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把印尼的稠度调稀
用汽油 或 稀释剂 效果最好但是有味道 用酒精也可以就是太容易挥发
Ⅱ 东南亚橡胶林哪一年发生大火
印尼“烧芭”——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2015-10-04 12:05
印度尼西亚有“烧芭”的农业传统。每年,印尼都要面临林火引发的烟霾问题。苏门答腊岛部分地区民众和企业燃烧森林的行为导致当地大片森林焚毁,火势严重时,苏门答腊岛上单日起火点高达200多处。大火引起的浓烟飘至邻近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造成两国空气污染加剧,引发了一场国际争端。
印尼“烧芭”传统
“烧芭”原义是指焚烧芭蕉树,这是一种传统的原住民农耕文化,“烧芭”现今是指山民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放一把火把植物覆盖地烧出一块空地以用于耕作,植物燃烧的灰烬则作为天然肥料。由于山民的无休止耕作,若干年后土地将转为贫瘠,山民便弃之,另寻他出持续"烧芭"行为。
在印尼,一些棕榈园、橡胶园种植企业为了扩大棕榈和橡胶这类高经济价值的树木,采用火烧毁林这种 “简单粗暴”的低成本方式来开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此外,印尼人口数量庞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趋于紧张,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便通过火烧毁林清出土地的方式来开辟耕地,种上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各种农作物。这种方式在印尼被称为 “烧芭”,长期以来,“烧芭”这种扩大耕地的方式已经成为印尼的农业传统习惯。每年印尼各地的山林火灾多是因为种植园焚林辟地和农民火烧垦荒耕作的 “烧芭”陋习所引起的。
“烧芭”燃烧产生的烟霾,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人吸入后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此外,烟霾还会影响飞机起降、影响交通干线能见度。长达数月的火灾严重破坏本国和邻国的生态环境。
历史上“烧芭”引起的事件及其各国的反应
具有代表性的烟霾事件为:1997 年底到 1998年,印尼发生森林大火,火灾持续数月,导致东南亚多国遭受烟雾灾害,对这些国家的公共卫生和交通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 2013 年 6 月,印尼苏门答腊岛部分地区民众和企业的 “烧芭”活动导致当地大片森林焚毁,大火引起的浓烟飘至邻近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影响范围直抵泰国南部; 2014年 9 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再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国家包括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1997 年由于印尼农民烧荒垦地所引起的浓密烟霾,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笼罩着印尼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地区,最终造成约20万当地居民因烟霾生病。浓雾还使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在印尼,由于能见度降低导致了客机失事事件,在马六甲海峡发生数起轮船相撞事件,据估算烟霾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93 亿美元。此次烟霾事件引起多个东南亚国家对印尼的批评。