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狗肉的饮食文化
瑞士Appenzell和StGallen地区的农民流行吃狗肉吃猫肉,有时还做成火腿让别人吃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媒体曾报道人们排队购买狗肉的案例,并称狗肉“美妙而柔。法国直到现在狗肉铺子,有报道指一些屠夫在巴黎出售狗肉 今天在巴黎北部仍有人吃狗肉。中新网伦敦2007年5月30日电 一名英国艺术家29日在伦敦街头大嚼狗肉,抗议英王室围猎狐狸的行动。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英国社会各界争议。据悉,艺术家麦克格文(Mark McGowan)所食用的狗肉是伊丽莎白二世喜爱的名犬威尔士矮脚犬烹制的。在北美某些地区的部分人群的看法,狗不仅是宠物,更是家庭中的一员。而支持食用狗肉的观点则坚持绝大多数烹调所选用的犬只是专门为食用饲养的。吃的不是宠物,与吃其他饲养动物的肉食没有差别。或者认为其他地方的狗肉禁忌本质上和某些宗教禁止食部分或全部肉食一样,只是一种信仰。
韩国至今仍有半数左右的人口仍食用狗肉,全国均食用狗肉,一年四季皆有人食用,但最常见的在夏天。
韩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指药品以外的任何食用产品为食物。在首都首尔,1984年2月21日狗肉被归类为“令人厌恶的食品”,出售狗肉被取缔,但除了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外,监管不严格,2001年汉城市长宣布将不会有更大的执法力度去控制狗肉在2002年世界杯举行期间出售。2008年3月,首尔市政府宣布建议中央政府将狗合法列为家畜的计划,重新引起对这个问题的辩论。
韩国食品卫生法(식품위생법)中,狗肉并不作为一种合法的食品成分,由首尔市政府颁布了一项规定,狗肉已归类为“令人厌恶的食物”(혐오식품),使用狗肉作食物成分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法律没有严格被执行。主要以作肉类食用为目的繁殖的狗种为黄狗Nureongi(누렁이)或Hwangu(황구),与以宠物作目的繁殖的品种是不同的。
在韩国亦有声音反对食用狗的做法。还有不少韩国人不吃或不享受食狗肉,但认为其他人有权利食用狗肉。少数人士更希望在韩国和世界各地普及的狗肉菜肴。部份食狗肉人士希望在由日本和韩国共同主办的2002年世界杯推广和宣传食用狗肉,促使动物权利活动者和一些知名人士,如碧姬·芭杜作出谴责。食用狗肉的反对者认为韩国传统风味的狗肉菜肴做法要作出改善,如殴打和吊起犬只。
如果卖狗肉的餐馆对犬只做出殴打和吊起犬只等行为,有机会失去他们的食肆牌照。1997年一个狗肉批发商曾因售卖狗肉被罚,然而,上诉法院宣告狗肉批发商无罪,指狗被社会普遍接纳为食品。据韩国国家议会,1998年有超过20,000家餐馆,其中包括6484注册餐馆,供应狗肉汤。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报道,韩国每年消耗八千五百余吨狗肉,另有93,600吨用于生产药用补品gaesoju(개소주) ,自2007年,宰杀犬只不再如过去般是被殴打致死。
在夏天期间消耗的狗肉往往是用作烤、汤或炖菜。补身汤是最受欢迎的汤,辣味可平衡在夏天体内的热量。这被认为可平衡一个人的“气”或成为身体的重要能源,维持健康。19世纪的补身汤中狗肉用作与蔬菜,如葱和辣椒粉一同煮,有些人会使用鸡肉和竹笋。 北朝鲜视食用狗肉为民族特色。朝鲜人认为食狗肉可消暑解毒。中央通信社2009年曾报道朝鲜的狗肉烹饪大赛,以推广食用狗肉。金日成于1980年代开始称狗肉为dangogi,也就是“甜肉”的意思,狗肉汤则称为dangogi-jang,此叫法于朝鲜人之间流传。1970年4月周恩来访问朝鲜,金日成设“全狗午宴”款待,菜式包括狗血肠、红烧狗肉、清炖狗肉和狗肉汤。
平壤有很多“甜肉店”出售狗肉汤,但食用狗肉在北朝鲜属奢侈消费。在朝鲜,在2010年初,政府在其新的一百项固定价格清单中将狗肉价格固定为每公斤500朝鲜圆。 在中国个人吃狗是合法的并不违法,但经营肉类,必须有行政许可。猫狗只有运输、饲养、买卖的检疫标准《犬产地检疫规程》,无肉类和屠宰检疫标准,无法以肉类来经营。经营猫狗肉,不属于违法经营。
狗如果打了狂犬疫苗,食品安全的隐患会增加;不打狂犬疫苗违反狂犬病防治的有关条例,因为是强制性免疫。参见动物防疫法 第25条(3)“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食品安全法28、刑法 143、渎职动检人员适用413。 伊斯兰教认为,狗肉和猪肉在仪式上是不洁的,穆斯林不进食狗肉。正因为如此,狗肉不是由以穆斯林为主的印尼人主要食物。然而,印尼的几个非穆斯林少数民族有进食狗肉。在印尼的狗肉的消耗主要是于某些部落。
苏拉威西岛北部的族群Minahasa以及苏门答腊北部的族群Bataks认为狗肉是节日菜式,通常于特殊场合,如婚礼和圣诞节食用。rica-rica是印尼着名的狗肉菜式,又称为"RW"或rintek wuuk、rica-rica waung、guk-guk,以及"B1"。爪哇有好几个狗肉菜肴,如sengsu(tongseng asu)、sate jamu,和kambing balap。
