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尼属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赤道恰好从印尼所在的群岛中穿过,一部分印尼国土在北半球,另一部分国土在南半球。所以印尼既不是北半球国家,也不是南半球国家。 这类国家,一般称为“赤道带国家”。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位于北纬10度至南纬10度之间。
印度尼西亚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领地位于南半球,因此是亚洲南半球最大的国家(东帝汶也是南半球国家)。经度跨越96°E到140°E,东西长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国之外领土最广泛的亚洲国家。印度尼西亚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
(1)赤道在印尼哪里扩展阅读:
地形地貌 :印尼岛屿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有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各岛内部多崎岖山地和丘陵,仅沿海有狭窄平原,并有浅海和珊瑚环绕。
1、加里曼丹岛,山地从中部向西面伸展,沿海平原广阔,南部多沼泽。
2、苏门答腊岛,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山脉东北侧为丘陵和较宽的沿海冲积平原,平原东部多沼泽。
3、苏拉威西岛,大多为山地,仅沿海有狭窄平原。
4、爪哇岛,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的盆地。
5、伊里安岛,西部高山横亘,有印尼最高峰和世界最高的岛屿山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南部平原较宽广。
⑵ 赤道的定位(经过的国家,地形)
赤道经过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瑙鲁、基里巴斯、厄瓜多爾尔尔、哥伦比亚、巴西、加蓬、刚果(布)、刚果(金)、乌干达、卢旺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
赤道经过的地形区:
安第斯山、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及东非裂谷带) 。
⑶ 赤道纪念碑建在
厄瓜多爾尔尔 赤道纪念碑位于印尼坤甸,距离市中心约3公里,标志着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赤道。第一座赤道纪念碑由荷兰的地理学家建于1928年,1930完成,1990年增建圆顶保护原碑,使其规模达到其原始大小的五倍。1991年9月21日隆重开幕。
⑷ 有哪些国家、城市在赤道上
赤道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瑙鲁、基里巴斯、厄瓜多爾尔尔(以赤道命名的国家)、哥伦比亚、巴西、加蓬、刚果 (布)、刚果 (金)、乌干达、卢旺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新加坡等。
1、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 Indonesia,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通称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国家,首都为雅加达。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马来群岛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
(4)赤道在印尼哪里扩展阅读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半径6,378.2km,赤道周长40075.02千米(24,901英里)。
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赤道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
⑸ 印尼气候是怎么样的!
印度尼西亚的气候类型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
印度的纬度位置处于北赤道暖流附近,北赤道暖流在赤道北侧,由于该暖流是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而形成的自东向西推进的洋流,因而属于风海流,这也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
⑹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西半球哪个半球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半球
印度尼西亚跨赤道南北两侧,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降水类型为对流雨,年平均温度25-27℃。
⑺ 赤道穿过中国的哪几个省
赤道没有从中国国土穿过。中国只有北回归线横贯。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
赤道在新加坡,印尼群岛那里。
⑻ 赤道里是什么地方有人住吗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当然有人住,只是那里都很热,赤道是地球上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那里的人往往耐热,比如说印尼、新加坡、肯尼亚、赤道几内亚等,都是赤道横穿的国家。 望采纳谢谢!
⑼ 赤道经过中国哪些地方
赤道没有从中国国土穿过。中国只有北回归线横贯。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赤道在新加坡,印尼群岛那里。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半径6,378.2km,赤道周长40075.02千米(24901英里)。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赤道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
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