受烟霾影响严重的马来西亚砂拉越地方行政当局被迫宣布进入 “紧急状态”,由于对印尼在控制烟霾方面的迟钝反应严重不满,马来西亚政府未经印尼政府邀请就自行宣布将派遣一千多名消防队员到苏门答腊帮助灭火,马来西亚的这一行为引起印尼严重不满,指责马来西亚的 “鲁莽无礼”举动侵犯了印尼主权。在地区和国际压力下,经过外交磋商,印尼最终才勉强同意马来西亚的消防队员入境支援灭火。新加坡政府卫生和环境部长也直言希望印尼吸取教训,对国内的烧火垦荒行为进行严格整顿。泰国一些报纸批评印尼政府逃避责任,声称要采取“法律行动”。缅甸则有官员警告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将向国际法院起诉印尼索取赔偿。面对此次烟霾污染给周边国家造成的影响,印尼总统苏哈托两次向邻国道歉。
2013年6月,印尼苏门答腊发生森林火灾,火势严重时,苏门答腊岛上起火点多达 200 多处,这次火灾引起的浓烟向四周飘散,影响范围直到泰国南部,最严重时陶公府的能见度只三、四百米。印尼邻近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造成新加坡、马来西亚“史无前例”的严重烟霾天气。在烟霾期间,新加坡空气中充满了树木燃烧的味道,新加坡民众为防范烟霾纷纷抢购口罩、眼药水、润喉糖甚至凉茶,政府要求民众尽量呆在屋里,避免长时间的户外活动。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外,浓雾还严重影响了新加坡的旅游和交通运输。另一受害国马来西亚的海路交通也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国际国内航班被迫暂停和延迟,首相纳吉布建议民众减少户外活动以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次事件引起新马两国政府和民众对印尼控制森林火灾不力的抱怨和批评,新加坡政府除向地区外国家寻求援助外,环境局局长带领代表团前往印尼与印尼官员紧急会谈,要求印尼扑灭苏门答腊林火,新加坡媒体则呼吁国际社会向印尼施加压力。面对新马两国巨大的舆论压力,印尼总统苏西诺被迫为本国林火造成的严重烟霾天气向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道歉。印度尼西亚外长马蒂·纳塔莱加瓦表示,印尼充分意识到苏门答腊岛空气污染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印尼政府和人民希望将责任者绳之以法。
但时隔一年,2014 年9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再次发生森林火灾,烟雾扩散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部分地区。新加坡空气污染指数在当地时间9 月 15 日达到峰值,导致学校限制户外运动,托儿中心和幼儿园取消所有户外活动。此外,新加坡卫生部紧急出台特别计划,为在烟霾中患呼吸系统疾病的18 岁以下青少年和65 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援助。在马来西亚,受霾灾影响最大的柔佛州麻坡市和礼让市所有的中小学被迫停课。
Ⅲ 世界上爆发威力最大的火山爆发是哪座火山
1815 年,爆发在印尼的 Tambora的火山,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Ⅳ 世界最倒霉战舰:造价几个亿下水一个月就烧没了
要问这个世界上最科幻的战舰是哪个,很多人会想起美国人的天价驱逐舰,但其实还有个国家的战舰,就外形来说绝对比美国货更科幻。今天军事妹子说的这个,堪称是世界最科幻、最倒霉的战舰了,外形甚至像外星飞船,花了几个亿建造,下水不到一个月一场大火渣都没剩下。
不到两个小时,这艘全球最科幻战舰就被烧没了...
这场火灾之后世界没有那个海军敢这么玩了,碳纤维材料虽然好处多多,但在战时开这种船出去无异于自杀。再好的花瓶也是用来摆的,行走江湖还是需要真刀实枪的硬家伙。
Ⅳ 烧芭的印尼2013年6月烧芭事件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连日来“烧芭”所引起的林火使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烟霾。
