。这里面有机可投!

当时,日本对美国采取了扩大小麦进口的方针,政府为增加面粉使用量,也采取了具体措施。这样安藤百福直觉地感到:是否可以生产一种由工厂批量生产的可保存的面条。

在1959年4月,安藤百福售出1300万份他发明的面条,是什么面条呢?——就是今天的方便面。安藤百福的成功就在于,嗅到了未来的机会,并抓住了它。从“无”创造出了“有”。

下面,不妨提出三种最为实用的经营思维战术:

(1)“人有我优”

英国华伯斯服饰公司以制领带而闻名。然而曾有一度,华伯斯公司陷入了困境——当时高速生产领带的厂家太多了,竞争激烈。是倒闭,还是转业?华伯斯公司的创始人华伯斯开始了痛苦的思索。突然,他猛地想起一位伯爵曾对他说过,贵族阶层对市场上的领带颇有微词,觉得不能显示自己的华贵。华伯斯想到这一点,倾尽最后的努力,精心制作了一批符合上层人士的高质量领带,拿了一些送人。未料到的是,这原本准备拼死一搏的举动却真的给华伯斯带来了大量的订单。“人有我优”,华伯斯将眼光放得远了之后,发现了市场上的又一“新大陆”。

(2)“人优我转”

香港的“地产大王”李嘉诚原先是“塑胶大王”。早年投资做塑胶花生意取得了成功,并且在欧亚占领了大量的市场。然而处于喜悦中的他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冷静地进行了分析:①欧洲方面发现塑胶花市场有利可图时,必定会全力介入,那么欧洲地区生意就很可能被中断。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花已出现将取代塑胶花的势头。于是李嘉诚毅然决定战略转移,逐步退出塑胶花市场,做起了前景看好的地产生意。果然,当鲜花占领市场时,李嘉诚已在地产界稳稳地站住了脚。

(3)“人弃我捡”

譬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食品研究机构把黄豆列为健康食品,美国人吃黄豆制品之风便很快流行起来,随之对豆制品加工机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美国机械制造业早已专注于尖端产品,没有厂家搞这类简单的加工机械。此时,台湾机械制造厂商瞄准这块“荒地”,迅速开发生产出豆制品加工机械,结果抓住了大洋彼岸的这一市场机会,捷足先登,占领了美国市场。

我国有一家公司生产的低附加值传统药品“蕾香正气丸”,以其价格低、疗效好,深受海外消费者欢迎。但这些年来,国内制药厂纷纷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药的开发生产,但是有一家公司都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了“蕾香正气丸”的生产力度,使之质量更上一层楼,成为低档药品中的佼佼者,走俏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如今仅此一项出口即可为该厂增加上千万元的收入。

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且是全方位多样化和多变的。然而,由于企业的认识总是带有程度不同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误弃本来很有市场或暂时没有市场的产品的现象总有发生,所以,谁能耐心地在人弃之处发现商机,迅速推出适宜的产品,就能够独步市场,先胜一筹。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自古以来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意经。那些喜欢跟着别人亦步亦趋的涉外企业,与其在“人争”之处“迟人一手”,不如在“人弃”之处“领先一步”。

㈨ 印尼首富林绍良为什么会被苏哈托迫害

林绍良当初并没有被苏哈托迫害,他一直都是苏哈托的伙伴,以他的努力和智慧,加上苏哈托的支持,才坐上了首富的宝座!因为,林绍良曾经救过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哈山.丁,随后成为莫逆之交,也是他介绍苏哈托给林绍良

㈩ 林绍良在军火买卖后,又从事过什么行业

林绍良191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

1938年,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1945年,在印尼独立战争中进行军火买卖,认识后来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先后成为“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

阅读全文

与林绍良为什么离开印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疫情中国帮忙哪些国家 浏览:25
伊朗和中国什么时候签的合同 浏览:441
什么是中国注册会计师 浏览:420
意大利有哪个区 浏览:110
越南为什么会有熊猫 浏览:42
在越南卖东西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浏览:781
伊朗高级指挥官什么级别 浏览:309
咖喱鸡在印尼什么意思 浏览:675
中国这场教育改革后面会发生什么 浏览:264
伊朗为什么不用gps 浏览:50
cdr里面怎么显示越南文字 浏览:446
中国外界环境如何变化 浏览:818
英国人怎么看待中国数学教材 浏览:830
印度怎么注册公司 浏览:322
印章用的印尼用日语怎么说 浏览:1002
越南买衣服哪个网站好 浏览:987
意大利彩金和黄金哪个贵 浏览:424
如何看待越南关系 浏览:369
伊朗为什么做不出核弹 浏览:955
英语意大利语古梵语都来自于什么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