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坦桑尼亚到索马里多少公里
369公里
㈡ 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是哪里
界最危险五大海域由于一些重要海域依然是各国船只往来的交通要道,因此这里也是海盗眼里的“狩猎区”。现代海盗依然出没于世界“五大恐怖水域”——西非、东非索马里沿岸、连接苏伊士运河的红海和亚丁湾一带、孟加拉湾沿岸以及马六甲海峡和整个东南亚水域。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海盗“天堂”,共同特点就是航道狭窄,船舶到此都得放慢船速,而且沿途治安不好,海盗易于下手。同时,周围居民生活艰苦,贫困和战乱将一些人逼上绝路,因此海盗众多。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这条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也是海盗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区之一。最近,在马六甲海峡接连发生了3起海盗袭击事件。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在新加坡、印尼以及马来西亚3个国家的交界或领域内,它的航道狭长、交通拥挤,每年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承载着世界三分之一的货物贸易和一半的原油贸易,尤其是新加坡附近的一段,宽度仅为2公里,过往船只非常容易遭到海盗的袭击。马六甲海峡及整个东南亚水域最为危险,世界上有超过半数的海盗抢掠案发生于此,而印尼水域则是危险中的危险,是海盗最集中的地方。说到印尼海盗,近年来几乎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印尼海盗的活动在1989年之前一度似乎销声匿迹,连续多年每年只发生7起左右,可是1989年突然发生28起,1991年就已增加至50起,到现在是愈演愈烈,几乎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在2004年12月的南亚海啸之后,区域内的海盗行为曾一度减少。当地有消息称,这是因为印尼分离组织“自由亚齐运动”在这次灾难中元气大伤,而分离组织与海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随着灾难的影响逐渐消除,海盗又开始在马六甲海峡蠢蠢欲动。有人怀疑此次袭击船只的海盗,就是印尼“自由亚齐运动”叛军。如今,马六甲海峡上笼罩着海盗与恐怖组织联手制造恐怖事件的阴影。分析人士指出,世界石油的60%是由缓慢而笨重的油轮运输的。这些油轮缺乏保护,遭到袭击时无处躲藏。尽管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马六甲的海盗行为与恐怖主义有联系,但马六甲海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恐怖袭击目标的危险性越来越大。近来,日本、美国等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纷纷表示对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的担忧。日本船员被绑架后,日本方面立刻表示,愿意派遣飞机和巡逻舰艇到马六甲海峡参与拯救行动。但是,马来西亚警察总部水警司令阿卜杜勒·拉赫曼已经表示,马来西亚会坚守原则,不让除了新加坡和印尼之外的外国军舰进入这个地区。索马里海域:近十年来,索马里半岛附近水域渐渐取代了马六甲海峡“第一恐怖海域”的“美名”,战乱与贫困则是海盗在各海域猖獗的主要原因。自1991年以来,索马里一直处于军阀割据的无政府状态,受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影响,该国附近的海域也成为海盗频繁出没的危险地区。2007年当地时间4月4日,一艘韩国361吨级渔船在索马里海岸遭武装分子劫持,事隔仅一个月后,又有两艘韩国渔船在同一海域遭劫,而当事船上均有数名中国公民。2005年11月5日凌晨,索马里海域发生的一场游轮与海盗大战震惊了全世界!一艘美国嘉年华游轮公司旗下的豪华游轮“精灵”号在途经那里时,突然遭遇两艘海盗快艇的偷袭。“精灵”号在身中3枚火箭弹后船舱起火,船上300多人危在旦夕。虽然游轮最终凭借非致命武器——“声弹”化解了危机,但海盗问题再次引起全球关注,索马里海域的现代海盗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闯”入人们的视野。西非海岸2004年12月,西非几内亚曾发生枪杀中国渔民事件。该国4名身着军方制服的人员闯上中国渔船索要鱼品,随后用冲锋枪朝船员扫射,两名辽宁长海籍船员被击中身亡。事发前一天,中国另一家渔业公司的渔船也被持枪士兵强行要走百箱鱼品。几内亚附近海域目前已成为西非地区海盗最为猖獗的海域之一。孟加拉湾沿岸孟加拉国海岸线长711公里,大约750万人靠捕鱼为生。由于该国海上巡逻队规模小,人员不足,难以保证水域安全。每年5月至10月是孟加拉湾的鲥鱼捕捞季节,同时也是海盗活动最频繁的季节。在海盗活动最猖獗的时候,仅仅20天里就有上百艘渔船遭到海盗抢劫,两位渔民被杀害,82人被海盗抛入大海,被掠夺财物价值36万美元……红海与亚丁湾一带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从西北到东南长1900公里以上,最大宽度306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红海北端分岔成二小海湾,西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巴湾,独特的地形使这里海盗肆虐。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㈢ 从印度到索马里需几天航程
一般情况下
客船3天,货船3天半。
㈣ 印尼莫罗瓦利到苏加诺有多远,怎么走
摘要 距离约978公里
㈤ 巴厘岛离索马里海盗近吗
巴厘岛在印尼,索马里在非洲,中间隔8000公里.