从6月18至6月末,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均遭受了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空气污染。在新加坡,空气污染指数超出了400(当空气污染指数在 300以上便属重度污染);而马来西亚的两个地区礼让(ledang) 和麻坡(Muar) 更遭受了指数高达750的空气污染。在各方政府调查后发现,突发的空气污染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大火所产生大量烟尘雾霾引起,而这些烟尘雾霾正正又是油棕行业非法烧林所致的。
新加坡空气质量19日开始恶化,到当晚10时,空气污染指数达到320,打破该国历史纪录。
据法新社消息,新加坡空气污染指数(PSI)21日突破400大关,这意味着新加坡目前的空气状况可能引发疾病等健康方面的问题。
新加坡空气污染指数21日已飙升至401点,马来西亚南部有200多所学校停课,印尼不少人也骂政府纵容烧荒是“损人不利己”。
新加坡:新加坡外长尚穆根在与印尼外长昨日的电话中强调形势的紧迫和新加坡帮助灭火的承诺,双方同意为解决雾霾问题加强双边和区域合作。新加坡环境和水资源部长维文称已经与印尼环境部长Balthasar Kambuaya通过话,双方将共享相关信息以改善热点地区和“烧芭”行为监控,共享涉及“非法焚烧”活动公司的名单。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日报道称,马国内露天焚烧及林火也是此次烟霾天气的“帮凶”。马环境部已宣布禁止靠近印尼苏门答腊岛3个州的农民露天焚烧,违者最高可被判5年徒刑。
印尼:烟霾天气不能全部归咎于印尼,在印尼投资棕榈油业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公司也有“责任”。面对新马两国的指责,印尼此次的态度比较强硬。印尼外长马蒂说,“目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当是合作灭火,而不是追究责任、互相指责”。印尼人民福利统筹部长阿贡.拉克索诺更是指责新加坡对此次烟霾的反应“像个小孩子一样,吵闹不休。”
中国:我国两位部长指出,本地的空气污染指数已经突破150点的不健康水平,因此必须迫切解决烟雾问题,同时也重申我国愿意协助印尼扑灭苏门答腊的林火。维文要求印尼分享有关改善热点监督和烧芭活动的资讯 印尼方面承诺21日通过人工降雨扑灭林火,并展开调查,严惩相关公司。
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环境部长将于今年8月20日召开特别会议,寻求解决烟霾问题方案。
Ⅵ 谁知道森林火灾的一些例子
案例一:
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
“2•14”火灾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2月14日,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下厂组大窠山场,因农民在菜地烧杂草引发森林火灾,造成8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受害森林面积27.5公顷,火灾延烧19小时,扑火直接费用2.6万元。
二、火灾情况介绍
2004年2月14日11时40分,因龙斗村下厂组村民彭移康为防田鼠损坏雪花豆苗,擅自点烧菜地边的芦苇,点燃后未采取防范措施,就离开豆田回家吃饭,结果火头越过公路和铁路,引发森林火灾。中午约12时,村民戴雪英发现山上有火,立即报告村党支部书记冯开云。冯开云当即组织村民赶赴火场扑救。
(一)火场概况
火灾地76林班(从77林班烧入)的山形,为三面环山夹一小草塘沟,谷底宽10米,沟底宽仅2—3米,为东南坡向,坡长100米,伤亡事故地点在山坡下部,离坡底仅20米,山势陡峭,平均坡度达35o,富屯溪河道弯拐处直对该山坡,处于迎风口。该山场为2000年造杉木、马尾松混交人工未成林地,3年未抚育,林内生长着3米高的五节芒、2米高的芒萁骨和部分继木类的小杂灌,杂草复盖度达95%。正是由于坡陡、沟窄、易燃物相对集中的特点,构成了易发生高强度林火的环境条件。