至少从腓特烈大帝的时代开始,在德国的每一个重大危机中人们都会食用通常被视为羊肉替代品的狗肉。在20世纪初,其它肉类的价格高涨迫使德国人广泛消费马肉和狗肉。
狗肉的食用持续至1920年代。1937年,针对旋毛虫的肉类检验法中包含了猪、狗、野猪、狐狸、獾和其他食肉动物。狗肉一直自1986年起在德国被禁止。 在波兰的一些农村地区虽然没有食用狗肉,但狗的脂肪和猪油在传统被认为对肺部有药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肉类的食用在波兰文化中被认为是禁忌。在2009年,琴斯托霍瓦附近的一个农场被发现饲养犬只用作制假猪油。
瑞士的热门狗肉食谱包括如纸一样薄的切片狗肉gedörrtes Hundefleisch,以及由盐和干燥原料制成的熏狗火腿Hundeschinken。
根据1996年11月21日在瑞士莱茵河谷区的报章Rheintaler Bote报道,瑞士的阿彭策尔和圣加仑州农村有食用狗肉的传统,村民将狗肉制成肉干和香肠,以及药用狗脂肪,传统仍然维持。一个区域周报引述一位农民说,“狗肉是最健康的主食肉类。 它具有比牛肉短的肉类纤维,没有激素和抗生素。”
稍后,一家德国电视台“RTL TV”也报道了瑞士东部圣加仑州和内阿彭策尔州的居民吃狗肉的风俗。上述的报道引起了欧洲动物权利活动者和对此表示关切居民的抗议,多达7000人签署了向这两个州委员会递交的请愿信,但遭驳回,理由是政府无权监管公民的饮食习惯。
吃狗肉在瑞士不违法,然而,从用于商业用途的犬肉食品的生产,在瑞士是非法的。 在欧洲的历史上,通常在一些危难时期,欧洲人曾食用狗肉。
如小冰期(14世纪至19世纪)初期生活在格陵兰的维京人发生严重饥荒的时候,这些欧洲人也吃狗肉。 在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人们一直有吃狗肉的习惯。
在非洲,狗主要用作猎犬。有些部落的人会在狗死后吃狗肉,但狗肉从未成为主流食物之一。这也可能是因为狗的饲养费用较高。
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如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些人食用狗肉。
2. 印尼人为什么不吃猪肉
猪肉是我们餐桌上的一道日常的菜肴,很多人都喜欢吃猪肉。不仅能够给我们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且能够制作出很多的美味。但是,你在印度尼西亚人们的餐桌上基本是看不到猪肉的。
不但在家里的餐桌上见不到猪肉,在外面的餐馆里也很难见到有猪肉的影子。有人会因此感到疑惑,我们能够理解有人会因为口味的问题不喜欢吃猪肉,因而在家里不会烹饪猪肉。
并且除了猪肉外,他们还会用其他的食材烹饪出各种各样的美味。如果你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的话,你发自内心的觉得很有成就感。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尼人从小就不吃猪肉,这个习惯他们已经坚持了很久了,以后也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
3. 印尼人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在印尼人家中做客,你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即使不是十分富裕的家庭,其客厅的摆设布置也是很讲究的。到印尼人家中做客,可增加感情的交流。已成为与印尼人交往的一个诀窍。
印尼人很懂礼貌,他们绝对不讲别人的坏话,自然也不喜欢那些讲别人坏话的人,与印尼人见面可以握手,也可以点点头。
东南亚诸国的人民,一般说来都平易近人,和印尼人相处之道是不可愁眉苦脸,不要提起黛比夫人(日本有名的交际花,后嫁原总统苏加诺)。印尼人最喜欢笑,心情舒坦就笑,顺利完成某件事就笑,笑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他们也喜欢开玩笑,他们甚至认为“笑口常开”是社交上的一种礼貌。
与印尼人同座时,有打招呼的习惯,印尼人搭火车旅行碰到陌生人同坐,他一定向对方打个招呼:“我们一起来,如何?”对方就回答:“谢谢您,请用吧”。印尼人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他们习惯用右手而忌用左手或双手去接食物及其他物品。
印尼人的习俗各异,爪哇人具有神秘的信仰,忌谈诞辰。巴厘女子爱赤膊露背,以表示圣洁。客人走进羌族的居民区,必须大叫大喊,否则被认为来意不善。
4. 为什么日本和印尼还有越南泰国韩国都吃狗肉
泰国是佛教国家,很少人吃狗肉的。
5. 狗肉的问题
我反对吃狗肉,狗这种聪明的动物其实可以比喻成不会说话的人,吃狗肉无疑就是在吃人肉,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思想,有情感和鲜活的生命,能够表达出感恩,守护,恐惧和喜欢等多种状态!