是的,但是也要注意安全,又是海啸又是地震的,还有针对西方人的恐怖袭击,当然不定针对你但是遇到了总是不太好
㈥ 郑和到达的哪个城市在今天的索马里境内
郑和七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着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主要访问国家与地区
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非洲东岸(红海、麦加)、澳大利亚
历史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郑和下西洋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释
1、西域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狭义西域,若与下文“迄北”对应,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鲁谟斯国”中的“西域”指广义西域。在今印度洋。
2、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我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3、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Island)。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 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4、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5、暹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 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6、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7、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伧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8、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9、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与我国有友好往来。
10、忽鲁谟斯国
即霍乐木兹(Hormuz),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12、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13、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14、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15、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16、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17、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的小半岛上。为也门民主队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㈦ 索马里是怎么形成的
索马里海盗猖獗的根源和背景
1. 美国人的影响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为在全球进行反恐活动,布什政府怀疑当时的索马里政府为国际恐怖分子提供支持和庇护,想方设法阻止教派武装组织控制索马里政权。2006年10月,美国政府支持埃塞俄比亚出兵入侵索马里,推翻了当时的索马里政权。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帮助下,在索马里组建了由美国支持的索马里过渡政府。但是,由于该政府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控制全国局势,仅能控制首都摩加迪沙,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就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形成武装割据,出现了几十支武装力量。一些海盗组织甚至得到了与临时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军阀的支持,使得他们能成为“乱世枭雄”。使索马里2880公里的海岸线成为海盗们的劫持生财的好去处。
2. 难民激增,生活所迫
索马里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严重困难。连年战争给索马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2006年年底,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在埃塞俄比亚军队帮助下击败反政府武装,控制了摩加迪沙和索马里大部分地区,但此后反政府武装不断在摩加迪沙等地发动袭击。目前索马里已有110万难民,首都摩加迪沙每月就会新增约2万名难民。由于难民不断增加,难民们生活没有着落,粮食价格飙升,过度的通货膨胀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更加剧了国内危机。国内频繁的暴力活动使联合国等机构的人道主义努力也无法实施,无法向索马里运送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即使运进去了也无法进行合理的分配,还会遭到抢劫。近来,索马里安全角势进一步恶化,针对联合国工作人员及援助机构人员的袭击事件频频发生,国际援助机构大多已撤离索马里。难民们缺衣少穿,度日如年,饥寒交迫,更使暴力活动增加,因此,海盗只是在海上的一种暴力活动表现形式。这些举动得到了难民和居民的支持,使海盗活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使海盗活动变得更为频繁凶残。