当天天气,风向西北风,风力1—2级,气温-0.6℃—23.1℃,湿度20%,无降雨,火险等级5级。
(二)火灾发展过程及分析
14日12:20时左右,接龙斗村党支部书记冯开云电话后,护林员何国良立即叫上自家的三个兄弟及村民林泉水等16人,乘上村民尤建军的小四轮农用车,赶到起火的山边准备开出火路阻止火势蔓延。约12:40许山场过火面积已达100亩,有12位村民就直接进入火点,到达下厂组饮水源头处,分成二路,一路10人在水源旁离火头只有20米左右距离沿正北方向的小山脊往上开火路,另一路4人在火源右侧沿饮水沟往东北方向开火路。开了2—3分钟,发现火场刮西北山谷风,并伴有3—4级的旋风,火势凶猛,能见度低。何国良叫大家赶快撤退,何国胜等4人往山坡的右侧东北方向生态公益林内跑去,安全脱险。而何国良等10人先往山坡东北方向,然后折回朝西北方向山顶跑,跑出不远即被山顶往下燃烧的大火挡住了去路,因山势陡峭、山路难行、火势旺,加之当时火场气温达21℃,风速达2—3米/秒,河风和山谷风对流形成旋风,山坡上浓烟夹着灰尘四起,能见度极低,10名扑火人员当时迷失了方向,被包围在火海中。何国良、何国水两兄弟跑在最后,因滑倒滚下山,趴在离事故现场仅8米左右的小水沟中,侥幸逃生。其余8人惊慌中无法分辩方向,在大火中被浓烟熏呛,窒息后被高温烤灼而死。整个火烧过程仅有20分钟。这是一起快速高强度的上山地表火,导致人伤亡的实例。
三、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从这起火灾发生来看,起火点在老316国道边河滩上的菜地,316国道上边依次是农田、铁路、山林,路边和田埂的杂草高又密,极易燃烧。从肇事者点燃杂草延烧到山场大约要1小时,而且起火点离村庄不远,视野开阔,理应及时发现,但直到林火越过公路、铁路烧上山后才有人报警。说明了有些地方,对林区群众的宣传有死角,野外火源管理责任不落实,特别是上午11:00或下午4:00后农民收工前这一段时间,是农事用火高峰时段,护林员和管护责任人均不在位,管理上出现了真空,从而酿成了大灾。
从扑救人员死亡来看,村民到达火场后,在没有认真观察火势、火场气象、植被等情况下,仓促进入林地去开设防火隔离带,选择进入火场的线路不合理,开设隔离带位置不正确,携带扑火工具简陋,扑火人员无安全保护装备以及避险逃生自救能力差,遇到险情惊慌失措,盲目逃生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需要吸取的几点教训
造成此次事故虽有山形地势陡、林内植被较复杂和高强度上山火等客观因素外,还与村级指挥员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相关,教训也是很深的:
1、必须加强扑救安全宣传教育,强化火源管理。森林防火预防必须从宣传教育入手,野外安全用火要做到家喻户晓,才能消除火灾隐患。
2、应当强化森林火灾扑救指挥员和扑火队队员培训。对基层各级扑火指挥员、扑火队队长和森林防火专职干部进行系统的防火专业知识和安全扑火知识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指挥水平。要加强基层扑火队员安全知识教育和遇险逃生自救能力的训练,确保扑救人员安全。
3、要加强火场扑救组织指挥。火灾初发阶段、火势不大、地形条件比较有利时,可自发组织有扑火经验的群众扑救。但当火势大、火线长、地形险要、气象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必须严格按照预案的要求,由县、乡(镇)组织专业、半专业队伍进行扑救。
4、扑火队员应配备相应的安全保护用品,如火灾救生罩、湿毛巾、水壶、火柴等。一旦有危险,则可自救逃生。
案例二:
德化县上涌镇“2.28”森林火灾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2月28日,福建省德化县上涌镇下涌村葫芦坂山场,因针式绝缘子脱离高压电杆横杆,产生碰击引发森林火灾,造成4人死亡。
二、火灾情况
2004年2月28日11时30分左右,在上涌镇下涌村做工的陈卿生等五人发现对面山林起火。由于山高林密,杂草丛生,再加上冬季霜冻,草木枯死,又适逢久旱无雨,火借风势,迅速向四处蔓延。镇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镇干部及镇应急分队实施扑救,同时向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县五套班子领导也迅速赶赴火场,组织1000多人参与扑救。
