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尼1965和1998屠杀百万华人是怎么回事
主要是转移当时国内矛盾,印尼华人占据当时印尼财富的60%以上。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的女婿,陆军战略后备部队司令,曾担任特种部队司令的普拉博沃中将,为了个人利益,试图制造一场混乱,使武装部队总司令维兰托无法恢复首都的治安,这样,普拉博沃就可以迫使苏哈托宣布军事管制,然后由他出面控制局势。同时给苏哈托的政治对手———即将接替他的哈比比一个难堪。普拉博沃经过精心策化,开始将计划付诸实施。首先,由军方出面,收买地痞、流氓、黑社会组织、******团体和极端势力,进行准备活动。训练暴徒纵火抢劫及强暴华人妇女,并承诺每X一名华裔妇女能得到2万印尼盾(约2美元)的报酬。5月中旬开始实施。暴乱期间,据目击者及受害者称,看到大批军车赶赴雅加达,从上面下来一群留平头,体格健壮的青年男子,指挥暴民攻击华裔居民,并唆使其纵火、抢劫,强暴并虐待、杀害华人妇女。这群人当暴民“进入角色”之后,就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望采纳
Ⅱ 50万华人,尸体堵断河流,头颅被高挂路旁发臭
在印尼历史的深层,1965年发生了惨痛的排华事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忽视,造成了华人社群的重大创伤。大规模华人遭到屠杀,布兰塔斯河因尸体堵塞而断流,河岸两旁悬挂着尸体和头颅,河中漂浮着众多遗体,画面令人震惊。
这场事件背后,反映了印尼国内复杂的政治、种族矛盾。二战后印尼独立,初期政治局势不稳,苏加诺作为首任总统,面临文武分权的体制,这为后来的排华事件埋下伏笔。
1965年,苏加诺权力被削弱,亲美派中有人密谋政变,但计划泄露。总统卫队队长翁东提前行动,成功压制了政变。然而,苏哈托利用这一时机,迅速崛起,成为陆军总司令,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苏哈托对内对外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操作,向西方示好,打击印尼共产党,展开了针对华人社区的偏见和攻击性政策。苏哈托通过煽动排华情绪,利用达雅族猎取人头的传统习俗,导致了长达三年的华人屠杀,估计有50万人惨遭杀害。
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政治动荡时期民族主义和种族偏见的极端后果,是印尼历史上一个深刻的伤痛。它提醒我们从中吸取教训,警惕类似悲剧的重演。
Ⅲ 印尼到底98年残杀了1500人还是30万人
1965年9月30日~1966年4月,印尼军方领袖苏哈托对印尼共产党和华人进行大屠杀,遇难者达50万人,其中华人被杀30万人。
Ⅳ 印尼人以前为什么要杀华人
荷兰殖民者分而治之,埋下印尼仇华种子
17世纪,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印尼逐渐成为了荷兰的一个殖民地。这段时间,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都先后在东南亚建立了贸易网络,与欧美的国家直接进行贸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谋生机会。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广东、福建一带的百姓生计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躲避战乱,大量民众移居东南亚,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东南亚的浪潮,开放海禁、明朝的灭亡等变动也助推了这一浪潮。
为了招徕更多华商,殖民者用各种方式优待华人。西班牙征服马尼拉后, 即释放所扣押的华商,在与土着的战争也避免伤及华人。荷兰发放大量自由证吸引甚至强迫华人移到巴城(即雅加达)。
但是华人的经济力量壮大时,殖民者又开始恐惧。从1603年屠杀2万多华人开始,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多次屠杀、驱逐华人;在巴城,“荷兰者睹唐人日众,渐有厌薄之意,重加剥削,横征无艺。”(程日炌《噶喇吧纪略》)受压迫的华人于1740年发动起义,但被告密。荷兰殖民者屠城7天,几乎将城内的华人都屠杀殆尽。
殖民者一方面要利用华人劳动力开发东南亚,一方面又极力控制华人的力量。他们最害怕的是华人与土着的联合,因此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目的在于疏远两者关系,制造两者矛盾。一、种族隔离,限制华人的居住和通行自由,华人与原住民的交往急剧减少;二、把欧洲人、外来东方人、印尼原住民分为一、二、三等人,但事实上华人并没有比土着更大的权利;三、将原住民限制在农业领域,培养华人经商,还任用华人充当包税人。
这样,华人的地位高于原住民,比原住民富裕,还充当中介,在经济上管理着原住民。原住民对于荷兰殖民者的仇恨转移到华人身上。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印尼人对华人种族偏见的根源,原住民跟华人社群之间的和谐处在了分崩离析的危险之中。
Ⅳ 印度尼西亚极度排斥华人,为何当地华人还要坚持留下来
印度尼西亚,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海外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印尼华人约有283万人,占总人口的1.2%。然而,印尼华人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受过多次歧视、迫害和屠杀,如1965年和1998年的两次大规模排华事件,导致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华人流离失所或死亡。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为何当地华人仍选择留下?他们又是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本文将从历史、社会、经济与心理等角度探讨这一现象。