6. 印尼的人文美食是怎样的
印尼地处热带、不产小麦,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类,尤其是大米更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欢用香蕉叶或棕榈叶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称为“克杜巴”。印尼人也喜欢吃面食、如吃各种面条、面包等。
印尼风味小吃种类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团、鱼肉丸、炒米饭及各种烤制糕点。印尼人还喜欢吃凉拌什锦菜和什锦黄饭。印尼人视黄色为吉祥的象征,故黄米饭成为礼饭,在婚礼和祭祀上必不可少。
印尼人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时也喜欢用手抓饭。抓饭时,先把米饭盛在盘上,然后用右手指将饭捏成小团,送到嘴里一口一口地吃。饭桌边上要放一碗清水,边抓饭,边不时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饭沾粘在手指上。
7. 印尼人最忌讳什么中国人去印尼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风俗习惯
1、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他们把左手视为肮脏、0之手,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
2、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
3、印度尼西亚巴杜伊人衣着色彩除了他们只崇尚的白色、蓝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连谈论都不允许。
4、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
5、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它给人以“丑陋”、“1”、“性”、“污辱”等极坏的印象。
6、他们忌讳老鼠,认为老鼠是一种害人的动物,给人以 “瘟疫”和“灾难”的印象。
7、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大多数人不饮酒。印尼人不喜欢吃带骨刺的菜肴。
8、指人或物时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场合忌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等。
9、在与印尼人谈话时,最好避开与当地政治、社会和国外对他们的援助等方面的话题。
10、印尼人对来访的客人并不一定要求非送礼不可。但出于礼节,可以送给主人一束鲜花,或最好说上几句感谢的话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印度尼西亚的风俗和信仰
8. 印尼老百姓平时吃什么
印尼人吃的食物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相似,如巴东菜等,多为较辛辣的食物。
在首都雅加达,世界各国的风味菜肴,如中国菜、欧式菜、泰国菜、越南菜、日本菜、朝鲜菜、印度菜,应有尽有。尤其是中国菜,印尼较大一点的城镇都开设有中国餐馆。
中国餐馆中,粤菜、川菜、湖南菜、上海菜、山东菜餐馆都有,但粤菜餐馆最多。印尼菜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菜肴相似,口味较重,菜肴中常加入椰浆及胡椒、丁香、豆蔻、咖喱等各种香料调味,餐桌上常备有辣椒酱。
印尼各地菜肴中,最典型的是巴东菜,以油炸及辣味重而闻名。印尼最常见的菜肴有杂拌什锦菜(gado一gado)、烤羊肉串(sate,即沙嗲)、烤鱼(ikan panggang)、烤牛肉(sapipang-gang)、烤羊肉(kambing panggang)等。
汤则常用牛肉汤(soto sapi)、羊肉汤(sotokambing)和鸡肉汤(soto ayam)。因天气热,印尼人一般不喜欢吃热饭、热菜,不喝很烫的汤。饭后有喝咖啡或茶的习惯,喝时一般都加糖。
印尼人都习惯喝红茶,不少人也开始喜欢喝茉莉花茶和绿茶。印尼人喜欢吃甜食,餐后点心品种较多,东部地区的糕点则常用沙莪粉制作。此外,印尼人也常用香蕉干招待客人。
(8)印尼人为什么吃狗肉扩展阅读:
印尼菜与其他东南亚菜系最大的不同,就是会用到两款独有香料:石栗和黑栗。
这两款香料几乎会出现在任何一款传统菜上,比如着名的巴东牛肉,就必须以石栗打成茸再爆炒出独特的油脂香味,方算正宗。
混合有丁香、肉桂、薄荷等味道的黑栗,则是烹制“黑美人”的必备材料。“黑美人”是一种传统牛肉汤,由于放了黑栗汤色带黑,且被认为有美容、养颜的作用,故得其名。
印尼菜但并不都是一个味道,不同地区的食材和调味料都不同。苏门答腊岛人喜欢在浓浓的椰子酱里加上辣椒调味,而且喜欢选用牛肉和牛的内脏做食材。
西爪哇岛人多用酸辣调味料,酸辣汤是一大特色。中爪哇省人习惯以虾酱佐餐,而北苏拉威西省人则喜欢将各式鱼类做成烩饭。
9. 印尼人口味及习俗
印度尼西亚国家名:印度尼西亚来自希腊文,意为“水中岛国”。另一种说法是:16世纪末荷兰侵占这里后,称这些岛屿为“荷属东印度”。19世纪末,德国民族学者巴斯廷才把印度尼西亚作为地理名称首先使用。一批留学荷兰的印尼学生正式倡仪以印度尼西亚作为他们的国名,并将自己所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命名为“印度尼西亚协会”。1928年印度尼西亚青年代表大会决议:“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那时起,印度尼西亚就作为国名使用了。1945年8月17日,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49年11月改为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属于荷印联盟。1950年8月,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国家习俗:印尼人初次见面都要交换名片。由于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拿东西给人家或者向别人拿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右手而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左手是拿“不干净”的东西。很少喝烈性酒。