(一)火场概况
过火地的地形:地处中山,海拔750--991米,呈三面环山的鸡爪形,山势陡峭,起伏大,沟谷与山脉明显。
起火处坡向:西,海拔865米,坡位:中,坡长100米,坡度40°。山脉走向:自东向西。起火后,火势主要由东、西两个方向蔓延。
人员伤亡处:地形呈葫芦状,海拔750--962米,山势陡峭,坡度30--45°,葫内有5个山脉自高而下插入葫底(形成第二窄处)。林分茂盛,林冠下及林间空地杂草丛生,高度1--2米,盖度90%以上,火势自谷口(南)左边向内蔓延到第二窄处,一股强风自南向北贯入形成多个火头蔓延,
28日天气晴,日最高气温23.5度,最低气温9度,风向较多为偏南风,平均风力2--3级,相对湿度76%,森林火险等级4级。据向九仙山气象台了解,中午期间,上涌地区,风力达到6-7级。
(二)火灾发展过程的分析
28日中午12:00左右,赶往山上救火的上涌镇干部、民兵到达火场后,上涌镇党委副书记林建权与副镇长孙义仲带领一组扑火人员到葫芦坂山场负责开辟防火隔离带。葫芦坂山场因其形状象葫芦形山凹而得名。海拔高度860米左右,林内植被多为芦苇、五节芒盖度达90%。当时山凹小气候形成一股螺旋风,风速达45公里/小时,林火向北延烧。扑救人员行走路线也是由北向西北再向北前进。南北山头相隔300多米,按正常速度计算,火势蔓延过来至少要半个小时,但当日风力太大,风向突然转变,由刮北风转为刮东南风,造成葫芦坂山脚下东边火势很旺,而且越过第一道防火隔离带往西北方向延烧,南边的火也往西北方向烧了过来,火苗从一个山头刮到了另一个山头,该组人员顿时被大火包围住。有五名救火人员在国宝乡人大主席曾上训同志的带领下迅速跑到一块墓地,副镇长孙义仲也伏身向外爬出火围。林建权同志和三名开隔离带的妇女(郭清楚、李素、郭春梅) 由于火势太猛,速度太快,没跑多远均被大火吞没,当场殉难。
经广大扑火指战员近20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这起火灾造成4人扑救人员死亡,受害森林面积151公顷。
二、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供电线路引起的森林火灾,林业部门在查摆森林火灾隐患时往往忽略了供电部门,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与供电部们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消除因供电线路引起的森林火灾隐患,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扑救人员死亡原因分析:选择在小山腿开设隔离带位置不理想,当时山凹小气候形成一股螺旋风,风速达45公里/小时,气象条件比较恶劣,开设隔离带的位置到火线的距离比较近,留给开设防火带的时间相对较少,在细小可燃物载量大,地形复杂,风向风力多变的情况下,火势变化快,极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二)需要吸取的几点教训
1、平时要加强对扑火人员的安全知识、避险自救方法的培训,遇险后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
2、在火头前方开设防火隔离带危险性大,应组织专业扑火队员开设,禁止组织老、弱、妇、幼以及体能比较差的人员参加。
3、扑火人员到火头前方指定位置开设防火隔离带时,首先要开设避火安全区,明确撤离路线,而且作业时要指派专人监测四周火情变化,一旦发现险情,应立即指挥扑火人员撤至安全区。
4、在山区扑灭森林火灾时,主要是沿着火线扑打的方法,直接将火扑灭。在火头蔓延的前方开设隔离带,要将比较高的树木砍掉,逆燃烧方向而倒,这样可以压倒茅草,大火烧到时火势相对减弱,有利于扑打,有利于扑火人员的安全。
德化县上涌镇“2.28”森林火灾案例图
德化县上涌镇“2.28”森林火灾案
案例三:
政和县国有林场“3.9”森林火灾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3月9日,福建政和国有林场(隶属南平市林业局)西表下村工区,因村民烧蚂蚁窝引发森林火灾。造成4名扑救人员死亡(林场职工3名、农民1名),火场面积1283亩,受害面积1283亩。