3. 无本万利,可使利益最大化
海盗活动的投入非常少,只需小船和其它枪支、通信等装备,与劫持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是不成比例的。被劫船只的船东宁愿支付高额赎金,也要保护船员的生命安全。海盗每劫持一艘船平均可获100万至200万美元,劫持了“斯特拉•玛丽斯”后,索要赎金达300万美元。2008年赎金总额可能在18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之间。全球每年损失250亿美元。巨大的赎金使海盗活动变得更加猖狂。这样一次劫持成功,就可一夜暴富,买名车、建别墅、娶妻纳妾,远离贫穷生活。从而诱使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参加海盗活动。通过海盗活动还可进行走私、毒品、武器交易和偷渡等赚钱活动,使海盗活动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4. 海盗人数增加,装备更新
过去五六年间,索马里海盗的总人数一直在100人以下;目前,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100到1200人。由于被劫持船只的船东往往采取纵容、妥协的方式处理船只的劫持,这一心理也被海盗掌握,他们认为:“船只和船员才是最值钱的。”这样便养大、养壮了索马里海盗。” 除海盗人数增加外,海盗的装备也得到了更新,已不再使用绳索、大刀和长矛等传统手段,快艇、重型武器(AK47突击步枪和火箭筒)和现代化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在劫持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攻击范围从索马里沿岸扩展到数百公里之外的公海,使劫持活动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索马里海盗心狠手辣,碰到国际海军舰艇就把被劫持的人员放到甲板上,如采取强硬手段就杀死被劫持人员,为了保护被劫持人员的生命安全,国际海军船只往往只能让步,使海盗得寸进尺,气焰更加嚣张。
5.国际打击不力
随着索马里海域海盗活动的不断升级,国际社会对索马里海盗的打击也在加强。欧美已派出军舰加强对该海域的巡逻。北约国防部长布达佩斯会议2008年10月10日决定要在印度洋保持军事存在,“保护向索马里运送救济物资的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船只”,派遣意大利、美国、英国、希腊、土耳其军舰各1艘、德国2艘共7艘战舰开赴索马里,开展行动。俄罗斯也派出“无畏”号护卫舰奔赴索马里执行任务。2008年10月16日,印度国防部宣布,将向亚丁湾部署1艘海军舰艇,展开巡逻。日本也考虑派遣海上力量。肯尼亚则将参与打击海盗,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运粮船。联合国2008年10月7日一致通过了第1838号决议。这是安理会自今年6月以来通过的第二份有关打击索马里海盗行为的决议。呼吁关心海上活动安全的国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采取部署海军舰只和军用飞机以及与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合作等行动,积极参与打击索马里沿岸公海的海盗行为。但打击海盗及其他犯罪行为的国际合作仍存在着一些法律障碍———许多国家担心国际合作会损害其主权,加之许多相邻的沿海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主权和海洋资源争议;部分有争议海域犯罪管辖权不明,越境犯罪控制机制不完善,相关国家未能就海盗、恐怖主义等定义达成共识等原因,造成国家间合作打击海盗并积极性不高,打击效果不好。在1816号决议达成就经过一番博弈,在协议起草时,法国曾想将该协议适用于打击所有海盗猖獗的海域,但是遭到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的反对。印尼方面担心此举有可能成为外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先例。所以,后来在1816号决议里就有这样的内容出现:决议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索马里,而不应被视同订立习惯国际法。
6、船主难于自保
一般人毕生难得遇上海盗,所以,提到海盗,脑海里浮现的,大概都是电影或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满襟油污,一身酒臭,踩着一只木制义腿,满嘴粗口,脾气暴烈,胡须上的火药渣还冒着烟的老水手。
遇劫花钱消灾的船东,或侥幸脱险的水手,会告诉你,现在的海盗其实和生意人没两样,只是他们做的是一本万利的勾当,只要钱财能到手,不见得要杀生。
船东也是生意人,遇上海盗劫船,只要肯讲价码,条件都好谈;最怕的就是买卖变成一场枪战,那可会惊醒保险公司,把海运保费调成天价。
船只出海前,当然可以预为防范:如装设必要的照明、配备雷达及热感监控系统的24小时警卫、消防水喉、防止攀登的障碍设施、音爆武器等。
但是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武装警卫,却是船东非到不得已,最不愿配置的手段。一来,武装警卫必须身手不凡,索价自然不菲;其次,注册国不准船只配备武装警卫;其三,许多港口不准船只携带武器,进港前若有武器,必须投入海里。
最后,如果公海上的每艘货船都必须雇用武装保镖,而且基于成本考虑,雇用的是一支未受严格训练的杂牌军,那公海上岂不更是处处危机?其后果,思之令人悚然。
要一劳永逸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唯有彻底解决内陆冲突。但是,如果联合国出面都解决不了索国的内乱,船东最好还是干脆避开这条航道。
只是,马不吃险草不肥,生意人利字当头,自然另有盘算。据统计,每600艘货船,只有一艘会遇劫付出可观赎金,这个机率,值得一搏。
出事率高,保费自然水涨船高。船东要抑止保费飙涨,只能连手向相关政府施压,改善公海航道的安全。
海军也必须遵守各国法律规定的交战守则。上周,英国皇家海军逮到一批海盗,算是走运,因为海盗沉不住气先开火,给海军予以痛击的借口。不过,海盗也不会笨到再犯同样的错误。别忘了,他们也是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