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尼的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吧,怎么没发展起来
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尼西亚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积却是多达316.6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但与印度、巴西并肩,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比较稳当的。
但在现实中,印尼的国际地位却与它纸面上的基本数据全不相符:经济上,印尼2014年GDP总量刚刚过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号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中国是印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第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
政治上更是惨淡。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比不过中美俄也就罢了,连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瞩目的多;甚至就是东盟内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着体量优势,在开会争吵时嗓门大些而已,完全无法驾驭局势。
为什么有着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终只能在二流国家中徘徊?我们不妨从其地理上制约说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全境由17508个岛屿组成,号称“千岛之国”。
在海洋文明时代,群岛国家的一大好处,就是不愁没海岸线和港口——这是发展外贸的最重要条件;但坏处也很明显——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
由于海洋的隔离作用,众多岛屿之间的交通联系会受到极大影响,反应在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经济上的整合难度较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群岛国家都如此,比如英国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过英国虽号称群岛,但大不列颠岛本部面积已占据国土面积的80%以上;日本本土虽分为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屿,但岛屿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最狭窄处仅宽10公里左右,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最狭窄处甚至1公里不到)。这点子距离,即便是在农耕时代,其地缘阻断作用都十分勉强;到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则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碍,随便一座跨海大桥,便可将诸岛连接在一起。
但印尼则不一样。印尼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仅直线距离就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极大的限制了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可以通过修建跨海大桥,将二者用公路、铁路连接到一起外;其余各岛之间,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航空虽则便捷,但费用高昂,只适合高价值货物运输;海运虽则量大且费用低廉。但速度过慢,且货物上下船的装卸程序复杂,不适合做小批量运输。这一交通运输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印尼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够随时满足爪哇工厂多少不等的货量需求。
而带状的国土分布,同样也限制了其经济实力的发挥。相对于相同面积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的距离过长,即便是在公路、铁路相连接的情况下,从苏门答腊西北部向爪哇运输货物距离也实在过长,导致了成本的拉高,各边缘地区彼此间的沟通更是不便。至于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受到极大限制。
除了地缘上的支离破碎,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比较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外,其余四岛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亚岛,其内陆几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体而言,印尼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证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征——在一个降雨和日照均十分丰沛的地方,人类通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块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最基本条件。印尼虽然领土面积不小,但平原较少。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平原,还分布在五大主岛,以及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岛上。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现代工业通常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这种特征决定了,印尼那些支离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难形成大规模产业链。而唯一以低地平原为主的核心主岛爪哇,面积不过区区13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子地盘,显然不足以将拥有准大国体量的印尼带入现代化。
而最后,印尼的气候也限制了其工业的发展。印尼国土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或许是个福音,但对于现代工业制造,则是个大大的麻烦。
高温气候条件下,人类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效率,其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印尼在农耕时代未能形成较发达的文明国家,其原因便在于此。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空调等降温机器的发明,脑力劳动者的困境得以缓解。
不过人类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终究是有限的。新加坡这样的百万人口级小国,或许可以将国民都塞进有冷气的写字楼里;但对印尼这样拥有2.48亿人口的大国,无论它是否想实现现代化,体力劳动都是绝大部分国民的唯一选择。
室外的体力劳动,高温无法避免。而室内体力劳动,即便一些大工厂可以提供冷气设备,但长时间的使用,也会导致其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而各种散落分布的中小型工厂,更是不可能承担这种超高费用——何况,印尼也没有充足的电力资源以确保供应。
而雨季的的存在也同样影响工业发展——每年多达三个月之久的雨季,会影响货物运输效率,影响室外劳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到工人白领的上下班通勤。这一切影响,最终都会转化为生产成本,体现在工业品的价格方面,对印尼的工业制造形成打压。
糟糕的地缘结构,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极大的限制了印尼的地缘经济实力,使其空有准大国的资本,但这个是一个制约因素,但这个觉不是一个关键的原因,重要的原因,这只能说明印尼的基础建设落后,必定还多发达地区也是在热带,越难,香港,新加坡等,都在热带地区,只能说印尼要发展,打造自己的基础建设很关键,交通顺畅,起码的船运,可印尼自身有没有像样的造船厂,架桥,修路,建设像样的办公楼,飞机场,这一切需要的是资金,没有资金,就没有好的投资环境,没有好的投资环境,就没有企业愿意来,没有企业就没有经济发展,没有收入,那就没有钱来投资基础建设,这个成了一个死循环,那我们看看可能印尼的基础建设现在的情况如何。