二、火灾情况介绍
2004年3月9日,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村民陈长美到西表下村工区“茶树坪”山场的茶山劳动,下午15时许,陈长美干完农活后,将蚂蚁窝搬至草棚内,用火柴点燃,燃烧约4至5分钟后,用泥土将其掩盖,由于火未彻底熄灭,加之此处是风口,当晚18时许复燃引发森林火灾。当晚19时20分,西表下村工区护林员连振海向林场报告,林场场长刘永桂立即组织林场专业扑火队31人赶赴现场,分三路进火场扑救。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迅速调动260名扑火队员赶赴火场扑救。
(一)火灾现场概况
火灾山场地形条件较为复杂,沟壑深,小沟壑多,山体高差较大,海拔高度在620米—940米间。整体坡向西,坡度25—30度。最先燃烧处位于小山脊下坡处,沟壑旁,通风状况好,空气易流通,属风口处。
森林火灾山场主要是用材林,树种为马尾松、杉木。马尾松年龄14年,杉木年龄19年,平均立木密度约110株/亩,郁闭度为0.77,部分山场为经济林,主要树种为锥栗、茶叶。初发火周围为沟壑、荒田。植被主要是五节芒、白茅、小杂灌,植被浓密,极易燃烧,火线扩散、蔓延快,有飞火现象。
3月9日气象状况为:平均气温12.6度,当天最高气温为23.0度,日最小相对湿度为24%,平均风力为4级左右,夜间风向为偏东风,白天风向为偏西风。森林火险等级为5级。西表工区当时已连续两天霜冻,夜间风力大。
(二)火灾发展过程及分折
林场场长刘永桂接到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林场专业扑火队31人分三路进入火场扑火。第一路由刘永桂场长带11人,第二路由黄圣军副场长带11人,第三路由下村工区主任林观德带9人于20时30分赶到火场。根据火场形势,林观德等人决定从板车路快速通过赶到上方开设防火路,以阻隔林火蔓延。当林观德等9人行至事故地点犁树坪附近时,因正处风口,风力加大,风向突然发生改变,加之事故地点下方的植被以五节芒、白茅为主,十分浓密,极易燃烧。顷刻间,火势迅速蔓延至板车路。林观德等4人撤退不及,被火包围,虽就地卧倒,但因火势过大,不幸遇难(遇难时3人俯卧,1人仰卧在板车路上)。其余5人因与4人隔一段距离,幸免于难。
根据火场树木燃烧情况,地表剩余物燃烧程度等各方面综合分折,林火走势为:在起火点处为三路向外蔓延,一路沿小山脊茶树坪边向下烧至小路,造林山,杂草燃烧彻底,立木树干上侧焦黑;第二路沿小山脊茶树边向上燃烧至锥栗山,立木树干下侧烧黑,后又分别向上方杉木林燃烧和沿锥栗林燃烧迂回到茶山;第三路沿东边水沟向荒田处燃烧,在荒田处分多路向犁树上方杉木林扩散。一路烧至对面荒田后分成两股,一股沿水沟另侧向下回烧,一股在板车路最窄处烧上杉木林,成伞形不规则状扩散(该股火造成扑火人员伤亡)。
这起森林火灾造成4人死亡(其中林场职工3人、农民1人)。过火面积1283亩,其中用材林面积1165亩,锥栗林面积59亩,幼林59亩。
三、案例分折
(一)原因分析
扑救人员死亡原因分析:夜间扑救森林火灾危险性大,扑救人员到达火场后,在没有仔细观察地形地貌,掌握火场气象条件,也看不清板车道周边植被状况的情况下,自认为对山场比较熟悉,盲目自信就带着扑火队员从沿板车道赶到上方开设防火带。在夜间,指挥员对行走线路到火线的距离判断不准,林火燃烧速度判断不清,谷底荒田植被干枯茂密,风力的变化可能导致燃烧速度急剧变化预见不足,遇险时处置不当(卧倒在不足2米宽的板车道上,死亡位置茶园仅10米左右),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经验和教训
1、扑火队到了火场后,指挥员必须了解火场范围,火头蔓延方向和速度,火场风速风向,要避开危险区,选择安全路线进入指定位置开设隔离带。对山场不熟悉,选择的线路无把握时,切不可盲目指挥扑火队进入火场开设隔离带。
2、应当强化森林火灾扑救指挥员培训。对基层各级扑火指挥员、扑火队队长和森林防火专职干部进行系统的防火专业知识和安全扑火知识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指挥水平。