历史根源影响深远。印尼华人的迁徙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当时中国与印尼已有商贸往来。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更多中国商人、劳工、官员与僧侣来到印尼各地,与当地土着展开交流与合作。这些中国移民中,一部分通过联姻或同化成为峇峇娘惹(Peranakan),即具有混合血统与文化的华人后裔;另一部分则保持自己的中华文化和身份,被称为新客(Totok)。这两类华人都在印尼社会扮演重要角色,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领域。
在荷兰殖民时期(1602年至1942年),印尼华人受到荷兰政府的特殊待遇,享有特权和职责,如征税、市场管理与劳工监督等。这使印尼华人成为荷兰与土着之间的桥梁,积累财富与影响力。然而,这种地位也引起土着不满与嫉妒,导致一系列反华事件,如1740年的巴达维亚大屠杀。日本占领时期(1942年至1945年),印尼华人遭受日本军队残酷迫害,财产、自由与生命被剥夺。在此期间,印尼华人加入印尼民族主义运动,支持国家独立,并与土着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团结。
独立后(1945年至今),印尼华人处境发生巨大变化。在苏加诺总统(1945年至1967年)执政时期,华人享有平等权利,能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并保留语言与教育。然而,在苏哈托总统(1967年至1998年)执政时期,华人遭受歧视与迫害,失去公民、政治与文化权利,被迫改名、改信仰与语言,禁止庆祝中国新年等传统节日。这一时期,印尼华人经历了1965年的九三〇事件与1998年的五一四事件,事件与印尼政治经济危机相关,华人成为攻击目标。
苏哈托下台后(1998年至今),华人状况有所改善,重新获得基本权利与自由,如使用中文、庆祝节日与参与政治。然而,华人仍面临社会歧视、暴力威胁与法律不公等问题。从历史角度来看,印尼华人是印尼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与贡献。
印尼华人在社会认同上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可分为峇峇娘惹、新客与新生代三种类型。峇峇娘惹与土着混血,使用马来语或爪哇语,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认同多元与灵活。新客保持纯正血统与中华文化,使用中文或英文,信奉佛教或道教,认同单一与固定。新生代出生于1998年后或受到改革影响,使用印尼语,信奉不同宗教,认同多变与灵活。
印尼华人坚持留在印尼,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印尼社会的一员,对国家有归属感与责任感。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与包容性使他们在印尼找到了认同与归属。他们通过努力与适应,与印尼社会融合与交流,共同构建多元和谐的印尼社会。
综上所述,印度尼西亚华人选择留下并非单纯出于个人考量,而是基于历史、社会、经济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印尼社会互动与融合,共同书写着多元文化的精彩篇章。
Ⅵ 1965-1966年 印尼为什么要屠杀数十万华人
导火索:印尼共捕杀陆军高级将领;陆军清洗数十万“亲共左派”
1965年大屠杀,肇始于印尼共与印尼陆军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总统苏加诺为了搞“有领导的民主”(简单说来就是推崇个人威权,摒弃议会民主),一手借助陆军的支持,一手又扶植印尼共来牵制陆军。1951年,印尼共只有不到1万名党员;到1963年,党员人数超过了200万;到1965年,超过了300万,成为印尼国内人数最多的党,也成为仅次于苏共和中共的世界第三大共产党。没有苏加诺的扶植,是做不到的。同期,印尼陆军也在镇压国内叛乱的过程中一路坐大,且与苏加诺关系日趋恶劣。苏加诺左倾,与苏、中交往颇多;陆军右倾,与美国中情局往来密切。苏加诺怀疑陆军不忠于自己,想要往陆军内部安插政治委员;陆军也高度戒备苏加诺,极力反对他和印尼共提出的建立“第五军种”(武装化的民兵组织)的计划。
这种矛盾到1965年,因苏加诺病情恶化,已呈一触即发之势。美国中情局该年1月26日的一份机密备忘录分析称:“苏加诺的维也纳医生认为,如果不尽快为他进行手术取出肾结石的话,他一两年内就会去世——可能很快就会暴毙。即使他做了手术,他的寿命和身体机能也非常具有不确定性。……(这使得)印尼共产党及其对立派别之间的政治争夺已经白热化。”1965年8月3日,苏加诺突然病倒,紧急召回了正在中国访问的印尼共领袖艾地。与艾地同机返回的中国医生对苏加诺的病情非常悲观。8月中旬,印尼共举行政治局会议,通报和讨论了苏加诺的病情,艾地在会上表态:是我们首先扑过去呢,还是等着让别人扑过来?我更倾向于先下手。
1965年9月30日深夜,在印尼共的策划下,印尼总统卫队营长翁东中校等人发动政变,6名陆军高级将领人头落地,此即“九卅事件”。随之陆军将领苏哈托发动反扑,翁东等人溃败,苏加诺成为傀儡,包括印尼共领袖艾地在内的数十万人被清洗;被误杀者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