❷ 坐拥3亿人口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印尼为何还是个三流国家
地理位置不好,又不集中和高温的气候等因素,促使印尼还是一个三流的国家,印尼作为除中国之外领土最广泛的亚洲国家,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就算无法与中美俄这样的大国比肩,但同印度、巴西一样拥有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较为稳妥的。
印尼这样带状且分散又各自独立的地缘结构在军事上也有着让人头疼的难题,庞大的体量让印尼拥有一个成为区域大国的梦想。但松散破碎的内部地缘结构,降低了其实现梦想的可能。因此,在未来的日子,印尼只能在区域大国的梦想和二三流国家的现实中游离
❸ 印尼作为东南亚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何却成为了三流国家
因为印尼虽然面积广大,但是地区太过于分散,而且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好。并且印尼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好,所以虽然地盘最大人口最多,但是却成为三流国家。
而虽然印度尼西亚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工业基础让人们进行工作,所以也就产生了很多矛盾。因为印度尼西亚人口太多,但是又没有很好的条件让人们可以进行工作,所以印度尼西亚的工业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而印度尼西亚的人民对此也已经习惯了,因此并没有发展印度尼西亚的决心。而这些原因也造成虽然印度尼西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但是却依然是三流国家。
❹ 为什么日本能成为强国,而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这些国家却不能
主要是关于自然环境和气候。哪里自然环境好,气候好,生活条件优越,人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也没有什么志向。而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人们往往更有斗志。在东南亚这样的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生长,产品丰富。
❺ 印度尼西亚“难成大器”,为何会这样说印尼
印度尼西亚就像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2.48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却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但印尼的海洋面积却是多达316.6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就军事上来说,带状且各自独立的地缘结构,不仅意味着印尼内部矛盾升级成为冲突、乃至内战的先天可能性较大;它更代表着,印尼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很难聚集合力,反而更容易被人各个击破。也就是正因为庞大的体量,所以印尼一直梦想着能成为真正的区域大国。但松散破碎的内部地缘结构,却大大降低了印尼庞大身躯的含金量。所以,印尼一直在区域大国梦想和二三流国家的现实之间痛苦徘徊,而且,按照目前来看根本是没有办法。
❻ 印尼已是东南亚老大,为何却成不了世界级强国,原因很简单
印尼在我们看来虽然地盘大海岸线长人也多,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缺陷那就是领土板块太分裂,宗教之间矛盾大,经济不景气,而且气候也不是很好导致本应该很发达的印尼到现在还是一个发展很慢的国家。
再就是经济问题了,印尼的经济可以说跟它周围的国家相差很大,像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经济无论是东南亚还是整个世界上来说都是比较好的,但是印尼的经济平还赶不上我们国家的一个大省,所以经济落后也是他们成不了世界大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最后就是东南亚的气候属实是有点太炎热了,很难进行工作和生产,大部分的一些日用品都需要依赖进口,这就是为什么印尼地广人多还是不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了。
❼ 印尼做为全球第四人口大国,为什么在经济上发展滞后
最主要是因为印尼是一个以岛国为主的国家,曾经被称为千岛之国。像这样的地理环境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各个岛屿之间过于分散,也使得印度的基础建设出现严重的落后情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印尼想要把各个岛屿分散的人群集中在苏门答腊岛上。这样就便于印尼政府的统一管理,这样也会在一定的区域形成人口上的优势。
如果能够依赖周边大国巨大的经济市场,就一定可以使印尼的经济得到一个飞速的提高。当然这么做的前提就是印尼一定要搞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千万不要在一些利益上发生冲突。
❽ 印尼作为全球第四人口大国,为什么就始终发展不起来
但在现实世界,我们都知道印尼的国际地位完全不符合它的表面数据:首先在经济上,虽然印尼早在2014年GDP总量就已超过万亿规模,位居全球第16位,但是人均只有不到4000美元,根本算不上经济强国。
印尼的国家形式的确极为复杂,虽然拥有庞大的体量,但松散的内部地缘结构,使得印尼庞大身躯的含金量严重不足。印尼一直致力于成为真正的区域性大国,的却是任重而道远。
❾ 被称为“千岛之国”的印尼,为何说它难以成为超级大国
因为印尼是一个岛国,是由各个岛屿连起来的国家,致使交通出现了困难,并且印尼的经济不发达。虽然人口较多,但是由于印尼本身的地理环境原因,致使印尼无法成为超级大国。
其次,印尼的科技发展水平很低,而且印尼的电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工业得不到发展,从而导致了印尼的工作岗位减少,那么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不起来。同时,印尼的旅游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一个依靠服务业的国家想要发展起来,这是不可能的,而印尼又是一个人口巨多的国家,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就更难了。
❿ 为什么印度尼西亚难成大器
印尼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不存在马六甲焦虑。马六甲海峡水太浅,过不了巨型船只。应该存在的是龙目海峡焦虑,巽他海峡焦虑等等。这才是远洋巨轮的首选。印尼掌握着这些海峡。巽他海峡两段均不足5.5海里,而龙目海峡最窄处则不足13.5海里。完全属于印尼领海。应该说,第一岛链中国并没有完全突破。印尼封住了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通道。这是印尼可以与中国讨价还价的根本筹码。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命根子捏在印尼手里。但中国与印尼关系微妙,文化层面冲突,政治层面排斥,经济层面——合作也不多。印尼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丰富。这跟印度一样,是要跟中国竞争的。未来美国如果再搞tpp,很可能会拉印尼入圈。可以认为,印尼跟印度一样,越强大越是对中国构成威胁。文明的冲突会使得其试探,并挑衅中国。它成不了真正的朋友。倒是与美国联合阻遏中国的意图有重合。中国的出海通道放在印尼手里是不可靠的。但中国不能像突破日本岛链那样对付印尼。毕竟日本冲绳群岛有大量公共水域。但印尼的海峡是没有的。印尼是可能成大器的,它现在还只是太年轻。它手里的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成败。它与中国的关系,类似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关系。世仇关系,但黑海舰队必须过土耳其海峡才能投射力量到地中海。这当然是个拦路虎。所以,计将安出。阻止印尼成大器,办法最好的就是利用其地缘结构的劣势,努力瓦解这个国家。使这些中国的海上生命线不由一国控制。历史本不存在一个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