3、要加强对扑火人员的安全知识和遇险自救方法的培训,遇险时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
4、改善扑火队伍装备,专业扑火队员要配备头盔、防护服、救生罩、水壶、火柴等,以提高扑火队员自身防护水平和自救能力。
案例四:
永安市安砂镇石碧村
“12•21”森林火灾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5年12月21日,永安市安砂镇石碧村赖岭山场,因村民朱云玉烧田埂草跑火引发森林火灾,造成2死1伤。经过近19个小时奋战,终将大火扑灭,火场过火面积51.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26公顷,直接扑火经费2.3万元。
二、火灾情况
21日14时30分,安砂镇江后村村民朱云玉在山脚农田上烧田埂草时引发森林火灾。镇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安砂镇森林防火扑救预案》,组织镇干部及应急分队赶赴火灾现场扑救,同时向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一火灾现场概况:
火场地形:火场地处中山中部,海拔260—50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部分山势陡峭,起伏大。
起火处坡向坡位:起火点在北坡,海拔250—260米,坡位在下部,坡长100米,坡度31度。山脉走向:自西向东,起火后,火势主要由北向东两个方向蔓延。
人员伤亡处:位于石碧村赖坊自然村后山场,林分为杉纯林,林下多芦苇,位置近山脊,海拔430—460米,坡向东北,坡度40度,为刚开的火路边上,此距起火点,翻越五道山脊,水平距离约1000米。
气象情况:21日天气晴,日最高气温8度,最低气温4度,风向较偏南风,平均风力8—9级,森林火险等级5级,风速平均6.6m/s,瞬间最大达12.7m/s。
二火灾发展过程及分析
下午14:45,安砂镇分管领导陈永峰接安砂森林派出所所长陈启山报案后,立即叫来安砂镇热水村村主任的车子,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察看火情,同时用手机向镇党委书记李盛祝汇报。李盛祝、邓庆润等人立即组织人员乘车赶赴火场,与先行到达的陈永峰共同研究扑火方案,决定分兵两路,一路到北线,由人大主席刘礼根,林业站站长罗明永带队从起火点背后包抄扑火;另一路到南线,由镇长邓庆润和分管领导陈永峰带队在距火头较远的山沟开设防火路。15:30许,由于风力猛、火速快,南线扑火队退到距火线三个山脊的山沟处开设防火路。开至近山脊时,火势迅速向南蔓延至离防火路100米处。突然,半山腰一团飞火飞至近山脊。镇长邓庆润将身边29人分两组,一组18人由邓镇长带队到山顶处扑打飞火;另一组11人由倪火天、陈永峰带领沿山坡从上到下一字排开(倪、陈两位居中)继续开设防火路。至16:30左右,一团飞火落在开设防火路的11名队员中并迅速蔓延开,大火下方4人顺防火路往山下撤,大火上方7人沿防火路往山上撤,其中1人被烧伤,两人失踪。 17:30许,扑火队员发现了倪火天、陈永峰两人已死亡。
三、案例分析
一发生森林火灾事故的原因
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第一次选择开展防火带的位置不合理,距火线近,开设失败后,又再次组织这些人员退到另一地方开设,这个地方地形较复杂,坡度较陡,加上当时风大,风向不定,形成飞火、火速快,火势猛,队员体力消耗大,开设进度慢,开设中未开辟避火安全区,没有指定专人观察火情,林火逼近时未能及时发现,直至飞火落到开设隔离带上时,才组织人员撤退,造成2名扑火队员撤退不及被烧死,1名被烧伤。
二 需要吸取的几点教训
1、平时要强化对扑火人员的安全知识、自救方法的培训,在遇到险情时不会惊慌失措,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
2、在火头前方开设防火隔离带,首先要确定开设防火带的位置合理。其次根据火情态势预估开设防火带的工作量,确定参与开设的队员人数,要给完成防火带开设充足的时间,力避半途而废。第三到达指定位置后要先开设避火安全区,同时告诉每个队员遇到险情时明确撤退路线。第四作业时要指派专人监测四周火情的变化,一旦出现险情,应立即指挥人员沿指定线路撤至安全地带。