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在印尼人家里,当你看到长相可爱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头,如果你抚摸他的头,对方一定反脸相向。在印尼,进行裸体太阳浴是非法的,和他们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和别人谈话或进别人家里都要摘下太阳镜。拜访印尼商人时要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如果你去的印尼人家里铺着地毯,那你在进屋前要把鞋脱掉。进入圣地特别是进入清真寺,一定要脱鞋。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进入寺庙必须在腰间束腰带。印尼人爱吃大米饭和中国菜,早餐一般吃西餐,爱喝红茶、葡萄酒、香槟酒、汽水等。副食爱吃牛、羊、鱼、鸡之类的肉和内脏。印尼人忌讳夜间吹口哨,认为它会招来游荡的幽灵和挨打。印尼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他们。忌讳吃猪肉食品,忌饮烈性酒,不爱吃海参,也不吃带骨带汁的菜和鱼肚等。
10. 印尼的习俗与禁忌,详细些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受中国、印度、中东、西方国家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加之岛屿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种类繁多。中国企业和人员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种民风民俗,做到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礼仪标准开展社会交往活动。
民族、语言和宗教
民族:根据印尼政府公布的数字,印尼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总数的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5%,马来族占7.5%,华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超过1000万人。华人在印尼商贸和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言:印尼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官方语言为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约87%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逊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余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习俗礼仪
【服饰礼仪】印尼人在衣着上总体比较保守,在公开场合人们服装普遍十分得体。男性在办公时通常穿着统一工装或穿长裤、白衬衫并打领带。长袖蜡染衫(当地称“巴迪衫”)为印尼国服,在多数正式场合都可以穿着。妇女在办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并避免色彩过于鲜艳。如果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比较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岛,进入寺庙要在腰间束腰带。
【仪态礼仪】在印尼,当人们坐下来时,两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这样做,要把一条腿的膝盖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面。在巴厘岛,坐下时两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将嘴遮住,否则是不礼貌;不要嘲笑别人的错误,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动作,否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时吃东西,也不要用左手与人握手、触摸别人;与人谈话或进入别人家,都要摘下太阳镜。
【相见礼仪】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习惯以握手为礼;在作正式介绍时,对称谓要多加注意,多数中间阶层的印尼人有两个名字,而许多下层人民只有一个。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长的姓和名,通常只选用一个短名和首字母缩写名。在称呼人时,只能使用他们的第一个姓,不能使用第二个。
【餐饮礼仪】印尼人饮食习惯上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鱼、虾、牛肉等,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印尼人习惯吃西餐。由于受当地华人的影响,他们普遍喜欢中餐。除在官方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外,一般都习惯用右手抓饭。他们在用餐时,有边吃边喝凉开水的习惯,也爱喝葡萄酒、矿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务礼仪】印尼人特别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欢平和的声调、不摆架子的姿态和寻求一致的良好愿望,与他们谈判应态度谦逊些并放低声音。拜访印尼商人时最好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对别人送的礼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当面打开包装。印尼商人喜欢宴请,作为客人,在回国前应以相同标准回报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那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行为;忌讳老鼠和乌龟;与印尼人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